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甲肝疫苗;心因反应;心理护理

我国关于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临床上所称的甲肝疫苗,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免疫效果,但是出现的临床反应也是常见的,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对于甲肝疫苗的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甚少。我院预防门诊专门进行接种疫苗,针对发生心因性反应的患儿进行分析,总结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组发生心因反应的患者128例,其中男性患儿57例,女性患儿71例,你那里在1.5-14岁,平均年龄在(10.29±3.03)岁。其中3例合并支气管炎的患儿;10例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例合并急性肝炎的患儿,3例合并肠道感染的患儿,4例患儿出现心电图ST-T改变,4例患儿转氨酶轻度增高。

1.2 临床症状表现:

1.2.1 发生心因反应的时间 一般心因反应发生的时间是在注射甲肝疫苗后的3min-6d内出现的。临床患儿主要以胸闷、心慌、呼吸困难以及躁动不安为临床表现,严重时会出现嗜睡现象,肢体常出现痉挛症状或者肢端麻木现象,身体表现纳差乏力,周身酸痛;甚至还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机体还会出现低热或者高热等症状[1]。研究的此组患儿多数并无明显的异常体征,个别患儿因合并其它疾病伴有心音低钝、心动过缓以及上腹部疼痛等特点。出现心因反应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增高,比例可达到90%,心肌酶检查主要为CK或CK-MB值的升高;3例患儿出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2例患儿出现血清淀粉酶轻度增高;5例患儿出现心电图ST―T改变,3例患儿出现早搏,14例患儿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增高的患儿约占50%。

1.2.2 治疗方法 此组患儿均采用以下的门诊治疗方案进行救治:①出现反应立即休息,卧床制动,进食水量增加,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特别对患儿的血压改变以及心电图动态变化,进行心肌酶以及离子检查及时发现血清酶学的改变。②保护心肌细胞:支持循环系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输注营养心肌细胞的药物:如能量合剂、辅酶Q10、维生素c等药物;可以遵医嘱给予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早期治疗;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2 心理护理干预

2.1 基础心理护理 患儿一般针对接种疫苗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此组研究的患儿在接种疫苗后在六天后临床死亡的患者1例,由于当地媒体的一些反面不合理的报道,对于死亡的原因根本没有进行调查清楚(此患儿是由于重度感染以及循环衰竭导致的)私自将甲肝疫苗独自称为“夺命疫苗”的传闻播撒到社会当中,最终为患儿和家长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恐惧感与不信任感。因此在门诊接种疫苗前护士应首先消除患儿的内心恐惧感,要合理的运用巧妙的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合理的采用沟通技巧才能够达到有效及充分的沟通目的,针对性的对于患儿及家长的不良心理因素及时进行有效的疏导。护理工作人员首先保持面带微笑、语气温柔,使患儿在接种疫苗时产生加倍亲切的感觉,多采取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讲解可爱的动物以及动画片里的卡通人物进行填充沟通内容,还可以与患儿一起做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充分接触患儿,达到零距离的护理工作目的,消除患儿对陌生的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陌生感,使患儿的恐惧心理因素明显减少。

2.2 外界因素的心理护理 患儿是处在特殊的生理时期的,每个儿童的内心都比较脆弱,注意与患儿沟通或者交流时禁止使用任何不当的语气或者语言,都会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心理的因素,对患儿产生极大的消极性的心理带来影响[2]。在患儿面前交流时禁止使用一系列等含有诱导性的问话方式,如:你肚子还疼不疼了。对于危重患儿的救治工作要注意采取隔离措施,避免让其他患儿看见抢救的过程的害怕的场面及情景,注意对患儿实施病情保密,禁止在患儿面前讲解或者交谈有关疾病的负面信息,尤其对检查结果异常时应注意回避患儿,以免增加患儿心理压力,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注意方式方法加强与患儿的家长进行疾病的交谈,能够取得患儿家长的积极有利的配合,家长的支持态度与行为要明确,并与护理人员的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增加患儿对护理工作人员的信任感。

2 结 果

对于此组患儿实施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其中127例患儿的病情好转,康复痊愈,其中除l例患儿出现“重症感染,多器官衰竭”导致的临床死亡。127例患儿中合并其他疾病症状的患儿均临床症状得以消失,检查结果以及临床表现均恢复正常。

