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技情报 科技创新

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里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情报工作,在面对新形式、新任务发展的要求时,如何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对科技情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科技情报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科技情报是指通过公开渠道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识,其功能是为战略决策和战术选择提供信息支撑服务,主要应用于科技管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等社会发展各领域,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破解来诠释其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获取及时、全面、准确的科技情报。

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支撑和引导作用越来越凸显,谁占有情报资源,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必将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2 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科技情报是科研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财富,是进行科学预测、科学决策和科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科技情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情报保障科技创新信息需求。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科技信息支撑,科技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海量信息与信息的无序化令人无所适从。而科技情报工作正是通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搜集、加工、整理为科学研究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因而它有效保障科技创新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2)科技情报指引科技创新方向。科技检索查新、科技评估等业务工作无一不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指引方向。利用科技查新与检索,不但可以降低创新风险,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且通过查新能掌握竞争对手的核心技术研发动态、专利战略和市场行为动态,把握全球科技发展动态,预测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发现科技发展的热点领域和空白领域,引领科技创新。因而充分利用科技情报和占有科技情报,就能做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取得真正高质量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3)科技情报支撑科技创新战略决策。科技情报调研等基础工作是最能体现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研究”业务,这项业务主要应用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揭示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发展态势,预测研究对象的未来前景,从而为科技创新战略决策以及为领导者、管理者正确决策、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同时科技情报工作者也担负着直接参与咨询决策和间接辅助决策的双重角色,既能为科技创新会诊把脉,指引创新方向,又能为加强宏观科技决策和管理建言献策,因而无论是对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启迪思维来说,还是对政府部门制定战略决策和企业创新发展决策来讲都离不开情报工作的支撑。

3 科技情报服务科技创新的思路

“科技创新,情报先行”是创新体系赋予情报工作的特殊使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广大科技情报工作者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核心和关键,找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科技情报工作支撑和服务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目的,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要求,打破行业信息壁垒,全面整合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等的科技资源,打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绿色通道,才能形成协同创新的整体合力。

(2)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搭建创新服务桥梁。科技条件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也是科技情报服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实现工作目标的关键因素,意义重大。因此既要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搭建协同创新服务桥梁,又要探索建立支撑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平台和各平台有效对接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切实做好平台建设的统筹与协调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形成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3)以信息分析、数据处理应用为切入点,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巨量信息成为信息化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然而由于大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致使传统情报研究方法和处理技术与之不相适应。因此要应用云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研究开发互联、智能的信息服务系统,加强数据和信息的集成,加快数字分析处理,使其更及时、更准确地服务于国家决策、企业创新乃至个人生活,从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4 结语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战略抉择,从根本上赋予了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中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科技情报工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必须找准定位,选准突破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景荣.科技情报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与思考.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方法 创新型甘肃 TRIZ理论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方法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是指导工程师或设计师从事产品或过程创新的系统化方法[1]。

1、甘肃开展创新方法的重要性

创新方法和工具有几百种。目前,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以TRIZ理论(拉丁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它既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是由前苏联发明天才和科学家阿奇舒勒于1946年发现,并且基于50多年研究,汇集1500多名专家对250多万份发明专利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建立起的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运用,经历了l4个发展阶段,它是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被欧美国家称为“超级发明术”[2-3]。)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科技创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TRIZ理论目前正由福特、摩托罗拉、三星、3M、菲利浦、LG、Bosch、西门子、中兴通讯、华为、美的、南车集团等企业广泛推行[4]。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可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提高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缩短50%新产品的上市时间。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2007年7月,总理对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老科学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做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这一重要观点应高度重视。”的重要批示;2007年8月,科技部启动了创新方法试点工作,黑龙江、江苏、四川3省被列为第一批试点省份;2008年4月,正式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在全国的普及、推广;2009年,科技部设立“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09至2011连续三年举办“创新方法高层论坛”。

截止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区分别以试点或承担专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应用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后,出版了一系列教材,研发出相应的创新工具(CAI),培养了上千名创新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和科学难题,研发诞生了一批专利成果,切实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方法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万钢部长强调要把创新方法工作作为全国“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为科技创新提供方法支撑。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大力推广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工作,对提升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缩小甘肃在全国的差距、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科技创新的路子,建设创新型甘肃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2、甘肃开展创新方法的紧迫性

甘肃人口多、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十一五”期间,我省流失的科技人才达4986人,其中,高级人才999人。二是科技投入低。从科技投入的强度上看,我省处在全国16―20位之间,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总量较低。三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大型企业集团已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 ,但研发规模较小 ;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研发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四是基础设施薄弱。甘肃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等创新基地,但数量少,创新能力有限。

