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赫哲族;图案艺术;渔猎文化

赫哲族历史悠久,自古就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赫哲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瑰丽的艺术成果,其中,赫哲族的装饰图案艺术在赫哲族艺术文化发展中极具代表性,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做出巨大贡献。

赫哲族图案艺术蕴含于赫哲族文化之中,其图案造型极为精美别致,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喜爱。但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赫哲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赫哲族文化艺术面临消失的严峻局面,这迫使图案艺术急需保护开发与传承应用。

一、赫哲族图案艺术概况

赫哲族发达的图案艺术表明,赫哲族对美有着执著的追求,赫哲人民具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这种艺术天性表现在赫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生活用品,赫哲人都充分利用镶嵌工艺,赋予它美感。赫哲人不仅在鱼皮和鹿皮衣服上装饰精美图案,而且在桦皮做成的各种用具上也刻着优美图案。赫哲族的装饰图案所运用的材料也很丰富,如用鱼皮剪成各种图案,再用针线缝在物品上;还有用染色的兽皮或色布拼成各种几何图案;有时先在布上描绘,然后再用彩线绣成各种图案;有的是用刀子把图案直接雕刻在桦皮或木制物品上;有的是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及花卉。

(一)图案艺术分类

赫哲族民间工艺品在用途上,从最先出现的鱼皮衣、桦皮制品,到鱼皮画,再到现在鱼皮挂件、新式鱼皮鞋、鱼皮钱包,经历了“实用——观赏——实用”的过程。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是依附于民间工艺品之上的艺术,可以说赫哲族装饰图案艺术相当发达。自古除服饰、被褥上都饰有各种图案外,在其制作的各种桦皮、木头器皿和用具上也雕有各种精美图案。赫哲族图案艺术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以赫哲族男女各自的艺术领域表现出来,总的看,男子的装饰图案较粗犷,而妇女的装饰图案较细致精美。

1、鱼皮服饰上的图案:

赫哲族鱼皮服形质大致经历了原始袍式——质朴袍式——修饰袍式——现代短式的过程,其中图案艺术最突出于修饰袍式上。在铁器出现之前,赫哲人不懂裁剪技术,鱼皮只作为简单蔽体的袍形,由于铁器的使用,赫哲人开始量体裁衣,这一时期的服装制作简单,很少修饰,称为质朴袍式。随着民族的发展与民族间的融合,鱼皮制作趋于精美,甚至染以颜色,衬以花边,以及饰以铜铃或古钱,姑且名为修饰袍式。至于现代短式则是发达技术与生活节奏快的产物。

在修饰袍式中,首先从图案质地上看,是由鱼皮、布剪成各种花纹图样,然后将其用丝线绣到衣服上面。这种绣品的特点是立体感强,像浮雕一样厚重,纹路自然鲜明,花纹精巧细致。而且每组图案,都有对称效果,这说明在剪鱼皮纹样时,先将鱼皮对折剪好,然后再展开贴式缝到衣服、帽品及染好的布料上刺绣完成。其次,从造型上看,赫族人喜在衣裤的边缘缝有用鱼皮剪成的云朵卷纹作为民族图案花边,其图案形象古朴典雅,极具民族特色。他们将云纹图形与鱼皮材料自然相接,突出展现了鱼皮的自然花纹和柔软细腻的特点,又经过了染色加工处理后,粘贴缝制成各种纹样作品。赫哲人常在衣裤边沿(衣襟、袖口、下摆处、裤脚)用花布镶边,有时补绣云纹或各种动植物图案,其图案大多为云卷、波浪、鹿、鱼等;妇女戴的绣花鱼皮帽,帽顶饰有兽尾;鱼皮五指染色手套,也镶色边,绣花纹。萨满神衣的基本图案多为龟、蛇、蛙、四足蛇等爬虫动物。第三,从色彩角度上看,赫哲族充分利用天然材料在制好的鱼皮衣物上饰以光亮美观的红、黄、蓝、白、黑色图案,如兰花草花瓣可直接擦染在熟鱼皮上;加了白矾的杜鹃红色花瓣,染在鱼皮服饰上,可使颜色不易褪色;有的利用兽血和木炭直接点画出红黑花纹;或用已染成各色的鱼皮或鹿皮剪出花纹后纤到衣服上,再饰以其他装饰,更突显古朴之美。

2、不同器物及工艺品上的图案:

赫哲族民族工艺品上的图案艺术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缩影。赫哲人早年便在桦皮制品上雕刻和贴制各种动物、花卉图案,并饰有山水鸟兽等花纹,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桦皮工艺品。赫哲族早期用的椭圆形神鼓图案也与神鼓同形。在赫哲族发展中,最能体现观赏价值的要属鱼皮画,它结合了赫哲族独有的鱼皮材料与现代工艺美术技法而成为一种全新的民族手工艺制品,鱼皮画是运用鱼皮进行剪裁粘贴在草图上,创造了有赫哲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二)赫哲族图案纹样特点:

