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文教案采撷新课导入馨香

语文教案采撷新课导入馨香

我们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好东西我们应该将它放在开头。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的一步。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让学生心驰向往,像巨大的磁石,具有强大的作用力,让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于激浪之中,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他们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请随吾漫步那几垄花畦,采撷那片片馨香吧。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

1、温故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讲《白杨礼赞》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文章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个托什么物?各言什么志?”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白杨礼赞》也是一篇运用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这种导入简洁流畅,步步为营,让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2、类比求异。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抓出其不同点,既能巩固已学的旧知识,也能于比较中求鉴别,于鉴别中明本质。如讲《最后一课》时,可这样导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这种形式的导入可以促使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给学生深刻的认识。

3、多项钩连。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在新课导入中,借助学生熟悉的多种多样的语言知识进行纵横钩连,或借其他课本,或是谜语对联……既借此导入新课,又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词汇,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学生的文学素养必将有显著提高。如谢浪莎老师在讲《海洋忧思录》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过“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自由简单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洋忧思录》,作者为何而“忧”?“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意在将前后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知识项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引缀课文,钩连互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知识网络,实乃匠心独运的一大创举。又如:《长河落日扁》可以王维的《使至塞上》导入;《谈笑》可以俗语"笑一笑,十年少"导入;……

以上导入都是从已有的旧知识出发,或引出新知识,或类比以求异,或多项而勾连,让它来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反复,使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种对过去温馨的回味,也是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

二、“一波才动万波随”

1、故弄玄虚。如《骆驼赋》,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介绍骆驼的说明文吧。”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反驳:“不是说明文!不是介绍骆驼的!”我接着问:“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体裁?写了些什么呢?”为了驳倒老师的“错误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的那种兴奋急切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是想压也压不住了。我抓住时机,稍加疏导,整篇课文的教学就在教师轻松、学生活泼的情景中瓜熟蒂落了。又如陈炼老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学《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的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最大限度的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本的学习。

2、投石激浪。熊敏教师在教《鲁提辖拳达镇关西》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且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注意掌舵、调控,水到渠成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3、巧改标题。心理学认为,刺激物的新异性时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妙改标题,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即刺激性特征的异常变化),定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之意趣沛然,记忆牢固。如李亚军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你能一讲解员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宁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妙改标题,欲擒故纵,几强化了关键词语,又让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又如将《我们和青春对话》,将标题中的“我们”改为“你们”,《小石潭记》将标题中的“小”改为“大”……这些均为切入课文的佳妙角度。

4、质疑激趣。面对一篇课文,会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等许许多多的疑问。质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发微见著,或探求精蕴,均能引起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激发浓厚兴趣。如《懒惰的智慧》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的人是勤奋的,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的人是懒惰的,招来了别人的白眼。这样看来,懒惰是一种不良习惯,他会使人丧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奋者的唾弃。可是,美国有一位叫凯利的作家,运用了逆向思维,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懒惰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这样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就会促使学生激情高昂。

以上导入方法均属投石激浪,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特点是利用导语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灶,激发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以“一波”之“动”带动“万波”之“随”。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1、激趣引入。(以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配合江南秀丽景色的多媒体画面。)在给学生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听觉后,以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徐徐导入:江南好,风景似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吗?同学们,到过江南吗?梦过江南吗?想去江南吗?好,今天,就让女作家叶文玲带我们“乌蓬摇梦到春江”!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期待,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在开端处营造了一种诗请画意的意境。

2、常识介绍。有些课文的导入,必须介绍有关常识,如有名的作者、特定的背景、体裁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课文,如《事事关心》可介绍作者和背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介绍背景和体裁……而《威尼斯商人》则可以戏剧常识导入课文。这样的导入简洁明了,知识性强。

3、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享用顿餐,授人以“渔"受益终身。新课的开始,就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该学法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和研究,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导入方法。如范建东老师教《《怀疑与学问》的导入语: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攻方向就是:在一篇课文里,如何提问题,如何利用课文自主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课文的自读提示,试就课文提示提问,方法就是:“按照议论文的阅读常规,学生学习提问,自结小组,自选问题,自解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大手笔的创造,令学生兴味盎然,让听者叹为观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以学法指导导入课文,帮助学生找到了质疑门径,有了方向,有了方法,在自己的劳动中撷取成果,兴趣也就会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不绝。

以上导入均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作出了巧妙的铺垫,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搭桥铺路、蓄势兴波,“山雨预来"之时,“风"已“满楼"。

除此而外,还有一些"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导入法,如即兴谈话法(信手拈来)、知识检测法(扫除障碍)、不导而入法(惜时如金)等等。也可以几种手法综合运用,熔于一炉。

漫步至花畦尽头,先声夺人的精彩切入确实可使学生“一见钟情”,为此教师切入课题时力求“片言只语摄人心,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新课的导入方法知识是语文教学艺术浪花里的一滴水,绝不能一叶障目,更不可越俎代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组织好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