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艺术的内涵

教学艺术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艺美术;当代内涵;教学创新

一、在我国,工艺美术从其专业内涵上讲,完全可以概括成一个大的专业门类,从其承载的实际内容上看,定位为一个专业也并不是十分的贴切,由此可见,工艺美术的知识涵盖面和专业属性是非常丰富和繁杂的,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有着其特殊的历史轨迹,它强调材料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体现造型特点的同时还要有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形成独特的艺术趣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文化影响、地域特色、时代演进和技术更新,散落于民间的各项传统技艺不断的发展传承着,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工艺流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已经流传久远的各项传统手工艺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渐渐开始褪去往日的光彩,有些手工技艺甚至开始逐步走向衰亡。在当下文化状态里,传统文化遗产被“快餐文化、实用主义”包围其中,随着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演进与通用,逐渐替代和弱化了对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工艺美术领域面临着传统工艺的断代、失传的严峻现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本着挽救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宗旨,整合工艺美术门类的专业内涵,于2013年在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成立工艺美术专业。旨在通过高校教育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处于濒危境况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技艺,一方面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则在于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达到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基于工艺美术专业的属性,为了避免空洞的、陈旧的、缺乏指向性的教学计划,高校在开设工艺美术专业时,专业对位性的思考和课程设置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也变成了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发展兴衰的重中之重。

三、为了更好地体现工艺美术专业的内涵能力培养和创新发展,对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就变得尤为重要,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创新更加势在必行。

1首先,国内多数新近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院校中,其开设的课程与工艺美术专业应具备的内涵与定位相去甚远,亦或可说现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不具有承载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要求的条件积累,如果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条件,完成教学,则需对现行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教学与实践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造。首先应该依据原有的办学条件,最大限度的调研、开发利用民间、地域的资源特点,深化有价值的工艺品种类资源及民间艺人、传统技艺、工艺材料资源等,将其引入到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逐步完成真正意义的工艺美术教学。

2其次,工艺美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调整,需要综合地域文化特点、原材料特点等,以及现有的优势条件和专业历史积累,改革内容的制定要与学校现有资源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和现有资源。优化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形式,明确对位性的分类教学课程体系,强调在夯实工艺美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造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和能力架构体系进行重点建设。具体应该将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能力模块、材料技法模块和创意制作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方向和开展思路,模块内的课程设置紧贴对应能力培养要求。基础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能力和工艺美术相关理论知识,通过本阶段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为材料技法、创意制作环节提供了根基;材料技法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材料应用能力和形式表现的有机结合,强调“因材施艺”的教学宗旨。

3再次,有了较为完备、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环节的推进方式同样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开展对位性的分类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进民间的工艺美术专家和学者进入课堂,为专业学生进行直观的、对位的、专业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感受,带来“原滋原味”的地道专业印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设置的需要,在可以利用的地域资源条件里,积极拓展专业外延和技术支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走出去,到第一线去实践和感受专业的内涵,在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感受,学生们将获得第一手的认知经验,为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自选与集中、引进与外放相结合的多元教学形式,教学改革制定的整体思路和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之中。

教学艺术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茶文化;创作题材;油画作品;创作初探

随着当前高校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如今关于油画创作艺术的价值理念和方法技巧应用也不断成熟,教学活动作为从内涵到形式的系统化活动,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需要在融入相应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元素,从而实现油画创作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对油画创作艺术活动进行优化过程中,尤其是要对创作元素和创作理念进行丰富,通过选择合适的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最佳创作效果。