因此,对于面临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甘肃来说,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迫在眉睫。

3、甘肃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甘肃省按照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总体目标,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进程。

2010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7位,比“十五”末提升了6位,增幅居全国第一。五年中,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160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42项、省级奖励895项;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156.1亿元,2010年技术市场交易额居全国第15位,技术市场取得跨越式突破;申请专利11480件,授权专利6046件,专利授权量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比“十五”增长了123.1%、147.4%;2009年发表国际论文3793篇、国内论文7856篇,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量居全国第6位。

通过五年建设,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形成了3个科技创新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星火产业带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19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这些创新高地和转化基地基本涵盖了甘肃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科技创新向高层次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5]。

4、创新方法进甘肃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理“自主创新,方法先行” 的重要批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科学技术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自2010年就筹备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在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创新方法研究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甘肃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在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积极努力下,创新方法正在逐步走进甘肃。

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一直在积极努力、推动创新方法工作在甘肃省的开展。在甘肃省科技厅条财处的统筹安排下,编制了创新方法国际国内现状、TRIZ理论基本知识等资料,并以送达、邮件、传真等形式将资料发送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宣讲,管理部门、研发机构、教育系统、企业层面对创新方法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制作了创新方法专题宣传片,在甘肃省科技传媒(LED大屏)进行滚动播出,向社会各界宣传和介绍创新方法工作、TRIZ理论,社会各界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度有了较大提高;并且积极与甘肃省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了衔接和沟通;向科技部申请并获批科技部条财司专项《甘肃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国科发财【2011】488);组织召开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协调会”,成立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组,确定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试点推荐、培训师资推荐标准和要求,对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创新方法工作在甘肃省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科研人员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关注,为甘肃省开展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相关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国内创新方法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加强了创新方法的高层推进,提升了创新方法的认识水平,为甘肃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

5、存在的问题

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6]。甘肃省刚刚启动创新方法工作,在本土师资的遴选及培训、企业推广应用、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一是培养与技术相结合、与行业对接,符合本省企业实际需求的师资队伍受创新工具有限、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二是各单位推荐学员时考虑到培训时间和自身工作时间的冲突而放弃报名参加培训的机会。

三是由于培养本省TRIZ理论师资队伍,需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聘请专家和开展培训耗资很大,仅靠项目经费难以持续开展培训工作。四是从全省企业总体情况分析来看,多数企业缺乏专门的研发人员,企业R&D投入比例非常低,而且企业管理层大多数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重视技术创新,尤其是对创新方法、TRIZ理论缺乏深度的认识和了解。五是管理层面对创新方法的认识、认知程度决定了推动创新方法工作的力度。那么,如何提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增强创新方法工作积极性;如何将创新方法推广到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特别是将创新方法引入到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技术类人才的知识体系中,开展针对管理层面的创新方法基本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对创新方法工作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六是这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如何开展甘肃特色的创新方法工作,有持续的资金支持,需要全省政府部门以及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的推进对象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总之,创新方法工作是一项浩瀚的科学工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国民素质工程,是从源头上推动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7]。甘肃只要深入学习掌握创新方法,确实树立创新理念,合理运用创新原理,就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具先导性、时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一步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洋.天津市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浅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9-04-32.

[2]井辉,郇志坚.基于TRIZ的复杂管理问题求解模式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155―159.

[3]姜雪松.TRIZ理论先行,黑龙江刮起创新风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8-31.

[4]杨廷双.大力推广技术创新方法提升龙江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02-17.

[5]张天理.2010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0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加以推进,第一课堂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一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二是课程体系的优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1]。本文从“第二课堂”角度出发,探讨构建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拓展体系,以笔者所在工科学院为例,近年来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关键点,以营造科技创新氛围为突破点,实施了学生科研能力训练计划,营造了学院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带动了学风的整体提升,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拓展。学院学生屡获科技类竞赛大奖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特等奖等奖项,取得了突出成绩,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新时期高素质工科创新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构建了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和支撑体系,为地方高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和教师的指导帮助下,主要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的一种科技学术活动[2],属于“第二课堂”范畴,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对提升大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荣誉感、促进学风建设、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促进师生交流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激发专业兴趣,提升专业荣誉感

