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动画片配音技巧

动画片配音技巧

动画片配音技巧

动画片配音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配音;技巧;情感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92-02

一、引言

电视纪录片,作为影视门类的一种,是兼具可观可听双重优势的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在当下主流的“画面+解说”纪录片样式中,配音解说在传达信息、连接画面、表达情感、渲染氛围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这种“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的风行,根据解说词进行的纪录片配音的地位开始逐渐上升,并且逐渐成为纪录片篇章结构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纪录片和不同播讲者的个人风格,纪录片的配音风格各种各样,播讲者的配音技巧显得尤为重要。下文将结合山西省吉县旅游风景区的宣传片《黄河明珠》,来分析电视纪录片配音在传播过程中的技巧等。

二、电视纪录片的概述

电视纪录片是用电视摄制的手法,真实、艺术地再现和表现现实生活、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创作者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以展示真实为本质,不虚构情节、不用演员扮演、不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变更生活进程的展示,引发人们思考。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记录片的性质。中国记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片段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的纪录片作品层出不穷,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系列,在中国纪录片史上地位极其重要。为拍摄《再说长江》这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开展了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记录长江行动,并且用高清摄像机记录了当年《话说长江》限于技术问题而没能拍摄到的长江源。这一33集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

而近几年内,不得不提起的一部纪录片便是《舌尖上的中国》了。《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一部纪录片如火如荼的热播引发人们的思考,它普通但触动心灵、简单但贴近大众、自然但凸显文化,并且运用微博大力推广,使得这部纪录片如此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舌尖》的成功,为纪录片产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也为纪录片产业打开了一个窗口。

三、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外部表达技巧

(一)声音是表达的渠道,表达技巧突出感彩

在配音工作的一开始,选择解说者时会考虑解说者的声音音色是否适合本片。音色是难以改变的,但是不同风格的纪录片,需要不同风格的音色。柔弱、甜美的声音和苍劲、浑厚的声音各有所用。

抛开音色,表达技巧则是把死板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的精灵。表达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由于纪录片题材和体裁的局限性,使得纪录片的语言表达空间很有限。纪录片旨在真实,有时为了客观、自然地陈述,淡薄感彩,在表达上,一味地平淡表述,少有重音、停连、语气。但是这种解说多少有些枯燥乏味,忽视真切感受,易产生视觉、听觉疲劳。而为了真切地表达纪录片的情感,需要根据画面来灵活地选择重音,该强调时必须强调。

纪录片的解说语言,大多是连少停多的,但是“停”有时候比“连”更能表现情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而何时停、何时连需要配合画面的节奏、视听效果和配乐的起伏。在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的第一集开篇,在配音和配乐都没有进入的一开始,画面是一滴冰川凝水即将滴落,而此时从无声进入了水滴声,这声音虽不是长江浩瀚的波涛,但通过水滴揭示浩瀚的源头,然后伴着缓缓的《长江之歌》,配乐不断走向高潮,一个宏伟、浑厚的男声出现,简直绝妙。

(二)声画共同传播,配合是首要原则

从广播到电视的飞跃,就是听觉到视、听的进步,声画合一。电视纪录片作为一部影视作品,是声音和画面的多媒体传播,声音包括配音、配乐、同期声,这些因素综合成一部纪录片,共同表达一种精神,传播一项内容。单独的声音不能成为配音,所谓配音,“配”是一个重点,人声要配合画面流动的节奏、配乐的高低起伏、整部片子的节奏,才能完成一部完整的纪录片,传播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精神。

在《黄河明珠》中,配合磅礴的音乐、气势恢宏的电视画面出现在眼前:滔滔黄河水波涛汹涌,人声自然是高亢、沉着、热烈而紧凑的。这些则表现了吉县的浑厚历史、富饶资源以及发展强劲。

四、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内部情感把握

(一)准确把握基调,真实带动情绪

在配音中,播讲者要无限趋近于一个讲述者的身份,在尊重稿件内容和思想的前提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结合画面中的景、人、事情景再现,真听真看真感觉,以情带声,声随情动,饱含讲述、再现的欲望。只有播讲者相信了,受众才能够相信,并且感受到片子的魅力。