赫哲族图案装饰很发达,赫哲人的生活用品都绣着云纹、几何图形和各种美丽的花朵,这充分表现了赫哲艺术家惊人的装饰感和高超的技能。在装饰图案中云纹、鸟形纹、鱼形纹和蛇形纹最为常用,并常常组合成复合图案。对称手法是赫哲族图案艺术的显著特点。

赫哲人在图案表现上,按自然界的规律和自己的理解,忠实地书画各种动植物图形和拟人神偶,纹样多是对鸟、蛇、兽、鱼等动物图案的抽象几何化,含有对动物图腾崇拜的原始信仰,他们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都有灵魂。这些主要是由于捕猎生产的需要。在赫哲人看来,真实的雕绘动植物神会给赫哲族渔猎生产带来好运,并且可以借助该动植物神的某种特殊神性,进而达到提高自身实力战胜邪恶的目的。如萨满神衣、神鼓上都饰有龟、四足蛇、短尾四足蛇、蛙四种神兽图形,这是一种民族,表现了对动物的崇拜,“意为不忘本”;带有图腾的神秘性。

从服饰图案到鱼皮画都具有天然特色。鱼皮服饰图案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赫哲人根据鱼皮的自然纹理,不仅把鱼皮制成衣裤,而且剪出各种纹样鱼皮图形,缝补在衣服上。使色彩与鱼鳞的凹凸痕迹自然结合,赋予鱼皮服饰色彩变化和肌理效果,这充分表现出材质美的特性。在精美的鱼皮衣中,角隅纹样、适合纹样是其饰品的代表,它们有祈福、祥瑞的象征。赫哲族鱼皮图腾是在二维空间内塑造形象,它将艺术审美与图腾信仰相结合,表现出对称的装饰意味,构图十分壮美,运用粗犷的线条,突出表现外轮廓特征,展现出强烈的视觉美感。鱼皮画也是顺其鱼鳞花纹制作,体现出野生鱼皮的自然美与时尚美,其风格古朴美观且立体感强。

二、图案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

赫哲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文化。赫哲族民间艺术是赫哲族民族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赫哲族图案艺术的变异,从根本上是赫哲族文化发生变化的结果,所以,研究和思考赫哲族图案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案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根源。

赫哲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赫哲族独特的渔猎经济,孕育了极富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赫哲人世代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所汇成的三江平原地区,其当地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赫哲族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渔猎文化,渔猎文化成为了赫哲人文化的核心。这种文化被赫哲人世代继承着,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赫哲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渔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赫哲人在生活中创造出的造型优美的图案艺术,充满着浓厚的渔猎文化气息。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使渔业生产出现危机,农业生产比例加重,而且一部分赫哲人从事第三产业,这一转变致使赫哲族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文化的改变。如赫哲族以萨满教为主的文化的传承与演化,萨满教在赫哲族具有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基础,崇尚万物有灵论,但由于近年来,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赫哲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萨满教逐渐退出了赫哲族的日常生活,变为一种历史文化陈迹。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惊人的,商品社会的诱导和生存环境的改变,使赫哲族需求多样文化,在民族工艺制造中引入现代审美观。赫哲族既有着原生文化,也吸收着周边各族文化,如今,赫哲族不仅弘扬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积极吸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使自己民族文化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三、开发与应用赫哲族图案艺术的现实意义

图案艺术是赫哲族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赫哲族的图案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体现了民族图案艺术的独特魅力,反映了本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特点。任何一个民族艺术文化能保护与传承下来都离不开对其自身的深入理解。当今,我们进一步研究整理赫哲人留下的这份丰厚的文化艺术财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民族元素,丰富了地方艺术资源,不仅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对当代美术创作有重要参考价值。随着赫哲族民族艺术逐步融入现代经济社会,赫哲族图案艺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不断加大,民族工艺制造中需引入现代审美观。引导民间工艺产品创新与民族文化内涵相结合,不断吸取和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让人们感受到质朴而纯真的艺术魅力,使赫哲族图案艺术设计上升为艺术创作,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含金量。可使图案艺术产品融入到当代旅游文化事业中,将具有极强的市场开发价值。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赫哲族应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支持,既要使赫哲族传统的图案艺术代代流传下去,又要利用图案艺术来发展赫哲族的民族经济。所以说,赫哲族图案艺术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于:有益于赫哲族历史文化抢救;有益于引导赫哲族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有益于三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有益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秋然,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及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2006,(4)。

[2]黄任远,赫哲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刘帅东,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传统工艺调查[J],民族艺术研究,2004,(2)。

[5]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6]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黑龙江卷[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李宏悦,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利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以下简称群文档案)是文化(艺术)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对国家、对社会、对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照片、声像、实物等材料。档案是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的原始记录,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和随意收集来的,所以它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和考查性。文化馆艺术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又不同于科技等其他档案。它与专业艺术团体相比,有舞台演出、精品创作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组织、策划、辅导、培训、收集整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等工作是文化馆独有的工作性质,这决定了群文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具有多类性。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文学、美术、摄影创作与音乐、舞蹈、曲艺、戏剧表演等。各类艺术表演形式,都存在于社会和群众之中,文化馆责无旁贷地有组织、辅导、培训职能,并需提供展演舞台。其次,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从其管理内容的性质分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事业管理方面档案,包括文化馆工作计划和总结、工资晋升、大事记等文字材料。第二类是文化活动档案,包括培训、理论研讨、各类演出和展览等材料。第三类是群文工作者的个人艺术资料档案,包括其简历,创作、研究的作品和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最后,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的多型体。群文艺术档案有剧本创作、群文信息等文字型;有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形象型;有光盘、磁带等声像型;有奖状、奖杯、奖牌等实物型。

