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概念范文第1篇

民生证券认为,新技术、新科技与新概念是美股对A股的映射的三大关键词。美国作为世界先进技术的领头羊和发源地,纳斯达克对中国成长板块集中的创业板影响较大,而美国资本市场上高科技、新技术、新概念领域的代表性公司往往成为A股对应板块行情启动的催化剂。

恒泰证券表示,类似2013年A股跟着美股炒的“镜像炒作”概念仍然会不断出现。考虑到宏观流动性紧张的局面依然得不到缓解,结构性行情依然是2014年A股市场的主要形式,这意味着2014年整体的市场投资风格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沿着美股的热点概念去投资A股相关上市公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创业板受纳斯达克板映射明显

美国纳斯达克板块对中国创业板的映射作用非常明显,中国创业板指数呈现出了与纳斯达克指数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同步震荡上扬,呈现亦步亦趋的状况。

过去12个月,美股市场整体上涨,A股创业板异常强势,同期A股大盘却出现下跌。其中,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累计涨幅约32%、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约20%、道琼斯工业指数涨幅约15%,同期美股TMT领域涨幅超过100%的公司达到数百家之多;而同期,中国创业板综合指数累计涨幅约82%,上证指数跌幅约12%。

关键词:新技术、新科技、新概念

2009年以来,以科技股、新技术股为代表的美国新概念股对国内A股的映射效果非常显著。尤其是美股表现突出的相关代表性公司的股市表现对国内相应的概念板块具有明显的“外溢”与“示范”带动作用。

美股对A股的映射集中在新技术、新科技与新概念。新概念股票出现时间比较短,容易引起市场关注,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而新技术、高科技是新概念出现的频繁领域。重大新技术、高科技的涌现与革命也是引领经济发展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美国作为新技术、高科技出现概率最大的区域,A股相关上市公司的新技术获得所带来的业绩增长利好自然吸引投资者的眼球。

中国A股相关高科技、新技术概念股的同步趋势,一方面是中国市场跟随与概念炒作的因素;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扩散带来相关上下游公司的业绩催生也将带来新的增长点。与美股新概念相关的同领域公司(技术引进与仿冒)、产品原材料直接、间接供应商、产品服务公司受到的映射作用最为明显。

美股映射下的A股投资机会

科技创新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创新;概念设计;推新创新

一、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1 新型社会竞争机制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

在“弱肉强食”的外部竞争大环境下,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提高警惕,其发展理念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出科学的竞争策略,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降低建筑施工单位的施工风险。建筑行业到底发展走出什么样的路子,这不是一两个成功的施工单位就能够完全决定的,这需要依靠整个建筑行业的共同探索和讨论。在新的社会竞争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应坚持“技术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建设市场的施工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收集世界领先的建筑技术信息,创新和开发生产施工工具,引进创新人才,加强施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逐步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途径、新机制。

1.2 经济时展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这也为建筑施工技术提供了创新的基础。建筑公司要想将逐步发展壮大,就必须对现有的建筑技术系统进行相应的创新和改进,建立起成熟稳定的施工工艺的创新发展模式,以确保建造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1.3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促进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技术创新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综合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程度以及文明化进程的基本尺度之一。社会生产力不仅体现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客观地显示某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在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应用程序和建筑技术的研究发展相对于国外成熟的技术模式差距较大。因此,在未来建筑施工技术创新过程中,建设单位应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施工技术创新水平,坚持将技术创新作为建筑施工发展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必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要求,并在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上下功夫,逐步形成施工工艺的优化模式,以满足生产的最高发展力。

二、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视概念设计

概念是一种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概念设计就是以工程概念为依据,用符合工程客观规律和本质的方法,对所设计的对象作宏观的控制,具体地说就是制定方案,包括总体系和所有分体系的布局和处理原则。

