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艺类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很多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尤其是农业行业很难找到愿种地、会种地、种好地的新型职业人才。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能否在职场取得成功,应把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素养的含意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意识等方面,属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从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的。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

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不但要进行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还要培养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精神。不断完善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随着现代农业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专业人才十分紧缺。但由于目前农业行业就业环境艰苦、就业条件相对较差,造成“需要不想去,想去容不下”这样的农业人才就业现状,因而很多毕业生很难顺利就业,有的暂时就业了往往经不住工作艰苦的考验而放弃工作或跳槽,真正留在农业第一线的不到三分之一。因此,培养农艺类专业高职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已成当务之急。

(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团队合作能力,是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受社会大环境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影响,目前农艺类高职学生缺乏合作精神,个人主义行为的表象比较明显。因此,学校应突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每一个时代永远不变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艺类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从事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然而,现阶段农艺类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上非常缺乏这种能力。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成为新形势下农艺类专业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农艺类专业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

农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职业素养的最终养成,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方面共同支撑完成。

(一)充分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通识课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合格公民素养的重要基础性课程。高职农艺类专业应将职业素养细化为符合专业特色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规划, 进一步发挥“通识课” 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高职农艺类专业通识课课程内容应注重实际应用,并保证自身学校及地方的农业经济特色。为提升高职院校“通识课” 教学的实效性,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职业规范教育模式,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教育模式。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不同教学形式, 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资料等内容综合概括, 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事件呈现出来,创造一种情景式的教育环境,从而启发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判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增强“通识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职业素养教育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的责任。专业课教学是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学中,农艺类专业课教师除了教授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可以通过对专业的介绍、行业的分析、职业岗位的描述等加强学生对农业相关职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及学习动力。同时,农艺类专业课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 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性教学占很大比例,学生有近一年的时间实习、实训。农艺类专业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由实习单位对大学生展开规章制度教育,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的灌输,让学生融入到整个企业行业文化氛围之中,身临其境感受职业素养对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一种职业素养教育的连续性。通过实习、实训平台,使他们深入企业,身临其境,进行角色转换,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熟悉职业环境,并通过职业经历的磨砺,在实践中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四)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培养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农艺类高职大学生离不开校园文化这个重要阵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农艺类专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本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用优良校风给学生精神鼓舞,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感染和激励学生。例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启发学生对这方面的思考,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也可通过班级黑板报、校园植物配置、校园景观设计、校园雕塑等方面的强化,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来强调社会、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万晖,饶勤武. “90 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 职教论坛,2011.34:76-78.

[2]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3]刘立.对高职大学生实习期间职业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74-78)

[4]樊东,张艳菊,邹德堂.基于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植物[J].2014(1):35-37.

生产类专业建设体系研究.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

        引言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逐步的规范和完善。在国家“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中,又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结构要有新格局,一方面,要使职业院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特色更加适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着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胆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要完成上述任务,高职教育中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职业能力不同于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或是完成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工作能力。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简而言之,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它不是以这件事做了会对个人带来什么利益和造成什么影响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这件事与工作目标的关系为衡量标准的。更多时候,良好的职业素养应该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

        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为例来讲,主要培养的是从事计算机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管理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比职业能力更为重要,它反应的是职业能力的一种升华和拓展。而作为从事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职业人才来说,必须具备团队合作、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与人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些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去培养。一个人的信心、专业能力、沟通、创造、合作等职业素养,对于企业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去培养这些职业素养,是值得每位职业教育人去思考的问题。

        2、如何高职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2.1 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探索

        职业素养不可能仅仅依靠几天、几星期的培训就能够养成,它更多的强调在整个职业能力学习过程中以及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积累。因此,职业素养的培养强调在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始终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合在一起,不去有意将二者分开来培养。如何利用高职教育的有限时间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机制至关重要。

        传统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一般认为这些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去培养,殊不知等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会发现这些能力不是依靠短期能力养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后,各高职院校开始逐步意识到职业素养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在平时的专业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2 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更注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网络设计、安装、调试等看得着、能够测试的职业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职业素养的培养。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以通过如下机制来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

