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培训 组织变革 关系处理

在推动基础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校长是最为重要的力量之一。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离不开校长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厚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学校管理绩效的关键。在现代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中早已将其战略眼光聚集在校长人才资源上。21世纪的教育竞争,将主要是科技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校长人才资源开发及其潜能充分发挥的竞争。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加快新课程改革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校长队伍的需要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近二十年校长培训工程,在提高校长队伍的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训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尤其在培训目标的确定、模式的选择、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表现出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够、与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脱节等问题。在教育发展与校长培训的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和广大参培中小学校长的积极关注,对如何解决校长培训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的观察视野,思考如何在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所获得的经验基础上,处理好“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中需要关注的六大关系,以期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一、影响新一轮中小学校长培训展开的主要障碍

根据已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进行分析,阻碍“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机构方面的障碍

(1)理论研究与培训模式滞后于实践需要,对培训者的培训有待加强

在广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看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校长的培训工作,甚至被培训机构当作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任务来被动完成。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的必然结果是培训者缺乏对校长培训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在一定时期里,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比较鲜见。虽然最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有关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但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的研究多处于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的层面上,有关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校长培训理论研究的不足,必然导致广大校长培训机构在解决校长培训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时缺乏理论引领,这也使得各级教育学院以及校长培训机构凭借自身培训经验开展新一轮的校长培训变得十分普遍。对新一轮校长培训的性质、目标、模式与手段缺乏科学认识,是培训者尚未形成校长培训理念的突出表现。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自然缺乏对校长参加培训的吸引力。如何加强对培训者进行培训,使培训者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认真研究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自觉研究校长培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现代校长培训的新理论,让广大校长培训工作者成为校长培训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服务者,是当前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2)管理方式落后,培训组织缺乏变革活力

调查研究表明,校长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管理落后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模式的选择方面,许多培训机构都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这使得校长培训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无法适应校长培训需要的变化,管理没有效率、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自然使得广大校长缺乏对参加培训的热情。

导致培训机构管理方式落后,缺乏组织变革活力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首先是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主要管理者因素。由于他们的培训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在选择什么样的人来管理校长培训机构方面,培训机构一般是遵循“专家路线”。这些管理者可能是教育某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但他们未必一定是有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熟练掌握组织管理技术的“专家”,他们有的不仅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更要命的是习惯于对新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加以抵制或者不屑一顾,由此导致在组织变革方面因循守旧,缺乏或者不敢开拓创新,使得整个校长培训工作缺乏活力。

第二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校长培训工作的日益重要和加速发展,各种社会培训力量积极参与,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超过了校长培训机构的预期,使培训机构在组织上准备不够。很多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工作中都出现学科建设和师资准备方面的窘况,这也进一步造成了校长培训工作中的管理落后问题。

(3)发展策略单一,培训机构对高端教育人才缺乏吸引力

承担“十一五”校长培训任务的各级教育学院以及其它培训机构,在当前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又受到外在环境的巨大影响,他们的办学能力横向比较而言呈现下降趋势。与其它大学相比,市场、信息、资金等都处于劣势,规模小、成人高校性质、待遇低等等,自然难以吸引优秀的教育硕士、博士加入到校长培训者行列,这也是校长培训机构在低发展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2、参培者方面的因素

(1)对校长专业化发展需要缺乏正确认识,参培主动性不够

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巨大扩张,使得广大中小学校长不得不面临许多实际的办学问题。他们的大多数精力被分配到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中,疲于奔命,尤其是以升学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极大的扭曲了校长们对素质教育理念的理解,他们关心办学经费的筹措远胜于关心教育理想的树立,他们关心升学率远胜于关心自身专业化发展,由此被动参与校长培训,在培训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2)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校长培训缺乏层次性,培训起点不高。对参加培训的校长提出诸如学历、资格以及经验等方面的要求是培训工作的必需。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分层次举办各种校长培训,以校长为本,以解决校长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发展为本,使培训工作满足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

