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观念;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9-0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在上课之前都该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澎湃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染下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学生已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转变观念,不确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朋友,与其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相对的平等,才能相互沟通,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1 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将大脑吸收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学生坚持主动探索的精神,积极的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

2.2 求解性阅读 。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

3.小组互学互探,培养合作精神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教育;英语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75-02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只要语言一被使用,一被赋予意义,它总是要同一种文化发生关系,无论是表达、体现或是象征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语言是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授和传播要借助于语言,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保存和传播。语言又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和价值观念。语言和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一种文化就能进一步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更准确地运用语言。美国语言学家拉多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了解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大学英语新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掌握,也许要对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大学英语面对的对象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他们涉外的机会也许不如英语专业的学生多,但他们人数众多,加之他们文理兼顾,学科繁多,专业各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他们将来必定担任跨文化交际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要与使用目的地语的人们进行交往,必须了解其言语习惯和行为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因文化的不同而误解其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其交往的社会规范、道德习俗、言语规则。如果在学习外语时,只注意语言表层的意思,而忽略其深层的文化因素,就会引起误会和矛盾,甚至造成冲突。由语法、词汇等引起的错误,可以被谅解和接受,但如果违反了语用规则,询问和探听对方的隐私,如年龄、收入等,就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破坏与对方的关系。

学习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往的英语教学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知识和句型操练上,句型大多是:“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等。这种完全脱离了文化背景的句型练习,即使学生练得倒背如流,在实际运用中还会遇到问题,比如,中国人路上相遇,会互相打招呼,去哪儿?干啥去?如果我们遇上外国朋友也如此发问,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满,认为你是在干涉他的隐私。因此,脱离文化的背景,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民族特征,只会使学生将本国生活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上去,对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事倍功半。语言学家L.R.帕墨尔指出:“语言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要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掌握目的语文化的基本知识,注意中西文化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现在的父母更是把培育独生子女成才当做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为了孩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致孩子离家求学后,无法忍受空巢的失落感,追随孩子去他乡陪读,完全失去了自我,成为为孩子而活着的依附品。而美国的父母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会因孩子放弃自己的追求。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他们放手让孩子独立行事。因此,美国孩子自幼养成独立自主习惯,崇尚个人奋斗,依赖父母被他们视为耻辱。中国人凡事讲稳妥,在稳定中求发展,而美国人最崇尚的就是创新。如果课堂上哪个学生的观点闪出创新的火花,立刻会受到教授的另眼相待,大加赞赏。

2.词汇的含义不同

词汇的含义包括它的比喻意义、风格及感彩等。对于学外语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词的字面意义,还要了解词的文化含义,否则,会犯严重的语用错误。会把好言当恶语,把嘲讽当称赞,在交际中引起误解。

如peasant一词,在汉语中是“农民”的意思。中小学课本中常见“My father is a peasant.”的句型,但是“peasant”一词,农民只是它的基本意义,它的解释还有“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教养不好的人,粗鲁的人”。知道了peasant一词的多种意义,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对我们叫农民为peasant感到难以理解。同样,许多外国人对The poor peasant talked about their happy life today.(贫农谈到他们的幸福生活)这句话感到费解。poor 就是缺钱、缺物、贫穷,贫穷的农民还有什么幸福生活可言呢?因为他们不了解poor peasant 和rich peasant是区分解放前阶级成分的用语。

在中国,有些词是贬义词。如:landlord (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而在英美国家,这些就是像teacher ,doctor 一样的中性词;同样,在汉语中,ambitious为贬义:野心勃勃的,在英语中却是褒义词:有雄心的,有抱负的。相反,propaganda(宣传),dogooder(做好事的人)这些汉语中的褒义词,在英语中却是:煽动、空想的社会改良家,好管闲事的人。由此可见,在学习词汇时,不仅要掌握词的表层意思,还要了解词的深层含义,感彩,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词汇差异。

