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环境建设

城乡环境建设

城乡环境建设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美;生态环境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1)06-0019-05

[作者简介]岳友熙(1967―),男,山东潍坊人,文学博士,山东理工大学文学院、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循环经济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和生态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山东淄博 255049)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美国生态想像理论、方法及实践运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曾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经费的资助。

Titl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tegration

Author: Yue Youxi

Abstract: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e must protect, build and make perfect the composite system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following ten princip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hieving the six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Urban-rural integration; Environmental beauty; Construction

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交通聚散的枢纽,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活动日趋丰富,社会和经济的畸形发展使自然环境遭到巨大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失去平衡,成为典型的人工生态环境系统;而在乡村,人口稀疏、分散,人类活动相对较少,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比较完整,是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将城市和乡村统筹规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一体化”(urban rural integration)生态环境美建设的道路,使城乡生态环境成为一个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

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组成,它们相互交织、相克相生,构成城乡一体化大环境这个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的矛盾运动。因此,要创造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首先要搞好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建设。

首先,要维护、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以自然环境为主线,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的、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自然环境系统自身具有完整性即自然环境系统的一种综合能力,这是它支撑并维持与区域自然生境相一致的平衡、完整、有适应能力的具有一定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特性的生物群落的能力。城市的出现和建设打破了城乡自然生态循环,破坏了其完整性。要创造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美环境,就要统筹城乡自然环境规划和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大环境绿化体系,维护和还原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网络,恢复和保护城乡一体的自然生态的完整性。

其次,要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以资源为核心,涉及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等各个环节,其基本特征是物资从分散向集中的高密度运转,能量从低质向高质的高强度集聚,信息从低序向高序的连续积累。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美,就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环境建设,形成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整合资源、城乡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创造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经济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再次,要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人文环境系统。人文环境系统又叫社会环境系统,它以人为中心,包括城乡居民及其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美,就必须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城乡一体化的人文环境建设;必须以实现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为目标,将城乡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但要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而且要改善乡村的整个社会风气;要采取措施,使城乡政务环境廉洁高效、法制环境公正公平、市场环境规范守信、人文环境健康向上,真正建设好城乡一体化的人文环境美。

最后,要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使城乡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达到有机统一。在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中,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相互交织、相克相生。完整、健康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有效地为生命系统提供支持。完整、健康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符合人类健康水平、经济的可持续性、技术发展水平、公众环境意识等,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只有经济规划、自然环境规划和人文环境规划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复合生态环境系统,才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美学效益达到完美统一。①

二、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美的建设原则

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环境美建设的基本手段,其内容十分丰富,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总结、借鉴国内外环境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应当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整体优化原则。从系统组成上来说,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美是由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环境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等子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从地域上来说,它不但包括城市,而且还包括乡村,是城乡有机结合的整体。因此,在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过程中,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城乡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充分利用3S技术和系统方法理论,通盘考虑所有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把城市环境与整个区域的环境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环境结构、格局和比例与区域自然特征和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使城乡一体化环境在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等四大方面的效益协调统一和最大化。

第二,时空深度、广度原则。在空间上,不但要考虑城市的乡村背景,而且还必须考虑城乡一体的规划区域外更加广阔的空间背景,使规划区与背景空间达到有机融合。在时间上,应当考虑城乡一体的规划区域较长的历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历史和自然干扰状况;在规划和设计时,要考虑规划区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只有综合考虑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因素,协调统一两者可能的利益冲突,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建设。

第三,异质性与多样性原则。异质性是城乡一体化环境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环境美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原则。环境多样性是衡量环境中嵌块体复杂性的重要指标,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环境美规划与建设的准则,又是环境美管理的优良结果。在城乡一体化环境美规划与建设中,要将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人文因素通盘考虑,通过多样化的环境配置,提高环境的异质性,实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城乡一体化的异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第四,环境针对性原则。环境如人,其异如面。每个环境都有与其他环境不同的个体特征,这些个体特征的差异又反映在环境的结构与功能上。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规划和建设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环境的特征,这也是地理学上地域差异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与建设,要针对某一地区特定的乡村和城市的具体环境,不同地区的环境有不同的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特点,应选取不同的分析指标,采用不同的规划和建设方法,合理配置植物种类,构建立体、多彩、多层次的城乡一体的绿色环境。

