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绩效管理。

1引言

绩效工资管理工作是地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随着地方高校建设的蓬勃发展,职工规模快速壮大,人员结构日趋复杂,伴随着国家薪酬制度不断更新,绩效工资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1-3]。其次,在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大环境下,现代化管理理念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在高校各个管理环节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4]。然而,部分地方高校的绩效工资管理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主要还是依靠Excel表格来处理日常事务性工作,随着复杂度大、重复计算的工作增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传统管理手段的弊端日益明显。

2发展现状

通过对地方高校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地方高校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大致分三种模式。(1)单机信息管理模式。目前,部分地方高校使用的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是个孤立的计算机系统,仅仅是管理员在各自独立的计算机上完成工资调整等相关业务,无法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或者人事处内部各科室之间信息不共享,这种情况导致各部门之间系统共性数据常常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形成一个信息孤岛,发挥不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2)局域网信息管理模式。局域网管理模式是基于高校人事处内部局域网构建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此种信息管理模式,把数据集中在部门服务器中,实现了本部门不同科室之间数据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事部门内部重复工作,保证了数据的相对准确,提高了人事部门工作效率,对本部门内部管理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然而,这种管理模式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人事信息数据储存在局域网内的服务器上,实现了小范围的数据储存和共享,人事信息共享范围窄,使用率不高,无法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全校信息资源的流通、共享和整合。(3)基于校园网的信息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从全校布局,综合运用绩效工资管理系统,并将此系统信息和功能融入数字化校园网络中管理,实现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数据互通互联,除满足本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可以实现教务、科技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为全校的教职工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3现实意义

地方高校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绩效工资进行管理,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代替传统手工管理手段的目标,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优越性,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了绩效工资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另外,信息管理系统界面友好,操作快捷,学习和使用都非常轻松,给相关工作人员营造了轻松的工作环境。提高了人事薪酬管理工作规范化、条理化、自动化水平。其次,对地方高校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对构建科学、系统、高效的人事管理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地方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最后,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合理地融入到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中,对优化学校资源的配置与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更加完善。

4需求分析

根据绩效工资业务流程分析整个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想要实现的业务目标,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管理系统项目的成败,也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前提。根据信息管理网络化、智能化、价值化、人本化、集成化等特征,结合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系统性能需求分析。操作简单,容易上手;系统数据要保证准确、快速;系统要安全、可靠;系统要具备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系统要有友好的操作界面。总的来说,该系统要具备系统安全、可靠,功能齐全,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易于维护和扩展等基本性能要求。(2)系统业务需求分析。地方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工作由人事处负责,同时涉及教务处、科技处、财务处等部门,从日常工作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地方高校绩效工资业务特殊性,该系统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业务需求:①绩效工资管理需求。此系统要能满足人事薪酬管理过程中因职务职称变动、学历学位变动、政策性工资标准变动等因素带来的相应工资调整的功能,这是此系统的核心业务功能。②人事信息管理需求。此系统要能实现人事基本信息管理功能,能与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基本信息共享。③考核考勤管理需求。考核考勤工作是绩效工资的前提,此系统要能根据不同权限设置,实现网上考核考勤相关业务功能。④奖励性绩效管理需求。地方高校绩效工资重中之重工作就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此系统要能根据学校每年不同财政情况,管理和发放全校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⑤报表统计需求。地方高校在不同时期都会申报各种报表,此系统要能自动生成符合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相关报表,同时,也要能给学校内部管理提供相关报表数据参考。⑥查询需求。此系统既要满足管理者查询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人员相关数据的需求,还要能保证教职工查询自己相关数据的需求。

5系统设计

5.1设计原则

为了满足地方高校在绩效工资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需求,在遵守国际相关行业标准情况下,系统设计应包含以下原则:(1)系统实用、先进的原则;(2)系统运行稳定、安全的原则;(3)系统易操作、易维护的原则。

