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片面课程资源开发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高中数学课程应该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教材被绝对化了,教学变成了教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应是数学新课程课堂普遍的现象。

但由于对课程资源缺乏认识或经验不足,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现象:

1、教材地位被弱化

有的教师讲究片面超越教材,过多过早地补充内容,甚至偏离课本而大谈从网上下载资料,教学内容失去了支撑.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生活素材,大量增加乡土文化内容,片面删除了教材中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进科技成果的题材,把“生活世界观”作片面理解.

2、为情景而设置情景

按照新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呈现“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或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发现问题,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组织学生尽可能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操作、实践、模拟活动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受、去体会,获得大量的直接经验,自主的建构知识,形成数学模型,这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情景设置时,不少教师情景设置目的不明确,创设的情景只是作为课堂摆设,情景内容脱离实际,设置的形式呆板单一,情景设置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滥用多媒体等.

3、联系实际变成了装饰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加强生活与数学的接轨.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数学的“外衣”.一些课堂上,教师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4、搜集和处理信息形式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学涉及到某些知识,教师便让学生收集材料,即使一些简单明了的问题也要收集材料,结果造成学生负担加重.另外,只重搜集而不重视处理和利用,对材料只是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而没有加工分析.对教师而言,素材的选择和收集是实现“数学文化”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提高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尽可能收集丰富、广泛的信息和资料,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帅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作出恰当的选择,使所选择的素材既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实现“数学文化”的数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形式化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新的完整的界定.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改革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是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形式化问题,表现为:

1有合作形式而无合作实质

数学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动起米,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培养他们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学生之问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结果往往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倡导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通过合作交流来探讨的问题,必须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准备后方可进行.

2对话变成问答

对话是一种交流方式,它要求改变过去的“传话”和“独白”的方式,走向互动,新课程倡导对话教学是对独白教学的否定,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把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

3有活动无体验,有温度无深度

新课程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在教学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活动是随意的,缺乏明确目的,学生忙这忙那,却美其名日“动中学”.新课程提倡的活动是操作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统一,意在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4板书让位于多媒体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新课程;课程评价

2005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江苏省范围内全面铺开,此次新课程改革中政治政治课程与教材的改革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在课程类型、学科体系、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制,它能否在实践中顺利实施,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十分令人关注。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成为政治新课改的当务之急,现就我个人的体会和做法谈一点感受。

一、面对高考与会考如何利用新教材、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

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材而言新教材更加不系统,高中政治新教材的文字表述,结论性的东西减少了,但学生的活动增加了,综合探究等实际操作的内容明显增多,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充分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那就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如果充分调动每位同学,那么时间又难于满足,教学进度无法完成。

二、如何有效的衔接高初中政治教学

由于初高中政治课程的要求不一致,出现严重脱节,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中考的考试只有50分,政治课有的学校非常不重视,而且有的学校无专业的政治教师教学,学生的政治基础非常薄弱,而高中政治在难度和要求方面上升幅度大,这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无疑一下难以适应,给我们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三、如何处理必修教材中的综合探究活动

教材每单元都有综合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将政治原理与生活紧密结合,如果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问题中灵活运用政治知识,有助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体现了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教材中的活动太多,如何提高活动有效性问题很大,再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性不高,积极参与程度较差,费时较多,影响课程的进度。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较单一

现行的评价方式还是分数评价,评价方式的变革能引起教学方法的改变。在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学校的教师各施其才,试行了多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法,但学校要的是成绩,水平测试的评价也是试卷,而且难度有超高考的嫌疑,学校要的又是成绩排名。所以在改革中有时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面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想了一些办法和对策,具体如下: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虽然新课程改革已推行了几年,但当前中学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而在应试教育观念尚未获得根本转变的情形下,学校所实施的教学改革变的缺乏成效。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局面,可通过多种活动或方法来渗透新课改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如:围绕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2.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首先,思想上进行积极开导,安排年轻教师多参加优质课教学活动,使其亲身体会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意义;其次,学校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上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措施,逐步按照新课程要求开展各项改革,同时多学习其他取得重大进展的学校的好的经验做法,安排教师参加各种相关培训和优质课观摩活动;最后,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标准及相关要求,并将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中,研究各种教学方式,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在新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必须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得到有效保障,并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要综合采用观察、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 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有效教学难以实现

主要表现为:(1)课标意识淡漠,教学随意性大。(2)对学科教学缺乏整体把握,导致教学效益大打折扣。(3)对新老教材缺乏比较研究,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4)不能正确理解三维目标,割裂、分解教学目标。

要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际中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和教学的“纲”,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教学也应对教材再创造地重组,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老师的教学较为随意!由于课程标准意识的淡漠,如同以往不重视教学大纲甚至不知道教学大纲的情形一样,许多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仍然不重视甚至不知道学科课程标准,更没有读过《课程标准解读》这本书。

许多课堂教学实例反映出教师不是以课程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是随意而为。将学生的行为变化过程简单化,对于需要多次设置为课堂教学具体目标的内容标准仅局限在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而没有循环和提高的过程,实际上使学生的行为变化成为不可能或不巩固。

二 教学方法研究滞后

主要表现为:(1)“课程改革只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2)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教育理论。(3)否定一切传统理论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言必称希腊”)。(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表现为:“走过场”式的学生活动(研究要在重点内容上展开,不是所有学习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研究来掌握,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式学习,在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上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学习,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研究)、少数学生的表演(未能关注全体学生)、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热闹(探究、讨论未能在双基上体现和落实)等。

