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精选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实施;实践教学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人生发展之基,而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之关键,社会各界对小学教育师资培养高标准要求,学历层次就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着手点。近年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的小学教师浪潮,进入小学从事教育工作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更高要求,但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此,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课程设置和实施进行分析探讨,以寻求适当优化措施。

一、小学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

中等师范学校为早期小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他们大都埋头苦干、兢兢业业。这种敬业奉献精神使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等师范学校的教学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相对全面的教学技能,对小学教学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强,这些优势值得肯定。这种培养模式面向初中学历的毕业生,尽管在三年的系列培养中对这些未来小学教师综合素养的训练比较到位,教师专业知识欠佳的短板使中师层次小学教师的整体教学素养不高。再者,过于偏重专业技能培养而弱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使基础教育教学有失偏颇。中等师范的小学教师培养难免被贴上“传统”标签。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学生正从全面被动接受学习的角色向同教育者交流协作进而成为学习主体的身份转变,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同时代教育理念的变更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使得传统中等师范的小学教师培养面临发展危机[1]。

(二)专科学历层次小学教师的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探索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1985年,我国首个专门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上海第四师范学校诞生,即今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199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行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试验工作的通知》,制订了有关“八五”期间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试验的若干政策[2]。1995年2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下发了“五年一贯制”《大学专科程度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试行》,明确了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等。至此,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小学教师的基本学历由中专提升至专科。随后,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试点范围也逐步全面扩大,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制度化发展[3]。相比中等师范学生,高等师范的专科层次学生在质量规格、培养目标等方面均展现更高要求。不但对小学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质量标准,且开始注重教师广泛知识体系的建构。再者,高等师范也加强了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的整体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增加,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现阶段各地小学教师招聘要求看,本科学历已成为大部分教师岗位的最低要求,仅有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仍以专科学历作为最低门槛,而越来越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通过招聘从事小学教学,故高校培养的专科学历小学教师正面临文凭价值被弱化的局面。

(三)小学教师培养迈向本科层次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越来越注重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国民教育。国家层面,教育部大力支持、引导、帮助具有一定资质的高校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1998年,南京晓庄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原杭州师范学院)率先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我国设立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之先河。199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于同年进行招生,这标志着小学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正式专业[5]。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被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如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但非唯一途径。就目前各地区小学教师招聘要求看,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已被淘汰,对专科学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大幅度减少,越来越多的招聘条件普遍调高至本科、研究生层次,高学历趋势已不可逆转。

二、两所典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分析

目前国内约有260所高校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晓庄学院最为典型,故对这两所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和分析。

(一)两所典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

第一,专业综合培养,分方向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是“综合培养,学有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专业旨在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认识小学儿童,能以儿童为本;理解小学教育,能以师德为先;发展专业自我,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具有胜任小学教师职业潜质的人才。其培养方案规定学生须修满172、175、180学分等(小学教育专业分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5个方向及音乐学和美术学的小学教育方向)才能毕业。关于课程结构、学分分配以小学教育专业中文、英语方向及音乐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为例呈现。其中专业教育环节兼教方向课程系列面向全院开设,每个学生可从13个系列(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教育技术、小学美术、小学书法、小学音乐、小学生心理辅导、小学德育和少先队教育、国学经典教育、生命教育和班主任工作)中选择一个非主修方向修读。第二,专业综合培养,强化技能。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为“分类招生、综合培养、专业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本领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和创新人才。

(二)两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1.两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由表1、表2和3知,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教育环节所占总学分比重最大,最低达到54.6%(小学教育中文方向94学分),最高为65.5%(小学教育英语方向118学分)。从中不难发现该模式对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希望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所占总学分比例最小的是实践教育环节,最低为14.86%(音乐、美术专业小学教育方向26学分),最高为16.28%(小学教育中文方向28学分),如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设计以及各种实践创新活动。这与中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要求在四个学年中依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也体现了首都师大注重将一些新的实践综合运用且贯穿培养全程的理念。另外,通识课程所占比例仅次于专业课程,最低为18.89%(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50学分),最高为29.07%(小学教育专业中文方向50学分)。多样化的通识课程分为“人文精神与社会认知”“科学精神与自然关怀”“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语言艺术与文化交流”“身心健康与职业发展”和“教育理解与教师素养”等,使学生通过各类通识课程的学习增加自身文化底蕴、科学素养,达到陶冶情操、拓宽视野的目的。再辅以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增加教师专业能力中条件性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能有科学可依、有规律可循,以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五类: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拓展课、职业生涯课。该培养模式最大特色在于充分体现强化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课程、研究拓展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35.9%。这种以“公共基础课与职业生涯课为塔基,以学科专业课与综合实践课为塔身,以研究拓展课为塔尖,将学生宏观思维的培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7],更是以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双主线,通过课程、技能测评、活动、竞赛和校外实践为载体,实现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和教学的同步提升。