所谓控制,就是在设计的各个阶段对设计的各部分,设计工程师首先根据一般的工程结构概念和该类型工程的结构概念,结合该工程的具体外部条件,考虑一个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造处理原则、采用的计算方法

等,经过初步分析研究认为合理并可行后,以此作为原则进行具体的设计。由于这个原则来自有关概念,也就是说它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样就保证了正确的设计方向,不犯原则上的错误。当然,在具体细节中还要作这样或那样的调整才能完成设计,但这些调整不会影响大局。

掌握好概念设计不仅可以保证正确的设计原则,还可以通过它来解决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以至提高设计水平。当发现某个技术问题时,可以根据概念来分析其原因,这往往比直接检查数据更快更有效,而且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方法最适合用于判断电算结果,电算过程有上亿个数据,要跟踪数据是不可能的,只有用概念来判断其合理性或找原因,又用概念去解决问题才是出路。概念设计运用得好,能使结构尽量满足外部条件并以最合理的受力状态去工作,从而带来结构更安全可靠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某些创新也是来自概念的,当你掌握某些体系、构件或构造的概念而又发现可以用更简单更合理的另外一些体系、构件或构造来代替它时,其结果就是创新。概念设计是设计工程师的思维活动,必然贯穿着设计工程师的知识水平和设计水平,这就保证了工程师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概念设计的水平越高,设计成果的水平就越高。概念设计的水平来自深厚的基础理论、对结构原理和力学性质的深刻理解及丰富的工程经验(包括积累的和吸收的)等方面,要提高概念设计水平从而提高设计水平就要在这些方面下

功夫。

三、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推新创新

提高结构设计水平,从另一角度看,意味着要使设计成品比现阶段的具有更高的水准、更合理和更经济的结构形式。这就得用推新和创新来解决,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靠推陈出新,作为结构设计工程师,有责任承担起这个任务。要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甘于出“行货”,那么水平是提不高的。推新看来似乎比较容易,问题是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建设部陆续公布推广的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等是通过试验研究、鉴定,再经实践且证实有效和合乎经济效益的,得到推广将会提高建筑结构的水平。

作为设计工程师应该在适合的条件下予以大力推广应用。当然,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阻力,设计工程师不应因难而退,而应耐心做工作,努力克服困难和阻力,当推新的积极支持者。不要把创新看得很神秘,也不要对它要求过高。大的改革往往是由小的改进开始或积累而成的,而小的改进也未尝不是提高。创新最好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本着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各个环节上多动脑筋,注意是否还有可改进的地方;是否还有可以用更好的结构形式的地方;在理论或者计算方法上是否还有可深化或简化以致更新的地方,这样往往就会发现改进或改革的对象,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并深入下去,就有可能得出成果。这种做法来自生产,有了可行的结果又直接用于生产,就容易见效。此外,创新工作宜联合有关部门如设计、科研、施工、以至业主等合作进行,以便能在研究过程中同时解决各方面的技术问题,使成果更全面和易于推广应用。创新工作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不应主观认定,更不能盲目实施。有了新的设想和方案,就要开展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探讨它的可行性和先进性,通过试验来证实它的正确性。对于较重大的改革还要通过实践的考验。

四、结语

以上是我对关于建筑结构设计技术创新认识和理解,希望这些体会分析能对我以后的工作以及相关同行有所启发和提高,对今后的建筑结构设计有所帮助,以提高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 莫雪辉.深度探讨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水平[J].科技资讯.2008

科技创新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园区 发展 创新

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所以我国在近几年来对科学技术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了对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视程度。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是在我国对科学技术重视后开始快速进行的,科技园区的建立对我国进行研究一些专门的科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园区中,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完成,这就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的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显著的加强。

1 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1.1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