5.2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上述系统设计原则,结合地方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实际情况,从实际业务需求和技术角度出发,设计了本系统的功能模块,主要包含用户登录、人事信息管理、绩效工资管理、奖励性绩效管理、考核考勤管理、报表统计、数据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1)用户登录模块。操作人员通过此界面进入系统完成日常管理相关工作,包括登录时间、用户名和密码等功能窗口。主要是实现不同权限的人处理不同的工作,以方便管理工作和完善数据安全。用户名设置。不同权限人员设置不同用户名,并且系统要求身份唯一,这样达到区分不同的角色身份,登录后享用的权限也不同,方便管理。密码设置。不同权限的使用者设置不同的密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操作的可追溯性。日期设置。系统可以自动生成,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登录日期。(2)人事信息管理模块。此模块是高校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模块,为绩效工资管理提供人员基本信息。系统操作员通过此模块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查看、管理教职工基础信息及系统数据库记载的信息。另一方面,教职工通过校园网查询的本人相关信息大部分来源于此数据库。本模块的主要功能包括职工基本信息查询、人员增加、人员减少、日常人事信息管理、日常工资管理等。(3)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模块。此模块是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方高校绩效工资的特殊性而设立。地方高校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是每年度绩效工资管理工作的重头戏,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需要根据当年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绩效工资总量,结合教务、科技等部门的考核结果来制定发放方案,所以此模块既能灵活调整学校的相关政策标准,又要能共享其他部门数据,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高效、准确的发放。(4)考核考勤管理模块。考核考勤管理是绩效工资管理的前提和依据,完善了地方高校考核管理制度。各部门提供的本部门教职工的出勤情况、教学及科研完成情况是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由各部门审核通过系统权限上报人事处。此系统模块简化了平时考勤和年底绩效考核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5)报表统计模块。报表统计是人事管理重要工作之一,在不同时期人事部门都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相关报表。此模块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能自动生成相关报表,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能给学校内部管理过程中提供不同统计字段报表,为学校管理层提供数据参考。(6)数据查询模块。数据查询模块是操作员根据自己的权限进行相关数据查询工作,不仅系统管理员可以查询全校数据,普通教职工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查询到自己的相关人事薪酬信息及历史变动数据。利用绩效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所包含的各项人事和工资信息数据,结合数据库管理软件和网页开发技术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各项数据的统计功能,从而为各级系统管理员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统计功能。(7)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此系统数据库代码设置,数据单位信息维护,基于安全性考虑的数据备份和恢复,以及对用户登录、修改、维护资料、删除记录的行为进行记录的功能。综上所述,具备强大功能的绩效工资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大大简化了复杂的人事薪酬管理工作,使地方高校绩效工资管理工作有了质的飞跃,推动了地方高校数字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为了让企业实现高效、完善、便捷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辅助应用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抽象了企业具体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模型,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系列流程,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数据化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简述

人力资源管理从如下几个方面具体体现:任务、流程、内容。

(一)任务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使用、评价、培训、激励、考核、调整、绩效等一系列过程,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成员个人发展的最大化。因此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辅助管理作用下,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内容

在企业实施发展战略制定目标规划中,人员的招聘、使用是企业战略长期中的一种重要资源,根据企业目标确定的所需员工条件,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获取企业真正所需的员工,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增进员工的知识、技巧、能力和其他各个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增强和发挥劳动能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个人价值,提升个人对企业的贡献,达到个人和企业共同进步、发展的目的。

(三)流程

从对员工使用的过程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流程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企业自身目标和岗位需求,按照岗位职责说明书的要求招聘符合该岗位条件的员工,员工新进公司后,通过岗前培训,具备上岗的资格后担任某一岗位。员工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公司可对员工进行岗位考核,考核的结果是调整该员工使用(晋升、奖励、降级、辞退)的重要依据。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

一个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其最大的作用就是为管理层选人、用人提供决策支撑,为普通员工的沟通、交流创建平台,充分调动企业中每个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形成一个精诚团结、积极向上的优秀团队。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规范工作流程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中细分了每一项工作的发起者、决策者、参与者、管理者,并设立了相应地反馈机制,每个员工根据各自不同的权限参与到其中的部分流程中来。这一设计实现了以信息流为基础的模块化流转机制,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流转过程中靠每个参与者的主观判断决定流转过程的弊端,规范了工作流程,促进了工作的合理有序进行。

(二)提高管理水平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仅限于考勤、薪资的管理,而这两项的工作量往往随员工数量的增加线性增长。因此,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局限于重复劳动带来的大量工作量,没有时间从战略的层次思考关于人事的策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大大降低了这些例行工作的强度,并将公司的人事信息分类自动更新整理,管理层决策时可方便地从系统中调用相应的信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力的信息支撑。

(三)提高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使用可批量处理员工的考勤、薪资计算等问题,避免了手工计算的繁琐,降低了错误率,并大大降低了由于人数众多带来的重复工作所占用的时间,提高了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人力部门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关于人才的战略规划上,从管理制度的角度提升公司的人才质量。

