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第1篇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呢?

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新教材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创设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供了较真实的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案例1:二年级下册第4页“解决问题”。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注意画面中只给出信息,问题删掉),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搜集信息的能力,他们会很快说出自己发现的信息: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看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处理信息,启动问题

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如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并随时进行评价。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评价,学生自己就能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由于新的数学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有的学生可能提出原来学习过的数学问题(例如学习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这种情况,教师不要轻易给予否定,可以让学生马上解决,对提出的正确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以突出重点,最后选择例题进行研究。

案例2:教学“人民币的计算”。结合教材创设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机器人比足球贵多少钱?”“买一个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钱?”“小明带了10元钱,买一个皮球应找回多少钱?”“小军有40元钱,买一个机器人还差多少钱?”“小亮有5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以上问题,不仅包含可以用加减法计算的各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

三、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首先,尝试解决、主动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交流意见,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交流算法,归纳整理。请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在学生完成后,适时组织交流。特别注意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交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中先解决了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使学生获得欣赏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悦心理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再次,确定算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列式算出结果。

最后,自我评价,检验成果。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全部思维成果进行检验,让检验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系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

案例3:二年级下册第31页“解决问题”。先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分析信息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会发现小汽车的价钱不知道,必须先求“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根据“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这个信息可以算出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再根据一辆小汽车的价钱和第二个信息“想买5辆小汽车”求应付多少钱。对于两步计算的问题,分析数量时一定要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的步骤。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

四、梳理思路,练习巩固

问题解决的技能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形成,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练习设计要切合实际,由易到难,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回顾整理,达成共识;二是练习巩固,解决同类。(主要是让学生对刚学习的新知识从总体上进行梳理,切实掌握解题思路,然后进行同类题目的训练,形成技能。)

案例4:三年级下册第99页“解决问题”。在各组汇报完解决方案并进行论证交流后,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行思路整理和回顾:解决这种两步计算的连乘问题有几种解决方案呢?每种方案各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里应借助直观图完成。)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类问题可看成是两次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问题,然后完成课本中的部分练习。

五、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可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教室等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创设出一个个丰富的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依据这些材料解决问题,求知欲强,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能知道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把一道题改编成几道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从而形成知识链,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计算机信息安全;自我保护

1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的根源

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信息安全,对于个人计算机来说,信息安全主要就是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入侵、干扰等问题。然而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中,容易出现计算机被侵入、数据泄漏等信息安全的问题,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有:1.1系统的安全漏洞计算机信息安全出现问题主要的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系统上出现安全漏洞,很多的安全软件不能完全的保证计算机是安全的,很多时候,计算机在设计过程中产生的缺陷都有可能影响计算机的使用,但是这种情况又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及时消除可能的系统安全漏洞是至关重要的。

1.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计算机中病毒也是一项安全漏洞,目前病毒的种类有成千上万种,病毒一量入侵到计算机中,极易造成计算机的瘫痪,程序遭到破坏,数据丢失,甚至财产的损失,病毒的危害巨大。对于病毒的清理又是很麻烦的,通常防病毒软件主要针对的是已知的病毒及其特征进行防护,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棘手的病毒问题,例如病毒变种及新病毒的出现都会对现有的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例如今年以来爆发的勒索病毒。

1.3黑客的攻击

计算机除了有病毒进行入侵之外,最常见的就是黑客对计算机的入侵,黑客的攻击也分为两种:主动型的和被动型的。无论是哪一种的攻击都会对计算机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危害。黑客通过自己的不法手段对个人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利用,对个人用户造成威胁。

1.4信息泄露信息泄露是指信息被泄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泄露的形式主要包括窃听、截收、信道攻击和人员疏忽等

个人信息上的泄露,不法分子可能会通过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威胁,比如说盗取钱财等等,很多的黑客就通过对个人用户信息的窃取,来对用户进行诈骗,目前出现的这类案例数不胜数。

1.5非授权访问

对计算机没有经过个人使用权的操作访问都是非授权访问,最常见的就是蓄意攻击办公电脑、非法获取访问权限、窃取私密数据和文件、篡改网页内容等等。这样非授权的对个人用户计算机的访问属于违法的行为,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黑客在对个人用户的计算机进行这样非法的访问,为了自己的利益,做违法的事情。