1当前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油画艺术是发源于西方的艺术体系,通过对油画艺术体系进行全面认知,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其不仅是具体的艺术元素应用,同时也是油画艺术的系统化创造。油画艺术作为整个绘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该艺术体系的具体内涵和理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不仅融入了丰富价值理念,同时正是其中所具有的文化思维,使得该艺术体系传播具备教学价值和可能。因此,当前我国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但是这一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整个油画艺术作品的教学与创作活动,因此认知其问题,是提升整个教学活动效果与质量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问题和不足,主要有:首先,当前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具体油画艺术创作理念和元素的系统化融入,尤其是很多高校未能认识到油画艺术不仅是对创作元素的客观应用,同时也是将具体创作理念全面系统化应用其中的重要过程,而开展这一教学活动,不仅是引导学生了解油画艺术作品的教学思路和内涵,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对油画艺术创作理念进行全面认知的过程。但是客观的说,当前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油画艺术创作理念的系统化认知,从而是的整个教学活动与理想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在当前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创作理念的创新性,尤其是在整个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中,其未能将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油画创作作品中缺乏必要的内涵和底蕴,不仅如此,当前在开展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时,缺乏对油画艺术发展历史的全面推广与普及,而随着当前油画艺术作品的具体内涵与理念不断完善,想要实现油画艺术作品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对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进行系统化融入,通过具体丰富和优化,从而赋予油画艺术作品中应有的价值内涵。最后,当前在进行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时,其未能将这一活动的相关元素与时展的具体需要想融入,尤其是对于当前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来说,创新艺术理念,丰富设计元素,完善油画艺术设计的具体价值体系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要求。客观的说,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而该教学活动想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最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

2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认知

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成熟的茶文化体系,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都值得我们系统化传承与应用。在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其实际上是饮茶习惯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体系化的茶文化理念内容。所以,认知茶文化,实际上是对当前整个社会进行丰富与完善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当然,完善应用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也能够为我们当前开展各项活动进行系统化创新提供有效帮助。通过对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包含着成熟的发展体系,尤其是整个茶文化作为物质元素与精神理念的有效融入,因此想要实现对茶文化体系的成熟全面认知,就不能停留在传统认知状态,必须在融入时展趋势和人们具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完善理念内涵,在选择合适的传承载体基础上,从而实现对茶文化的理想传承效果。茶文化体系中的最大价值内涵在于其将具体的文化理念和元素融入到相关物质元素基础上,而这些理念不仅包含丰富体系化的人文理念内涵,同时其中也包含了相关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因此认知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探索该内容体系的具体应用思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目前多数人未能对该文化体系的价值理念和多样元素形成全面认知。同时随着当前人们对生态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只有将茶文化体系的具体理念内容融入到社会发展应用过程中,才能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实现茶文化的最大利用价值。在当前油画作品创作教学过程中,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极大影响了人们对整个油画作品艺术的认知和应用效果,因此如果能够融入茶文化的具体元素内容,其不仅能够丰富油画创作的元素理念,同时也大大提升油画创作的具体水平。特别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价值理念的有效融入,能够实现整个油画作品创作教学的最佳教学效果。

3当前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对于高校教学活动开展而言,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思路进行研究,尤其是随着当前教学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开展该教学活动时,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完善,通过有效丰富教学元素,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学创新与完善。从当前整个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当前该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应用和了解,从而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油画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其从西方传入我国,并且与我国社会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身属性特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西方油画艺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油画创作艺术。当然,随着油画作品创作艺术不断提升,如今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也形成了完善的油画创作教学体系。但是从当前整个油画创作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看,其也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油画创作教学开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融入。从而使得学生所创作的油画艺术作品缺乏相应理念和内涵,进而影响了油画作品的具体展现效果。不仅如此,目前在油画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由于其缺乏系统化的元素理念,从而影响了其具体的创作效果。对于油画艺术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的创作效果,就必须选择合适的绘画素材融入其中,通过丰富创作素材,进而提升油画艺术作品的价值内涵和观赏效果。目前在高校油画艺术作品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未能将文化元素以及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备的具体理念相融入,从而大大影响了油画艺术作品创作的理想效果和最佳价值。很多学生对油画艺术不仅缺乏全面认知,甚至连基本的兴趣都极为匮乏。因此,想要满足该艺术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承,就必须注重创新该教学活动,实现该艺术的理想教学效果。

