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解答方法;练习设计;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32-0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突出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系统如果是封闭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交流,信息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系统是开放的,能够和外界进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将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也非常巨大,且开放性越大,效果就越好。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这种指导思想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但从横向的结构来看。必须充分地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纵向的结构来看,强调通过学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开放来展开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

新课标增强教学开放性,减少封闭性。开放性教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符合“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学习内容中的解决问题这部分,既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培养发散思维。笔者就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捕捉开放的信息进行教学。

一、捕捉情境的开放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练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创造性地教,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从探究前的矛盾中捕捉情境,设计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如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各种答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最后结合实物模型演示,师生一起归纳出答案: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三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热情浓厚,合作交流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促使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理解题意的开放

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理解题意主要是应用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我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题意,为分析及解答应用题扫除障碍。如教学《比的应用》例题: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各分多少个?

“理解了题意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为了让学生理解题意,我引导学生说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4∶3,这4∶3你能从哪些角度理解它的意思。我的话音刚落,学生就投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片刻,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争着说:①大班与小班人数的比是3∶2,表示140个桔子分成5份,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②表示小班分的是大班的■,也就是大班分的是小班的1■倍;③表示小班分的是总数的■,大班分的是总数的■;④大班分的比小班分的多■……可见理解题意开放性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解答方法的开放

解答方法的开放也就是探索性学习形式,通过解答方法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如上例《比的应用》“把140个桔子,按3∶2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个?”智慧从探索开始,良好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在解答应用题时,我经常鼓励学生不要困于常规解法,敢于跨出,寻找多解。在我的鼓励下,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讨论,归纳如下几中解法:

①先求1份是多少个?再求3份和2份各是多少个?

算式是:140÷(3+2)×3?摇?摇140÷(3+2)×2

②转化为分数应用题解答:小班是大班的■,即140÷(1+■)

③转化为大班分的占总数的■,即140×■

④用方程解:设大班分x个,■x=140×■

⑤用比例解:设大班分x个,比例式为■=■

由此可见,解答方法开放既可拓宽解题思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练习设计的开放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教学,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1.条件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问题来反映满足问题的条件,而满足问题的条件并不唯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常以少条件、多条件等形式出现。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之后,我在练习课中,出示给学生一个问题:求男生多少人?课伊始,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没有条件,要你们自己想出条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想的条件最多、最好。结果学生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解决“求学生多少人?”这个问题:①女生3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或女生35人,是男生人数的■;②全班人数60人,男生人数是全班的■;③男生人数40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④男女生共32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应用题的条件开放,以学生基本知识为背景加以设计,既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又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及创新意识。

2.问题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条件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许多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我出了几个条件:“一根电线长60米,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练习前我鼓励学生根据这几个条件,提出不同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个个想表现自我,经过独立思考,结果出现了:①第一次用去多少米?还剩多少米?②两次共用去多少米?③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百分之几?④第一次用去的是全长的百分之几?……通过对应用题的问题开放,不仅能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为学生拓宽多向思维空间,提供一片创造的蓝天,让学生在蓝天上展翅飞翔。

3.结果的开放。这种开放形式是在给定的条件,学生根据条件得到不止一个结果,甚至有两个以上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开放,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如我在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设计这样一道开放题:“叔叔举行打靶比赛,规定10分钟打准100发以上为优秀。比赛开始4分钟,甲打了48发。我问甲这次比赛中能得优秀吗?问题一出,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学生说能得优秀,因为他4分钟内打了48发,10分钟就能打120发。有的学生说不能,因为他在4分钟内打48发,如果继续打下去眼睛太吃力了,速度慢了,10分钟打不上100发以上,就得不到优秀了。也有的学生说,4分钟打了48发,并没有说明全打中,如果这4分钟打的发数和后6分钟打的发数没有打中的超过20发以下的就不能得优秀……通过对应用题结果的开放,不仅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介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为了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依照一定程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范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具体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或技术的总和。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模式研究是近几年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主要是以介绍当代教学模式理论特别是美国当代教学模式理论,并结合我国当代学校教育实际特别是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模式理论探索。然而不论是教师,还是一些教育行政管理者,乃至是一些学者和重要报纸的评论员,一谈到教学模式改革,往往容易把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方法这个概念混为一谈。乃至许多的教学论著这看似把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分为两章来叙述,仔细读来两章内容并无甚差异,反而使读者和听者产生误解。这不仅给教学理论造成了混乱,也给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造成了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

