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伦理学 医学 教学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nics. Methods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958 student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cas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nics.ResultsOf all the students investigated, 98.2% thought that case teaching was “very attractive” or “attractive”, 95.6% were “satisfied” or “rather satisfied” with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dical Ethnics, and 88.7% held that their ability in solving problems improved by case teaching.ConclusionCase teaching help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Ethnics.

[KEY WORDS]case teaching; ethics, medical; teaching methond

随着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和公众道德观念的变化,医学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新的伦理问题出现。为提高医学生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伦理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医学伦理学》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旨在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我院2004年级、2005年级各专业958名同学。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学生对问卷内容认真填写。

2 结

98.2%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法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和“有吸引力”; 95.6%的同学对《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88.7%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讨

3.1 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形成和运用于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到40年代初具规模,后来广泛运用于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许多课程和专业的教学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逐渐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后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得到推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一些医学院校也开始尝试医学伦理学案例教学。具体说来,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1]。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所追求的不是要求学生找到惟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促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案例的分析、讨论中获取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3.2 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3.2.1 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案例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现实事件、科研时遇到的伦理难题,也可以是临床发生的典型事件,它们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及深刻、具体、丰富的背景,本身对学生就有一种吸引力,学生能在营造的情境中主动地思考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和讨论,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根据2006年11月对我院2004年级、2005年级各专业958名同学的问卷调查,98.2%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法对他们“很有吸引力”和“有吸引力”。

3.2.2 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信息由教师传向学生,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器。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学生积极参与,在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参与者,教师既要选择好的剧本,即符合要求的教学案例,又要在课堂讨论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科学地评判和引导。例如,知情同意的案例以及本案例的临床医学专业问题、医学史问题等,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据上述问卷调查,95.6%的同学对《医学伦理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

转贴于 3.2.3 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学不能紧紧着眼于知识的积累,还必须注重能力的开发,追求知识活化率最大化,强化对医学生伦理应用能力的培养[2]。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为培养学生的临场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场所。它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面对、处理和分析各式各样的伦理问题;它缩短了伦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要求学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处理、解决临床伦理问题的能力。据上述调查,88.7%的同学认为案例教学法提高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不同于举例。举例比较简单,可以随时在教学中插入,不必精心准备;而案例教学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通过案例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处理问题,做出决策。一般说来,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

3.3.1 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案例选用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因此,精心选择针对特定伦理问题的案例极为重要。好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①案例具有针对性,即案例内容和讲授内容相符;②案例具有开放性,即案例中的伦理问题具有争议性和可讨论的余地,存在着从各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解释的可能性;③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内容上既含医学事实,又含伦理素材;既表现现实与伦理的冲突,又能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地掌握其伦理依据。

3.3.2 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讨论中,允许学生自主发言,并可以相互辩驳。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参与者应该在讨论中起到引导和启示作用,使讨论不至于偏离主题。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在于开发学生的大脑,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各抒己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推荐小组发言人。全班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高潮。教师要对课堂讨论的内容、程序进行周密细致地安排,要努力营造宽松、活泼、无拘无束的讨论氛围。讨论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最后,教师要对全班讨论的结果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

3.3.3 总结 这是整个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讨论中意见的归纳和汇总,以便加深学生的认识。对于一次完整的案例教学来说,这种总结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伦理的决策是“应当”或“不应当”,不存在“对”或“错”,解释也不仅仅是一种解释,答案也不仅仅是一个,需要面对特定环境、特定的医疗资源、病人的具体情况、家属的态度以及你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教师评价案例时,主要是案例分析思路与结论是否呼应,是否应用了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的观点,是否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3.4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1 案例教学法容易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 案例教学法要求班级规模尽量小,人数太多会使许多人没有发言机会,太少,则不利于讨论的进行,一般以20人为宜。而我们的医学课程多为大课,人数在120人左右,这样的课堂难以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使案例教学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4.2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 运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教师应熟悉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要对案例进行加工、编辑、提出问题,同时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控制现场局面,善于归纳和总结。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对课堂管理有较高的组织驾驭能力。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导向,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设置是否具有合理性、价值性和艺术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如果单纯以教材为依托,“以本为本”,知识陈旧,忽视前沿性知识的引介和探讨,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笔者认为,依据教学目标,“行政伦理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概括为“一个更新、四个增加”。

1.更新教学内容行政伦理主要涉及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即行政活动的合法性问题。行政伦理的规范和行政伦理的判断标准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剔除陈旧性内容,以适应时展趋势。例如,应当将“中国传统的行政伦理规范”更新为“现当代行政伦理规范”,应当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将教材中非现代性的陈旧案例更新为当下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