我国发展初期主要是针对国家的工业水平进行提高,工业是我国当时的重点发展项目。随着国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在进行着加强,与国家发展进行逐步的接轨,在这期间,我国认识到了对科学技术进行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是对各项发展项目进行支持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加强重视,其中科技园区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内容,在科技园区中能够对某项专一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这样能够保证研究的高效性与相关性。科技园区的数量正在逐渐的增多,我国科技园区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接近国家化,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互融合,这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2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正处于积极实行的状态,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初期只是对国际上某些热门的科学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在许多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利用这些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对我国独立发展十分不利,我国需要有自己的研究能录,对一些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我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我国的科学研究结果才能更有意义。现阶段我国科技园区已经有了显著地进步,在一些新的科学领域中我国正在进行独立的研究,并能有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成果。但是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我国科技园区的完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新概念的提出与新框架的构建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科技园区的仍然存在一些对创新概念以及发展框架不够重视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受到限制[1]。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对平价质变体系的建立也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所欠缺,不能及时的对发展与创新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1.3我国科技园区发展与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家建设以及各项发展项目的发展过程中都是较为缓慢的,在我国的发展初期国家经济水平十分落后,这致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也是处于落后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使我国在当时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这就对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利。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虽然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处于较低的阶段。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较快的发展时期,经济水平也有较好的提高,但是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经济方面支持,科学技术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辅助因素。科学技术是国家的生产力,只有将我国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提高,国家的各项发展项目才能快速有效的进行。科技园区的出现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它能够使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在更高的水平进行,使我国科学研究更加独立化发展。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与创新过程十分必要,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能够使我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出更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科学研究概念,使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更为清晰,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2 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相关概念及框架

2.1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概念

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概念简单而言就是运用合理的方式,使我国科技园区进行发展原创新,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排除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改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坚实的基础进行支持,在进行发展与创新概念的确定过程中要有合理的规划,首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进行细致的研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与创新概念是现阶段我国需要的重要动力。

2.2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框架

在我国科学研究发展进行的过的过程中,对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是重要的步骤,只有将发展的方向以及基本目标进行确立,我国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加快速有效。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框架就是科技园区在未来的发展大致规划,在框架中我国科技的重点发展项目以及各项近期研究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有很清楚的体现,所以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框架能够将我国科学研究引入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对我国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有利。

2.3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在我国每一阶段中,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完成之后,都需要有评价指标体系对完成情况进行很好的评价[2]。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可续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有效合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与否。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来制定评级指标体系,这就会是评价指标体系与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相适应。

3 结语

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下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虽然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科研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也将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应用范围;主要特点;误区;塑造  

 

1什么是概念设计 

所谓“概念”指的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其特有属性概括而成”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的全部文化、科学知识以及思想,都是由概念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概念,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因此,“概念设计”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思想”。所谓“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指的就是通过某种媒介或手段,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确定下来。媒介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文字符号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视觉符号也是一种表达概念的媒介。就设计艺术而言,“概念设计” 就是用视觉语言把我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就是我们从事物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概念或思想。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对“思想”的设计,换句话说,它提供的是创意,即从某种理念、思想出发,对设计项目在观念形态上进行的概括、探索和总结,为设计活动正确深入的开展指引前进的方向。 

2概念设计的应用范围 

概念设计在不同的领域中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对象。除了上述设计艺术领域之外,在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等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一类的“概念设计”指的是对某种经营、生产、销售思想、策略的策划。所谓“概念”是对企业、产品、管理、营销理念等方面的特殊性做出的概括。按主体不同,对这一类的“概念设计”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概念、品牌概念和产品概念。 

除了物质生产领域之外,在影视、戏剧、展览策划等文化生产领域,概念设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幻题材影视创作中,那些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和道具都需要设计师根据预先设定的概念进行创作。 

