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育教育歧视

教育教育歧视

摘要:教育歧视是教育领域存在的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它表现在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天赋、个性、分数、种族、身体和家庭等方面的不同态度,来源于应试教育体制,教师的个人偏见和社会的传统评价标准。教育歧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人力资源的利用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从法律,制度和舆论宣传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关键词:教育教育歧视公平

一、教育歧视的概念

1、教育歧视的概念

教育歧视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后天努力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根据这个定义,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要看他后天的努力程度,而不是他的天赋,家庭出身,民族,性别,身体上的先天特征,国籍或所在地区等因素。如果这些与后天努力无关的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得到了正的或负的价值,就可以说发生了教育歧视。

2、教育歧视的表现形式

(1)学校歧视

从小学开始,便按成绩的好坏,被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而“优等生”则理所当然地加入少先队,当学生干部,“差生”则几乎与这些“荣誉”无缘。到了中学,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将学生按考试成绩分成快班和慢班,考试分数高地学生进入快班,考试分数低的学生进入慢班。学校对快慢班的教育,教学管理侧重点不同,对快班是抓学习成绩,培养优等生;对慢班是抓纪律保证学生在校不出事,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学校安排任课老师优先考虑的是快班,快班的任课老师往往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而慢班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2)教师歧视

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有失公平,对“差生”有歧视现象。一是座位安排上的歧视。有些教师不是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因素,而是依据学生的考试名次。第一名首先挑选座位,第二名次之,依次下去直至最后一名。二是课堂提问上歧视,由于“差生”往往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不能较好地回答,甚至连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有些教师认为提问“差生”是浪费时间,索性就不提问或少提问“差生”。三是在作业批改上地歧视,有些教师在批改他们的作业时往往不像批改其他学生的作业那样认真,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不批改。四是教师在对犯错误学生的处理上的歧视,老师对“优等生”往往“手下留情”,而对“差生”却严格“依法办事”,甚至“从重处理”

(3)同学歧视

由于“优等生”倍受老师青睐,常常受到表扬,有很强的优越感,觉得比别人高出一等;“差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感到抬不起头。目前大中小学教育仍是竞争式和淘汰式的,所以“优等生”往往很不情愿将知识讲给别人,不愿和“差生”做朋友,怕耽误时间。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看不起家庭条件差的学生。

二、教育歧视产生的原因

造成歧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办法简单是造成歧视的主要原因。一所学校的办学成绩好坏,只看学校的学生升学率。一些教师缺乏教学工作研究的积极性,特别是当前农村教师待遇低下,工作量大,以及下岗的压力,使教师缺乏忠于职守的动力,少数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明显减少。

1、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

在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下,有的学校实行快慢班制度,大多是无奈的选择;在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因为老师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才出现对“差生”的种种歧视;也正是学校,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成绩就是一切”,因此才会出现“优等生”瞧不起“差生”的现象。

2、经济地位差异以及城乡文化差异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一个人的经济实力,成为其能力的标志,也一定程度的影响着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同时也因为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城乡孩子在生活习惯,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上都会存在极大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低收入的家庭,他们在贫困中挣扎,这些家庭的孩子因生活贫困,自尊心常常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伤害。另外,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会受到城市同学的排斥和老师,学校的不公正的待遇。

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关注,职业压力更大,这就造成了中小学教师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不久前,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的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问题。过大的压力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疾病很容易使教师的言行过激,做出伤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理智的行为。

三、防治教育歧视的措施

1、完善教育制度,实现教学民主

(1)树立正确的教育民主思想:

现阶段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德,对人才层次德要求也是多层次的。这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校教育来适应。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观应抓住时代需要和可能去培养多层次的,适应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这些思想将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教育,认识学生,做好教学中的针对性。

教学民主思想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地师生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在对待学生方面,要以乐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更要把学生当成发展的主体来对待。在教学中坚持发展性,启发性原则,采用诱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潜力,要相信个体的可发展性。

(2)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是规范,这是法治社会提出的必然要求。教育法,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规定实质上是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和学生作为公民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是师生关系就能改变这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自由地参与,只有这样教学才有高地效率。主要体现在教学互动上,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要求师生围绕教学内容、方法的互动,另外教师的引发诱导行为,然后由学生反应,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应予以评价。互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发展。

(3)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

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必须不断追求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豁达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身的人格丰满。政府,社会和学校也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大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增长教师知识和提高教师能力的力度,为教师职业素质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

今天的时代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实际上也是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在开放的时代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唯一途径,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已有的书本知识上,但在其他领域,教师的优势则不是很突出,在某些方面,学生可能具有超越教师的优势。学生向教师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应提倡教师向学生学习。

另外,素质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育教学方法,都应该以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激励和自主为动力,以培养不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歧视性教育的发生。

3、采用法律手段

要使人们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仅靠自觉性还不够,必须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即制定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用法治取代人治,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我国已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教育法律和一系列的教育行政法规,规章,这些教育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初步结束了我国教育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教奠定了基础,依法办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目前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无明确规定对学生的歧视作何处罚,仅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第(四)款提到“无正当理由拒绝接收应当在该地区或者该学校接收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的”,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管理权限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但随着教育法制的不断加强,一定会有更完善的法制来引导,规范,约束,调节何保障教育所必须的良好秩序,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教育法律关系。

4、增强宣传力度

要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什么是教育歧视,为什么要消除和反对教育歧视。我们的舆论在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即使宣传也仅仅停留在教育平等这个层次,没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有些行为已经不是不平等了,而是歧视了。我们的理论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仅仅就教育论教育,应该从政治,经济,伦理等多方面,多角度去研究教育歧视问题,使人们充分认识它的实质和危害,从而提高与之斗争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