目前,因招生制度的原因,部分学生是专业调剂来到所学专业的,缺乏专业兴趣;或是即使是填报所学专业志愿的部分大学生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缺乏专业荣誉感。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激发其专业兴趣,提升其专业荣誉感。

2. 有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高校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学校的校风、学

[收稿日期] 2013-07-30;[修回日期] 2013-11-18

[基金项目] 苏州大学2013年大学生生涯教育专项课题(2013SYJS005)

[作者简介] 潘爱华(1978-),男,江苏泰州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风和班风有积极地推动作用[3],同时也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充分发挥培养成果的示范性,开展“朋辈教育”,营造了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学院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据统计,学院有65%的学生有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经历,有效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

3. 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需要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新时期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更加牢固、视野更加广阔、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参与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其在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每年有大量本科优秀毕业生到国内外高校深造,许多毕业生在短时间内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得到了社会认可,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体系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系统工程,要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才能确保培养工作全面展开。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4]。笔者以所在学院为例,结合多年实践构建了“基础层级”“拓展层级”“提升层级”和“顶尖层级”的“金字塔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 基础层级――突出“创意和探索”

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面向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基础层级”注重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此层级活动趣味性强、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热情高,“基础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 拓展层级――突出“兴趣和体验”

积极整合学院内外科技创新资源,针对二年级学生,开展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组织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学院在学生自主申报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并配备指导教师,项目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并认真填写《科研日志》。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以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主要内容涉及:学术报告、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涵盖选题、开题报告、论文框架、写作规范、调查指导等)、表达能力训练、科技创新优秀成果答辩、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学术交流等。学生在体验创新实践活动中,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兴趣,让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方法和提升科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 提升层级――突出“投入和愉悦”

在拓展层级开展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校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研究活动,“提升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强调学生或团队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逐渐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顶尖层级――突出“创新和事业”

依托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组织参加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参加“挑战杯”竞赛)研究,同时参加以“挑战杯”学术竞赛为龙头的各类学科竞赛等活动,开展科技攻关研究,“顶尖层级”的科技创新活动突出精英化,通过参加竞争性强的科技学科竞赛和挑战性强的科技攻关研究,既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科技创新精英。

三、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体系

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离不开支撑体系,完整制度、组织机构、指导教师共同构成了支撑体系。

1. 建立健全的工作制度

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制度应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制度可以分为经费制度、导师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等。经费制度主要从来源不同和项目要求不同来制定,并分清项目管理和监督部门,有条件的二级学院可以自设经费,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导师制度主要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教师的选聘和工作进行规范,二级学院应为每个课题组配备一名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或学位的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基金项目研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审查学生研究成果等工作。保障制度,主要是各种实验室开放方面的制度,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激励制度主要目的是激励和调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和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率和实际效果。学校要对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对指导学生获科技类奖项的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给予学分认定、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规定。

2. 组建高效的组织机构

高效的组织机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和“大学生科技协会”两大机构,负责领导组织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院大学生科技协会主要负责基础层级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拓展层级的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的动员、申报、中期检查、结项和经费报销等工作及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项目的组织。“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负责提升层级和顶尖层级各类研究项目的动员、申报、中期检查、结项等的遴选和上报工作,负责学院科技创新成果答辩、汇报,同时负责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提供经费、场地、平台保障等。

3. 建设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为适应社会对工科大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学院除校内专业教师外,还应组建稳定的外聘专家队伍。应聘请一部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企业需求及实践性环节非常了解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对学生科研项目实用性的确定以及实验测试等各方面都能提供具体帮助,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同时外聘专家也密切了学生与企业的关系,有助于推进工科大学生科研成果转化,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校内外指导教师,相互交叉,互为补充,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实的支撑。

四、对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拓展的思考

1. 注重整合资源的系统性

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拓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系统整合资源的必要性。要充分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学校资源和学院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内资源”,为“基础层级”“拓展层级”“提升层级”和“顶尖层级”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服务。同时,由于四个层级的培养体系各有侧重点、各有参与主体、各有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注重整合资源的系统性,解决资源分散,创新能力培养不系统等问题。此外,要特别注重整合企业资源,拓宽外聘专家、企业赞助和企业项目经费的来源,提升研究项目的实践性并突出社会服务,切实提升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水平。

2. 注重培养实践的针对性

确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组织开展针对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参与活动意愿和对活动的意见建议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科技创新需求,推动工作创新,优化培养体系。如在基础层级,要设计贴近学生需求,符合年龄特点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率,才能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在拓展层级的登高科技创新人才训练营项目,要注重工科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实践和应用性强的活动,如企业见习、参观等。只有注重培养实践的针对性,才能确保培养实践的实际效果。

3. 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践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对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指导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给予奖励,同时在相关成果认定、岗位聘任和评奖评优等方面也要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奖学金制度、学分认定制度和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等方面进行激励,如笔者所在学院,专门设立了企业捐赠奖学金,定向奖励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培养体系实践的积极性。

4. 注重培养成果的示范性

在培养实践中要注重树立培养典型,发挥激励示范作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类竞赛,带动优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同时,参与的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获得了广泛认可,激励了大批学生积极投身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确保了培养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常云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24-25.