概念设计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就已经开始为设计界所广泛关注。美国平面设计师爱伦•霍伯特(Allen Hubert)当时曾经撰写了一本书,题目就叫“Conceptual Design”(概念设计),内容是针对平面设计中如何组织创意,如何赋予设计对象某种理念或思想,更好地推广企业和产品,引导消费者。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从“概念设计”的角度理解、重视这个问题。在设计领域始终倡导并努力实践“概念设计”的是工业设计,由于工业产品具有批量化、自动化和时尚性等特点,设计对生产领域带来的影响更直接,对市场信息做出的反映更迅速、更灵敏,在推广一个新产品之前,概念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汽车工业,概念设计成为推动汽车工业不断创新的发动机。厂家对新的时尚、技术和功能的探索往往首先通过概念设计来完成,同时,概念车也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 

3概念设计的主要特点 

(1)独创性。概念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排斥业已存在的东西。当然,这不是说不能使用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形式符号和材料做法,而是必须以新的手法、新的视角加以运用。 

(2)抽象性。概念的形成是对纷然陈杂的生活现象提炼、概括、抽象的结果。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它来源于我们提炼出的某种理念或思想,我们欲倡导、传扬的主张以及我们欲表达的某种意象。例如:柯布西埃设计的郎香教堂、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密斯设计的法恩斯沃斯住宅等等,不管它们是否经历过我们所称的“概念设计”阶段,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概念设计所具有的全部特征。这几位现代建筑的开创者都曾经确立了他们的新建筑概念,没有这些理念的引导,没有对这些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践,他们的作品就不可能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3)探索性。概念设计可以不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功能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进行修正),即使考虑功能问题,也是概念性的,原理性的或逻辑推论性的、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纸上谈兵。它更像一个探索性的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保持一定距离,可以保证思维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4)先进性。概念设计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最先进的技术和社会意识,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最新的东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活观念),凝聚时代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使其处于时代的前端,否则就谈不上是什么“概念设计”。 

4概念的误区 

(1)概念虚无。有人认为,所谓的概念不过是广告人或策划人“编”出来的光环,未必是骗人的,但却离实际很远,至少是有误导的嫌疑。社会上也的确有一些夸大其辞或空穴来风式的概念炒作,这反过来又加深了人们对概念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概念或者是对设计对象所固有属性的某种概括(设计对象有许多属性,不一定只有一种),或者是一种对可及目标的追求,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2)概念无用。在设计实践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从概念设计的角度考虑方案,也能够创作出不错的作品。但是,这类作品往往不具有开创性和激励社会不断探索的精神。这只能说明脱离了追求“概念” 常常是这类作品落入陈规、俗套的一种原因。实际上,认真的创作几乎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对许多概念的分析,单就形式语言本身来说,就存在各种不同的概念。成熟的设计师在做方案之前,总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思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体现什么精神、突出什么特征等等,这些就是概念设计的内涵。所谓“概念无用”,是由于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或误解为华而不实的花招,这实在是一种莫大的偏见。

(3)概念游戏。这是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草率、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概念设计在创新和推动商业利益方面产生的作用,但没有用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去操作,而是夸大其辞、玩词藻,靠耍小聪明进行诡秘的“包装”,怎么“洋”怎么来,怎么“时髦”怎么来,然而这种花拳秀腿最终是遮掩不住设计因脱离实际,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而导致的缺陷的。 

科技创新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迷思概念 创造性思维 概念转变 大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45-03

为了帮助创新型人才更快出炉,同济大学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Student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简称SITP)。目的是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尽早熟悉企业、了解社会实际,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而“迷思概念”往往在大学生的科研活动中起到负面作用。所谓“迷思概念”是指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依据自身经验所形成的一种自认为合理的概念,它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或者现象做出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与科学概念相背。在科研中把有悖于科学概念的“迷思概念”转变为“创造性思维”,应是实现SITP的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大学生科研活动中“迷思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李雁冰详细地介绍了“迷思概念”在科学教育中的特点。在SITP中,以化学学科为例,本科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来源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片面理解、教学或者传媒的误导,与科学教育中的迷思概念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也有特殊的表现,例如:

