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素养教程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精选

文学素养教程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第1篇

1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主要特点

1.1父母不在身边

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大部分寄宿制小学生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平时鲜有时间照料孩子,甚至一些父母在较远的地方工作,一年之间与孩子见面的次数有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父母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才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1.2物质条件优越寄宿制小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周末才能回到家中,而父母又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亏欠和愧疚,选择在物质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补偿,每月都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对于孩子喜欢的事物也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过于优越,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1.3心理较为封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寄宿制小学生长期父母不在身边,自身缺乏安全感,在平时生活中不愿意对别人敞开心扉,心理较为封闭。孩子在进入到寄宿制学校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教师,容易采用心理封闭的方式保护自我,这种下意识的心理防御行为,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1.4生活习惯懒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保护和指导,及时纠正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错误习惯,进而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但是寄宿制小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一些错误的生活习惯没有人及时纠正,进而养成了较为懒散的生活习惯,例如待人没有礼貌、不讲究个人卫生等,这些错误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2.1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也获得显著提升,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巨大便捷,寄宿制学校学生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地打拼,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而为孩子买了智能手机,小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利用智能手机不仅能够浏览网页,还会接触到当前的一些网络流行文化,进而产生较大的物质需求。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小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不利于其未来成长。

2.2防止学生出现叛逆情绪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和身体都未发育成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孩子在父辈长辈身边缺乏管教,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也容易导致孩子心灵脆弱和孤单,对于外界事物和人存在严重的抵触心理,不希望他们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小学生在进入到寄宿制学校后,周边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面对教师的管教中,容易出现叛逆情绪,而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明习惯和礼仪意识,避免其形式任性、性格乖张。

2.3预防出现犯罪行为

小学生属于特殊的群体,其年龄较小、对世界缺乏正确认知、自身法律知识有限、法律意识较为薄弱、人格尚未健全、做事缺乏思考,而上述特点则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犯罪行为。例如在寄宿制学校中,一些家庭较为困难的孩子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则会尝试利用其它方法满足,包括偷盗其他人的物品等,而这种犯罪行为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带来巨大影响。通过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预防小学生出现犯罪行为。

3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措施

3.1秉承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生的性格、成长环境、家庭条件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不同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尤其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教师要秉承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兼顾孩子特点开展教育,促使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首先,班主任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承担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对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例如对于个性较为内向的孩子,在平时要多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通过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文明习惯;其次,教师可建立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档案,针对孩子在教育中发生的变化和进步进行动态关注,通过建立档案不仅能够便于因材施教,还能够帮助教师积累教育经验,进而探索更加适合寄宿制学生的教育方式;最后,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将因材施教贯穿到整个养成教育中,由于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具有可行性的方案进行指导,教师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方案,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优势。

3.2发挥教师模范作用

对于寄宿制学生而言,教师是其生活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成人,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教师则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要发挥模范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首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起到榜样作用,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例如在和他人对话中,要规范语言使用,不能说脏话,避免学生模仿,见到其他老师和学生要微笑问好,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会形成正确的文明行为;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衣着,严禁穿着奇装异服,衣着要符合教师的身份,在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学习中不仅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最后,教师要注重规范个人行为,不能将社会风气带入到校园中,按照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

3.3给予学生表扬鼓励

小学生年龄较小,希望得到来自成人的肯定,或者是父母、或者是教师,他们的肯定都会带给学生以成就感和满足感,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前行的重要动力。因此,针对小学生群体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进步,当学生表现出正确的文明行为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可考虑采用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的方式,例如在班级中举行“每日文明标兵”活动,对于在一天中文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这一称号,又例如对于进步明显的学生,可赠送一本书作为物质奖励;其次,养成教育属于一项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尤其对于文明礼仪教育,需要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要合理应用“赏识教育”,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多发现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的优点,以鼓励作为孩子前行的动力;最后,教师要注意表扬要适度,发挥表扬鼓励的积极作用,但是也不能盲目表扬,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满情绪和骄傲心理,反而对养成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3.4加强家校互动交流