3、校长培训的环境性障碍

(1)缺乏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校长培训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工程,持续的完善的培训政策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校长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发展规划的制定的重视程度,在校长培训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环节形成长期监管机制。

(2)校长参培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校长培训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校长参加培训的薪酬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感情机制等制度环境的建设。在培训体制、机制与运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要让校长培训与否成为一向校长的薪资、职业发展通道、职称、岗位胜任及业绩评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如在校长选拔使用中,要加大对校长是否参加培训的重视程度。校长参培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否,是影响校长培训的重要环境因素。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观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是指校长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培训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对培训组织机构的结构和组织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修正以及创新的过程。任何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都处在内外条件的不断变化的影响之中。校长培训机构,必须学会在这种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的适应校长培训环境甚至影响环境,组织必须积极变革才能不断发展,满足校长培训在新时期的新需要。

美国学者哈罗德·莱维特认为,组织变革模式由四个变量构成,并由此形成特定的关系。这四个变量是:结构(主要指组织的权益关系、工作流程等)、工作(主要组织的目标体系)、技术(主要指完成目标所采用的方法与手段等)、人员(主要指达成目标的人群及其关系)。这四个变量相互依存,任何严格变量的变化都会引起其它变量的改变。校长培训的环境与“十五”期间校长培训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当前宏观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微观教育环境是新课程改革。这种校长培训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培训组织变革培训目标、内容,而目标、内容体系的变化,必然要求校长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而培训模式以及培训方式的改变,也就引发培训的沟通方式、组织成员的角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变革。因此,在进行组织变革时,必须要以系统和运动变化的观点考虑问题。

人们常常把组织变革和组织创新结合起来认识组织发展的问题,这就引发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组织发展观:组织变革是一种采纳新构思和采取新行动的观点。要创新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与机制,以组织变革的观点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是一种面向校长培训实际需要的选择。

校长培训的组织变革,其基础和前提是进行组织文化变革。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是指校长培训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独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理念、培训的价值取向、培训管理思想以及培训者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培训机构的培训任务的达成,没有不受培训机构全体长远共同形成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以及培训态度的影响的。

在组织变革理论研究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组织文化变革的研究。组织文化源自“企业文化”,最早由迪尔(T.E.Deal)与肯尼迪ennedy)在他们的著作《企业文化》一书中提出。组织文化对一个组织机构而言,具有导向、约束、凝集、激励等作用,其内容包含精神层、制度层、器物层三个层次,基本内容涵盖了价值观、信念、职业道德、群体意识、规章制度等方面。学者们的研究表明,有效的组织都有强烈且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成功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校长培训机构的管理者重新审视培训机构的发展问题,应该重视塑造培训机构的组织文化,尤其要使每一个培训者树立起为校长“专业化”和“先进性”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核心价值观,以次来保证培训目标的达成。

校长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过程,可以基于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来认识。任何组织,都需要实现信息在组织内外的无障碍沟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过程,可以被视为是一个信息的输入、输出、存储和提取的加工过程。Newell 和Simon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原理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组织的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Symbol)进行操作,符号或者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针,其功能是代表、标志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应用这一原理来分析校长培训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小学校长培训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新课程改革、公众教育需要的变化、和谐社会构建目标的确定……等等,就是输入到校长培训组织的外部信息,培训者必须对这些外部信息作出反应,以及对已有的关于校长培训的信息进行辨别、比较和保持,进一步对这些信息加以整合,引导培训组织在人员、结构、任务和技术等方面发生适当的积极的变化,主动适应校长培训需求变化,从而达到培训组织内外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平衡,促进培训组织的发展。