[2] 姚聪莉,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9):91-94.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科技创新为科技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一系列政府机构和组织对工业发展进行统一管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结构条件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对象的扩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高速增加,使得行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改变了物质资源的获取完全依靠自然界产量的状况,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人们几乎不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也就不至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了满足吃饭穿衣而奔波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这就不断壮大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队伍,为科技发展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上述状况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供求管理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而人力资源恰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科技创新提高了各行业科技的水平,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革命为能源行业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行业内岗位增加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以及自身最大价值的发挥。这种条件下,净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鼓励科技创新,是发挥各级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科技快速健康发展必要环节,它有助于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为科技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担当了改革的动力,传统的依靠占有和控制固有物质资源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的各方面才能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各行业对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能源的价值不断提高,改变了资源管理方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水平人才。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占有人力资源是占有技术制高点的必要基础。而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的巨大潜在能力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为其创造了有利于发挥创造潜力的条件。现代社会物资条件的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推进,为人获得在思想上、精神上、制度上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逐渐成为现实。

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下,人力资源在行业领域中可以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而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保持了人力资源供给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科技创新与高科技的发展在这其中起到了调控作用,人力资源培育、开发、配置与科技合理调控,这就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以技术知识创新促进科技发展的思路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在促进科技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采取切实的促进措施才能有可能完成这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为此,要把握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坚持科技创新方向,完善科技发展战略,以加强自主创新为重点,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在具体的企业中,要科技创新作为加快科技进步的推手,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支柱和支撑,以此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仅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还要充分重视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企业员工的创新激情充分地调动起来。各级领导层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认识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好科技发展的方向,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努力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队伍。大到社会,小到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在于人才。

这就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尤其是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采取培训、再教育的手段,加快培养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倡导人才竞争,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竞争机制,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为有创新才能和激情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提供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机会,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以增强内部自我优化的动力,实现创新队伍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完善保障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转化管理体系,等等。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出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还要重视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的命根子。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通过体制引领科技发展,把企业的科研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促进整体发展的合力。

2整合技术知识,占领尖端领域

科技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暂时的领先不一定具有持续性。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占领技术的最尖端领域,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最尖端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原创性的技术。实现这一点较为快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就是整合技术知识,另一种就是进行自主研发。其中,整合技术知识被科技发展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这里说的最为有效,是因为这种途径的见效快,这种方式的效果显著,风险性相对较小。“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是指高科技企业在交叉整合企业内外、不同部门、不同层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成效取决于过程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为了达到高效的过程管理,要求我们在技术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要做好3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要做到分工专业化,二是要实现内部合作集成化,三是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

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专业领域人才分布在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探讨企业产品研发需求和研发要求,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和整体组合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才能,在内部合作的组织管理上成立整合小组,在不进行大的人事调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创新团队,这个创新团队的人员在人事管理上仍然属于原有部门的人员,只是在创新活动中是创新团队成员。这就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聚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交流知识经验,共同提出创新思路,共同制定实施技术创新的流程方案,从而可以在共同解决整个研发、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通力合作,以远远大于内部元素简单相加的强大合力快速获取新技术。对于大型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的整合在很多情况下完全是突破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这就更要重视共同探讨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流程和方案,以增强内部技术整合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相互协调。

另外,技术创新总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第一任务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技术知识的整合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高科技企业应实施技术创新体系战略,强化对技术知识整合的管理,注重内部创新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以较低的企业研发成本,获得较强的创新竞争力。

3构建管理系统,激励技术创新

构建管理系统,首先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技术创新要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培训、在教育等实用途径,计划地进行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科技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协作。因此,要创造有利于促进员工交流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鼓励员工分享科技知识,促使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增强团队合力。其次,要激励技术创新。培养了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这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要将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还需要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努力多出创新成果。

