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与语言教学

文学与语言教学

文学与语言教学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中学语文

一、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这门学科在我们上小学时就开始接触,而语言在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了,我们学会的语文知识越丰富,语言组织能力越强越就能够说一句完整的有深刻意义的话。同时语言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掌握必要的技巧,通过相应的技巧运用获取知识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强引导才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的语言获取、整理、表达等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明显提高。

二、中学语文教学时常出现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时好时坏,极不稳定。由于中学时期普遍实施大班教学,教室环境、课程设置等很少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且部分学生控制能力较差,教师进行知识教授的时候无法准确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也没能让学生在较为随意的课堂上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2)教师过多掌控课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控着课堂的进程,教学知识偏重理论,学生很难在严谨控制的课堂教学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等能力。(3)由于学生在表达和观察能力方面的参差不齐加上思维定式,导致在学习时常出现混乱的状态,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标,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等都不能很好的发展。(4)在课堂限制中很多学生没能根据学习目标主动与同学、教师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知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表达能力等也没有得到训练。而且在他们的表述方面千差万别,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才能完成。

三、发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措施

结合目前教学改革理念和新课标的现实要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想要在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继续突破,让学生掌握更多口语技能,可以在这几个方面努力: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元评价法,大胆改革课堂评估体系。在中学语文语言知识教学中可以制定目标,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掌握知识,用明确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语言知识学习。然后设计相应的语言表达训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例如,教师针对李白大诗人的教学时,可以制定好作者生平事迹介绍、作者诗文大意等分析活动,然后根据学生回答的程度评定不同的等级,最后在学生都记住诗歌,学会表述其大意的时候给学生放一段电影等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综合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性奖励,可划分等级再发放奖学金鼓励学生。

2.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法,扩大中学语文语言知识信息在课上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语言训练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在学生保持积极的兴趣下进行语言知识等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借助多媒体承载信息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很多中学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把课堂外的信息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在进行发音教学时,教师通过播放绕口令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或者个人口语比赛。这样学生就在很快乐的气氛中学会了口语表达的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能力。

3.采用反馈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问题和疑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提出疑问、探究知识的能力,当学生在课上提出了与语言相关的问题和疑惑时,则表示他们对于学习已经有了很大的探索兴趣,其学习的目的也就树立起来了,进而爆发出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当学生认为教师没有重视他时,他的学习动力就会快速消退,直到消失。所以在中学语文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反馈教学法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进而才能进行教学改革和进行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

4.教师应该主动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随意打压学生的好奇心,更不能体罚。在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中则应该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亲自关心学生,包容学生。同时还要及时帮学生纠正错误,尽快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语言能力训练中尽可能帮助学生发展德行,让学生能和教师互相尊重。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想要提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的效果需要用灵活有效的多种教学法加以改善,这样才能使学生知识稳固,能力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接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性分析

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工作来看,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其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技巧的运用,继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应该指出,积极实现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也可以有效地培养汉语教师。丰富汉语教师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语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特点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语言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培养,首先就是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只能够作为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技能,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进而能够提升实际的实践效果。实践的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内容中不应当只是将目光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够实践的能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三、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方式和策略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性能力受到限制,致使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基础性语文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对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能够完善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充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语言教育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针对于大专学生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化研究就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建构,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是对汉语教育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因此,积极实现汉语与文学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实践。它还使学生在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充分掌握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二)充分重视汉语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发展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重要联系和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础更加完善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基础性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良好对接,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当代语文教学能够在工作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能极大程度的通过照片与视频的展示来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书本以及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语文的对接性建立起前提条件。

(四)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对接

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进行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实例选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对当前的课堂环境进行改善与调节,使学生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进行户外实践,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解的能力。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3篇

《英语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等等。文化意识(文化教学)问题在我国外语教学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就想就上述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语言与文化

1、文化。要想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化之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何谓“文化”?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文化的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r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总之通俗地说,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一,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的、颇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亦是该社会整个文化的基础,正是通过语言,文化才能保持下来,并传递给同时代人或后人,因而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的内涵;第二,从语言和社会的关系来看,语言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还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二、文化教学的意义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一个跨国公司若想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创造高效益,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成功不仅是经济成功,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成功。2、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习语言,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语言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反映了某种文化的独特之处。离开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3、文化知识的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关键。发展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达成了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我们必须明白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明白文化知识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达到语言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文化渗透(教学)的原则和文化教学的内容

1、文化渗透(教学)的原则。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⑴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⑵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⑶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老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的内容,或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2、文化教学的内容。⑴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⑵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⑶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⑷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⑸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⑹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⑺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⑻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⑼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⑽了解常见动植物在英语国家中的文化涵义。⑾了解自然现象在英语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⑿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娱和体育活动。⒀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四、中学英语教学文化渗透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4篇