因此,要提高“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质量和水平,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进行培训机构的组织变革,在变革中寻求动态平衡: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以继承和发展“十五”校长培训取得的丰富经验和成果;要有足够的革新性,使培训机构在校长培训目标的确定、培训模式的选择上保持活力,不断调整组织的变量,积极主动的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让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在培训组织变革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如前论述,基于组织变革观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就需要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塑造组织文化、加强培训工作中的信息沟通等工作,实现培训机构在培训观念、培训组织结构、培训模式构建、培训方法选择、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态度转变、行为方式改造、培训能力提升等)等方面变革。其中,培训者素质的提高,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变革。校长培训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对校长培训工作充满热情的培训者。因此,在校长培训组织变革中,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使广大参与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树立起正确的校长培训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对校长培训工作的理论研究,掌握校长培训所需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

校长培训创新,主要是指通过组织变革来实现校长培训工作中各种关系的协调和运作方式的创新。变中小学校长培训“行政——计划式”运行机制为“指导——服务式”运行机制,创新校长培训的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建立并完善的校长培训政策支持体系。

在进行校长培训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处理好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

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缺乏需求分析,培训机构无法协调上级要求与校长培训的实际需要的关系。培训机构应该依据培训的不同层次、不同培训背景和不同的培训目标,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查,有针对性地拟定出不同的培训内容,使每次培训都经过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学和参培者学习。

(2)要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

培训体制是培训管理机构与培训规范的统一体,它包括培训行政管理体制和培训实施机构管理体制两部分。在关系协调上,要处理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行政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在培训机构内部,要处理好培训机构内部领导体制、执行体制、咨询体制、监督反馈体制之间的关系。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革,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先进培训体制与发挥传统培训体制作用的关系,也就是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问题。即要不断创新培训体制,也要重视继承传统培训体制的所获得的宝贵经验。

(3)处理好个性化学习与班级学习的关系

如何在中小学校长培训过程中,既满足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又能满足学员个别化的需要,正成为困绕培训机构的一个难题。要处理好学员个性化学习需要与班级学习的目标达成的关系,就必须创新培训模式。四川教育学院在中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中学校长高级研修“‘菜单’式、导师制、双向选择”新模式。是一种双向选择和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此种培训模式,既充分注意了学员需求、注意培训的针对性和学员的选择要求,又十分有利于指导教师的专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班级培训目标的达成。在培训中注意体现研修者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更容易调动校长们接受培训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校长的自我教育和职业发展。

(4)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在校长培训中,常常采取集中理论学习的方式,这种单向的培训方式,缺乏学员的积极参与,培训的质量就严重受到影响。因此培训机构要处理好培训单向与互动的关系。

培训中可以先集中理论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分成学习小组,构建导师制。教师特色讲座和专题研讨相结合,考察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现场相互借鉴,专家昭示性点评、警醒式点拨,互动式答疑。可以较好地保证了教师与接受培训的校长之间的互动。

(5)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

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学非所用,学不能用现象十分普遍。要处理好理论前瞻性引导与应对现实需要的关系,就需要培训者深入基础,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作好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工作。

(6)处理好国外理论引进与理论的本土化关系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需要达到培训理论的的引导,但在培训中课程中,大量的充斥着西方教育理论,有的理论,甚至培训者自己也尚未完全消化。这就导致了校长们在培训中对理论产生畏难情绪和消极抵触心理。国外的教育理论,是在他们的教育背景下进行研究而获得的,自有其特殊性,过分强调引入西方的校长培训模式和教育理论,会让培训工作走入歧途。应从历史的和跨文化的角度,要加大国外校长培训模式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工作,科学地研究和应用国外校长培训的理论。

注:

1、本文为教育部人事司资助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研究重点课题《新型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的部分工作。

2、该文全文发表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人事司编《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课程教学大纲》,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Ralph B.Kimbrough, Charles W.Burkett, The Principalship:Concepts & Practices, Prentice-- Hall, 1990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上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越来越多。这些机构凭借自身优势培养了大量美术人才,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但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今社会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很多家长都热衷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学习美术。那么在这个特殊的领域中,如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的优势,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提高广大儿童的绘画能力,已成为当前美术教育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学校儿童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之现状