4以茶文化为题材的高校教学油画作品创作思路分析

在将茶文化融入到整个高校教学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系统化融合,以及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做到:一方面,要寻找到合适的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高校教学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丰富创作元素,从而实现油画作品创作的最佳创作效果,不仅如此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价值与效果,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茶文化题材元素中。容纳了一系列生态绿色理念,而将这一理念系统化融入到整个油画作品创作过程中,其不仅能够为油画创作提供相应素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清楚了解到整个油画作品创作教学的理想效果。油画创作时,其应用的素材直接关系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理念内涵,因此如果缺乏对素材的有效应用,其必然限制整个油画创作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选择完善的油画创作元素,通过融入合适的内涵理念,从而增加学生对整个油画作品创作的具体价值理念认知。从以往高校教学油画作品创作活动开展来说,之所以未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关键的问题和不足在于其未能融入全面的价值理念,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油画创作价值和理念内涵的全面认知。油画创作不仅是对相关元素的应用,同时更是对这一理念元素进行有效应用,赋予绘画者自身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实现油画创作的最佳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油画创作艺术而言,当前在开展油画创作活动时,由于缺乏对创作理念和内涵的有效认知,从而限制了整个油画作品创作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对于高校教学油画作品创作来说,完善的教学活动,不仅影响到具体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掌握这一艺术体系有着重要影响,现对于传统教学活动而言,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元素融入,以及未能将具体理念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整个油画作品创作的具体效果,因此只有选择以茶文化元素融入,才能有效提升整个油画作品理念内涵认知和具体创作活动的有效融入。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以茶文化为题材,开展高校教学油画作品创作活动,其不仅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实现了茶文化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田敬红.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中的东方语境研[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3(5):91-94.

[2]童琳华.论福建油画艺术创作中写实主义风格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研究.,2014(3):161-163.

[3]邵大箴.探索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发展意识和区域性特色———谈泉州油画的历史与现状[J];美术观察,2015(2):43-45.

[4]郭辉莹.浅析道家“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当代风景油画的影响[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5(17):216-218.

教学艺术的内涵范文第3篇

从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构成要素上看,目标整合、特色定位、质量提升和大学经营为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素;构建品牌、现代化管理、文化建设、战略经营为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发展要素。无论是基本要素还是发展要素,各种要素直接相互支撑,共同致力于整体的发展。其中,基本要素中的目标整合和大学经营互为依存,形成基本发展循环机制。而整个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这些要素和要素之间的作用为基础,反过来又强化了要素的功能,从而实现音乐艺术管理更高层次发展。

二、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音乐艺术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和音乐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弱化,其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音乐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不明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发展,音乐艺术管理发展的速度也较快,市场对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但由于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明,导致培养目标宽泛、市场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问题。加之艺术活动的发展趋于“跨界”和“综合”,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难于接轨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2.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前音乐艺术管理的发展。就目前而言,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缺乏系统性,音乐艺术类课程设置比例偏低,不能较好地体现音乐因数管理的核心专业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处理艺术与管理的关系,现有的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还较为突出,没有针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较为混乱,使得音乐艺术管理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这都是由于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

3.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的瓶颈。音乐艺术管理的管理方式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部分高校在招生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宽进宽出”的现象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每年的考生数量有限,而高校又在不断地扩招,一些高校不惜降低招生标准来完成招生计划。其次,由于音乐艺术管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市场意识淡薄,表现出较强的商业性和短期性意识,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

4.音乐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弱化音乐艺术管理的人才培养弱化使得当前音乐艺术管理陷入困境。目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教育内容、方式及人才培养方案还不成熟,一些音乐专业院校在学生大量涌入的状况下,校舍、器械和师资的投入严重不足。原本一次性完成的课程,现在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被迫分为两个或多个组,成倍地加大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学生每天应付出大量的时间在琴房和实践场所进行练习和实践,但扩招后场地不够、师资不足等原因使之无法正常开展下去。加之经费少、教师待遇低,一些院校的音乐专业很难引进或留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而师资培训因经费短缺也难以正常开展,造成了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低、专业及教学水平持续下滑的现象。

三、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音乐艺术管理水平,在了解音乐艺术管理的构成要素和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是当前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要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彰显特色和优势,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使学生清楚毕业后可从事广告主管、经纪人、业务经理、音乐出版商、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者等职业。在明确定位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过程中,对音乐艺术管理进行市场定位和特色打造,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必须在两方面上下工夫:一是理论上,二是在实践上。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理论定位,通过聘请国、内外(包括院内)专家、引进新的教材(中、外文,特别是外文教材)、双语课程、选送教师出国深造等,通过系统学习艺术管理理论知识,加强对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学术研究。实践性教学对于应用性强的艺术管理专业来说至关重要。在专业实践教学上,音乐艺术管理专业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如在实际演出项目和财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建立实践基地。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了解市场,拓宽思路,可以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