三、人力资源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人力资源系统的设计目标和原则主要体现在集成性!灵活性!系统开放性和扩展性四个方面:

(一)功能全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涉及的功能比较多,体系范围也比较广泛,各个应用之间看似分散,却有着功能或结构等内在的联系,我们要使系统将众多看似分散的部分从软件结构上集成起来,这样有利于对企业现有系统的整合。

(二)开放性和服务型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仅需要高度的集成性,更需要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服务性要求,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透明性要求,决定了系统需要开放性;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这就要求系统具体可扩展性。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存在多样性和多变性,这主要体现在新业务的开发和旧业务流程的改进方面,这就要求系统能够灵活适应。灵活性是本系统建设的重要原则,建设一个对需求变化具有充分弹性的系统是系统建设的目标之一,也为今后系统的二次开发做了铺垫。

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的分析主要包括系统需求开发以及系统需求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系统需求的开发主要指的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评价,文档的编写与验证等活动。系统需求分析主要分成需求获取、分析以及规格的制定与验证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遵循现行的顺序进行的,而是相互独立、相互促进,反复进行的。

(一)组织人事管理

组织人事管理功能主要是帮助企业工作人员实现人事管理业务,提供职位构建、职务体系以及组织架构管理,同时提供职员的入职、职员档案管理、转正、异动、离职以及职员合同管理等职员任职期间的全周期的人事处理业务。组织人事管理主要对企业结构、企业员工信息进行管理。概括起来,组织人事管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职位构建、职务体系以及组织结构管理,即对企业中结构、各部门的职位结构进行管理。第二,员工入职、转正、移动、离职管理,即对员工在录用后的整个工作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第三,员工档案以及员工合同管理,即对企业员工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员工的档案进行管理。

(二)薪酬福利管理

薪酬管理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职员进行全面的薪酬管理,并提供职员的定薪、调薪等具体的业务管理功能,同时对多种薪酬核算管理模式进行支持,并且为员工提供包括企业和个税申报等业务薪酬发放业务管理功能,以及员工的福利保障业务。薪酬管理主要包括员工薪水的管理以及员工福利待遇的管理两个方面:一方面,薪水管理,薪水管理包括员工薪水的确定、调整,最后进行薪水的核算。另一方面,福利待遇管理,员工的福利待遇管理即对员工薪酬中除了直接发放给员工的部分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员工个税的管理以及员工福利待遇的管理两个部分。

(三)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建立薪酬与绩效关联的激励,提供360度评估、KPI以及平衡积分卡等多种绩效评估的方式,支持绩效过程管理、提供个人绩效考核和部门绩效考核、支持定量目标考核和定性目标评估。第一,绩效管理的范围包括部门对额绩效考核和个人的绩效考核,部门绩效考核即对部门一段时间内所作的工作进行考核,个人绩效考核即对员工一段时间内所作的工作进行考核。第二,绩效管理的方法包括360度评估方法、KPI评估方法以及平衡积分卡评估方法等,利用多种方法对个人或部门一段时间内所作的工作进行考核。第三,绩效考核的内容包括定量目标评估以及定性目标评估,定量目标评估即一段时间内部门或个人所作的工作数量,定性目标评估即对一段时间内部门或个人所作工作的好坏、所取得的紧张进行评估。

(四)培训管理

培训管理是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实现培训管理规范的业务,主要帮助管理者征集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规划、管理培训活动、管理培训记录以及总结培训结果等业务。培训管理即对整个培训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第一,培训需求征集,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收集各部门培训的需求。第二,培训规划制定,根据各部门所提交的培训需求,进行培训规划的制定。例如,公司规章制度的培训就可以将职工集中起来培训,而一些和具体工作关系紧密的技能培训可以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培训。第三,培训活动的管理,根据所制定的培训规划,对具体的培训活动进行管理。第四,培训记录管理,对培训目标、具体的培训过程以及培训结果进行记录。第五,培训结果总结,在此轮培训结束之后,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的效果进行总结记录。

除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功能分析外,还需对非功能性需求进行分析。非功能性需求描述了系统展现给用户的行为和执行的操作等。非功能性包括以下几个特性:完整性、可扩充性、适应性、易用性、安全性。完整性是指系统正常运行时必须有的功能;可扩充性是指系统对技术和业务需求变化的支持能力;适应性是指对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易用性是指该系统要有清晰的导航功能;安全性包括安全防护、操作跟踪、访问控制。