        (1)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加强社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重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工作,将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架构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有限三年时间内更多的去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2)从课程体系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能力的培养依靠合理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来支撑,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同样,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更多溶入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将职业素养的内容嵌入其中,通过课程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3)从师资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培养高素养的教师队伍,通过一批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老师,让教师充分接触工作一线,甚至聘用更多来自生产一线的技师、工程师,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近接触实际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培养职业素养,更早去体会职业岗位所要求达到的能力。

       (4)从校企合作入手,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教育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真实的企业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环境是学生最终的归属。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多接触企业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到真实的环境中去学习,这就要求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尽可能将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距离最小化,通过接近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环境的无形约束力中提升职业素养。

        3、具体的实施方案

        首先,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出发点,认真调研,深入企业、行业一线,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及对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重新构建课程体系。这一阶段更多应该注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标的实现。职业素养是一个全方位的培养过程,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证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做好课程开发,课程是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的载体,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能力无从培养,更不说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一阶段应该将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课程进行统一考虑,仅仅考虑专业能力与课程的对应是不够的,还应该在课程设计中去充分考虑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组织,让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工作过程。

        再者,加强师资培养,能力与素养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应该从能力成长的角度、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课程教学不仅是课程内容的讲授,更多考虑职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学做”一体化中去培养职业素养。这一阶段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应该更多引入企业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最后,企业参与必不可少。企业作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更早让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将更加有利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分期、分阶段进入企业实习、顶岗,参与企业项目,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同时,通过零距离接触企业,感受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职业素养对于他们职业生涯的影响力。

        4、结束语

        职业素养的养成不仅是学校工作,同样也是社会、企业、行业的工作,只有加强校企业合作,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入手,校企一家共同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在能力、职业素养方面才会得到加强,才会为社会所认同。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量化评价;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单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另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当下,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理念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在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来不断地积累。这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体现。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一些职业技能,包含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一些证书等,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的外在表象。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意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鉴别才能够体现出来。隐性职业素养对显性职业素养起到一定的决定性和支撑作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业素养能够通过一些外在表象来体现出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对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隐性职业素养上。这能够使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这也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显性职业素养,而缺乏隐性职业素养,降低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其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达不到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面对目前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这样能够从最根本上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

(一)职业指导理念的树立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目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通过招聘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能从对职业的认知和锻炼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缺陷,实现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

2.加强全程化指导的构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在毕业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技巧,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在就业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全程化的构建,将职业指导深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高职院校就应通过分析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专业的选取。另外,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对于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标准的同时实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能够全程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

3.实现全员参与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经费、师资以及思想认识等大量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下,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教师来进行指导,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实现全员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对于每个部门的分工,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另外,各个班级的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3]。这样能够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人生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职业指导是指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使其能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得到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的同时能够确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的选择以及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就业的指导和分析职业的发展来实现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建立,还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塑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内涵,使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一套训练方案,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应加强考勤制度的建立,使各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准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出现。其次,在课堂中,学校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坐姿,另一方面也应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学校应组织学生对各个班级的卫生进行检查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来实现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构建,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谋生,还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才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第二,指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另外,指导员必须通过成立一个班级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外表形象的管理,使学生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本身,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4]。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更注重创业和谋职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来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自身的思想精神,开阔自身的胸怀,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这样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制度建立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样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之前加强对于企业制度、管理以及成果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用工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5]。

四、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研究

(一)量化评价体系的构成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第一,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能够实现对于行为和活动的调节。职业意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来体现。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第二,职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应了解的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业者在职业当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而通用知识则是从业者在职业中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第三,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从业者的就业方向,也能够体现出从业者在职业中的成就[6]。

(二)量化评价的方法

首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被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水平位于模型的最上层,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中各个具体的元素则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属于最具体的一部分。其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最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最后通过逐步综合形成来实现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从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心等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考察。总之,这些方式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社会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洪斌,王琴.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途径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

[2]张翔云,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2010,(2).