2.合理设置音乐艺术管理课程合理设置音乐艺术管理课程是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音乐艺术管理课程设置而言,要借鉴其他院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完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整体性,构建艺术与管理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更多音乐艺术知识。具体说来,一方面应适当增加音乐艺术类课程设置比例,使学生掌握更多音乐艺术知识。另一方面,应巩固、加强已有的中心主干课程,如《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项目策划与运作》等。此外,还应增加与中心主干课程、艺术实践活动相配套的课程,《消费者行为学》可作为对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补充;《艺术管理原理与实践》,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学》的延伸课程和《艺术管理实务》的先导课程等。

3.适时优化音乐艺术管理方式适时优化音乐艺术管理方式对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也至关重要。音乐艺术管理在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应致力于打造“精管理、重艺术”的一流艺术管理专业队伍。在内涵式发展阶段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重点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确保选拔出一流的学生;二是确保为一流学生实施教育的优秀教师。前者要求我们完善招生制度,后者需要我们完善教师队伍,特别是它的梯队建设。为推动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学校招生时应严把质量关,严格执行招生标准,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定招生计划。在完善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多给教师提供培训、进修、访学的机会,提高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音乐艺术管理专业教学现代化的实现。

4.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在音乐艺术管理“内涵式”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纵观音乐艺术管理的发展,艺术管理系的专业教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艺术管理(包括管理)”与“音乐理论”为基础的两大独立教学块,两者的结合支撑着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音乐理论”提供强大的以音乐学为主的课程教育;而“艺术管理”提供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及艺术管理两个层面的课程教育。在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我们进一步所要做的工作是加强音乐学与艺术管理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加大校舍、器械和师资的投入,引进或留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加大培养音乐艺术管理人才,如采取校内校外多方面人员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学到社会实践中的许多实务性知识,对于促进音乐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四、结语

教学艺术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文化素养;艺术设计;音乐教学;整合机制;教学模式

1茶文化素养的内涵理解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其中所诠释的不仅是一种文化内涵,更是一种精神启迪。想要对茶文化进行合理认知与有效应用,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应用途径与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入策略与理念,从而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真正创新。当然,从当前多元文化的时代特色看,茶文化的精神理念也是提升茶文化影响力与价值的关键,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物质属性出发,通过不断实践与应用,最终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精神理念与人文内涵。茶文化的物质属性,是该文化得以稳定发挥的基础动力,更是造就了该文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价值力。茶的物质属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稳定性,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真正发展的前提与关键。纵观茶文化的长期发展特色,我们看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才是茶文化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当然,茶文化的物质属性,不仅是茶文化的发展动力,更是因为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多物质性、稳定性元素,这也是茶文化得以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比如,茶具、茶馆等等“可触目性”的物质元素,都是我们感知与理解茶文化的重要动力。随着茶文化体系发展与应用不断成熟,如今我们在应用茶文化时,要注重从层次性、多样性,乃至创新性等多种研究视角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应用方向,从而实现茶文化生命力的全面提升。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融入的素养机制,从人文素养角度看,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乃至精神思维,都能够对当前人们应用茶文化提供基础。从艺术素养看,其中所诠释的则是以艺术内容为基础,以艺术审美为前提的素养诠释。因此,在当前我们利用茶文化素养,构建最佳应用机制时,必须注重从文化素养这一内涵点出发,通过探究合适的文化融入体系,从而实现理想的素养传承与应用机制。

2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的实施可行性理解

事实上,艺术设计和音乐之间存诸多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点,在当前整个艺术设计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适当选择音乐元素,融入音乐内容,不仅极具必要价值。同时,在当前音乐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注重选择合适的艺术设计内容,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应用效果。所以,如果我们将两者予以深度融合,其将引导我们深化对音乐与艺术设计关联性的价值认知。在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学习时,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美学理念,将为学生更好学习音乐艺术提供情感性理解。同时,在学生参与艺术设计的学习活动时,如果选择合适的音乐曲目,也能够为学生创造出愉悦、动听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自身对艺术设计活动的美学理解与人文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设计活动和艺术创新的价值认知。当然,无论是艺术设计活动,还是音乐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理解与精神引导下的艺术感知与价值理解。所以,在当前创新该教学活动时,应该从教学整合与情感理解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完善、客观的整合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教学活动的多元整合。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作为一种综合性教学活动,想要实现这一融合的最理想教学效果,就需要注重创新整合方法,并且充分认知教学融合的应用价值和理念优势。客观的看,当前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审美的价值理解来出发,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对学生的审美理念进行有效培养,通过设计创新,进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理想效果。所以,在将音乐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整合过程中,这不仅能够实现音乐艺术的美学感知与融入,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情感理解与表达。因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整合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做好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也注重做好完善的美学启迪。与其他教学活动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是一种极具创意与创新内涵的活动,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样化的,除了文化理解外,艺术上的认同与创新,也是当前我们做好该活动的关键动力。