3 讨 论

临床上又称为“癔症”也是由于接种疫苗出现的心因性反应的一种,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在现代医学的科学界理解为“歇斯底里”的症状,好发于6-15岁的少年儿童和女性为人群当中,主要癔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慌气短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感觉障碍,出现四肢抽搐以及麻木,甚至出现抽搐口吐白沫现象,严重时可导致昏迷[3]。心因反应患儿除出现自觉症状外,一般异常的阳性体征是不会出现的,患儿会因外在的临床表现症状而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发生心因反应的患儿的临床治疗要点是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中心因反应的心理护理的关键护理干预的主导是针对性的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患儿的恐惧心理因素是此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的临床现象,患儿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是心理恐惧的重要方面;因此于儿童接种疫苗时首先对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是重点,可以集中为儿童组织各种消除心理紧张的小游戏,为儿童讲解医院的环境,多鼓励儿童,进行注射时注意采取无痛技术[4]。加强接种甲肝疫苗发生心因性反应的心理护理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手段。

参考文献

[1] 汪维平复合伤儿童心理护理1例[J].海军医学杂志,2008,29(2):189-190.

[2] 王爱莲,方立珍,王和平.儿科病房护理人力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3).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足口病 患儿家属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8)8-0140-02

现代护理倡导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观,护理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实践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1~2]患儿的整体护理通常是遵循医嘱及常规实施护理措施,却忽略了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以致不能及时有效的缓解家属的恐惧、焦虑情绪,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精神康复,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我科2008年4月至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0余例,其中大部分患儿家长由于缺乏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多担心病情及预后、从而引起紧张、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与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等表现,这种心理状态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有着直接影响。在此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的体会进行探讨。

1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特征

1.1焦虑与恐惧心理。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全家心目中的宝贝,当从媒体报道得知手足口病可致患儿夭折,而自己的孩子又因手足口病住院时,出于对手足口病缺乏认识,以致家长产生焦虑甚至恐惧心理,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表现为担心孩子的病情、预后、遭受的痛苦、家庭经济负担等。

1.2怀疑与不信任心理。手足口病近期在全国发病较多,且无特效治疗方法,而我院医疗技术水平较一些大型医院尚有差距,以致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产生疑问,表现为对医生、护士不信任、对医护措施不放心、对孩子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顾心存疑虑,尤其是孩子的病情加重或反复时,更加明显。

1.3急躁、悲观情绪等心理。因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治疗期间患儿及家长处于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家长易产生急躁、悲观等情绪。他们往往因患儿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担心出院之后会被周围人群“隔离”而影响患儿。

2对家长心理护理的对策

2.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患儿入院后护士要详细向家长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护理措施、主管医生和护士、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吃等,使家长对手足口病有所了解。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放心。

2.2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根据患儿家长的接受程度,常见心理问题,灵活、通俗、礼貌、和蔼、因人因时而异,反复地进行健康宣教,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手足口病,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的相关知识,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手足口病患儿,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手足口疾病。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地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尽可能一次成功,以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解除他们的顾虑。

2.3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然后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医学杂志上治疗措施是针对大多数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2.4对家长急躁、悲观情绪等心理的护理。要耐心讲述手足口病的病程规律,在保证预后良好的前提下,甚至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在住院治疗期间被相对隔离,密切的医患关系则更为重要,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病人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

3小结

通过以上护理对策,我们在护理中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和家长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解除了他们的焦虑,得到他们信任和认可,对患儿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从而改善了护患关系,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医务人员服务满意度,对护理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科 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29-01

Pediatric holistic nursing care in the psychological

XIE Lilong1 ZHANG Jumei2 ZHAO Xuejia1

(1.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other and child care courtyard 750000;

2.Ningxia Shizuishan third People's Hospital 753400)

【Abstract】Objective Explore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methods and skills. Method 52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children 1-6 years of age in the overall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were reviewed.Result 52 cases for children, through observation, holistic nursing care and psychological care,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Conclusion Pediatric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is indivisible,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werful guarantee patients recover smoothly.

