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人健康教育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精选

个人健康教育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我——xxx,1998年毕业后,分配到xx中学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1999年起兼职教工团支部书记至今。期间,1998年至2001年担任班主任;2000学年度负责学校的教科研工作;2001年10月起又兼职学生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至今。几年来,我勤勤恳恳地工作,力求做好每一件事;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使自己掌握更多的教学经验;潜心探索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使心理健康工作更贴近学生的需要;我坚持不懈地学习新的理论知识,研究教材教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努力开创教工团工作的新局面,在我的带领下,教工团的工作不断取得佳绩;积极探索少先队的工作方法,使少先队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特别是我善于将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这一点在我带班的过程中、以及在少先队等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学生们都称我为“知心大哥”。

一、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青年党、团员教师,我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能够自觉、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以及党、国家的各项重大教育政策,并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对此有人不理解,认为向我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到“外面”去多挣些钱,而我认为:我的人生目标和我所学的专业决定了我的发展领域——教育。这个想法在我的工作中得到了证实。也正是这种思想,推动着我不断地去实践、总结,在教育工作中默默奉献。

同时,我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染了身边的青年教师,大家都以我为榜样,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不仅如此,我的这种作风在团工作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搞好教工团的日常工作,我还积极组织教工团员学习理论,因为我知道教师只有自己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我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团员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增强了凝聚力。

我能识大体、顾大局,服从学校安排。在我工作的前三年中,正是学校教学班扩大,师资短缺时期。为了让同学们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学期,我每周要上二十一节课。这时又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有事请假,学校要安排人代班主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从大局出发,二话没说一干就是一个月。就这样每周二十一节心理教育课、班主任工作、教工团工作、心理咨询工作等等,在我努力、拚搏之下都出色的完成了。

二、教育教学上刻苦钻研,初见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工作中许多方面都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而且该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事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还要非常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大量的心理流通、调节技巧。这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时,我感到了困难,因为只有教材,没有教参。但是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我一边向老教师请教,一边自己在课堂中摸索。在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二个学期,我报名参加了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观摩课比赛,这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挑战。每次试讲,我都邀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师来听课、评课,并连夜修改教案,重新制作教具,第二天再说课、评课。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次公开课我取得了成功,获得了区公开教学展示课三等奖。

一节节的公开教学课,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使我对教学树立了信心。通过不断地努力,我把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不断了解他们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几年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除了教学工作,我还负责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很繁琐且工作量又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的结构、家庭的教育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对学生心理咨询的同时还要对家长进行心理咨询,这样,无形中就加大了工作量和难度。面对繁琐的心理咨询工作,我能认真地做好个案研究和分析,且从来没有怨言,反而高兴地说:“同学们来找我,说明同学们信任我。而且,看到他们处于困境之中,我又怎能袖手旁观呢?”

作为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还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积极的和老师们沟通、交流,给他们作一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及时为老师们排忧解难。

三、重视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

为了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使心理教育工作有依据、有反馈。每一个新学年的开始,都是天气炎热,但这并没有阻碍我的调查研究工作,我把一年来的跟踪调查结果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进行了大量地统计分析,最后在几十张数据统计结果中发现预备年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并撰写了论文:《预备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调查研究》,在区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

2002年9月,我申报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对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的影响》课题被立项,成为了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学生发展心理辅导》的一个子课题。2003年6月该课题由被确认为区级课题。2003年9月该课题的中期报告通过了专家的评审。

四、积极探索,努力开创教工团工作新局面。

在我接管教工团工作时,它在学校工作中是一个薄弱环节。正常开展工作都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要想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更是难上加难。我担任教工团支部书记后,认真完成局团委布置的各项工作,并积极思索,力争找到新时期下适合我校的教工团工作的开展形式。几年来,我校教工团的工作质量和实效逐年提高,2000年教工团工作考核时被评为“争红旗团支部”。2001年我校政治教研组被团区委授予“共青团号”称号。

