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调查低年级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95名一、二年级医学生进行测查,测查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并对SDS量表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进行面谈。结果SCL-90测验结果,42.05%强迫因子分>2,37.95%人际关系因子分>2,22.05%抑郁因子分>2,但未检出符合抑郁症诊断的个体。结论低年级医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部分学生存在人际关系、强迫、抑郁等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将影响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还将影响到他们接触到的病人以及与病人相关联的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新生、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良好基础,才会有高年级的丰硕收获。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二阶段法对四川省沪州医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抑郁和焦虑状况作了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四川省沪州医学院2004级(大二)、2005级(大一)各班心理委员(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尚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护理学院只有女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护理、医药营销、医学心理学、药学、麻醉、法学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年龄17~24岁,平均20.14±1.7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涉及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1分表示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表示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表示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一定影响。4分表示偏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表示严重:自觉有该项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此表分为9个症状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2.2 抑郁问卷(SDS)和焦虑问卷(SAS)用于测量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Zung分别于1965年和1971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本,20个题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4级计分,将测得的粗分转换为标准分。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3 操作步骤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由笔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时对全体对象统一施测,另2位老师协助。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评分后又邀请SDS所得总分的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面谈,按CCMD-3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

2 结果

一、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低年级医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低年级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数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偶尔有某种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不影响学习、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自觉有某种症状,且已对被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本次调查未发现此类学生。

2.3 低年级医学生SDS、SAS测验结果。SOS标准分:按测量常用标准划分,低于50分者为无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无焦虑,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共16人,占8.20%,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2人,占1.03%。

2.4 面谈结果SDS测验所得标准分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谈。符合CCMD-3抑郁发作症状标准(至少符合4项)和病程标准的有3例,无1例符合严重程度标准。8人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样本选择及施测时间的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二年级各班心理委员,他们是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的,尚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考虑到了男、女生及各专业学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将施测时间定在4月,主要是为了避开新生适应期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结果的影响,以便真正检测出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因为对大学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此期他们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与发展等重要的发展课题。此外,进人大学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同学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这么多问题扑面而来,新生暂时感觉不适应并有较强负性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人在适应期间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正常。

3.2 关于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在SCL-90测查结果分析中发现,“躯体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国常模的1个分值,其余因子分较常模高,有的达到统计学上极其显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级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测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年轻人身体好,但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里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强迫”这一项得分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列第二、第三。对青年人而言,“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偏执”指缺乏灵活性、少变通。低年级医学生“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平均得分较高而因子分>3者却并不多,可以解释为:青春期阶段因上进心强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评价,因此这3项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表明低年级医学生总体上心理是健康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发展性教育的咨询为主,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

在对医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分析中发现,医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报告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较报告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多,且程度相对来说较重。Freud曾指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对压力/丧失或对压力/丧失和威胁的生物学反应。Brenner作过进一步的区分,抑郁是对当时的或过去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焦虑则是对未来可能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如此看来,过去的压力/丧失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他们相对较少担心未来。造成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的原因很多,与考试压力、竞选受挫、人际矛盾(特别是与家长、教师、好朋友之间的沟通不良)自我认识等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及时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会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2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又是长期被忽视的。近年来,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的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段。为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必须从防治儿童的心理障碍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因此,充分认识心理素质培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习惯差、兴趣不明、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等心理行为现状。统计表明,小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低年级有41%,高年级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年级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低年级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年级有69%,中低年级85%,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年级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2.不良情绪。调查发现,小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年级,感到烦燥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愉快地学习。

3.孤僻、交往情感封锁。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低年级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调查还发现,部分学生存在交往障碍,40%左右的学生和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17%的中低年级学生,36%的高年级学生心中的秘密选择谁也不说,表明他们的情感有一定的封锁性,特别是高年级。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师生、亲子之间),使人不容易亲近,也没有真正的友谊,情感表现冷漠。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对每个孩子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等因素对其思想品德、心理品质、行为习惯、远大理想的形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高素质、好的家庭结构、好的家庭关系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则起到消极作用。