对于普通小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但是寄宿制学生平时生活学习场所都在学校中,家庭教育容易出现失位情况,而大部分学生还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远在千里之外务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和关注较少。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方面要注重加强与家庭的互动交流,共同承担起养成教育的责任。首先,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进行定期沟通,由于大部分家长都在外地务工,鲜有机会到学校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和社交软件与家长沟通,将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家长,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到文明礼仪教育中;其次,学校要的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重要平台,通过家长会能够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放心的将孩子融入到寄宿制学校中接受教育,同时还能够促进家校沟通;最后,教师要鼓励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和联系,关心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文明礼仪方面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指导促使孩子养成正确的文明礼仪习惯。

3.5创设文明礼仪氛围

对于寄宿制小学生而言,学校是其成长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注重为孩子创设浓郁的文明礼仪氛围。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空间环境创设文明礼仪氛围,例如在教学楼内张贴各种文明标语,包括尊重他人、礼貌待人、严禁大声喧哗、安静等标语,将文明礼仪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学生心中;其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明礼仪活动,包括奖励先进、树立典型、批评不良行为等,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讲文明、懂礼貌”的榜样,号召广大小学生向榜样学习;最后,组织开展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批评各种不正确的行为,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辨别能力,知道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哪些行为是文明的,要求学生按照文明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

3.6教师发挥监督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成人,对学生的言行习惯较为了解,教师要发挥监督作用,如果发现学生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给予处罚和纠正,肃清校园文明环境。首先,学校要轮流安排教师作为“文明监督员”,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的文明行为开展监督和管理,如果发现错误行为,监督员要及时将真实情况反馈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进行批评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其次,教室、操场和寝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地点,教师监督也要在集中在上述地点,对欺凌同学、说脏话、破坏公物、违背公共准则等行为要给予严厉处罚,对处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创新,例如对于说脏话的学生,可将打扫卫生间作为处罚,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最后,学校要制定科学的监督制度,按照制度开展学生文明行为监督工作,教师也要发挥监督作用,以端正的态度面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

3.7做好寝室管理工作

寝室是学生晚间休息的主要场所,而随着寄宿制学生的发展,很多学校的寝室环境更加优越,在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学校要将寝室管理作为前沿阵地。首先,每天晚上定时安排教师查寝,要求每个寝室卫生整洁,学生不仅要做好寝室内卫生工作,还要做好个人卫生;其次,在查寝中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重点检查,严禁学生在寝室中打闹嬉戏、说脏话、打架,如果发现违反寝室管理条例的学生要给予一定处罚;最后,学校要制定科学的寝室管理制度,制度要具有操作性和人性化特点,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按照管理制度开展文明行为规范工作。

3.8挖掘学科育人资源

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学校要认识到其在育人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且充分挖掘学科育人资源,突出学科教学中的教育价值,将文明礼仪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首先,各个学科中都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科任教师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足球比赛的视频录像,在比赛结束后,双方队员需要握手致敬,而这就是一种礼仪行为,体现了一名球员的文明素养;其次,传统文化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对国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开展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礼仪元素,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文明习惯;最后,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会,针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分析,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到教育工作中,形成全员参与、密切配合的教育局面。

4结束语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第2篇

一、理实一体,解释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内在联系

直观上看,舞蹈服装是舞者表演的道具,它的价值不局限于舞蹈美感的点缀,更是舞台角色塑造、舞者人格建构不可或缺的元素。舞蹈服装虽然属于服装概念范畴,但它在功能维度与日常服装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是因为舞蹈属于一种特定时空、环境、情感等综合场域下的形体艺术,一旦脱离了特定场域,舞蹈服装的审美价值就会与大众审美显得格格不入。如现实生活场景中,没有人会穿着戏曲服装、芭蕾服装等出入公共场合。从舞蹈服装设计角度看,不能说此类舞蹈服装不具美感,但与舞蹈艺术情境脱离之后,这种美会显得过于突兀,所以在舞蹈视角下,必须强调服装与艺术的融合。《舞蹈服装设计教程》详细阐述了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内在联系。一方面,从舞蹈服装美角度出发,分析了比例与体量、材料与结构、变形与延展、动静与和谐等审美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一定原则(如色彩原则、裁剪原则、装饰原则等)进行艺术化处理,以更契合舞蹈艺术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舞蹈艺术美角度出发,列举了民族舞、现代舞、广场舞等不同舞蹈艺术特色,从不同类型舞蹈服装中提炼设计影响因素,包括舞蹈动作对舞蹈服装的需求、舞台灯光对服装色彩的影响、服装面料特性与舞态的关系等,以此优化设计方案,更好地展现舞蹈服装美。以上两方面都是理论综述,本书编排具有理实一体化的特色,在实践综述中详细介绍了一套舞蹈服装的制作工艺、流程,同时强调,舞蹈服装创意阶段、样品阶段、制作阶段等均应匹配舞蹈艺术美,避免最终成品与设计意图产生差距。