第五,环境结构与功能“人本化”原则。由于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设计和建设主体以及审美主体都是人,即它既是由人建的,又是为人建的,因此在环境美的设计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等各种需要,秉承“人本化”原则。既要维护自然生态功能和过程,又要维护人们的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组织和谐一致的土地利用,取消功能混杂、相互干扰的非人性化布局,努力提供方便舒适、多种多样和各具特色的工作和生活场所,从而使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城乡文化相互促进。

第六,尺度原则。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结构由许多环境单元要素构成,要规划和建设美丽的城乡一体化环境,必须合理规划各个单元斑块,注意各个单元要素在环境结构中的尺度问题。这种尺度具体表现为城乡生态绿地的规模、城乡连接地区破碎化、连接性环境廊道的隔离性尺度等。将这些尺度敏感地区进行详细分析,就其合理的尺度规模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管理措施,这将对在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尺度特性,实现城乡各环境单元的相互协调大有裨益。

第七,自然环境优先原则。根据环境生态学原理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规划和建设,必须首先注重对水源地和重要的城乡森林绿地等自然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对环境敏感区要加以格外的保护;必须把人类对自然的介入约束在环境容量之内,保证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的基本通道的通畅;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环境应当加以补偿或修复;对原始自然保留的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因为当今地球上真正原始的自然环境几乎破坏殆尽,保留下来的已经极为稀少,但它们却有着极为珍贵的生态、科研、人文等方面的价值。因此,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时,应当优先保护自然环境。

第八,生态关系协调、循环、再生与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城乡一体化的环境美规划和建设,必须注重环境容量与可持续发展,注重规划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环境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乡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在环境规划和建设中,只有充分考虑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协调,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和审美四大效益的协调统一,才能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出真正的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环境。

第九,经济与高效原则。应注重按照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美的规律,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自由自觉地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系统,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要通过建设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消除无计划、无组织、自发地占用土地的状态,对有限的城乡用地进行统一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和其他斑块,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完善自然生态过程,提高各种效益。

第十,综合性原则。环境是自然与文化的载体,其结构异常复杂。要进行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环境的起源、现状和变化机制。而对它们的分析不是某个单一的学科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单凭某一位专业人员就能完全理解并对其内在的复杂关系作出合理的决策的,而是需要多学科之间的密切合作。而且,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是对城乡环境进行有目的的合理调整,除了环境本身的自然属性之外,还必然要涉及社会、经济以及人类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等。因此,城乡一体化环境美的规划和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在全面综合分析环境的各种自然条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战略和人口等问题。①

三、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是规划科学。在规划中,要大力遵循城乡一体化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科学划分生活居住区、公建服务区、经济发展区等区域,合理配置各类基础设施;要突出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体现城乡特点,努力实现山水、田园、民居、道路、绿化、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以配套政策措施为保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项目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二是经济发展。要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城乡生态经济的发展道路。要进一步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锐减、能源短缺、水资源紧张等问题,坚持走集约型效益农业、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各类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培育壮大制造业、生态农业、旅游业,并形成一批强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构建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化经济体系。要逐步建立生态产业模式,大力倡导绿色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确保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是设施配套。要以城乡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等“五通”和城乡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五化”为基本标准,以构建和改善城乡一体化周边环境、区内环境和家居环境为主要内容,加强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修建城乡一体的交通道路,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要从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五个一”为重点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即建设一个文化室、一个运动场所、一个宣传阅报栏、一个村民学校、一个绿化休闲公园,为广大城乡居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基本条件。

四是环境优美。要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努力打造城乡一体化的政策体制和生产要素流动机制,按照“资源优势共享、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优势共创、生态环境共保”的思路,按照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环境规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兴建绿色家园,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着力改善城乡硬环境,塑造“洁美新”形象的同时,注重深化和拓展内涵,打造“人文、平安、信用、效率”的城乡一体化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环境美建设。这样才能构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城乡一体化优美环境。

五是风尚良好。要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城乡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抓好创评文明户活动,大力推进城乡居民教育工程,深入持久地开展“三讲一树”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宣传各类环保知识,教育和鼓励群众自觉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培养城乡居民的良好风尚。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2篇

