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针对高校实验室接连发生的中毒、爆炸、起火和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1],教育部办公厅于近日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技厅[2013]1号)文件。可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对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 命安全至关重要。

湖北理工学院是一所位于黄石市的省属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各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也收获了大量实践经验。以该校“矿区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例,经过3年的建设,重点实验室在水体富营养化营养盐、无机重金属盐、持久性有机物、致病微生物等污染物分析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使实验室成为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重要载体的同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确保安全事故零发生。

1 实验室可能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

实验室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资金投入比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安全设施数量少、线路负载过低,消防设备配备不足等问题。同时,地方高校还普遍存在重教学和科研,轻安全管理的问题,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意识淡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宣传教育目的性不强,应急事件处理能力较差[2-3]。实验过程中化学药剂乱倒废液、废渣,乱排废气的现象非常普遍,其中很多是剧毒的重金属盐(铬、汞、镉等)、有机试剂(甲苯、四氯化碳、乙腈等)和致病性微生物。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健全安全管理监督体制,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环保意识意义重大。

2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大型精密仪器的不断引进,仪器操作程序和日常维护要求越来越专业化,原有实验老师已不足以保障实验室所有仪器正常运行,仪器管理将逐渐过渡到使用人负责制,这样实验室安全管理难度进一度加大。在仪器验收过程中,仪器负责人在掌握仪器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的基础上,还应强化安全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隐患。

此外,重点实验室还承担着开展学生创新实验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和实验操作安全教育,使其熟悉掌握实验室各项安全条例,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配戴安全手套、口罩、实验服、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的良好习惯,同时严格遵守在通风橱中进行有刺激性的,致病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操作和使用的规定,并保持实验室内通风良好[4]。

3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措施

重点实验室相比专业教学实验室具有仪器种类多、操作要求高、使用人员复杂、药品使用量大、水电气使用频繁的特点,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始终以实验室安全为第一职责。只有切实重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危险化学品的存放和使用做到科学合理,具备预防和处理事故的各项能力,才能确保将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在日常工作中,实验管理人员应完成以下工作:保证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和维护记录完整;掌握实验室安全保护装置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确保使用电炉、马弗炉等大功率设备有人值守,不得将易燃易爆物品直接高温加热;定期对水气管路阀门进行安全检查维护,防止泄漏与爆炸,如氢气、乙炔等;定期组织实验室废液回收[5]。

4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依靠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它是做好实验室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的保证。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卫生守则;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辐射性环境安全防护管理规定;水电安全使用管理规定;特殊设备安全使用管理方法;压力钢瓶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危险“三废”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有了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制度,就有了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标准[6-7]。

另外,在行政手段上,应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重大危险源的全过程动态监控,加大实验室安全设施的投入,如实验室应在防火、防毒、防腐、防爆、防盗、防环境污染等方面,并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提高安全系数,杜绝事故发生。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辽宁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检验科,辽宁抚顺 113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红细胞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XE-5000进行检测:①普通室温(20 ℃); ②37 ℃水浴30 min后; ③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后。测定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 结果 20 ℃条件下,20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37 ℃水浴30 min后,其中15例标本无异常报警,5例标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20例标本均无异常报警。3种条件下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红细胞冷凝集对WBC、HGB和PLT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对RBC、HCT、MCV、MCH和MCHC检测结果有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应引起重视,并对红细胞冷凝集标本进行科学处理。

关键词 冷凝集;血细胞分析仪;冷凝集素

[中图分类号] R4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89-02

[作者简介] 孙建伟(1973.10-),女,辽宁抚顺人,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学。

血细胞分析仪是临床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检验仪器之一,血细胞分析结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对病人的诊断和分析,但在血常规的日常检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影响因素,例如:血小板假性减少症,红细胞凝集(冷凝集),脂血/溶血,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增多,疟疾,采样、抗凝不当等。因此,在血常规的检测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是至关重要的。在血细胞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些患者的红细胞极容易发生凝集,使RBC、 HCT假性降低,MCV、MCH、MCHC假性升高。造成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不正常,对临床做出错误的引导。为了及时发现和准确排除红细胞冷凝集对血细胞分析仪的影响,该实验选择了从2013年1月—2014年5月共20例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在3种不同条件下检测:①普通室温(20 ℃);②37 ℃水浴30 min后立即检测;③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后立即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配套原装试剂、日本奥林巴斯光学株式会社生产的双筒显微镜。原厂配套正常浓度和高浓度质控品。