3.文化习俗不同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受其影响,许多不同民族间日常交际用语及其行为也有巨大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定障碍。如在称呼上,汉语中有伯、叔、舅、姑、姨,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习俗,年少的必须一一道来,否则,便被视为狂妄无礼。但在英美国家却截然不同,一般情况下,人们不分长幼,不分年龄和地位都可直呼其名。尤其是在互相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年幼的儿子直呼父亲名字,女婿直呼岳父的名字是司空见惯的。如果在我国,这肯定被视为大逆不道。礼尚往来中,中国人一般会买较贵重的礼物,花钱越多,越能表达对对方的情意,直接送钱也是常见的。而英美则只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小礼物,只要喜欢,接受的人是不在意是否贵重的,直接送钱就更令人难以接受。《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三单元《礼物》中,描述了美国一位老妇人于八十岁生日那天接到女儿寄来的支票时,悲愤已极,撕掉了支票的情形:Slowly the old lady stooped to pick it up. Her lovely present. With trembling fingers she tore it into bits.”在西方人眼中,给钱只是履行责任和义务,而精心挑选的礼物却凝结着爱和感情。女儿不愿花费时间为她买件心爱的小礼物,表明她不爱自己的母亲。

中西文化差异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处处留心,认真观察对比,努力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好分寸,言语行为得体,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目前,使学生深刻细致地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双重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双重的文化知识。教师的双重文化素养是文化教学的保证。教师要不断提高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掌握目的语国家文化新动向,以便正确地指导学生;鼓励他们扩大阅读量,拓宽文化视野;应多与外籍教师交往,由此可以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应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大量观看原版电影,收听对话录音,使学生熟悉了解目的语文化特征,进而更加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应寓于语言的教与学之中,而不能独立于语言的教与学之外。

参考文献: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89-01

在中国颁布实施的中学语文相关课程标准中,曾明确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没有美育渗透的教育内容,可以说是缺失的教育。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将美的思想与内涵完全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陶冶学生们高雅的情操。唯有如此,才真正符合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本文针对于此,对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贡献一分力量。

一 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营造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氛围

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学家朱光潜先生曾提出,“美感教育等同于情感教育,美育的价值便在于‘陶冶情操’。”朱光潜先生一直认为,提升人类精神文化素养的核心关键便在于情感,所以唯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够真正提升人类的精神文明境界。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便可以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语文教材,创设新的情境,开展审美教育。特别是在诗词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更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审美的情感。

例如,在教师为学生讲解《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便可以先利用Flash播放出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对应显示出歌词。此刻,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一起哼唱几句。这样一来,学生们便会处在一个非常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当中,积极性会提高许多。此时,教师再借势指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当中借用了许多《诗经・秦风・蒹葭》中的诗句,从而将学生们的思维带入本堂课程的学习。教师可以先随着音乐朗读这首诗,让学生们先感悟一下它的美感、规律以及艺术特点。运用叠词、重章叠句、韵律、四言句反复咏唱等内容都是《诗经》的艺术特点,而后鼓励学生们共同朗读这首诗,感悟其中韵律的美感与作者为了爱情而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情感。朗读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目凝思,这首诗中所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都有一些什么景物?有一些什么人物?他们穿着怎样的服饰?又做何深情?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逐渐连贯起来,眼前便会浮现出那既优美又惆怅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让学生感悟到诗词当中的朦胧美、情境美与含蓄美。

二 精选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正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语文这门科目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以及情感观。而中职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培养。当前,中职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幼秉承着的文化与思想便是潮流、时尚与消费;他们追求个性,追求享受,厌恶学习。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便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进行探讨,究竟何为善?何为恶?哪些行为是值得提倡、值得传承的,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远离的?让学生们可以正确地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学生,其首要任务便是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穿着打扮也应当符合自己现在的身份。切记,不要贪慕虚荣,不要盲目地攀比,应当依靠自身的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胜利的果实。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非常科学有效地帮学生们树立起正确、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相似的模式内容还有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大胆创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中死板、陈旧的教学氛围,充分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人文文化与美感,将审美教育真正渗透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促使学生们可以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使用各种教学模式、各种良好契机,对学生加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为明晰地理解美的内涵,树立起科学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鸣亚.审美教育的特性及其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凌秀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探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9)

[3]凌秀君.审美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究[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33)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交际能力是指说话人知道在某一个社交场合或是情景中在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表达某一意念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的能力。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还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的交际能力在这个社会当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好像欧美的发达国家将“舌头、金钱和电脑”并称为世界三大法宝。张志公先生在对语文教学要体现现代化进行探讨时,也曾提到:“现代化需要学生具备准确、敏捷以及有效的口语交际能力”。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工人,学生在日后的择业、应聘、就业以及工作当中,需要面对很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具体有应聘时的自我介绍、与考官谈论相关知识和技能等等。可以这样说,无论学生在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朗读和朗诵、复述与辩论等,都是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关于各种情景口语的知识介绍和模拟情景的训练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所以说,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锻炼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