二、群文艺术档案的整理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它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一个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真是记录。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求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严格要求:1、艺术档案材料内容要准确详实。档案材料是历史的见证,它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疏漏。档案人员要明确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对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材料原件及手稿,每张图片、照片(底片)必须做到完整保存,都要尽全力搜集整理,使其经得起考证。2、艺术档案材料整理、分类、填写要规范化。艺术档案材料在整理过程中,要按不同的内容和种类进行组卷,对录音、录像、照片等特殊载体也应单独编号保管。3、艺术档案借阅、保管要符合标准。要认真履行艺术档案借阅登记制度,在接收、移交档案时必须认真清点、核对。

三、群文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趋势,也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同时,随着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加深远。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历史上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广收博采、熔铸万物的同时,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群众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始终,如绘画、诗歌、民俗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追求向往,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经典,更是牵系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的一根红线,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其以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国特色;只有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

四、群文艺术档案材料的利用

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文化结晶,是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人文精神、民族风俗和文化心理。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发展、繁荣群众文化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群众艺术馆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场所。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作用。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文化艺术工作提供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在有效管理本单位文化艺术档案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服务,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艺术档案的利用是整个档案工作的核心,档案材料只有得到了利用,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范文第3篇

民间毛麻绣艺术的历史渊源

毛麻绣艺术属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是随着编织物的出现而得以发展,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此类绣品出现,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成熟。毛麻绣是在陕西民间生长的传统手工艺之一,由于洛川地理位置特殊,给生活在这里的百姓造成了交通的不便,为了家庭的生计,当地的广大老百姓自己种麻纺线,搓麻织布制作麻袋,以解决衣食住行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村姑农妇用她们的“巧妇之手”将麻布制作成麻衣、麻裙、麻背袋并在物件上绣上精美的图案,表现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装饰才能。她们将传统的工艺传承、创造出形形色色的装饰图案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麻绣艺术作品造型在视觉上的活泼、轻快、自由、生动的效果,从而给人以柔和、轻盈、优美的感受,这种形式美在长时间的观赏、理解与交流过程中,也展现了民间美术的深厚艺术底蕴与魅力。

毛麻绣艺术传承之路的可持续发展

继承与发展毛麻绣不是单纯的艺术文化问题,是随着洛川县凤栖镇资源的开发物质的增长,造就人们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如何将陕北民间艺术转化成产业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就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实现毛麻绣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当地传统文化和新的经济增长。

1.特色:继承与发扬毛麻绣的风格

毛麻绣运用粗质麻袋做衬底,以彩色的毛线、棉线为原材料,采用绣扎、编织、的技艺,巧妙地利用了麻袋和毛线地自然材质机理效果方法制作而成。毛麻绣艺术品的传承都是通过购买者将民间美术的艺术技巧传授到全国各地。从根本上讲,我们要传承的是一种民族精神,而这种精神沉淀于华夏文化历史中。如何传承毛麻绣艺术文化精髓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以洛川民间日益生活的文化背景为创作元素,表现手法丰富,但是决定作品生命的乡土装饰意味将永不改变。保护毛麻绣风格的延续把“教”与“传”贯穿到整个作品的过程中,让创作者把民间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精髓运用到作品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其次,充分发挥洛川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协调发展毛麻绣,形成多元化产业的艺术,让艺术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非物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推动,使民俗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开拓展现经济的效益。

最后,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高民间艺术家的文化修养,探索毛麻绣艺术的表现形式,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不断的对毛麻绣艺术进行考察、发掘、整理、探讨和研究,增强本土自信心促进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从而适应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与向往。

2.人才:壮大毛麻绣的创作者队伍

毛麻绣自1983年推广以来,政府通过有组织,有秩序的培训艺术爱好者,将当地的毛麻绣艺术对外推广。比如毛麻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延琴,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带动当地的毛麻绣培训队伍。据我实地考察与了解洛川县好音村和谷咀村在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土的民间毛麻绣艺术品组织保护与宣传,举办农村艺术工艺竞赛,组织保护传统手工艺,这些对民间美术艺术者的壮大提供了必要条件。

发展毛麻绣必须要建立起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民间艺术人才队伍,壮大毛麻绣队伍的培养促进毛麻绣的传承,是毛麻绣文化灵魂的直接体现者。加强麻绣基础设施建设,使毛麻绣作品有秩序、有规范的创作阵地,这样增强毛麻绣艺术者创作的信心,也为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利。毛麻绣艺术人才的拓展也为作品创作增添新的主力,并在作品中提供更好的创作题材和创作灵感。再者,我们可以将毛麻绣艺术引入当地文化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文化教育带动民间艺术文化体系的发展,可以培养更多的毛麻绣继承者。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要在青少年的艺术文化教育中提高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喜爱和积极性。把民间艺术引入教育机制中,培养了下一代对民间艺术的人文精神和民俗精神的爱好。

