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生 阅读教学

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实践表明,大量阅读和提前写作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认真和快速阅读的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任务。面对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知识的激增,阅读教学面临着挑战。学生即将涉足的信息社会,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获取、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本文就新课改下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一、提高阅读速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阅读只要求理解和记忆,而不重视速度也不会有效率,所以阅读速度是检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客观指标之一。但是,当前的小学生阅读速度几乎成了阅读教学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更不用说重视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阅读量也远远不够。而要增大阅读量,快速阅读就很有必要了,所以,重视学生阅读速度能力培养也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速度,笔者认为有两点: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地摒弃凭经验、靠教参的习惯做法。把速读教学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提高教师素质,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技巧训练,扩大学生阅读面,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二、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

1.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多媒体课件音像并茂,操作性强,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知规律,特别是对故事情境的教育有其独到的功效,适合于进行情感的熏陶。其次,也可以设计趣味游戏创设情境。游戏是孩子喜爱的活动方式。教师把语文学习与充满趣味的游戏紧密结合,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再次,教师可以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要求,可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仅给学生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提供了进行再创造的舞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营造文本氛围创设情境。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以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指导朗读,体验情感

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功训练。朗读是眼、口、耳、脑的综合活动,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语气的训练中,不仅能体验到课文中遣词造句的准确、贴切,标点符号的丰富内涵,而且会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内化、外化的完整心理变化过程。在朗读指导中,教师的泛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能让学生透过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教师的泛读最容易感染学生,也最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在日常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泛读,把对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泛读时,我注意把语气的悲喜、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在教师的泛读中,学生陶醉了,一个个犹如置身于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欣赏着如画的美景,感受着物产丰富的喜悦之情,使学生尝试朗读、模仿朗读的欲望油然而生。

3.开展多种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学校,教师可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模仿秀”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能有效地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巩固阅读的成果,一些比赛环节的设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致课外阅读能更加深入。在家中,教师可建议家长与学生建立一个“家庭读书会”,在此,家长与孩子可各自读书,营造一个和谐安静的读书氛围,如果孩子有兴趣还可以说说感受和体会。至于时间可依据家庭情况与孩子的状态自定,时间长短可灵活调整,但一定要每天坚持,不可半途而废。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建立“联系卡”,请家长协助每天在联系卡上登记学生的阅读情况:书名、时间、专心程度……有了家长的协助,学生的阅读质量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指导,就可使孩子的视野开阔,知识增长。那么我们的孩子乃至国民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指日可待了。值得注意的是,读书毕竟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要给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要让孩子快乐地读,只有快乐地读才会让我们的孩子愿意读并且读得快乐。

4.启动积极的评价方式,调动小学生阅读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固定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样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提倡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见仁见智地去解读文本,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丰富了文本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作品的赏析品评自然也会有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解感悟没有严格的好坏对错之别,只有体验的深度、角度不同。因此,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加以发展,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地思考,创造性地阅读,才能促使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共同提高,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最终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平台,调动他们阅读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南昌市百花洲小学语文教改课题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速读能力――关于小学生阅读速度的诊断检测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1997,(05).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改;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信息网络环境下,“浅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抓紧校园阅读环境的建造,避免学生时代的浮躁。作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还是要回归我们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当前多种因素的滞后性造成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本研究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试图在前人的智慧之上有所突破。