我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发现教工团的活动应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我利用青年教师们的活力、可塑性和积极性组织了一些业务学习,1999年确立了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和研究”为特色的工作重点,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完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第一阶段的初级计算机知识学习中,带动了大多数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的老教师),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结束后多数教师都取得了上海市初级计算机知识等级证书(其中有十四位老教师)。第二阶段是powerpoint、authorware和网页制作的学习。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实践工作,我校的绝大多数教师都能自己制作、使用一些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目前我校教工团的工作重点是:以教研提升教学,以教学促进教研。

在团员教师努力、辛勤工作的时候,我还组织团员教师参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文艺娱乐活动,充实了业余生活,调动了青年教师们的激情,使青年教师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这些活动不仅减轻了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压力,而且增强了教工团的凝聚力,进一步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使青年团员教师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2000年我被教育局团委授予优秀团干部称号;2001年我又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学生甚至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教师的重要课题,它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社会的力量也是举足轻重的。而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概念区分

(一)人格与健全人格的概述

人格与健全人格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健全人格是人格的升华,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状态,可以理解为人的认知、行为、思想等一些方面的和谐统一,而健全人格综合了人格的优秀部分,不仅是指对个人良好品质的追求,更是一种极致的人生境界。对于人们来说,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健全人格的标准有很多,例如自控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认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健全的人格不仅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更是大学生以后幸福生活的基础,所以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大学生必须合理利用时间,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使身心都处在健康的状态。大学是自由的,大学生的思想更是千奇百怪的,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完美生活的起点。大学生处在青春迸发的年纪,身处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他们的态度和思想很容易随着周遭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没有正确的指引下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高校没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具有不健康人格的学生,不能及时的改变自己做事的态度和目标,最终走向堕落的深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与人生的道路。

(二)心理健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辨别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智健全、身体健康;有良好地适应环境的能力;遇到事情可以保持平和心态;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每时每刻都感到愉快、幸福。而由于大学生群体面临着生活的分岔路口,身处在一生的转折点,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对细致、特殊,其标准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是拥有符合大学生年龄段的正常智力,能以高效的状态工作和学习;第二是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合理调动多种情绪;第三是思想与行为上的一致,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四是做到内外和谐发展,个性鲜明,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五是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五是心理活动符合正常年龄阶段的标准。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因为人际交往的不顺、就业压力的增加、男女相处的困惑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产生自我怀疑,心理压力剧增,最终诱发心理健康问题,让自己与家人都陷入不幸福的生活情景下[1]。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关系表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健全人

人格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且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健全的人格更能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体现得淋漓尽致。人格的健全与不健全,会将一个人处理事情的结果推向两个极端,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可以做到遇事不慌张,用自己正确的思想观念来判断事态发展的方向,并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解决问题,胜不骄、败不馁,只求得内心的满足与自由,不仅可以使自己处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也会使周围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努力的工作、认真的生活;而拥有不健全人格的人很容易使自己的心理防线崩塌,从而做事偏激、遇事消极,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大事小情,会将快乐遗忘、放大悲伤,如果一个人长期以此种状态面对人生,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一定都会出现健康问题。而大学生处在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对一些人或事的态度都比较模糊,思想意识也极度薄弱,所以高校必须把握时机,负起责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用一份心、尽一份力。

(二)健全大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

不论学生处在学习的哪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永远都是学校不能忽略的部分,中学时期是改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黄金时期,在高考迫在眉睫的中学时代,在紧张、急躁的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已经出现了不良征兆,但教师和家长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上,在固定的观念里,分数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谈资,而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被严重忽略,这就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压力与挑战,高校必须在大学生还未受到社会的洗礼前,积极地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避免出现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与生活[3]。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可以培养健全的大学生人格,对于未来的人生来说,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改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比一味地让大学生追求学习上的更大进步要重要得多,因此,高校必须明确教育的目标,是要向社会输送综合素质水平高、人格健全的人才,是在为每个大学生未来的人生保驾护航,更是为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引导大学生自我健全人格

