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烹饪与营养教学

烹饪与营养教学

烹饪与营养教学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烹任;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烹饪是根据人们的饮食需要,对菜点原料实施改造,使之成为菜点的一项专门技术,包含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技能、设计能力、工具设备等要素,是这些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的有机结合。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中国烹饪的科学化和营养化,既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古代平衡膳食观念的原始记载,也有“调和五味”、“阴阳相济”,“药食同源”、“膳食平衡”等许多论点。

通过以适应餐饮行业发展为宗旨的烹饪教育改革,让教学与行业实现接轨,淘汰理论为主、操作为辅的传统教学观念,加强烹饪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适应行业的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达到使学生成为餐饮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烹饪专业学校还应加强校企合作,学习西方先进烹饪教育理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满足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实现学生受益,教师欣慰,学校得益,企业欢迎的更高目标。

烹饪专业学生应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在学校期间的学习是以后踏入行业的基础,如不能有效地”武装”自己,就会被淘汰。虽然学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如果踏踏实实把这些东西掌握牢固、灵活运用,假以时日,结合实习就业的实践经验,必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另外,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加强英语、营养、厨房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一旦进入行业实习就业后,这些知识会为学生带来更多机会,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加强师资队伍力量建设,保证烹饪教育质量,是烹饪专业学校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一些专业知识脱离现状、教育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育工作者应予以更换,进一步深入市场前沿学习提高;对工作负责、教学成果显著的教育工作者应给予培训深造的机会,让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饮食营养与健康保健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本国策,是培养世纪接班人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每一位家长为之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为强化此项国策,很多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各地方学校、幼儿园对学生进行营养配餐。但各地方单位由于营养意识淡薄,因为编制和资金的因素,加之没有国家法令强制实行必须有专业营养师参与配餐,往往是烹饪操作人员按照以往定式进行人群配膳,没有从根本上考虑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对这项工作开展不利,存在流于形式的状态。转贴于

烹饪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其主动性,以生动的课堂、丰富的课件、高标准的模拟教育训l练巩固学生的优势。在实际操作课程中,应将教学结合行业要求,提高标准,引入新理论、新工艺、新经验、新原料、新成果,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应在学生心态教育上下功夫,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趋向,认真负责地向其分析行业现状,告知就业困难和压力之所在,调节实习就业期间因各种因素带来的心态变化,加强沟通,交换思想。

烹饪营养教学应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对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营养调查能力和营养供应方案设计能力上。必须学习掌握能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生理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的常见膳食调查方法,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使其合理地调配膳食,以改善人群营养状况,保证健康。掌握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的方法还是开展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项目实施的前提。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参与调查活动、整理调查数据、调查报告的撰写及在小组内调查情况的汇报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掌握膳食调查能力。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医院、食品工厂及研究机构,以增长感性认识,增加案例教学的份量。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第2篇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当前,烹饪专业实践课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较多,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形式,由原来的“导动式”教学发展到现今非常热门的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时,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菜单演示、多媒体课件画面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兴趣;通过教师对学生自由发言和展示空间的设计,使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畅所欲言;通过教师积极的行为引导、鼓励性语言的运用,激发学生的课堂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发现欲望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会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那么,作为中职烹饪的专业理论课能不能也学着实践操作课一样开展类似的主题研究呢?经过前期做大量的分析和充分的课题准备和近几年几届学生的具体的课程实施,以及几届学生实习工作的调研后,笔者总结出:“在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完全可以开展主题性研究学习。”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专业模块制定研究

作为专业教师必须熟悉烹饪专业的所有课程,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要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有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岗位能力模块进行归类,实行模块教学、工学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并进。这些工作需要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全体专业老师精心组织和讨论,共同制定教学模块。如在水产品制作模块中,课题“鱼造型”对主料进行糊粉处理,而在营养教学中,对应的课题是:烹调加工中的糖类营养保护。

二、专业课课程课题的制定研究

烹饪营养教材的教学内容选取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陈旧,重理论,轻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性不强。教材中虽然介绍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但对饭店服务中宴会配餐及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提及,也无相关案例,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在实践中应用。