再次,要设置专职的知识管理岗位,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严谨性,对知识管理要增强严肃性,在知识获取、存储、传递、积累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细致,并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良好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励各类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创新,为企业发展贡献知识。从管理角度上,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配套激励措施要从员工岗位、员工未来发展、员工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在制度上对员工进行引导,增强员工贡献知识意识,教育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协作配合意识,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从制度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既要注重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技术知识从获取、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和积累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效率,又要注重制定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以便实现企业创新追、赶、超的目标后,能够持续占领技术高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现代技术设备和现代信息工具的运用,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在企业内部加快知识传送,提高技术知识在企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利用效率,扩大技术知识在实际创新活动中的利用范围。另外,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创新型企业,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员工突破思维惯性,打破部门界限,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知识创新,增强创造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为不同能力类型的员工创造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调动各类员工进行创新、出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结论与启示

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这次全县科技工作会议,是县委、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过去工作,部署今年工作。刚才,永旺局长全面回顾总结了近五年来我县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并就今后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我完全同意。会上,还向获得科技进步奖项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在这里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常年奋战在生产第一线的全县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就做好全县科技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加快科技事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为我们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领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1、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在知识和科技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动。今年,呼世杰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关乎黄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处处体现“科技创新”这一思想内涵。因此,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提高科技在煤炭、煤化工等领域的使用率,大力扶持科技先导型企业发展,帮助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大学等高校的紧密联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因此,面对竞争和机遇,我们更应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实实在在地落实在行动上。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要充分认识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是加快实现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长期以来,我县的工业经济以煤炭为主,经济增长以资源开采型为主,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矛盾,面临着瓶颈制约增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单纯资源开发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之路。就需要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科技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生殷实、环境优美的新黄陵。

3、要充分认识我县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中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我县经济发展总体上是依靠增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实现,煤炭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和低效益问题突出,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导致了资源要素紧缺,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高效益、高科技、低消耗的先进生产力,提倡发展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化,把经济增长逐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提升我县科技工作水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狠抓落实,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按照“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围绕煤炭工业、现代农业、环境资源和健康与安全等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建设一批行业创新平台,形成一批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一条龙的产学研联盟。二是围绕发展新兴产业,特别是以煤化工、果业合作社为重点,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成果转化、检验检测、技术诊断等技术服务,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跨越。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要围绕苹果、畜牧、蔬菜主导产业,结合实际,以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为平台、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发挥科技示范引导作用,以此幅射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的科技进步。

2、要在重点项目攻关创新上下功夫。围绕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 重大课题,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推进整个科技创新能力的跃升。一是以煤炭为重点,提高支柱产业科技含量。要进一步加快煤能转化、煤炭深加工步伐,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安全水平和回采率,实现煤炭业的科学合理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强煤焦化产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题,降低能源消耗,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工业经济由外延向内涵提升的新跨越。二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农业科技研究,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广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完善农业科技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围绕农民增收,提供科技服务。

3、要在完善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强化政策保障机制,贯彻落实好国家与省、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要强化科技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资体制。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培训,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创业中成长,在创新创业中成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三、扎实工作,以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1、科技进步引领县域经济工作,是实现我县科技进步,全面提升我县科技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2、按照省委《关于加强市县科技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各方配合迎接省上的全面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合格县。3、加大科技投入,为科技工作提供资金支撑。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和省、市文件要求,切实保证科技投入落实到位,要将科技三项费用,科技事业费及科技奖励等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科技三项费用占到县财政支出的1%以上。要重点支持苹果、畜牧、蔬菜产业的技术推广培训和沼气池建设,防灾减灾技术,支持煤炭产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煤炭深加工。各乡镇也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同时要加大社会多渠道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4、制定优惠政策,把科技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科技工作要主动接受县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防震减灾法》、《黄陵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法规。同时要制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引进资金和优秀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科技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政策支撑,推进科技体制、制度创新。

四、形成合力,着力营造科技事业发展的新环境

科技创新不仅是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就科技论科技、就科技抓科技的思想,从组织领导、指导服务等方面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科技创新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关心科技、支持科技、谋划科技、亲自抓科技,真正做到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要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任期科技目标考核,各乡镇分管科技的领导要抓科技、管科技,切实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要建立定期研究科技工作的机制,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各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制定规划凸显科技,工作部署突出科技,安排力量加强科技,真正把它融入到我县各项经济社会工作中去,扎扎实实地推进科技工作。

2、切实抓好科技依法行政责任制落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的监督和对党政一把手的考核工作力度,完善考核体系,突出考核重点,创新考核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县形成加快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为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