《黄河明珠》记录的是山西省著名旅游区吉县的概况,播讲者在解说的过程中要将自己置身其中,仿佛看得到世界唯一的黄色大瀑布壶口瀑布,要表现出它的雄浑壮丽;仿佛看得到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群柿子滩,呈现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仿佛看得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基地克难城,在历经了血雨腥风后,成为不朽的丰碑;仿佛尝得到屡获国际国内大奖、被誉为中华民果的吉县苹果,甘甜可口,沁人心脾;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景观资源,厚重的文化内涵,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些都要用声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声音,本就是生动的,只要有真实的情感,那么就会造就完美的配音。

(二)树立对象感,预想视听感受

电视纪录片解说是面向广大受众的,因此我们在解说时就一定要感受到受众的存在,要把稿件的真实内容、具体情感尽量无损耗并且充分地传达,感知受众的存在,这便是对象感。

《黄河明珠》的受众是希望去观赏壶口瀑布的游客和不熟悉吉县的所有受众,所以在解说的时候,播讲者就要悉心、耐心,包含讲述欲望地把这里的情况讲给感兴趣的人们听,配合着画面,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发展态势。

动画片配音技巧范文第2篇

在新闻类专题片中,为了能够十分到位地展现画面主体的情感、节奏、情绪,增画面主体的感染力,应当在剪辑的过程中将运动镜头组合到一起,处理好画面镜头的组接工作。

1遵循镜头组接原则

“静”与“静”、“动”与“动”进行组接是画面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遵循该原则不仅可以规避造成跳轴或视觉错位现象的产生,还可以保持视觉的和谐流畅感,避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动”、“静”是指在摄像机或画面主体处于的运动状态或精致状态。“静”接“静”中,要求两个画面镜头是静止的,剪辑点的选择要根据画面内容来决定。组接固定镜头时,若一个镜头是静止的,另一个镜头是运动的,可选取主体动作的停顿处进行切换处理,也可以在运动主体处于不醒目位置或被遮挡位置时进行切换处理;若两个镜头均是运动的,可以在主体运动过程中选择剪辑点。如,可以将景色的镜头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进行组接,也可以将游人划船、留影、观赏的画面组接到一起。“动”接“动”中,根据主体动作的运动因素作为镜头组接的依据,一般情况下多留大景别的动作、少留小景别的动作,组接镜头要考虑运动主体方向性和动感一致性因素。若两个镜头均为运动镜头时,且满足运动方向一致的条件,可去剔除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起幅进行组接;若两个运动镜头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可选择在两个镜头中主体运动稳定后进行组接,即组接上一镜头的落幅和下一镜头的起幅。“半截子”是“动”接“动”的特殊用法,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对不同运动镜头和运动主体进行切换组接,增强画面的韵律动感,突显鲜明的节奏感。如,对一组竞技体育的运动镜头进行组接时,可将游泳入水、百米起跑、滑雪腾空、足球射门、篮球扣篮等镜头进行组接,精选精彩动作的一瞬间,以形成强烈的画面节奏感。除了以上两种组接方式外,还有“静”接“动”、“动”接“静”的方式。这两种画面组接要考虑主体对应关系、因果关系、呼应关系和运动节奏变化等因素,以确保组接镜头由静到动、由动到静能够自然过渡。

2运用叠化方式

在新闻类专题片剪辑中,如果存在切换镜头生硬或连续不畅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运用叠化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确保镜头转换自然。对画面镜头进行组接要掌握好叠化的功能,对其进行合理运用:叠化既可以表示时间的消逝或转换,又可以表示空间的变化;即可以表示回忆、想象、梦境等回叙、插叙场景,又可以展现景物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变幻莫测。此外,在运用叠化方式时也可以配合静帧操作,给人以视觉停顿,主要适用于不同主题内容间的转换。静帧操作是指在两个镜头画面切换时,对前一个镜头画面的最后一帧进行静帧处理,而后出现另一个镜头画面。