1.1.2 标本 从2013年1月—2014年5月抚顺矿务局医院住院患者血常规标本中,通过镜检筛选出20例红细胞冷凝集标本。所有标本均按常规全血细胞检测,血细胞分析仪每半年校准一次。每日测定正常浓度和高浓度2个浓度的质控品,结果均在控。标本通过静脉采血2 mL,加入EDTA-K2抗凝的真空管内,轻轻地颠倒混匀。于采集后4 h内,在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完毕。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其中包括肺炎支原体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肺癌1例,白血病 2例,恶性淋巴瘤2例。

1.2 方法

将20例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后,在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分析仪所使用的试剂为原厂配套。显微镜为日本奥林巴斯光学株式会社生产。瑞士吉姆萨染液由贝索生物技术公司提供。①普通室温(20 ℃); ②37 ℃水浴30 min;③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记录3种不同条件下红细胞﹑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各项参数﹑白细胞﹑血小板的值。该仪器以半导体激光器流式细胞技术结合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白细胞,电阻抗法测定红细胞和血小板,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以上3种方法检测的同时观察管壁红细胞聚集的情况,检测各推两张血涂片,瑞士吉姆萨染色,双筒显微镜镜检。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红细胞冷凝集的标本在3种不同的环境下检测时可发现:普通室温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有异常报警(Agglut和Turb/Hb)。红细胞直方图可见异常的大红细胞峰。管壁上有细砂粒样凝集颗粒;血涂片发现血膜上有许多细小颗粒,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大量聚集在一起。

37 ℃水浴30 min后, 15例标本未发现抗凝管管壁有凝集颗粒,试管壁上的小片状凝块消失,红细胞分布图形正常,无报警信息。镜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均匀分布。其余5例标本仍然提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有异常报警(Agglut和Turb/Hb),红细胞直方图异常。

室温25 ℃时,标本37 ℃水浴30 min后,20例标本均未出现报警信息。管壁无凝集颗粒,镜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均匀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①普通室温(20 ℃)和37 ℃水浴30 min 的结果比较,WBC、HG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7℃水浴30 min和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的结果比较,WBC、HG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冷凝集素是冷反应型抗红细胞抗体,在受冷后可使红细胞出现聚集[1]。在0~4 ℃时最易和红细胞膜抗原结合,是较强的使红细胞凝集的一种自身免疫性抗体,可存在于正常人的血清中,抗体多数是IgM型。低效价的冷凝集素一般无临床意义,通常16 ℃以下可使红细胞发生凝集,30 ℃以上不发生凝集[2]。这种自身凝集反应是可逆的,当环境温度升高后,凝集的红细胞可自行解聚[3]。正常人血液中都有一定量的冷凝素抗体,但滴度较低,在1∶16以下。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不良反应。但当机体处于感染等病理情况时,机体的冷凝素的含量增加,可以引起凝集反应[4]。很多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和支原体感染、癌症、白血病、妊娠等都可以出现冷凝集反应[5]。

该实验中,20例标本在普通室温(20 ℃),37 ℃水浴30 min和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 3种条件测定时,WBC﹑PLT﹑HGB的计数结果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在研究中发现,当标本出现冷凝集时,数个红细胞凝集在一起,血细胞分析仪只对体积相当的红细胞或小红细胞进行了分析,而大红细胞团块完全被忽略,这就导致了不合逻辑的红细胞计数降低和高MCV。而HGB是红细胞溶解后采用比色方法测定,故冷凝集对HGB无影响。对于由RBC、HGB、HCT计算的参数MCV、MCH、MCHC则造成假性偏高。很多文献[6-7]报道了标本发生冷凝集时的处理方法,如经37 ℃水浴不同时间后立即进行检测,进行血浆置换,重新采血后立即测定。37 ℃水浴后在不同的仪器上检测。对试剂和样本进行双重加温,这些方法使冷凝集的标本得到了很好地处理。在本实验中,37 ℃水浴30 min纠正了15例冷凝集标本,但仍存在5例标本出现冷凝集现象。而在水浴的同时提高室内温度到25 ℃,对于5例冷凝集素效价高﹑红细胞聚集程度强的标本得到了很好地处理。从表中可以看出,20例标本在37 ℃水浴30 min和25 ℃条件下37 ℃水浴30 min两种条件检测时,红细胞、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石恩荣在冷凝集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的影响的报道是一致的。在该实验中WBC、HG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XE-5000是以半导体激光器流式细胞技术结合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白细胞,故对WBC没有影响。冷凝集对PLT的影响报道并不一致,该实验显示PLT计数未受影响。在冷凝集的标本检测中,重新采血不但增加了患者的压力,而且病房标本立即检测很难做到。进行血浆置换可造成血小板和白细胞的丢失,置换次数越多丢失现象越严重。这可能与吸弃血浆时WBC﹑PLT被一起吸掉有关。在该实验中,水浴的同时升高温度避免了让患者重新采血的压力,避免了血浆置换WBC﹑PLT的丢失,且操作简单,对冷凝集的处理效果较好。一般的实验室很容易做到。