1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势在必行

当下,多种因素正激发着我们重新审视阅读素养: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新语文课程对我们的培养目标,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及时性等等。下面文章就从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必要性。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也同样要求初中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准备。因此,我认为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关键是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是一个对综合素养要求较高的专项训练,它能做到集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于一身。阅读教学占据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发生多重对话的最有效途径,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是最能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既能满足他们兴趣的需要又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能拓宽他们的眼界,这种文学散发出来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丰富人格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这两个阶段是学生储备知识、培养人格的关键期,所以要抓住儿童身心发展的黄金期,及时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学科素养。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具备工具性特征的课程更是应该得到重视。现今网络冲击下,“浅阅读”模式固然便利省时,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只会形成他们浮躁的心态。因此,提升中学生阅读素养需要我们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2中学阅读教学现状窥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虽已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的气象,阅读教学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取得进展,但当下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学习主体性的缺失: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对教材美感的欣赏,失去了自我阅读鉴赏的耐心,将完成学习任务代替了审美感知的培养。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习的畏难情绪导致一遇到稍难理解的文章就浅尝辄止,以致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学生已无心坐在那里作深入的专研,凡事尽做走马观花。其次是部分教学主导性的僵化:中学阶段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教师在学生学科素养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成为知识的传声筒,教学的模式化,教学内容的过程化,教与学的分离,教学范围的狭窄化,教学过程的固定化,学生的被动接受化,重总结性教学评价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着语文阅读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大多是被陈述性的教学内容代替了程序化的教学过程,传统教学法,不论课文题材和体裁一律都采用三段论式教学法———预习、讲读、练习与运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这看似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层层递进,实则是将各部分完全割裂开来的。最后是读书策略的失当: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学会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鉴赏美的能力,若不细细品读,怎能体悟出文章之美,因此教师的启发指导也要及时出现。阅读是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阅读教学则有助于这种人生状态达到顶峰。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而当下阅读教学的现状即是我们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

3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发展目标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使全体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

3.1尝试品读多类文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以上两个方面都要求高中学生具有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多种文体的阅读素养。以往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更注重的是对文学类文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的解读,忽视了理论类文章(论文、杂文、评论等)和实用类文章(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的阅读教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非连续文本(以其他方式呈现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和图表等)是在近几年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越来越多文本形式。因此,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在信息化和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清单和图表等这类形式的文本来组织和呈现信息,既简洁又能考察学生的捕捉、分析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出传统的阅读模式,体现经济、简约、高效的时代特征。通过对PISA2009测试的研究发现,上海学生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下,运用非连续文本材料的能力却显著低于OECD平均值。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多数学生阅读能力的劣势所在。因此,语文课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实践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能够阅读多种文本,具有分析不同阅读材料的能力。单一文体文本的阅读已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为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能品读多种文体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

3.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就是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中学生已逐渐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所以语文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发展他们独立的阅读能力。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书籍已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了,因此,当代学生完全具备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了。例如在讲述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时,杂文特有的论辩色彩就决定了其语言的艺术魅力,但是在讲述文章时我们却不能一字一句的分解开来讲授。初读文章时,我们需要整体感知“拿来主义”指什么,作者要“拿来”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而不是“送去”等。因此,当学生看到这篇文章时,需要自己独立阅读此文,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鲁迅杂文的“驳论———立论”的风格学生自是不感到陌生。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后所遗留下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才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课堂要真正发挥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独立鉴赏美的能力。

3.3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努力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实现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达到阅读的高峰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阅读主体的体验不以阅读对象的固定化而缺乏色彩。学生不以大众化的解读为标准,教师也不以教参的标准解读而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在初中阶段学习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时,关于文本主题的解读,留给学生深刻印象的只有“鲁迅回忆儿时对弟弟的幼小身心造成伤害的现时自责和反省”这一持久的主题解读。但随着鲁迅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对这篇文本主题的解读不断有新的发现。当代学生也能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外杂志的阅读指导,对这篇文章做出自己新的理解。或关于“兄弟亲情的”,或关于“批判社会大环境的”,或关于“反抗绝望的”等。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在阅读体验中一定要主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而阅读的根本就在于为人的开放性、创造性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因此,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既要尊重学生主体个性化的解读自由,又要承认阅读对象的开放性,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语文“选文”教学的传统决定了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又是最具综合性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教学,能完成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的任务。基于此,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资源。中学生正逐渐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下一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课堂需要新课程理论作为指导,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科学发展,让学生将阅读的知识习得转变成实践的理论武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对于每位语文教师来说,语文阅读教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学,高尚德.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6,(12).

[2]孙霓.阅读教学,从心开始———浅谈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制定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广角,2009,(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阅读;语文;教材教法

一、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阅读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体现。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并明确指出,上述任务的完成,要“注重情感体验”,要进行“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这次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1.刺激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一个人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教育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教育学生养成很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长处,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教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

2.教育学生阅读本领

《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七条总目标一开始就说:“要逐步教育学生具有独立阅读本领”。

