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精选

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职业化;职业素质模型

一、职业素质模型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素质及职业素质

素质一词来源于心理学的定义,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天生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机能特点。心理学把素质解释限于通过遗传获得的遗传素质。广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内在品质和质量,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体验认识和实践磨炼,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内在的、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知识、能力、心理、体格等。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是广义上的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强调职业性,是职业化的必然结果,是个体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学习职业规范、掌握职业技能、形成职业意识及职业价值观的必然结果。

职业素质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性:表现为不同的职业对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2)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训,以及在长期从业实践锻炼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3)内在性:职业素质是主体对其内涵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内化、积淀和升华的结果,它的作用的发挥是一种自觉。(4)整体性: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它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胜任本职工作,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素质,还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等。(5)发展性:现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职业和职业岗位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对从业者提出新的职业素质要求。因此,从业者要不断地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社会。

2.职业素质模型结构

职业素质模型主要用于描述职业化员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与通常的员工素质结构或者能力素质模型相比,它的视觉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另外,职业素质模型描述的是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通用素质,并且它与企业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职业素质模型的两个特点是职业相关性和企业文化相关性。职业素质模型主要有三个模块构成:思想素养、专业素养和行为素养。

(1)思想素养。思想素养是指职业素质模型的基础。思想素养从员工价值观念出发,描述员工与特定岗位和特定行业相关联的职业道德品质、职业动机、职业兴趣、职业态度等。思想素养与企业文化所倡导的企业价值高度一致,如诚信敬业、学习创新、认真负责、忠诚求实等。

(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重点描述作为职业人员顺利完成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通用素养和专业素养。通用素养是所有职业员工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如时间管理技能、有效沟通技能等;专业素养与具体的职位相联系,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知识等。

(3)行为素养。行为素养描述的是员工在办公场所和面对顾客的时候展现出来的行为风格、精神风貌、言行举止、职业习惯等。行为素养的核心是职业习惯,塑造职业习惯,并在职业习惯指引下展现职业行为,是行为素养与通常所说的商务礼仪的本质区别。

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构建

构建一个完整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需要对旅游人才的各个职业种类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作大量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本文作为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研究系列工作的开端,仅基于旅游业的产业特点,运用归纳的方法,尝试构建一个通用的旅游人才职业素质模型。

1.旅游人才的思想素养。

根据旅游业的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特征,所以在价值取向上要求旅游人才以为他人提供服务为根本,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而要求他们热爱旅游业,并能够在工作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

(1)客户中心意识是旅游人才首先要树立的基本职业意识,旅游人才要求能够区分“顾客”与“消费者”之不同,“消费者”以商品为导向,“顾客”以满意为导向,职业化的旅游人才能够引导并且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仅仅完成安排顾客旅游的任务。

(2)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是旅游业人才的根本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影响性,从而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旅游职业道德。例如,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中要讲究文明礼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讲解中用语要文明,不宣传封建迷信的东西,不讲低级庸俗的故事,不带领游客到“黄、赌、毒”场所等。遵守职业道德还要求他们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不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不得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或者与经营者串通欺骗、胁迫旅游者消费。

(3)诚信敬业是旅游人才思想素养的根本。旅游业属于综合性产业,具有服务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不确定性大、面临的诱惑大等特征,从而对其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要求高,尤其是要诚信敬业,这是完成好本职工作的根本。

2.旅游人才的专业素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要求对人文地理、艺术宗教、民俗文化、建筑摄影等知识有所涉猎,成为知识广博的杂家。在能力要求上重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讲好普通话,语音要准,语调要好,词汇要丰富,表达要准确。随着我国逐渐成为旅游大国,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学会一门甚至几门外语。

(2)人际交往能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游客,是具有丰富感情和各种各样心理需要的人,他们的处事态度、个性特征往往差异很大,为了做好服务工作,需要加强同他们广泛的交流、沟通,以达到相互理解,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此外,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还要同旅游接待单位的人员打交道,处理好同他们之间的关系。

