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比重=农业R&D人员人数/全省R&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D人员

B12: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5]高布权.论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22-526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经验;启示;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319-02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Abroa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Mode Experience

LI Qing-t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Law,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servic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France,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e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the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was pointed out,relevant suggestions of consummating new rur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system in China were proposed from the legal system,organization system,talent construction,etc.

Key words abroad;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mode;experience;revelation;advice

农村现代化、信息化体现为拥有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即将信息、科技、人才、管理等现代创新元素引入农村基层的重要途径,同时构成了农村科学技术创新体制的框架脉络。科学技术创新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最终出路,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增进创新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传递的关键组织,确保了农业科学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实现。“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着重提出的,这一建设目标的提出也明确了中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即全面努力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外农业发达国家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出发,设立了整套符合国情的高效、协调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使得劳动生产率达到较高水平。本文对国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主要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建立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借鉴。

1 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1 法国模式

法国农业服务推广体系的特点为政府参与产前服务,而农民组织参与产中、产后服务,农民主要通过合作社参与组织。法国农业服务提供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国家农业部、林业部及其下属单位,以及由农业部、林业部参与的相关跨部门的行业局和委员会。政府机构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建设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供农业农村信贷,组织并协调部分全国性的农业推广服务活动,发展农业教育推广事业和农业科学研究等。政府统一设立农技服务推广部门,同时建立了全国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基金,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相关经费支持。法国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由4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法国成果推广署,该署由科技部门及工业部门进行资助扶持,从而在企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之间构建链接。第二层次为法国农业发展署,农业发展署是由政府代表与农业行会共同负责的协会组织,其主要职责为进行科普宣传、定期培训农业工作者以及开展工程师的科普工作,与此同时,还负责不断增进民间企业、农业发展协会、农业科研机构等的联系与合作,促进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第三层次为农业研究机构与专业技术部门,其各方面的主要资助来自于农业部,并拥有专业的技术服务推广工作者队伍,在技术开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第四层次为农业生产协会,其在法国的总数量多达15个,仅农产品加工协会就有10个以上。农业生产协会的分会分布于法国各地,涉及到农业产业发展的所有环节,主要工作是提供技术推广服务,并担当维护农业工作从事者利益的任务职责[1-2]。

在法国,农业教育包括对工程师、技术推广人员、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员等的培训,以此使得各农业生产者体会到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对于农业发展的作用。并且通过建立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所有产业链环节,不仅促进了现代科技因素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应用,而且优化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1.2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典型特征体现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以政府和农民协会组织为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科技体系由国立或公共大学、民间企业、科学研究机构构成。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研究机构门类齐全,且遍布中央和地方。在日本,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是依靠全国29所国立研究机构完成,这些研究机构紧密联系着地方民间机构,所涉及的领域包括林业、农业、水产业等。各地区的农业试验研究所则主要由各都道府县地方政府开办,在这之中包括专门研究机构和综合研究机构。同时,进行农业科研的高等院校有72所,企业有200余个,民办及法人机构也有20余个。日本模式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有如下特点:一是农业科研与农业推广密切结合。日本的农业科研学院和农业服务推广组织不仅与本地的农民、农业产业联系紧密,并且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农业教育体制比较完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制体现在日本遍及的教育机构,在日本,每一都道府县都会设立1~3所农业职高、农业大学、农学院等教育机构。三是农业教育体制具有专业特色。不同的教育职能由相应的农业教育机构承担,基础学科和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由综合大学的农学院负责,农业科研和生产提供人员保障则是农业职业院校的职能所在[3-5]。

日本实行政府部门和农业协会“双轨”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系统,在相互联系的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有效解决了农户农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等问题,并且承担了提供农产品综合系列服务业务,建立了符合日本本国小农经济发展情况的广覆盖、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3 美国模式

美国当代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美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了融合政府、公司企业、合作社等多方面组织机构的网络服务系统,形成了有效的三位一体农业服务系统。美国政府部门以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教育、农业推广等形式来支持全国农业产业的社会化相关服务,这一系统服务由2套体系支撑:一个体系是由美国各州地区的大学院校、农科院、农业试验站、农业合作推广站等组织构成;另一个体系是由农业研究局、农业服务机构、农业合作推广局等组织构成。由私人个体经验为主的中介服务公司在全国的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农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绝大部分都被私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系统所包揽,该服务系统甚至还提供某些科研、教育和推广方面的服务。美国的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合作系统,合作系统为农民提供的服务领域非常广泛,因而农场主均广泛参与,据统计,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3个农业合作社[6-7]。

2 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2.1 明确分工,高效落实

农技推广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3种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政府为主导的推广组织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核心力量;二是由政府领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非政府组织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农业发达的日本和美国等国家所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具有非常鲜明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等特点,在组织机构内部拥有十分健全的组织机制,机构内所有岗位的职责明确细化、目标清晰合理。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开展关系国家民生、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农业部和林业部下属的推广机构负责所在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与管理。目前,全球超过80%的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施方式为前2种。

