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与艺术研究

文学与艺术研究

文学与艺术研究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服饰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一、大学生服饰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强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特殊审美观念、时尚观念以及着装观念。1.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而服饰穿着在人的身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搭配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而大学生对于服饰的选择无不显现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追求,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服饰美的追求体现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和对于美的欣赏与价值观,服饰穿在身上就像赋予其生命,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校园中不同的风景。2.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氛围环境中,举办多样化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从服饰方面就能够更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穿着搭配停留在怎样才能通过服饰展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体现出服饰文化带给我们质的改变,整体环境的变化拥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生服饰风格的研究现状

1.时尚前卫风格。大学生着装引领着校园服饰文化的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显著特点,他们追求时尚着装,必然会带动消费的时尚,有些大学生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前卫潮流、个性的服饰,显现出随性,标新立异的特点,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追求特别夸张而又不显张扬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群体在校园服饰文化中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校园的文化形象。2.单一的服饰风格。大学生服饰中的时尚和简约,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饰的单一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中,对于穿着类型的调查,拥有70%的学生穿着的运动服,15%的学生穿着休闲服装,另外15%的学生穿着一些比较前卫时尚潮流的服饰,同时,他们对于服装类型喜好的调查研究显示,65%的学生喜欢前卫运动休闲装,20%的学生喜欢一些品牌效应下的时尚服饰,15%的学生喜欢成熟稳重的服饰,服饰的单一显示着学生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下有一定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

校园的文化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需要的精英群体。服饰的艺术与审美功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学生群体的穿衣打扮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神。大学生群体对服饰认识与理解较为前卫,标新立异的穿衣方式体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1.服饰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慢慢渗透服饰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慢慢向实用和美观发展,更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大学生服饰文化是校园时尚精神的直接表达,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体现出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生活品位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他们穿着的不同体现出文化水平的不同。2.服饰艺术传播的意义。服饰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的意义,服饰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服饰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通过服饰的传播能够带动别人的审美观念,把前卫时尚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服饰也是审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气质。

四、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创造力; 高校文化心理氛围;艺术类大学生;

研究大学生的创造力,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艺术专业的特殊要求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独具特色的群体,他们也是未来的艺术家和文化艺术转播者,因此,他们身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于普通人学生的独特性。然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力并没有受到关注,这不利于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造力培养。

一、影响创造力的文化、心理因素分析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体的内部因素和环境的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中,对创造力产生影响的文化、心理因素可以从研究者对学校和企业组织的研究中有所发现。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社会舆论、学术竞争与合作、人际关系、教师的个性与行为、课堂气氛、学术环境、群体环境等因素。

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创造性思考,思维时间的保证,对创造性观念和产品的奖励,鼓励切合实际的冒险,允许犯错误,对其它观点的猜想,对环境的探索,对假设的质疑,善于发现兴趣和问题,产生多种假设,关注广泛的思想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层面,对思维过程的思考。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态度是:给学生选择的自山,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尊重学生,不强制学生,给学生发觉自己创造力的机会。相反,如果教师是强制型的教师,则会抑制学生的创造力。

外部氛围涉及三个因素:(1)科学管理,具体体现在组织协作、上下信息畅通的制度,信息来源的量和质、资金和设备资源的提供几个方面;(2)弹性管理,体现在计划管理的弹性、研究时问的充裕和弹性、不过分强调现状上;(3)对创新的态度,内容有对创新的奖励制度,对创新的感情上的支持和鼓励,挑战性任务、对创造力的培训等。

内部创造氛围涉及4个因素:(1)组内学术气氛,有信息交流、学术民主、学术指导:(2)组长管理方式,包括组员工作的自主性、组内的竞争制度、组内的纪律、研究进度的管理、组长的管理能力等;(3)组员认知风格的互补性,包括认知上的非权威性、性格互幽默气氛、课题组创造力的自我评价;(4)组员动机互动,体现在目标的一致内在动机、归属感、角色上。

二、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与高校文化心理氛围的关系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总数及分布同研究二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 第二次问卷的有效被试。共计320人。