(3)组织协调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在整个旅游行程中担当着组织者和协调人的角色。每一次参观游览活动,都离不开导游人员的组织以及和饭店、景点还有旅行车司机等方面的协调。为使整个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旅游接待计划的内容顺利得到实施,导游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旅游人才的行为素养

行为素养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应该气质高雅、语言文明、平等待人、举止大方等,既要有美好的职业形象,又要有良好的职业习惯。旅游业从业人员在为顾客服务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企业和个人,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和下次购买的决定。

三、旅游人才职业化素质模型的应用

1.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制度建设

首先,职业化素质模型的两个输入变量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要求旅游企业职业化模型能够起到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目的,至少不能背弃企业战略;企业文化贯穿整个模型,是模型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企业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企业制度,所以,以旅游企业的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将是企业推动员工职业化素质提升的手段之一。

其次,员工的职业化是一个艰难的、长期的由思想到外在行为的锻造过程,思想是基础,行为是表现形式,是企业的直接要求和最终目的。在职业化内化阶段,要求企业加强与职业化模型为依托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强制推行,结合企业文化的推动来培养员工的职业意识。

2.旅游企业的职业化培训

职业化培训是旅游人才职业化的直接手段。旅游人才的职业化素质模型在培训课程开发和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课程体系的开发。旅游人才职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个模块:思想素养课程、专业素养课程和行为素养课程。思想素养课程旨在引导员工建立旅游价值观和旅游职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所提倡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道德。专业素养课程旨在向员工强化具体岗位员工顺利完成工作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根据岗位的不同应该包括以下子课程:旅游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业务、酒店管理、客户服务等。行为素养课程包括社交礼仪、习惯塑造等课程。

(2)培训效果的评估。旅游人才职业化模型为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参考,评估问卷等都可以根据该模型来制定。当然,该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标准,通过差异化比较培训效果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温卫宁,林增学,黄国良.酒店管理人员专业人才素质观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103-105.

[3]杨秀丽,颜萍.刍议旅游人力资本与旅游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3-74.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人力资源;旅游企业;职业化管理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以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国内旅游业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各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急剧膨胀,但是,人才市场对旅游人力资源的储备不足,旅游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旅游企业面临着高速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旅游企业只有以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基础,加大企业内部员工职业化培训与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人的问题。

一、旅游人力资源市场的三大矛盾

1.市场对旅游人才的大量需求与广大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

经济的拉动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市场上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据2006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旅游业专业人员约为600万,而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在800万以上,旅游业专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万以上。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指中高层管理人才)2010年将达到7万人左右,对比目前仅有的3万多人,缺口极大。然而来自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信息表明,旅游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并且同时就业的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从事的并不是专业对口工作。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两大方面:第一,目前旅游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才队伍建设上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第二,说明旅游人才教育机构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人才需求标准之间存在矛盾。

2.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之间的矛盾

大量资料表明,旅游企业的人才流失率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企业,与此同时,来自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不愿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据某学校对一届酒店管理专业的7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目前只有6人任职于酒店或者与之相关的行业,而其他64名毕业生都改做他行。

3.旅游人才缺口较大与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之间的矛盾

旅游人才的巨大缺口上面已经谈到,这里不作赘述。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首先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绝大多数学历偏低。厦门市作了一项关于旅游人力资源的调查显示,2004年厦门市旅游业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员仅占28.68%;学历结构中中等职业教育占73.79%,大专教育占20.36%,本科教育占5.56%,硕士研究生教育0.29%,高学历者比重在各行业中属于偏低。其次是许多高校毕业的旅游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设置、教育体制等原因常常不能胜任行业中的实战工作。