毛麻绣艺术传承之路谈我的思考

民间艺术就像现代生活的一面镜子,将灿烂的悠久历史文化展现的淋漓精致。

而毛麻绣就是生活的缩影,它是民间艺术中的现代艺术,既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又有形形色色的非物质文化,它是‘天人合一’的有机结合。毛麻绣艺术是一种新兴的、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民俗”文化产业,要想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就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发展毛麻绣文化产业谈几点我的初步思考:

1.创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要准确把握毛麻绣艺术对当地民间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坚持文化规律和市场规律相结合,将毛麻绣的艺术造型运用在多种民间工艺用品中,发展成麻绣特殊运营模式。

(1)民族服装设计中的毛麻绣应用

毛麻绣凝聚了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的艺术特色,需要我们这些研究者探索出将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新型产业。在服装设计中,传统的民族元素备受喜爱,只有了解毛麻绣的传统装饰风格特点,才能继承和创造并应用到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服装设计中。毛麻绣的装饰图案和有机材质与民族服装设计相结合运用到服装设计中,使服装具有浓郁质朴的民族特色,既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传统的追求。

从现代设计趋势来看,无论是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国外市场,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设计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欣赏。也说明民族文化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民族艺术走向国际化起到推动作用。毛麻绣富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也有乡土风情之意,我们利用原有的装饰材质和图案进行简单地堆砌和拼贴运用到服装中大胆创新。毛麻绣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潮流,继承传统风格的同时吸取先进的设计理念,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2)现代家纺设计中毛麻绣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需求剧增,对审美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伴随家纺产品设计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家纺产品装饰图案和艺术欣赏日益强烈。毛麻绣有着传统的元素可以运用于现代家纺设计中,将传统的毛麻绣纹饰,织物与图案植根于其中,可以使家纺设计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将传统的装饰纹样同毛麻绣的装饰图案形象结合在一起,综合各种物象的艺术特征进一步丰富图案造型语言和形式美。如果将毛麻绣传统的图案与现代的形式美运用到家纺设计中,可以推动现代家纺图案设计中的发展和创意思路,使家纺工艺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设计

韵味。

在设计家纺图案中,要将毛麻绣图案自由灵活的构图,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风格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在造型上要极简,归纳,丰富,拓展使之更具有现代艺术感。毛麻绣在家纺中应该采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毛麻绣一定要符合各阶段年龄的生理特征,除了要美观大方外,产品在功能上要注重环保、安全、舒适和实用。

(3)现代装饰画中毛麻绣的应用

在现代装饰设计中,人们选择性的崇尚舒适、温馨、简易、美观、大气的装饰风格。由于室内空间用途各不相同,也需要选择不同的装饰画来衬托空间感,体现装饰画在空间中的视觉审美感。将毛麻绣作为装饰画运用于现代艺术中,特别在空间装饰中启到重要的组成部分。毛麻绣装饰画重点体现在空间的不同要求与其特定的文化蕴意,对室内空间进行美化和完善从而体现人们对文化品位的需求与表达。毛麻绣装饰画一方面既烘托室内设计氛围,陶冶人的情操,又考验人们的感官意识;另一方面,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到居家主人的审美趣味构思出毛麻绣装饰画,从而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灵美感。

2.拓展:“与时俱进,开拓市场”

要扶持毛麻绣艺术“走出去”的方针,我们就必须鼓励毛麻绣艺术的对外输出。如何将毛麻绣艺术转型成产业文化呢?我认为:第一,毛麻绣艺术发展不仅要赢得国内市场的需求,更要树立经济全球化的观念,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与世界接轨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毛麻绣文化产业”。洛川毛麻绣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涌入,一步步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舞台。第二,整合旅游业的发展,打进国际旅游市场开始向高层次发展。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观光度假式的旅游,更注重民族地区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艺术品,以亲身体验所带来的奇特感受,从而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地产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独特,这是吸引外国友人和旅游者的最大优势,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我国民间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第三,网络引领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将毛麻绣艺术同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强强联合。运用计算机为毛麻绣作品绘制产品纹样,建立相关毛麻绣网站,在网上传播麻绣作品,并配上文字说明加于解释。不论是民间艺术爱好者,还是网络消费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喜爱的毛麻绣产品。通过选购产品样式给予网上购买,最后通过物流派送到每个消费者手中。网络中的消费信息平台使民间毛麻绣艺术市场变得更广阔,也使民间艺术变得生机勃勃。

结语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陕北的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风格、造型特征及艺术元素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以求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学习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并针对陕北民间剪纸在新时代如何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关键词:陕北民间;剪纸艺术;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57-02

剪纸是指用剪刀在纸张上剪裁出各种图画图像的艺术创作活动。我国的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人们运用金箔、银箔、铜箔、毛毡、皮革、树叶、树皮等薄片材料剪刻影像,与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汉代纸的发明之后,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我国的剪纸艺术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的传承和创新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陕北民间剪纸尤具特色。

