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培训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精选

教育心理培训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第1篇

1.1培训目的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辅导员不是专职的心理教师,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首先应让辅导员明确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责明细。其次是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并能将这些技能艺术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作用,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1.2培训原则为达成培训的目的

在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我们还应把握系统性、层次性、实效性和人本化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辅导员在其中又发挥着枢纽作用,因而培训一方面要树立辅导员全局性的意识,另一方面要涵盖必要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2)层次性原则。培训应根据辅导员专业化程度,工作需求和个人潜能等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培训。如可根据专业化水平的高低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培训或者依据工作需求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题研修等。(3)实效性原则。培训应结合实际注重实践,让辅导员真正学有所获。可运用专家示范、情境模拟、案例分析和录音录视频等方法强化技能的学习,掌握要领,让心理学方法不再神秘。(4)"人本化"原则。"人本化"是指培训中应"以辅导员为中心"。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提出,在尊重、真诚、同理心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条件下个体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成长。

1.3培训模式

目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大多忽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和学校自身特色,培训通常是隔靴搔痒,校本培训却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培训是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为切入点,以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推动学校发展而开展的培训活动。相较于其他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针对性更强,方法更灵活,覆盖面更广泛,组织更精细化。

2培训人员的选择

2.1培训者选择

国外是通过心理学家来对半专业助人者进行培训的,而他们对于心理学家的认定是相当严格的。国内并没有针对心理学家的认定标准,但是国内的注册认证督导师和专家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有着专业的心理学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是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的。

2.2学员选择助人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因而国外对半专业助人者的筛选也较为严格。国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已规定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先对所有辅导员进行初级培训,然后根据他们培训后的表现及助人潜能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到高级别的培训。筛选方法可以对他们进行小组面试或者让他们写一份自我成长体验报告等来评估他们是否具备相应的助人潜能。为了保证学习效果,每一次的培训的学员要控制在12-16人。

3培训方案的设计

3.1培训形式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繁琐性

笔者认为在不影响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可参考以下的培训形式:(1)阶段性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往往是针对前后连贯性较强,内容较多的系统性技能培训,如危机干预技能。培训持续时间可根据内容多少持续一周或几周,而每周只培训1-2天;(2)工作坊。工作坊可每周举行一次,一次2-3个小时,培训者可提前收集辅导员感到困惑的共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据此开展不同主题的工作坊,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引导辅导员进行经验分享,最后培训者补充讲解相关知识点,示范相应技能;(3)以会代训。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例会较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可见缝插针的对辅导员进行相关专题的培训或者是指导,这种形式主要针对比较紧急而内容较为单一的培训,比如高危学生的监护或者哀伤辅导;(4)常规化的督导,辅导员可在固定的时间参加督导,以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为自己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

3.2培训方法当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凸显的问题是重知识讲解,轻实际操作,辅导员感觉培训就是听了一场讲座走了下过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不得法,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培训者所选取的培训方法过于单一和老套,因此笔者认为在选择培训方法时应考虑这种方法是否能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参与积极性,是否能帮助辅导员获得实际的技能,是否能让辅导员学以致用。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笔者认为参与式的培训方法是较为适宜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以辅导员为中心,注重实际操作和现场演练。

4培训的评估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第3篇

教育薪酬涉及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教育工作的整体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扩大,竞争的加剧,很多机构人员流失严重,工作积极性不高。本文从薪酬的视角出发,研究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

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公平;激励

1、研究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的意义

教育培训机构为提高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水平,拥有一支高品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对教育机构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何能够吸引、留住所需的优秀人才,一直困惑着我国教育机构管理者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组织仅依靠一个好的薪酬体系,不可能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因为物质报酬不是唯一的员工激励机制;但是,如果一个组织没有好的薪酬体系,在人力竞争中一定处于劣势。薪酬是员工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从事职业的动力,是自身能力得到肯定的一种表现。薪酬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把员工和雇主联系在一起,为了双方利益的实现,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者必须解决好组织机构自身积累与员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客观公正设定机构内部人员的薪酬,建立与机构发展相适应的薪酬制度,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积极性,对促进组织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概述