美术课程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都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绘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学校美术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弊端:首先学校美术教育对于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欠缺相关的机制;其次学校儿童美术教育固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限制了教师的教学,而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却能弥补以上缺陷。因此,民办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已如雨后春笋大面积存在。形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对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教育非常重视,在2002年颁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扶持与奖励》第四十八条有明文规定:政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贷款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含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由此可见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正是因为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加之和学校美术教育比较起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才逐渐壮大起来的。

二、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有一定优势,并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的肯定,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1.校外美术培训教育的方式和现行美术新课标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新课标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以启发为主。而当前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的教育方式和新课标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仍然还是实施着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且教学内容共性化的知识过多,缺乏对学生美术个性的培养;校外儿童培训机构由于追求在短时间内“出成果”,对学生的辅导方法缺乏新颖性,压抑了学生的绘画天性。当前这些美术机构都是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去辅导,而这些“师父”们对学生的绘画都做出了统一、严格的要求,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不能随便改变,这种方式钳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的品牌意识,往往过分强调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以上三条都是校外少儿美术教育和现行美术课标相冲突之处,有待改善。

2.校外美术培训机构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校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不少家长的关注,但其现有教育资源却非常有限,既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具体有如下表现:一方面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虽然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培训机构缺乏稳定的师资,流动性比较大,对学生的教学有较大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因为美术培训机构大都是民办的,部分民办培训学校为了追求高利润,不注重学校建设的投入,在设备上能简化的就尽量简化。很多培训机构尚未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没有电化教学,有的甚至连电视机、照相机、录音机都没有。教学设施可谓简陋至极,严重偏离了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要求。

三、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应和学校美术教育有机整合

从国家当前的政策来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对培养特殊型的艺术人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以及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要想全面提高广大儿童在美术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实施真正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还要把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没有固定教材,教学灵活机动,但缺乏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灵活性不够。因此作为校外的美术培训机构就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经验,根据学生兴趣选择系统化的教材,并制定教学大纲,让教师根据大纲和学生的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师的教学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系统性。而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灵活之模式,允许教师根据学生兴趣和爱好传授教学大纲之外的美术知识,注重发展学生的美术个性和创造性思维。

2.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较为简陋。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美术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校外培训机构主要是由于资金缺乏,加之又是私人性质,以经济效益为主,所以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而学校美术教育是国家投资,资金雄厚,在教学设施上相对校外培训机构有较大优势。因此,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办学校和民办儿童美术机构联合办学,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服务,从而弥补其设施简陋、师资不够稳定的缺陷,同时从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另外,民办美术机构为稳定师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3.如能把校外美术机构培养尖子生的特长和学校美术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素质的优势融为一体,无论是对校外少儿美术教育还是学校美术教育来说都是有益无害的。校外儿童美术培训机构在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可借鉴学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孩子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经验,让孩子们既能提高绘画水平,又能提升在美术方面的艺术修养,成为全面的美术人才。学校美术教育则可借鉴校外美术机构培养美术尖子生的模式,加强对尖端美术人才的培养,实现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双向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为艺术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形势下,如果国家能够根据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再针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优势,实施有效措施从以上角度入手,则可有效促使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美术教育优势的融合,最终让二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红专.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喜与忧[J].中国美术教育,1994,(5).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外培训 中小学教育 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的技能,以便日后在社会中多一种机会,便为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补习学校,让孩子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在很多机构了解了家长们的心里之后,便产生了诸多的课外补习点,这种培训行业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未来的发展就目前来看也是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而本文所要研究的是针对中小学校内各个学科而开设的校外培训,这些机构是专门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的培训服务,比如大家都了解的新东方培训机构等等,他们具有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综合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包括英语知识以及各年级的各类学科的补习。