一、陕北民间剪纸的发展及现状

剪纸艺术,根据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民间文化的逐渐重视,陕北剪纸艺术已被划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这一举动对我国剪纸艺术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有着深远的里程碑意义。库淑兰是陕北著名剪纸大师,也是第一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民间工艺大师”的中国民间艺术家。安塞县素有 “剪纸之乡”之称,安塞剪纸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出国参展,展览现场剪纸大师的精彩表演无不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参观者的好评,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

如今的陕北民间剪纸,无论在其风格或是装饰寓意内涵方面仍保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和传承价值,其文化内涵在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等诸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陕北民间剪纸的风格特征

陕北剪纸的整体艺术风格比较注重大的轮廓造型,通常采用粗犷有力的大形中装饰着各种传统花草纹饰的方式。陕北大山高坡里的乡村剪纸至今仍保留了着黄土高原文化的底蕴。陕北的剪纸在文化叙事上一方面表现出丰富的农耕民俗主题,另一方面又传承了《诗经》年代隐喻象征的“比兴”手法。陕北民间剪纸基本上沿袭了本土继承发展与异地相互借鉴、地理风貌与风土人情相结合的文化建构方式,在质朴、大气的主调之中透露着一种粗犷豪放、精巧细致的差异特征。

1.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民俗剪纸起源于祭祀、婚娶等民俗活动,人们通过借助剪纸的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祈求子孙连绵、丰衣足食、风调雨顺、和乐安康、延年益寿,因而“福”、“寿”、“喜”自然而然成了民间剪纸经久不衰的主调思想。比如,春节时家家户户就会贴上的祈求来年吉祥如意的窗花;婚庆时,用于装扮洞房的“喜”字或 “双喜”等字样的贴花,再配上比翼双飞的蝴蝶,寓意吉祥喜庆,亦或是装饰有四朵莲花的吉祥图案,代表“喜事连连”,也有的在主图周边配上各种几何纹样,如回形纹、漩涡纹等更加渲染了节日气氛。充分体现了出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陕北民间剪纸独特的视觉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一幅成功的剪纸作品可以折射出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感悟和人生的构造,它不仅是作者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孕育了创作者对自然生命真实情感,是寄托和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从艺术特征上看,剪纸艺术质朴、淳厚、简单凝练,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力量,体现出一种深沉雄大的艺术特点。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是陕北民间剪纸艺术中最常用的艺术题材,比如缝衣做饭、耕地收割、相夫教子、骑马打猎、推磨拉驴、玩耍嬉戏等。土生土长的当地人,由于世代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因而他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民情乡俗皆有着浓厚的情感,他们借助剪纸艺术表现了陕北农村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反应了当地朴实厚道、质朴善良的民俗民风,总而言之,这些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既是他们对生活的记录,也是他们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赞美和宣扬。

3.具有深刻寓意性与实用性。陕西传统剪纸常用形象组合的手法表达美好的生活寓意,世代相传耳濡目染,因而这种组合也已成为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和象征。一般以多籽(子)形象的自然物喻义多子多孙,如:石榴、葫芦、葡萄、莲蓬;寓意长寿安泰的有桃、龟、松、鹤等;比喻夫妻感情和睦恩恩爱爱的有鸳鸯、双飞燕、并蒂莲;白头鸟代表夫妻双方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牡丹自古以来就有富贵之意;龙、凤图案代表吉祥高贵。此外,还有一些早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图案纹样,如:麒麟送子、三阳开泰、鹿鹤同春、鲤鱼跳龙门、龙凤吉祥、凤戏牡丹等多种民间吉祥图案纹样都有着吉祥安康的美好寓意。陕西传统剪纸除了作品本身具有特定的寓意外,还有较高的实用性。一是用于美化环境,题材以吉庆祝福寓意为多,图案有“福”字、飞禽、花草、牛羊猪狗、狮子老虎等;二是用于婚娶装饰洞房的,图案多用石榴牡丹、成双鸟禽等;三是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底样的,图案多为双石榴、双桃、虎娃等图案;四是用于迷信礼仪,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用作招魂的纸人等。

三、陕北民间剪纸的造型特征

1.图案的对称性。剪纸艺术的第一步工序是折纸,通过不同的对折方式能够裁剪出 “对称形”,“连形”(重复形),圆转“重复形”等多种视觉效果。西方艺术中的对称性是指导视觉价值判断的“均齐”性,而中国传统的对偶思维是通过阴阳互存共生的价值观来表达自然生命的基本构成模式。如婚嫁中常用到的剪纸“”字,是由两个“喜”字组成,象征好事成双,在剪纸过程中,按照对偶的原理,将一张纸朝同一方面两次对折后,只需剪出一个“喜”字的左右半边,然后拆开既成“”字。

2.造型方式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也是陕北民间剪纸一大艺术特色,从造型手法上看,大多是通过形与形之间的互相重合、相互因借,从而构成一种新的形象。一般来说,造型方法可分为复合造型、同物多型、型中型等。