2.研究工具

高校文化心理氛围问卷共包括27个题项,分为Fl学校评价与自豪感、F2老师的期望与支持、F3学校的鼓励与支持、F4同学关系与竞争、F5丰富多样的学校资源五个维度。

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问卷共包括17个题项,分为H1遗传才与后天培养、H2心理异常、H3情绪与冲动表现、H4社会及自我交流、H5寻找自我五个维度。

3.统计方法

使用spssl3. 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和讨论

1.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 与高校文化心理氛围的相关分析

由上表可以分析出,高校文化心理氛围总问卷以及各分问卷都与艺术创造力 存在显著相关,艺术创造力 总问卷以及除心理异常外的其它分问卷都与高校文化心理氛围存在显著相关。在各分问卷上,学校评价与自豪感同遗传与后天培养、心理异常、情绪与冲动表现、寻找自我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老师期望与支持同情绪与冲动表现、社会及自我交流、寻找自我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学校鼓励与支持同寻找自我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同学关系与竞争同情绪与冲动表现、社会及自我交流、寻找自我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丰富多样的学校资源同异常与后天培养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相关。具体的回归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三、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与高校文化心理氛围之问存在显著的相关。1.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一个由5个维度组成,包含27个题项的高校文化心理氛围问卷。各因子命名如下:Fl学校评价与自豪感、F2老师的期望与支持、F3学校的鼓励与支持、F4同学关系与竞争、F5丰富多样的学校资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2.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包含17个题项的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力 问卷,分为5个维度,它们是:H1遗传与后天培养、H2心理异常、H3情绪与冲动表现、H4社会及自我交流、H5寻找自我。效度检验的结果较好,信度检验的结果显示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不太理想,还需要进一步修订。3.接受调查的被试在高校文化心理氛围问卷土的得分普遍较高。高校文化心理氛围在学校、是否重点大学、学校类型、是否艺术类专业、性别、具体专业类别以及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4.接受调查的被试在艺术创造力 问卷上的得分普遍较高。艺术创造力 在学校、是否重点大学、学校类型、具体专业类别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均无显著差异。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科学教育 艺术高职 语文特色教材建设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我们必须强化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探析与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结构组合和序列编排,构建起有专业特色的艺术高职语文教材体系。

一、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艺术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一般属性的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专业特质。高职语文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公共基础课,集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教育性于一体,在传授民族语言艺术、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培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相对于艺术高职的特殊专业要求,传统意义的高职语文教材就显得缺乏必要的对应性。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现代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潜心投入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的建设,以期构建起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内容实用、形式多样的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体系。

二、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着力点

1.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艺术高职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语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是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核心。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背景下,大语文的理念应该贯穿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的始终。鉴于文学与艺术存在的人文教育和美育功能方面的共性,艺术高职语文特色教材建设要站在语文的角度,渗透和偏重艺术内容,不可为艺术而艺术。在编纂结构设计上,以模块组合为框架,以多纲多本为特征,围绕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构建阅读欣赏、实用文体写作、口语交际三大模块,着重培养艺术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能力、应用性文体的写作能力和社会交流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在单元设计上兼顾艺术高职的学生就业和发展需要。比如在阅读欣赏方面,每个单元都设置“精读篇目”和“艺术拓展阅读”及“艺术类作品导读”内容,以大语文的形式体现语文教材的艺术特色,促进学生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第4篇

什么是艺术文化? 一提起艺术,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审美”、“高雅”、“精神”等词语来形容。其实,艺术文化在我国还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当然带有大学校园的独特之处。基于以上我们对艺术文化的理解,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可以表述为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校园人共认、共有、共享的所有艺术作品、艺术载体以及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艺术精神、艺术审美等。行为形态的艺术文化包括校园人自编自创自演的艺术作品,以及外来的在大学校园存在和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等;其核心是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精神形态的艺术规范、艺术道德、艺术价值等。大学生,要接受艺术文化的陶冶,艺术文化的作用与功能相比其他形态的文化更能够对所有校园人进行教育和熏陶。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具有双重性和群体性。大学校园艺术文化存在于大学校园,所以它首先具有教育文化的特性;同时当然地又保有艺术文化的特质,如果失去了艺术文化的特质,也就不成其为大学校园艺术文化。