3合理运用电子特技

对于新闻类专题片而言,通常情况下排斥使用复杂的电视特技手段,其原因在于电子特技容易破坏新闻的纪实性,使专题片丧失真实、朴素的特质。但是,新闻类专题片可以接受一些简单的电子特技,并且使用这些特技也是十分必要的。如,在关于美国“9?11”新闻事件的专题片中,可以运用慢动作镜头播放飞机撞向世贸大厦转瞬即逝的场景,使观众能够清晰明了地观看该事件发生的细节过程;再如,记者在报道行人乱穿高速公路造成人员伤亡时,应当用慢动作重复某行人被撞身亡的场面,使慢动作的使用可以达到凸显报道本质的效果。

声音的剪辑技巧

声音剪辑是新闻类专题片剪辑工作的组成部分,与镜头画面组接同样重要,它既能够延伸画面外延、丰富画面语言,又可以深化新闻内涵、再现真实场景。新闻类专题片中的声音构成较为复杂,包括解说词、人物同期声、效果音响、和自然音响等,在声音剪辑时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画面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声音剪辑是以最小可分段落为单位,将其与其他声音和对应画面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烘托、解释和渲染画面的功效。声音剪辑的技巧主要包括声画同步、声音转场、声音错位、声音与静默交替、声音渐入渐出等。声画同步是指声音与画面同步出现,使声音与画面在空间上达成一致,有利于增强专题片的真实性;声画错位是指画面转换时,声音不与画面同时转换。可将声音提前到画面未出现之前,营造先声夺人的氛围效果,也可在画面转换后,前一画面的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存在于下一个画面中;声音转场是指利用声音来处理画面段落的转换衔接,也就是通过利用前后场景转换时声音的相似或相同,作为前后镜头组接的过渡因素进行剪辑处理;声音与静默交替是一种特殊的声音剪辑技巧,会给人以停顿、静止的感觉,这种剪辑技巧可以用于情绪和节奏的鲜明对比之处,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声音渐入渐出是指前一个画面中的声音逐渐消失,而后一个画面中的声音逐渐响起,用以表示时空的转换。

在新闻类专题片声音剪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这些声音剪辑技巧,力求达到声音与画面配合的最佳效果。如,在新闻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中,主要讲述是的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为了改变农村面貌,深入基层、为民伸冤、惩治腐败的事实。临别时,一位老人扑到在检察官怀中,热泪盈眶喊着:“老张,你不能走!”,在这段镜头画面剪辑中,利用激昂而深沉的音乐旋律瞬间响起,渲染了一种情深意长的氛围;再如,对于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重要会议等新闻专题片而言,在进行声音和画面剪辑时,必须确保声音与画面形象的同时出现,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动画片配音技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课件;PowerPoint;制作;技巧

制作教学课件,现在比较流行的制作软件是flash、Authorware等,PowerPoint似乎是已经落后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还是比较喜欢用PowerPoint来制作一些课件,PowerPoint的使用率还是很高的,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教师制作自用教学课件来说,对软件的要求一方面是无需特别安装,几乎所有计算机里都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简单易学,方便实用,而且的确效果不错。就一般而言,PowerPoint的功能虽然不及flash、Authorware强大,但用在日常辅助教学中应该说还是游刃有余、应付自如的。 在课件实际制作过程之中,我们常常要选用和配制一些影片、图片、动画、声音等素材,而怎样灵活自如地用好这些素材,就成为提高PowerPoint课件制作质量关键所在。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本人逐渐积累了一些使用技巧,现在简要加以说明,同大家进行交流。

1.文字超级链接的设置

利用文字的超级链接设置,可以建立漂亮的目录。设置超级链接时,建议不要设置字体的动作,而要设置字所在的边框的动作。这样既可以避免使字带有下画线,又可以使字色不受母板影响。具体操作为选中字框,单击右键,选取“动作设置”项,链接到所要跳转的页面。