(1)复合造型。这种造型方式是陕北艺术的一大特色,曾在陕北出土的人面鱼盆中就出现了各种“复合形”,这种图案是根据原始“互渗”原理进行造型设计,通过运用幻想,将形与形互相重合,相互因借,从而融合出一种新的形象。剪纸花草纹样造型的另一个特点是复合造型观念,即把几种花草动物、人复合为一个新的纹样,以突出所表达的象征主题。此外,还有人物和动物复合形、动物与器皿的复合形等。

(2)同物多型。陕北民间剪纸中的有很多作品运用了同物多型的造型方法,是指把不同时空的物象同时组合在一张画面中,力求达到在一张画面中表现物象的多层面、多角度与多瞬间的目的造型方式,这是陕西传统剪纸造型特有的艺术语言。比如作品《梁祝》,该作品在一张画面中同时出现了“待嫁”、“娶亲”、“化蝶”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景象,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的哥哥情节演绎的淋漓尽致,令人称赞。

(3)形中形。陕北传统剪纸中几乎所有人物或动物造型外轮廓中都附有形中形。如陕西延川高凤莲的作品《人》,仔细观察画面可以看到面部的眼睛、眉毛由两只相对的鸟儿组合而成,身上用各种各样的花卉装饰,使整个画面看起来丰富饱满。作品《烈马》,奔放的外形之中用富贵的牡丹花点缀,威猛中透射出一种富贵喜气,这些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和独特创造力。

(4)谐音字造型。谐音多是为了表达向往更美好的生活之意。安塞剪纸大师胡凤莲的剪纸作品《鸡头鱼》是运用古老的龙凤文化转化而来的造型形象,通过谐音字译为“吉(鸡)庆有余(鱼)”。剪纸艺术家草佃祥以石榴之形作为鱼尾,意为“榴生百子”。高如兰的作品“锦上添花”,是通过将回头望的金鸡尾用大莲花替代,陕北人起名为“金鸡探莲花”,后来取其谐音,命名为“锦(金鸡)上添花”。除此之外,“荣华富贵”、“五福临门”、“莲生贵子”、“莲年有鱼”也是通过谐音方式表达吉祥富裕之意。

四、陕北民间剪纸的艺术元素

陕北民间剪纸通常采用“阴剪”和“阳剪”结合的手法,营造一种纸上的虚实相生和递转迂回关系。“阳剪”刚劲有力,线线相断,以面为主要表现手法,“阴剪”纤细迂回,线线相连,以线为主表现手法。在陕北的民间剪纸中“锯齿形”和“月牙形”是运用上最多也是最出彩的艺术手法。传统民间剪纸“阳剪”最为常见,以线为主要元素,再辅以点、线、弧、圆,图案清新别致,玲珑精美,如果“阳剪”为主,再应用少量的“阴剪”呼应,则使整个画面柔中带刚,更富有艺术表现力。

红、黑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剪纸颜色,还有采用大红、大绿等。最早的剪纸图案用色比较单一,大红色是最为常见的颜色。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不在满足于单一的表现色彩,剪纸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剪纸材料的不断创新,从而出现了双色、多色、套色和拼色的表现形式。陕北延安和榆林等地的彩色剪纸被人们誉为“鲜花盛开的艺术”。人们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开始新的一年,也是辟邪求吉的象征。春节的陕北乡村,家家都会贴上大红的剪纸,村庄嫣然成了一个鲜活的剪纸艺术天堂。

陕西剪纸的构图手法除了最常见的以主体为中心向四周扩展之外,更有一种独创的“信天游”式的构图法,即以每个要表现的物象为视点的无主体性的全方位式构图法。这类作品,初看画面零乱毫无重点,但慢慢品味就会发掘画面中透露出的极强的氛围营造力和感染力。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并没有完全遵循现代 “形式美法则”,然而却被延传数千年,其原因就在于无论是以主体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式、或是“信天游”式的构图方式,除了受是到远古造型构图观念和汉代“尚全”思想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流露出了民间艺术家们真情实感。

五、小 结

陕北民间剪纸艺术已不再只是一种民俗文化,它已经与中国书法、水墨画、篆刻等一起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传承了华夏的文化精华。然而,我国剪纸艺术更好的传承,我们应该用创新的眼光继承和发展剪纸艺术,包括设计创新和发展创新。设计创新可以从创作手法和选材上深刻思考,设计上,可以汲取西洋的写实图像、透视法则、光影描写等手法,同时融入一些现代科技元素。在选材上,可以用彩布、软塑料等。色彩上,由单一的红向多彩发展,方法由单纯的剪裁变为烘、熏、刻、粘及染等,逐渐摆脱民间艺术的局限性。传统的民间剪纸与民俗、环境、审美、实用紧密联系,主要用于美化环境,节庆喜日渲染气氛,这是剪纸艺术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然而它的实用性发展却易被人们忽略。如果将剪纸艺术语言拓展到服装设计、包装设计、家具装饰、器物图案设计等领域,剪纸艺术将会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忠强.剪纸艺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2]尹秀凤.实用民间剪纸艺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民间艺术活动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形式美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水平的逐年增长,民间手工艺品受到高效率快节奏的商品型社会冲击,发展态势处于停滞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综合性的,除了在社会大环境下对民间传统生活的遗弃之外,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造成最严重阻碍的便是宣传不到位。在新时期的年轻一代之中,受到新思想新事物的影响较深,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丰厚的精神资源与艺术美感知之甚少。本文就此,对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美进行简要分析,以飨读者。