[3]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6).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5]朱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大学生 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丁科(1985- ),男,安徽芜湖人,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高职通识教育。(云南 昆明 650217)李震雷(1968- ),女,河北武安人,毕节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贵州 毕节 5517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1220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04-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面向地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一线素质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而我国高职办学中仍然存在着,强调以学生技能和就业为导向,长期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导致高职教育竞争力下降、社会认可度不高和自身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职业素养是个体在从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等要素,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决定着从业者职业活动能力、情感状况及工作质量。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职业素养缺失成为就业的制约因素

传统的职业教育认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是获得工作和胜任岗位的决定性因素。但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强调,在工作中,由于实战的工作环境和较多的教育培训,可以使工作者的技能得到较快提升,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否被企业所接纳和认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等是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是作为职业人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必经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岗位的变迁和技术的更新很快,而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始终如一的。

(二)培养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高职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在其择业过程中独具的、既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又能在就业岗位上发挥和发展的能力。职业素养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同,但各个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强调传授技术知识和注重职业训练,职业素养的塑造往往缺乏落脚点,但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认识到,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主要因素。

(三)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学生角色定位的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后,首先面临两个角色的选择问题,即职业角色和社会角色,而角色定位对自身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来说,职业角色需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奉献品质、规则意识以及服务观念等。这些是高素质人才走出象牙塔之后,作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角色则要求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尽快融入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大大加快,社会特性更加明显,只有具备较快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才能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在学会认知、懂得做事、热爱工作中增强企业的活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教书育人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教学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首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课引导学生,灌输知识、培养意识、磨炼意志,并且注重实效,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其次,通过人文选修课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加深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等的理解,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绝不单单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更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践育人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职业素养形成的最佳途径,职业活动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参与性等特征,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和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增加对专业和自身的了解程度,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实践教学作为改善大学生成长需要的有效载体,主要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和课内活动、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等。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取除理论讲授之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模拟等。高职院校课内实践活动,更多地表现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习、实训、实验等。校内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是由学校各级部门组织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志愿活动、勤工助学、讲座报告等。相对于校内实践教学而言,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主要形式包括组织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企业参观、职业培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等。

(三)管理育人

管理不仅能保证职业素养的开展,更能规范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行为养成,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相应的指导措施、制度规范、检查考核和测试评价等手段,设置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确保职业素养教育的科学化。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日常行为规范等运行系统,负责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顶层设计,实现制度管人的目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行政部门,要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构成职业素养培养的联动机制。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突破口,依靠从事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包括团学工作者、专业课教师,甚至企业专家等,各自发挥所在岗位上的职责,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监督和评价。

(四)合作育人

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和市场互动,吸收和借鉴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千方百计增强合作办学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校企课程互动。将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无缝对接,使课程开发、专业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充分反映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邀请企业精英和专家能手,以评委或指导老师的身份,根据企业的岗位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安排培训、完成考核,使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校企制度互动,突出“职”的特点。学校要派教师深入企业、常驻企业,主动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职业素养的情况。将实训管理制度与企业要求接轨,在组织纪律、衣着规范和行为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诉求并能反映所在行业和职业特征的规章制度。还要在制度执行中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注意恪守原则,奖惩分明。

(五)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要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职业性是高职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标志,增强校企文化互动,明确学生的价值取向,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将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职业文化的氛围。通过各种互动关系,可以将企业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诚信素质等职业素养,渗透到学风、教风、校风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将企业中的优秀文化纳入学校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营造职业素养形成的文化氛围,渗透于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在入职前就对企业、行业的文化耳濡目染,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沟通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并转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庞捷敏,卢志米.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

[2]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

职业素养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梯级模块化 准职业化 标准化

一、“三化模式”介绍

(一)模式目标

“准职业人”培养为核心,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最终唤醒学生职业意识,提升自我培养能力。