一、教学模式的特征和概念的界定

“模式”一词是外来词,亦译为“范型”。《现代汉语词典》中注明:模式是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世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是这样定义模式的“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英国人丹尼斯迈奎尔和瑞典人斯文德尔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模式看作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模式是对经验的概括、抽象和升华,是理论思维的半成品。

而作为教学论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教学模式”,自有它特别的含义,一般以美国学者乔以斯(BruceJoyce)和威尔(MarshaWeil)为经典研究的先驱。在他们所著《教学模式》一书,将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部分来描述:第一部分,模式的指向(orientationtothemodel),包括模式的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原则和主要概念。第二部分,模式的内容(themodelofteaching),包括模式的操作程序、社会系统、反应原则、和支持系统。第三部分,应用(application),提供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境。第四部分,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instructionalandnurturanteffect),即模式本身可能产生的直接或潜在的作用。概括地说,“教学目标、理论假设、操作程序和操作模式”四大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用于形成课程、设计教材和在课堂及其他场合指导教学的计划或范型”。受其影响,有关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各种认识不断出现。

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和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引进,教学模式问题受到关注,其定义也得到一些探讨。

谢利民主编的《现代教学论纲要》中虽然没有给教学模式下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有一些有关教学模式的语句,如:“教学模式是某种教学理论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学模式一般要比概念化的理论更为具体。一种教学模式一般总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体和明确的目标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完整结构。教学模式一般都包含着可供教学实施的操作程序和授课的基本策略”。

因而,模式首先,不是方法,它与具体的讲授、谈话等教学方法显然有不属同一层次;第二,模式不是计划,计划是他的外在轮廓,仅此不足以揭示其内涵的教学思想或意向;第三,如前所述,模式不是理论,至少不仅仅是理论,它还包含着程序、结构、方法、策略等等远比纯理论丰富的多东西。方法、计划、程序、理论、结构等等都是构成模式的某个要素或侧面,抓住其中任何一个来定义模式,显然削足适履。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独特性等五个特点。

“教学模式”如定义为:教学模式又称为微型教学论。是在特定的教学理论思想指导下,介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按照一定系统的、相对稳定的、可操作的程序进行的基本范式。”似乎更为合理。

二、教学方法特征和概念的界定

战后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发展,首先集中反映在各国教学论专家对教学方法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界定。从国外和我国的教学理论的著作中,很难找到对“教学方法”做完全一致的解说,把众多的定义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我们首先看苏联教学论专家对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养任务而进行理论和实践认识活动的途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工作方式和由教师领导的学生工作方式,借助于这些工作方式,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还可以形成他们的共产主义世界观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

2.我们再看西方学者对教学方法的界说。“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的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已促成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大多数教师能够充分加以运用并适合多学科反复使用的教学步骤或程序”。

3.我国教学论专家又是如何解释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呢?“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有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面对这些定义,我们不能武断的地评判孰优孰劣,因为人们对教学方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此外,不同的学者,处于不同的文化氛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东西方教学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阐述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学者所下的定义主要是描述性的和操作性的,而前苏联和我国学者则更侧重于对教学方法这一概念的本质分析和内涵的揭示。尽管各家之言众说不一,但仔细分析和比较,我们仍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性。1.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无论是明确论述,还是隐含其中,各种解说定义都体现出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思想。由此可见,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前提。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最主要的本质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联系表现为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双边活动。现代教学方法的定义无一例外都是以此为核心而阐述的。布鲁纳一语中的:“现代教学方法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现代教学方法包含着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学论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

3..教学方法是教学中师生双方行为动作的体系。教学方法一般应包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方式、程序、手段和技术等一系列行为动作的总和,表现出教师和学生动作的外部行为特点。

