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职业素养创新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第1篇

非专业职业素养是一种通用能力和必备人格,是从事不同专业的人共同需要的素养。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能力素养和创新素养。每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艺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等都属于非职业素养的范畴。非专业职业素养需要通过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多途径、多方式共同培养。本文只研究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2与专业实践教育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育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是非专业素养培养的优良载体,学生在专业实践锻炼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挥着非专业职业素养。教师通过设计与专业实践相关的非专业素养,引导学生重视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笔者专业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践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自律、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如团队合作、安全意识、行为习惯、节约意识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设计

3.1以专业课程实践训练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形式有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能较好培养学生非专业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完成项目任务,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更强调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在学生之间,在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交流沟通,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展示,每组进行项目实施总结并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项目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3.2以专业顶岗实习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顶岗实习是学生就业之前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提高,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得到空前的锻炼。顶岗实习期间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可设计成三个阶段:顶岗实习初期,顶岗实习中期,顶岗实习后期。在顶岗实习初期阶段,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并接触到人生的第一个岗位。在这个阶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并不是主要的。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如何适应企业环境,包括如何与同事相处,如何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如何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等。在实习初期阶段,可以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主要内容,如敬业精神,教育学生应该转换角色,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员工,而不是学生。在实习中期阶段,随着学生实习生活的进展,学生已经熟悉并适应了企业环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巩固,学生可以和团队中成员一起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工作任务。在实习中期阶段应该以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为主,并继续重视其他素养的培养。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会产生大量的专业疑问,觉得自己懂得太少,在校期间学的非常基础。这时应该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学习专业书籍等途径自我解答疑惑,鼓励学生和自己的师傅、带队老师交流,解决专业疑问。在此阶段,学生会面对与更广泛的人员交流,交流沟通变得非常的突出与重要,学生应该不断总结自己在交流沟通方面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在顶岗实习的最后阶段,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岗位工作,已经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专业的了解也比较全面。此时应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职业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

4非专业职业素养的考核设计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通用职业素质;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措施。作为一门全新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与现有课程的关系以及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等课程定位需要及时厘定。

一、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背景

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技能人才的自我认识能力、责任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往往等同于甚至超过专业素质。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重点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笔者联合各地技工教育教研部门和有关技工院校,共同研究了技工院校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必要性(设置课程的目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并界定了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

二、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目的

经过实地研究可知,自我认识能力、责任意识、学习能力等跨专业通用职业素质,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都有所涉及。但是,专业课偏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授,缺少对通用职业素质的目标化培养。现阶段,思政、语文、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是通用职业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但是,上述公共基础课承载的内容太多,对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充分。以语文为例。技工院校语文课除了语言基本运用能力教学之外,还要进行文学教育,传承文化、培养艺术审美,教师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听读能力方面,抓住主旨、理解内涵、把握全篇、不漏细节;说写能力方面,表意清晰、用词到位、句无语病、简洁明了;说明较复杂的事物时,将功能、结构、流程用流畅的语言描述清楚;论述意见时,做到观点明确、合乎逻辑、条理清晰;与人交往时,做到表达方式因人而异、因事而变,据实使用不同的交往策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以上种种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都有不确定性,而这些素质正是专业学习、从事工作乃至职业发展所必需的。思政、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承载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无论是“三观”的树立还是文化的传承,无论是道德的养成还是基础数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获得,学习这些公共基础课程知识都是学生打牢基础的必需,终身发展的支柱。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承接思政、语文、数学等传统公共基础课构筑的平台,在其上搭建一座桥梁,使传统公共基础课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并转换成真正实用的通用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专业课学习,毕业后顺利开展工作。

三、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现有课程的关系

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思政(德育)以及语文、历史等主要文化课延伸出的主干公共基础课,是国家统编三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传统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居于思政、主要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可将公共基础课的“养分”转化为关键性素质,输送给专业课,并最终惠及技能人才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相较于传统课程体系,加入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将补足能力、意识、实用型知识等方面的短板,从而更加有机、完整,对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的支持将更加直接、有效。