(一)独立性

许多“迷思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属于个人私有。例如,个别同学认为“水蒸发之后就消失了;化学反应就是产生不可逆的变化的反应”等。甚至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迷思概念”。这些都是因为迷思概念将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加工进行解释,用自己的经验建构自己的理论,所以其概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质。

(二)普遍性

即使对于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许多人都存在迷思概念。例如,下面几个描述经常很多老师和学生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凝固和沸腾是一种化学反应”、“水具有溶解盐的力量”、“熔化和溶解是同样的”、“化学键能够储存能量”、“水蒸气分子比冰分子要轻”、“酸碱混合得到中性的溶液”、“打开化学键释放能量”等。

(三)隐蔽性

在科研活动中,学生的迷思概念(来源于生活,学习,文献,导师讲解,实验室组会,周围观察等)一般不会明显地显露出来,但是在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却往往自动地去运用迷思概念。比如,刚开始做实验的同学往往以第一次的成功作为范本,如果实验现象等出现差异就认为失败,而指导教师却很难帮助学生发现此类问题。

(四)易变性

迷思概念在刚开始科研活动的同学中体现出明显的易变性,容易出现也容易被纠正。针对易变性,正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科研理念,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起点。

(五)异质性

失败的实验往往预示着不一样的珍贵结果,“迷思概念”中也可能闪耀“创造性思维”的光芒。学生们做SITP的目标明确,以实现目标为成功的标准,忽略了科研最根本意义在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反映出学生经验的褊狭或者思维的简化,创造性思维要跳出迷思概念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电脑病毒可以通过电源线传播”,因此关机后必须拔下电源,这个迷思概念里面蕴含着高压线中传输弱电流信号的可能。由此看来,理解并判断迷思概念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在科研活动中对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

二、 SITP中“迷思概念”的发生机制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的本科生主要是大二到大四的学生,基本上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或者是尚未学习部分专业课,到实验室这个陌生环境之后,很多事物都是新鲜的。这为“迷思概念”发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究其原因,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阶段“迷思概念”的延续

很多研究表明,高中生最经常发生迷思概念的学习部分包括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以及化学键的概念。例如,学生普遍存有与化学键相关的迷思概念:“分子是由独立的原子组成”、“只有两种化学键,即共价键和离子键,其他的都只是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键”、“极性共价键化合物中有带电物质”等。这些高中生经常发生的迷思概念因为缺少改正的契机,往往在大学生中也同样容易出现。

(二)实践中得到错误的示范

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基础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基础实验主要是验证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这类实验成功率极高,涉及的知识面较窄。因此,“化学实验很简单”、“化学实验非常复杂”、“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等迷思概念矛盾地存在于很多同学思考中。因为缺乏必要的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训练,开始SITP的大学生经常迷信于自己在实验室初期见到的各种操作等就是最标准的操作或实验手段,而且这类迷思概念还具有传播性,往往被当成正确的方法教给下一位同学。这些在实践中得到的错误示范因为不会造成大的问题,往往被老师忽略,形成根深蒂固的概念。

(三)文献和资料的误导

“文献中报道的都是正确的”,“我按文献做实验结果重复不出来,所以文献错了”这两个迷思概念非常普遍。学生阅读文献数量有限并且固执于文献的方法,迷信文献和迷信专家使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证实文献中已经证明过的结论,难以脱离理论教学的束缚。

(四)教学的误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会是一些“迷思概念”的起因。因为时机或者时间因素,教师通常把大量应该注意的事项或者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内教授给学生,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等原因,不能够彻底或者完整地理解相关知识。一旦在其头脑中留下一些似是而非概念,往往转化为迷思概念。

(五)社会风气的误导

现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成为“迷思概念”产生和传播的重要途径。“读书无用”、“大学毕业就是失业”、“上学不如打工”等概念也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缺少对于科研的执著和热情,参与SITP是为了学分或者奖励,从出发点上就是错误的。