教育薪酬体现的是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所得,同时是激励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的一种手段,也是教育工作者社会地位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更是体现和证明教育工作者社会价值的一个重要部分。

2.1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的内容

确定薪酬管理目标。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目标主要是吸引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的热情,让员工获得满足感,提高工作效率,协调机构和员工的发展目标。选择薪酬政策。教育培训机构的管理者根据机构运行的目标和任务决定机构的成本投入,依据机构发展需要确定是采取扩张的人力成本政策还是紧缩的人力成本政策。选择合理的工资制度,稳定员工收入政策大多采用的是等级岗位工资制度,激励员工的政策则与绩效工资制度连在一起;确定机构的工资结构和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向高额倾斜就要加大高薪人才的比例,提高薪酬,工资结构向低额切斜就要缩减高薪人才的比例,降低薪酬。管理者对薪酬机制的决策直接影响机构的运行效率。薪酬计划的制定要与目标管理相协调,有的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工资制度,一味模仿其他组织,薪酬管理缺乏科学性。没有通用的对任何组织都适用的薪酬模式,薪酬计划的制定要与机构的经营计划相结合。在工资支付水平上,管理者要考虑教育机构的支付能力、是否符合机构的发展目标和留住人才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要以增强竞争力为原则。工资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成本支出,压低工资一定程度上提高组织的竞争力,但是过低的工资又会打击员工积极性,弱化竞争力。管理者要根据外部环境结合内部管理来制定薪酬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薪酬结构。主要指不同员工之间的分配、职务岗位工资的确定、基本工资和奖励的调整等。薪酬结构的调整要以给予员工最大激励为原则,同时注重公平性,避免给的太多或太少,给多了会造成不称职员工不努力工作,给少了会造成高素质的人才外流。

2.2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的原则

公平原则。员工认为薪酬体系是公平的,产生满意度,才会从心底认同组织。管理者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站在公平的角度,科学合理的设定不同职位、不同能力层次的员工的薪酬构成,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价值。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不公平,轻者积极性受挫,重者会采取对组织发展不利的行为。因此,薪酬管理尽可能做到公平。激励原则。教育培训机构在设计薪酬时必须充分考虑薪酬的激励作用,对组织内部不同种类、不同职务施行不同的发放标准,适当的拉开差距,处理好努力、成绩、薪酬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满足不同工作人员的需求,刺激员工的积极性,把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促进组织的发展。效益原则。科学管理认为,薪酬最大化能促进生产效率最大化,进而达到组织利润最大化。效益原则强调薪酬体系必须注重工资费用的收益率,即通过人工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组织经营的整体效益,以把“蛋糕”做大的方式,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

3、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3.1教育培训机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壮大,外部竞争的冲击也在加大。在这种大环境下,教育内部管理上也出现了问题。

(一)薪酬体系未实现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培训机构中,员工的工资基本都是由高层管理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确立,发展至今,薪酬的发放标准仍然不够清晰,依据不同的职务层级划分的工资等级,同一职务层级里不同岗位工资的区别没有体现出来。只要到达这一层级,不论是新员工还是老员工,技能学历如何,都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这些因素导致严重的内部不公平。奖金作为浮动工资部分,在工资总额的比例较小,并且会因为经济效益不好而被取消发放,增加了员工收入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会导致薪酬的外部竞争力下降,削弱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二)薪酬体系构成不合理

教育培训机构中按职位实行的薪酬体系,等级的划分没有进行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不同的岗位对员工的技能、经验、效率等的要求是不同的,岗位的价值差别可能是很大的。薪酬构成中,固定工资的比例过大,虽然体现了薪酬的保健性能,但是却不能与员工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挂钩,不能与员工创造的经济价值相联系。过于固定的工资构成会降低工资变动的灵活性,员工在职位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工资不变,也得不到其他方面的提升,积极性不高。