二、以人为本,强调舞蹈服装设计师文化素养培养

学术界将美学、人学视为同一命题,强调“美学即人学”的观点,尤其美学意义上的人,并不是指自然及社会属性下的人类个体,实质上是人的审美观念、理想、情趣等总和,对于具体美的发现、表达具有指导意义。立足这一角度分析,舞蹈服装设计师的创作不能是单纯地炫技,其裁剪、缝纫、制作等技巧再先进,也未必能够企及舞蹈服装美、艺术美的层次,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创作底蕴。《舞蹈服装设计教程》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舞蹈服装设计师作为实现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完美融合的核心要素。这不单单是人具有创造力、合作意识及主观能动性,还因为舞蹈服装设计师的具体职能构成中,包括与舞蹈艺术密切相关的成分。例如,舞蹈服装设计师需要事先了解舞蹈动作设计,根据舞态幅度大小决定服装结构,达到舞蹈艺术美的最优化。本书从人的角度出发,将舞蹈服装美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渗透于舞蹈服装设计师的文化素养中,即一个优秀的舞蹈服装设计师,除了要具有精湛的绘画技巧、丰富的舞蹈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之外,还应该注重文学修养、美术修养的提升,从本职工作出发,对舞蹈艺术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努力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锐意创新的人。

三、案例丰富,赋予舞蹈服装美与艺术美融合启发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教育意识;大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一、概述

我国英语教师在接受专业教育时大致有四个方向:文学,语言学,翻译,教学法。在这四个方向之中,语言学、翻译、教学法都可直接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而文学因其研究内容所限,似乎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以及用人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逐步向应用化靠近,ESP教学不断被强调与推广,文学似乎越来越与大学英语教学无关,已经变成一种英语专业特有,且属于单纯欣赏而非实用的一种学习领域。而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又不断在被反复强调,文学教育意识与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关系密不可分,这是许多学者都认同的一点。这就引发一场争论:究竟应该关注需求,注重实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实践能力;还是坚持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坚持文化素养的培养,既要培养英语语言能力,又不放弃文化素养的提高。甚至,有学者认为现在的学生由于在大学入学前已经学了多年英语,基础已经不是问题,尤其高中新课标要求高中毕业生达到八级的3300词汇量,优秀高中毕业生达到4500词汇量,因此大学课本的侧重语言欣赏的教材是不必要的,是对于学生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大学就应该转向为ESP教学。针对这两种观点的争执,我们既要考虑当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也要考虑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首先,争执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所拥有的课时并不多,而在这有限的课时中既要完成语言能力培养,又要完成文化素质的提升,似乎在时间方面就出现一种矛盾。但我们仍要考虑的情况是:在学生方面,英语学习有各种情况存在,学生英语水平并不统一,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农村学生,沿海地区的学生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内陆地区,大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普遍高于小城市;同时高考时的英语高分并不能够代表英语的实际能力,尤其在听力与口语两方面。所以,前文所提到的有学者认为学生基础好这个问题并不是普遍情况,而由此得出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内容的选择、以及ESP转向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不能统一而论。并且,我们没有理由去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素养的提高。语言是人文学科的基础,语言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责无旁贷的任务,它有着其他人文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将文化素养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以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文学形式传达给学生。但遗憾的是,在实际教学中,文学的这项功能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良好的实现。教师总是更倾向于单纯的语言教学,侧重语法、词汇与句式的学习,结果造成学生在作文中语言无错却言之无物,在实际生活中缺少批判性的思维,随波逐流,不思进取,更是缺少发现美的目光,遇到挫折容易悲观厌世。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意识

