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教学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化学概念 关键词 内涵和外延

搞好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关键环节之一。那么,如何搞好化学概念教学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直观教学,概念图法,辨析比较,同化理解,变式训练”等策略进行概念教学,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抓关键词

化学概念中的字和词都是很严谨的,不能相差一字,否则会意义皆非。例如: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氧气”这个词?这是因为“氧”除氧气外,还包括含氧化合物。学生对“氧”这个词也往往容易产生错觉,认为凡是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没有氧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就不属于氧化反应。说明学生对“氧”一词的含义还不甚理解。这里应向学生交代清楚,“氧”与“氧气”是不同的概念。例如:氢气和氧化铜是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水的反应,虽然在反应中没有纯氧参加,但氢气与氧化铜中的氧反应生成水,故也属于氧化反应。所以在化学概念中有关的字、词、句是很关键的,教师要抓住关键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弄清它们的含义。

二、剖析词语含义

含义比较深刻、内容比较复杂的化学概念,对其中关键的词语要认真分析解剖。如原子的概念,定义的句式虽短,但涉及的知识较多,对于讲述概念可以分四层意思讲解,一是决定物质化学性质,即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二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三是原子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四是说明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即元素种类)、原子个数、相对原子质量保持不变。这样,对概念进行剖析讲解,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

三、把握内涵和外延

化学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说都有特定的含义和适用范围。例如元素概念,把“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个定义仅仅局限于原子,但钠原子和钠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就不同,可它们是同一类元素。所以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和“一类原子”两个关键要素,实质上“质子数”都是划分元素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明确两点: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各种类,而不论个数;2.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中性原子和带电原子(离子),这就掌握了“元素”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四、重视量词的作用

许多化学概念是用数量词说明的,而且“数量”在其中起决定作用。例如讲氧化物的概念时,要抓住“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些关键性的数量词。又如在确定化合物价数值时,必须讲清在离子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在共价化合物里,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形成共同电子对的数目,且突出“一个”和“数目”。

五、运用直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对抽象概念的学习一般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讲授概念时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做到从直观入手,通过观察,感受、分析、抽象、概括而引出概念。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化学概念。如讲授“分子”时可以从糖溶于水、氨气扩散、湿衣服晾干等日常生活经验入手,说明分子的客观存在,再用比喻的方法描述分子的大小,就可把摸不到的分子的概念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二是利用实验、模型、挂图、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认识概念。

六、辨析比较,弄清概念异同,防止模糊概念

在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对比,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防止模糊概念。例如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纯净物等概念的比较,首先寻找联系点: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又如“氧化剂”与“还原剂”,它们的联系点都是指反应物并存于同一个反应体系中。不同点是还原剂得到氧,氧化剂失去氧。还有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无机化学中所学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与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同系物,无机化学中的“根”与有机化学中的“基”,缩聚反应与加聚反应等,对于这类概念的教学可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使学生真正找出其根本区别所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变式训练、强化理解,运用概念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2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118-01

化学概念是构成化学知识大厦的基石。由于学生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缺乏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理解化学概念确实存在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化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并且牢固掌握,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化学概念教学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化学概念学习的难点,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化学概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做法。