2.父母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作为小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小学生心理变化。这就要求父母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从模仿开始,继承父母的优点,再发展出自己的个性,把父母不同的教育风格和孩子的性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开设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以《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还可以通过对话、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共同学习、健康成长。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山东省 特殊教育教师 心理健康

分类号 G760

1 问题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难点在于提高教师素质。众所周知,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与特殊需要儿童的良性互动,而且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和重庆市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SCL-90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北京市特殊教育教师在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类别五个维度得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采用新的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对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以期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策略提供参考,以有针对性地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推动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山东省17地市40所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教中心的440名特殊教育教师,得到有效问卷3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5%。在这385名特殊教育教师中,男教师105名,女教师280名;听力障碍儿童教师182名,视力障碍儿童教师98名,智力落后儿童教师105名;初级及以下职称教师174名,中级职称教师168名,高级职称教师43名;中专学历教师5名,大专学历教师46名,本科学历教师317名,研究生学历教师17名;教龄分布为1—5年教师69名,6—15年教师139名,15年以上教师177名;年龄分布为:35岁以内教师170名,35岁以上教师215名;所学专业分布为:特殊教育专业193名,普通教育专业147名,医疗康复专业27名,职业教育专业18名;省直属学校38名,市级学校196名,县(区)级学校151名。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又称不安诊断测验)”中文本作为评定工具。它是由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aymond B.Cattel)等人根据卡氏有名的16PF测验中的二级不安因素编制而成。在美国,该测验被认为是不安测验中最新、最简洁、最优秀的测验,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甄别测验。本测验共五个因子,分别是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每个因子包含8个测验项目,每个测验项目都有a、b、c三个可供选择的答案,原始赋分方法为2分、1分、0分或0分、1分、2分,具体项目具体赋分。原始因子分为每个因子所包含的测验项目的原始分之和,原始量表分为该测验40个项目的原始分之和。原始因子分和原始量表分要根据全国常模(分为男性用和女性用两组)使之分别换算成标准因子分和标准量表分。

2.3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测验的标准因子分和标准量表分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3 调查结果

3.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任何一项因子标准分为7分,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比一般为高,需注意;因子标准分为8分,则表明被试在该症状上存在较严重心理困扰,需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健康诊断测验(CAS)量表标准分为7分,说明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为低,需注意;量表标准分为8分,说明被试在心理健康上有需特别注意的问题,需进行心理指导。表1表明,自我控制力差、自我意识弱、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冲动性紧张五个因子及量表标准分≥7的人数分别为47、107、44、24、66、64,比率为12.21%、27.79%、11.43%、6.23%、17.14%、16。62%;标准分≥8的人数为17、50、21、11、23、31,比率为4.42%、12.99%、5.45%、2.86%、5.97%、8.05%。进一步统计得知,五个因子和量表标准分至少有一项≥7的人数为193人,占总数的50.13%,至少有一项≥8的人数为72人,占总数的18.7%。这说明特殊教育教师发生心理问题的比率为50.13%,其中发生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比率为18.7%。标准分≥7或≥8人数最多的是自我意识弱和冲动性紧张,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很好地应对,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心神不定,整日战战兢兢,不能自已。

3.2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变化状况

3.2.1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随教龄发展变化分析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纷纷开展了针对自己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从整体上看,武警初级指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刚起步,处于一个较地方院校来说相对滞后的创始阶段,在理论认识和具体操作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鉴于此,我们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理论构建,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1][2],可概括为“一个目标、八个内容、七种途径”。即以培养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标,从适应军校生活、适应军校学习训练、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八个方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通过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环境渗透、团体咨询辅导,个体咨询辅导等七种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研究于2010年9月4日至10月29日通过对2010级新学员进行实验研究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探讨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武警某初级指挥院校2010级新学员按专业分两组:其中炮兵指挥专业共60人作为实验组,工兵指挥、防化指挥专业共6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在年龄、生源比例等方面均达到均衡,都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