四、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分析

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必须界定适于其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并非所有通用职业素质都适合纳入技工教育培养范畴,如战略意识、决策能力等,学生不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无法得到锻炼。因此,这里进行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分析是以适合技工教育课程培养为前提的。下面主要梳理分析通用职业素质内涵的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归纳和总结。笔者调研了多所技工院校,研究了现有的相关教研成果。其中,对通用职业素质(通用职业素养、职业核心素养)最具代表性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五种。华东地区某技师学院认为,通用职业素质包括职业价值观、核心职业能力两类。职业价值观包括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环境保护等;核心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华南地区某技师学院认为,通用职业素质主要是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华北地区某技师学院认为,通用职业素质主要包括多种通用职业能力以及工匠精神、工作主动性与责任心。其中,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内技工教育有关专家认为通用职业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人际交往、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基本素养知识、文化体育特长、创新实践等类别。其中,思想品德主要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人际交往包括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管理包括身心状况、礼仪素养,信息处理包括计算机运用能力、互联网使用能力,基本素养知识、文化体育特长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知识以及擅长的体育项目,创新实践主要指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教育部有关研究项目将通用职业素质分为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四类。其中,职业理想素养包括职业认同与选择、职业目标定位与期待、职业信念与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人格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意识素养包括主体责任意识、自律自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竞争创业意识、法律法规意识、安全环保意识、服从大局意识,职业关键能力素养包括协调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岗位适应与耐挫折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问题解决与执行能力、语言表达与动手操作能力。由上述观点总结可知,不同单位、个人对通用职业素质有不同理解,但总体上仍有很多共同之处。经对比、总结,笔者将通用职业素质的一般内涵归纳为职业理想信念、职业基本意识、职业行为习惯、通用职业知识、通用职业能力等几个类别。第二步,从课程大分类考虑,将通用职业素质具体内容分为适合公共基础课培养和适合专业课培养两部分。适合公共基础课培养的通用职业素质有职业理想信念、职业基本意识、通用职业能力、通用职业知识四个类别。职业行为习惯类的素质与专业技能实训联系紧密,如制造业要求学生具备整理加工场地的习惯,服务业要求学生学会专门的礼仪,故其培养只能与专业技能实训相结合,即由专业课承担。第三步,从公共基础课内部划分考虑,职业理想信念中的道德、态度和核心价值观类的素质,应由思政直接培养,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不涉及。通过上面三个步骤,笔者得出适合专门设置课程培养的通用职业素质,主要有四个方面。职业理想信念,主要包括职业认同、职业价值观、职业目标和定位、工匠精神。职业基本意识,主要包括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自强意识、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大局意识。通用职业能力,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和调适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通用职业知识,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内涵和意义、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知识、商业经营知识、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就业创业相关流程知识。为了避免重复,完全包含于通用职业能力的意识和知识,如团队合作意识(包含于团队合作能力中)、数据处理知识(包含于信息处理能力中)没有在上表中单列。一些专家学者和院校、机构,把传统文化修养(如上述华东地区某技师学院对通用职业素质的认识)、艺术审美列入了通用职业素质内涵中。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是职业理想信念、通用职业能力的重要源泉。但是,这些素质与绝大多数技能人才的专业学习、岗位工作并无直接关系,而且传统文化修养是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的一部分,往往作为专门的选修课,因而对这些素质的培养不纳入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中。课程设置目的、与现有课程的关系、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分析,为模块建构、教法设计、师资培训、教学实验等一系列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实验的深入开展,其定位也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方健华.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训练手册:初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人文课堂

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因此,高校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必须肩负起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引擎的重大责任。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当前西方文化冲击的多元价值环境中,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目前关于人文课堂建设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但现有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性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现有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意义的补充和参照。

1何谓“人文课堂”

探讨人文课堂建设,首先要明晰人文课堂的核心点——人文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注意到人文素养这一命题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对“人文素养”一词的含义缺少明确的界定。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大本质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引。该报告将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即以此概念为基础。2004年,学界出现了人文课堂这一提法。蔡隆的《谈高中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人文课堂”的建设》首次提到了人文课堂。该文在分析人文教育遇到的障碍之后,指出从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现实、体悟生活、实现自我、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的网络教学[2]。此后,该提法也被研究学者使用,但都没有对人文课堂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学界还从师生关系、课堂文化(氛围)的角度,对人文课堂做出界定,认为人文课堂是一种师生平等尊重、沟通接纳、吸引包容的“共享式”师生关系,旨在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3]。笔者认为两种界定方式各有所长,但都不够完善。第一种界定将人文课堂片面地限定在思想政治的网络教学上,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文知识的获取以及线下人文课堂建设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第二种界定则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将人文课堂界定为“将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和艺术学科等人文知识,与职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有机纳入课程教学,使高职学生在提高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知识的增长、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与培育,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2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现状