依据上述三方面的内容表述,我们不妨对教学方法所这样的表述: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具体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二者都是师生为了某种教育教学目的,所采用的各种手段、方法的总和,都是教学论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又不尽相同。每一种教学模式都反映了一定的教学思想、教育目的、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原则、和一系列的完整的操作程序和体系等。教学模式近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法概念,但他又不是教学法的拷贝,它是对传统的教学法概念发展和丰富。它的外延比教学法小,但内涵比教学法丰富。教学模式是对多种教学方法的提炼和组合,而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侧面的一系列操作活动,如练习法、演示法、课堂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操作性和具体程度与教学模式相比更高。教学方法只是教学模式的组成部分。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稳定化、系统化和理论化,是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所参考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俗称教学大方法。而实际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又是决定着教学模式运用得与改革的成败。很多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之所以没有导致课堂模式化,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就是在于他们运用和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之所以在运用时出现“模式化”的倾向,问题恰恰是出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上。

期望通过浅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对发展适合自己的、本校的、本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工作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胡学增沈勉荣郭强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主动教学

传统教师观是指传统教学中关于教师地位与作用的主要观点,它是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师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中心论”。传统教学本质上是教师单向、独白式的权威教学,即承认并维护教师在知识传授中的中心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弱势群体地位,教师成为话语霸权的占有者,学生的自主性和潜能受到压制。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作为培养人才的课堂教学需要呼唤全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促使教育工作者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使学生快乐生活,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针对“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粗略探讨,以供商榷。

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综合组成部分及相互作用的主体,互为依存。课堂教学理念不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共同参与与互动的“全新”过程。新课程改革则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尤其强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教学互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过程不再仅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与学生互动,共同参与寻求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地位与学生的地位是等同的,师生关系是平等而民主的,教学氛围是愉快而和谐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受益,互勉共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了“要学生学”的局面。学生把听讲和做作业都看成是一种负担。原因何在?因为他不是主人。怎样把“要学生学”改为“学生要学”?关键就在于教师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主人。“参与式”教学就是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就是要求把学生参与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借助参与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课堂教学中更多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和选择发展自我的机会。

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中曾提倡采用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毫无疑问,启发式教学法比填鸭式好得多,但是本质上没有改变学生只是被动学习的定位,所以“参与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观,正确地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开展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同时,也要启发学生更新学习观,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懂得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正是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了课堂教学中的“五个转变”: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我控制为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心智技能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

2.丰富全面的教学目标

“参与式”教学是改革和消除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的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最初是表现为外部活动,但由于学生主体自身的智力参与,就使外部的活动过程内化为主体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并从中产生出主体的发展。这种施教法核心的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参与式”教学法要求促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多方面得到整体的提高,而不是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这一点也决定了“参与式”教学法的多样性和多层面个体体验。”这就是我们主张让学生参与教学进行性,“参与式”教学法主要力求从质上而不是量上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个体自身的不断认识与提升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发展需求与结果的再现。此外,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整合许多最新的教学技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提升学生、促成学生自我内在自觉性和内在智慧的不断发生,并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学生通过参与教学过程可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培养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

3.形成公正、平等的学习气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唱独角戏、一言堂,这样的课堂气氛注定是紧张沉闷的,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参与式”教学则积极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而宽松的思维状态,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能平等地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认识和感觉,鼓励学生按照不同的思路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也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感到心情愉悦,也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美国学者里德利和沃尔瑟曾说:课堂是真正体现民主化理念的场所,教师是真正落实民主化理念的执行者,学生是真正内化民主化理念的主体。只有在学生积极且有效地参与和支持下,才有可能现实地营造民主氛围的教学过程。而且,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当然,让学生享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弃监控权,只不过是学生共同“管理”班级这个大家庭,使每个家庭成员都为家庭的有效运转努力而已。

4.构造多维的评价系统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下,教师通常把学生看成管教的对象,因而不重视也不愿意向学生学习,这使教师失去了从学生眼中认识自己,发展自我的机会。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已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更多地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参与式”教学则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参与式”教学更重视考察学生学生的过程和方法,避免将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惟一的评价内容。当然,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了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默契程度。教师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扮演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平等交流者。诚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教学的研究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问题提供学生深入探讨。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理论功底、严谨的学风和教风,还要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唯此,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间的相互合作的程度对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师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组织管理,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精神及合作交流能力。这就是“参与式”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

