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师生关系

一、创新课堂形式,营造轻松的氛围

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将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当知识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时,大家的积极性也会被带动起来。多媒体技术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能够将死板的书本知识用图文声像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让小学生有更好的视觉体验与感官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喜爱,也有助于改善课堂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课堂活动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例如小品、短剧、演讲、配乐朗诵等,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泼,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徜徉在语文知识的海洋里。

二、提高教学质量,激活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将课本内容深度发掘,要将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自身联系起来,将学生融入其中。同时,老师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应对文章的词句以及深度含义仔细琢磨反复研究,不仅要将学生需要掌握的重、难点做好标记,同样也需要深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将作者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三、提高自身素质,用语言传达情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掌握学生特点的同时,更要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学生成长。而语言是开展教育的载体,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所承载的情感。教师可以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最近的心理动态,听听学生身边的小故事,这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是自己的长辈,这会让很多在课上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打开“话匣子”,愿意和教师分享自己的心情。从而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当今,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更新、更科学的教育方法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情感教育的开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第2篇

一、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基本原则论述

分析当下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大环境可知,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其中教育信息化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互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期明晰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可行性分析。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组织形式丰富为有效整合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可行性条件。其一,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二者整合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陆续出现并应用于教学领域,在此技术支撑下,进一步推动物理教学环境与虚拟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学环境的智能化发展为教育信息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地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其二,教学组织形式丰富为二者整合提供了条件。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教学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开展有益探索,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原有大班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小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教学组织由大变小,能更好地兼顾学生发展个性,拓宽信息技术的作用空间,从某种角度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在发挥教育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其精准化服务内涵。其次,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分析。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是语文学科特性下的必要举措。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价值,立足工具属性视角,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教学内容均要服务于当下学习生活及未来职业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基于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化要素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价值的必要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是突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困境的必要举措,分析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发现,现阶段的教学方式主要针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展开,即过于注重传授语文学科知识,忽略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价值,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此情景下,融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在技术层面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在理念层面,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由此可见,将教育信息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突破语文课堂教学困境、促进语文学科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最后,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会体现出以下三项特征:其一,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资源的自主选择、对学习流程的自主调控、对学习情境的自主创立;其二,学习方法的互动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学习信息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壁垒被打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不仅同一班级的学生间可以交流学习信息,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之间也可进行信息交流与互动;其三,学习模式的探究性变化,在教育信息化融合下,信息化工具的支撑推动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发展,即学生以课堂教学问题为导向,借助信息化技术自主探究学习内容。通过分析以上三项特征可以发现,突出学生主动性与学习边界的开放两方面核心内容。因此,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即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二是开放性原则,主要是指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空间的开放,在此需要强调开放性原则与共享性原则的并行,即不仅要依靠信息化教学环境丰富自身教学元素,同时也应向其他学习组织共享自身教学资源,这是构建大教育格局、实现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二、教育信息化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路径分析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传承;创新

【分类号】G641

素质教育关系到我国青年的今后发展,更是一个国际发展的基础,从有关中央领导在某高校的讲话中能够发现,高等教育承担着优秀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同时其又是对思想文化进行创新的发源地。因此要用高等教育不断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同时要帮助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因此,大学文化肩负的责任不可小视。

一、素质教育的具体现状

现阶段,针对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以及社会事业共同追求的方向。所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保证协调发展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看来,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大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时间来开看大概有20年,为了便于对其进行分解现将这一时期分成前10年和后10年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即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叶开始,在这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是各高校争论的焦点。在后一阶段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同时在进行区别文化素质教育和普通教育方面以及两者的联系方面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建设来看,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课堂的具体建设;其二,在课外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这两方面都是较为重要的主要的教育阵地。从当前大学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来看基本分为:人文、社会、自然以及文化等几个大类组成。众所周知,在大学的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有关的统计数据发现,当前的素质文化教育基地已经出现较大的增长态势,由此也说明了其正处在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与高校文化的关系

只有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才能算的上真正的思维能力。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进行结合的思维,通常称之为哲理思维。由于哲学反应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因此其在大学的课程中属于较为重要的课程。通常将学习哲学以及运用哲学列入大学文化的推广范畴,而且需要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哲理性思维,从而为发展创新型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将思想文化素质的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之后才是学问方面的学习。总之,在提高素质的同时做好学问。从而使高校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优质人才。

三、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和大学文化的具体关系

大学文化是建立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的。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正常人才培养受阻的情况下提出的,实际属于现代高校教育的实际需要。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对全体学生在基本素质方面进行全面的提高,同时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开发,从而是学生形成具有较强个性的特征。该种教育不但能够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提高的作用,而且对教师的文化素养、学校的文化品位以及格调均有提高的作用。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领路人,因此应当重视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于提升社会综合素质有着较大帮助,所以,各大高校应当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全面革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堂体系,创新教育方法等,充分的拓宽大学生学习渠道,创新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专业型与素质型相结合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高校应不断完善教育资源与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总体素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还应当提升高校教师的文化水平与素养,做好学生的表率。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就当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心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感到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家境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来说会承受着经济压力,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毕业季来临使他们感到就业压力,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会经受着情感挫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在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基于此,高等院校应当就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能够将更好的抒发自身情感,文化育人是大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高等院校应当加大心理素质教育与宣传,培养大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定期开设心理文化育人演讲,塑造心理素质过硬的大学生队伍,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促进的作用。

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教育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潜力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个人生活有着极大的关联,同时也与国家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众多国家都在提倡全民\动,旨在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奥林匹克运动也成为了当前体育精神的象征。根据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状况来看,各大高校仍然没有对身体素质教育引起重视,学生发展极其不均衡。当前高校高年级教学已经将体育课从教学课程中移除,且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也是少之又少,再加上高校极其缺少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基础设施,对于体育项目与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太少,使得体育教育更加落后,这极大的影响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本质上是因为各大高等院校忽略学生身体素质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各大体育项目与国外体育项目都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国外更加重视身体素质教育,因此从这些体育项目数据可知,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教育重视,对建设体育强国和稳固我国国际地位有着重大意义。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支柱,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助于提升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各大高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身体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从而为建设体育强国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既是老话题,又是新话题。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如何处理语文教学中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有一下几点体会:

一、根据目标,合理定位,适度拓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应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三维目标。做为三维目标内容之一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其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日常教学中,我们不要把它们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始末。另外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广泛,教师要及时适度做好拓展。如适时适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法律意识,心理健康,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等诸方面教育。

二、依据法规,纳入学科,有效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小学德育纲要》是指导我们教育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在这两部文件之中,都把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做为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会做人的主要教育渠道是我们的各学科日常课堂教学,当然语文学科义不容辞。这和我国传统语文观一脉相承,即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原则。这里的“道”,即为德育。因此,德育和语文密不可分,语文学科渗透德育要堂堂有,课课有。

三、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德育重要内容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课标中有这样的论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通过这段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许多我们日常习惯认为的德育概念确实应该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既然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四、尊重学科特点:

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的特点,语文教学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中,要尊重其特点,遵循其规律。其特点之一就是丰富的人文内涵,或者说是文化内涵,对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影响极其深刻和广泛,因此教学中注重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防止单纯的说教。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其二,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还在于它的实践性。将思想教育和语文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为学生多创造思想教育和语言实践的情境。

五、正确处理和把握语文学科德育和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关系

每一课都是三维目标的有效综合,其任务当然也是三维任务的有效完成。我们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反对课上一切从思想教育出发,而不顾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单纯传授语文知识,轻视

思想教育的做法。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受到必须的思想教育,又要让学生习得规定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能力,为把学生培养程讲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文学与教育的关系范文第5篇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