新课程实验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点研究的主题。所以,要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六个改变”目标: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不是对现行课程与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某些不足之处(“六个过于”)进行改革,改革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 对策与建议

1.对策

教师应学会四种对话:与文本对话——研究教材及各类教学资源,善于汲取,敢于质疑;与他人对话——审视并探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学会欣赏普通人的成果;与专家对话——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与专家的理论作对接辨析,寻求理念的支撑与引领,获得专业认知的提升;与自己对话——通过专业日记记录教学体验,常反思、促提高,在不断否定自我中完善自我。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对教育教学之道缺少足够的了解,对教育教学理论更没有系统地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要么来自“学生时代”的教师,要么来自做教师后的“学习经历”,要么来自教学实践。人很难彻底地认识自己,但批判与评价自己过去的教师,虽然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总比直面自我的批判容易许多。通过对自己以往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批判,其实也就找到了自己教育教学的弊端与不足。

2.建议

第一,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深入钻研新课标、新教材;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课改纲要的学习;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使自己具有综合地理专业知识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素养。

第二,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集体备课,智慧共享。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范文第4篇

一、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准

许多教师看到了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和编排体例上的差别,但对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理念理解不透。有的教师在整合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找不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口,在教学资源的搜集上觉得精力不足。于是过于拘泥于教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教教材;有的教师对教学深浅度把握不准,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许多教师宁可多讲、深讲,也不愿意“贻误”学生,对教学内容追求全面,补充旧教材内容,加深教学难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痕迹明显,如有的教师在讲“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一课题时,把新教材已淡化的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宪法的修定程序细讲深挖,无形中拔高了教学要求,增加了教学难度。

2.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准

新教材融入了大量的知识链接,图片表格、活动设计等,知识容量,信息量都很大。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教材内容逐一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够的。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结果又出现过早完成教学内容,余下时间不知怎么安排的现象。

3.教学方式转变机械化

新课程提倡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教师开始上课时,就布置几个任务、提出一些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当旁观者,对课堂教学放任自流,课堂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无效。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体验”,但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生活化”处理不当,片面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偏离了课堂教学的任务,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实质

研读新课标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教材的必要条件,钻研课程标准,要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教学的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育内容。所以它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施展余地,教材体例和内容呈现的多姿多彩的状况。教材的作用转变为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一种课程的资源。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在全面准确理解课标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处理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利用好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简言之,教师只有学习好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2.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搞好课堂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所谓“详”,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将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加以有机整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目标的实现要明确体现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紧紧围绕所提出的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特别是要防止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首位维度目标的虚化,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本身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教学过程的设计就要做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同时结合教学需要收集相关信息,对于占有的信息资料,做出适量的裁减,然后确定整个教学过程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内容安排要合理,各个环节的连接要有逻辑性。

所谓“略”,是指教学设计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课堂教学留下空白,把学习、思考、提问、辩论、表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决不能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成了教师事先完全预设的,僵死的“演教案”的舞台。

所谓“突出重点”,是指要注意搞好对课堂教学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思维含量。二是应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知识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进行问题设计,如:①作为消费者,你的权益曾经受过哪些侵害?②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③通过学习,如果今后在消费过程中,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十分重视“活动”的要求,新课标将“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按左栏、右栏并列编排,并将“活动”内容直接纳入教学目标,作为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活动的设计要注意目标性、有序性、实效性,活动开展的方式有讨论、交流、访问、查阅、收集、评比等,在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如:在教学“学会自我保护”这一内容时,可开展“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卡”的设计比赛活动。要求学生把个人的相关信息和常见的求助方式、保护办法溶入到设计中去,设计基本要求是:①设计的主题突出。②卡片的内容实用,针对性强。③卡片外观精美,携带方便。通过保护卡的设计比赛,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质,切实转变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要正确理解他们的内涵和本质,克服认识和做法上的片面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师生双方在统一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积极地、自觉地、有主见地学习是自主性学习的主要特征,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生,要避免把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的作用,完全由学生自主的形式,而应该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思考,参与课堂教学,通过“看、想、说、练”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学生自觉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体,组织交流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因此,不能将合作学习等同于课堂讨论,认为讨论得越“热闹”,合作越努力,讨论只是合作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互助的学习气氛,同时要做好调控引导工作,以防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范文第5篇

一、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率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有时我的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有时感到茫然,总怕学生学不会,就总想多教学生一些、多重复几次,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三维目标的达成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于整合,不知道应该如何有机地统一起来,常常出现这样几种情况:为了应试需要,还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或者片面追求形式的活跃、关注过程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能力的提升。

三、学习方式问题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组织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小组内没有明确的分工,也没有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和及时引导,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参与进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有利有弊。

四、课程内容问题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不能巩固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那么,教师补充和整合的知识学生能巩固和消化吗?如何突破教材的限制,整合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开放、更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呢?

面对上述种种困惑和存在的困难,我坚持学习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体会:

1、树立新的课程观,加强对新课改实施的认识,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也是课改的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可以通过不断地写教学后思、案例分析、观摩他人的教学成果、交流与探讨、与学生进行反馈教学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过程,要考虑教学的实效并以此作为课改的支点,这样才会使改革有新思路、新视角,促使自己不断升华。

2、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外语教学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趋势和重要原则。要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使同学们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相信学生的能力,创设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英语课,本身是一种语言学,更是需要多说多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例如诗朗诵、唱英语歌曲、演课本剧、影视欣赏、英语角、英语班会等。

4、继续探索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认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提示,老师们可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可以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不少东西。教师在写好自己教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经集体讨论、研究后,编写出一份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根据“学案”作相关的学习笔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及巩固知识要点上,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