一、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艺术美

1.主题之美

作为传统工艺美术艺术,民间剪纸作品的取材多数都出自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民间百姓自有的艺术形式,植根于民间,多数保留在偏远村镇。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在闲暇时通过灵巧的双手创作出一件件饱含生活感受的剪纸艺术作品,其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艺术性,更富含民间自然、淳朴的人文之美。

在民间,剪纸艺术通常被用作寄托美好愿望,引导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是人们的真情流露,也是人们对于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的追求,剪纸艺术的主题通常取材于对自然和社会的赞美两方面。人们通过一张张带有喜庆寓意的红纸和剪刀创作出了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项项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是山水花木等等,有趣且巧妙的图案设计表达了民间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而对于社会的赞美更多的体现于剪纸艺术中对生产生活的描绘方面,例如进行人物勾勒、生产劳动、祈福祝寿、婚丧嫁娶等等民俗风俗的表达,这从一个层面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不同的场合、时间所创作的剪纸艺术作品都不尽相同,例如在祝寿时,常以仙鹤、寿桃、南山、青松等等以表长寿之意。在进行剪纸艺术的创作前,主题选取是决定作品的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基础部分,民间剪纸艺术家用朴素的双眼观察世界,并运用剪刀与彩纸所勾勒出的事物来还原事实与真相,将大自然当中的美学品格真实的表达出来,且其艺术构思不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全方位立体式地表达出其作品的各个层次,这也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在主题上所体现出的美。

2.符号之美

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使用诸多的象征性符号来满足自身的艺术表达需求。符号元素的应用更加丰富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符号的象征意义与对人类思维的导向作用在剪纸艺术的载体上充分的发挥着自身作用。在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陶瓷器中,多数的花纹与纹样都是取材于动、植物等事物的抽象,劳动人民将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客观事物与一些图形的联系挖掘出来,并具象成为符号。在剪纸作品当中,符号能够通过其特性对其中的文化观念涵义进行解析,从而加深人们的理解,充分利用其象征性与代表性。譬如在剪纸素材的选择中,劳动人民对于桃子的定位既为长寿的意思,那么从中提炼出简化后的桃子符号,不仅能够令人一目了然,知道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所在,同时也能够提升剪纸艺术的内涵文化发展,使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得到双项发展。

在民间剪纸中,图形在演变的过程当中的绝大部分原始实践定义构成了观念性符号,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潜移默化地转变成了一种对美的感知,也成为了一种装饰。对于剪纸艺术来说,符号所赋予它的是抽象化的形式美,也是符号所带来的独有的美。

3.图案之美

在民间传统剪纸艺术作品中,艺人们为了丰富作品形象,常常对传统形象有所变化,对于形象的比例并非一味遵循,更多的是将时间、大小等概念模糊化。譬如在表现鱼、人、花、果、植物、粮食等组合时,这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加工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将民间的朴素理想与素材融入作品当中,将剪纸形象的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共同构成顺应自然,和谐统一的剪纸艺术的图案之美。在剪纸作品当中,被表现的事物上均会配以纹样装饰,并装点形态各异的花边,这为的是丰富图案,填补空白,令整体构图更加丰满达到符合人们观赏性与审美标准的状态,这也是充分体现主图案造型完美性要求的表现之一。

二、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技艺美

1.稚拙之美

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中,取材是艺术品产生及意蕴表达的重要基础。民间艺人所表达的多数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风民俗及贴近现实生活的花果鱼秧等等,因为受到耕种劳作及生活条件的双项制约,导致在制作之初并不能对作品进行精致加工,艺人完全凭借对生活的一腔热忱与丰富想象对事物进行描绘。我国的剪纸艺术长期以来的创作主体都是来自民间的民众,他们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只能通过自己的双眼进行观察,随后通过想象进行创作,同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又与自己的设计意愿有较大出入,因此作品中透露着较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偶然性与随意性,恰恰为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带来了另一种原始的美,一种不做作的美,在稚拙、质朴中体现了传统美学中的“稚趣”,即通过细微的不和谐形态所带来的趣味。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的稚拙美体现了其与传统文化的精神的契合,道家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道理倾注其中,这也作为民间剪纸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2.构图之美

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贴近民俗文化的艺术创作形式来说,民间剪纸的艺术美所主要展现在构图方面。对于剪纸来说,镂空的虚实面块对比相对分明,对线条的变化以及规律是形成剪纸艺术独特的构图美的重要元素,剪纸在构图之初变具备良好的整体连接性,便于制作及使用,同时也蕴含着传统手工艺人们匠心独运的设计思维。因为剪纸艺人在构图的过程中力求使所有表现对象都巧妙的连接,不断不漏。