1.6人的因素

计算机的使用依靠的主体就是个人本身,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用户的自身疏忽或者失误,造成信息的泄露,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也是很多的,所以信息的泄露和安全问题和个人本身也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人的因素是信息安全问题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个人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2.1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层面的防护措施

在对个人计算机安全的防护上,可以从保证计算机的载体、传输和使用上的安全来采取有效措施。在这三个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严格把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保证整个计算机能够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使用,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1)首先,在个人计算机的安全防护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个人用户对信息安全的管理意识。如果要对个人计算机的信息进行防护,那么必须提高个人对信息安全防范的意识,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中自觉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安全加固,才是防止出现安全问题最主要的任务,所以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先行。(2)其次,要强化对个人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管理。强化计算机安全管理可采取建立多级安全层次、安全级别和分层管理、建立入网访问权限与控制、建立网络权限控制模块、分级计算机用户操作权限、建立信息加密制、设定网络服务器锁定控制、防火墙安装、登陆时间控制等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防护体系。(3)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对自己的上网方式和上网网页进行的安全管理,不访问未进行过安全认证的网站等,还可以通过使用相关安全软件对上网行为进行管控和防护。(4)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安全防护能力。通过学习最新的安全防护理论及技术,不断实践,在实战中锻炼应对安全攻击的能力,还不断提升自己安全方面的实际技能,防止出现信息的泄露问题等安全问题。

2.2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层面的防护措施

2.2.1个人计算机用户需要养成良好的操作规范

(1)要对自己所有私密的信息文件进行设置密码,这种密码最好是比较复杂不容易破解的,最主要的就是在设定密码之后,要不定时的对密码进行更改,这样才能防止密码出现泄漏。(2)如果自己或者公司比较私密的文件最好是不要放在计算机当中,虽然会有密码进行防护,但是如果密码被破解,还是会对文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和泄漏。(3)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比如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及时升级和进行补漏洞等操作。(4)在浏览器的使用上,要保证浏览器的更新性,常常更换浏览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己的网上信息不被泄露。(5)必须对计算机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

2.2.2保证系统软件的可靠性

通过正版软件的安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除此之外,还要对计算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处理,比如关闭远程控制桌面、网络共享等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使用和操作。

2.2.3使用防火墙和计算机反病毒技术

在计算机中使用防火墙,最常见的就是安装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防火墙,这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信息的泄露,也是目前比较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方法。

3结束语

个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已经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能够更好地方便人们对计算机的使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通过对上述的归纳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计算机安全问题可以经过仔细梳理找到了一些比较有用的解决方案,使得在计算机的应用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保障安全。

参考文献

[1]罗细平.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成因及防御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1(13).

[2]白光厚,刘伟,李夕平,陈爱业.浅析个人计算机信息的网络安全[J].硅谷,2011(04).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

一、小学数学解题需要培养的能力

1、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学会审题

小学数学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有图文结合式,有表格式,有对话式,而且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会同时包含几道应用题,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即读题、审题,重在理解题意。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首先要细看,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努力从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教材中含图形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阅读。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也表明:现在有些同学不会解答或解答错误,其主要原因往往是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2、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用画图法分析数量关系。虽然新教材的低年级取消了线段图,淡化了数量关系式。但我们认为画图和找等量关系是建构数学模型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图形是学生思维的基础。但画实物图很麻烦,它的优化形式是线段图,所以在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可适当从实物图中抽象出线段图,为今后的解决问题题目分析做好铺垫,若是应用题还需要从题中找出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用语言表达法分析数量关系。说就是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说对问题的分析,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自己的推断和想法进行辩解等。当然,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去表达,它反映了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正确理解。只有搞清楚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恰当的选择算法,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式子,通过计算进行解答。

第三,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发现现实情景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建立模型,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做的体验和经验。所以,根据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来判断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正确性,可以进一步形成数学的模型。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要求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提出各种问题;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面对实际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1、巧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开端,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明确的问题情境,问题是给定的,条件是明了的,答案是确定的。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已知的,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封闭的,过去的应用题大量的是这类题型。另一种是需要学生发现和选择信息的问题情境。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出来,或者问题已给出,但其与问题有关的信息需要学生去创设或补充,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学生去探索,所以这种问题情境是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其教育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到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并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小华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她想用自己的零用钱20元给妈妈买一束鲜花作为生日礼物。现了解到:康乃馨5支10元,百合花3支12元,节节高2支6元,小华用这20元钱买花有几种不同的买法?”有的学生设计出了一两种方法,有的则有数十种,他们不知不觉地利用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体验到了学习的满足感,很好地弥补了学生能力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让全体学生领会到成功的愉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析数量关糸解决问题的教学