2.文字的出现与课堂讲演同步

为使文字与旁白一起出现,可以采用“自定义动作”中按字母形式的向右擦除。但若是一大段文字,字的出现速度还是太快。这时可将这一段文字分成一行一行的文字块,甚至是几个字一个字块,再分别按顺序设置每个字块中字的动画形式为按字母向右擦除,并在时间项中设置与前一动作间隔一秒到三秒,就可使文字的出现速度和旁白一致了。

3.利用热键超文本链接功能实现跳转,提高交互

大多数老师开始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几乎都没有热键,因而也就没有交互性,幻灯片只能按原来的固定次序逐张放映,这使老师上课时就显得很被动。其实热键方式是通常进行人机对话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精巧的设置可使你的课件具有专业水准。在PowerPoint中利用热键超文本链接功能实现跳转,其交互也是相当不错的,设计起来也不困难。

⑴热键可以是PowerPoint里本身为你准备的“动作按钮”(菜单栏上的“幻灯片放映”―“动作按钮”)中的各种按钮,如电影、声音、信息、开始、结束、帮助等,也可以自己设计任意形状、任意色彩图案、任意字符,只要自认为满意就行,例如:“主菜单”、“返回”、“背景介绍”、“作家作品”、“迁移阅读”等。

⑵选定该热键(单击该键,使其周围出现带点的处理框,此框意味着可以对该框内容进行编辑处理),从“幻灯片放映”中选择“动作设置”,打开对话框,这时你可选择“单击鼠标”或“鼠标移动”两种方式来控制热键动作,一般为了上课便于控制,多选用前者。

⑶在同一对话框中点击“超级链接到”,再打开它下面的下拉菜单。可以选择任意一张幻灯片、一段影片或声音,作为该热键的链接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本PowerPoint文件里的幻灯片,也可以是其他文件(如word、excel)或光碟里面的字符、动画、影片。

⑷点击“播放声音”。同样,在下拉菜单中PowerPoint也准备了多种声音配合“动作”,若均不满意,可在菜单最后点击“其他声音”,这时你可从光碟等各种文件中截取你需要的声音。如果还不满意,还可自己配音(具体操作,可参照下面“你也可以直接为课件配音”)。

⑸点击“单击时突出显示”以增强画面的效果。

⑹最后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你就完成了一个交互式动作的热键设置。

重复⑴-⑹,设置多处交互式热键,你就可以在文件前后、文件内外任意前进后退、跳跃、重复演播、挥洒自如了。

4.制作特效字幕

大家在看电影时,知道有些电影字幕是从画面中的下部慢慢地出来,然后在画面的上部消失。其实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强大的演示功能,制作出这样一张幻灯片。其制作过程如下:

⑴在“新建”幻灯片中选择“空白”格式的幻灯片,单击“确定”。

⑵在“插入”菜单上选择“图片”中的“来自文件”选项,选择已设计好背景图片的文件名,单击“插入”按钮。这时选择好的背景图片就出现在幻灯片上了。

⑶调整好图片的大小,选定图片框,在“编辑”菜单中选择“复制”,以备后面反复调用这幅图片。

⑷用图片上的“裁剪”工具保留图片下部约1/5的部分,将保留的图片移出幻灯片外,以方便后面的操作。

⑸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粘贴”,以下操作同第4条,保留约3/5的上部图片。

⑹单击“编辑”菜单,选择“粘贴”,在屏幕下面的“绘图”菜单中选择“叠放次序”,单击“置于底层”。此时,灯片上有了三幅图片:完整的背景图、上部图片和下部图片。

⑺首先将完整的背景图在幻灯片上放好,然后将上部图片和下部图片在背景图片上拼放好,注意要看上去就好像是一幅图似的。

⑻单击“插入”菜单,选择“文本框”中的“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要演示的文本。

⑼先将文本框在“叠放次序”中“置于底层”,然后再将文本框“上移一层”。

⑽决定文本框的动画样式。单击“幻灯片放映”,选择“自定义动画”,在动画效果中选择“从下部缓慢移入”,单击“确定”。

⑾在放置文本框时,要注意将文本框的框底线放在背景图片的上部,如文本内容较长,尽管从幻灯片的上部伸出,多长都没有关系。

⑿现在就可以按一下“幻灯片放映”的快捷键,看一看刚才制作的字幕如何,可以的话,就设置文本的字型、字号、颜色及动画的循环放映和配音等内容,这样,一张仿电影字幕的幻灯片就制成了。