【Key words】Pediatrics Holistic Nursing Psychological Care

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病人身心、社会、文化需要,提供优质护理。即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身心等各方面需要为目的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而开展的优质护理。因此,护理人员掌握一些心理护理技巧并合理运用十分必要。

1 临床资料

抽取我院自2006.4―2008.4接治患儿52例,其中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15例,幼儿期(1―3岁)16例,学龄前期(3―6岁)21例。护理人员在进行整体护理中运用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现就有关心理护理情况探讨如下:

1.1 对家长的心理护理

1.1.1 焦虑和紧张

由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本身的认识不足,引起家长的焦虑和紧张,经常表现为反复地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希望找经验丰富或年龄稍大的医护人员管理。

1.1.2 恐惧

家长对疾病的预后和对孩子采取各种注射及侵袭性检查产生恐惧感。他们不敢正面观看各种的处置或对疾病的转归采取回避态度。

1.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治疗方案或医疗设施的怀疑和对医护人员年龄、言语、着装等外在因素引起的不信任。

2 护理措施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为家长介绍医院的环境和各种设施情况、相关服务及各种相关规定,尽快帮助家长熟悉就医环境。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通过讲解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增强家长对孩子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通过加强巡治,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对因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护理人员可多用语言进行鼓励,让家长看到希望,给家长以心理支持,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

针对家长对治疗方案或人员的怀疑和不信任,护理人员要主动与家长沟通,认真解释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从而消除家长的疑虑,并通过优质的服务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赖。

2.1 对患儿的心理护理

2.1.1 恐慌不安

儿童一入院就会感到十分不安,出现哭闹、拒食等现象,产生惶惑不安和恐惧心理。

2.2.2 疼痛因素

患儿大多数对疼痛都非常敏感,加之大多数家长动辄以“不听话就打针”、“打针很痛”等言语的暗示,造成患儿一见到白大衣就产生恐惧感。

2.1.3 反抗心理

稍大儿童出现大哭大闹,吵着要回家,对抗治疗,用一种消极、不愉快情绪表示抗议。

3 护理措施

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如讲故事、唱歌、抚摸、交谈、交朋友等,分散小儿的注意力,增加小儿的信任,减少小儿的恐惧心理和反抗行为。并或通过转移注意力、刺激对应的健侧皮肤等方法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

3.1 在进行护理时的注意问题

3.1.1 要有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1.2 树立良好形象。良好的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整洁的仪表、和蔼的态度、周到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及家长依赖的基础。

3.1.3 注意沟通技巧。注意倾听患儿及家长的陈述,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要,鼓励并认真回答提问等都需要技巧。

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疑虑,使他们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使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一定帮助作用,对儿科开展整体护理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冯佩君;论当代儿科护士角色的功能[J];齐鲁护理杂志;2002,3

[2]马立平 陈颖.论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时护士必须具备的交流技巧[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9):491-492.

[3]路俊英,曲玲玲,张守红;小儿科护士应具备的条件[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重症监护室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53-01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通常要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严密监护数日,此时,患儿离开父母,独自去适应陌生的、孤独的、甚至是恐惧的新环境,加上手术创伤的因素,很容易导致患儿发生不良情绪,甚至影响心脏功能,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败。现将我科1年来对7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ICU监护中心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9-08~2010-07期间我科共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76例,其中男51例,女25例;动脉导管未闭18例,房间膈缺损21例,室间膈缺损17例,房间膈缺损合并室间膈缺损10例,法乐氏四联征10例。术后在ICU监护1d~7d,平均2.4d。

2 患儿入住ICU后的心理变化及护理措施

2.1 恐惧与焦虑

2.1.1 恐惧与焦虑心理的产生 患儿术后要进入ICU严密监护,离开了熟悉温馨备受呵护的家庭环境,被迫与家庭成员分离,对患儿心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再加上手术的创伤带给患儿躯体的不良刺激,以及不能适应ICU中生疏的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1]。再加病床周围有多种仪器及设备不停运转,产生的噪音,以及身上连接着各种导线、输液管道、约束装置,更加重患儿的恐惧与焦虑感。

2.1.2护理措施 要解决患儿对ICU的恐惧,首先要使患儿熟悉ICU的环境,必要时可以先带患儿进行简单的参观,要告知患儿不必对周围的设备存在害怕的心理。术后可以将一些患儿平时熟悉的小装饰品等安防在病床周围,解除患儿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2],有利于减少患儿术后在ICU中的恐惧心理。