解决问题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可以先感知问题通过文字描述、画面或其它形式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问题给定了哪些已知条件和有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中有哪些可供利用的有用信息;然后进一步了解问题所提供的目标信息,即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问题的初始状态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

根据前面获得的条件信息、目标信息、问题的初始状态及学习者头脑里形成的问题目标状态选择解题策略。这里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情境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并与已有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进而建立模型;再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运用中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3、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念偏差效应;双加工理论;神经机制:右侧前额皮层

分类号 B842;B845

1 引言

按形式逻辑的观点,不同的推理类型都有一套做出正确推断的逻辑规则。一般情况下,人们被认为按照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判断。但实际上,人们的推断结果往往不符合逻辑规则,而可能受到已有知识信念的影响。

例如,对于三段论推理(syllogistic reasoning):“所有A是B,所有C是B,因此,A和C的关系不确定”。在一类情况下:“所有女人是生物,所有人是生物”,按逻辑规则应推出“女人和人的关系不确定”。但基于知识经验所形成的信念告诉人们:“所有女人是人”。因此,在此种情境下,人们通常做出违背逻辑规则的推断:“女人是人”。这说明,知识信念存在对逻辑任务解决的阻碍作用。在另一类情况下:“所有小狗是动物,所有狼狗是动物”,按逻辑规则可推出“小狗和狼狗的关系不确定”。由于在人们的知识信念系统中,小狗和狼狗没有类属关系,因此,人们容易推出“小狗和狼狗的关系不确定”。这说明,知识信念亦可能对逻辑任务的解决起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对于相同的推理类型,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推断结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知识信念和逻辑规则在人们的推理过程存在着相互影响。而知识信念对逻辑推理的影响作用就表现为信念偏差效应。较逻辑有效性而言,这一效应在无效性的情况下更为明显,表现出了逻辑状态(logical status)和结论可信度(believability)之间的交互作用(Evans,2003;Klauer,Musch,& Naumer,2000)。传统的信念偏差研究范式包含两类问题:冲突问题(conflictproblem),即人们的知识信念与逻辑结论不一致,该问题下人们的知识信念将会阻碍逻辑任务的解决;非冲突问题(non-conflict problem),人们的知识信念与逻辑结论一致,此时逻辑任务的解决会受到知识信念的促进(Evans,Barston,& Pollard,1983;Goel & Dolan,2003)。具体而言,冲突问题包括两种情况:有效不可信的结论(valid-unbelievable conclusions)和无效可信的结论(invalid-believable conclusions,);非冲突问题也包括两种情况:有效可信的结论(valid-believable conclusions)和无效不可信的结论(invalid-unbelievable conclusions)。

关于信念偏差效应,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对其认知过程进行解释。其中,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 theories)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越来越具影响力(De Neys&Glumicic,2008;孙彦,李纾,殷晓莉,2007;肖前国,罗乐,余林,2009)。该理论认为人们的推理是在信念偏向系统(系统1)和逻辑分析系统(系统2)相互作用下进行的,系统1是快速、自动的加工过程,通常靠知识信念解决问题;系统2则是通过逻辑规则来解决问题,是缓慢、系列和控制加工的过程(De Neys,2006;Evans,2003,),当两个系统推断的结果不同时,两个加工过程就会产生冲突。在传统的信念偏差研究范式下,一系列的研究均发现了明显的信念偏差效应,具体而言,较非冲突问题,冲突问题下的正确率更低(Evans et al.,1983)、反应时更长(stupple & Ball,2008)、信心评分(confidence ratings)更低(Turner & Thompson,2009)。根据双加工理论,被试在信念偏向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发生冲突时将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对信念偏向系统进行抑制(Stupple&Ball,2008,),因此,以上研究结果(EVails et al.,1983;Stupple & Ball,2008;Turner &Thompson,2009)有力地支持了该理论模型。

有关双加工理论模型(信念偏向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具体介绍,已有文献(孙彦等,2007;肖前国等,2009)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综述。本文主要回顾和总结基于双加工理论解释下信念偏差效应发生的脑定位和时间进程,这不仅对理解信念偏差效应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为了解双加工理论提供更为深入的全新视角。