(二)模式内容

第一,“梯级模块化”:职业素养培养内容“梯级模块化”。第二,“准职业化”(核心):学生教育管理实施EWT模式(E(Enterprises)W(Workshop)T(Team)D企业车间班组管理模式),实质是将铁路企业的管理模式、运作方式、企业文化、竞争机制等核心内容融入学生教育管理中,使学生的一切活动始终围绕着未来的职业活动来展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融入社会与企业,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创业精神以及职业习惯。第三,“标准化”:大学生日常行为实施量化测评。

(三)具体实施过程

(1)“梯级模块化”主题教育。职业素养培养内容实施“梯级模块化”,旨在将铁路企业文化以及人才目标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管理中,在不同阶段设置针对性的教育主题,以一个学期为周期,将教育主题目标、任务细化到每一个月当中,实施精细化教育,实现精致教育。柳铁职院根据专业特色以及铁路行业需求将培养内容分为三个梯级五个模块,大一上学期:规范意识培养(铁路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大一下学期:责任意识培养;大二上学期:团队意识培养;大二下学期:质量意识培养。大三整个学年:实践与固化。整个内容体系呈现梯次渐进,逐步深化,循序提高的态势。

(2)“准职业化”管理(核心)。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施EWT模式,第一,组织结构:“法人”―校、“站或段”―学院、“车间”―班级、“员工”。第二,组织原则,以“车间”为例,“车间主任”由小“法人”辅导员组织民主选举竞聘,并向学院提出推荐人,经学院审核后正式任命。车间领导班子由车间主任自行“组阁”并上报学院批准。以宿舍为单位成立自然班组。第三,明确组织内部职责,实行“车间主任负责制”,“员工”日常管理由车间主任全面负责。辅导员只起问责作用,不参与日常管理,只对重大问题进行抉择。第四,设立制度―《员工手册》,规定“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激励办法。第五,考核标准化、程序化、精细化。第六,车间内部实行虚拟工资制分配,员工每月收入由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奖金(含补贴)三部分组成。上述均为“虚拟收入”,员工收入主要来自日常学习、考试、行为规范、社会实践、技能比赛等。学生在校期间支出一般可以分为固定(学费、宿舍费、书费、月伙食费)与非固定支出(零花钱、学习和生活用品以及娱乐费用等)。每月通过学生虚拟收入与真实支出的对比,要求“员工”每学期的基本收入和真实货币支出必须努力达到平衡,并能有结余。让学生在“员工思维意识”的引领下,逐步养成将自己植入员工角色,积极剖析原因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其成就感和危机感。

(3)“标准化”测评。将学生个体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以一个月为周期,“准职业化”管理量化表为测量工具,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具体考核程序为:督查小组汇总统计、学生核对确认、辅导员审核与评价、学院审核与盖章、公示、存放档案。定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量化对比考核,直观的考核结果既可作为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与方式的完善依据,又可以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就业的重要参考,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

二、工作成效与启示

(一)工作成效

(1)全方位的“员工”思维与行为体验,切实增强了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提升自觉性。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提高其自觉性,关键是提高认识。“三化”模式的实施让学生在校园内处处体验到铁路行业的文化,从进入校园开始就有置身于企业的真实感觉。通过企业化的文化熏陶与潜移默化影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应该具有的职业素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除了显性技能外,更应该重视隐形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思想与职业行为)的培养。同时借助于个人日常行为表现的量化测评充分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大大缩短了其内心被动接受、挣扎斗争、主动认同的时间与历程,切实提高自觉性。

(2)准职业化管理下的养成性教育,切实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化模式”下的准职业化管理,无论从学生自我能力培养还是从学院管理角度,都有重大推动作用。柳铁职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道路是正确的,响亮的晨跑口号以及课前十分钟集中点名就像一道永恒的、靓丽的风景线飘荡在校园中。一年的准职业化管理实践让大多数学生的行为逐步自觉主动,做到自律、自控。在纪律上,学生违纪明显减少,特别是14级学生更是少见。在课堂上,基本无人玩手机、注意力集中,甚至一个学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全勤全课,成绩平稳上升。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团结协作能力、集体向心力等都大大增强,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都有明显好转,班级综合管理较之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二)工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