一、对目前校外的培训机构的摸底调查

(一)校外培训机构逐渐增多,对校址的变更规范性较差

随着校外教育行业需求的增多,校外培训机构也日u繁荣,虽然教育部门对这种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相关设立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尤其在办学地址的审批和变更环节都有严格的审批流程,包括变更校址和增设校址都需要重新审批和登记。规定中要求在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变更和增设教学地点首先需要进行审批和备案,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培训机构商业化的注册模式,使得教育部门无法掌控,从而导致培训机构的扩校极为简便,一些培训机构随着学生的增多随意设置分校和学习点,甚至在全国各地都开设培训分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而他们异地的办学机构往往都是利用总校的审批手续,并没有再单独办理和审批。

(二)培训机构针对教学内容随机多变,并不符合登记范围

由于在监管职能方面的缺失让培训机构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漏洞,从表面上看是培训机构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展开的特色教育,为培训内容的多样化提供的支持。而从实际情况来说,培训机构开展的诸多培训内容与设立时审批的教学范围并不相同,更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业务扩展的目的,以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安排,而这些教学内容已远远超出登记的教学范围。例如,一些培训机构在登记时注明是英语类的培训机构,而在实际培训过程中,为满足家长提出的一条龙式培训,往往也涉及数理化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正因为这种肆意扩展教学范围的情况屡屡发生,才使得培训机构的迅猛发展,包括全国各地的培训机构,从小学阶段的奥数补习、小学的课后作业补习及同步的复习,再到中考的各学科的加强补习、高考的冲刺培训、以及各式各样的英语口语作文练习……真是多样多变,数不胜数;在基础学科的补习之外,特长学习更胜一筹,像舞蹈班、钢琴版、跆拳道班、游泳等体育项目,都是竞相开展的,这种培训机构是全面覆盖学生的每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层出不穷,一应俱全。这么全面的教学范围虽然满足了家长对学生补习的需求,但是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也让家长们眼花缭乱,更多的时候让家长们无从选择,在选择上耗费更多的精力和体力,在支出方面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但是这种培训机构中也有它的优势,值得体制内学校进行借鉴和学习。

二、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未来发展的展望

学校或培训机构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的商业机构,在设立成立时需要检查各种资质,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开设的。但就目前市场中的校外补习机构虽然在效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管理和宣传方面也同样存在不足,在校外机构设立的初期国家在从多方面对这些机构给予了支持和认可,但对其自身的多方条件、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并没有做到有效的考核,最终影响了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效能,更加商业化的目标让他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改善视而不见,但是对于对外宣传方面确力度很大,而且这种力度往往会失真,因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宣传语打着“某某名师亲临指导、小班优质教学”等明亮口号来吸引各位家长的注意,当家长进行咨询时又给出各种承诺,来证实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

第一,对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的能力和素质综合提升。让其具备独到的眼光和长远的战略目标,能够带领机构走向正规化,正确的看待个人利益与社会效应的关系,理解只有产生正能量的社会效应才能更长久的实现个人利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针对这种校外培训机构其负责人的长远战略目标是机构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根本,如果负责人或管理人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考虑和分配内外部相关因素带来的因果关系,会导致办学宗旨发生改变或者模式相较单一。因此,如果要将培训机构发展成一定规模、有品质有质量、有特色的,又备受社会认可的教育机构,就必须提高机构负责人和管理人的能力和素质。

第二,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的能力与素质息息相关,所以在提高培训机构整体教育效果的同时必须要吸纳优良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因为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为教学效果带来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校外培训机构的人员编制毕竟有别与校内正规的师资力量,因此,教师的流失在校外培训机构中是显著的问题点,正因为教师的不断流失,对培训机构中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管理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校外培训机构应该足以重视,可以考虑在教师的聘任制度和福利待遇方面得以改善,真正的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并实行教师评定制度,将有能力的教师推到一定的高度,成为其他教师的楷模。

第三,在收费方面公开合理。校外培训机构在收费方面需要保持一定的立场,不能跟风而上,实行自我监督、规范收费的良好制度。

总之,针对目前社会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此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无论是办学者还是监督者都需要保持正确的宗旨,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了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校长任职要求,有计划地对校长进行培训。

第四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坚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参加培训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利和义务,新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在职校长每五年必须接受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