一、不断创新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形式

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就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美育的条件。为繁荣校园艺术文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各类丰富多彩文艺演出的开展,大学校园文艺演出主要是在重大节假日、节庆日等开展的艺术演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也可以是院系或者社团组织的;既可以是综合性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可以是独奏、独唱、服装表演等其他专项演出;既可以主要依靠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社团,也可以以艺术院系师生为主开展。一场格调高雅、水平较高的文艺演出往往能够在大学校园产生长久的影响,过去许久,仍然会有学生对其中的节目品味、评价和模仿。量子力学矩阵理论的始创者海森堡的美感直觉指导他去寻求真理,他对爱因斯坦说:“我被自然界向我们显示的数字体系的简单性和美强烈地吸引住了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感觉:自然界突然在我们面前展开这些关系的几乎令人震惊的简单性和完整性。”由此可见,艺术具有的创造力。

二、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艺术教育课程

为了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艺术教育内容,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活动能力,熏陶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情操。席勒在他的《美学书简》里提出,审美素养是人的最重要的素养。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是提高个人审美水平,增强审美素养的最好的途径。艺术是人类的情感的自然敞露,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活际遇中凝结而成的情感、情绪的有意味的、形式化的表现。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音乐、公共美术课程,这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公共选修课进行艺术教育。把艺术由抽象变具体,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得到艺术的熏陶。

三、在大学校园开展音乐与美术文化

音乐是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可以开设音乐类选修课,为学生普及音乐知识。结合重大节庆日,邀请高水平音乐团体到校表演演出,比如一场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能够将校园音乐文化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无论是美术学院,还是美术类社团,都可以举办各类美术鉴赏活动,通过美术艺术鉴赏,感知美、感悟美、鉴赏美、鉴别美。尤其有美术学院的大学, 可以在结合教学改革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加强大学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文学与艺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当代中国;艺术学;升格;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艺术学升格为门类,有关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来建设,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还是一件崭新的事情,国外也没有现成的模板可供参照,因此,对于当前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来说,既充满了挑战,也遇上了时机。

经过近年来的争论,有关艺术学理论的界定正在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对原点的回归,大家基本上接受了德索对艺术学的界定,即将艺术学分为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根据马采的介绍,特殊艺术学包括各种艺术史(建筑史、音乐史、戏剧史及其他),各种艺术博物馆学(建筑博物馆学、音乐博物馆学、戏剧博物馆学及其他),各种艺术学(建筑学、音乐学、戏剧学及其他)。一般艺术学包括艺术体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①尽管对于一般艺术学和特殊艺术学这两种说法还有不少争议,不少人喜欢用门类艺术学来取代特殊艺术学,但是对于艺术学的总体认识,对于艺术学中存在的一般与特殊的区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之后,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需要指出的是,德索和马采所说的艺术学,只是艺术研究,不包含艺术创作。现在作为学科门类的艺术学,既包含艺术研究,也包含艺术创作。德索等人所说的艺术学,相当于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

对于将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目前还存在许多尚待解答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有三个:一般艺术学理论是否存在?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如何联系?一般艺术学理论与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有何关系?

一般艺术学理论即一种跨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包括跨门类的艺术哲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等。在艺术哲学领域,基本上沿袭跨门类研究。迄今为止的艺术哲学,多半都适应全部艺术门类。跨门类艺术史研究则比较罕见。跨门类艺术史研究是否成立,这个问题还在商讨之中。我本人倾向于认为它是可以成立的。既然跨门类科学史、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甚至文化史都是可以成立的,跨门类艺术史也应该可以成立。同时,黑格尔的《美学》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已经在跨门类艺术史研究方面做出了尝试。②在艺术批评研究中,不乏跨门类艺术批评的案例。卡罗尔近来出版的研究艺术批评的专著《论批评》,就是针对所有艺术门类的。③总之,在跨门类的一般艺术学理论研究中,艺术哲学比较常见,艺术史比较罕见,艺术批评介于二者之间。