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热潮的兴起,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有了很大起色,但犹显不足。笔者对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569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比较全面、清晰,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并且十分看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课堂建设和人文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能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中包含的人文知识尚且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中,除思政课、体育课外,仅开设有1门人文课程(应用文写作课程已于2020年秋季学期取消,同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除个别专业因专业需求而开设美育课程外,大多数专业的美育课程形式仅为线上公共选修课,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效果。仅有24.8%的学生对目前开设的人文课程比较满意,这些学生多数是幼儿健康与管理、文秘、网络新闻与传播等人文学科学生。理工科学生对目前开设人文课程感到满意的不足2%。此外,从笔者对7位传媒、秘书、社工岗位的企业代表进行的访谈,以及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办所做的就业报告来看,雇主对高职毕业生在人文知识储备、沟通交际、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低。这反映出目前高职教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缺失,也更加说明探索人文课堂建设的路径迫在眉睫。

3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路径

笔者根据上述调研,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针对性。这里主要以文秘专业和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为试点专业,结合应用文写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门公共课程教学,着重从课程思政入手,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将人文知识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历史文化观;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色、岗位需求,辅之以对应的实训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真正体会人文素养在职业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自觉探究、学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

3.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开展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1.1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课题组仔细分析和比较文秘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两个专业重合的专业基础课如大学语文、礼仪、口才类课程等,联合两个专业教研室的全体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大量的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经典辩论等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商务的对比中,凸显古今、中西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同时,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情景训练和小组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意识。

3.1.2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在进行大学语文、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课程时,注重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学科知识,同时将中西方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思考中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背后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3.1.3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根据文秘专业、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方向的不同,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精心设计,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1)秘书实务是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工作导入相关的古代案例,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情景任务、情景剧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注重细节在秘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设计基础、新媒体编辑是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中国传统纹样,积极探索不同的色彩搭配、光线变化、布局方式对画面呈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审美意识,同时在反复打磨作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并主动践行工匠精神。

3.2人文素养培育与“博雅学堂”运作模式相结合

2020年10月之前,除思政课、体育课外,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仅开设应用文写作一门人文类公共基础课程,且课程内容较为枯燥。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写作能力,课题组与应用文写作教研室全体教师一起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向,搜集或自创有趣的教学案例;同时结合各专业的特色和实际需要,在不同专业的内容讲授上各有侧重,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2020年10月以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新增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会议精神,在该课程中设置了诗词、汉字、戏曲、建筑、书法等专题内容,将理论讲述与实操练习结合在一起,且积极开拓操场、花园等非常规教学场地,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5]。

3.3设计校内实践项目,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探索文化自信、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连接点

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调研企业实践对人才人文素养的实际需求。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课题组设计校内实践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职场礼仪、团队精神、写作能力、知识视野、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将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设与职业能力提升有机结合起来。

3.3.1校内实践项目

2019年11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文秘教研室开展秘书岗位综合实训项目。围绕秘书核心职业能力之一的“办会”能力,组织学生以团队任务的方式模拟办会事务的全流程,具体包括会议策划、组织筹备、场地布置、嘉宾接待、文书写作及会议文书归档管理等。2020年12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网络新闻与传播教研室开展新媒体采编运营训练项目。依托广东省博物馆“民国海淘生活”“三城记——明清时期的粤港澳湾区与丝绸外销”两个展览,组织学生赴馆实地看展、采访,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在新闻选题、新闻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报道、新媒体编辑等方面的能力。

3.3.2企业真实项目

2020年6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文秘教研室与广州超体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合作事宜。根据企业提供的项目,课题组组织学生分组撰写推文、拍摄产品视频,选取优秀作品在企业公众号上发表。2020年12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文秘教研室开展办公室常规实训项目。以提升学生秘书核心职业能力之一的“办事”能力为目标,将学生派往学校各行政办公室、二级学院办公室进行实习,期间学生须独立处理办公室工作中的文书处理、用印、值班、环境管理、办公用品管理等各项行政事务,寻求多种资源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查找不足之处并思考具体的解决办法。在真实的项目中,能够快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4探索“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具体路径