五、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风险分析

任何企业在实施一个管理模式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下面就存在的风险进行一下分析。

(一)流程风险

流程风险包括营运风险、授权风险、信息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廉政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HRMS项目的管理人员缺乏良好的领导能力,管理层过分依赖尚未经过可靠测试的软件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管理人员没有对运作流程与管理思想的转变做好准备,软件开发者也可能不具备系统所要求的基本素质、系统集成能力和配合沟通能力;信息技术基础结构存在问题,可能影响报表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决策信息风险

导致决策信息风险的主要因素一是如果缺乏总体性的规划与客观的分析评价,容易导致投资分散、系统缺乏协调性以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等一系列的问题,最终可能导致项目的失败。二是在制定预算时往往基于某些假设,可能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无法操作;用于指导和管理业务的财务信息没有与非财务信息很好地实现集成,系统所产生的报表可能不符合行政管理及决策的要求。

(三)软件风险

主要包括软件本身存在的功能风险和企业选择软件时产生的选择风险。主要存在的软件功能风险有:软件功能与企业需求的满足程度,系统的集成性,软件的成熟性和稳定性,及对中文界面和数据的支持程度等。软件选择风险包括:企业是否清晰地定义了自己的需求和期望;企业综合评估系统的能力,包括软件功能、价格、技术支持等;企业是否将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软件系统很好地进行匹配,从而选择开发最合适自己的HRMS系统;企业中参与选择软件的人员组成。公司要避免片面追求功能全面的软件或性能存在问题的便宜软件。

(四)实施风险

首先,在实施项目的组织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能否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稳定的实施队伍;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部门之间的工作、统筹安排跨部门的实施人员、避免出现扯皮现象。其次,业务中断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是因为项目的负面效应可能会破坏正常的业务流程并影响业务的连续性,例如实施时间过长造成员工疲惫,应用效果不大或影响了正常业务造成士气低落,实施中遇到员工的抵触情绪;业务的中断可能对营运设备和环境造成影响,导致不良的工作环境。还有,在项目时间和进度控制中的风险,系统的实施在一开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可行的实施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按时实现里程碑性的目标,以免造成项目最终半途而废或系统上线严重延误。再有,在实施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中的风险。

(五)规避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套软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整套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能否顺利转变管理思想以使之和信息化系统带来的管理思想相符合,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信息化系统成功实施的最关键的因素。如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实施一套新的系统,将面临许多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显得十分重要,这里给出一些规避风险的措施,希望对系统实施给予一定的帮助:要对实施系统树立正确的期望,不要以为信息化系统是“万灵药”,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或是看到别的企业实施了信息化系统而盲目攀比;要能清晰、明确地定义自己的需求;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不要以技术人员为主进行选择而是以管理人员为主;主要考虑管理适用性而不是技术适用性;不要只注重信息化系统可能带来的效益而忽视了实施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风险;实施信息化系统时要认识到专业咨询顾问带来的巨大价值和帮助;项目实施过程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参与,项目小组的成员要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为主;对实施过程中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转变作好准备。

现代企业面对着琐碎的人力信息管理,所要处理的数据也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很有必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包括组织人事管理、薪资管理、培训管理、等功能。同时,在后期的开发中,对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进行有效地利用,通过数据挖掘的一些算法,得到一些对企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论大型企业全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2011(1)

[2]戴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1(9)

[3]田志军.考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0)

[4]方娇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0(25)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范文第3篇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和历史沿革

人事档案信息化是在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人事档案管理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事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和提供利用,做好人才信息基础保障工作,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人事档案的过程。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和现代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以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的并存,根据需要实现纸质与屏幕的人事档案查阅,进而完全实现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在人事档案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单机检索。20世纪80年代,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始利用计算机管理本部门的职工信息,建立起一个个以单机为处理工具的人事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大多采用dBASE、BASIC、C、FoxPro等语言作为编程工具,在DOS操作系统下运行。这一时期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的数据简单,没有统一的格式,检索内容单一,数据处理能力有限,通用性差,但推进人事档案管理软件的普及应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期,单机与局域网相结合的管理系统。系统开发工具主要有Visul Foxpro、PowerBuilder和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Sybase等,操作系统平台为Windows、Unix、Linux等,并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其它技术标准,为后来人事档案信息数据的交换和管理软件的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广,推动了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末至今。由于档案信息化的推动,各单位和机构开始开发和应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来管理人事档案。从当前主要应用来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基于B/S模式的全文数据库居多,这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集成性、人性化等都有更大的改善。但是,如何利用Internet技术进行CA认证并提供远程服务以及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共享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纵观近年来国内应用较多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符合当代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其功能也越来越完善,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