2 信念偏差效应神经机制研究

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信念偏差效应的认知机制较为复杂,以往通过行为手段获取的指标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加工过程和特点。近来,认知神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其更为深入的探讨(如,神经机制)成为可能。在过去十年里(特别是近几年),研究者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以及脑电(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等技术对信念偏差效应展开了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文将综述采用这些技术所开展的研究,期待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提供参考。

2.1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

Goel等人(Goel,Buchel,Frith,& Dolan,2000)首先采用fMRI技术对三段论推理的脑机制进行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主要比较了两类推理题目,一类题目是由有语义填充的内容(with semantic content)构成的,例如:“所有的狗是宠物,所有的贵宾犬是狗,因此,所有的贵宾犬是宠物”;另一类题目是由无语义填充的内容(without semantic content)构成的,例如:“所有的P是B,所有的C是P,因此,所有的C是B”。结果发现,有语义内容情况下左侧颞叶系统区域(left hemisoheretemporal system)被激活,而无语义内容情况下激活了双侧顶叶系统区域(bilateral parietal system);此外,较无信念逻辑冲突(non belief-logic conflict)的语义推理题目,信念逻辑冲突(belief-logic conflict)情况下右侧前额皮层(right lateral prefrontal codex)会被激活,这说明该区域与冲突加工有关。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支持了双加工理论,即推理过程涉及到的是两个可分离的神经网络。需要指出的是,Goel(2003)认为信念偏向系统更为基础,并且消耗的认知资源也较少,人们的推理倾向于依赖知识信念。

不过,他们(Goel & Dolan,2003)认为左侧颞叶系统和双侧顶叶系统的分离反映的是具体(concrete)和抽象(abstract)内容之间的差别,而不是信念负载(belief-laden,即被试对所推理的内容会产生知识信念)和信念中性(belief-neutral,即被试对所推理的内容不会产生知识信念)之间的差异,并且知识信念对逻辑任务的阻碍和促进作用是怎样调节推理过程也需进一步探讨。因此,他们(Goel & Dolan,2003)采用fMRI技术,在传统的信念偏差范式下主要分析比较了三段论推理冲突问题下的两种情况:有效不可信的问题(valid-unbelievable)和无效可信的问题(invalid-believable)。该研究发现,当被试抑制了与信念有关的反应并且成功地进行了逻辑判断时激活了右侧前额皮层;相反,当被试忽略逻辑而以知识信念为导向进行推断时,腹内侧前额皮层fventral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会被激活。Evans(20031指出这一结果进一步为双加工理论提供了关键的证据,即当要求被试进行逻辑推断时,逻辑分析系统能够对信念偏向系统进行干扰和抑制。

以上两项研究均发现右侧前额皮层是对信念偏差进行检测以及抑制的重要区域(Evans,2003)。那么,右侧前额皮层究竟是负责检测信念逻辑冲突,还是负责对该冲突进行抑制?已有文献发现,扣带前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主要负责对一些初级的冲突进行检测(Veen & Carter,2006),而负责对该冲突进行抑制的脑区则是右侧前额皮层(Aron,Robbins,& Poldrack,2004)。为进一步在信念偏差效应下揭示这一问题,De Neys等人(De Neys,Vartanian,& Goel,2008)采用fMRI技术考察了被试在进行经典决策问题(Kahneman &Tversky,1973)时扣带前回以及右侧前额皮层两个特定区域的激活情况。类似于传统的信念偏差效应研究范式下的问题,该决策问题的冲突情况是指由描述获得的刻板信息与基本概率信息不符,不冲突情况是指由描述得到的刻板信念和基本概率获得的信息是一致的。结果显示,当与知识信念有关的反应被抑制时,右侧前额皮层被发现有明显的激活;而扣带前回作为冲突检测区,在被试做出信念偏向反应时依然被激活,这表明被试在做出信念偏向性反应的同时也检测到了这一偏向。

在一系列与抑制任务有关的研究中,如反应/不反应(Go/NoGo)(Chikazoe,Konishi,Asari,Jimura, & Miyashita,2007;Chiu,Holmes,& Pizzagalli,2008)和信号停止(stop-Signal)(Aron & Poldrack,2006;Boecker,Buecheler Schroeter,& Gauggel,2007;Cai & Leung,2009)均发现右侧前额皮层与反应抑制有关。从双加工理论角度来看,对信念偏差的抑制其实是抑制了与信念偏向系统有关的反应。因此,右侧前额皮层被发现与信念偏差抑制有关是对该区域作为负责抑制功能的有力佐证。