(一)文学的功能

文学自形成起,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其童年时期,甚至还没有文字出现,就已经拥有了众多的文学经典,例如各民族的神话传说,经由吟游诗人口口相传的史诗,通过这些人类得以对自身的起源发展进行研究与发现。人类历史上从不缺少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的样式也随之发展,从诗歌,到戏剧,到小说,人类的历史同时伴随着也是人类文学的发展史。自古以来,学者们对文学及其功能就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既点明了《诗经》的审美功能,又道出了《诗经》的社会功能;刘勰道: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心雕龙•原道》),则强调了文学的功能作用很大。进入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与社会经济基础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艺术,而与其它种类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①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学的性质为意识形态,而其功能则重在审美。近年来,聂珍钊教授在论述其文学伦理学时,对文学的功能有了新的见解。聂珍钊教授认为,文学的审美功能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就是教诲,“我们通过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而得到教诲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教诲的实现就是审美的结果”,“文学的审美功能不能脱离教诲功能单独存在,它必须同文学的教诲功能结合在一起”,“审美是为文学的教诲功能服务的,是文学的第二功能”。②通过对古今学者观点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学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审美功能,另一方面为教诲功能。

(二)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文学的这两大功能的作用之下,文学具备了许多特性,首先是乐趣性,其次是道德教化,最后是思辨性。而将文学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就可将文学的特性转化为其在教学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德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下面,本文将就上述文学教育意识的作用,做以具体分析。在分析之前,笔者希望能够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即文学教育意识的应用并不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文章,单纯的记叙文当然是文学教育意识应用最为直接的文体,但科普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样能够应用文学教育意识来进行文章的讲解,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以及各种理念的碰撞与讨论。

1.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学习这种语言的词汇开始。《说文》释“词”:意内而言外也。即,说话人内心想法的外化表达。而一个人的所思所想离不开他生活成长的环境,一种语言的形成更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密切相关,词汇作为语言的载体自然就是最直接的体现,词汇不仅仅是表意符号,更能体现出其所属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词汇教学却是非常枯燥的过程:分析词的构成,记忆词的搭配,辨析同义词、反义词,一连串讲解下来,学生头脑当中只有无数的字母组合,枯燥而又乏味。而如果挑选一些词,和学生讲讲词背后的故事,一方面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另一方面则缓解了词汇教学时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2读写教程》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词汇例子,这就是UnitThree中TextA的一个单词。这篇的课文标题为Journeythroughtheodysseyyears,odyssey是本课的一个生词,意为:对人生有教益的一连串经历;艰难历程;漫长的历险旅程。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讲解一下这个词意思的形成。TheOdyssey是著名的《荷马史诗》中的一部,它连接前一部史诗《伊利亚特》,主要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胜利之后归返家乡,期间由于触怒了海神波塞冬而经历了种种磨难;而在他杳无音信的十多年间,他的家也发生了巨变,母亲离世,妻子被其他权贵逼婚,即便是在回到了家乡之后仍要面对一场生死之战。odyssey这个词意思的产生正是源自于这部史诗的故事情节,了解了词背后的故事之后,相信学生一定不会忘记这个词所代表的涵义。两希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源头,借由此向学生进行讲解也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同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讲讲他们所听过的希腊神话,对希腊罗马诸神的了解,又可以引申出几个新词,比如Jupiter,木星,其实也是宙斯的名字;Venus,金星,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等等。这类词汇虽然课本中出现不多,但如果利用得当会成为课堂之中的定睛之笔。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让词变得生动有趣,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学生对英语文学常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而对于那些本身就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而言,可能会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课文学习中的应用