综上所述当遇到疑似冷凝集标本,如RBC,HGB比例严重不符时(正常人HGB和RBC的比例为30∶1),首先观察试管内标本状态,仔细观察红细胞分布的直方图和出现的报警信息,同时检测冷凝素的效价。当标本确定为冷凝集后,37 ℃水浴30 min后,可以利用空调提高室内的温度到25 ℃以上,此方法可以消除冷凝集素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标本发生冷凝集情况。正确识别和处理冷凝集标本的异常检测结果,对临床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可避免发出错误的检验报告,影响临床检验治疗

参考文献

[1] 程鲁京,薛华月,王卉.寒冷凝集素对血细胞分析干扰的排除[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9(4):280.

[2] 陈忠,张莉尼.7例抗IgM国内文献综合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2, 20(2):93.

[3] 林军,单卫民,赵胜.冷凝集素综合征引起配血困难一例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0,18(2):112.

[4] 齐顺贞,杨宗城,何保斌,等.吸入一氧化氮对犬烟雾吸入性损伤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6,9(3):148.

[5]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0-41.

[6] 徐健,周到银,俞靖龙,等.冷凝集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及处理方案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1,26(6):105-108.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评估;计算机教学质量;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8-0150-03

实验室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过程及效果进行评判和估价,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必须挈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相适应。教育部在1995年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办法的通知中和2005年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中都明确要求,“推动高等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长远看,实验室建设是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紧密关联的,是高校办学水平累积的重要标志[2],因此它绝不能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对高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控的一项措施,而应在加强常规评估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日常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模式正不断被打破,计算机实验教学越来越凸显出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方面的重要性,计算机实验室评估作为推动和保障手段,其意义体现自然重大。

1)促进计算机实验教学体制的改革

实验室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实验室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长期隶属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多为验证理论而设,实验室在管理上隶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和分布较为分散。部分实验室基础设施和环境较差,实验室利用率不高,实验课与理论课之间,实验室之间相互隔离,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实验室体制与管理要求,指导学校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统一协调学科间实验室教学和管理,既保证学校与学院之间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联系,又强调实验课的相对独立,计算机实验室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对相近公共实验室的进行集中合并管理,对专业实验室在统一指导下进行功能拓展,使实验室资源和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2)加强了实验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地位

随着计算机实验教学课时量的增加,实验教学评价权重的提高,将实验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驾齐驱,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实验教学机制。高校实验室评估标准强调要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实验队伍,要求对实验技术人员有培训计划和执行情况记录、总结,使得实验教师得到了与理论老师同等的地位和竞争机会,积极性得到极大发挥[4]。通过评估,高校对实验室管理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政府和高校自身对实验室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许多高校新上和建设了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提升了学校办学档次。

3)有利于多培养实践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评估促使各专业教研室主动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的联系, 并积极深化实验内容、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的改革。通过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被打破,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得到加强,完全改变了过去“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倾向。评估促使实验室改进和提高实验室的设备与环境,为开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高校大多数计算机实验室不断加大开放使用力度,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空间。