2.增加专业基础的内容行政伦理学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政治学基本理论,熟悉行政管理流程,运用伦理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判断和选择行政活动的行为方式。以往“行政伦理学”课程同政治哲学、伦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等课程是相对孤立的,不同的教师往往只就本门课程来讲授,彼此缺乏联系和融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中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大一学过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知识到大三时已经陌生。为此,“行政伦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做相应的调整,要做好政治哲学、伦理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基础课程与行政伦理学内容的衔接。例如,在教学内容中设置“伦理学与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学与伦理学等关系辨析”的教学内容,通过回顾性学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设置“行政伦理观”的教学内容,其中诸如正义、公平和民主等行政伦理观念同样是政治学、伦理学的基础性价值观念,故应将这些价值理念置于行政伦理的视野下以深化学生对此的理解和认识。

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因为,“行政伦理学”偏重于实践性,所以在课程内容中尤其应该增加实践环节。一方面可通过开展“全程式”的案例教学大幅度增加课内实践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例如在讲授“行政监督”问题时,我们选择“手表门”事件来启发学生思考新媒体时代行政监督的特点;在讲授“道德在行政中的地位”问题时,我们选择了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女警察蒋晓娟“破格提升”案例来讨论行政实践中“因德获荣”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安排8课时左右的校外实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行政伦理满意度调研,深入政府机关进行相关的实习,等等,让学生零距离了解社会,锻炼其应用能力,以弥补其社会经验不足的缺陷,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基础性条件。

4.增加前沿性知识“行政伦理学”属于新兴学科,在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等方面还处于探讨阶段,其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各国的国情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另外,因其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也决定了行政伦理学时代性强的特点,因此加强前沿性知识的导入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脉搏,增加诸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十以来对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部署等内容,使学生谙熟我国当前政治形势对行政的伦理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行政人员伦理的要求的差异性,及时向学生介绍国际行政伦理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探究其合理性内核,从而保证学生宽广的视野和前瞻性的认识能力。例如,选择美国关于“官员收受礼物”的相关行政伦理的实践性做法进行分析,就行政伦理法治化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就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制度进行课内研讨会,针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等等。

5.增加人文素质内容素质教育不仅指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等人文素质同样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它关系到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理解行政领域中不应或缺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此,在教学中应增加该方面的内容。例如,“行政伦理学”要增加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防止学生片面理解行政伦理中的负面现象,丧失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要对学生进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教育学生敢于突破定式,在问题面前有新思路和新方法;要增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合作和自律的良好品质;要加强学生的公民品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等理念。

二、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1.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和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和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行政伦理学课程有着很强的思辨性,探究式教学法适用于该课程中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探究式教学包括四个环节:第一是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需要根据行政伦理的相关内容精心设计情景,提出难度适宜、逻辑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自主性思考。第二是开放的课堂管理。开展团队讨论,学生组成无领导小组,设计讨论议题,根据理解的差异程度促成小组之间进行对抗式辩论以得出最满意的解决方案。第三是适时点拨探究方向,以期达到全面理解。第四是布置启发性思考题,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

2.全程式案例教学法全程式案例教学是通过建立和完善案例库、在课程每个环节都采用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加深对行政伦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理解。全程式案例教学可以把教材中较为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更加直观的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经验现象来加以认知和验证,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该方法包括如下环节:首先是要广泛收集各类文献和影像资料。如贵州“瓮安事件”、杭州“胡斌飚车案”、陕西“华南虎事件”、上海浦东“钓鱼执法”案、昆明“躲猫猫”案、80后破格提拔事件、仇和新政、三鹿奶粉事件及各地城管“新政”等,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其次是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准备相关的主题材料介绍,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接着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代表做主题发言,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意见交换,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此外,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还可以提前布置案例作业,由学生课下收集主题案例,进行归纳分析,上课集中时间由小组同学分别进行讲解,然后其他同学和老师提出问题来进行讨论和互动。此外,还可以尝试角色表演等方法,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进行角色的换位思考。

三、广泛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的催化剂,灵活、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网络课程不只是为远程教育所独享,而且已然成为面授教学的重要补充。“行政伦理学”的实践教学可以采取网络化学习方式,并分成三个步骤完成。首先师生合作设计实践教学,先由教师拟定实践教学方案;其次在课堂上经学生讨论或修改通过,然后由学生自主渐进地开展学习,撰写实习报告;最后网上师生分享与评论。通过教师在线答疑、在线留言、作业递交、批阅与分享等互动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要注意讨论话题设计的合理性和管理的规范性。