目前大学英语课文教学主要着眼于三点:首先,通过语篇分析来欣赏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感受每一个词所传达的含义;其次,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在合适的话题中进行道德伦理话题的讨论;最后,在文章行文中学习词汇、词的搭配及句式等,掌握“活”的语言。在这三点之中,前两项可以说是文学教育意识的直接体现,即使针对第三点,拥有文学教育意识也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这在上文已进行了论述,在此不再赘言。下面,笔者仍将借助教材之中出现的情况对上文所述前两点进行具体说明。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2读写教程》中,Unit1TextAAnImpressiveEnglishLesson中,有一处描写:Shenoddedthreeorfourtimes,searchedtheheavensfortherightwords,andthenexclaimed,“Itwas,like,whoa!”这段文字词汇简单易懂,然而却十分生动,作者使用了三个动词“nod,search,exclaim”,十分传神的描绘出一个学生苦苦思索之后豁然找到答案(尽管这个答案让老师无比失望)时的兴奋表情。这里exclaim尤其精妙,可以请学生考虑一下,如果换成其他表示“说”或“大叫”的词是否合适,能否表达出相似的效果。当然,受学时、学生及教材所限,大学英语不会如英语专业精读课一样仔细分析篇章、用词,但如果有合适的词语或段落,教师不妨与学生共同分析欣赏,让高速运转的大学英语课堂,也可以放缓一下脚步,让学生体会一下纯粹的由文字创造出的美。大学英语教材之中所选择的课文,多数都会体现出英语国家道德文化,通过对这些课文主题的分析,在了解他国道德文化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人类共同的道德信念,哪些是西方所特有的,而这些又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启示。比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3读写教程》中,有一篇文章是关于一位即将去世的老妇人,在临终前,她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是叙述者“我”,即一位医务人员陪伴她走到最后。在文章中,老妇人讲到,是她自己让所有亲人离开,她不希望亲人看到她最后离去的样子。而“我”在讣告中最终得知,这位老妇人是一个子孙满堂,及受人爱戴的女士。这个故事所体现的观念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差异是极大的。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对待死亡不同的观点,包括临终关怀这样的话题。总之,教师可以借助课文,引领学生感受课文之中所传达出的感情,亲情、爱情、友情;也可以根据课文之中提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终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看法;在这些活动之中逐渐传递正向的、积极的信息与能量。这些都是文学教育意识在其中发挥着作用,因此可以说,在德化教育中,文学教育意识有着先天的优势。

3.文学教育意识在大学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应用

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之中,“读”是中国学生应用最多的一项技能。即使是走向工作岗位,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听说写译,但阅读英语还是经常发生的。因此,在英语教学当中,阅读教学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英语课堂,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但是由于考试、实用性等种种原因,学校当中的阅读教学主要以传授阅读技能为主,比如,如何猜词,如何对文章作出预测,学习理解修辞手段等。这些阅读技能十分重要且有效,掌握好这些技能对提高阅读能力有极大的效果。但如果仅仅如此却是不够的,阅读不应只是读懂文字,还应能进一步理解文字所包含的内容,并对内容作出评价。要引领学生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文学教育意识的指导。文学非常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一个作用是其对人思辨性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应具有文学教育意识也意味着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学会客观公正的看待事物,不人云亦云,不迷失在日益纷繁的物质世界中。在当今开放的世界,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接触到各种新事物,如果没有思辨能力很容易迷失在各种信息充斥的今天,比如崇洋媚外,外国的教育、文化、经济、社会,什么都是好的,再比如极度的悲观,认为社会上充满了不公正,学习无用论等等。英语作为人文学科,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思辨性并非一朝一夕的努力就可成就,它需要教师长期的教学渗透与引导,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合适的话题,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多假设几种情况请学生讨论。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每一版都有一篇阅读技能的训练,名为Distinguishingbetweenfactsandopin-ions(区分事实与观点)。这篇阅读技能的训练,也可以作为简单的思辨性练习。事实(facts)是真实存在或发生过的事物,除此之外都可称为观点(opinions)。有些观点在论述时会以事实为依据,因此非常具有迷惑性。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时保持警惕,在了解到所读文字为观点时,就应该明白观点都是主观性的叙述,不应不加辨析全盘接受,以防被一些错误信息误导。而这种思考过程就是一种思辨的过程。拥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可以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社会与各种挑战,可以向周围同学传递出正能量,对自己与周围同学都有极大的益处。

三、结束语

当然,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学教育意识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文学知识与素养决定了课堂中文学教育意识的发挥。同时,因为个人的年龄阅历,对于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与观点,在集体备课或教学科研活动中,同组教师可以就所授课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开阔思路,完善授课内容。文学教育意识强调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明辨是非能力,彰显了素质教育的中心思想。我们的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样,挑选合适的切入点,运用文学教育意识,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常识,进行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高校英语教学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ESP教学为教学方向,以培养出得才兼备的人才为教育目标,文学教育意识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诸多具体方法论之一。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也要沉淀自心,做好国之根本。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写.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它———聂珍钊自选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蔡基刚.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贾荣香.英语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第二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核心素养;体裁;儿童文学