2 实验室评估与计算机教学质量相关因素分析

1)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系统运行,管理先行。实验教学涉及影响因素众多,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良好的运行和实验教学管理各环节的顺畅,必须建立将实验教学管理与实验教学条件保障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统筹规划和保障实验教学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要以实验教学为主线,规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各个环节,逐项建设落实,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行,施行校、系(院)两级管理体制是目前各高校较普遍的做法。

管理提升,制度先行。要根据实验室建设目标和实验室教学实际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实验室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好实验室管理责任,特别是实验中心和各分实验室主任的责任。各项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要有记录、有档案,在实验室评估特别是实验室日常检查评价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把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保障各项规章制度有序执行。

2)实验教学基础投入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使计算机教学对实验室的依赖和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需要更多的实验室教学投入,虽然目前各高校实验教学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实验室投入机制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制定一个明确的中长期、满足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室建设规划,但是计算机实验教学规划还受制于学科与课程总体建设目标,这就决定了目前实验室建设还需要与教学规划相适应,在建设进度上需要学校与院系有计划地推动。在设备资金投入上,应坚持以学校为主、院系共同努力,使得学校主要计算机设备资金的投入保障与院系补充部分相结合,既保证了主渠道的畅通又调动了院系加强计算机教学条件建设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基本组织

计算机实验教学要求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从实验课程体系看,就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同步延伸,对教学计划原有的计算机实验课程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重组实验课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方面的比例,在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现出研究性、设计性、训练性、综合性不同实验层次。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约为15-30%,使得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对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报告、作业、操作等评价考核,没有完全从理论教学中剥离出来,形成独立的考核标准和办法,即使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上机考试,仍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操作考核为辅,是造成学生不重视实验的重要原因。

4)实验评估体系完善

针对计算机实验室层次和实验教学特点,除国家和省部委重点实验室,在遵循国家部委制定的统一评估标准下,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实验室日常自我评估评价的指导,将实验室评估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进行推进,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指导体系。为此,要充分考虑到实验室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以提高实验室效益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努力的目标,重点加强对教学条件保障、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3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措施

实验室评估要素较多,作为教学水平评估验收和等级划分评价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评估,自然规定得十分详细,规范,在这里主要探讨实验室如何加强日常评估并优化评估方案的相关措施。

3.1 优化实验室评估方案的原则

首先确立正确的评估导向,要从本校计算机实验室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验室加强日常管理,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改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实验室效益,而不单纯强调实验室设施的重要。其次要重点选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作为评估中观察与评价的参考指标,如实验室条件保障、实验室日常管理、实验室使用效益、实验室特色办学等。再就是注意不同层次实验室的可比性,区别对待不同等级的实验室,如部级、省级和校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一般实验室等的不同标准要求,科学客观地评价实验室等级差异。第四就是将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客观揭示目标建设内涵,反映实验室具体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水平。

3.2 科学制定实验室评估的体系

重点选取以下四个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估项:

1)实验室条件:反映实验室条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备、实验室使用面积、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技术人员构成、实验室可持续投入资金和经费使用等。仪器设备和使用面积是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条件,定量评价反映在其构成数量上,定性评价反映在其使用性能和先进性上,是保证实验开出质量的基本指标。实验室环境则在保证基本的水、电、气供应下,保障防火、防盗、防爆、防破坏的安全措施,这是让实验教学始终处于一个良好安全环境的外在保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从实验室主任的选聘到实验技术人员知识、学历、年龄、专业等各方面都需要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相适应,要配备专职队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规定,要有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持续的培训计划,同时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2)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管理不仅要考察实验室本身日常管理的执行情况,还要深入考察实验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情况,如对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实验教材、实验项目、实验考试、实验报告等指标的考察,其中要重点考察实验过程的组织(每组实验人数安排规定、仪器设备的分配等)和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构成比例),同时应该将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室管理中的一个独立指标来评价。

3)实验室效益:计算机实验室实践教学功能决定了实验室要以出成果、出人才为要义,实验室效益评估应占较大比重。实验室效益主要是实验教学效益与科研效益,这两类效益要建立在实验室综合效益之上,实验室综合效益包含评价实验室综合年使用率、实验室仪器设备及面积利用率、实验室人均负荷量等二级指标,通过定量测评,反映出实验室管理在提高效益方面的主观努力程度,在综合效益较高或提升明显的实验室中,评价其教学与科研效果更有意义。实验室效益评估重要的是确定好其评价权重,基础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效益权重相应高一些,专业计算机实验室科研效益权重可略高一些。