一、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1、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村镇环境卫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群众迫切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垃圾一天不清扫,不处理,就会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群众就会有意见。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满意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都十分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乡环境整治工程,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整治工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农村场镇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普遍比较满意,一致反映:这次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是领导的形象工程,是实实在在的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一项民心工程,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好事,为群众初步创造了一个清洁、整齐、舒适、卫生、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信任度,融洽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卫生意识。今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更高的创建目标,并把它作为市委、市政府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可见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视。从我们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清风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6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五星乡场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1吨左右,垃圾每日清运,该乡为此新建了5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芦葭镇每日产生生活垃圾2-2.5吨左右,垃圾隔日清运,新建了10个垃圾收集点和1个垃圾处理池。

2、简阳市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基本情况

从简阳市物价局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清风、五星、芦葭三个乡镇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标准是由当地乡镇政府公告执行的,征收标准是(清风:3元/月,芦葭:5元/月,:五星4元/月),征收对象是场镇门市和驻镇单位,征收单位为与乡镇社会事务办签订合同的清洁服务队伍,年度征收金额为(清风:9500--10500元/年,五星:9000--10000元/年,芦葭:11000--12000元/年),征收的费用主要支出是清运垃圾的人工、车辆费用和部分清洁工工资,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0%--95%。

二、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尽管近几年来简阳市各级花了很大的气力,投入了相当的财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新建和完善了垃圾处理设施,加强了村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力度,但是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乡镇垃圾处理费征收上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简阳市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得到了明显的改进和完善,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乡镇垃圾设施建设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是乡镇垃圾处理填埋场,在选址上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许多乡镇的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都是在本区域范围内选一偏僻的河塘、废弃石场或深沟进行填埋,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有的镇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只能用1—2年,又要重新选择新的垃圾填埋场址。二是乡镇垃圾收集点或垃圾箱配置没有完全到位,受乡镇财力的制约,一些乡镇政府所在地和商业集中区垃圾设施建设比较健全到位,而离镇区较远的部位,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就比较欠缺。

2、乡镇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难度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场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除驻镇企事业单位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能够大部分收到外,其余由清洁服务单位负责征收的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到位,征收费用的比例为85%--95%,且征收对象只限定为门市,对场镇居民没有征收,没有实现“谁污染,谁付费”的要求,征收不足的部分都要靠乡镇财政承担。垃圾处理费征收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门市赖着不交,环卫部门无可奈何;二是居民缺乏交费意识,加之缺乏相应的制约手段和措施,征收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有的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为:收费标准制定不够规范,缺乏监督,多为乡镇政府确定,缺乏征求居民意见;有的承包给个人收费,收费行为不够规范;收取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缺乏监督,没有公开收支。

4、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投入大,导致乡镇负担加大随着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质量大大提高,但要保持这种良好的环境,让群众普遍比较满意,必需实行长效管理,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由于近几年来连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现在乡镇财力普遍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一是乡镇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普遍较少,场镇卫生垃圾处理经费缺口较大,少的乡镇弥补1-2万元,多的乡镇财政每年都要补贴3-5万元,有一定的压力。如芦葭镇今年已经投入十几万元改造市场、硬化道路、清理河道环面广、量大、任务重;二是有的乡镇如清风、五星、芦葭等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乡镇清洁工的费用都需要乡镇政府支出,增加了乡镇财力负担。

三、意见和建议

1、市政府加大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和经费投入力度简阳市环卫事业经过仅几年的努力,可以说环卫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和完善,但是,由于各乡镇财力不均,环卫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档次也均不相同。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各场镇的不配套问题;加强对合理规划环卫设施建设的指导,重点研究解决垃圾处理后的去向问题;规范各场镇简易垃圾处理填埋场,对各场镇简易垃圾填埋场进行全面督查和规范,要求各场镇所选的简易垃圾填埋场要切实选择在距离群众居住地区和主要河流较远的偏僻河塘或深沟,并在周围砌筑拦截坝对垃圾进行拦截,垃圾堆放过程中要铺设废气导排管,对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排放,定期采取用石灰等杀菌剂进行消毒处理,尽可能地减少二次污染;市上应尽快分片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厂,尽可能地将各场镇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彻底解决二次污染问题。