2.研究工具

2.1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得到受试者9个方面的因子分,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在本研究中的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

2.2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由W.K.Zung编制于1965年,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共20个题目,按4级评分。在本研究中SD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2.3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由W.K.Zung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出有焦虑症状的个体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的依据。由20个项目组成,均按4级评分。在本研究中SAS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3.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2(实验组、对照组)x2(教育前、教育后)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具体分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前测。用SCL-90和SAS、SDS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进行调查。时间为2010年9月4日。第二步:教育干预。于2010年9月5日至10月27日对实验组学员进行为期8周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具体教育措施包括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训练、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环境渗透和心理咨询辅导。实验期间对照组除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外(由学员队自行组织安排活动或休息),其生活、学习、军训等日常作息均与实验组一致。第三步:后测。用SCL-90和SAS、SDS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进行后测。时间为2010年10月29日。

4.数据处理

运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0.0 for windows进行方差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新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前后各量表因子得分的差异。

二、结果

1.心理健康教育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影响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不同组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上,不同时间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干预前比教育干预后因子得分低。

表1 教育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各因子分比较

*代表p

2.心理健康教育对武警初级指挥院校学员情绪状况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SAS和SDS得分上,不同组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得分低于对照组;在SAS得分上,不同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教育干预前比教育干预后因子得分低。

表2 教育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SAS、SDS得分的比较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一、初中生心理特点简析

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如何?近年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关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等。”又如,有人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一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在11.11%。”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初中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初中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

以我校为例:在近五年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我发现:

焦虑状态处于较高水平。即初初中生情绪中,最受影响的是焦虑状态。产生焦虑状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初初中生学习任务过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尤其是初三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和家长的高期望,必然产生高强度的焦虑感。其他还有人际关系、独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环境等也是给他们带来焦虑的重要原因。

抑郁、孤独、敌对、恐惧状况分析。初初中生抑郁状态低于焦虑状态,高于孤独、敌对、恐惧状态,孤独状态最低。这一现象表明,现在学生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孤独无助的情况较少,这方面情绪受到的影响最小。另外,在恐惧状态中,初三男生的恐惧状态是最低的。这说明初三男生由于年龄的优势,体格上的突变,性成熟化,自我安全感加强,所以恐惧感最低。

初中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特殊年龄阶段。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焦虑、抑郁、敌对、恐惧这四个等级,初二年级都处于最高水平。从数字分析的结果来看,各项指标中初二年级都与初一年级有明显差异,而与初三年级差别并不明显。这说明,初二年级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及在特殊情绪方面有明显的表现,他们不仅处于学习分化阶段,且焦虑、抑郁、敌对、恐惧感高。初二年级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的年龄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初中生心理特点性别差异明显。在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恐怖情绪中,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这一调查符合男女性格特点。女生善于诉说,善于表露,所以在情绪上容易得到渲泄,在五个项中,除恐惧外,都低于男生。男生由于不善于表露,情绪往往得不到渲泄,这就使男生更感到焦虑、抑郁、敌对、孤独。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男女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

在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之后,在工作中,我们就能够对症下药,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消失,但另一部分则要通过接受专门的教育、训练,掌握心理调整方法才能较快而有效地克服,单靠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难以奏效的。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

笔者认为,当前,维护和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1.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结合起来。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的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识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任务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和任务形象的分析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班主任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关心学生健康心理,尝试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工作中注意在班级内营造一个优良的有利于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据调查:“有41.0%的初中生认为健康教育的最佳形式是广播;37.2%的初中生认为是黑板报。21.8%的初中生建议开设健康教育课。”因此,学校要采用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初中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重视孩子的生理需求而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与孩子很难沟通,部分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还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家长学校,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会家长如何做孩子的朋友,学会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自己的孩子并采取响应的合适的教育方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家长学校是办得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