近几年,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赖于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方面内容。简单来说,语言能力指对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思维品质指运用语言时对对象理解、分析、比较、对比、判断等的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指对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对比等活动,进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学习能力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学习策略具体应用的过程。高职高专学校Z校按“一体两翼”的思路发展专业,即做精做优师范教育和做强做大职业教育。在师范教育发展方面,Z校以地方基础教育为重,与各小学结成教育联盟,为未来小学教师培养提供有利的实践条件。本文以英语教育专业指向小学的实践课程《外国儿童文学》为例,探索在该门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一、儿童文学研究

儿童文学被视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按年龄划分,主要受众群体是儿童。北京师范大学王泉根教授主编的《儿童文学教程》(2009年)界定儿童文学是:“成年人为吸引、提升3至18岁少年鉴赏文学需要而创作的一种专门文体。它是由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的文学所组成的集合体。”[1]目前,国内对儿童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最大程度呈现其历史原貌,凸显其当代价值。二是对儿童文学单个作家、作品的研究[2-3](王泉根2009,方卫平、赵霞2009)。三是对儿童文学的传媒进行研究,考查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影响[4](王泉根2012)。四是立足视觉文化时代,研究儿童文学的图像化,探究文本中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的关系,甚至其他辅助模态对文本意义构建所起到的作用。儿童文学涉及不同的体裁,最常见的有童话、寓言、诗歌、绘本等。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体裁知识的把握对于读者理解文学作品是很有帮助的(Beach,1993)[5],这些体裁线索可以通过很多信息(peritext)获取,在文中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和发现体裁格式和内容。

二、理论框架

对于文体学,学者们的定义各有不同,Wales将其简单概括为“对文体的研究。”[6]Widdowson(1975:3)则更加细致地将其阐述为:“从语言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展开研究,是连接文学评论和语言学的一种有效方式。”[7]Leech(1969:1-2)观点类似:“文体学是研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使用,并且是语言学和文学研究的融合点。”[8]“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派,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9]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现状

Z校为地方高职高专学校,其英语教育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能在小学、培训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期实习,实习前开设《外国儿童文学》课程。为更好开展英语少儿文学课程教学,本研究制作并发放问卷95份,以便了解学生对英语少儿文学作品及其文体的认知与期待情况。从收集的问卷结果看,课程方面:学生对《外国儿童文学》课程有较大期待,并认同该门课程对未来从事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体方面:对文体有浅层次了解,其中童话体裁占比最大。

(二)文学文体学框架下的教学设计

Z校所在地各小学现行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牛津英语。通过对教材中儿童文学类作品的梳理统计,发现儿童故事类、童话类、寓言类体裁占比位居前列,具体见图1。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各类体裁因面向对象是儿童,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教材中的各类体裁可以视为绘本,按照每个故事的主题分类,教师再补充其他相关绘本,以便于在每一单元中学习更多的绘本,做到比较和分析。在整个过程中,读者与故事进行互动,充分调配语言、思维、文化等资源,以便在不断地阅读和活动中提高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选取广为人知并且认可度高的童话体裁为切入点,以五年级教材中《皇帝的新装》为研究文本,在文学文体学框架下实施教学,具体如下表:完成《皇帝的新装》文本教学后,为拓宽视野,深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选取《寻找国王的皇冠》绘本进行比较教学。首先,从授课对象来看,两则故事都是针对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心智越来越成熟,在两则故事的图文并举中,他们已经具备理解文意的能力。其次,从人物刻画角度来看。在《皇帝的新装》中,人物的神态和心理在具象的词汇中得以刻画。新衣是一种具象的呈现形式,穿在了皇帝的身上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在骗子、大丞、百姓各人物形象的映照下,烘托出一个有权威但愚昧的皇帝,也表现出从大臣到百姓都惧怕权威的心理。在《寻找国王的皇冠》中,皇冠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既是人类所恐惧和厌恶的,又是人类所艳羡和渴求的。在皇冠寻找国王的过程中,通过衰弱的老人变得骄横,优雅的妇人变得粗鲁等一系列人物图谱的变化,刻画出人性的共性弱点,这与《皇帝的新装》异曲同工,也是以物来刻画人物的一例。最后,两则故事都留下问题,引发持续思考。《皇帝的新装》故事的真相交由一个天真孩童来完成,这完全符合逻辑和人物特征。如果进一步想象,读者会对皇帝、大丞、百姓的反应有所兴趣,可以对故事改写和续写。在《寻找国王的皇冠》中最后的画页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鼠类动物;在存放皇冠的博物馆里,走动着一只柔弱的绵羊。而这些内容也需要读者想象和联系来完成故事的延续。