5.插入mp3音乐

PowerPoint的“插入/影片和声音/文件中的声音”不支持mp3,但若你一定要mp3的话,可以这样另辟捷径:单击“插入/对象”在“插入对象”对话框中选“由文件创建”,单击“浏览”,指出mp3文件的路径,单击“确定”,插入文档后,在“动画效果”设置中除“时间”、“效果”外,再选“播放设置/对象动作/激活内容”即可(系统内必须有mp3播放器)。

6.直接为课件配音有时老师需要就课件内容进行配音讲解,当然可到电教室录制成配音文件,但如果经常要配,又觉得麻烦,这时你可以利用PowerPoint自己直接配音。

⑴计算机主机后面有许多插口,其中声卡有一个插口是“line in”,将麦克风插头去。

⑵点击PowerPoint菜单栏上的“插入”--下拉菜单中的“影片与声音”―“录制声音”,出现新的对话框,准备好后点击红点录音键,开始录音,录完后点击黑点停止键,预放确认无误,再取一个文件名(例如abc)后“确定”完成。

⑶在PowerPoint中找到需要配音的幻灯片和具体的画面动作,点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打开新的对话框,在“效果”栏中打开第一个下拉菜单,选定动画方式,然后打开第二个下拉菜单,选取刚才录制保存的文件名(abc),最后“确定”完成整个设置。以后每当PowerPoint播放到该动画的时候,就会同时播放出你的配音了。 [科]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1.

[2]潘天士.中学数学课件制作实例与技巧[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3]赵铎.浅析PPT教学与课件制作[J].科技资讯,2010(2):193-195.

动画片配音技巧范文第4篇

“”结束后,中国动画电影创作逐渐恢复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动画音乐创作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技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应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思维观念和观察视角在色彩缤纷的音效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动画作曲家创作群体日渐壮大;新生代中坚力量迅速发展成熟;动画音乐创作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和调整中实现了续写辉煌中的跨越发展。

首先,积极继承和延续“中国学派”的特色成为上世纪后20年在动画音乐创作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主要体现为:在民族题材的动画电影中通过对民族音乐中固有的旋律、节奏、调式、演奏形态和演唱方式等因素的积极表现,实现画面内容和音乐表达的有机统一,这一坚持运用相应的民族音乐形式的特征在此间数量可观的各类动画电影中都有突出体现。

动画短片的音乐创作以《三个和尚》和《山水情》最具代表性,它们都是196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金复载的上乘之作。由于《三个和尚》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所以音乐在其中兼有叙事和抒情功能。在主题旋律的音乐呈现大音希声的特点,它幽默、诙谐和恰当地出现在不同的影片场景中,显得简约而不简单、首尾珠联璧合、韵味曼妙无穷,似乎不言自明地揭示出中国传统音乐中蕴藏的东方哲学。而更能体现中国式想象力和感悟力的是,作曲家将木鱼的朴素单调敲击声同用二胡模仿的和尚念经声巧妙地结合,音乐显得超凡脱俗、别具一格。影片在被导演阿达称为“现代的节奏”中进行得有条不紊,在这里,叙事的节奏即音乐的节奏同步进行。又因为采用了先期录音技术,即将音效录制完成后,动画的设计规划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所以这部动画电影达到人物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非常准确的对应。例如在太阳循环往复的升落同时钟行进准确地对应,音乐节奏对时间流动的过程进行了非常含蓄和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天真灵巧的小和尚踩着板胡的节奏所做出的跳跃式动作;木讷而呆板的长和尚在坠胡的乐声中一本正经和循规蹈矩地摆动小腿走路的情形;造型幽默的胖和尚在管子声中左手拎鞋、右手提袍的过河片段等等,无一不让人忍俊不禁、为之拍案击节――《三个和尚》的音乐在进行中充分地体现了追求韵律和节奏感的中国动画特质。