提起阅读本领,很多教师就自然想到读懂词语,读懂句子,读懂段,读懂篇,就会想到朗读、默读和背诵,以为训练这些便是培养独立阅读本领,这是对阅读本领的误解。没有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没有做到“为他们的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其实读懂并不错,难题是阅读本领不但仅是读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生具有体会、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本领。这种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该把他们机械的割裂开来。”这里说的是“重点”,自然还有别的本领。课标还提出“逐步教育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本领”,当然还应当有语感,朗读、默读、背诵以及速读等本领等。这种各方面的能力还被表述为独立阅读本领,理解本领是独立阅读本领的基础和核心。

3.养成学生写作的习惯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本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本身对生活的体会和认识,有本身的喜怒哀乐(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有本身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需要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假设依据他们的认识本领,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去拔高他们的认识本领,再加上得力的、充足的语言训练,假设他们对语言现象、语言的形式有了较多的了解和积累,对一个意思可以选择更加准确乃至于带有一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习作大概就不会感到太困难。起码文从字顺是不难做到的。也便是说,习作的内容对小学生不是什么太大的难题。作文教学无非便是处理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难题,写什么属于内容的范畴,主要靠学生的生活积累;如何写属于形式的范畴,主要靠的是学生阅读的积累。如何写要有关到写作的基本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基本技能(对动作方式的一种概括,是按一定的方式反复联系或模仿而形成的熟练的动作),要有关到语言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不但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的词汇,了解部分语言现象和语言的形式,还要有对语言比力敏锐的体会本领和理解本领,这些不是作文教学所能处理的难题,而主要应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处理。所以,阅读教学就需要结合对课文内容理解,有意识地带领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情况,理解语言的形式,并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样立意、选材、安顿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可是教学中一定要将有关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最浅显的、适应小学生认知本领的语言来表述。假设,不妨将“立意”说成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或中心意思,将“选材”表明为针对主要意思所要写的内容等等。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

4、重视阅读感受的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阅读中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要落实“对话”的理念,转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5、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学贵有疑”,知识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阅读也不例外。能抓住重点,抓住关键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阅读中要提出自己的疑问,要探讨疑难问题。阅读应是开放性的,阅读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如图书馆、网络等。阅读应是挑战性的,要敢于探究未知的,要张扬个性,要有创新。阅读还应是实践性的,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改背景; 高中; 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悄然走近,它让我们感觉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形式的变化,更让我们对素质教育的理念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面对这一教育改革,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育也应该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受教育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阅读艺术审美快乐。语文是语言的学科,语文学科自有其独特的学科风格,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以及德育因素。作为语文教师,要用自已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以“师情”动“生情”,以“师情”激“生情”,师生的情感融洽地交织在一起,把学生带入那妙不可言的文学境地,让学生主动去感受去体验语文中人文气息与情感色彩。

一.提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掌握高中阅读方法

高中阅读教学突出地表现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直接或主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文分析为主要活动的模式)的束缚。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种符合教师队伍实际,符合阅读教学规律,既有相对高效率,又有普遍适应性的模式。没有这种普适模式,就很难遏制传统模式的强大惯性。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能力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才能得到提高,而提高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阅读活动。所以,从阅读活动着手,分析高中毕业生未来要进行哪些阅读活动,各需怎样的技能,然后据此分别确定目标,则可望使目标既恰当、全面,又导向正确。首先需要对阅读进行分类。由于目的和标准不同,国内外学者对此颇多歧义。根据学生未来发展和高中阅读教学两方面的需要,这里划分成五种类型:(1)浏览性阅读。指为大致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阅读。通过迅速浏览,广泛涉猎,可获取各种信息,积累一般知识。也可以初步判断读物的价值,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2)理解性阅读。指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通过深入思考,消化吸收,可学习新知,磨砺思想,提高认识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它通常要以浏览性阅读为前导。(3)鉴赏性阅读。指为获得审美愉悦而进行的阅读。主要以文学作品为对象。通过涵咏、体味、想象、联想,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达到认识社会、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一般以欣赏为主,评价或隐或现,活浅或深。深刻的评价要以深刻的理解为基础。(4)借鉴性阅读。指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阅读。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揣摩。分析读物在选材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特点,以指导写作。广义地说,一切阅读活动都有借鉴作用,借鉴性阅读则因目的明确,作用更为明显。(5)探究性阅读。指为探讨、研究特定问题而进行的阅读。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阅读。通过精思细审,参照比较,使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甚至产生创造性的见解。它可锻炼并表现阅读主题的实际才干。以上划分的五种类型,大致含盖了各个层次的社会阅读活动。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独立有效地进行这些阅读活动。