如果存在跨门类的一般艺术学理论研究,那么它们究竟由哪些机构来承担?通常情况下,这些研究是由美学学科来承担的。美学本身是一个很小的学科,且多半被设立在哲学系中,从全球范围来看,独立的美学研究单位并不多见。目前国外独立的美学本科教育的单位只有两个,即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美学系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美学系。独立的研究生美学教育单位,除了首尔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之外,还有日本东京大学的美学艺术学研究室。从国内的情况来看,独立的本科生美学教育单位尚未出现,独立的研究生美学教育单位很多,多半分布在哲学系、文学院和艺术学院。总之,对于独立的美学或一般艺术学理论来说,研究生教育比较常见,本科生教育比较少见。

门类艺术学理论的问题与一般艺术学理论不同,不是相关研究是否存在,而是不同艺术门类的研究是否可以集中在一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将不同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并不多见。像美术史、音乐学、戏剧研究、电影研究等等门类艺术学理论,多半是独立的,它们的上级单位通常是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但是,无论是文理学院还是艺术学院,都不是仅有门类艺术学理论。文理学院除了门类艺术学理论之外,还包括范围更广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艺术学院除了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之外,还包含门类更多的艺术实践。将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统摄起来且仅有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单位十分少见,一个可以参照的案例可能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曾经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研究单位,且专注于各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后来才引入研究生教育和艺术实践类科目,变得有点像一般艺术学院的设置了,只不过理论占的比重更大而已。

对于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的关系、门类艺术学理论与一般艺术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联系程度上来说,可以或松散或紧密,从没有关系,到形式上相关,再到实质上相关,程度不等。比如,耶鲁大学有美术史系、音乐系、戏剧研究系和电影研究系,它们都是独立的。如果将这些研究单位汇集起来,成立一个艺术学理论学院,仍然保持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独立性,这种关系就是形式上相关。如果在艺术学理论学院中的各门类艺术理论研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耶鲁大学独特的艺术学理论研究风格和学派,这种关系就是实质上相关。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第一种情况比较常见,国内有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非常罕见。门类艺术学理论研究与一般艺术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松散。耶鲁大学的美学或者一般艺术学理论研究散见于哲学系、英语言文学系和比较文学系,多半由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独立研究。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国外没有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制,艺术学理论研究内部的联系非常松散。

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之后,艺术学理论成了独立的一级学科,由此原先松散的关系,有可能变得紧密起来。对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覆盖的领域,目前有不同的意见。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只涵盖一般艺术学理论,门类艺术学理论归属于相关门类的一级学科。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仅涵盖一般艺术学理论,而且包括门类艺术学理论。根据第一种看法,门类艺术学理论比如美术学理论,归属美术学一级学科。根据第二种看法,美术学理论归属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我倾向于第二种看法,但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也会兼顾第一种看法。

如果主张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只包含一般艺术学理论,那么艺术学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可以划分为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和文化产业。目前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就是这样来划分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如果主张艺术学理论不仅包含一般艺术学理论,而且包含门类艺术学理论,那么它的二级学科就有可能是美学与艺术批评、美术史、音乐学、舞蹈研究、戏剧研究、电影研究、设计研究等等。

第一种处理方式有它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很难与现有的学术体制兼容。在欧美一些综合性大学里,已经有成熟的美术史、音乐学、电影研究、戏剧研究等专业,也有美学或者艺术哲学专业,但很少有包含全部艺术门类的艺术史专业,艺术批评和文化产业专业也不多见。当然,这不是说艺术史、艺术批评和文化产业这些专业就没有发展前途。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们尚处在探索之中,还不够强大。如果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范围确定为一般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有可能范围太窄,与艺术学门类其他四个一级学科不太相称。如果将其他四个一级学科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划分到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中,就可以壮大艺术学理论,避免艺术学门类中各一级学科的不相称。