2.两种培养模式的异同。无论是首都师范大学还是南京晓庄学院,二者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类趋于一致,大致分为通识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四类。同时,二者都遵循并认可教师专业能力的分类,对一名合格小学教师应具备几类能力都持相同观点。不同之处则体现在培养人才应有的教师专业能力倾向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明显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认为小学教师应以扎实的学科素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辅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其他人文艺术修养,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小学教师能力结构体系。而南京晓庄学院,则更重视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培养,其中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设备使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极大提高了学生教学基本功,不难看出其传承和发扬了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基于两所典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对比分析,及参阅多所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发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问题着重体现在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技能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上,各师范院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晓庄学院可视为两个“相对立”的派别,即以首都师大为代表的“学科派”和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代表的“师范派”。教育界关于“学科派”和“师范派”的倾向始终存在争议。由于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变化,就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技能及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一直处于模棱两可、众说纷纭的状态。伴随小学教师培养规格的不断提升,许多师范院校存在极力体现高等教育神圣学术追求的“高校情结”[8],进而导致很多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倾向综合性大学,这与小学教育着重培养具备扎实综合基础知识存在一定隔阂,违背了小学教育的特殊性。而那些看来仍在传承中师教育传统的“师范派”,虽忠于体现小学教育的特殊性,但难免也存在一个度的缺失,反而有悖于小学教师素养提升改革的初衷。目前,实际的学校情境中似乎对“学科派”的小学教师更为津津乐道,这与教师日益专业化、“学科化”的倾向不谋而合。基于此,“学科性”和“师范性”的课程设置倾向有待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即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的课程实施。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师培养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到学生各种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关调查显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教育实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表现远没有人们所期待的那样专业化、出色。这也许是外界对该专业培养的师资给予了过高期待,但更多的或许要归责于高校的培养,尤其是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实际效果。现存在的现象是:大部分执教于一线教学的教师和学校有关领导认为这些新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整体知识结构上相比过去中等师范层次毕业生的确有一定提升,有更强的学科性,但谈及教学技能则远不如中师生,相比中等师范培养的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学生,现在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要逊色几分[9]。这与过去中等师范重视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注重良好的课程教学分不开。自小学教师培养本科化以来,学历提升导致在培养方向上倾向于学科性知识传授而弱化了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这种对学科的追求值得赞赏,但因学校的实际教学尚未同步于教育理念的发展,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与客观环境和谐共生局面的产生。当下不少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学技能课虽有开设,但实际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在课堂上重理论讲解,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理论不能被很好的理解和内化,课堂教学呈现出“满堂灌”的被动接受局面。再者,教学技能课堂没有采用小班化教学及缺少对学生个别差异有区别的指导,使学生没有更多机会尝试内化理论、实践理论。这与当今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育见习时间过短。这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体会、感受小学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不能与见习学校的一线教师进行有效、深层的沟通交流。虽有部分教师给予些许指导,但往往难以与高校课堂上所授理论衔接,进而不能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和贯通。这导致教育见习流于形式,见习实质意义被削弱。其次,教育实习环节存在偏差。到经济、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实习本来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但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不免出现厚此薄彼的问题。由于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师资相对匮乏,实习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一部分师资,反过来也导致了高强度的教学,使实习生忙于应付所教课程,无暇教学反思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加之农村指导教师理论知识薄弱及高校实习指导教师配备少且不及时,故实习生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不能得到充分指导。这就造成学生在大学所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脱节,从而对实践教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导致实习目标的达成度不高。长此以往,教育实习不但影响实习真正价值的体现,也造成实习生对将来入职后的担忧,出现不良情绪和迷茫心境。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和实施的优化措施