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基础相对较薄弱,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心理,有的学生甚至就直接说:“我是来学技术的,对营养基础知识根本就没兴趣。”因此,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课题的选取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课题的选择,对教师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加以优化。选择那些学生看得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作为课题,紧密联系实践课调查研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精选一些既能体现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同时又有发展前景与实际应用价值的课题,按课时制定了四十到四十五个课题。如课题:“三高”是如何形成的?在学生自己的讨论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尽情享受各种物质文明时,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在讲求食不厌精的同时,却忽视了饮食的合理营养搭配,饮食营养结构的偏颇,造成肥胖病和营养不良等等,导致现代人的身体和心理上产生病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教学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到一些知识与技能,从而逐渐成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

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课题:如何让红烧肉颜色更红?学生在经过一周的准备后,再经过小组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后,对糖色在烹饪中的应用加深了理解。

三、宽松课堂、民主教学氛围的研究

通常,下周的课题会在上一次课结束时公布,这会给学生一定的缓冲时间,让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如图书馆、书店、网络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单位,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下才有可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开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式的教学局面。例如课题:烹调时的个人有哪些卫生要求?学生经过细心观察,搜集到很多学生在操作时不卫生的证据,他们准备了学生穿的工作服、工作帽、抹布。有的还拿出了手机展示他们拍摄到的图片,极其出色的证据既使不注重卫生习惯的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同时带动了全体同学在实践课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也为将来实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研究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中的现代教学设备数量有限,不可能达到每人一台微机,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非常频繁,如果能在硬件上加大投入,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加强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通过自制的幻灯片、投影片、多媒体小课件等展示学生的才能,使其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沟通的过程中,就更能促进小组合作的发展,更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不仅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社交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和合作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发现这些创新的火花,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时时处处加以培养。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

烹饪营养课程对中职烹饪专业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烹饪营养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理论比较抽象,如营养素中所具备的营养价值、蛋白质如何互补等都是抽象理论,并且课程内容枯燥,很难激发中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热情。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之下,学生不能掌握本该掌握的烹饪营养基础知识,而烹饪营养课程是中职烹饪专业基础的重要理论课程,这将严重影响与制约中职学生日后的工作与发展,同时,对学生日后的烹饪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因此,在烹饪营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以及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中职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重点。

一、中职烹饪营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落后且枯燥。目前烹饪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烹饪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在的烹饪营养的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教学内容繁杂而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近几年来,食品营养科学和烹饪科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成果,而现行烹饪营养课程的教学内容已明显滞后于当前食品营养科学的发展。(2)考核手段单一。现行的烹饪营养课程考核大多采用传统的闭卷笔试方式来考核,仅仅强调对知识的识记能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查,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书面的考核会很容易误导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联系实际的进行主动实践探究。(3)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且单一。现行的烹饪营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且单一,并且缺乏灵活性以及创新性。

二、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针对烹饪营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以下几点措施:(1)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材是课程教学内容的依据。但是由于烹饪营养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教学抽象,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与技能,并且举出一些实际例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添加精美的图片,用图文茂的教材内容激发中职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同时也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当学生掌握了课堂教材内容之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与之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讨论,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同时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改革教学评价考核制度。考试一直是课堂教学主要的评价考核方式,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中职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中职烹饪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以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考察,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与科学的评价与考核。(3)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从沉闷、乏味的僵局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制作一些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课件,适当地添加视频、音乐、图像等,使烹饪营养课程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此外,多媒体技术使教材中的抽象概念更加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提高烹饪营养课程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对烹饪营养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对于烹饪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中职烹饪专业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联系现实生活,优化处理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添加精美图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形成课程教学特色,加强中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完善评价考核制度和体系,维护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不断总结教学心得,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使烹饪营养课程教学真正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保证学生完全掌握课堂知识,提高烹饪营养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眭红卫.烹饪营养课程教学改革之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0,17(6):18~20

[2]耿志国.关于改进中职烹饪专业营养课程教学的几点探讨[J].华章.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烹饪高等教育 《中医饮食保健学》 教学思考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的理论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路新国教授就提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中国烹饪理论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营养保健学科,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应该在烹饪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将《中医饮食保健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2]。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行的探讨,就这门课程作出以下思考。

