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信息论文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精选

语文信息论文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第1篇

有的教师在感知此文时,考虑到西北的孩子缺乏对莲花这一实物的真切接触,而不容易理解作品中那些艺术描写的表现力,从而更难体悟到寓意,于是就东找来一张水墨写意莲花图,古典淡雅;西找来一张重彩工笔莲花图,精致可爱;南找一张实景拍摄莲花图,艳丽真实;北找一张卡通拟人莲花图,活泼生动。也许每一张图片都很精美,但放在一起就像一个“大杂烩”,使得课件繁杂而又俗气。本人认为既然是古文,就可选些水墨表现的中国画,突显“君子”之风范。如果更想让学生看到真实莲花,不妨选一张白莲照片,更显“出淤泥而不染”的精新脱俗。可不放在一页幻灯片中,避免了“大杂烩”之感,又图文契合,本人认为适时加入古筝背景音效,物神合一,耳与心谋,效果会更好。想来学生对审美感受入心,忘情投入,才能产生灵感与美感来,为下面现体会语言魅力和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有的教师在引领学生赏读此文的过程中,幻灯片页数过多,教师忙于按键切换,而忽视了课堂中做为教师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并且,有的教师在分析文章艺术表现时,没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是把教师用书中专家的认识大段大段地搬入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虽然这样能使信息多、全、深,但是过多的文字阅读容易使人疲劳,而且没有过多引导学生品味的过程,从而不能让学生尝到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如蜻蜓点水一般。我认为针对《爱莲说》这样的美文,幻灯片中要体现出重点、难点,每一幻灯片字数不宜过多,也可以精炼的问题展示为主,以重点段、句、词展示为益,从而引领学生达到对课文理解、体会、认识、评价想象及创造等,使学生把一开始激发出来的兴趣转化成稳定的内在动力,实现语文课美化人德化人的目的,而且不易使用大量文字展示问题的答案,学生只要能理解内化,自然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达。

有的教师在教授此文时,插入一段录音朗读,这很不错,可以让学生借鉴专业人员的读法和语气,但并不是有了它,就要剥夺学生朗读的时间和次数。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媒介是语言,它的美感也是语言为载体带给我们的,学习语文课主要是体会语言的魅力,通过语言从而激发人们去想象、体验,进而产生共鸣。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比图像、声音、视频更具有生命力,如果语文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加考虑地呈现,势必会剥夺学生体验思考的空间,减少参与欣赏语言美的机会,久而久之,丧失对语言的敏感。所以我认为,要留给学生朗读的机会,留给学生体验语言美的时间。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第2篇

(1)学生对文本涉及的内容缺乏思考

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还不一样,文字书写量大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难免会又费时又费力。但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语文老师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包括学生也满足了视听感官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导致了教师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教师把和所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视频、图片以及音频文件都集中到一起,在课堂上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听觉,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剥夺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和集中精力思考的能力。

(2)过分依赖课件,使课堂教学只是走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阶段,教师对于课改的宗旨目的和思想理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片面地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的否定,认为只有信息技术才是克服语文课堂教学弊端的最好方式。认为信息技术的多角度和多元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和课堂上的积极性;认为把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课改和教学的要求以及目的。因此,正是因为这些偏见导致了语文教学向新课程改革靠拢后而出现的严重错误。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1)丰富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在现代化教学当中,一些丰富的电子课件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不需要再使用传统的模型以及挂图等工具走进教室,而是可以借助计算机和投影仪等一些先进的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充分展示声、图以及文和像相结合的电子课件。如,当教师讲到《晋祠》一节的时候,由于学生们没有去过晋祠,而只看书中的文字以及插图往往会使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只看书中的图像的周围环境和建筑设计也难完全把握作者想要说明的顺序。但是,自从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电子课件轻松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师的负担也大大地减轻了。

(2)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创设和课程相关的一些情境,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还可以利用音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当讲到《,你在哪里》一课的时候,因为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所以学生难以理解人民对的一片深情。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彻底地激起情感涟漪,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的时候多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现在人民群众当中活动的照片和画面,并且在画面当中插播音乐,让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