二.对高中阅读教学对策的探讨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1)更新理念,营造氛围。教师要让阅读呈现开放式、对话式、个性化的状态,必须突破原有阅读教学的封闭状态,为学生营造一种动态、自有、主动、多元的阅读氛围。(2)摒弃功利,注重积累。阅读实践类似农民种地,但求耕耘,少问收获。应该说,阅读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3)淡化技能,培养心智。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在阅读文本中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与思想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4)适当指导,加强对话。阅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观念。

三.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阅读的想象力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1)激活文字,创设形象。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了。我想这样的一幅画面不仅使学生记忆深刻,走近作者,也走近作者笔下那凄美的情景中。(2)放飞思绪,彰显个性。“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王丽 语文考试论(M)桂林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改革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34-01

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围绕着阅读展开的,语文的教学目的除了教我们识字之外,便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为主了。语文阅读教学在锻炼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语文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便是让学生掌握人类文化、理解并能表达以及加以创新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阅读在学生众多科目中的重要性。但是,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对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进行适时的改革。

一、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的大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仍存在着很大的阻碍。

1.新时代大背景的消极影响。目前的社会上,各种高科技被人们利用,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家各户,人们逐渐习惯了利用网络来收集信息、发表信息。中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达的阶段,对于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并总是积极的去尝试,这就导致学生对传统的文章阅读失去了兴趣。除此之外,当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取得立足之地,就必须掌握多门的知识,这就使得许多家长盲目的安排学生去英语、数理化、钢琴、舞蹈、跆拳道等各种培训班,这样虽然让学生掌握了多个技术,却是学生丧失了最传统的能力,忽视了他们传统的学习,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虽然那些培训班可以立竿见影,为学生高考加分,但是长远来看,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2.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缺乏。现实社会有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输出系统,电脑、电视等工具使学生习惯了带图像、带声音的形象化表现形式,而对于单调、静态的纸质文章阅读则兴趣寥寥,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阅读。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去真正的理解文章作者在写文章时的感情,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兴趣缺失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除此之外,社会中各种八卦信息丰富,对学生也形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对文学阅读兴趣不够,对于那些漫画、明显八卦新闻阅读却饱含激情,这些对于我们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改革都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力。

3.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介绍文章时,只是规规矩矩的将文章背景、作者背景一一列出,形式单调无趣,虽然简单明了却无法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简单的要求学生按照朗读、分段、归纳总结的程序去阅读理解文章,丝毫没有创新表现,不能迎合初中生好动、思想活跃、乐于探索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对阅读课产生厌烦情绪,丝毫发现不了阅读的乐趣,这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无疑是致命的缺点。

二、如何应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中的众多问题

1.做好文章阅读重要性的宣传。针对于目前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增加的大背景,学校在进行阅读教育时,必须对学生以及家长强调学生学习的重点,让家长在对学生进行其他培养时,注意如何才是正确的培养方法,消除家长盲目的培养想法。其次,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让课堂教学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成为一个独特的风景,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2.充分利用社会科技发展的成果。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各种科技成果已经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多媒体等,我认为,在初中的语文阅读课堂上,就可以运用这种工具来引导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音频、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课堂的吸引力。例如《滕王阁序》一文,如果只是靠老师给学生们讲解这篇文章很有气势,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多媒体的帮助。老师可以为同学们播放网上的名家朗诵视频,通过视频中滕王阁整体建筑的显现与名家朗诵结合起来,使同学们身临其境,似乎王勃做文章时,自己就在旁边似的,这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3.教师的合理引导。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针对学生本身知识的缺陷,老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将学生的错误想法及时拉回正轨。比如在讲解《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许多学生对于鲁提辖这种粗鲁的执法方式不解,对于处在法制社会的学生对于这种执法方式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老师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做出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

4.教学思想的转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走出应试教学的阴影。语文阅读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它不是为了考试而生的,它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高考考点作为培养的重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为学生们提高做题效率与准确度,往往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先看问题,在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的确,这样对于学生做题有很大的帮助,可是它却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乐趣,忽略了文章的真正美感。

中学语文阅读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且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育者,需要我们去及时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对教学方式加以思考探索,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苏.与作者共同创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