第二章内容与形式

第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

第七条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在职或短期离岗的非学历培训为主,主要包括:

任职资格培训: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00学时。

在职校长提高培训: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对富有办学经验并且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

第八条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学时制,也可采用集中专题、分段教学、累计学分的办法。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第三章组织和管理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保障、规范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有关规章、政策;制证并组织实施培训工作总体规划;制定培训教学基本文件,组织推荐、审定培训教材;建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和配套政策;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

第十二条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申请承担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的机构要进行资格认定。普通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有条件的综合大学,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承担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

第十三条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当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第十四条对参加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中小学校长,发给相应的培训证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证书的管理。

第十五条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培训费、差旅费按财务制度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培训中小学校长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人均基本费用标准。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四章培训责任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障中小学校长接受培训的权利。中小学校长对有关组织或者个人侵犯其接受培训权利的,有权按有关程序向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

第十九条违反本规定,无正当理由拒不按计划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长,学校主管行政机关应督促其改正,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直至撤销其职务。

第二十条担任中小学校长者,应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或应在任职之日起六个月内,由校长任免机关(或聘任机构)安排,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在职中小学校长没有按计划接受或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或者考核不合格者,中小学校长任免机关(或聘任机构),应令其在一年内补正。期满仍未能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者,不能继续担任校长职务。

教育培训机构校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外培训;校内外教育差异;问题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05-03

近年来,教育培训热度在我国居高不下,艾凯数据研究中心在《2009―2012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并仍然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而中小学校外培训在教育培训市场份额中占据了不小比重,存在着巨大效益。在中小学校外培训带来巨大市场投资回报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也备受关注。

一、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内涵

(一)概念

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指由校外教育或培训机构对中小学在校学生进行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它伴随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而产生。究其根本原因,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发展源于教育市场化。教育市场化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为人们普遍接受,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学校教育进入市场受到严格限制,于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应时而上。作为市场化的产物,中小学校外培训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对中小学学校教育具有一定的依附性。除此之外,其灵活性与专业性较学校教育也更为突出。

(二)分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扩大,中小学校外培训早已不拘泥于校外补习,其范围不断扩展,就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1.作为学校教育强化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是指传统的校外补习,其基本目的是对学校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强化,以便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成绩,满足应试教育需求。这也是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主营业务。

2.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型的中小学校外培训主要是指针对学校教育不会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相对专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竞争力的培训活动,如英语口语培训,各种特长班、兴趣爱好班等。它是对中小学学校教育内容横向上的补充。

3.作为学校教育延伸的中小学校外培训

这一类型的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目的通常是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校学习或进行更高水平的深造而作准备,如高中阶段各种留学项目的专业与外语培训。它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在学段上的纵向延伸,这也是很多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特色项目。

这三种中小学校外培训类型有时并非单一地存在于某一培训机构中,通常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会涉及上述两种甚至三种校外培训项目。可见,中小学校外培训同时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

二、中小学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差异性分析

中小学校外培训载体的培训机构虽然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一)宏观上

1.外部管理

中小学是公共教育产品的主要输出场所,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教学目标、课程安排、学校建设以及教职工的待遇行为等都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查、监督,由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受教育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由于其包含九年义务教育学段,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统一性与严格的规范性,学校自身的教育自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行使。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组织,其开办需要经过工商部门的系列评估后才能获得经营许可证,在市场经营方面主要由工商行政部门管辖监督;在教育教学方面则拥有更大的自,灵活有余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2.办学目的

中小学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办学的基本目的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基础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基于此,中小学之间又具有明显的统一性。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目的则是双重的,既为育人,更为营利。作为教育市场化的产物,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决定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目的的功利性以及机构之间的竞争性。