2.2 近红外光谱(NIRS)研究

为了深入验证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抑制有关这一结果,Tsujiia等人采用NIRS技术从不同角度(例如:双任务效应、时间压力效应和年龄效应)对信念偏差效应范式下的三段论推理问题(冲突问题和非冲突问题,见图1)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们(Tsujii & Watanabe,2009)首先采用NIRS技术研究了双任务效应(dual-task effect)和前额皮层激活的关系,具体而言,被试在执行信念推理问题(冲突和非冲突)的同时还要进行高负荷和低负荷的次级任务(high-load and low-load secondarytasks)。行为结果显示,高负荷次级任务仅仅降低了冲突问题的成绩。进一步的NIRS分析显示,在进行冲突问题时,高负荷次级任务减少了右侧前额皮层的激活。因此,作者认为高负荷次级任务仅仅对冲突问题有影响是由于次级任务减少了右侧前额皮层的激活,而右侧前额皮层是对信念偏差进行抑制的区域,一旦该区域被抑制,被试只能依靠信念偏向系统来反应。

随后,他们(Tsujii & Watanabe,2010)采用NIRS技术从时间压力效应(time-pressure effect)的角度对信念偏差效应下前额皮层激活情况进行了考察。实验中,被试需要在20 s的长持续(long-span)和10s的短持续(short-span)情况下分别进行冲突和非冲突的问题解决。研究结果显示,只有短持续情况降低了冲突问题的成绩。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他们认为被试在进行冲突问题解决时,时间压力减少了右侧前额皮层的激活强度,而该区域能对信念偏差进行抑制,因此,被试只能依靠信念偏向系统来反应。

此外,他们(Tsujii,Okada,& Watanabe,2010)采用NIRS技术从年龄的角度对信念偏差效应下前额皮层激活情况也进行了考察。实验中他们选取了两组不同年龄的被试,年老组的平均年龄是68.5岁,年轻组的平均年龄是21.5岁。结果发现,年老组比年轻组表现出更大的信念偏差效应;年轻组右侧前额皮层比左侧前额皮层激活程度更强,但年老组没有出现半球差异。研究者认为对于年轻成人而言右侧前额皮层对于解决冲突是至关重要的,但年长者可能会用左侧前额皮层来弥补由于年龄带来的抑制机制下降方面的不足。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指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存储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它与推理之间关系紧密,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预测推理能力(白学军,臧传丽,王丽红,2007)。进一步分析Tsujiia等人以上三项研究,双任务效应下的高负荷次级任务、时间压力效应下的短持续以及不同年龄被试下的年老组信念偏差效应增强,均可能与工作记忆能力被削弱或下降有关。双加工理论也认为(De Neys,2006),对信念偏差的抑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工作记忆的能力,即工作记忆能力越高,对信念偏差抑制的效果越好。此外,来自脑机制研究表明,尽管工作记忆涉及到前额皮层、基底节以及海马等脑区,但工作记忆与前额皮层关系最为密切(徐晖,渠春环,于平,尹文娟,于萍,2009)。这样一来,工作记忆在解释右侧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抑制之间的关系中似乎扮演了某种重要角色。后续研究可直接探讨工作记忆、信念偏差效应以及右侧前额皮层三者之间的关系。

2.3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研究

如上所述,fMRI研究首先发现右侧前额皮层与对信念偏差抑制有关,NIRS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证实,但需要指出的是,脑成像研究仅仅是对激活区域和某一行为进行相关性的分析。而rTMS技术能被用来考察脑区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Pascual-Leone,Walsh,& Rothwell,2000)。鉴于此,Tsujiia等人采用rTMS技术对前额皮层与信念偏差效应的因果关系又进一步开展了两项研究。

在第一项rTMS研究中(Tsujii,Masuda,Akiyama,& Watanabe,2010),他们只考察了左/右侧前额皮层和信念偏差效应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右侧前额皮层进行刺激,可以显著的降低被试对冲突问题解决的成绩,从而增强信念偏差效应。较为有趣的是,虽然对左侧前额皮层进行刺激,可以显著的降低对非冲突问题解决的成绩,但却提高了对冲突问题解决的成绩,消除了信念偏差效应。这表明被试的右侧前额皮层在被rTMS损害时,将不能对冲突问题下的无关语义(指知识信念)进行抑制;而如果左侧前额皮层被rTMS损害时,将不会受到来自无关语义信息的干扰。