高校对大学生合理的引导,是培养大学生塑造、完善健全人格的关键,所谓先成人、后成才,只有切实做到思想品格的端正,才可做到学有所成,高校在紧抓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用所见所感约束自己、完善自己,正面认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摸索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4]。第一,乐观向上的面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就是人心中的太阳,它会把人生的黑暗全部照亮,指引大学生走向散发光芒的未来,获取生活中的夺目光彩,良好的心态就是人生的养料;第二,准确定位自我,时刻了解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变化,无需刻意隐藏,更不必扬长避短,而是要走进自己的内心,接纳并改变自身的缺陷,这是拥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不断向完美的自己进发,取得最终的胜利;第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聪明的人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改正和他人一样的缺点,想要获取幸福的相处模式,就必须在不适中寻找最适合的相处状态,接纳他人的相处模式与生活理念,正视他人的缺点与不足,在不断交流发展的过程中,体会人际相处快乐与轻松;第四,具备自我掌控能力,成功的人都拥有很强的自制力,大学生也要学会合理管控自己的情绪,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先约束行动再约束思想,不断地向健全的人格靠拢;第五,把挫折当作走向成功的垫脚石,人的一生会充满困苦与失败,而这正是磨练自己品格的好时机,大学生应正确看待挫折的降临,将它看作是美好的开始,保持平稳心态,这将会使大学生一生受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一帆风顺,只不过是积极面对人生的人可以自我消化负面情绪罢了;第六,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本身比他人更了解自我的内心,积极地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掌握心理方面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最客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完善自我的人格。

(二)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社会需要的是工作能力强、思想境界高、心理素质棒的人才,而大学生正处在可以担负起社会重任的年龄阶段,所以大学生必须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能力,更要具备面对挫折与挑战从容冷静的心理素养,以此顺利度过人生的各种艰难险阻。人格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评奖能力的关键,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的思想状态,才可以取得各方面的成就,高校必须将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结合到日常的课程中去,学习教育与心理教育双管齐下,让大学生在学习进步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况[5]。

(三)丰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周遭环境有关,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生活状态,这些客观因素都可以影响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不知不觉中悄悄改变大学生的品格,因此,高校要全方位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发展校园,尽最大限度为大学生创建优质的环境,以此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高校可以多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可以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改变固有的对人对事的态度,以自信阳光的状态面对生活,达到健全人格的标准[6]。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刚需,完美的人格魅力,会使今后的学习生活顺畅、幸福,高校目前意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深刻领悟了大学生健全人格对人生的影响,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在大学时代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心智与追求,以及高校的正确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一定会使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更加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杨金铭.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30(001):62-63.

[2]王文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7):202-203.

[3]王彬,于剑瑞,曹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创新培养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16):34-35.

[4]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理论版),2006(S4):104.

[5]王云玲.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健全人格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012):235.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一)九型人格的基本观点九型人格

来自于公元9世纪中亚和波斯地区兴起的神秘信仰,它描述了人类所具有的九种性格,解释了不同性格的相互关系。九型人格最初是以口相传,其后经由西方的心理学家辗转传至欧洲、南美洲、北美洲等。自80年代末开始,先后出现九型人格学的主要人物,HelenPalmer就是其中一位。在HelenPalmer的介绍中,她形象地通过九角星图(也就是“九型人格”图)把个体性格分为九个部分,这九个部分又相互作用。九型人格把性格分成了九种类型:1号完美主义者(完美型);2号给予者(助人型);3号实干者(成就型);4号悲情浪漫者(自我型);5号观察者(思考型);6号怀疑论者(忠诚型);7号享乐主义者(欢乐型);8号保护者(领袖型);9号调停者(和平型)。HelenPalmer在书中传播了一种学习九型人格的重要精神信息:我们应当认知每种性格的存在,接受每种性格的存在价值,尊重每种性格的使命,并协助每种性格发挥自己的能力。九型人格应用范围广泛,有助于个人成长、人际沟通和关系处理。目前,九型人格已被全球大部分先进国家采纳,应用于人才管理与学校教育等领域。