4)实验室特色:为鼓励计算机实验室在教学管理和改革中不断探索创新,在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教学与课程建设、实验室技术、实验室科研成果等方面设立特色评估内容,可以鼓励实验室科学规划、扬长避短,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计算机实验室特色建设应突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通过实验教学平台的改建和扩建,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构建社会服务平台,使学生在平台应用中不断提升和完善知识结构和能力,让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接轨。

3.3 采用真实有效的评估方法

计算机实验室评估首先要着眼于高校实验室现阶段发展特点和实际,对实验室各评估指标科学分解和细化,计算机实验室各评估单元内容尽可能量化,确定相应的加权指数,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数据指标,要逐步完善高校实验室评估基础数据库,采取定期补充和调整的动态管理,保证实验室建设不断趋近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实验室建设方向。再就是采取基础评估和专项评估相结合,分类指导和分级评估相推进的新机制。基础评估以教育部现行高校实验室评估办法和标准作为依据,强化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在设置、环境、设备、制度和队伍等建设方面达到科学和规范化要求,为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实验室性质和学科特点,抽取若干评估考核指标,确定每项考核指标的加权指数,进一步组成一个符合每个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特点的评估体系。不同类别、不同等级高校实验室可以通过先行自评确定相应评估等级,再确定评估由相应的国家或省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4 结语

实验室评估有助于推动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改进实验基础和技术条件,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实验室建设涉及的情况比较复杂,计算机实验室评估应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重点加强对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的指导,不断促使其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王卫东.实验室评估的意义及其他[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996(1):3-4.

[2] 徐小兵,胡惠君.高校实验室评估的作用与意义[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1):116-118.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 定量分析

科研机构和学校实验室是危险化学品应用最频繁的场所,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关系到生产商品的质量检验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几年来,国家对化学产品的应用也是做出了许多方面的规定和限制。同时,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实验室运用较多,专业型人才集聚,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因而,安全管理更应该侧重此类地方,并对此类地方进行定期安全排查。

通过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指那些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我们人体、设施、环境等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化学品、腐蚀品等8大类)提出了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健全实验室各种试剂应用、仪器安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的安全评估,从而避免科研机构和学校等地实验室各种危险事故的发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进,有效地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环境的污染。

高等院校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繁多,而且性能各异,有时候存储的地方又很分散,使用的人员也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中,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以及化学品的流通使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对此,我们国家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等等,从法律上规范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存放。

2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的前提,在不断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加强对化学品危险程度的科学评价。

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利于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可能事故风险,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依法进行安全评价成为危险化学品等5类高风险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该条例的实施将安全评价工作纳入了法定程序。同时,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已于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有3款规定了安全评价,其中的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审批前安全评价做了详细的规定,第二十二条也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在役装置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做了规定。

安全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现场检查和评价,针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复查,确认整改后已符合要求,最后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同时也要了解危险化学品泄漏后的紧急防范措施。现场的检查和评价,主要是根据被评价的工程、系统的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企业针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直至符合安全要求,最后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

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评价,主要目的是可以系统的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那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找出其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对潜在的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求算出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还有在装备试验、使用前或合同完成时,对可能会存在的危险进行评价,以便对考核已判定的危险事件是否消除或控制在相应可接受水平,为所提出的消除危险或将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所需费用和时间提供决策支持。

3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及其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安全评价的一个关键过程,直接关系到安全评价的深度和准确度,对评价效果有直接影响。评价对象、目的、时间要求的不同以及所获取资料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所选用评价方法的不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培训教程》,其中,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采用了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毒性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包括如果……怎么办、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等方法,可作为定量风险评价的基础。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依靠长期积累的故障数据,计算出故障或事故概率,进而计算出风险率,取得以量表示的系统安全性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如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另一类是以单元物质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为基础,结合工艺过程危险性,计算出单元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进而提出安全的对策措施,使系统危险降到最小程度;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指数法有美国DOW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日本劳动省化工厂安全定量评价法和英国蒙得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等。

4 总结

危险化学品也是我们生产生活必须要用到的东西,完善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定量评价,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让化学品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1] 李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及防范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7)