在第二项rTMS研究中(Tsujii,Sakatani,Masuda,Akiyama,&Watanabe,2011),他们系统地考察了几个重要的脑区在推理任务中(冲突问题、非冲突问题以及抽象问题)的作用,具体而言,他们把被试分成两组:一组被试在进行推理任务之前采用rTMS对双侧顶上小叶(superior parietallobule)进行刺激,另一组被试在进行推理任务之前采用rTMS对双侧前额皮层进行刺激。结果发现,双侧顶上小叶受损会降低被试对抽象问题以及冲突问题的解决成绩,左侧前额皮层受损会降低对非冲突问题解决的成绩,但却提高了冲突问题解决的成绩,右侧前额皮层受损会降低对冲突问题解决的成绩。由此可见,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他们之前的一项研究结论。

至此,Tsujii等人(Tsujii et al.,2010;Tsuiii et al.,2011)通过rTMS技术在Goel等人(Goel et al.,2000;Goel & Dolan,2003)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双加工理论解释下信念偏差效应的神经机制,即左侧前额皮层可能负责信念偏向系统的加工,双侧顶上小叶可能负责逻辑分析系统的加工,右侧前额皮层可能扮演着在冲突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信念偏向系统抑制的角色。需要指出的是,右侧前额皮层在抑制信念偏差中发现被激活,在最开始的两个fMRI研究(Goel et al.,2000;Goel &Dolan,2003)中,采用的是全脑分析法(whole-brainanalysis),即设置一个统计阈限值,以考察全脑中的哪一个区域高于这个阈限被激活。随后的fMRI的研究(De Neys et al.,2008)则采用的是感兴趣区分析法(region of interest analysis),即在强有力的假设基础上只对特定区域的脑激活模式进行提取分析。Tsujiia等人采用NIRS技术以及rTMS技术有指向性的对右侧前额皮层进行考察(Tsujii,Masuda,et al.,2010;Tsujii,Okada,et al.,2010;Tsujii et al.,2011;Tsujii & Watanabe,2009,2010),也可视为感兴趣区分析法。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活动,信念偏差的认知机制较为复杂,因此有关对信念偏向系统的抑制涉及到的脑区可能不止右侧前额皮层,有可能是多个脑区协同加工的结果。对于这一问题的揭示,有待利用全脑分析法继续对不同类型的信念偏差问题进行更为广泛的研究。

2.4 脑电(ERP)研究

众所周知,脑成像手段在空间维度上能提供相对准确的信息,但在时间维度上缺乏精确性,而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在时间上为研究者提供了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的信息。据此,luo等人采用ERP技术先后对三段论推理以及条件推理下的信念偏差效应进行了考察。

Luo等(2008)首次采用ERP技术考察了被试在三段论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实验考察的条件(如引言中举例)主要有:冲突问题,例如:“所有女人是生物,所有人是生物,因此,女人和人的关系不确定”;非冲突问题,例如:“所有小狗是动物,所有狼狗是动物,因此,小狗和狼狗的关系不确定”。结果表明,在小前提出现后的300~500 ms内,冲突问题比非冲突问题诱发了一个更正的ERP成分(P500),可能反映了该三段论推理类型下信念偏向系统对逻辑分析系统作用的ERP效应。该研究中,实验选取的推理类型为“所有A是B,所有C是B,因此,AC关系不确定”。这一推理类型为无效式,即由给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确定命题的结论。在另外一项对无效式(同Luo et al.,2008)和有效式(即由给定的前提可逻辑的推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例如:“所有A是B,所有A是C,因此,一些B是C”)的对比研究中(罗俊龙,邱江,怀章翠,张庆林,2010),结果发现信念偏差的ERP效应没有出现在选取的有效式推理形式下,而是出现在无效式推理形式下。

根据小前提的不同,条件推理可以区分出四种推断形式。例如,对于命题“如果p,那么q”。如果给出条件P(肯定前件式),那么应得出结论Q;给出条件非Q(否定后件式),那么应得出结论非P。另外,如果给出条件非P(否定前件式)和条件Q(肯定后件式),就逻辑规则而言,这两种情况下都不能推出确定的结论。Luo等人(Luo,Yang,Du,& Zhang,2010)采用ERP技术记录了条件推理中否定前件和否定后件下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过程。实验考察的条件有:否定前件下的冲突问题、否定前件下的非冲突问题、否定后件下的冲突问题以及否定后件下的非冲突问题(见图2)。结果发现,在小前提出现后,否定后件下的冲突问题比非冲突问题诱发了更负的ERP成分(N400-600和N800-1600),可能反映了否定后件类型下对信念偏差效应中的冲突(信念偏向系统和逻辑分析系统)进行的检测。然而,否定前件下的冲突问题和非冲突问题诱发的ERP波形基本趋于一致。