2.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除了网络课程之外,还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在“你眼中的城管”实践项目中,可以要求学生成立项目小组,使用数字视频(DV)记录街头城管的工作状态,并走访小贩、市民、相关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等,采访并记录他们的心声,并将这些视频资料同网络上获取的其他地区的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城管改革意见。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普及及微信的广泛应用,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充分调动手机等新兴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而“微课”就是新形势下的很好尝试。对于教师而言,通过“微课”可以浓缩教学精华,集中而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案例进行解剖,并通过网络方式及时和学生进行共享和交流。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我的微课”项目,可以让他们以每组3-6人的规模进行合作,各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收集并整理资料,选取代表录制自己小组的主题“微课”;最后,通过“行政伦理学”的课程网站在学校的服务器上,让大家访问。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领域中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遵循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对教学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评判,并提供信息以促进教学的改进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证明的行为。合理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当前,行政伦理学教学评价基本是卷面考试代替了综合能力的衡量,是重视学习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的一元评价机制,这不仅难以达到辅助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应试”的消极学习情绪,对教学起到消极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

3.注重评价的公正性和公开性。公正公开是行政理念的内在要求,在“行政伦理学”课程评价中坚持公正公开是深入践行行政伦理的有益尝试。我们应该既要重视起点上的公正,即机会公正,如每名学生的期末卷面和平时成绩中的30%由教师根据学生个人表现来给定分数,而且也要考虑矫正公平,要考虑到每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团队内部分工的不同,平时成绩中的70%按照学生所在团队的整体课堂表现由小组自评和小组间互评来给定分数,这也可从另一个侧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是针对个体和团队双维度展开评价。由于“行政伦理学”广泛开展的是小组式学习,因此在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个人和所在小组两个维度进行评价,使得小组学习不至于流于形式,以调动学生小组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不是取决于他掌握了多少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而是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力。因此,在医德教育中,更为根本的不是去传授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理论,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个体道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道德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医学伦理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深入实际、接触社会,获得直观和真切的医德体验,并培养其基本医学道德观察能力、行为能力、激发医德情感,塑造医德品格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2.对医学伦理学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

2.1课内实践——多角度的案例分析案例教学是指由教师选择典型事件,以恰当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特定情境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依靠其知识结构和背景,在这种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课前根据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典型案例,针对特定伦理问题,在课前与学生充分沟通,让他们对案例的相关背景知识及内容有所了解,做好课上发言准备。案例分析讨论以学生为主体,自由发言并相互辩驳。教师在讨论中给予指导,使学生在角色中受到教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伦理学、法学和心理学等多重视角进行讨论分析。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而且培养了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面对复杂而现实的医疗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课外实践——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科研相结合在课内引入社会发生的医德案例分析的同时,还探索了社会调查与大学生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针对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医德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典型发言。并指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撰写相关理论文章、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例如,有的调查小组到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的现实状况,经过分析、思考、总结,形成调查实践报告,并且成功申报了大学生科研项目。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能够直观地面对现实发生的伦理问题,督促他们探寻问题的答案,从而提升了伦理思维能力和伦理判断力。通过实践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医疗现状,逐渐感悟、体验、摒弃、净化、接收、内化所学的医学伦理学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2.3鼓励学生参与医务志愿者服务医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医疗职业要求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医务志愿者活动为医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它不仅是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医务志愿者活动在我校开展多年来不仅获得病人的好评和满意,为医院赢得良好声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形成病人、医院、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范文第4篇

1根据教学内容

精心选择“道德两难”案例这是应用伦理学实施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所在,因为“两难”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两难”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客观性、典型性、时效性等特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两难”案例的选择必须紧扣教学内容,突出主题,使学生能够在案例的思考和讨论中,加深对某一理论、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就事论事的讨论。例如,我们在讲“应用伦理学的应用模式”这一部分的时候,曾经引用过2008年发生的“交叉换肾”案例。两个家庭,两个医院,换或是不换,生命攸关而又左右为难。通过展示相关案例信息,带领学生直接进入两难选择的具体情景。在引导学生自发思考讨论之后,介绍两家医院各自的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关于程序正义的深入思考,指出伦理委员会是解决“道德两难”问题,形成道德共识的可行的途径。这样,从个别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层层深入,使学生在案例的思考中掌握这本部分的教学难点和重点,融会贯通地理解相关知识。