(三)非货币薪酬比重低

薪酬是对工作者付出的回报,有形的为可量化的货币,主要体现了薪酬的“外在价值”,而各种不可量化的奖励,如培训、进修等提高个人声望的机会就体现了无形的“内在价值”。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薪酬理解不足,存在偏差,把薪酬定义为完全意义上的货币薪酬,忽视了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的非货币薪酬,从而导致了非货币比重非常低。非货币薪酬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它可以理解为一种手段,通过为员工提供某种服务,保障员工福利,吸引、留住人才,增强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3.2教育培训机构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薪酬管理的公平性

员工对内部公平性的感知一般以周围的同事为参照物,通过与同事薪酬的比较来判定自己所得是否公平。为避免员工由于受到不公平而离职,保证机构的内部公平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一、管理者加强与员工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让员工参与到薪酬制定中。一方面让薪酬体系更贴近他们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员工了解认可薪酬体系的合理性、公平性,提高满意度。二、执行过程中尽量科学、严格。薪酬的制定根据市场规则和员工的需求制定的,在执行时要注意监管,确保薪酬体系与组织机构目标的一致性,是否一直公平、有效。

(二)实行绩效分配机制

教育培训机构要实现组织机构的长远发展,就要提高管理水平,施行合理的绩效分配制度。把绩效津贴分为岗位津贴、责任津贴和奖励津贴,适当拉开岗位津贴的差距,针对不同岗位职责的差别确定相应的责任津贴。根据员工的绩效考评结果给予相应的工资,要注意赏罚分明,合格就要奖励不合格就要惩罚,提升员工积极性,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不断完善津贴的发放办法,津贴分配要使员工的收入与岗位、业绩结合起来,合理控制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之间的分配差距,在能者多得的基础上兼顾体制合理性,避免差距过大。

(三)调整薪酬结构,重视非货币薪酬

薪酬并不是教育工作者的唯一追求,管理者要重视他们的非货币需求。确定科学的薪酬结构,可促进组织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适时淘汰素质低的员工。根据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工作任务和难度,将他们区别对待,适时给予发展性薪酬。当员工的工作年限和业绩达到一定指标后,组织通过发展性薪酬,帮助他们获得进一步进修的机会,这样在提高教育工作者薪酬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非货币薪酬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有效的内部提拔制度

教育培训机构要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在选用相关人才时,优先考虑内部员工。在组织内部建立公开公正的职业晋升制度,让员工获得晋升机会,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还能节约招聘、安置等费用。及时公布机构内部空缺职位,让员工了解职位要求,判断自己是否符合,鼓励符合条件员工申请,优先给予面试机会,让员工看到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提升积极性,减少人才的流失,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赵国军.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全案[M].化工工业出版社,2013

[2]王宏斌.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运营与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市场,2013(8)

[3]董成.现代工资理论与企业薪酬体系设计[J].经营管理者,2011(11)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钢琴教学;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

分析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能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弹奏习惯,让学生将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情感与自己的演奏技巧相融合,进行二度创作,促使学生提升感知音乐的能力,为学生在日后自主学习钢琴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定期开展个人展示