3.4.1“读书声”活动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读书声”活动。通过社团组织读书、班级老师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中外经典著作,使“人人爱阅读”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4.2“跑步声”活动

在开展“读书声”活动的同时,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开展了“跑步声”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4.3茶艺社、书画社等社团活动

重视“第二课堂”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联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秘专业开设有中国书法、生活美学课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有茶艺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同时,专业课教师与社团指导教师一起积极策划文体活动,如“送对联”活动、“点茶”展示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2020年,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举办的导游比赛设有茶艺表演项目,实现了社团联动,能够有效检验文秘、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使校内师生共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5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在文化输出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认同的内容之一是“认同主体的一种智性选择,体现了认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和文化内涵[6]”。在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依托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新媒体文化策划与写作、新媒体推广与运营等课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推广运营项目如“国风那些事”“君悦衣坊clothes”微信公众号,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自觉、主动地了解、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课程成果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具有海量用户的自媒体平台上,进一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

3.6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坚持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培育等主题开展相关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提升教师的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鼓励教师将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内化到课堂教学中。

4结语

提升文化自信、培育人文素养、建设人文课堂,是一项需要多种要素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缺一不可。面对这一命题,笔者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进行探索。从宏观上看,课题组着重于探索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只有以此为前提,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学生在面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时能够坚守本心。从微观上看,课题组立足于学科内容、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围绕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这一主旨,通过多种方法创新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甚至将“第二课堂”纳入其中,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联动,为人文课堂建设提供真实、具体、可行的策略支持和典范参照。

参考文献

[1]丁良艳,芮晓华.论文化自信与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J].科教论坛,2021(6):74-75.

[2]蔡隆.谈高中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人文课堂”的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9):47-49.

[3]蔡雅娇.构建新的课堂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考试周刊,2015(25):48.

[4]李兰.民办高校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J].山西青年,2020(16):52-53.

[5]陈佳臻.文化传承与历史观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31-34.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挂钩,是两者权衡利弊之后的结合体,是教育界开创性的存在。高职院校的出现,填补了高等教育遗留下来的漏洞,也是顺应如今经济大变革,社会向前发展应运而生的人才培养之处。我国的高职教育着力培育高质量高素养的专业型人才,高职教育从规范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辅,通过社会教育作为检验,自身要求作为立本的关键。四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培育国家需要的具有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构建真正的人才强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是鉴定高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固然重要,但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精神,两者相结合才是真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二而相比较而论,高职院校的课程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好途径,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素养教育,从而在日后规范自己,利他利己。由此,高职院校推进现有的课程教学改革,重新规划整个教学课程的排布,在课程目标中加入对学生职业素养提高的要求,并且要求教师在备案时把职业素养融于其中,和知识点相结合,对最后期末的考察中加入职业素养考核,使教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现教学目标。

1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含义

职业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在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其包括方方面,在生活学习中都有所体现,而这在高职院校也体现了学生在学校中所接受的教育是否合格。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国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各大学校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随后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职业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框架,简称“三方面,六大素养”,该研究的发表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去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什么,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将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从一纸文书变成一个必须执行的要求。高职院校与普通的院校不同,其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在学校的教育之后,培育出在第一二三产业皆可以工作的综合性高素养高质量的人才,那么这类人才的素养要求就与普通院校的学生要求不同。高职院校之所以叫高职,势必更加注重对职业方面的针对性要求,要求其学生具备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其中职业精神是最基本的,指对待工作的态度,如今中国宣扬的是“工匠精神”,这主要包括爱国敬业、专心致志、尽心竭力、童叟无欺等;职业技能是指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要具备相应的技术和能力,甚至需要相关证书,“硬件”和“软件”都要具备,其中“软件”包括自我学习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职业转变能力、职业创新能力等;“硬件”则是指参与该项工作应该要具备娴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可以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所产生的需要。职业综合能力是指除了专业技能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的综合,具体包括妥善处理问题能力、组织小组协作与合理安排协调工作能力、人际社交能力等。