二、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中需要协调的几组关系

改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方式,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进行重新的界定,以确保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流程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应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引入到其中,以提高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人事档案信息化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大有裨益。当然,信息化过程对人事档案管理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如何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人事档案管理,必须协调好以下几对关系:

1.实用性与规范性

实用性是指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注重切实解决客观存在的问题,并能在实践中产生积极效果。一方面要在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得以大大提高,另一方面要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考虑到人事档案的隐私权。人事档案信息系统设计要在实用性基础上,引进IT行业的人才和技术,结合本单位财力与技术基础,采取合作开发或引进方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规范性是指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所建立的系统需要符合行业规范。以《全国组织干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结构体系》为例,它是为实现干部信息的规范化及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按照人员管理及机构管理中科学的信息流程制定的,不仅具有较高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而且具有总揽全局的权威性。在信息化过程中,文本文件、图像文件、扫描文件、声音文件等的采集与管理都应遵循《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8894-2002)所规定的格式,以减少转换与重新制定的难度,同时也是人事档案信息化规范性的客观要求。

2.安全性与开放性

为了防止将人事档案信息泄露给无关用户,必然要对人事档案中的隐私信息加以严密保护。在信息化过程中,加强对人事档案方面的电子文件的管理与审核,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保密的目的。同时,还要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做到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互联网对公共信息网实行物理隔离,涉密及隐私档案信息不能存储在与公共信息网相连的信息设备上,更不能储存在公共信息网的服务器上,能够建立人事档案专网则是最理想的选择。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这就决定了人事档案信息开放的必然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人事档案属于保密内容,除了负责收集和保管人事档案的管理者能接触到人事档案外,其他人包括档案当事人是不能接触到人事档案的。在当代条件下,人事劳动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契约关系,人事档案的管理权、处置权也从完全交给用人单位转变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管理。

人事档案作为当事人“德、能、勤、绩、廉”的客观记录,部分信息也变得公开透明,信息开放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对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而言,他们在专业上的学术水平、学术成就、个人简介等基本信息都已完全公开,对用人单位和各级部门做到“知人善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档案信息的开放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无限制的开放,是在保证当事人隐私不被泄露的条件下的有限开放。

三、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1.需求分析

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需求是指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在面向实际应用时所应具备的各种功能。开发一套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如果功能设计存在缺陷,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和其它软件产品一样,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是第一位的,是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也是解决用户客观问题的关键。人事管理系统的功能一般分为基本功能和拓展功能,基本功能是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中必备的功能,拓展功能则是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添加的功能,以辅助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

2.功能设计

一般而言,定制开发一套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初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学校的日常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考核、信息统计等工作集于一体,将教职工人事档案中的基本信息、工作履历、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奖惩管理等信息进行电子化,并上传到网络管理系统,避免每次查询纸质人事档案这种低级重复的体力劳动,这将极大地提高管理部门服务师生的效率。设计的系统一般应有两种不同权限的用户,分别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具有全局信息审核和修改的权限,普通用户(教职工)只具有修改个人信息的权限。系统所有用户都从统一界面登录,普通用户可以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用户名,初始密码由系统统一设置为身份证号码最后六位,首次登录后要求自行修改初始密码。如图1所示:

登录系统后,应该将系统的主要功能清晰地呈现在教职工面前。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系统,一般来说,主要功能应包含机构管理、岗位设置、人员管理、人员变动、职称评审、培训进修、年度考核、合同管理、请假管理、档案管理、文件管理、信息统计、报表管理等模块,如图2所示: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软件需求开发 进度 成本 质量 管理模型

一、引言

软件需求开发是软件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需求、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各个阶段中,需求开发处于软件工程的开始部分,它提供构建软件项目的根基,决定软件开发成果满足客户需求的匹配程度。软件需求开发环节的失误会随着开发进度的扩大而蔓延,资料表明,软件项目中由于需求开发管理混乱而造成的返工开销几乎占了总开发的50%。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分析软件需求开发阶段的系统构成,并设计管理模型来提高软件需求开发的管理效率。