在日常训练演奏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技巧,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展示。个人展示能让学生感知钢琴弹奏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展示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其在钢琴演奏中表现出的优点进行表扬,帮助学生建立钢琴演奏的自信心,也能让学生提前适应现场演奏,这样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演奏时的状态,降低学生在演奏时出现紧张的情绪。作为大学钢琴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同样穿插个人展示,让学生既可以通过个人展示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也不再害怕舞台。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演看到自己在演奏时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逐一改进,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独特特点,以及自己在演奏中的优势。这种方式能在最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提升演奏的效果,学生通过个人展示,会渐渐地互相帮助、互相指点,进而共同进步。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当下大学钢琴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心理问题,也能让学生的钢琴技巧与情感融入得更加良好。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很多学生在开展钢琴演奏时,难以达到演奏的预期,不仅仅是由于心理问题,也是由于对自身预期过高。在开展钢琴学习时,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一个漫长且重要的过程,任何一个乐器从学习到展示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学生在实际学习时经常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如果学生在遇到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时,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个正确且积极的反馈,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钢琴学习相对较难,如果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难以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兴趣逐步下降。作为大学钢琴教师,应注意学生在练习时是否遇到了困难,根据每一个学生独有的性格特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告知学生,在钢琴弹奏过程中遇到问题很正常,这是一个正常且必然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日常开展教育教学时,也可以组织一系列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缓解学生在学习钢琴时的心理压力,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

三、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质量逐步提升,不应该仅仅去讲解钢琴演奏技巧以及钢琴演奏的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在学习钢琴时,仅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以及演奏技巧,忽略了钢琴的实际练习,就会导致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逐步下降,并且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相对于枯燥、无味。一直以来,我国所提倡的教育教学都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能够应对应试教育。在当下开展大学钢琴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演奏心理,并且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放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播放一些钢琴名曲或者比赛视频,目的是为了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情,激发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通过大量的钢琴名曲赏析也能增加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弹奏钢琴时拥有底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逐步增加。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内或者在系里举办钢琴比赛,同样这也是一种减压的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钢琴演奏的紧张氛围,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弹奏时,将弹奏技巧与情感融合得更好。但是在开展钢琴比赛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过大的竞争压力,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质量才会提升,而学习中的负面情绪也不会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四、帮助学生放松心情

当前在开展大学钢琴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心情。以往有很多学生在练习或者学习钢琴过程中心情相对焦虑,进而难以提高演奏的整体效果。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曲谱的学习,甚至过分注重演奏技巧的学习,但是熟悉曲谱是钢琴学习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如果在不熟悉曲谱的情况下直接演奏,演奏的效果不好,也会导致学生在大量的演奏练习后产生焦虑的心情,演奏效果越来越差,出现恶性循环。教师应在日常的练习和学习中帮助学生放松自己的心情,牢牢掌握住演奏的方法,并且牢记曲谱、掌握演奏过程中的技巧,进而不断引发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兴趣爱好。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与平台,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班级内的演奏或者是学校内的表演,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舞台,展现自己的演奏状态、演奏技巧,使得学生在大量的舞台练习中能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降低学生在舞台表演时的焦虑感以及紧张感,放松自己的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曲目或者是同一种曲目,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同一首曲目,其效果也会不同,让学生多听、多练习,明确每一个人在演奏同一首曲目时,其演奏效果都是不同的,因为演奏者自身的心境、想法等存在区别。为学生降低因与他人演奏效果不同而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教师也需要给学生讲解,如果在演奏过程中突发意外,应如何处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演奏技巧,提高学生的演奏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讲解钢琴表演的历史,让学生对钢琴演奏的历史进行了解,明确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和其他乐器演奏手法存在哪些区别,进而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掌握音律,长此以往,可以让学生对钢琴产生热爱,不断提升钢琴演奏时的信心以及演奏时的耐心。教师既要帮助学生培养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舞台上有十分良好的演奏心态,有一些学生在日常练习时效果非常好,但是在舞台上往往难以发挥出平时的水平,甚至发挥的状态非常差,经常出现失误,这是因为学生在舞台上过分紧张,没有一个良好的演奏心态,进而导致其舞台演奏质量无法提升,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奏。然而,有一些学生因为心态足够平和、足够好,在舞台上甚至可以超常发挥,既发挥出了以往的水准,也能够给予听众非常良好的听觉效果,这是因为其拥有良好的演奏心理素质。即便学生没有足够的演奏技巧,在演奏时只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按照日常练习时的状态进行演奏,演奏的效果也会相对较好。