2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1树立正确的三观

职业素养教育的体现表现在学生在日后社会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呈现,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检验的。因此要打造优秀且高质量的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推动职业素养教育在教学生活中的体现和完善,让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齐头并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职业素养与道德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个人基本素养,职业素养教育课不仅仅只传授给学生职业相关的素养,也应传授一个人基本的素养的底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使他们在日后对工作岗位竞争的中,不仅要有牢靠的科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打好基础,而且也有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辅助,这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过去只重视人才的能力,而忽视其本人是否真的有良好的品质,显然出现过很多不好的案例,因此“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当今经济社会之下所大量被需要的,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养的及人际社交等综合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高质量专业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心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2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在技术教育方面占据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下,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对大量高质量技术人才需求而应运而生的新要求,培养出具有完备的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并且可以在各个产业和不同地区都能发挥作用。如今各地都需要人才,有许多的职业缺口亟待人才引进,各地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政策。在此大环境下,培养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所需要的高素养技能型人才,早已是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和培育模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高职院校不断发展的基础。

2.3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内容的重要体现

人的素养是有多方面组成的,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环境之下,每个人的素养各有差异,地域因素,历史因素,教育条件都会对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也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对人才的要求和评判,更是否能胜任工作的标准。作为毕业之后就要走上社会寻找工作岗位的高职学生来说,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必须要具备的素养之一;是岗位竞争对人才素养提出高要求之一;也是高职教育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的检测标准之一。

2.4增加学生其他职业方面的素养

职业素养是学生参加工作的基础也是发展创新的根基。广义的来说,职业素养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职业道德、思想、行为习惯、技能。狭义的来说,职业素养是指在职人员在从事工作时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是在职业过程中将各种素养融合在一起,包含职业道德、技能、行为、作风、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换句话来说就是将正确的思想灌输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对工作尽心竭力,注重团队合作,正确的职业素养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而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创新所需要素的前提或基础在职业素养中都能得到体现。

3现行高职课程忽视职业素养的培育

发展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此的重视,社会反响高,社会所需要的多,是教育的不断深化。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并且要把这一理念贯彻在课程教育中。但由于受一些不好的思想误导,如今的高职院校教育很少把职业素养的教育放入课程教育中,只在乎是否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毕业之后能找到工作就可以了,高职院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奔着保证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而对学生内在和外在的职业素养并不重视,重物质轻思想的教学模式显然有足够的弊端。一方面,各大高职院校开设许多的技术型课程,让学生学不同的技术,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缺乏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容易在工作中出错难以继续;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一板一眼没有新意,教师也只会照搬照抄的把书里的知识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以为学会了技能就足以应对工作,这显然以偏概全了。而学生也因受这种不合理的唯技术论的影响,只对与学习技术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及内容感兴趣,而对于培育综合素养和其他对他们来说“虚无缥缈”的课程完全没有心思学习,课堂没有人参与,就更加无法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但没有职业素养的支撑,很容易在工作中遭到打击。

4职业素养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实现途径

4.1增强自身优势

加强大学生对自身素养提高的意识。职业素养不是只有对外才有用,对内也十分重要。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对学生的要求,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每一位高职学院的学生都应该铭记于心,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此并不重视,所以相对匮乏,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这个内在要求也很难去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需要适当的一点外界的压力,必须加强教育学生对自己有深刻且清醒的认识,而不是盲目的,小到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外在形象,打到自己的个性,包括兴趣、习惯、需要、价值观等。当自己认真的衡量过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再结合当下的社会发展和相关的人才政策,人才市场的流动走向,自己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应该表现在方方面面,从内心处发提高自身的气质和知识储备,适当锻炼。同时,一个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抗压能力也是如今社会所需,适当增加自己心里的承受压力的素养也十分必要,在日后的工作中专业的职业素养势必为工作锦上添花,学生在拥有高素养之后,可以自如的转换好自己的角色,调节好自身的情绪,更好地面对。

4.2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一个学生的成长的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符发生作用,因此家校要联系起来,双管齐下,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而社会教育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学校要根据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发挥相应作用。各大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的定位,再结合改革的内容,有规划的发展,突出对高素养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采取奖励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齐头并进,宣传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在学生内心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保护罩。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团队也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辅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优秀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基准和标杆,在师生中宣传,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的行为。完善期末对学生的学习考察内容和考察范围,除了传统的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技术掌握程度的考察之外,还应增设对职业素养的评判标准和考核内容。采取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学生自评和专业人士来评判学生也可见客观性。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学生参与了课程的全过程,知道自己学习的进度和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欠缺,成为评价的主体无可厚非。而企业专业人士是从一个HR的角度来看问题,是从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来评判学生是否符合标准,作为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主体。同时在这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也十分重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素养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考核方式。