“参与式”的学习评价注重发挥激励功能。这里没有失败,只有不断地探究。每个学生在大家的热情期待中体验了学习的全过程。而“参与式”教学中教师的适当表扬和鼓励,又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也是“参与式”教学积极倡导的,坚持为发展而评价,采取多元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参与式”学习期待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有学生努力探究了,在他人的帮助下进步了,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的体验,他本身才能获得发展。发展有快慢之分,没有高低之分。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新知识的获取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最佳途径。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制作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要改变过去仅凭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学节省了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究,而且还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而直观地呈现,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观念的改变一定会为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带来动力。“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及其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学习的过程。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批判性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他们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他人,增强了服务社会、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学生在与同伴、老师及社会等多种交往中,增强了合作意识,提高了他们待人处事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搜索整理信息的能力、积极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能力。教学有法,不是一蹴而就,是先得“一法”后兼及“他法”,先学“一家”后师法“百家”,然后融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像练书法一样“入格”而后“出格”。

参考文献:

[1]边霞文.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下).教育文摘.周报,1999-02-24,(6).

[2]张倩苇.现代教育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电化教育,1999,(6).

[3]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体验式教学模式;优势分析;教学方法

传统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解。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概念、原则的背诵掌握,只重视教学成绩的取得,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死板,教师的教学成效甚微。体验式教学是在认知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活动,学生通过对教学知识的体验领悟世界,同时也掌握了所学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优势。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1.强调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体验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师单纯的讲的模式,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教和学的关系,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情景还原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之间关系和谐平等,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就体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自己发现解决,从而就能树立学生学好生物的信心。同时,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式学习,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相对轻松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这种良好积极的氛围增加了生物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2.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设置的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轻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学习中参与性强,通过这种动手和参与,学生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固定知识,思维得到了解放,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方法

1.课前准备

体验式教学相较传统的教学,给教师备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集体备课,就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难点和重点进行共同探讨,教师共同设定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对有效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下一堂课的教授之前,可以将需要学生准备和预习的知识提前吩咐给学生,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课堂设置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平台,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在课堂上,所以教师要进行科学的组织,提高课堂效率。

(1)设置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不同于其他教学,课程的观察性和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模式时,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运用声音、画面、视频等设置特定的情景,为学生营造愉悦生动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验式教学和自主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必须将之与自主合作学习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来解决疑虑,两种方式的结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热情,同时,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3)理论指导实践,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生物科学研究的是生物发展演变的规律,这决定了它需要与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特征,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要将生活中的现象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生物学习的应用功能,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时可以将丰富的课外生活探索引进教学,带领学生发现生命的奥秘和发展变化。

3.课后布置

教师通过课堂的教学,使得学生掌握了生物知识,对课后作业的练习也要重视,教师在课后联系布置时要改变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布置,并要强调学生深入发现和探索,将课堂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

体验式教学重视的是人的情感体验,符合初中生的心理要求。教师在进行体验式教学时要对学生适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巩固知识,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永芳.中学生物体验式教学基本模式的探索[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59-61.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模式;方法

农村山区学校,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教师水平和教学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着巨大差距。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农村中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课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广大教师通过远程教育网更新了教育观念,借鉴了教学方法,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养。笔者从事远程教育工作这几年来,对发展远程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一、农村中小学现代教育工程实施模式

农村是一个经济和人文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地带,由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化或生活模式的多样化,使得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很难得到统一。为适应农村实际,国家根据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的软硬件配置,采取了灵活多变的远程教育工程普及模式,遵循“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的实施原则。其目标是使农村所有初中都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小学都具备数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所有教学点都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选择了三种基本模式:

模式一:建立教学光盘播放点,每套包括一台电视机、一台DVD机和一套教学光盘。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

模式二: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每套装置包括一套卫星接收系统,一台计算机及其相应的外设,以及电视机、DVD机和成套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湾小。

模式三:建立计算机教室,每套装置主要由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联网的计算机教室系统构成。该模式主要针对农村乡镇初中。乡镇初中计算机教室可以发挥多种功能,利用计算机教室学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上网浏览信息,接收卫星数据广播,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目前农村广大中小学校对于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一、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农村大部分学校处于设备闲置,资源下载了就保存起来,根本没用于教学,上级有关部门要查看远程教育使用情况,学校才组织教师突击使用,作好记载,应付检查,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

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并与学科教育整合,加快教改步伐。推动广大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上获取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于到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远教资源举办的各种公开课教学,播放专家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讨论及从卫星教育平台,教育网站刻录的教研教改、课程改革的信息资源,使广大教师,特别是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对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法和学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要整合教研、电教、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力量,拟定出教改项目和课题,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研究。通过观摩教学、专题培训、优质电教课评比、课件制作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通过学习交流和课题研究推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扩大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推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跨越式发展。