2.2 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

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研究、教学与推广总是紧密联系。例如美国高校农学院紧密连接科研、教育与农技推广,有效发挥了农业科研对农技推广的积极作用。日本则设立了专门的农业相关工作组织机构,负责推广普及相关农业知识,充分联系起农业推广改良推广所、农业大学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等组织,使推广、教学、科研的结合成为可能。在科研、教育和农技推广机构设置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相同点:一是大多数国家将农业科研中心与农业推广普及中心建立在一起;二是大部分从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和农业推广服务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地区农业大学兼任相关教学任务;三是科研成果经过专业验证后,经由农业普及推广所传授给广大农民。

2.3 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都表明,应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机构,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来,推动农技推广的多元化发展。各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离不开民间企业组织及咨询机构。法国的全部农技推广活动均由协会组织私人经验企业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相关工作活动事宜全无需政府加以负责。日本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与农民组织协会联系紧密,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德国由政府机构和许多社会主体共同提供相关农业推广咨询服务,这些主体既有农民协会、育种协会,也有生产者联合会等。

2.4 充分利用现代化推广手段

农业发达国家普遍比较重视对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手段的利用。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便开始着手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并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各州地区建立有线或无线电视台,按期定时向广大农户传授农业先进技术知识与前沿资讯。农业发达国家的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对现代化的互联网电脑设备及交通通讯工具高度重视。通过广泛高效地应用现代化信息资讯及技术成果,联合政府部门、民间企业、农民协会、大学院校等组织机构共同参与,建立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格局。法国农业信息服务同样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些多元化的服务主体包括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社、农业部门等企业、政府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拥有独立的农业网络信息系统,在农技推广中作用显著。

2.5 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

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归纳为以下3个特点:一是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水平的平台和途径众多;二是针对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得到高度的重视;三是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被给予较高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美国拥有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的同时,还具备高素质、高学历、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日本的专业改良推广普及工作人员及技术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符合国家明确规定的学历标准,还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举办的专业考试,并且只有具备若干年从事农业试验研究、教学工作或技术推广的实践经验的人才能成为专业技术员。

3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议

3.1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法规体系

新型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模式选择,重点在制度建设。政策法规不仅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而且保障了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的发挥。根据农业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分为公益性与市场性,不同类型的推广方式应采用不同的运作机制与制度,关键在于权衡运用市场手段和政府的干预程度的利益博弈结合点,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相应的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给予保障。要加强对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工作的保护力度,立法是主要手段。1993年7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建议尽快将其修改工作列入议程,尽快修改完善,并出台配套的实施条例,在依法明确农业科技服务推广的公益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稳定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3.2 加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发达国家的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也是其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的原因所在。应促使企业成为农业技术服务推广和创新的重要主体,通过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科研、教学与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明确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立法的重中之重,继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公益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建立以基层农业推广服务站为核心,以合作社经济组织为主要依托,以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为轴心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断加强科研院所、高校等相互补充的多功能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建设,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新型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推广体系。

3.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新型农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新鲜血液,是体系运行的最终实施者。要大力推动农村示范工作带头人的素质提升与技能培训,提拔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所需的农村经纪人、民间企业经验管理工作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机构带头人。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科技管理内容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针对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人员实行全国统一的资格考试。总之,新型农村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需要一支有经验、有技能、懂管理的农业科学技术服务推广人才队伍。

4 参考文献

[1] 孔详智,楼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时态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2012(1):14-25.

[2] 许先.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27-131.

[3] 丁自立,焦春海,郭英.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借鉴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2-64.

[4] 陈英.法国农业现代化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5(5):76-79.

[5] 高强,孔详智.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演进轨迹与政策匹配:1978―2013年[J].改革,2013(4):7-20.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范文第3篇

一、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第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第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

二、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与优势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第一,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

第二,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第四,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两个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档案;服务;措施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尽早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农业科技强有力的补充,各级部门、科技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科技档案的潜在利用价值,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近年来,国家档案局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档案工作新思路,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着力建设“两个体系”,已成为档案工作者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

“两个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建设档案资源体系,二是着力建设档案服务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问题,只有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服务,才能真正体现档案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 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若干意见。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应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1明确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农业科技档案是科技经验、科技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有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改进作物栽培技术。二是农业科技档案能科学地指挥生产,为正确决策提供大量详尽的、确凿可信的档案数据。三是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可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了解过去的工作和成果,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水平。四是农业科技档案是传递、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依据,对农业生产活动、科技成果推广具有指导、参考和借鉴作用[1]。

1.2找准档案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

国家档案局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统筹城乡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2]。为适应以上形势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有作用,树立农业科技档案的正确价值观,增强农业科技档案的民生意识,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去找准档案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主动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档案信息。

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对一大批涉及农业资源调查、综合开发,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畜禽水产养殖、治病防疫及农村水利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农业科技档案的资料需求非常突出。因此,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自觉地根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别整理需要保密的关键性资料和可以公开传播推广的科技成果资料,围绕“三农”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开展档案信息的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等公益性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1.3努力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