        一、用数学日记,加强数学与语文的沟通

        数学日记来源于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数学日记就能完成这一目标。数学日记可以是对数学现象、问题的看法、认识和探究;可以是对数学美的感受;可以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的应用探索等。如: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字后,可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字记录下来。

        二、加强复述训练,归类及挖掘共性

        新课标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的能力。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为训练内容。学习材料在复述的作用下,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此训练分保持性复述和整合性复述两种形式,后者亦称精细复述,通过复述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织,使之与预存信息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向长时记忆的转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复述练习,紧密结合教材,巧妙加以指点,帮助学生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化“意会”为“言传”。如:在五年级知识的总复习中,学生能不看书就知道运用五年来所学的法则、公式、定理等解决哪一类或哪几类问题。如果关上课本就能复述出来,那么就达到复习的目的了。如果复述不出来,说明没有把“书”读薄。

        另外,做数学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切入点,即归类挖掘其共性。题目和条件都有内在的关系点,学生只有学会从题目本身寻找做题的切入点,或形成一定的解题步骤,解题才能顺利完成。

        三、加强朗读训练,帮助理解知识

文学与语言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语言 文学

引言

教育教学的发展,促使各院校非常重视英语教学。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以前的英语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英语考试的分数。关于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学之间联系的教学非常少,可以说为零。实际上,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中的语言与文学本身就存在着某种联系。文学是文化的一个分支,与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字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英语教师在展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融合语言与文字。

一、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学之间的联系

语言其实就是面向现实社会的指导,理解文化的一种符号。要想学习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就需要对其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在认识并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文学可以说一种有效方式。在认识文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们在自然与自身矛盾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作品会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还会让读者认识到与世界的某种联系。但是文学并不同于话语。读者在阅读一段文字的时候,通常都会了解这一段文字所讲授的相关东西,并深刻认识到这一段文字的深层含义。但是事实上,读者这样的一种阅读方式,所获取的信息量都是非常小的。而文学作品则不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是在对作品本身含有意思不确定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包含的意义。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必须通过找寻线索才能够了解深层含义。而找寻线索必须在语言中寻求答案。

二、英语教学讲授文学作品存在的问题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学习英语文学主要集中在经典文学作品上。而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通常是在语言课堂上广泛传授的。但是在时代不断发展下,过去的语言与现代语言表现并不一致,即便是现代作家的作品也是存在语言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文学教学会在语言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故事与短对话。可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接触最多就变成了形式与结构层面上的东西,带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不断减少。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学习。这种单纯的因难度问题将文学作品摒弃于教学之外,是不明智之取。与此同时,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讲授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教师并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致使其在讲授的时候存在不当的情况,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仅仅是大范围的讲解,而没有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语言发展变化展开教学。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对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深层次东西、文化背景知识等具有明显兴趣。如果教师施以有效的指导,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从当前的教学现状就可以了解到,大学英语教师并不能讲解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仅仅提供一些背景性的知识,讲讲作者的生平经历。可见,英语教学在讲授文学作品的时候,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学生对语言的了解,同时也不能深刻认识到语言与文学之间的关联。

三、加强英语教学语言与文学相互融合

在展开外语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过程按照这么几个顺序,即投入兴趣与情感,学习语言信息与结构知识,应用语言进行联系和达到活动交流的目的。针对此,在英语教学的时候需要注重语言与文学的相互融合。首先,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培养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就会增强学生不同文学作品的体裁、传统、象征以及文体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学生这种敏感性,其实就已经包括了社会文化、历史、语言以及符号学的相关因素。当读者在与作者交流的时候,这些因素其实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获得这方面的能力,从而促使其对英语文学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其次,增强语言学习与应用。实际上,学生在学习非本族语言的时候,集中于课本学习。而课本学习就包括了语言的学习与应用。在语言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细读,从而找出文中存在但是不能被确定的文学性,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与此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非本族文学作品的时候,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反应性。教师需要理解的一点就是,反应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语言的细微之处,即具备文化特征的背景知识与文学作品结构的复杂反应。在课堂上,学生负面性的反应可以调节学习氛围。但是如果学生更不喜欢该文学作品,且会使用英语顺畅的表述理由。那么利用文学作品展开英语学习的教学目的已经实现。

四、结语

事实上,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学产生作用已经遭受质疑。就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就可以了解到,文学作品受重视程度逐步降低,且这样的教学已经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当明白经典文学作品对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文学作品在其中的不可替代性,继而加强语言与文学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