“迷思概念”一经形成之后,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学生头脑之中,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信念。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如果“迷思概念”形成程序性知识,它在科学教学中将很难进行概念转变。针对以上几种可能导致“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在计划实行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等进行相应的理念性或者概念性的转变,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迷思概念”向科学概念甚至科学发展观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三、观念转变:从“迷思概念”到“创造性思维”

科学研究应该面对的是未知世界,是对未知的探索。创新性思维的缺失往往导致大学生创新行动的参与者不能得到必要的锻炼,经常属于实践性质的综合性实验,而这不是这个行动的初衷。那么,如何掌握并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结合以前的研究,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尝试:

(一)学校教育层面:首先要破除“读书无用论”等迷思概念,进行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学改革

首先,强调智力和思维的重要性,而不是不停地加强基础知识传授。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而知识不是思维,它们是两个概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其次,打破学生在思维方法上的形式逻辑依赖性。在科研中,过于重视形式逻辑往往导致只重视结论。但是科学的发现并不仅仅是靠推理创造出来,而需要发现问题、开拓思维、突破传统概念框架,运用联想和想象触发灵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最后,应该破除传统思维的束缚,加强科学史的教育。破除学生面对科研问题时不爱钻研、不善存疑、不会分析、不勤动脑筋等顽疾。

(二)实验室层面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应该是最高的。即使“迷思概念”再顽固,遇到真知灼见时也应该能够被科学概念转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加强培养。首先是导师,应该以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作为课题的研究方向,通过访谈和安排学生撰写实验计划等发现学生在面对课题时可能有的“迷思概念”,并从“迷思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维闪光点的进一步认识与深入思考,从而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其次是周围环境,大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进入了以导师和研究生为主的科研环境。细致认真的学生能够在无形中破除很多固有的“迷思概念”,改变对科研活动的看法,并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发展出新的能力。最后是组会或者学术会议,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接受新知识与新技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与吸收是快速掌握知识的法门。

(三)个人层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迷思概念”也是一种概念,如果学生带着问题走入实验室,那么一个个迷思概念将被自己转换为科学概念。首先,依赖大量资料和文献的阅读,通过分析比较,应该能够破除“文献都是正确的”这类迷思概念,能够以批判和发展的眼光分析和解读文献;第二,就是撰写研究计划,要求能够跳出文献的窠臼,发展出有创造性的新思想或者新实验。这个过程应该有导师的参与,指出不足与可能的方向。但是不应该越俎代庖,应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为主;第三,在于做报告,通过学生亲口讲出自己的思路与具体的实验思想,进一步改变其固有观念;最后,在于动手,想得再多也不如实践,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把先前的一切构想变成现实。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开展与研究生科研活动完全不同,不能以撰写论文为目标,其重心应该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不是把研究生教育提前到本科阶段,而是锻炼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破除大学生中固有的对于科研问题的“迷思概念”,正确地处理“迷思概念”和“创新性思维”之间的矛盾。通过大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力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雁冰,刁彭成.科学教育中“迷思概念”初探[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5):65-68.

[2] 王秀荣,范林,魏锐.化学反应的阶段隐喻及迷思概念[J].化学教育,2012,(9):69-71.

[3] W. C. Galley. Exothermic Bond Breaking: A Persistent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2004, 81 ,(4): 523.

[4] J. P. Birk, A. E. Lawson. The Persistence of the Candle-and-Cylinder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1999, 76, (7): 914.

[5] M. Whitfield, E. Vitz. Demonstrating Void Space in Solids: A Simple Demonstration To Challenge a Powerful Misconception[J]. J. Chem. Educ., 2006, 83,(5): 749.

[6] 王亮功.以创造性思维为目的-面向21世纪的大学教改新方向[J].科技导报,1998,(4):3-6.

[7] 陈静.高中化学“迷思概念”的转变[J].考试,2009,(33):180-182.

[8] 刘瑞东.高中生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育,2006,(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