一、抓住关键词语,准确把握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反映的是化学学科中一些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概念的表述非常严谨,其中有一些词语是理解化学概念的关键。通过抓住这些化学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化学概念,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把握概念所揭示的本质规律,初步构建化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学习“原子和分子”的概念时,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回忆做过的镁、硫、铁丝在氧中燃烧的化学实验,问学生实验前是什么物质,实验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学生结合实验内容发现原子、分子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语有“化学性质”“最小粒子”“化学变化”。教师再对关键词进行强调:“原子只是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在其他情况下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只要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物质就发生了改变,化学性质也就变化了。就像硫与氧气发生反应后变成了二氧化硫,反应前后的物质改变了,分子也就不同了。”通过结合实验,抓住关键词,学生便能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由此看来,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概念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并强化记忆,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关键词语,从而准确清晰地把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通过列举实例,正确理解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就是通过一些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总结归纳出来的理性知识,学生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存在着一定难度。通过举例的方式,从感性知识切入化学概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印证化学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帮助学生克服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难,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例如,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这两个概念时,首先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找到两个概念的关键点,即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问:“谁能根据原来学习的知识,分别举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例子呢?”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化学变化:铁、碳、硫等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食物腐烂变质等。物理变化:水的三态变化,铁的熔化,糖的溶解等。“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下面老师举一些例子,请大家判断各属于哪种变化:煤气爆炸、酿酒、铁生锈、铁块变成了铁锅。”学生们将这些例子“对号入座”,并且说明原因。“电灯发光是因为有发光现象,这是化学变化,对吗?”教师继续问。有的学生说对,有的学生说不对,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再次强调:“非常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就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而不是看发光、发热等现象。”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学习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可以举正例,让学生总结归纳;也可以举反例,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借助创设情境,灵活应用化学概念

归根结底,学习化学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而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可以检查验证知识,发现问题,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所以,在学习化学概念时,还需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化学概念在应用中体现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两个概念之后,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设计了一道题:在利用煤气烧水煮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道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应用化学概念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学生借助自己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回答这道题:“煤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水变成水蒸汽是物理变化。”“米煮成饭呢?为什么?”教师再问。“化学变化。因为米饭由生到熟,物质发生了改变。”学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两个概念的理解。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 概念教学 方法浅析

概念学习决不仅是记住概念的名称和定义,而是需要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概念实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概念实例的选择和分析,概念关键特征的突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二、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三、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中学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五、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4篇

化学概念是经过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构建起来的,基本概念繁而复杂,学生学习时会出现概念混淆现象,容易感到枯燥等.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

一、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入概念

学习化学概念总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出发,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在引入概念时,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熟知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等创设概念教学情境,去启发学生思考,引入概念教学.

例如,在引入“元素”概念时,利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广告:“葡萄糖酸锌钙,补锌、补钙长得快.”其中的“锌”“钙”指的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元素”概念,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缺少该元素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在大家的讨论中导入了“元素”概念的教学.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时,通过“纸张的撕碎”和“纸张的燃烧”两个实验引入:取两个200毫升的烧杯,把一张纸对折撕开,取其中一半撕碎放在一个烧杯中,用火柴点燃另一半,燃烧后放入另一个烧杯中,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

二、通过剖析概念来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有些概念含义比较深刻、表意比较复杂,要对其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溶解度”概念,由于它涉及的知识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不妨把组成溶解度的几句话剖析开来,就容易理解了.(1)抓住“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2)强调溶剂的量必须是100g;(3)要达到饱和状态;(4)必须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几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概念,是缺一不可的.

有的学生容易把“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混淆,还会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从而导致误解.所以,在教学中,可把“电解质”概念进行剖析,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要满足:(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能用“或”而不能用“和”.如氯化钠晶体虽然不导电,但它是化合物,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因此,氯化钠是电解质.而氯化钠溶液和铜丝虽然能够导电,但一个是混合物,一个是单质,因而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这样把概念逐字逐句剖析开来,不仅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而且抓住了概念的特征,使学生容易掌握.

三、通过实验让学生形成概念

化学演示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形成“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

例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由静态转化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液态水,师生总结变化特点,仅是物质状态上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又如,“镁带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白光及生成物.这个变化特点是镁带转变为不同于镁的白色物质“氧化镁”.师生共同总结:“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水的沸腾、硫酸铜晶体的研磨等.“生成了新的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如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等.

在这两个概念教学中,紧紧抓住“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只是状态改变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这样既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又使两个概念便于区别,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对于化学概念,提供的实验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如,“氨气易溶于水”的实验,一支试管盛满氨气,然后倒置于水中,水在试管内上升,这反应了氨气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但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生动了,效果特别明显.只有用生动的化学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教学范文第5篇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也是高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