二、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过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软件需求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变化性、主观性等特点,并带来软件需求开发管理的复杂性。软件需求开发是一定的组织利用有限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可以作为项目来进行管理,其管理过程由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构成。

1.需求获取

需求获取是在问题和最终解决方案之间架设桥梁,其主要任务是和用户方的领导层、业务层人员进行沟通,获取用户的具体需求,并了解用户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现有的运行系统等具体情况,同用户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方式。软件需求获取的方法有:与用户交谈,向用户提问题;参观用户的工作流程,观察用户的操作;用户工作的情景分析;现有系统的问题报告和改进要求,事件和响应;市场调查和向用户群体发调查问卷;与同行、专家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分析已经存在的同类软件产品,提取需求;从现有产品或竞争产品的文档中提取需求;从行业标准、规则中提取需求;从 internet上搜查相关资料等。

2.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主要通过建立业务模型的方式来描述用户的功能需求,为客户、用户、开发方等不同参与者提供一个交流的渠道。业务模型可以映射出软件产品的核心需求,即功能需求。功能需求应描述软件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对输入的响应,并描述特定条件下的系统构成等。软件产品本身可能还存在与业务无直接关系的非功能需求,具体与系统的总体特性有关,如可靠性、响应时间、存储空间等。非功能需求定义系统提供服务或功能的约束,包括时间约束、空间约束、开发过程约束及应遵循的标准等。通常这两类需求构成软件需求的总集。

3.编制软件需求规格

软件需求规格的编制是为了使用户和软件开发者双方对该软件的初始规定有一个共同的理解,使之成为整个开发工作的基础,需求分析完成的标志就是提交一份完整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以一种开发人员可用的技术形式阐述软件必须提供的功能和具备的性能,以及必须考虑的限制条件。软件项目客户通过软件需求规格了解软件项目能够提供的软件产品,检查软件需求是否满足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根据软件需求规格制定项目的开发计划和管理过程;软件开发人员通过软件需求规格理解要开发的产品及具体要开发的内容;软件测试人员通过软件需求规格验证软件。

4.需求评审

编写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还应当进行需求评审,确保需求确定的科学性。可采用下列指标进行评审:(1)正确性:每条需求都正确代表构建软件系统所要完成的事情。(2)无歧义:每条需求只有一种解释。(3)完备性:需求不能发生遗漏,应全面考虑相关问题。(4)一致性:用户需求必须和业务需求一致,功能需求必须和用户需求一致。(5)重要性和稳定性分级:现有资源不足以实现所有需求时,可以根据级别的高低决定实现的先后,舍弃一些级别低的需求以保证项目的按期交付。(6)可验证性:需求分析是可测试的,只有系统的所有需求都是可以被测试的,才能够保证软件始终围绕着用户的需要,保证软件系统是成功的。(7)可修改性:每一条需求都易于完整一致的进行变更,且不改变需求集的结构和风格。(8)可跟踪性:每条需求都是可溯源的,且存在一种机制使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引用需求是可行的。(9)可理解性:用户和开发人员都完全理解需求集的整体行为、所提供的功能及其中的每条需求的含义。

三、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

1.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构建原则

软件需求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模型的构建应遵循下列原则:(1)程序性原则: 软件需求开发管理应遵循固定的业务流程,可将其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2)系统性原则:软件需求开发要在限定的时间、成本条件约束下达到一定的质量,实现软件系统的最优,要求管理遵循系统管理原则,实现目标最优。(3)简化性原则:化繁为简,将模糊的、潜在的复杂问题明确化,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并以简化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便于项目管理。(4)平衡性原则: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的具体事务要有一定的侧重。对于需求开发过程事项,应根据影响大小分清主次,关键的事项或者事项里的某个多发问题点,着重管理,达到在管理上的主次平衡。(5)高效性原则:模型的设计必须以促进需求开发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提供给相关人员一个展示需求开发管理和有效解决方案的平台。(6)时时控制性原则:及时控制需求开发过程中影响进度、成本、质量等问题,及时发现解决冲突事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保证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完成。(7)动态性原则:开发中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软件需求开发中,并学习借鉴相关软件需求开发的成果。