4.3构建高职院校优良校园文化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势必会给学生带来促进作用。环境优秀、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外在的一些积极影响对培育高素养高质量的人才百利无一害,甚至会促进学生更有信心的朝目标发展。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需要努力建设的,其体现的是高职院校专业性和教育性,文化体现出一个学校的成功与否。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园文化推波助澜,用文化熏陶学生的内心,使其沉浸在一个舒心的环境中,更好地投入学习,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更有利于更多人才的出现。

4.4走出校门了解企业

学校可以借助自己的名义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社会上的企业文化。高职院校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签订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渠道去亲身体验,明白真正的工作岗位需要哪些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心理基础,明白企业需要的到底是什么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也可以适当的和社会职业培训进行联动,培训机构可以给学生不一样的建议。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自主的寻找一些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

5结束语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第5篇

素养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环境具有动态性与复杂性,面对高职工科学生,需要技高一筹,尤其是在分层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理念下,更需要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备较高的隐性职业素养.

1.1思想政治素养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在面对高职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需要具有较深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1.2良好的服务态度和信念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群体是面对工科高职学生.当前,高职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通过多种渠道录取高职生,包括自主招生、普通招生和对口单招等形式,高职学生种类多.高职学生在整体素质上相对本科学生综合素质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组织能力也都相对较弱.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服务学生时,需要有更好的服务态度.同时,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还要有比常人更多的耐心.

1.3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辅导员的工作是做学生工作,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并且为人正直诚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实面对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也不包庇学生,对学生工作做到细致入微,井井有条.

1.4具有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备教育管理和研究能力,管理能力是影响学生管理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研究能力是反映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1.5具有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素质土建类专业辅导员面对繁杂的学生工作,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的体魄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有充沛的精力面对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沉着应对,适时调整好心态,积极做好各项工作.

1.6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是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面对枯燥而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时,不畏艰难,勇敢面对.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土建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有时在室内,有时在建筑工地.很多工作无法量化,工作中有一定的随机性,这就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对工作无比热爱和忠诚.

1.7具有勤奋工作和主动意识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具有教育和管理双重工作.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艰苦奋斗,主动参与学生工作.能够与团队成员友好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1.8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需要有创新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思想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采用原有的方式教育学生,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科研方面也应该边工作边总结,既要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又要把学生工作做出色.

2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从业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出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形成.概括的说,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含以下4个方面:

)职业道德.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服务观念、法规意识、诚实守信和奉献精神等.

2)职业意识.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应遵守劳动纪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职业行为习惯.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按照技术规范施工,具有较强责任感和对单位忠诚.

4)职业技能.要求土建类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识图绘图能力、测量仪器使用能力、水电预算能力、钢筋下料计算能力等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建筑行业工作.职业素养成为一个人能否从事一种职业,能否胜任该职业岗位的重要条件.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更多的是在校园生活中与辅导员的接触、交流沟通.土建类专业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接触频率最高,其隐性职业素养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3辅导员的隐性职业素养与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系

3.1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大部分来自于理工科院校,在文学修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土建类专业辅导员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指导大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学生敬业、奉献、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奉献社会.

3.2敬业奉献精神方面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时刻影响着高职学生.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是影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学生工作没有具体的上班和下班时间界限,很多时候都是在下班时间发生突发事情.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赶到,给予帮助,妥善处理,会强化大学生对辅导员职业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任何职业都应该具备敬业奉献精神.

3.3责任心方面责任心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在职业环境下与学生诚恳相待,取得学生的信任.针对不同生源学生,辅导员应该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体现辅导员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样才会让学生亲近和信服,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不仅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了威信,又能给学生在生活中以引导和帮助.做好沟通工作是辅导员的职业习惯,这样可以强化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责任感,形成职业行为习惯.

3.4职业态度方面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暠,土建类专业辅导员应树立起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给学生树立起良好榜样,言传身教,启发和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