《山水情》与《牧笛》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制作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创作者以音乐的舒张为叙事脉络,将写意山水与古琴演奏这两种中国古代文人艺术的代表通过感人的故事和高超的动画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揭示了自然、人和艺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质朴道理,即人在对自然的感悟中获得艺术创作灵感,自然则在人的艺术表现中得以灵性的升华。金复载显然参透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之精髓,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情满乐盈”“弦动乃心动”“乐由心生”等传统音乐观念,由此显露的超然心境中还隐约透露出了自然无为的中华道学观念对他创作的深远影响,因而作品既实现了音乐与画面的完美契合,也在精神指向层面传递出水墨清情与人生律吕相互浸染创作追求,使水墨意蕴在音乐中得到尽情抒发和升华。

动画长片音乐创作以《哪吒闹海》最具代表性。金复载在遵循《大闹天宫》已有成功经验的同时,又从表现手段和音乐创作技法等方面融入了系列独具个性的新鲜元素。如在音乐主题的不断变换中,作曲家根据场面情节的交替采用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像哪吒重生一段的音乐就是运用精致的配器与和声色彩使原有的主题显现出摄人心魄的美感,给观众留下了既熟悉又陌生、既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审美印象,这种创作手法既同中国戏曲音乐的编配方法大同小异,又与西方音乐中“主导动机”的生成方式如出一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作曲家对各类作曲技术的兼收并蓄和熟练掌握。在乐队配器的编排和乐器音色的运用上,主要运用传统民族乐队与小型西洋管弦乐队相互配合的方式。像哪吒自杀一段,作曲家极富创意地运用小提琴和二胡的默契组合烘托伤心欲绝的场面,用琵琶的独特音色渲染剧中人物复杂的心绪,它们最终汇聚而成的音乐将剧情推向悲慷慨壮的高潮;传统京剧中的锣鼓一再出现在武打的场面中,西洋弦乐器则运用在影片人物抒发内心情感的片段之中。更为引人注意的是: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乐器编钟的音色也被作曲家应用到该片的音乐创作中,那通透雄浑的声音既让人产生源自民族血脉的认同感,又实现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传递与沟通,无形中极大提升了影片文化品性。此外,《哪吒闹海》音乐创作中对典型京剧音乐语言的自如把握、对中国古代文人雅乐和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娴熟运用成为该部动画经典影片的又一亮点,如影片开始的序奏有如京剧武场般的开场号角;哪吒复仇的音乐中阵容齐整的锣鼓以及对响板与倒板等戏曲板式大量应用;唢呐在庆典场面中喧闹而欢快的演奏;李靖孤芳自赏时的古琴独奏等等。

木偶戏《阿凡提的故事》的音乐创作在动画系列片中最引人关注,很多独具新疆少数民族风情的音乐元素被金复载应用到创作之中。如在由新疆歌手纳扎尔・司马义尔演唱主题歌曲的《兔送信》和《神医》等影片中,热情而略带伤感、谐谑而不失优美的旋律中饱含的维吾尔民族特有腔韵让人耳目一新,西域色彩浓郁的乐曲展示出作曲家对新疆音乐信手拈来的掌控。《比智慧》中展示味道纯正的新疆“木卡姆”歌舞场面,千变万化的歌舞形态通过音乐与画面从视听两个角度向观众呈现出无穷魅力。《卖树荫》中,有使用萨塔尔(维吾尔族乐器,音色雄浑刚健,多用于木卡姆的伴奏)演奏的音乐片段,乐声中显现出新疆音乐特有的悲凉色彩;小合奏场面中则出现了新疆的弹拨乐器热瓦普(音域宽广、声音脆亮)、鼓类乐器达卜、吹奏类乐器大铜角(维吾尔乐器,常用于喜庆迎宾等民间鼓吹乐)等等,音乐充满了边疆人民热情、欢快和幽默的情绪,未看画面就先让人陶醉其中。