2.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遵循了软件需求开发的管理流程。启动阶段,软件开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软件项目已立项,项目正式启动。软件需求开发管理阶段是模型的主要部分,按照项目流程,依次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总结阶段,对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进行总结,并进入到软件程序设计阶段。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应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对软件需求开发进行动态管理。进度管理就是制定出经济合理的进度计划,然后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检查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的差异,并及时找出出现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进度管理应加强沟通,掌握可能延误进度的环节,并严格控制进度变更。成本管理就是对项目所需的成本情况进行详细地分析和估算,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并编制项目所需的成本估算和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成本管理应严格控制加班、浪费等额外支出。质量管理是为了保证项目的可交付成果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围绕项目质量而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等活动,其具体内容涉及质量规划、实施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通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使软件需求开发成为进度快、成本低和质量合格的有机统一体。

该模型规范了软件需求开发的业务流程,并在整个软件需求开发的不同环节之间建立联系,明确需求开发过程与自身各任务项之间以及项目其余环节所存在的各种联系。模型各环节间的相关性、可追溯性保证了软件项目需求开发过程,可以遵循统一的管理模式。该模型具备可配置性。每个软件项目,都具有个性化管理需求,在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可以针对具体的开发团队,项目要求,管理侧重点,扩增相应的管理模块,将此模型推广到任何一个软件需求开发项目。

3.模型应用

由于软件需求开发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需求描述问题,明确表达需求较难确定,并且难以统一;需求完备问题,需求没有遗漏,难以准确划定系统范围;需求的变更问题,需求变化是永恒,需求不可能是完备。模型应用需做好以下工作:(1)文档化管理。需求必须有文档来记录,该文档必须是正确的,是经过验证的,是在受控的状态下变更的。开发或管理人员常常会在含糊的情况下把认为是相对简单的需求忽视而省略文档记录,其实未必简单,只有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才说明已经真正把需求整理清楚了,同时方便日后维护工作的展开。需求含糊的情况下要进行会议形式处理,并邀请相关人员参加进行需求澄清及确定,需求在进行多方确定后进行归档。同时软件需求的复用率也是相当高的,可以避免升级时重新将需求再次获取,只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为文挡需求复用升级处理。(2)审核评估需求变更,减少变更的影响。在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渐变是必然的,无论需求变化的程度如何,只要需求变更就必须进行评估。在需求变更之前必须由项目管理人员审核,再传给开发人员进行评估等工作。管理人员必需依据对整套系统的了解程度分析需求变更过程中可能受影响的系统及受关联的功能模块,并制定积极应对措施。(3)整体管理。应识别、确定、结合、统一与协调软件需求开发管理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各种过程和活动,保证进度、成本、质量等各要素的相互协调。

四、结语

软件需求开发在软件项目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设计了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模型。该模型遵循项目管理流程,将软件需求开发划分启动、需求开发过程、总结三个阶段,并将软件需求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编写软件需求规格和需求验证四个阶段,模型应用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对软件需求开发进行动态管理,实现软件需求开发项目目标最优。该模型能够提高软件需求开发管理效率,确保软件开发能够按进度,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景慎艳:软件项目需求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7)

[2]左怀远:软件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

[3]孙琦龙:加强软件项目管理的实践模式[j].科技信息,2008(7)

人事管理系统性能需求范文第5篇

MIS系统的开发一般包括六大部分:规划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编码)阶段、测试阶段和支持阶段。它的开发方法分为两种: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结构化方法是指使用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与结构化编程的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指使用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与面向对象编程的系统开发方法。在这里,MIS系统的开发综述主要是针对第一种方法:结构化方法。

【关键词】

MIS系统;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1 系统规划阶段

系统规划阶段目的是规划项目范围并做出项目计划。在这阶段主要包括:项目目标、可行性分析、人员分工三部分。

在开发MIS系统时,首先定义项目的目标,它是项目的重要活动之一。其次,确认项目的可行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方面应该从社会效益、资金投入以及社会回报等方面考虑。再次,确定MIS系统的人员分工,一般应该包括界面开发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数据库维护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

2 系统分析阶段

系统分析阶段目的是了解并详述用户的需求,这个阶段重点考虑的是系统做什么。一般而言,系统需求包括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

功能需求最简单的方法是定义事件,并跟踪针对某一个参与者而发生的一序列事件。事件是可以描述的、值得记录的、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例如:雇员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参与者是管理员与雇员。从管理员的角度看,可以增删改查雇员信息。

从雇员的角度看,可以填写和查看自己的信息。系统的所有事件按照工作流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可以构成系统事件表。事件表中行代表事件,列代表某个事件的详细信息(触发器、来源、动作、响应、目的地)。