实验室日常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检验专业;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措施;研究

检验专业的同学一般的工作场所就是医院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验室,主要的工作包括常规检验、临床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检验的工作人员在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病原微生物,例如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粪便、痰液以及一些具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标本,由此而言,可以说检验科是一个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场所,检验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稍不留意就有可能会被感染。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工作的安全力度刻不容缓。虽然预防实验室感染工作日益被重视,但是实验室感染的现象还是时常会发生,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实验室感染管理的效能。以下几点是实验室感染产生的原因:

1.对实验室的感染的认识存在不足的地方,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小心一点就不会被感染,而且有些检验人员特别重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却对预防实验室感染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

2.检验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存在不足,有一部分检验人员对实验室感染的基本知识缺乏了解。

3.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一些检验人员在进行标本检验的过程中,不按规定的操作和章程来,例如不戴口罩、帽子、在接触有感染性的标本时不戴手套,甚至有些检验人员为了方便 穿着污染的工作服进入休息间等。

4.不够重视气溶胶的危害。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病原生物形成了感染性气溶胶,而工作人员在处理检验样本标本的时候没有过多的重视,导致将感染性气溶胶吸入体内导致感染,这一点很多实验室都没有足够的重视 。

5.检验完成以后处理不规范。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第一,直接将未经过处理的固体废弃物放入黄色塑料袋;第二,将未经处理的液体废弃物直接经过下水道进行排放;第三,将感染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不分类等等。

6.化验单消毒未引起重视。虽然现在很多报告单都是经由机器打出来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化验单是未经消毒直接发出的,若是发出的化验单上有感染源却没有被消毒,那就很容易被感染。

7.门诊微量采血时存在问题。虽然现在都是“一人一针”,但是如果检验人员在抽血的过程中,不消毒或很长时才进行一次消毒的话,也很容易造成感染。

8.菌种的保存。在微生物实验室存在很多的菌种,很多都是致病菌,如果菌种管理不善的话,也可能会造成实验室的感染,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9.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实验室的设计和布局不规范,在设计时没有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或者没有存在通风设施缺陷的话也是很容易造成感染的。

二、预防措施

1.预防实验室感染事故,首先领导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保证方面的投入到位。在实验室配备完善的措施,制订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组织人员学习《医疗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把国内外发生的较为典型的实验室感染事件作为反面教材。从思想上进行教育。

2.对每个进入实验室工作的工作人员(包括实习生、新进人员、工勤人员)加强安全培训,认真学习相关的生物安全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例如人员准入制度、安全防护制度、标本收处理制度、废弃物处理制度、应急处理及报告制度、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及处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在进行容易产生气溶胶的微生物的检验室时,应该尽量在生物安全柜或者是比较安全的隔离装置中进行 。《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2003 第 15 条气溶胶:样本的离心应在盖好的安全罩内进行,特别建议在能a生气溶胶的大型分析仪器设备上应使用局部通风防护,在操作小型仪器时应使用定制的排气罩,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操作中应具有防范气溶胶的意识,正确的操作方法,良好的操作习惯能够有效地减少气溶胶的产生。

5.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的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一定要将医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分开处理,在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理时,固体废弃物消毒焚烧,液体废弃物先消毒后排放。

6.应该提高对检验报告单进行消毒的认识,并且尽量做到检验单化验单无纸化,有纸的话尽量进行机器打印。

7.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在进行实验室的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最好购买先进质量好的仪器设备,加大对通风装置的投入,在进行样品处理时,最好进行统一处理,减少污染的机会。要配备完善个人的防护用品。例如,隔离衣、手套、帽子、鞋套等。有设备齐全的生物安全设施:生物安全柜、紫外灯、感应式洗手设备、淋眼器、应急水龙头、紧急冲淋器、消毒药、应急药品箱等。

8.加强实验室感染的应急演练。这个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演练,并且一定要进行定期演练,并在演练之前制定一套预案。

9.加强实验室感染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可以对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的结果列入日常评比考核中。这样可督促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可以有效预防职业感染的发生。

综上所述,检验人员经常会受到职业的危害,如果不能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可能会对自己的生命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检验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危害的预防和控制,并应该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工作单位应该尽可能为检验人员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尽量降低职业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志斌.微生物检验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7):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