(二)九型人格在学校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把九型人格应用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具有重要积极的作用。首先,九型人格有助于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步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容易主观片面地认识自我。九型人格对不同类型的中职学生性格特点的描述,能够使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在面对各种心理困惑时,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其次,九型人格有助于中职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九型人格对于各种型格详细的描述,有助于学生觉察自我的心理状态,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时,及时调整自己,向健全的人格发展。最后,九型人格有助于中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学习九型人格理论,可以了解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如果能积极发挥优势与特长,克服劣势与不足,每个学生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以幼师中职为例,浅谈九型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及其教育策略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尊重学生的性格类型,并且帮助学生发挥其性格中潜在的力量。下面,我将就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对九型人格进行运用的实践体验,选择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谈谈如何在中职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类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完美主义型(完美型)个案性格特点

非常有责任感,勤奋耐劳;原则性很强,不容犯错,凡事都希望尽善尽美,对自己与他人有极高的要求。实例:二年级某班的劳动委员,平时非常勤劳,兢兢业业。只要是老师交给她的任务,她都一定尽善尽美地完成。可是,也正由于她自身要求较高,同学们往往达不到她的标准,于是她常常觉得不称心。许多时候,她都觉得自己一个人把事情干完比让别的同学干更省事,于是常常一人挑起所有事情。久而久之,她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同学们也似乎不听从她的指挥,能为她分担的同学也越来越少,自然也就越来越累。同时,她与同学们的关系也日益变差,有几次因工作上的事情与同学们闹矛盾,于是找到老师哭诉。问题分析:人际关系问题。采取策略如下:

1.肯定成绩。完美型的个体对自我要求很高,很难找到满意的感觉。教师应当经常从旁鼓励,肯定他/她的成绩,使其逐步懂得自我肯定,获得满足感。

2.降低期望值,接受“瑕疵”。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时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修订目标”的方法:设定目标—降低目标—强化对目标的满意度。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降低对事情或对他人的期望值,提高对团队其他人的认同感。

3.鼓励分工,做聪明的管理者。鼓励学生当一名聪明的管理者,而并非一头只是埋头苦干的牛;应当多借助他人的力量开展工作,而不仅仅依靠自己的一双手把所有任务干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找同学商量对策,当接到任务时多分工合作等。

4.学会放松和排解不快情绪。情绪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影响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事,应鼓励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生活的规律和睡眠的究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并解决问题。学会倾诉和寻求帮助来排解不愉快,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找一个听你诉苦的朋友不会是太难的事。

(二)享乐主义者(欢乐型)个案性格特点

他们像孩子一样天真活泼,兴奋性高,追求享乐,爱好冒险,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但对单调的事物则感到乏味。他们若对某件事情非常感兴趣,则全力以赴做得很好,反之,则无法集中注意力。实例:二年级某班的一位同学,聪明活泼,敢于尝试新事物;特别喜欢找同学聊天,上课常讲话,注意力难以集中;缺乏学习兴趣,一拿起书本就犯困,作业往往拖延;点子多多,经常为同学出谋献策,干活时也总是想各种简便方法,但做事情的质量往往有所欠缺。问题分析:学习动机与工作积极性问题。采取策略如下:

1.顺应优势,鼓励创造。欢乐型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他们是在玩的过程中接触生活、认识世界并进行人际交往的,“玩”是他们“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方式。

2.巧结对子,化静为动。此类学生乐群,自我监督能力较差,但善于交往,乐于帮助他人。针对其单独看书容易犯困的现象,可以找到与其关系较好,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同学与其结对子,让其相互帮助。同时鼓励学生把理论知识融入技能操作方面的学习,化静为动。

3.任务定向,责任到位。这一类型的个体重视他人的看法,内心渴望一展所长。如果教师给予这类型的学生一定的头衔或任务,他们会觉得很有挑战性,并认为必须把事情做好。

三、总结

个人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和谐人格;途径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职业教育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各地职业院校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模式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近期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随着各项配套措施和优惠政策的逐步推出和落实,2007年职业学校招生形势将更趋乐观,在校生人数也将迅速上升,但毋庸讳言,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的参差不齐和生源复杂性令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家长放心,企业欢迎,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中等技能人才摆在了职教管理者面前,本文试从自己工作实际出发,就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健康人格的实质和内涵