值得重视的是,将门类艺术学理论归并到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中,还可以避免它们在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中建设的缺陷。以美术史为例,我们通常将它放在美术学一级学科之下来建设。但是,美术学更大的部分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美术史在美术学之中只是很小的部分。更重要的是,美术史属于理论研究,它跟美术创作非常不同。美术史在教学、研究和评价体系方面都与文史哲等人文学科类似。因此,国外的综合性大学可以没有美术创作,但通常都有美术史。就性质来说,美术史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区别,大于美术史与音乐学之间的区别。美术史与音乐学只是研究内容上的区别,研究方法上并没有大的不同,都属于人文研究领域。

总之,艺术学理论就是关于各种艺术的理论研究。只要是有关艺术的研究而不是创作,就可以归入艺术学理论的学科之中。将有关艺术的理论研究全部归入一个一级学科之中,既有助于加强一般艺术学理论与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加强门类艺术学理论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有利于艺术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尽管我主张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应该包括一般艺术学理论和门类艺术学理论,但是机遇与挑战可能更多存在于一般艺术学理论,因为它是一个尚待开垦的领域,需要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事实上,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既会引起经济领域的洗牌,也会引起学术领域的洗牌。比如,光纤技术的发明,让在通讯技术落后的中国站到了世界的前列,目前中国掌握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拥有最先进的光纤制造业。传统的通讯巨头在这次洗牌中纷纷式微,中国企业纷纷崛起。同样的情况,也有可能会体现在学术研究领域。以美术史为例,当传统美术逐渐发展为当代视觉文化之后,传统美术史研究就有可能萎缩,当代视觉文化研究或者广义的当代文化研究就有可能走强。事实上,欧美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始或者完成了这方面的转型。从事传统美术史研究和学习的人员逐渐减少,从事当代视觉文化研究和学习的人员逐渐增加。如果我们在学术转型时期抓住机遇,就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赶超。

对于中国艺术学理论界来说,实实在在失去的一次机会,可能是电影理论或者影视理论研究。电影作为较晚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门类,它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多少积累。我们与欧美学者差不多在同一个起点上。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诞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电影理论,而且由作为门类艺术学理论的电影研究发展成为一般艺术学理论的案例也不在少数。但中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还停留在传统的艺术门类或者传统的美学问题上,在电影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太多的作为。我们失去了一次在艺术学理论领域赶超欧美的好机会。

那么,是否还有可能存在机遇?我想应该是有的。我这里列举两点供大家参考。

第一,比较艺术史研究。目前全球的美术史研究主要由欧美确立的西方范式所统治。随着人们对欧洲中心主义的不满和对文化多样性的推崇,现有的欧洲中心主义美术史研究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无法涵盖和解释其他文化的视觉艺术。美术史研究向视觉文化研究的转变,就体现了突破欧洲中心美术史研究的要求。这种情况有点像当年的神学研究向比较宗教学研究的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确立为独立学科以来,比较宗教学在宗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和宗教社会学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著作。尽管比较宗教学并没有取代神学,但自此之后一个新兴的学科建立起来了。我们今天开展比较艺术史研究,不仅包括跨文化美术史的比较研究,如中西美术史比较研究,而且包括同一文化内部的跨门类艺术史比较研究,如中国美术史与中国音乐史的比较研究。如果有一天比较艺术史作为新兴学科确立起来,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就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第二,当代艺术与文化研究。受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现有的当代艺术与文化研究多以批判性著称,因此通常也称之为批判理论。这种固定的视角会妨碍它们客观地看待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当代艺术与文化研究中的愤世嫉俗,已经不太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它们也许会让位给一种中性的、客观的文化研究。如果中国把握住历史机遇,确立一种新的当代艺术与文化研究范式,就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占得先机,甚至确立话语权。

当然,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艺术学理论领域有可能会涌现许多新的问题。中国社会处在高速发展之中,艺术领域尤其活跃,再加上学科体系尚未封闭,社会和时代的新变化可以相对容易纳入学术研究体系之中。变化和适应变化的能力,给了中国学术界以机遇;没有现成的范式可供参考,这对学术研究和管理来说又是一大挑战。处理好机遇与挑战,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就会取得大的突破。

① 有关介绍见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② 参见彭锋《艺术史的界定、潜能与范例》,《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4期。

③ Noel Carroll,On Criticism,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Arts Theory

PENG Feng

(School of Arts,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