(一)构筑科学而贴切的课程体系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基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定位,进而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再结合实际教学和生源质量,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向着“应用型”总体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即具有优秀小学教师潜质的合格小学新教师。其次,优化课程方案。在“师范性”和“学术性”两个维度的权衡之上,适度折中,在保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既能掌握深厚而扎实的教学技能基本功、又拥有相对专业的学科领域知识前提下,适度开展教育理论等具有较强学术性课程的学习。这需要在现有课程结构基础之上进行课程分配比例的适度调整。基于首都师范大学和南京晓庄学院课程分配比例。最后,突出课程优势。课程分配比例权衡了师范倾向和学科倾向,保证小学教师培养朝着“应用型”人才方向稳步发展。通识课程选修比例提升注重结合学生个人兴趣和意向,将这一部分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生产劳动与公益活动等方面素养积淀的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向多方面、多样化发展。教育实践环节比例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致力于服务基础教育发展宗旨。基础教育工作重在实践,贵在研究,恒在反思,所以将实践环节的一部分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注重反思自己,反思教学实践的全程,可结合同学互助小组、教师指导、自我反思,做到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二)改革课程实施,优化教学过程

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态对高等教育课程实施、教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传授和教学技能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做到不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以研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克服学生对理论知识可望不可即的传统思维定式,从而改革课程实施、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技能课程教学可采取小班化、小组化教学,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及时有效、全面、深层的交流沟通。这样教师能针对每位学生教学技能形成过程进行有效而及时的指导。同时,教师加强对学生教学技能的测评和教学能力考核,再结合学生自身反思,确保学生教学技能形成的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实践教学智慧

及早树立实践意识。首先要克服教育实习走形式的思想。在学生入学为小学教育本科生起,就对其进行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形成实践意识,为后期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做足准备。沟通高校和小学。高校和小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可着眼于所在地优质小学,将其发展为本院校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训练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一线教师、高校见习或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动机制,一线教师和高校见习或实习指导教师形成一对一、师生一比三的比例(若师资允许,比例可再降低),由小学一线教师和高校教师同时负责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讲解、释疑,指导学生对教学实践反思。实践结束后小学一线教师再进入高校进行教育理论的补充、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提升。基于此,高校教师、学生和一线教师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圈,有助于构建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发展和提升的学习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的良好态势。27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将课内外融汇贯通,促使学生将教育教学理论、技能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将来教书育人的能力,为更高素养的小学教育师资培养奠定基础。小学教育自设立本科专业以来,社会各界都在给予力量推动它的发展。尽管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坚信在众多专家学者、广大一线小学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下,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前景会更明朗,国民基础教育的发展会更科学、更完善、更强健。

参考文献:

[1]樊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5-60.

[2][3][4]卢正芝.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2(5):27-29.

[5]陈灿.从传统走向现代: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12-43.

[6][7]徐敬标.基于“C-UGS”的小学教师培养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5(2):58-61.

[8]谢安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64-65.

[9]徐兆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硏究———基于江苏省4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调查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5:14-17.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前,竞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周髀算经》记载为“圆径一而周三”之说,即=3.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断定圆周率的取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定22/7为约率,355/113为的密率,直到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技能操作素质。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在要求具有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的人才具有高度的对社会、对事业的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丰富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阔的视野;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坚强的意志力,接受挑战和应变能力,学会适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格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以华中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全国50所素质教育试点院校,侧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种方法已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本文就高等工科院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意义对国家民族如此,对高等教育亦如此。有史以来,无论是科学进展、技术发展、经营管理、军事战略和战术等无不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现代的社会,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乃至企业的兴衰,无不取决于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其创造性的开拓和应用。社会的进步,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无疑是社会成员发挥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结果。我国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知识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步骤。21世纪的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停留在技能训练中低层次上,应该向高层次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上发展。智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等特点,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开发智能和创造力的核心,因此,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论,学会思考,是培养和发展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薄弱环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加上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曲解,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平均发展,用“一刀切”的模式培养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培养创新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科技、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展开,社会财富日益向拥有知识和科技的优势国家和地区聚集,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主导。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性的人才脱颖而出。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线。大学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如何实现知识的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存在“两强两弱”特点。所谓“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也比较强;所谓“两弱”,就是存在着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象。目前我国大学中单一的思维模式训练,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原因,表现是只重视包括演绎、归纳和推理等形式的聚合性思维的培养,忽视了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创新活动中,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缺一不可。对主体个性的忽视也是造成创新障碍的重要因素。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要培养创造思维,就要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个性特征,这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坚韧性等等人格品质。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是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创新教育薄弱,人才的创新意识差,创造力不够。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的知识基础。特征是技术上狭窄(专业口径过窄)和狭于技术,缺乏经济管理知识,缺乏人文修养;二是创新思维训练不足。对于理论教学,老师习惯于满堂灌,不采用启发式教学,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从工程设计训练来看,常常把设计理解为翻手册套公式,画工程图,而不是把设计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三是评价制度陈旧。主要源于封建社会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竞争意识

“获得工程师的基础训练”是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工程意识是各类工程师的重要素质之一,过去多有忽视,现在迫切需要加强。