2、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解决环卫人员经费加强乡镇清洁环卫队伍建设,是搞好场镇环境卫生的关键,市上出台的“4050”的下岗工人在领取相关社保的基础上每月增加150元左右作为乡镇清洁工的办法,解决了部分乡镇清洁工工资,但对于没有符合“4050”条件的下岗工人的乡镇清洁工的费用市政府应统一解决经费,切实减轻乡镇财力负担。

3、进一步规范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

针对场镇卫生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问题,应采取:民主科学决策收费标准,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应依照收费部门提出制定收费标准的依据、乡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乡镇初审、报物价部门审核”的管理办法;搞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支管理,做好卫生垃圾处理费收入和支出公开。

4、广泛宣传发动,强化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各场镇的卫生垃圾处理费普遍征收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才能确保场镇垃圾处理费能够征收到位,尽量减轻财政压力,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向社会各界做好广泛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广播、有线电视、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努力营造谁产生垃圾谁付费的良好氛围,提高群众的交费意识;二是加强内部管理,树立环卫人员敬业爱岗思想,切实履行职责,克服困难,收好收足垃圾处理费。

5、探索研究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新思路、新办法

创新运行机制,改进现行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的弊端,是保持良好的村镇环境卫生实行长效管理的关键。简阳市物价局对简阳市场镇垃圾处理的收费曾有过相关政策,但是由于该政策的制订已经过去多年,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对非建制镇的乡,现无卫生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急需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探索新思路。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3篇

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重要性问题。国家倡导环境保护,提倡城乡一起治理,然而,在同样一个社会中,出于同样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控制,却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产生了大为不同的控制结果。一方面,城市环境问题局部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农村环境状况的恶化却有失控的趋势。

一、城乡环境治理理念与重视面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是人类聚集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在环境治理中有一些相通之处,例如无论是城市环境治理还是农村环境治理,其目标都是达到“社会――环境――生态”三者的共赢。相对于农村而言,城市更加重视环境治理,城市多站在生态高度来提倡、执行环境治理,当然这也与城市能够较好的获得物质、政策法规支持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理念近些年来虽有较大提高,但广度不够广,深度不够深。在重视面上,城市和城镇居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大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而农村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则是生活农作垃圾的污染问题;在公众认为最急需改进的环境问题中,农村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各种垃圾的污染问题,城市居民认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汽车尾气排放的空气异味与交通引起的噪声问题。

二、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重点

1、固体废弃物

城市固体废弃物俗称垃圾,分为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两大类。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加、成分发生变化,给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严重影响。201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9046万吨,综合利用量(含利用往年贮存量)为202384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0.9%,贮存量为70826万吨,处置量为59787万吨。

2、大气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矿物燃料消耗的增长,有毒气体、烟尘、粉尘排入大气的数量不断增加,加之城市交通业的发展,汽车尾气向低空排放的有害气体,车辆和道路增加的同时增加的交通扬尘的排放,使大气受到严重污染。《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2年,91.4%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达标(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水平,与2011年相比上升2.4个百分点;2012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有下降趋势或者持平状态。(见表1)

3、水污染

城市污水一般由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径流污水组成。生活污水一般特点是含氮、硫、磷较高,此外还含有多种微量金属、洗涤剂和多种微生物。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它排放污染物量多,成分复杂,毒性大。径流污水是雨雪淋洗城市大气污染物和冲洗建筑物、地面、废渣、垃圾而形成的,这种污水具有季节变化和成分复杂的特点,在降雨初期所含污染物甚至会高出生活污水多倍。2012年,对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共检测387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发现达标水量为218.9亿吨,水质达标率为95.3%,与2011年相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这是国家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结果,但还处于不太理想的局面,有待进一步的防治。

4、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污染主要以区域声环境污染与道路交通声环境污染为衡量指标。2012年,对316个城市的区域声环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16个城市中区域声环境处于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比例分别为3.5%、75.9%、20.3%、0.3%,环保重点城市区域声环境为一级的占77.9%,二级的占22.1%;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比例分别为75.0%、23.1%,1.9%,环保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的占63.7%,二级的占34.5%,三级的占1.8%。与2011年相比,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为二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一级、二级、四级的城市比例持平,三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上升,五级的城市比例有所下降。总的来说,2012年城市噪声污染有所控制,基本上均衡发展,恶劣情况有所减少,优性发展不强,发展势头有待提高。