其次,在继承基础上力求创新,追求富于时代特色的创作理念,对新技法的大胆应用、对新音源的发掘、对新内容的表现成为这一时期动画音乐创作的主要发展方向。新兴作曲技术手段在某些作品创作中的大胆运用;通俗音乐形式的主题歌曲创作;将传统民族音乐要素巧妙应用西洋写作技巧中;运用传统民族乐器的特殊音区取得新颖的声音效果;现代电声乐器对部分作品声音效果的提升和丰富等等。运用以上技术手法创作的动画音乐使影片萌生出更为强大的亲和力,同时也具备了更加强烈的时代感甚至更为广义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改革开放后,又有多部取材于《西游记》,表现孙悟空的动画影片问世。吴应炬再次操刀《人参果》的音乐创作,他完全摒弃以往的音响设计程式,采用电子琴的特殊音色贯通全片,使影片配乐更富于时代气息,这种较之以往更显神秘莫测、光影迷离的“孙悟空音乐”反映出以吴应炬为代表的老一代动画音乐作曲家与时俱进的求索热情和创作精神。而金复载在创作5集动画片《金猴降妖》的音乐时,更进一步彰显出“孙悟空音乐”不拘一格的精神。作曲家运用了颇具震撼力的声音效果来渲染某些特殊的画面场景,如白骨夫人摇身变化人形一段的音乐就充满了恐怖梦幻的色彩;而唐僧颂念咒语一段的音乐则以庄子心目中“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天籁为蓝本,在无形中极大增添了这部超现实主义作品的魅力。另外,他还将新的音乐元素和新的乐器大胆地应用到音乐表现之中,如借鉴《人参果》的手法,一些片段运用电子琴来演奏,从而摆脱了以往“孙悟空音乐”对民间锣鼓乐和传统戏曲音乐的直接依赖,音乐在深化故事情节的同时具备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此外,全曲从头至尾仍由同一主题贯穿,它在故事发展陈述中以变化多端的配器展现着色彩的游离和情感的张弛,形成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审美功效,这样精巧细密、条理清晰的结构布局明确体现出作曲家对音乐创作语汇驾轻就熟的把持。

再次,动画大片《宝莲灯》的音乐制作在20世纪最后一年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它的主要经验是:积极借鉴国外院线动画大片音乐创作的成功模式,以“大腕”级歌星演唱的通俗主题歌为影片上市的先导,在影片播出的同时推出主题曲的原声CD、MV;采用先期录音方式使出色的动画技巧、丰富的想象力与音乐得以完美结合;扩大音乐在影片中的占有比重,在创作中注重调和大众和作曲家个人之间的审美取向,尊重商业市场的运作规律等等。

《宝莲灯》在音乐及声效等方面的制作完全依照“好莱坞”模式进行。影片的配乐制作由上海新星座音乐制作有限公司负责。在总长有70多分钟的音乐制作中,为让观众能体验“如临其境”的Hi-Fi音效并让精美的电影画面得到最佳的声音诠释,制作方运用高端录音技术将音乐处理成六声道制式;为了打造出能够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曲,不惜血本地采用了“全明星阵容”,三位著名中文歌坛明星应邀为影片倾情演唱。《宝莲灯》电影音乐原声大碟早在影片上映前就在市场上热卖,主题歌不但率先登顶华语歌坛流行榜,还以MV的形式在各大电视台滚动播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一下就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为他们随后到影院的实地观影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影片中一段长达5分钟的“望月节”土风舞,由音乐总监、著名动画音乐作曲家金复载创作配乐,这段节奏强劲有力、旋律充满异族风情的音乐,同片中几首通俗性的主题歌曲形成琴瑟相合之势。至此,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实现了辉煌的世纪收官和全新的跨越。