所谓工程意识,是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国情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生态环境意识及审美意识的总称。工程意识源于工程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他们初步接受工程意识的熏陶,运用工程意识的思想和方法处理工程决策、工程实施和工程技术问题。有些院校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环境影响法、参加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等,值得总结推广和充实。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还要逐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新形势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工程教育合作和参与的途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程教育不只是高等学校的事,必须有工业和社会的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和工业主管部门要积极通过在方针、政策法规、层次结构和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院校内部,“合作和参与”的途径在于提倡多学科、跨学科协同,打破院系界限,改变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互相隔裂的局面。转换教学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提倡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精神,努力养成未来工程师的自学能力,善于互相学习,善于协同,鼓励奉献、创新精神。许多中外杰出工程师在科技史和艺术史上是无名英雄。但他们的创新业绩和奉献精神是不可磨灭的。要让学生学习前辈工程师创造未来世界的精神,理解工业创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担负起振兴中国经济和发展工程技术的光荣责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同样道理,一个好教师,就有一群好学生。需要唤醒教师的灵魂意识,重塑教师的专业形象。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其次着重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

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学生做人,给学生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就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底蕴和素养。中外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之所以独具慧眼,作出重大的科学发明与创造,与他们博学多才,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兴趣是分不开的。青年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青年教师,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知识素养,才可能产生独到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才能在教学、科研中获得新的启迪,加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科学教师也应具备相应的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需要的教育理论体系,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一种理想教育模式,要使它落实到学校,体现在学生身上,离不开教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管理,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健全人格、综合素质、技术素质与探究意识有效提高。

教育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有效课堂

一、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近年来,为了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技术精湛的技能人才,也需要加强他们的文化课教学,使他们既要有专业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底蕴,中职英语教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现实是中职学校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时都有一定的比例,专业课占主导地位,这就导致英语课时紧张。中职英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少课堂互动,英语教学课堂效率低。针对中职教学实际情况,加快中职教学改革,在中职教学中实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切实培养中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二、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有效课堂的必要性

(一)有效课堂开拓了新的中职教学思路有效课堂在中小学教学中应用表明,有效课堂确实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行有效课堂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意识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行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必定能开创中职教学新的思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水平。

(二)有效课堂教学探索了新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严重忽略了学习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忽略了小组各成员间的语言交流。而有效课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元开展课堂教学,使中职生在小组学习的大环境下,进行最大程度的小组成员间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提高中职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课堂会在中职中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我认为中职英语教学有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可以归纳为:教师布置预习任务,确定本课目标→小组设计→小组推荐讲授→小组合作探究→老师释疑→当堂检查练习反馈。

(三)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改变了师生角色的定位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上需要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变了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有效课堂理念提倡教师做好导演,学生做好演员,把学生的学习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将导和演做好分离,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做好以导为前提,演为主体,将课堂留给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舞台进行展示,给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给学生更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切实做好师生间的定位。

三、如何把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中职英语教学中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要进行高效的互动,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主讲学生主听;师生间的互动只是老师到学生;课堂反馈不及时;学生被逼迫学习,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等扼杀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在有效课堂中通过师生角色的转变;同时把问题前置、学习前置;运用自主、合作、探索教学方法和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等四种形态,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共成长。

(二)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落实课堂“节节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把实现教学目标放到核心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更加注重学情和师生关系。从班里的最后一名抓起,要做到人人都学会。抓住一个知识点要“无限”放大,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老师要每节课都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把英语课堂变成高效课堂。在课堂上,学生要把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常见元素。围绕当堂教学目标,落实“节节清”。该掌握的要课上掌握;该会运用的,要课上会用;该达标的的要立当堂过关。

(三)中职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中职英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来学习,做到独自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展示实现交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纠错达到教学的优化、通过教师的点拨实现课堂的升华、通过开放小组间的开放讨论来实现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前进行预习交流、分配任务;课中进行合作探究,展现拔;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穿插巩固、当堂达标。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能够让大多数学生参与。通过实行有效课堂模式,切实做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四)有效课堂同样需要加强课堂管理在有效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扮演好以下角色:引导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课堂,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与学生合作做好导学案,让教案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同时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通过师生双方的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一定能够做到有备而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进行学情调查、然后把问题汇总,解决教学中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再进行精讲点拨,点出关键问题,再当堂进行检测。课后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后反思,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节节清。对于疑问,首先要请教同学,然后再请教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语

作为从事多年中职英语教学的教师,探索一种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会继续努力。在教学中继续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白继珍.合作学习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