2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及价值熏陶的最佳途径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仅有着工具性,还有着人文性。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任务,语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人文教育阵地。对于人的生命历程来说,职业生活是人生的一部分,在学生进行技术准备的过程当中,同时也建立起了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对中职学生来说,在以后社会中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针对他们的认知或是智力,还针对他们的精神与素质。把一个热爱生活、承担责任、文明知礼、和谐发展的学生与只是学业突出的学生进行比较,前者更有利于社会。所以,中职教育应当更重视帮助学生确立自身的价值,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懂得做事。贝特兰•罗素曾经说过:“一个男孩或是青年,若果有着严肃又有建设性的目标,就必定心甘情愿忍受大量的烦闷,如果是必需的话。但如果过着一种心思散漫的生活,一个青年的脑中就很难孕育出有建设性的目标,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他的念头所贯注的是未来的欢娱,而不是遥远的成就。也为了这些缘故,无法忍受烦闷的一代,也一定是人物渺小的一代。”在中职语文教材当中,入选的作品大致符合大纲中所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文学作品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古人说过:“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通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去熏陶、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丰富和净化情感、让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生境界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加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献身精神。从而可知,语文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商,以弥补智商的不足,进而推动人格的全面提升。

3结语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重要性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一规定使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美感能力的责任最终确立下来。

一、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意志薄弱,精神难以长期集中,做事情一贯根据自己喜好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一方面改善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美课文的赏析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接受教育和培养,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为学生展现一些优美的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自主畅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语文科目的优美性、高雅性,继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将思维留在课文中,并在课后久久回味;再有,美育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就课文内容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春到梅花山》一课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梅花”“人流”“山峦”“小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梅花临寒迎春满山绽放,色泽不一奇异芬芳,人流涌动欣然观花的画面,对课文意境的美建立起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是在亲身游览梅花山一样,继而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从接受到思考再到联想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点不断完善,还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打好语文基础

使小学生打好语文科目的基础,关乎小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学生对语文科目进行深入学习能力的基本培养过程。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对每个生字的读音、结构等进行美感分析,找出汉字的读音美、结构美,使学生能够深刻记忆这些生字;其次,教师应对文章句子、段落进行细致讲解,找出文章内的词组美、段落美,注重文章中优美句子、传神字眼的把握,使学生在赏析、沉浸于优美课文中时,不知不觉的获得语文知识积淀,比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鉴赏和分析,要为学生讲解关键字的作用,特别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的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联系自然,感受到诗词与自然美景之间的联系;再次,是通过美育教育的引导,让学生建立整体把握文章的格式美感和意境美感的觉悟,使学生从文章大体和意境的感悟中体会出文章写作、文章阅读的普遍规律,以便学生掌握在写作时应当有的整体思路和布局规划。

三、美育教育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极需要大量实践和创新的,集思维和行为为一体的学科,要想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好语文,就要思考如何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和创造性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一切学习技能和习惯都尚未成形,尤其需要特别的引导,美育教育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美育教育是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方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灵魂发展和灵魂自由,加强美育教育,使学生的灵魂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层面得到更好地调节和开启,让学生的直觉和灵感得到发挥,这样就使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发展的机会;第二,美育教育能够合理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只有这两种思维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第三,美育教育使学生感受自然界中事物的美好,让学生了解、把握一定的自然、社会规律,在这基础上了解事物特征,科学解析语文知识,并根据规律对语文知识进行继承和发展。

四、美育教育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发展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的保障。小学生性情憨直,喜怒溢于言表,如果反感一个人,就会全面对这个人进行否定,试想一下,如果学生反感的人是自己的老师,那么学生的该科学习效果必定不理想。而语文教师在实施美育教育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感彩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同时还能和学生的情感一同去体会语文知识的优雅,师生在情感交流中,获得了共识,达成了一定默契;另外教师在进行美育教育时,会用到优美的形容、表述语句,这些语句使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显得“仙风道骨”,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再有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用到一些幽默风趣的行为动作或是语言表述,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专心听讲,努力学习以求进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生的品行教育是相当重要的,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礼仪知识,掌握讲话技巧等,却不能直接使学生明白做人的真谛。而我国教育要求是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大人生基本素质,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来。美育教育作为一种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成果的必需教育过程,合理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当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优良方法。如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