四、结语

文学素养教程范文第5篇

在建国之前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外国名著的节选,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上就是大量阅读原著。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到多重政治因素的影响,英美文学甚至是英语教学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但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沿用下来,而且随着交际法的盛行,语言教学更加偏重实用性,导致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脱轨的现状。

(一)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重视

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现阶段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为中心,课本为媒介,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线。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自上而下的主导式讲授之后,对学生的训练通常是语法、翻译练习和篇章阅读,很少带领学生进行文学赏析,也很少指定相关的英文原著作为课后阅读书目。查尔斯华斯(Charlesworth)指出“:轻视文学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现象。在语言课程中排除文学这一基本组成部分就等于剥夺了第二语言学生们的一大资源,其结果是使学生失去对语言的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从而产生陌生感。”这正是学生缺少语感,把英语学成“中式英语”的根源所在。另外,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也是制约文学教学的一个因素。由于缺乏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在课堂中不能游刃有余地穿插一些文学知识,在分析原著时可能会力不从心,这样自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水平。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打破教条的教学模式,从固步自封中走出来,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才能达到将文学融入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二)学生学习外语的功利性倾向严重

很多大学生把外语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当作一门语言来学习。在老师“一言堂”的课堂中,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认为老师不讲的东西自然是没有必要主动去学的,加之课后并没有布置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学生便会把文学排除在英语学习之外。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等同于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是取得各类资格和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多次改革已逐年呈现淡化语法、增加阅读的趋势,但阅读题中只对文学偶有涉及,并不足以鼓励学生花时间去读作品,而其他的资格考试指向性更强,更与文学鲜有关联。事实上,对英语的功利性学习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英语教学法专家胡春洞教授就曾指出:“离开文学的英语学习路线是一种以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为主的路线,是近视而无远视的路线,是抄近路反而绕远路的路线。”不摒弃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学生就不能体会到英语语言的魅力所在,语言水平也不会有质的提高。

二、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它植根于古希腊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传统,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和改造。通识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的心灵,让人用一颗自由的心去寻求知识,体验知识的魅力;它关注的是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因而是排斥任何功利性和目的性的。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虽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职业训练和专业教育日渐重要,但通识教育的精神是不能丢的。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若只局限在技能训练或是应试练习,就会束缚学生学习的自由,长久以往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动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和文化的内容正是实践通识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可以将学生从只注重听说读写或是考试为导向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其对英语学习从技能学习升华至本质学习,同时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使其具有美的一般知识,在英语学习中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建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标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最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