(二)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

1、农业生产发展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当代中国农业的不断发展是与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投入的不断增加密切相关的。农药、化肥、农膜等的过度使用,为农业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引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灌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农村环境污染。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介绍,目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吨,平均18亿亩农田每亩需要近两斤,平均施用量13.4千克/公顷,其中有60%至70%残留在土壤中;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农膜使用面积已突破亿亩,年残留量高达50万吨,残膜率达40%,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阻碍了作物根系对水的吸收,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地下水难以下渗,而且残膜在分解过程中会析出锡、铅、酞酸脂类化合物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环境污染。

2、养殖业生产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现在,养殖业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重要的污染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养殖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开始分离,所以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种植业这一应该用到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已达到约25亿吨,是工业废物的2.7倍,在一些大城市,养殖业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了1000万吨,大大超过了这些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总排放量,它们流入河湖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3、农村居民生活所带来的水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包括洗涤、沐浴、厨房炊事、粪便及其冲洗等排水。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农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也有较大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也高于欠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有机污染物相对要低。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面广分散、来源多、增长快、污水成分复杂、水质及水量变化大的特征。

4、中小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乡村自然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农村中小企业实际上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反集聚效应的工业化。农村中小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起点低的特征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近年来在农村悄然兴起并不断壮大,迁移而至的往往是被城市抛弃的重污染企业,他们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在农村的管理缺陷和执法漏洞下,肆意糟蹋着农村的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尤其是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由于这些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耕地来消纳畜禽粪便,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污染已由小范围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大型工业企业。

5、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农村成为城市的垃圾场。多年来,城镇产生的大量垃圾,都运往农村进行填埋处理,特别是许多城市的郊区,被垃圾场所包围,垃圾到处乱飞,产生的垃圾液对水源和土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城市未经有效处理的污水,由于水资源短缺,成为灌溉的水源,不仅污染了土地,也不同程度地对食物安全带来隐患。

三、城乡环境治理差异分析

城乡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城市中环境治理的意识和氛围要浓于农村,但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这就造成了城市中人们环境治理的强烈愿望与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及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凸显出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现实阻力要大于农村,但是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社会资源,具有相对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城市环境治理的能动性明显优于农村。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集中居住环境;城乡土地互动;农民满意度;典型村庄

[DOI]10.13939/ki.zgsc.2015.42.147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然是城镇建设用地的4倍多,户均超过667m2,人均超过190m2,实现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正成为贯彻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关键[1]。在“保耕地、保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重点对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村集约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将分散的人口集中到一些中心村镇,一方面能够用少量资金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压缩乡村居民点的占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

农村人居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既包括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等硬环境,也涵盖生活舒适度、信息交流便捷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软环境。随着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深入开展,农民从“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转变,农民已不仅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也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希望过上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促进农村居住环境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不少学者对乡村人居环境的满意度状况进行了评价[3][4][5][6],但大多采取定性研究,定量评价的较少。因此,笔者以江苏省典型村庄为例,采用定量方法评价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的满意状况。

1江苏省基本状况与调查样本概况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人多地少,城市化发展迅速。农村建设用地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一半以上,农村宅基地超标问题严重,利用普遍粗放低效,节约挖潜的空间很大。根据江苏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年底,江苏省农村居民点用地933098.87 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7%,占建设用地的50.95%,用地规模十分庞大。同期,江苏省农村人口5063.25 万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184.29 m2/人,高于150 m2/人的国家标准34.29 m2[2]。为统筹城乡发展,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于2008年9月提出了以“有效集聚潜在资源,有序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内容的“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旨在以土地整理项目为载体,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抓手,通过村庄搬迁和综合整治,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的目标。