3基于茶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模式

从茶文化素养内涵看,其中所诠释的内容极为丰富,不仅是丰富、完善的人文艺术素养,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精神与人文启迪,因此,合理利用茶文化素养,将真正实现该教学活动的方法改革与本质创新。对于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教学来说,其不仅需要发挥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作用,同时也需要探寻到美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启迪的传播方式。因此,基于茶文化素养,整合艺术设计与音乐资源时,想要整合最佳教学模式,就需要在结合艺术设计活动特点的基础上,理性认知现代艺术设计中,创意理念与美学情感的融入趋势,整合设计理念与美学思维,通过选择合适的音乐素养,从而构建现代化、科学化的现代艺术设计机制。茶文化素养是一种人文素养和美学理念,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赋予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同时该素养与音乐教学活动之间也有着内涵上的关联性与一致性,因此,充分发挥两者得精神共性与素养内涵,将为当前教学活动的全面创新注入新动力。事实上,从现代艺术设计活动的实施特点与发展诉求看,在当前该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所需要考虑的因素,极为多样。所以,想要实现现代艺术设计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与美学内涵,集中融入。并且以美学理念为基础,合理应用音乐艺术的情感内涵与人文美学元素,通过探究体验式、参与式教学机制,从而为现代艺术设计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融入机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作为一项极具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感的活动,想要实现最佳设计效果,既需要扎实的设计基础,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必要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结合音乐教学看,其中所诠释的艺术素养,乃至设计理念,都需要相关人文理解作为铺垫和支撑。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艺术设计与音乐艺术的充分整合,就必须站在文化包容与艺术诠释的角度,通过选择合适的融合思维,从而实现真正理想的教学整合。就茶文化素养来说,其中所展示的包容性与内涵性,不仅造就了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同时更是赋予了这一文化的深厚价值。因此,在当前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时,应该站在文化融合优势这一前提下,通过探究合适的利用机制,从而赋予该教学的生命力。无论是任何时期,茶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色,这其中既包含了文化的本身应用优势,同时也诠释了茶文化的先进性。结合当前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看,整个音乐教学与艺术设计活动融合创新过程中,必须注重融入时展的趋势之中,通过变革传统模式,立足文化素养的启迪与教学,从而实现最佳效果。当然,将艺术设计与音乐整合时,要注重从教学效率提升出发,通过注重提升音乐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从而赋予音乐教学活动的时代生命力。

教学艺术的内涵范文第5篇

Abstract:By exploring the meaning,nature and cognition of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sports works of art,the paper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the teaching of domestic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which initiatively turns “the passing on and learning of skills” of sports performance??based teaching into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of people??based teaching,so as to improve its effect of “teaching technology to teach people”.

Key words: the passing on and learning of skills;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e; the sports works of art

当今,国内有许多中小学生为何“爱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为何体育艺术表演市场上座率不高,效益偏低?为何教育部官员说“有许多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缺少人文素质,导致他们上体育课不像体育人,不上体育课像体育人……”产生其问题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家“体育工作母机”――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缺少人文性和艺术性,尚未将一些与艺术相关的体育项目视为艺术作品进行多方位的文化探索,以致培养的各类体育人才缺少人文素质,从而导致体育实践教学的文化感召力和艺术感染力欠佳。因此,研究体育艺术作品内容,对于促进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由“技能传习”向“文化传承”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对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认知共包括三个内容,即对体育艺术作品的价值、体育艺术作品的本质和体育艺术作品分类的认识。