由此可见,信念偏差的ERP效应在不同推理类型下的作用形式是不同的,可以通过不同的ERP指标(例如:晚期正成分或晚期负成分)来反映。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信念偏差效应研究的指标主要有正确率、反应时以及信心评分等,这些指标不会受到推理不同阶段的影响,而采用认知神经技术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就涉及到该对哪一推理阶段锁定考察。实际上,Goel等人(Goel et al.,2000;Goel & Dolan,2003)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结论阶段,然而有研究(Fangmeier,Knauff,Ruff,&Sloutsky,2006;Qiu et al.,2007)发现在小前提出现之后推理过程实际上已经发生。Luo等(Luo et al.,2010;Luo et al.,2008)以上两项采用ERP技术对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均是对小前提出现之后的认知过程进行锁定考察。此外,前提本身的可信度在Luo等(Luo et al.,2010;Luo et al.,2008)的研究中作为控制变量控,即均采用可信的前提作为实验材料。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结合前提本身的可信度,采用多项技术(例如ERP和fMRI)对推理各个阶段的信念偏差效应进行考察。

3 小结与展望

借助fMRI技术对传统的信念偏差推理问题以及决策问题的研究,首先发现右侧前额皮层与对信念偏差抑制有关。随后,采用NIRS技术分别从双任务效应、时间压力效应和年龄效应的角度对传统信念偏差推理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右侧前额皮层在抑制信念偏差上所具有的作用。此外,右侧前额皮层的这一作用还受到来自rTMS技术(具备考察脑区与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结果的支持。更为最要的是,研究者们(Evans,2003;Tsujii et al.,2011;Tsujii & Watanabe,2010)认为右侧前额皮层作用的揭示是对双加工理论的有力支持。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除了在工作记忆、不同加工阶段、推理前提本身可信度以及实验分析等方面需要对信念偏差效应作进一步探索,以下两个方面也值得研究者们关注和思考。

个人信用出现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微商;诚信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购的方便快捷以及人们受利益的趋势,“微商”,一个电商后起之秀,利用朋友圈售卖商品的群体,悄悄渗入人们的生活。在朋友们暴利刷屏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出现了,最重要的就是诚信问题,诚信是所有企业做大做强的软实力。分析微商存在的诚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微商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微商存在的诚信问题现状

目前微商的主要群体还是个人,主要顾客来源是微信或者QQ或者其他社交平台的朋友圈,是一种口碑式营销模式。但是它真的是口碑相传吗?很多微商向朋友推销时都说,“这个我怎么样,怎么样,非常好”,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诚信状况调查》显示,诚信问题仍然是网购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微商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网络欺诈:很多人通过社交软件如QQ,微信,陌陌等认识没有见过面的所谓朋友,在欺诈者长期的“嘘寒问暖”后,轻信欺诈者推荐的产品,如保健品、投资理财等,通过汇款,转账等方式将钱转给所谓的朋友,上当受骗。微商不同于淘宝,淘宝有支付宝作为中介平台,可以申请退款和维权,微商基本都是直接转账,靠着“朋友的信任”来完成交易的。很多做的微商,自己甚至不了解产品,只是从中间拿些提成。

其二:产品质量瑕疵:微店购物,靠发简单的图片和天花乱坠的言辞来推销产品,类似于直销。顾客不能通过触摸、查验等来检查商品,然而因为专业知识的局限,顾客很难辨别一些产品的坏,比如现在卖的非常火的面膜。当发现上当受骗,为时已晚。很多微商做的是化妆品代购,利用国内消费者没有去过国外,没有用过真品,鱼目混珠。

其三:售后服务质量差:微商中大部分是做代购或者中介,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处理周期长,有些微商直接找借口不处理,把责任推卸给厂家或者快运公司。产品质量出问题,很难享受国家三包政策,消费者多少都会有折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