健康的人格从伦理学的角度讲即是道德的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道德生活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自觉地选择自己做人的范式,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人格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体现了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做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健康人格的实质即是和谐的人格,是指人格整体的各个内在要素之间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和谐的人格,首先意味着在人格中存在着多种构成要素,如感性、理性、非理性等,同时和谐人格还意味着各人体要素处于统一状态,即人格具有完整性、平衡性。

二、培养健康人格的意义

健康人格的培养目标是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道德人格是更深层、更基础的道德主体意识,包括独立、责任、理性、自为、自由等,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中个体的独立自主与责任自负的理性自觉。

道德人格建构是道德人格生成机制的内在要求。道德主体意识的生成四一个从外在道德规范的获得到自律意识的产生,并最后到“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过程。柯尔伯格从自我道德发展的角度,对道德意识的生成与发展作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道德意识生成“阶段说”,并被各派人格理论所认可和吸收。道德意识的生成是一个水平递进的过程是从“自在、他律”状态,到不完全的“自主交互”状态,再到已达到“自律”程度的过程。“自律”的道德意识真正确立后就标志着个体化的主体的确立,个体理性自觉的“我行我所应当行”的自律态,并最终形成主体道德人格。

健康人格建构是当前社会特别是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道德问题的现实性要求。在现实道德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问题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的、多元化的,需要人们加以选择和遵守的道德规范时时处处都有,“选择的时代”已经来临,以“自主选择性”为主体特征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已成为现实道德生活的召唤。

三、健康人格的特征

1、完整性

健康人格的完整性是指这种人格的各个构成要素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与功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也就是完整的人。

2、平衡性

健康人格具有平衡性,即人格的各个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系统关系,他们良性互促、相互呼应、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在这种人格中,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等方面不会相互分离,而趋向合作,为了达到同一目的,他们会协同发挥作用。和谐人格不是感性、理性和非理性等要素杂乱无章的简单累积与拼凑,更不会相互矛盾与冲突,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发展都会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集感性与理性与一身,熔激情与理智于一炉的完整的人。在这种人身上,既有情感的冲动,又有理性的导引,既富有蓬勃的生命,又有充满智慧的光芒。

四、健康人格的培养途径

在健康人格的建构中,采用加强感(下转第112页)(上接第107页)性教育,协调理性与非理性教育是一条合理的路径。感受力是主观世界通向外界的第一道关口,外界的一切刺激都要通过它到达我们的心灵,人的差别也首先在感受力的强度、深度、广度上表现出来,在和谐人格中,感性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地位。当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呼吁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协调好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需要两种教育的彼此渗透与统一,使学生在接收科学的同时,也能接收文化艺术的熏陶,不断认识自我,完善人格。其具体途径有:

(1)阅读。阅读是人格发展的基本手段。没有阅读就谈不上精神的充实与人性的丰富。这里所指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的范畴,而是包含更广义的阅读。

(2)体验。体验是主体亲历对象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的活动。中国文化中,无论是儒家的“诚”还是道家的“道”,都是以体验为特征的。一个活生生的人应该去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人生、体验艺术,减小盲目区。从当前的教育现实来看,就是要打破教科书一统天下的格局,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

(3)交流。交流是指人们在社会人际关系中与他人所发生的联系、沟通。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交流对和谐人格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和不愿意轻易暴露的隐私,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我们可以扩大“公开区”,使其他区域变小。在交流中,别人把观察和了解到的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深入认知自我的机会。交流应尽可能地扩大范围、层次、领域,为和谐人格形成构建一个平台。

(4)静思。每个人都会有内心的痛楚或内疚。要帮助学生排除内心冲突,首先,要主静,看开人生、淡泊名利。其次,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顺其自然是一种凡事随缘的平常心态,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失败的敏感性反应(如恐惧),而把心理能量到应该专心去做的事情上,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得其乐,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总之,健康人格是人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载体,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的关注,而且也需要别人的支持与点拨。另外,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言行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性、感染性和矫正性。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程振响刘五驹学校管理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