2014年课题组对江苏省7个典型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为泗洪县赵庄社区、罗岗社区、祖姚社区;高邮市丁庄社区、太丰村社区;南京江宁县西泉社区、西岗社区。其中,赵庄社区和罗岗社区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集中居住社区按照规划建成部分小别墅和部分公寓,其硬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中,有些道路还没有硬化、河沟排水等正在进行中,还存在住房质量和基础配套设施质量差等问题。祖姚社区属于按照统一规划在原宅基地上进行改造,农民按照一定差价购买新房,其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附近有诊所、学校、活动场所等,但还存在部分公共设施质量差、排水污染等问题。丁庄社区和太丰村社区是康居示范村,农民集中居住公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基本完善,但存在房屋质量差、排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西岗社区和西泉社区属于人居环境较好的两个村庄,社区绿化、卫生等都较好,同时还在房前屋后有部分蔬菜地供农民认领,并进行名字标记,有公用的篮球场或老年活动中心等。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课题组在以上7个社区随机走访农户,获得有效问卷158份,主要就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居住环境进行了调查。所选样本的分布不仅较广泛而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从区域分布看,对苏南、苏中、苏北都进行了调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对经济发达的村庄和欠发达的村庄都进行了调查;从宅基地整理进程和居住环境看,有完成较早、设施配套较为完善的存在,也有正在进行,有待完善的村庄。样本中被调查农民中43.7是男性,44.9%是20~50岁的青壮年农民,34.8%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对所调查问题的含义能够较为准确的理解和回答。

2评价方法与实证分析

2.1评价方法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使态度测量活动本身变得容易、清楚和明确,满意度测评必须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数学模型简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比较好,是别的数学分支和模型难以代替的方法。由于农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可以用该方法来评价农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程度,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使其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其基本步骤和原理为:

一是确立评价因素U 和评价等级V;二是构造评判矩阵R;三是建立权重集A,反映对诸因素的一种权衡;四是模糊综合评价B=A×R ;五是评价指标处理。

通常采用最大隶属度法对其处理,得到最终评判结果。为了充分利用B 所带来的信息,可把各种等级的评价参数和评判结果B 进行综合考虑,使得评判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设相对于各等级Vj规定的参数列向量为:

c=(c1,c2,…,cn)T

其中为某项的人数占总人数T的比率

则计算出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均值E=B×C

总体满意度指数CSI=(E-minE)/(maxE-minE)× 100

2.2实证分析

第一,确立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根据农村人居环境的含义,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涉及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方面的硬件环境,此问卷建立的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满意度指标体系中包括居住面积、房屋质量、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庄照明、垃圾处理、供水饮水、排水排污、诊所、学校、社会治安、休闲娱乐等20 个指标。为便于村民作答,每个指标分为五个等级。1分表示“非常满意”,2 分表示“满意”,3 分表示“一般”,4 分表示“不满意”,5 分表示“很不满意”。

第二,建立权重集。本研究在与农户访谈获得各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信息后,请相关专家就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因素重要性进行打分,最终确定各因素在影响农民满意度中的权重系数(见下表)。其中,房屋质量、道路硬化、垃圾处理、供水饮水、社区诊所、中小学、幼儿园权重系数为0.06,居首位,这反映了目前农村存在的“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卫生差、房屋质量差”主要问题;住房面积、社区绿化、社区照明、排水排污、文化娱乐广场、社区治安权重系数为0.05,居第二位;超市商店、农贸市场权重系数为0.04,居第三位;社区活动室、噪声污染、空气质量权重为0.03,居末位。

第三,综合模糊评价。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获得农民对人居环境的满意度。由下表可知,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总体上不满意的占21%,一般满意的占32%,满意的占47%,总体满意度均值为2.70,满意度指数为58.86。由此可见,目前,农民对集中居住环境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从各因素满意度均值来看,农民对供水饮水(1.96)、幼儿园(1.73)、垃圾处理(2.12)、道路硬化(2.41)和空气质量(2.27)比较满意,其满意度均值达到2.5 以下; 对住房面积、社区绿化、社区照明、噪声污染、社区诊所、超市商店、农贸市场和社区治安一般满意,其满意度均值位于2.5~3.0;对房屋质量(3.33)、排水排污(3.37)、中小学(3.48)、文化娱乐广场(3.20)和社区活动室(3.37)不太满意,其满意度均值在3.0以上。