(二)了解英美文化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对大学英语课程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定位。大学英语课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了解英美文化、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学生最终能够用语言交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这个平台中,最为有效的媒介就是英美文学作品,学生想了解的一切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答案。比如,在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中,学生可以看到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自由”的要求,和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狄更斯的《双城记》向学生展示出法国大革命时期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再现了19世纪末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思想挣扎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审美的产物,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作者的智慧与思考。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声音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必然有疑问也有释然,有激烈的思想斗争也有顿悟的豁然开朗。“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有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通过这种视角的转换,学生可以跳出固有的、狭隘的思维模式,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文化差异,学会在对比中批判,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语言学习的有力保证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英语课程还是以课本知识讲授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学生的主要学习行为被局限在课堂,而长久单一的授课形式和被动接受知识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产生误导使其认为学语言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文学作品的引入可以为解决这种困境提供一种思路。在课堂内,文学文本为授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在课后,生动的文学作品更能够激励学生主动阅读。文学反映着社会现实,汇聚着人类的智慧,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和情感的诉求。文学语言是一种艺术的语言,它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库。从词汇和语法上来说,文学文本向读者列出了无尽的精准词汇和地道表达,正如两位澳大利亚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指出的:“既然语言是文学的媒介,那么文学本身就会给我们提供语言运用的例证。如果我们对语法结构感兴趣,那么就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找到不胜枚举的范例,既包括规则的也包括不规则的语言运用形式……从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获得词义、词义的延伸、词义的构成、人们对各种语言形式所采取的不断变化的态度以及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如果能够真正投入到阅读中,学生就会摆脱枯燥的背单词的方式,理解英汉释义为什么不能一一对应,因为兴趣不断克服阅读困难,单词量也会有大的飞跃。从语言和文体上来说,英美文学文体众多、形式各异,不同时期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任由读者欣赏,而不同体裁、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迥异,有的优美典雅,有的铺陈华丽,有的朴素凝练,品读这样的语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还能找到恰当的写作范本进行模仿,使读写基本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升。

三、大学英语与英美文学教学结合的途径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为学生搭建全面知识结构的保障,因而将英美文学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堂上以课本为依托适当拓展

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所选用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国家精品教材,如使用比较广泛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课文内容涵盖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不少文学作品片段,提到许多著名的文学家。教师应当敏锐地把握到课本中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的渗透和文学审美的培养。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4册第1单元提到,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由于放荡不羁的个性被上流社会所不容,遭到了朋友和读者的背弃。此时,教师可拓展介绍王尔德的作品特点,文如其人,他的剧作审美独到,个性张扬,极富魅力而又映射出他内心的矛盾。在课堂上可选取王尔德的经典童话作品片段进行分析,体会他唯美的语言风格,而童话内容简单生动,可以快速抓住学生吸引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点拨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和赏析方法

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厘清英美文学史大致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在阅读时能大致定位作品所处的时代,不会盲目地、毫无关联地看待作品。教师可定期抽出专门的课时讲授英美文学概况,如英国文学在古英语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有何特点,当时怎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样的文学特征,英国文学不同发展时期有哪些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和突出特征又有哪些?通过这样的串讲,可以使学生在读作品时思路更清晰,会把文本放到历史大背景中思考,阅读中的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此外,教师在课堂中还应教授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如文本细读、对比与比较、人物分析、文体分析等,这样学生在看作品时就不是笼统的读,而知道应该从哪个方面去体味和思考作品。

(三)确保学生课后阅读保量保质

课堂学习只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学习尤其如此,因而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文学意识的培养也应渗透到课后的自学中去。阅读首先要保量,并且一定是完整的原著。美国大学生大学期间通常都读过十几种经典著作,而中国的学生习惯于读节选,喜欢把一个片段细细分析,许多人大学四年没有完整读过一本原著。“阅读量是最基本的思维训练,放弃阅读量要求,就是放弃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大量阅读,有了量的积累,才能逐步克服语言障碍,对作品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不一定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进行,时代越久远的文学作品可能越艰涩,语言障碍越多,很可能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课外阅读书目,从简单入门,激发学生兴趣,再根据读书的效果布置下一阶段的阅读内容。还要让学生将读书的成果记录下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一个回忆巩固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和写作的好方法。

(四)为学生提供课堂讨论与汇报的机会

课堂讨论是英美文学学习的必要环节。欣赏文学不是死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间需要思考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受到启迪,产生灵感,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因此,在课堂上读完作品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或是两人交流,或是多人讨论,也可是班内自由发言。讨论内容以分享心得为主,教师不宜做过多的限制和要求,因为课堂讨论具有即时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组织语言并较为流畅地表达,如果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担心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就会影响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后读完指定书目后也要及时进行汇报发言。教师可在布置书目的同时给出一些赏析作品的思路和研究的角度,让学生从中选择进行准备。这样,不仅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路更清晰,还能鼓励他们查阅相关资料,开始进行初步的文学研究。因为课下已进行过充分准备,在做课堂汇报时,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要求学生有条理地概述读书体会和研究成果,也不妨让学生放弃依赖PPT等现代化手段,回归传统的演讲方式,对他们应变和表达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