2.2孤独与无助

2.2.1孤独及无助心理的产生 患儿术后进入ICU病房,与外界暂时隔绝,不能随时见到疼爱自己的父母及其他亲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孤独的心理。此前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不断的有关心自己的亲人问寒问暖,自己的一些小愿望很容易能够得到满足,但此时离开了亲人,则易产生无助的心理。

2.2.2护理措施 针对患儿的孤独与无助,可以通过护士热情的关心和爱护来进行弥补。术前可以由护理人员访视患儿,与患儿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并可承诺入住监护室后可以将自己当成好朋友进行交流,让患儿觉得ICU中有可以依赖的亲人。进入ICU后护士可以用关切的语气与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感觉到离开父母的时间没有爱的缺失,鼓励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2.3抗拒及攻击性心理

2.3.1 抗拒及攻击性心理的产生 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身上有较多的引流管及输液管道、监护传感器、气管插管等装置,进入ICU后,为了保护以上装置的安全与稳定,可能对患儿进行一定的约束与限制,某些患儿易产生抵抗心理,甚至演变为攻击行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不适应状况,容易导致引流管的脱落、气管插管脱出、药物应用受阻等等一系列临床问题,并可以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导致患儿心血管功能亢进,损害心脏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心衰等不良后果[3]。

2.3.2 护理措施 针对某些患儿出现情绪易激动,不配合治疗等情况,首先应有足够的耐心来进行化解。对主动配合的患儿多多表扬,对于不配合的患儿则鼓励其向表现好的患儿多多学习,护理上可以给予患儿最大的自由,并尽力减少加于患儿身上的不良刺激,例如定时给患儿变换,增加患儿的舒适感,进行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等,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进而缓和患儿的攻击行为,以利于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2.4 抑郁和失眠

2.4.1 抑郁和失眠的产生 患儿常因为不了解ICU观察期的长短,治疗的后果,以及以后身上的疤痕等一些因素导致患儿情绪低落,尤其小女孩更担心手术疤痕带来的影响。由此导致患儿思绪过度,进而可以导致失眠等情况,再加上ICU中各种设备及仪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更加难以入睡。失眠可以导致患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律及血压的正常自我调节。

2.4.2 护理措施 针对患儿的抑郁情绪,可以加强语言交流,引导患儿多进行讲话及交流,分散患儿的注意力[4],同时可以实时告知患儿病情的好转情况,并可以将治疗效果很好的榜样介绍给患儿,竖立患儿对未来的信心,经常用美好的语言鼓励患儿,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针对已经有严重失眠的患儿,可告知医生后尊医嘱予以适当的药物干预。

3 结果

经过系统的心理护理,以上76例患儿在ICU治疗期间总体情绪控制良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7例患儿曾产生较明显的抵抗情绪,经积极进行心理开导,患儿情绪逐步好转,未产生严重后果。

4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通常要进入ICU进行严密的监护及治疗,因监护室环境特殊,有较多的仪器设备,同时患儿要与家属以及外界隔绝,容易产生多种不良情绪,如不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极易产生不良后果,影响对疾病的治疗。我科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护理工作中,通过系统的进行心理护理,能够及时的发现及解决患儿存在的心理异常,对术后患儿的治疗及恢复起到了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桂仙,李冬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ICU监护中的心理支持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 12(18):89-90.

[2]张彦华,宋艳,孙景茹等.学龄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58例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903-4904.

患儿恐惧的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婴幼儿住院反应及护理;学龄前后住院反应及护理;护理人员素质

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入院后,由于病痛的折磨和离开亲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同时又要接受各种检查、治疗,这一切都会使患儿产生紧张、焦躁不安和恐惧心理。

婴幼儿住院反应及护理:是指0~2岁婴儿对住院的各种反应及主要护理措施。

学龄前后住院反应及护理:是指3岁~8岁的儿童对住院的各种反应及主要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素质:是指对护士必需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过硬的基本功。对于各项技术操作都要做到精益求精。

1儿童心理护理的病例

1.1基本情况 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研究,乳儿从6个月~1周岁是建立"母子联结"的关键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母爱。孩子离开妈妈,大都恐惧、焦虑和不安,经常哭闹、拒食及不服药。心理学家认为,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有人把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在家庭中可由父母的搂抱等方式满足。