1.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饮食理念追求健康、安全、绿色的趋势越来越凸显。所以,高等教育要求培养出来的烹饪本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营养知识,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懂得营养科学的烹饪师或者是懂得烹饪工艺的营养师[3]。据了解,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派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进修烹饪的学员都要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那么,中国烹饪专业的本科生更要首先掌握我国传统的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因为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反映了中国烹饪最根本的特点――养生保健,自古以来“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烹饪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密不可分。近年来,社会餐饮行业和外事旅游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烹饪的社会需要急剧上升,从而形成了一股“烹饪热”[4]。据统计,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开办了烹饪本科专业,然而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将其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更不足40%(一些院校将《中医饮食保健学》设为专业选修课),从这些数据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烹饪中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只是培养烹饪的管理才能,更在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培养出具有研究烹饪营养、使烹饪科学化的才能。离开了营养,烹饪仅仅是一门技术,这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相符。所以,要将烹饪教育提高到高等教育本科水平,必须在观念上重视营养学,特别是《中医饮食保健学》,将烹饪高等教育与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区别开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观念上重视这门课程。

2.在课程安排上要科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5]。因此,科学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学习。

曾有人认为:“中医饮食保健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不能逐一详细讲解,要有侧重地进行教学,一部分内容应做简单了解,如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如果我们花大量课时讲解,同学们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但在实际烹饪工作中的作用不大,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压缩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讲解即可。”[6]这若是针对只注重技能的烹饪中等教育来说还是可以理解的,若是针对兼顾“学术性”和“职业性”的烹饪高等教育来说,则不敢苟同。因为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1]。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理论体系建立在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目前,中医饮食保健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所以其教科书中不包含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恰巧这些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这门课程的基础,也是烹饪本科高级人才在今后工作中灵活自如、辩证应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的关键。据调查,全国十六所高等教育院校烹饪本科专业开设《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的不足70%,而在此课程之前开设《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少之又少。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在懂得中医药的基本原理之后才能避免机械地、枯燥地背诵记忆中医饮食保健学的知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7]所以,在《中医饮食保健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即使暂时开设不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在正式学习《中医饮食保健学》之前为学生安排一些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安排正好符合心理学中知识的正迁移理论,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3.食物的讲解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

在“中篇、食物与保健”部分,先讲解完第四章食物与保健总论里的食物的性味归经与保健的关系,然后进入第五章至第十五章各类食物的学习,在每一类食物的讲解中应适当引入当地特殊食材,通过对当地特殊食材性味归经的了解,引导学生推断该食物的食疗保健功能。如韩山师范学院位于潮汕地区,在讲到第十一章清热类食物时可以引入“栀子”,根据其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可推断出栀子具有治胸中热气、泻三焦火、去热毒风等功效,由此引出潮汕地区饮食风俗――端午节前后,以桅子为原料制成桅,食之以清热解毒。如此教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烹饪与食疗养生结合的切入点,提高学生运用中医饮食保健理论发扬中国烹饪养生保健特点的能力,体现烹饪高等教育水平。

4.讲课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但单纯的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习中医饮食保健理论是为了提高烹饪专业学生通过烹饪促进人们饮食健康,脱离烹饪实践,单纯的理论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夏季食疗养生中清凉解暑类荷叶、绿豆,就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相应的药膳,在炎炎夏日亲身体验清凉解暑类药膳的作用,并交流经验体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

[2]路新国.中医饮食保健学在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中国烹饪研究,1997,14(3):6-8.

[3]蔡丽娅.以就业为导向的烹饪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4):45-48.

[4]季鸿.建国60年来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上)[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1):5-11.

[5]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

烹饪与营养教学范文第5篇

20世纪的前30年,中国烹饪技术的传承基本上还是沿袭旧的教育模式,这种情况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前后才有改变,即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19世纪末,为吸收近代西方科学知识,清政府于1862年在北京创设了同文馆。此后,同文馆又增设了与近代西方营养卫生学有关的化学、生物和医学科。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1905年,清政府又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从此,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和我国饮食科学研究的出现,中国烹饪学校教育的形式渐渐出现。不少有识之士以医食自古不分家的观点,在创设医学专门学校以传授包括近代西方营养卫生知识的同时,也在一些高等学府和师范学校中增设了包括食物化学和烹饪等课程在内的家政或食物化学专业,并编撰出版了有关的教科书,从而使我国的饮食烹饪教育登上了大雅之堂,逐渐走上了学校教育的轨道。据1948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民国政府教育部主编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当时少数教会主办的私立大学设有家政系,如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39年设家政系)、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但其规模都比较小,如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家政系,1947年时仅有学生42人。这些家政系的教学计划中就有一门烹调技术方面的课程。当时女子师范学校家政系使用的烹饪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主要有《家事实习宝鉴》、《家政万宝全书》、《实用饮食学》和《姑姑筵食谱》等。这些书籍,多融中西饮食文化知识于一炉,编撰者一般是有一定饮食文化修养的人。如《姑姑筵食谱》的作者黄敬临先生,生于1873年,曾任清末射洪、巫溪、荧经等县知县。黄先生后在成都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任烹饪教师,曾以“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糟10门教授学生”,颇负盛名。