1 认知体育艺术作品的价值

过去,国内体育专业忽视对体育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以致其实践教学缺少艺术的文化含量,甚者缺少思想性和教育性。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不仅提出教育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且还指出高等教育不仅要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中心的任务,还要肩负“文化传承”的重任。这是国家针对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欠佳,文化传承薄弱等问题提出来的新课题,它也预示着高等教育的教改将发生明显的变化。高等体育专业的教改,必须要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要主动变革以运动成绩为中心的“技能传习”为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因为高等体育专业是培养国家各类体育人才的“工作母机”,因而在其教学中,增加艺术的文化含量,并渗透浓厚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提高其育人的效果,以求抵制各种体育异化现象的产生。实践证明,在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这种富有艺术及人文精神的文化渗透越深刻、越全面、越长久,其育人的实际效果就越好,从而促使体育人才的行为就越文明,就越有影响力和震撼力,否则不然,甚者导致体育工作者的素质下降。最近,复旦大学张汝伦教授说,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为何缺一流的大师,其主要原因是缺少一流的文化,“文化的衰落归根结底表现为人的素质的下降。一种文化鼎盛时期,总是人才辈出,而到了衰退期,就每况愈下,出不了一流的人物”。[1]可见,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素质的象征,又是其面向世界竞争的“资本”。因此,在国内高等体育专业全面认知体育艺术作品,是历史赋予我们传承人类先进文化的责任。这对于促进国家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由“技能传习”转向“文化传承”,努力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专业人才,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2 认知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本质

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是人创造与体育有关的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统一。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内涵与形式是不可分的,其内涵是灵魂,形式是载体。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内涵,揭示体育作品的“价值理性”;其形式揭示其“工具理性”,二者不可分割。尤其是,体育作品的内涵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是其终极关怀向往的精神家园。它揭示体育艺术作品内容具有高雅的情感、强烈的震撼和深刻育人的价值理性。体育作品内容的形式具有艺术的动感、健身、夺标的工具理性。其中,“高雅的艺术情感、育人性的健身和夺标”是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本质。低水平的体育作品的赏析,重观物,轻观人,是一种“近视”;高水平的体育艺术作品欣赏,是通过观物,去深刻观人。其中,观人就是欣赏体育艺术作品的内涵,即“透视”其人文精神。高水平体育艺术作品的内涵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能使人感恩或震撼,或更热爱生活,或更珍爱生命和健康。例如,申雪和赵宏博的双人花样滑冰,表演出高超的冰上技艺,并不完全在于“形式”,而是“内涵”与“形式”的统一,其中的“内涵”是高雅的情感、动感、执着、创新、拼搏的精神。这就是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本质”的反映。近来,国内艺术“作品”能产生“廉价的笑声”,竞技体育能产生“审美的疲劳”,就是我们在体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形式”,轻“内涵”的结果。当前,国内体育艺术性的教学、训练和竞赛,重形式,轻内涵,以致国内体育艺术表演赛场异化现象屡禁不止。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仅重视开发体育艺术作品的外在的“形式”,忽视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失去了终极关怀,模糊了体育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以致我们培养的体育人才缺少理想,缺少超越,缺少神圣等人文素质。实践证明,重视体育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的教学,只能是“技能传习”,重视其内涵与形式统一的教学,才能称其谓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的“文化传承”。这是未来国内体育专业教改的方向。著名艺术家北京大学彭吉象先生在《艺术概论》中指出,“从艺术作品构成来看,它既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2]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形成,既象征着体育艺术家富有人文思想的创作活动的完成,又标志着人们对其作品鉴赏的开始。体育艺术作品内容是一种文化符号,对于影响人和教育人有特殊的意义。美国学者约翰•耶马在《世界的美国化》一文中说:“美国的真正‘武器’是好莱坞的电影业、麦迪逊大街的形象设计和马特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的生产线。……这是使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美国化的重要因素”。可见,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滋生力和穿透力,是国家文化的软实力。长期以来,国内体育专业忽视对体育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渗透性的探索,以致其教学枯燥乏味,文化含量较低,缺少吸引力和震撼力。因此,当前在高等体育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其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要研究每个运动项目的“核心价值”,为探索其外在“形式”的“核心技术”,培养一批“人文厚实,技术精良”[3],并能抵御各种物质诱惑的各类体育人才奠基。这一改革,对于积极促进国内体育专业教学由“技能传习”,转向“文化传承”,努力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加体育赛场的艺术观赏性,减少国家竞技体育的“审美疲劳”都具有重要意义。