2、思想认识不到位

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资源是老师上课的帮手,认为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花架子,而且又费时费劲。认为远程教育资源给老师加重了教学负担,他们没有从运用资源中找到上课的轻松和乐趣,反而认为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是一种痛苦。农村学校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认识欠妥当,不能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远程资源的优越性。在使用方法上、技术的掌握成都上欠熟练,不能较好的体现资源的优越性,在运用上流于形式,存在走老路的现象教师如不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加强引导,不利用资源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就达不到资源利用的辅助作用。只有及早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建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的引导和培养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才是合理运用远程教育开放资源的有效途径。

三、解决措施

对于以上问题,作为远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改变现状来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1、利用资源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有关于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一是组织教师观看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学资源。如观看教育频道节目,观看典型优质课实录和教学理论讲解等。还针对优质课实录进行评课,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整合上课,这样做教师不但对平时积累的应用资源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还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我校最初一部分教师在电脑方面水平较低,甚至还有的是从未使用电脑的,为此我们每周定时间、定主讲人,对全校教师根据年龄和接受程度分期分批地进行电脑培训,并开放电脑室,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三是校外培训后,再校内培训。针对农村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专业性不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校外聘请老师或外派教师进行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再培训其余教师。例如,利用暑假派几位教师学习flash mx软件制作课件、dreamweaver mx网页制作和电脑的组装维护等。

四是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的培训。如远程资源的查找和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网上资源的查找及下载等。

通过培训,农村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必将上了一个新台阶。例如原先学校电脑出现了问题要到处找人维修,现在一般都能自行解决,而且有90%的教师都能制作ppt课件,10%的教师能制作出简单的flas课件,多位教师的课件作品还在市里获奖。

2、规范建设,严格管理

要建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首先要准备好。一是思想准备;二是方案准备;方案是实施的蓝本,县教育局根据县情、乡情、校情,根据布局调整的需要制订好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项目学校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各校的实施方案;三是组织准备:组织是实施的保障,县根据项目的实施需要建立了领导组、专家技术组、检查督导组、教学研究指导组、课题研究指导组等,学校应建立领导组、教学培训组、学校辅导组、教学课题组、教学课题组,以利开展各项工作;四是经费准备:经费是实施的前提,县要根据比例筹措相应经费,学校在内部设施、防盗设施、供电避雷设施等也需要投入;五是空间准备:空间是实施的场所,模式二和模式三所需要卫星信号接收与处理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所需的空间必须早作准备;六是人员准备:人员是实施的主体,要求各项目学校落实人数不等的施工联系人、技术员、管理员,以有人管事、有人办事;七是档案资料准备:档案是实施的保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如实施方案、会议记录、规章制度、技术资料、施工图纸、说明书等,都有专人负责,符合装订要求。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来之不易,管理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必须管好、用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首先要处理好管与用的辩证关系;管理不等于保管,管理是为了使用;使用必须管理;只有管好才能用好,要用好必须管好。因此,持之以恒的抓好常规管理更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县教育局根据不同模式的管理需要,统一制订了《远程教育演播室管理制度》、《消防与安全用电制度》、《管理员职责》、《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守则》、《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和《远程教育演播室工作日记》,印发到学校,张贴上墙,更重要的是把制度的落实情况学校和教师考核结合起来,督促落实到位。管理工作要特别重视使用安全和财产安全工作,尤其是假期的财产安全和村小的日常管理,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管理人员是直接责任人,各学校按照有关工作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

3、应用教学光盘,改进教与学过程

全面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推进光盘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现 程教育工程中的应用,发挥优质资源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效益,在教学中,教师将光盘播放与课堂讲授有机结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改进教与学过程。我校还将这一方法选出内容――“光盘英语教学”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将近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在实验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专题光盘教学材料,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 教师利用光盘播放系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学习新课程的知识,扩展教育教学思路。所以适时地巧妙合理地运用这种电教媒体与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是深化改革,提高人才素质的必要,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光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 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其在全面提高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总之,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事在必行,只要我们迎刃而上,不断探索、努力研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深入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秀莉,杨桂华,王惠书.远程教育:农村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2] 白剑.试论技术网络向人文网络转变的必然性[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