1.2病史

1.2.1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霉菌、原虫、寄生虫所引起的感染。

1.2.2非感染性恶性肿瘤、白血病;结缔组织疾病;

1.3体格检查

1.3.1为取得患儿合作,在开始检查前先与患儿交谈,或用玩具、听诊器等与之游戏,以解除恐惧心理及紧张情绪,或者用表扬的语言鼓励患儿,使之勇于接受检查。

1.3.2要据患儿年龄采取适当的检查,婴幼儿可让家长抱坐着检查:或直抱患儿伏在家长肩上,从其背后进行检查。

1.3.3检查中应减少不良刺激,手和用具要温暖,手法轻柔.动作快速。对于较大儿童应注意保护其隐私,不要过多地暴露身体。

1.3.4应注意隔离保护,检查前应洗手,必要时戴口罩。避免暴露检查部位过久.以免着凉。注意预防意外,离开前要拉好床挡,检查用具。

1.3.5检查顺序应视患儿病情、当时情绪灵活掌握。易受哭闹影响的项目,如测呼吸、脉搏、心脏听诊、腹部触诊等先检查,而皮肤、淋巴结、骨骼等项目不易受哭闹影响可随时检查。检查咽部、眼部时对患儿刺激较大,应放在最后。

1.4病历摘要 做好心理护理首先要识别患儿的情绪变化及个体差异。患儿因病住进医院,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情绪紧张,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相继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1.5护理诊断 对患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直观的实物、图片、玩具等进行启发式教育,并予以适当的督促和指导,因材施教,通俗易懂:

1.6护理措施 及时进行各种治疗是应动作轻柔,观察患儿是,体会不太敢哭声所表达的情感和需要,找出原因。喃喃细语,温柔的抚摸,促使患儿安静;尽可能留母亲在医院陪护。如不能陪护,忽视要在治疗的同事,多抚摸、拥抱。亲近患儿,也可以用患儿能同东的语言、手势,动作、棉布表情等非语言行为,理解和满足换位的需要和情感需求;可以让患儿保持在家里的习惯,给换位讲故事,玩游戏等,鼓励患儿在医院里的好的表现。

2住院患儿的反应

2.1婴儿期患儿的住院反应

2.1.1婴儿住院时,如能满足其生理需要,一般比较平静,较少哭闹。心理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人脑活动的产物。婴儿在出生第2个月后,开始能对母亲作出特别"天真快乐反应"注视母亲的脸、手脚乱动、微笑,母婴之间逐渐加深了解,产生感情,从而使婴儿的需要得到满足。

2.1.2主要护理措施 ①尽量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患儿进行全而护理,建立护患间的信任感。②要给患儿舒适的接触,如怀抱、抚摸等。③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如颇色、声音等。

2.2幼儿期患儿的住院反应 ①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变得十分强烈,对住院误认为是惩罚,而且害怕被父母抛弃。②对医院环境不熟悉,生活不习惯,缺乏安全感。③幼儿语言的表达及理解能力有限,入院后在语言沟通上有很人困难。幼儿的话有可能被误解或被忽视,这些使他们感到十分公恼。④2岁左右的幼儿开始探索世界,开始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赖别人的状态,发展自卞性。患儿在医院里受到束缚,有可能形成羞怯、疑虑,甚至产生孤独感和反抗情绪。

2.3学龄前患儿的住院反应 ①分离性焦虑:学龄前儿童与父母短期分离,在一般情况下反应不如婴幼儿强烈。但在住院期间,迫切希望得到父母的照顾与安慰。父母不在身边,会感到孤独无依、失望和不安全。②惧怕陌生环境:医院的一切对患儿都是陌生的,所见所闻、生活制度和条件均有改变,感到不习惯、受威胁,产生恐惧心理。

3结论

现在的患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倍受家庭人员的庞爱,不少都有着顽皮任性的特点。但当进人一个陌生环境时,心情可能有些紧张恐惧。为了尽快帮助患儿适应医院环境,消除陌生感。使其进人患儿的角色,应多与患儿接触交谈,尽快熟悉起来。

参考文献:

[1]陈旭昭,许杏花.儿童心理与儿科临床[J].中国医刊,1991(09).

[2]邓陵.住院患儿家长心理状态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