(3)实现信息及时反馈,有效促进师生交流

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并且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且还能够充分地提高教学效率。语文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是教授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整个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都应该无条件地为学生服务,实现教师主体的逐渐隐蔽。此外,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主体的职能和作用也在渐渐增强,由依赖教师到自己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总结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第3篇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但长时间使用,会使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产生一定的依赖性。课前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拿来就用,缺少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特色,学生观看课件感觉眼花缭乱,但收效甚微;很多教师该在黑板上板书的环节,利用课件代替了,学生很难学到规范的、准确的书写顺序;对一些欣赏性的文章,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展示,没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我们教学时,应注意这些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教学的弊端,要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比如,在进行“观沧海”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观沧海”的视频画面,展示“沧海”的地理位置、时局图、创作背景等信息。视频中,在对诗文内容进行朗读的同时,展现相应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从中体验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文是通过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曹操的宏伟抱负、宽广胸襟、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

力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手段的选择、课程资源的优化、素材呈现的方式等等。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比如,在进行“母爱”的阅读教学时,这个话题接近生活,每个学生都体验过母爱,都能感悟母爱的伟大。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母爱,从细节上感悟母爱。在学生描述母爱的实例中,要体现细节描写,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入手,例子要具有感染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其实这就是一种本真教育。为拓展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让学生从网上查询母爱的例子,可以是国内的例子,也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文学中的母亲,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母亲。只要是真实的、感人的都可以列举出来,以启迪学生珍惜母爱,懂得感恩。

三、总结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第4篇

(一)拓展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是小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可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承接,以所学的内容为基础,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具体的分析其中的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对问题进行解决的平台,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放开思维,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使用这样的方式,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对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不断地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拓展要以以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为基础。

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内心的世界、经验和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进一步的激发。以小学课文《影子》为例,在课堂上老师不要急于课程的学习,先让学生在阳光下对自己的影子进行观察,然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影子进行制造,让学生对影子有直观的认识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然后再开始课程的学习。使用这样的方式,小学生对影子的乐趣有真实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对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影子为什么会这样变化等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样让语文课和自然课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探索精神得到培养。

(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好动性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的拓展。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要想让他们老实的坐在座位听课很难做到,也就是说,许多小学生会在课堂上作一些小动作,这由他们所处年龄段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语文课大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他们很容易厌倦语文的学习。因此,我们要注意对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进行引导,也即意味着使用实践活动来对语文教材进行拓展。新课程标准中有规定:语文课程是对综合性、实践性使用文字语言进行学习的学科。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实践的拓展、对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为出发点,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拓展。

二、对语文和各学科间的知识渗透重视起来

泛语文意识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从广义上来讲,其它学科教学的开展都得以语文为基础,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和其它学科保持密切的联系,应该把其放进“通识教育”框架之内,让其它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基础可以依靠,而且还要把其它学科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来对待,在学科之间增强交融并相互渗透。

(一)不断强化自然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自然学科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联系,如在上文中提到的《影子》一文。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影子这一自然现象进行描述。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要对其它学科的地位进行突出,引导学生对阴影的作用、出现的原因、变化规律等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让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得到提升,让学生对这篇课文可以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自然学科中关于影子的知识充满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不断强化社会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仅和自然学科有联系,和社会学科也有很大的关联,如文学家叶圣陶先生的《小小的船》,这篇文章对于语文来讲仅仅是一篇文章,但是在音乐中确是一篇优美的音乐,悠扬的歌曲让人浮想联翩。老师在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完全可以和同名歌曲有效的结合,让同学们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进行儿歌的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变得更快乐,寓教于乐就是如此。这种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的情感要素被文章深深地吸引,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记忆。

(三)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生活的基础就是语文,语文学习的延伸和生活是平等的。所以,为了让小学语文的实用性更强,让小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被吸引,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现实生活和语文教学的结合,这不仅让语文教学内容更丰富和有效,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真切的体验,所以,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不在话下。具体上来讲,延伸的内容不仅可以有自然信息,社会信息也可以包括其中,如国家的大事、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有趣的事情等,通过教学内容的延伸,让小学生一起分享快乐并共同面对困难,这将很好的让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

三、结束语

语文信息论文范文第5篇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的能力是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如多参加校内外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二、结合学科整合,开拓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通过巧妙的课程整合,学生不仅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方面等的技巧,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信息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敏锐、热情,但容易偏激、冲动。他们往往在行为举止上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通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也可能导致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三、重视学生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高效率地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地位,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强化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