立足于“科教兴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最佳的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将采集、加工整理的农业科技信息、成果转化信息、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各级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站或同行业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建立科技档案资源体系,如科技基础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一批直接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库,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3]。

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新型传播媒介,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如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电子传媒、网络、手机等,有效拓宽农民接受和信息的范围和速度,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空间,为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观念。如农村供求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农产品监测分析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将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发挥档案的效益。指导和帮助农村“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档案,收集整理有关惠农政策资料、农业科技资料、农产品产销信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资料,通过对档案资料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同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此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可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可提升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三农”的水平。

2树立“三大”意识,建立服务“三农”的科技档案利用体系

2.1树立大局意识,解决好会不会服务的问题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做好档案的社会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多了解形势,走出档案看档案,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档案工作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后端服务变为前端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实行档案、图书、资料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地为科技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节省科技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和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增强服务效果。同时,通过建立和利用高质量科研档案,直接服务于科技转化。科研档案的管理部门要根据项目归档的主要内容,跟踪课题组,系统收集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并及时为成果转化提供服务。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范文第5篇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过去一些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为此,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打破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广格局,为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建立有效、高效、长效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已迫在眉睫。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更不例外,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科技转化应用与推广体系的脱节,农业科技需求与科技推广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首先,农业科技的研发周期长,应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不确定性表现尤为突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群体最终为农村的广大农民,这一领域群体科技素质较为低下,接受能力较为薄弱,科技应用环境的不确定与多变性随时存在,故而使已成功的许多科技成果不能在农业领域加以有效的推广应用,最终不能形成生产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因各种局限所致,本身潜在诸多缺陷:

一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科技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农业推广体系科技人员毫无农业科技素质,甚至缺乏农业常识,因各种关系和原因而强塞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占其位不谋其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一旦付诸推广应用,这类所谓的农业基层推广体系中的科技人员简直是雾里看花,不知所云,无所适从。这无疑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打折扣,最终极大地影响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有效应用。

二是基层农业推广体系自身肌体残缺不全,这当中包括硬件与软件残缺,最终导致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形同虚设,推广工作毫无主动性,更无针对性,也无创造性,进而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硬件方面,按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相关规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具有由当地政府提供的相应一定规模的土地,以用于农业科技的实验、示范、推广。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推广经费必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而这两项基本规定占99%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在地的政府,都未得以实行。

三是基层行政某些领导轻视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具体表现为经费不到位,人员虚拟,不注重在岗人员培训,更无从谈到深造,从而导致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科技素质老化,不能适应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要求。由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制约,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严重的遏制屏障,进而形成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有效打破这一瓶颈,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农民能够因科技成果的高效应用而得到实惠,从而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而非流于形式。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树立搞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

领导的思想行为影响一个地方的行政方向,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在绝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农技推广都是按部就班,没有什么重要性,老百姓种地耕田无非是过去一些耕作方式的翻版,除了种子以外就没有什么生产活跃因素了。故而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支持力度不够,使新的先进农业技术在农业一线得不到有效推广应用,形成生产和科技的极大浪费。这一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解决了领导的思想问题,才能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思想基础,也才能更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一线的推广应用。就基层领导干部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各级相关部门都应予以出台相关政策,甚至是法规性的能与基层领导政绩挂钩,与年终目标考核相连,与其职位迁升相关,只有将这些软件环境建设加强,方可从根本上促使基层领导干部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也才能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康稳步发展,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强而有力的技术基础。

二、严格基层农业推广体系人员组成,提高推广体系专业素质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差,推广能力较为薄弱,推广实效不明显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组成及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据调查,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组成中,真正具有专业学历的人员不到20%,其余80%都是非科班人员。试想这样的农业推广队伍具有多强的推广能力?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过去在定编进人时,编制较大,而有的基层领导根本不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需要出发,盲目引进非专业人员,以占有编制拉拢关系为目的。由此造成推广队伍不能科学、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往往停留于应对上级安排,争取项目经费,先进的科技不能在一线生产得到普遍应用。要有效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人事部门应严格把关,对现已进入农技推广编制而又非专业人员要不断进行培训及考核,从而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科技综合素质。

三、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软硬件环境建设

基层农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推广机构,对农业及农业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应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综合提高的科技推广作用。在软件环境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和政策研究、制定部门,要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制定宽松适度的相应政策。比如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的落实,国家已出台的津补贴的兑现,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应用必备的资金支持以及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应的奖励政策等等。硬件建设方面,过去属于农技推广体系的固定资产包括门市、库房、办公室及相应设备现都已不复存在,究其原因,基层政府经费不足,早已将其变卖,资金挪作它用。各级相关部门应及时着手解决此类问题,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硬件支撑,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将示范推广与增收融为一体,待其收入达一定数量后加强引进成果,减轻财政相应资金压力,反哺农业科技推广,形成一种引进、示范、推广的良性机制。另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农业技术推广相关规定,必须要配置225亩以上试验示范基地,这在现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占99%的都未配置,造成基层农技推广组织科技成果引进严重滞后,试验几乎空白,示范名不副实。这一问题必须予以解决,否则,基层农技推广将无法高效运行,造成科技成果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