剪纸作为以点、线、面所进行构图形式的艺术,需要艺人在制作过程中做到虚实结合,构图合理,将线条的自身变化达到和谐统一,在勾勒出所需要的形象的同时不丧失形式美感。在我国传统剪纸作品的构图中,富含想象力,充满了夸张的变形手法,是自然、质朴的民间传统艺术的充分表达,也是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信手拈来的劳动人民粗中有细的朴实清新。传统剪纸的构图多以对称的图形为主,讲究均衡协调,对节奏韵律的掌握十分注重。它所传达出的,是对一种稳定、庄重的美感。其对称以左右或上下两侧的对称为主,也是传统剪纸的重要构图形式,对称法则多用于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当中。在进行这种对称式的剪纸作品创作时,艺人往往通过折剪法来完成创作。作为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间手工艺术之一,我国最早出土的剪纸作品出自新疆吐鲁番的古墓之中,而其中在南北朝时期的对猴团花剪纸,其造型便以十六只猴子所围成一个圆形,其中每两个猴子相向而立,作品当中使用树枝形状的花纹,如同群猴立于树上嬉闹一般。这副剪纸作品便是通过折剪法完成的,整幅作品展现了传统的朴素艺术美感,即均衡美与对称美。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对称美的表现形式是我国剪纸艺术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早在一千年前便已被艺人们所使用。

3.设计之美

在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制作之初,都需要艺人对于图案、构图、结构、纹样等等元素的设计,并经过一次次的加工在艺人的双手上迸发出富有生命力的图案。剪纸艺术作为民间朴素手工艺品的精华,多数用处在于装饰,而这种装饰并不像金银饰品那样带给人一种冠冕堂皇的感觉。它通过朴实无华的图案、纹样将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其间,虽然并不能像其他装饰品一样一入眼帘便获得我们的瞩目,但是只要仔细品味,便不难发现艺人在作品图案中的设计手法及艺术表达所饱含的美感。源自于民间劳动生活的设计灵感使得民间剪纸艺人的设计思维充满着对平凡朴实生活的美好憧憬,生动简单的形象使作品的艺术表达粗中有细,隐晦中透露锋芒,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思考,并使剪纸艺术充满了艺术内涵的设计美。

4.反差之美

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通常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艺术设计中的图案设计、构图设计等元素设计外,其中的对比手法也不容忽视。在剪纸艺术中的对比所指的是造型、色彩、图案上的反差所带来的艺术效果,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带来超出剪纸作品本身的艺术美感。而想要达到这点,主要体现这种反差的便是在颜色方面,例如在剪纸当中使用拼接、着色等方式,或者以单色剪纸配以反差较大颜色的衬纸,这种颜色上的反差能够将作品完整的呈现在欣赏者面前,同时打破了传统单色剪纸因颜色单一难以受到人们关注的弊端。这样,既能够强调色彩搭配为人们所带来的视觉美感,更能够使颜色的和谐统一为作品增加关注度,烘托出作品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愿。

三、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美

中国民间剪纸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点进行创作并融入自己的信念与情感,剪纸艺术同样不例外。

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的从事田间劳作及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艺术结晶。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并不是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写实复制,是在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融入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寓意及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剪纸作品中,不难发现夸张、比喻、谐音、谐形等手法的运用,通过这些手法,使得作品在对造型、图案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将美好愿望以及对生活的憧憬融入进艺术形式中,使之内在意蕴与外在形态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在剪纸艺术中,谐音法是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以音象形的方式对作品的内在含义进行表达,例如我国民间传统的祝福语“连年有余”,“福在眼前”,“知足常乐”等等,通过莲花和鲤鱼的造型谐音为“连年有余”;以蝙蝠与钱币的造型谐音为“福在眼前”;以蜘蛛和脚掌的造型谐音为“知足常乐”。在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艺术中,谐音谐形都是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谐音法多数通过直观的形象使人们将传统文化中的祝福短语与之相联系,而谐形法是通过将某一显示生活中的事物加以简化,使其抽象为具有代表性的图形,让人们见形知意,例如剪出一朵云,在云下花一朵雪花,人们便知道是冬季;剪出一座谷仓,周围落满稻谷,人们便知道是丰收。同时,在图案选择上可以将花语、物语等隐含语言作为素材,例如石榴象征多子、松柏象征永不衰老等,我国的国花牡丹在传统文化之中表达着富贵的含义,也被经常用在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在剪纸艺术作品中,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性与传统文化之间有机结合,经过手工艺人的一双巧手杂糅成一幅动人的剪纸艺术,其中将文化与艺术充分融合的便是艺人所使用的比喻、谐音、谐形等艺术手法。同时,将这几种方法共同使用也可以使作品的内在语言表达得更加丰满。

黑格尔在分析美的构成要素时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内蕴和特征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美的事物是必须具有一定内容的,但是内容的表达却也离不开外在的表现形式,想要将内在涵义表达清楚,只能透过一些感性的形式去引导人们,才能最终被人所理解,从而使欣赏者体验到美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郭华,侯小军.剪刀下的民间文化――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07)

[2]谢群.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J].美术大观.2007(06)

[3]吕焰.浅谈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特点[J].美术大观.2004(04)

[4]杨枫.中国剪纸的发展与创新[J].上海工艺美术.2003(01)

[5]梁兰新.剪纸风景每空都是爱[J].当代人.2011(03)

[6]张树贤.剪纸盛典[J].上海工艺美术.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