回顾20世纪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轨迹,表现民族个性、深化民族特征、展示民族精神是几代作曲家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极为艰苦恶劣的外部环境和极度匮乏的人才资源,音乐在屈指可数的几部影片中显得“沉默寡言”,很多作曲家并未参与到真正意义的动画音乐创作之中。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艺精神指引下,以融水墨丹青之意蕴于创作中为根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中国学派”自立于世界动画艺术之林的锐意创新精神。此阶段,以吴应炬为代表的动画音乐作曲家在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风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传统戏曲的积极引用与借鉴,这种创作风格主要源自中国传统艺术中对审美意象的主观感悟与追寻,其与沿袭千年的水墨画风互为表里,构成影响至今的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的特殊风格。在70年代之后的二十几年间,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创作历经了从继承到发展的一系列求新、求变和升华的过程,以金复载、张栋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动画音乐作曲家在此间续写了“中国学派”的辉煌音乐成就,并在新的历史坐标节点上,携手谱写出中国动画音乐创作走向现代、多元,实现跨越发展的交响乐章。

[参考文献]

[1] 孙立军,主编.动画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

[2] 张惠临.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太原: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 薛良.音乐知识手册[M].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4] 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论稿[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2.

动画片配音技巧范文第5篇

一、结合党建实际,遵循电视规律,更新制片观念

第一,要确立“用画面语言表达电教片主旨”的观念。过去,电教片创作存在“先写解说词后补拍画面”、“声画两张皮”、“声画表意重复”等问题,违背了电视制作规律,严重削弱了党员教育电视片的教育效果。因此,要遵照电视传播基本规律,在充分发挥形象、生动的画面语言的表意作用基础上,灵活调动其他表达元素,实现“视”与“听”更好结合。第二,要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创作观念。党员教育电视片必须以“以受众为中心”,才会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电教片的制作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分析和把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心理需求,紧跟电视发展潮流,在进行“精、准、特”的立意构思后,运用现代拍摄编辑技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用好诸多视听元素,把受众喜欢的人和物及时、真实地收入镜头、送上屏幕,增强电教片吸引力、渗透力。第三,要树立“跳出党建制作电教片”的观念。以前制作的电教片更多集中在宣传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上,这种基于对“党建”狭隘理解之上的单一性宣传的做法,实际上压缩了电教片的创作空间。因此,要注意反映党建工作热难点问题的好做法,要反映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各类经济组织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情况,关注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拓宽创作空间,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践行“三个代表”的生动场面真实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二、学好用活理论,遵循制片程序,确保制片质量

第一,做好前期工作,打牢制片基础。前期选题、立意、构思及提纲、脚本撰写等前期筹备、策划工作是制作电视片的前提和基础。在制片中,认真把握好制片选题,做到立意高、开掘深,以合适的创作角度和运用解说、对比、象征、逻辑关系、矛盾冲突等结构手法进行构思,并把立意、构思的意图贯穿在拍摄提纲、脚本、素材之中,前后连贯、浑然一体,打牢制片基础。第二,科学构图摄影,确保画面质量。一是按秩序、章法和主次构图。合理选择搭配、精心布置处理画面构成因素,做到主次分明、相互映衬,形成严谨、生动、流畅的景象画面。二是充分合理运用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等拍摄角度的变化,更好地表达主题思想和实现创作意图,让人得到艺术的陶冶和视听感觉的满足。三是正确使用自然光及人工光线,满足摄影技术对照度的基本要求,强调主要场景和主要人物,再现环境气氛与时间概念,完成好画面的基本造型。第三,搞好后期编辑,做到善始善终。制片后期编辑主要包括镜头剪接、写解说词、配音、复制拷贝等。要对拍摄的影片录像素材进行剪裁、组接,编辑人员要熟练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亲自动手剪接镜头,以便直接在镜头的组接工作中体现原来的构思,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同期声的段落在编辑机上完成声画合成工作,使得声音和画面上的口型、动作同步,并整理好配乐制作的方案,认真指导、组织音乐、音响工作人员,完成配乐、配音响效果和录制解说等扫尾工作。音响编辑要注意声画的综合处理,正确处理音乐、解说、效果、同期声的关系,使得这些元素间以一种连贯、交替、补充、呼应以至冲突的方式有机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