3 认知体育艺术作品内容的分类

过去,体育艺术作品分类往往根据一般艺术作品分类的方法,将其分为动态和静态的两种。本文结合体育特点,将体育艺术作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一是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二是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三是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研究体育艺术作品的分类,对于增加体育专业教学的文化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3.1 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 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包括:具有观赏性的运动技术,以及以体育为题材的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等。这种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可给人带来瞬间、动感、直接的艺术激情和享受。过去,国内体育专业教学与训练重名次,轻艺术和表演,培养了一批“皱紧眉梢,咬紧牙关,握紧拳头”的所谓冠军。实践证明,在其教学与训练中,增加动态的肢体美、表情美、音乐旋律之美,效果会更好。例如,1995年吉林体育学院运动系学生陈露,在日本举行的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上,她优美的滑行技巧和非凡的表现力,仅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将东方文化的“和谐”之美与西方宫廷舞蹈的“高雅”之美融合,不仅夺得了冠军,而且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震撼了中外在场的观众。

3.2 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 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有:体育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这种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可给人带来宁静、深沉、意义深远的艺术享受。例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的身体、动势和力量的“静态之美”,历经千年,至今视之,令人震撼,可谓千古的绝唱。恰如潘鲁生先生在《力量之美――第七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评述》中所指出的:“以美术的力量表现体育的力量是一个永久的题目……体育以运动彰显生命的活力,美术凭借造型塑造永恒的瞬间,二者分别从体质和精神层面关照生命的发展,在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现代人类生存的进程。”因此,体育与艺术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颇有前景。

3.3 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 动态的体育艺术作品和静态的体育艺术作品,虽然功能不同,但二者结合,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例如,体育书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作品,能传体育之神;体育的动态艺术作品,能输出动感和激情。可见,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不仅能使人真正“享受体育”,而且还能提高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和谐发展。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是对体育文化的升华,是一种普世性的文明。

中国的太极拳运动和印度的瑜伽养生运动,就是一种动静结合,具有艺术性的体育文化作品。它们象征着东方体育文化之文明。当今,东西方动静结合的文化之美,已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1974年,85岁高龄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著名公明党创始人池田大作,就人类历史命运问题,在伦敦进行了长达十天的讨论。讨论记录《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对话》。 汤因比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他寄希望于东西方“静”与“动”的文明结合,特别是中华“静”的文明,对于促进人类社会面向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研究动静结合的文化,尤其彰显“静”的文化魅力,对于缓解因“快”和“动”的文化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是人类体育文明的向往。

例如,世纪之交,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标志物――“灵动的五环幻化的太极图”,就是动静结合的体育艺术作品,据有关权威专家介绍,2001年前,多个申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同时推出了申奥标志,其中以北京的太极人形最大胆,也最富民族特色。它的大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扯动了五环这个神圣之物,迄今为止还鲜见这种表达方式;二是从严格的西方文化意义讲,太极拳不属于“Sports”范畴,它不是竞技项目,更与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它却是一个大获成功的图案。其原因是它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太极拳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拳种,形成于明、清两代。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养生健身文化中从来就有两种主张,一派主动,一派主静。主动派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以动,故壮”。主静派认为通过清静养生、精神修炼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使得两种流派都得以保留,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品格又将这两种思想得以融合,于是便形成了这种似动非动,似静非静的体育艺术作品。其中,动如行云流水,静又连绵不断的低慢节奏更符合中国静态性文化的发展特征。因此,无论走到世界何方,一眼就能辨认出太极拳文化艺术图,认定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奥运五环变形的过程中,还渗透进了“中国结”的意念。中国是最早形成结绳记事的国度,在甲骨文字、钟鼎文字问世之前的漫长时代,结绳记事的形式表达中华文明。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更是用绳索作为主要连接工具,发展了它的功能,也形成了以绳索为原料的艺术品,用一根彩绳盘结出各种各样对称性的图案,成为纽袢、头饰,称为“盘缠”,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结”。这是一件充满智慧和技巧的作品。这就使北京申奥标志变得更富有韧性,更强调一以贯之的品格,表达了北京对申奥成功志在必得的决心。[4]

4 结 论

1)认知体育艺术作品内容,对于增加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文化含量,提高其育人的效果,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各类“人文厚实,技术精良”的体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时代赋予高等体育专业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