五、让学生在演奏实践中提升心理调控能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演奏技巧、演奏效果的练习,还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辅导,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技巧,也要积累演奏经验,不再惧怕舞台,不再害怕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演奏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演奏过程中的演奏效果、演奏状态,消除学生在舞台演出时的紧张感以及害怕感,进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状态能逐步提升,真正满足学生在舞台演奏时的实际需求。教师还需要消除学生对于演出本身所具有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实践演奏时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演出技巧以及演出技能。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演出机会以及演出环境,使得学生的演出效果更佳,能调控自己的心理,调控自己的情绪,满足演出时的实际状态和需求,尽可能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着足够的了解,在演奏之前还需要放松自己,让自己不再紧张,不再惧怕舞台,既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也珍惜了本次演奏的机会,同时也能让听众通过本次演奏而了解到钢琴曲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情境下,为学生举办音乐表演之类的演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走向舞台,每个人都拥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大量的舞台实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出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性的表演,因为在社会性的表演中,舞台内涵以及舞台的情况都与在学校的演出不同,能够让学生积累经验,如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演奏;演奏方式、演奏内涵又有怎样的区别,等等。进而不断提高学生控场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评价,比如说有一些学生对于钢琴演奏学习兴趣较差,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找到根源,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导他们对钢琴的热爱,消除在钢琴演奏中由于自身问题而对钢琴演奏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学生处于一种热爱音乐、想要演奏音乐的状态中,其音乐演奏的效果才会越来越好,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日常教学中播放一些著名的钢琴曲,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钢琴教学中,有关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对钢琴教师以及学生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不能够一味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而应该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将教学理念合理应用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明确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将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融入到大学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欣欣.探究大学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心理训练与培养[J].黄河之声,2019,(17):86.

教育心理培训范文第5篇

中共中央最近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干部教育条例》),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干部班学员,在党校认真学习了这个条例,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谈谈对这个条例的认识和我们应该贯彻的方向。

一、干部教育条例是我们党培养党员和自身发展的理论成果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是把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培训作为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作为转折关头的紧迫任务,作为在重要历史时期着眼未来、积蓄力量的战略举措,不断开创和推进了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领导骨干和专业人才,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任务,放开视野看教育,集中力量抓培训,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在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颁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关于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部署,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了一个规章性文本。随着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改革攻坚和大力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求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尽快有一个大的转变,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

每一次培训活动,都应强调联系实际学习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我们青年干部在培训过程中,应勤奋学习,体现一种精神、一种境界;善于学习,展示一种能力、一种技巧。做到勤奋学习,善于学习,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干部教育条例给我们党员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队伍,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干部教育条例》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系统总结了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新鲜成果,首次以法规形式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表明我们党对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迈进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学贵有效,教贵有法。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的主要方向。作为一名企业管理干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进的伟大事业,需要处于领导和管理岗位的各级各类干部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主动把握经济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引导广大搞经济的干部学好基本理论,牢牢把握和始终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紧密联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紧密联系改革开放面临的新问题,把学习理论同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时期的青年干部应该成为学习《干部教育条例》的典范

一是大力开展《干部教育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干部教育条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全面把握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加强市场经济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更新培训。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干部学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等履行职责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身工作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干部培训计划,,确保企业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以贯彻实施《干部教育条例》为动力,紧紧围绕我县建设“一户两地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进一步学习党的思想、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专业技术,增加自己勤政为民、服务为民的本领。要立足特色,突出创新,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创新,是推动教育培训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新路子、开创新境界、取得新发展的源泉。企业系统教育培训工作应紧密联系实际,创新方式方法,例如“请进来”,引进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有针对性地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作讲座,对企业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走出去”,加大区外培训、市外培训力度,让领导干部扩大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沉下去”,选派企业人员下到车间乡、外出市场锻炼。把市场广阔天地当作培养企业干部的大课堂、大熔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