非功能性需求定义了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两部分,另外非功能性需求还包括性能指标等。下面是对非功能性需求各个方面的简述。

(1)性能方面的需求:性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软件响应速度方面、软件响应结果方面、软件响应精度方面、软件在运行时的消耗量,用户在这几方面的需求就是性能方面需求。

(2)可靠性方面需求:可靠性方面主要指的是在软件使用过程中软件失效的频率、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如果遇到错误,错误的严重程度、以及软件的易恢复性,故障可预测性。用户在这几方面(软件失效频率、严重程度、易恢复性、故障可预测性)的需求就是可靠性需求。

(3)易用性方面需求:易用性方面主要指的是用户是否容易使用该系统,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界面是否人性化,是否美观,是否能够满足用户文档和培训资料方面的要求。

(4)安全性方面需求:安全性方面的需求主要是体现在用户在身份的认证方面、授权控制方面、私密性方面的要求。

(5)运行环境方面的约束:运行环境主要包括软件环境与硬件环境,该方面的约束主要是指得用户对MIS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

(6)外部接口:不同软件与硬件的接口不同,因此在系统开发出来后,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

(7)可保障性方面需求:用户在软件是否容易配置、是否容易扩展、是否容易维护、是否容易移植等方面的要求。

3 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的着眼点是系统如何构建。该阶段主要分为总体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

概要设计指的是总体设计,主要是整体的设计,不关注细节。总体设计主要设计软件的整体架构,包括哪些模块,这些模块应该实现什么功能,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以及模块之间的层次结构等。

另外,总体设计的内容还包括该MIS系统的总体数据结构以及底层的数据库结构。总体的数据结构及数据库结构包括MIS系统存储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及联系。

在该总体设计阶段,通常利用软件结构图来表示。这个阶段的文档叫做软件概要设计说明书,在该文档中包括模块的划分、模块的调用层次、需要选择的技术路线等。

详细设计阶段指的是细节方面的设计,是具体到某个模块的细节(模块具体功能的实现),在这个阶段不能笼统地描述,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非常精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

在详细设计阶段,主要有流程图、盒图(N-S),伪代码等方法进行描述,该阶段产生的文档叫做详细设计说明书,该文档中是具体模块的实现细节,是对上一个阶段(总体设计阶段)的进一步细化。从理论方面来讲,编码可以根据详细设计文档来进行,也就是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

4 系统实施阶段

设计阶段完成后,在将系统移交给用户前的一系列活动叫做系统实施。该阶段主要包括按照总体设计方案购置和安装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系统;进行程序设计;输入基础数据,进行系统测试;进行人员培训,系统转换和试运行。下面以雇员管理系统为例进行讲解。

雇员管理系统的实施包括数据库的实施、管理雇员、增加雇员、查询雇员功能的实施,数据库实施时,需要建立两个表,管理员表与雇员表;管理雇员功能实施时,主要是分页的实现;增加雇员功能实施时,没有涉及到难点;查询雇员功能实施时,主要分为模糊查询与精确查询。

5 系统测试阶段

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它进行地越早越好,一个MIS系统需要必须经过软件测试阶段。这是对MIS系统的检查,这种检查从某种方面保证了软件开发产品的正确性、一致性等。

软件测试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黑盒测试,就是把软件看成一个黑盒子,不关注里面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测试人员根据功能上的输入输出关系,设计测试用例来检查软件是否会按照预想来显示结果。以便查询出对应的错误,测试是为了检验错误,但是绝对不能证明软件正确,这是值得强调的。另一种测试是白盒测试,这种测试和黑盒测试正好相反,它关注的是软件的内部结构及内部特性,测试者需要根据内部结构来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检测。在这里还需要注明,测试者最好不是软件自身的开发人员,如果是自己对自己设计的软件进行测试,容易忽略错误。

软件的测试步骤主要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指定对应的测试计划。第二步,进行测试的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指定测试方案。第三步,利用设计的测试用例来运行程序,将预期的结果和运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第四步,就是管理层面的问题,包括测试配置管理、资源管理、测试管理三方面的管理。

6 系统支持阶段

系统投入使用后所涉及的活动为系统支持。它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系统文档,编写用户文档,并组织用户培训。

【参考文献】

[1]沈备军.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39-42.

[2]孔祥盛主编.PHP编程基础与实例教程.2013.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