3结论与建议

农村居民点整理中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人居环境的满意度评价,是对城乡统筹进程实现程度的有益探索,能从侧面反映目前地方推行“挂钩”政策的优势与不足,可作为政府评价“挂钩”工作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对江苏省7个村庄158位农户调查发现农民对新居房屋质量、排水排污、子女上学和精神娱乐等方面并不满意,原因在于此项工程属于政府行为,缺乏与农民有效的沟通和参与权利,即使在房屋拆迁时有征求意见,但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农民没有参与权。要改善农村居民对人居环境满意度的根本途径就是保证农民与政府间的有效沟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考虑农民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以及支付意愿,设计符合不同偏好的农民新居。例如,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以保障性住房为主,可以考虑建多层多户楼房;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则以舒适性住房为主,可以考虑建“大同小异”的别墅群。

第二,赋予农民参与权。一方面,农户要建立由农户代表监督建设过程的机制,通过与政府的有效沟通,为自己争取切实的人居环境改善;另一方面,农户代表应倡议政府建立“先行赔付”制度,若建设不能保质保量,首先应追求负责建设的政府部门责任,再由政府追究相关建设单位责任,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被坑”、“被幸福”。

参考文献:

[1]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29-1636.

[2]郭玉燕.江苏城乡建设用地特征及对策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47-49.

[3]刘学,张敏.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J].河南科学,2008,26(3):374-378.

[4]李昌浩,朱晓东,李杨帆,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集中住宅区和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5):1-5.

[5]苗红萍,陈彤,马玲玲,等.农村社区整体规划和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对新疆榆树沟镇和水西沟镇6个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1(5):37-41.

[6]王雅文,税伟,王晨懿,等.成都市新津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安置区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5):74-77.

城乡环境建设范文第5篇

听从党召唤 甘当勤务兵

2003年,中央军委决定裁军50万人,这是我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大决策,也是精兵之路的必然。XXX同志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由海东军分区党委确定转业的一员。保持着“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军人本色的他,带着一颗平常心,像百万裁军从野战部队到地方部队一样,又来到地方部门工作。初到城市监察中队这个股级单位,办公条件的简陋、身份转变的落差并没有成为他干好工作的障碍。他深深地知道,既然党组织安排他到这里工作,说明这里需要他;无论是当“官”,还是当“兵”,都是要为人民群众做点事的,何况“兵”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基层、更贴近群众。

在“当好人民的勤务兵”的信念下,他爱上了城市监察这一行。他不爱这一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授”的轻闲,不爱这一行集体行动“拔钉子”的热闹,爱的是这一行与城镇居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关系到县城的投资环境,也关系到县城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从一开始,他就树立了“管理就是服务”理念。好的服务质量,需要好的服务态度、更需要好的服务本领。城市规划、市容、环卫、绿化、市政设施等管理工作责任重大,既要大胆管理,又要文明执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工作中,他发现服务态度不端正很容易与管理对象发生冲突,这样既影响个人形象,也影响单位形象,甚至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会破坏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带着矛盾和问题,他通过学习《城建监察》杂志,借鉴大城市管理经验,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以科学的方法管理人,以文明的言语感化人,以公仆的精神服务人,把执法为民的宗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在规范广告牌设置上,按照事先告知、说服教育、调查取证、处罚决定、强制执行等法律程序,依法管理,做到了有理有节,有法有情,打开了工作局面。突出一个“勤”字。他坚持勤到辖区巡逻检查,勤发现问题,勤劝说忠告,做到小问题不解决人不离开;大问题不解决不放手。时间一长,管理对象自觉性养成了,小问题只要他走到跟前就得到解决,避免了争吵、扯皮和冲突。突出一个“公”字。处理问题,不分亲疏,同等对待。他对待倚门经营、占道经营、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城市管理难点问题,坚持公正、公平原则,避免了管理对象相互攀比,消除了他们的对抗情绪。突出一个“正”字。行得正不怕影子斜。他遵守工作纪律,不接受管理对象的贿赂、宴请和小恩小惠,熟悉政策规定,运用法律条款正确,处理问题管理对象心悦诚服。他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学习业务知识,虚心向老同志请教,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得了领导的赏识。特别是他从处理城管小问题上推广依法管理,既教育管理对象本人,又增强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XXX同志不管是从事监察员工作还是从事秘书工作,始终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的标准。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