(二)微观上

1.教师结构

一所学校或一个组织的任课教师结构通常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知识结构。与中小学校教师相比,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任课教师结构在年龄以及知识两方面表现得更为多元,也更为复杂。由于中小学教师通常是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养的,随着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当前中小学教师都相对年轻化;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教师来源的多样化,不但有从社会上直接招聘的、符合培训机构教学要求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正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甚至还有已退休的老教师以及外籍教师,因此其年龄差别比较大。在知识结构方面,由于学校教育与校外培训的目标不同,中小学教师大多为掌握丰富学科知识的科任教师,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对多元。

2.课程设置

中小学由于受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并以高考为统一目标,因而其课程设置一般都依据相同的课程目标采取分科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充分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教材的选择也有严密公正的审查认定制度,要从教科书的课题内容、社会内容、可读性、教学设计和制作质量五个维度来评判。虽然当前中小学在教科书的选择上拥有一定的自,但依据的课标却是唯一的。

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上拥有无可比拟的自,可以在充分考虑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自由设置课程。其选用的教材也各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小学采用的教学材料,它可以将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原版教科书直接引进培训课堂,其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自行编制教材。

3.教学资源

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其获得的高效益可以为自己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奠定基础,而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又能帮助自身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实现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换言之,优秀教学资源既是培训机构发展的结果,也是其发展的条件。与偏重公益性和基础性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相比,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普遍更为优质。

4.教学方法

由于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元的教学需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往往更具灵活性,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也被普遍采用,如小班教学、一对一教学等方式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以及培训目标的达成提供了便利。与中小学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相比,它更为灵活,学生个体也能从中获得更多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所采用的个性化教学方法往往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它针对的是投入较高教育成本的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经济条件有较高要求。换言之,个性化教学往往是少数人的教育,而为了追求效益,大班授课还是中小学校外培训的主要选择。

三、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乏力,秩序混乱

作为教育市场化的应生者,追逐利益是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永恒的追求,这反映了其功利化的本质特点。曾有调查研究显示,一个运行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其利润率均在30%以上,有些甚至能达到70%。而且,教育培训行业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行业,人们对它的投资具有连贯性、终身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在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利润,由于缺乏专业教育部门的监管,以及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市场准入门槛偏低,各类机构纷纷进驻,缺乏宏观调控与监管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在利益驱动下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诈欺以及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消费者的权益与教育的质量都缺乏保障。

(二)师资水平备受质疑

不同于中小学以教师资格证为基础的聘任制度,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师来源多元,这种教师招聘的自由虽然可以为培训机构寻求专业优质的师资,但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面向社会人员的招聘很难对应聘者进行全面分析,尤其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方面;很多退休老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知识体系也难以更新;很多培训机构为了提高声誉,争相聘任外教,却对这些外籍教师的水平不甚知之。师资水平良莠不齐轻则影响教学质量,重则危及学生人身安全,这对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的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三)影响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

中小学教育质量与教师密切相关,然而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师资水平难以保证,这可能对校内教育成果产生负效应,影响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此其一。另一方面,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会聘任部分一线教师任教。相较于学校,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待遇,在利益驱动下,部分教师容易对本职工作产生懈怠,影响校内教育质量。更有甚者,教师会漠视自身职业道德,将原本应当在课堂上完成的教学任务转移到校外培训机构中,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

(四)为教育机会不平等提供可能

中小学校外培训之所以广受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正处在这一学段内。义务教育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为每个孩子都提供相对平等的发展和成长机会;而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却是有针对性地指向有支付能力的家庭的学生,这种有偿的知识传授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剥夺了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五)助长应试教育抬头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一个主营项目便是校外补习。这种校外补习的主要目的是围绕中高考指挥棒,针对学校的科目学习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小学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在校活动及学习时间有明确规定,但是学校学习时间的缩短却为校外补习的开展打开了方便之门。虽然校外补习产生于市场需求,但无法否认,它对应试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小学校外培训的开展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中小学学校教育。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当前中小学校外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规范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实现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配合,达成中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涂欣.透视校外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J].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44-47.

[2] 王晓明.中小学校外培训市场分析与探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25-28.

[3] 石丹淅.中小学校外补习机构走俏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0(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