其四:个人信息泄露:通过朋友圈营销的微商,产品的买卖双方基本都是认识或者熟悉的,很容易矛盾激化后产生报复性质的行为,如将买家的私人照片PS成不雅照传播,泄露家庭信息等。同时在网络中完成的支付信息,订货信息,交流信息等都容易被非法窃取或被商业经营者非法公开。

其五:朋友圈诚信危机:朋友圈本来是一个了解朋友生活酸甜苦辣,分享生活的地方,用它做广告,真的合适吗?东莞阳光调查推出的“微信朋友圈 您会屏蔽谁”收到1023份网友反馈,超过70%的受访网友在朋友圈遭到过广告信息的困扰,有62.45%的受访者会屏蔽经常或转发广告信息的朋友。做微信营销意味着你会失去62.45%,如果你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你失去的朋友会更多。

二、微商诚信问题的形成原因

微商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不同于普通电商。普通电商卖方就是一个商人的角色,其应该尽到商人的义务,出现诚信问题往往可以通过交易平台这个中介来约束。而微商是一种直接性的O TO O模式,没有中介平台的约束,国家相关法律甚至也约束不到。微商大部分是一种个人与个人的交易,依托的是朋友的口碑和认可度。微商不全是真的微商,也不全是真的朋友。要成为微商只要注册一个微信账号,发发图片即刻,门槛低,而且没有任何实名登记手续,真假难辨。同时微商商品真假难辨,好差难辨,没有一个监管部门和投诉部门。微商维权更是问题,是朋友不好意思维权,不认识的不知道到哪里维权?根据调查,做微商的大部分是30到40岁的无业家庭女性,微商购物的大部分也是女性。一瓶洗发水28的成本,卖到280,门槛低,利润高,大家都说好的东西就是好,毕竟了解喜欢用品的人很少,只要卖出去就是钱。这样大的利益诱惑,让微商像被打了鸡血似的奋斗。

总结微商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参与者的社会道德水平层次不齐; ②缺乏第三方约束平台

③相关法律法规缺乏; ④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够强

三、 解决微商诚信问题的对策

虽然诚信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微商的发展,但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没有探索就没有进步,根据诚信问题的几大原因,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加强消费者安全意识教育

首先,加强消费者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社区、学校、企业等相关单位,可以就网络安全做专题报告,针对微店购物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同时也可以就相关知识制作宣传海报,提醒消费者注意网络购物安全;相关新闻媒体可以做相关的专题报告,提醒广大消费者防范于未然。

其次,消费者产品安全基础知识普及

相关媒体、社区、校园等可以就产品基础知识上课,普及产品知识,让消费者了解生活用品和相关产品的必要知识,提升区分真假、辨别好坏的能力。

(二)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

首先,加强微商的诚信道德意识

通过舆论压力、媒体报道增强自我教育,要注重社会教育和培训,发扬良好的道德作风;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基本内容为精神风标,展开全民道德提升热潮。

其次,建立诚信数据库

在我国目前对于个人诚信问题的资料建设缺乏,而且资料比较分散,保密性质比较高,个体很难对个体作信用评估。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建立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信用资料库,以集中统一的反应消费者和商家的信用记录。

再者,建立信用评价制度

微商相对于淘宝缺乏的是卖家的信用评价体系,消费者不能通过别的评价来选择商品;同时微店也没有一个第三方的交易平台和认证平台,参与微商的个体或者商家很难与顾客形成信息对等。

(三)强化网络监管

首先,政府部门建立相关信息监管机构

政府部门应该组建相关的服务机构,监督微商交易的过程,接受消费者的举报和投诉,解决微店购物中出校的问题。监督部分微商的不法行为,能够有效的防微杜渐。

其次,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相关的监管机构

微商目前是通过社交软件进行交流,以及线下通过电话或者手机短信来洽谈交易,此过程涉及面广,在法律意义上,第三方社交软件没有责任监管相关交易行为,但是其他机构可以构建第三方交易平台作为商家认证和诚信监督的通道,帮助消费者保障自己的权益。

(四)健全相关法制建设

2004年国务院信息化小组就已经通过了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对于微商这样带有个人交易色彩,不受法律监督的个人行为,国家诚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积极提出相关政策并落实。同时国家英爱加强执法监督,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四、展望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微商在给人们创造财富泡沫的同时也在创造价值,我们相信在社会和企业,在消费者和商户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诚信机制下,肯定会呈现出朝阳一片红的景象。(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