创办各级各类烹饪专业学校,按规定的目标培养烹饪专业人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刚刚组建起来的国家劳动部门,在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大力开展了职工就业转业培训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当时,有些地区的社会福利事业创建了烹饪技术训练班。后来,这些训练逐步发展成烹饪技工学校和烹饪技术培训中心。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城镇地区的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国家对城乡私营工商业的改造业已完成,饮食行业中的人际关系起到了很大变化,饭店、酒馆的老板和伙计、师傅和徒弟都成了全民和集体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就是在经济上也没有过去那种依附关系了,师傅和徒弟只不过是年龄或技术档次的一种标志,因而旧的技术传授系统被打破了。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和大批公共食堂的建立,饮食业迫切需要较多的熟练工人。所以,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全国各地办起了一些烹饪技术学校,为烹饪技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以后,又办起了一些中专层次的烹饪技术学校,使得这方面的教育体系逐步配套成龙。到上世纪60年代初,全国已有20多所技工学校设置了烹饪专业,如商业部门的山东饮食服务学校、吉林商业技工学校、上海市饮食服务学校、西安市服务学校、北京市服务学校等。这些学校在创建初期教学条件都极为简陋,而且招生人数也不多。可是在10年动乱中,这些刚刚建立起来的烹饪技工学校又被迫撤消停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随着市场的活跃、饭店业的崛起,以及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对厨师的需求,烹饪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浪潮中,“”中曾经停办的烹饪技工学校得到恢复和发展,许多新的烹饪(饮食服务)职业中学应运而生,给烹饪技术教育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已有360多所设有烹饪专业的中等(中级)学校。其中,商业技工学校70多所,劳动技工学校130多所,旅游中专学校10多所,职业中学150多所。这些学校每年为各行各业培养中等烹饪技术人才达20,000人左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烹饪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这从原国家商业部系统1996年的统计资料,便可见一斑。截止到1995年底,仅商业系统就有4所中专设烹饪专业,41所中专设有餐旅管理专业(其中有4所同时设有以上两个专业),70所技校设有烹饪专业,53所设有餐旅管理专业(其中有45所同时设有以上两个专业)。1995年中专和技校烹饪餐旅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8,117名,1996年为12,419名。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烹饪专业的毕业生正在逐年大幅度呈递增的速度上升。

我国的烹饪高等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烹饪文化遗产,在商业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黑龙江商学院(现哈尔滨商业大学,下同)于1959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专学历层次的公共饮食系(后改为烹饪系),并以调干的形式,在全国饮食技术骨干中招收了“烹饪研究班”、“烹饪专修班”共4个班146名学员;同时,上海财经学院也设置过烹饪专业,但均未形成气候,各招收过一届学员而已。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我国才掀起了大规模兴办烹饪高等教育的热潮。1983年,原商业部在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建立了烹饪系(以培养淮扬菜为主的高级人才)。接着,商业部报经教育部批准,于1985年5月在四川成都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培养川菜为主的高级烹饪人才的学校――四川烹饪专科学校。以后,广东商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黑龙江商学院、吉林商业专业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上海旅游专科学校、河北商业专科学校(现河北经贸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都开设了烹饪专科教育。80年代末到90年代以后,中国烹饪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出现了烹饪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中,烹饪营养方面的本科生教育始自1989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国家教委文件(88)教高一字027号],但由于当时餐饮业营养观念的淡薄和管理体制上的诸多弊病等因素造成的人才市场封闭,使毕业生择业十分困难,再加上“烹饪营养方向”批复时是附于“餐饮企业管理”专业下,后因专业目录取消,“方向”无有依挂,因而一届而止。为了培养烹饪职教师资,1993年扬州大学商学院(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又开设烹饪与营养专业本科和烹饪教育函授本科教育。1997年,国家教委又登记备案了河北师范大学的烹饪与营养教育(040431W)本科专业。1999年以后,黑龙江商学院、武汉商业服务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烹饪本科专业,使烹饪本科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1993年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曾从该院食品工程系硕士招生指标中分得以烹饪科学为研究方向的两个名额,从而开启了中国烹饪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先河。2000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该校从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烹饪专业在职研究生,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烹饪专业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