2精心设计问题,提前布置准备

选择好“两难”案例后,任课教师要结合案例情景,提出和设计好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查阅资料,展开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强调价值性和开放性。价值性强调的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开放性强调的是设计的问题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活动空间,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道德两难”问题的“难”就难在我们会面临两种完全相反的选择,无论哪一种选择,都会遇到一些道德原则的支持或反对。比如,关于“克隆人”的讨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能找到相应的论证,讨论会触及“人究竟是什么”“人类道德的支柱是什么”以及“对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因此,与其他的教学案例相比,“道德两难”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难度。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对“道德两难”案例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更好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问题的布置应提前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在这一次课结束之时,布置下次课将要讨论的“两难”案例及其问题。

3分析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是“两难”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观点在这个环节碰撞,思想在这个环节交流,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在这个环节得以提升。分析讨论能否圆满成功,关键在于任课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冷场往往是这一环节遇到的最大障碍。讨论冷场现象的原因很多,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内因———兴趣不足,更有来自教师的外因———方法不得当。但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没有提前阅读课前布置的案例相关资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应用伦理学课堂上,要想克服“冷场”现象,教师除了在前两个教学环节加大投入,唤醒、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外,更重要的是任课教师在此环节要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通过巧妙安排,适时鼓励,营造一个平等的开放式的活跃的辩论环境。同时还要防止学生天空行马,远离主题,保证讨论沿着既定目标进行。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辩论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积极分子间,其他同学要么是没有准备要么是懒的发言而只是倾听,坐享其成。因此,通过提交个人课前准备资料和小组案例分析报告、记录发言次数等方式,考查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使之成为判定课程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依然是行之有效的外在激励手段。

4归纳总结,梳理问题明确思路

由于“道德两难”案例的复杂性,辩论结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不同的道德原则在面对“两难”问题时会有不同的抉择。所以,无论对案例所提出的问题采取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可以从我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中找到相应的道德理由。对“道德两难”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道德争议所涉及的所有道德依据,学习如何在道德判断上进行理性讨论。这种解决“两难”问题的对话程序,是应用伦理学所必需的,也是学习应用伦理学者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叔本华说过,伦理学不在于呼吁,而在于论证。应用伦理学所提供的是开放的辩论平台,所直面的是“道德两难”,所寻求的是“道德两难”的解答方案。因此任课教师在归纳总结时要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全面总结,虽然这种总结不一定能达成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这个归纳过程的本身可以进一步拓宽思维空间,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明确思路,掌握达成道德共识,走出伦理困惑的解决方案。“道德两难”案例教学带领学生直面道德冲突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在思考、解决冲突中掌握伦理知识,提升道德认知能力。

二总结

教学伦理案例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 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实践表明: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设置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强调用医德理论、医德原则指导医务人员的医德实践。所以,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感,使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思想,同时带给学生一种现代的医学理念、科学的医学思想、全新的医学意识和良好的医学伦理思辩能力。使医学生不但能够遵从行医规范及行医准则,而且能够端正医学认知,启迪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及指导医学实践。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2006年~2007年对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尝试性地进行了改革,把实践课引入医学伦理学教学中。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03班、2004班作为实验对象。

2.方法

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03班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计划生育医学专业2004班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研究的具体方法是把医学伦理学的学习要求告诉学生,然后,在临床专业课程的临床见习时由带教老师简单讲解临床工作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医学伦理的问题,结合这些问题,运用医学伦理学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对进行实验的两个班级进行了相同内容的测验,对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学生进行了教学方法的问卷调查。

3.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P

二、结 果

1.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两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表明,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考试成绩比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的班级好,二个分数段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与采取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认同无明显差异。结果见表2。表2 两组不同教学方法班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略)

三、讨 论

医学伦理学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由于课时的限制及教师的专业限制(非医学专业教师),开设实践课相当困难,学生对学习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不大,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上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如采取案例分析、专题辩论、角色互换法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满堂灌输”的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对提高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1]。但是,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包括了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四部分,不同的章节、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均不同,如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部分,没有实践,学生对医学伦理问题的思考就不会深入,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不利。这就要求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应该设置实践课。 转贴于

在我们的教学尝试中,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组)与采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试验组)的班级的测验成绩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尽管成绩在90分以上及60~69分这两个分数段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70~79分及80~89分这两个分数段有明显差异(P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包括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医德实践和医德难题4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特点,医德实践这部分内容实践性强,课堂上应用案例分析、角色互换法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提高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但缺乏真实的情景、真实的案例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对引起学生的注意方面也不够至于医德难题部分,由于是目前面临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还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这部分内容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取专题辩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专题辩论的教学法在课程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教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它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样,也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意味着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