二、旅游人力资源职业化建设的途径

1.为不同的职位定制相应的职业化工作模板并在企业内部推行

旅游企业各岗位员工的成熟度直接与该员工客户经验有关,但是,如果企业把每个员工的培养都放在工作第一线,这样既浪费时间、财力、物力、又得不偿失,如果有标准化的工作模板,员工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取间接经验达到成熟而投入工作,这样工作模板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标准,更是一个企业内部知识传承的载体。比如,一个带团经验丰富的导游由于他/她接触过不同类型的顾客,走过不同的旅游线路,他/她掌握对不同客户的服务技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旅游事故的发生,通过把他/她这些经验模板化,企业的其他导游即使没有这样的先期经历,在碰到同样问题的时候也会圆满处理。

职业化工作模板的标准是具体化和行为化,所谓具体化是要求从具体行为出发描述特定的工作环境和行为,具体化的另一个要求是把日常的工作程式化,即除了特殊的例外情况发生外,员工只要按照职业化工作模板开展工作即可达到预期的绩效;行为化说的是职业化工作模板既关注行为过程又强调行为结果,形式上是对既定行为的描述,但这种行为必定指向要求的结果。

2.组织开展系统化的职业化培训

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化程度不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职业化思想和技能的缺乏是主要原因之一。开展职业化培训向员工灌输这些知识技能是旅游企业快速提高员工职业化水平的首要途径。

旅游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化培训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培训什么,即如何选择和开发培训课程。现在,许多第三方公司提供有关员工职业化素养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心态修养、时间管理、职业礼仪等方面,可谓内容广泛,面面俱到,许多企业的做法是直接选择购买这样的课程。笔者认为,旅游企业的这种做法欠妥,因为员工的职业化素养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称之为通用素养,上面提到的心态修养、时间管理等都涵盖在这里;还有一部分是专业素养,这是职业化素养的核心部分,它与不同的岗位有关,并且与具体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关联。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化培训不仅要注重通用素质的培养,更要从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具体的岗位要求出发,开发出专业素养用于职业化培训。

3.在旅游企业内部建设职业化管理体系

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根据不同岗位的业务特点及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提炼出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化模型,并最终形成职业化工作模板,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规范和培训员工,提高其职业素养,改进其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实现组织目标。如下图所示:

职业化管理过程是通过定期的职业素养评价,使员工的任职能力不断由较低的水平向较高的水平提升,工作行为由不职业向职业转变,因而员工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业绩不断提高。

职业化管理最重要的特征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化,不仅要评估员工做了什么,结果如何,而且要评估员工是如何做的。它强调的是过程,即员工是如何达到目标的,在这里结果不再是唯一的员工能力的评价标准。职业化管理认为只有通过规范员工的行为,使员工职业化,才能确保业绩的不断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建国.职业化进程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宏飞.职业化——21世纪第一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质;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档案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也使得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除此以外,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档案管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网络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成为必然,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也变得愈发简单。在此背景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才能在信息时代做好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确保档案管理能够符合时代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这是当下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从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着手,探索职业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如此才能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一、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现状

所谓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是指档案管理人员在从事档案管理相关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修养。随着社会进步,各种职业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而要从事这些职业,就必须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通常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分为七个部分,分别为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技能素养、科技文化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生理心理素养以及学习创新素养。这七大素养是档案管理人员高效完成相关工作重要支撑,也是社会对于该岗位人才的基本要求。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也会对管理工作质量以及水平产生一定影响。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专业档案管理人员走上了工作岗位,这部分人员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拥有专业且系统的档案学知识,对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也非常了解,能够熟练运用自己学习的知识来完成档案管理工作。由于这部分人员较为年轻,因此他们更容易适应信息技术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也能够将互联网技术和档案管理技术进行融合,更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运作模式。除去这部分专业人员以外,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也有不少是通过转岗或是兼职的形式到岗,这部分人员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因此业务素质不高的情况比比皆是,加之年龄较大,对于先进技术的接收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需求,使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就目前情况来看,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势在必行,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发挥档案重要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背景条件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有了新要求,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难以与时代相匹配,也难以顺应社会的发展,使档案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给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阻碍,严重影响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外,还需要刻苦学习各项专业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及业务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互联网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必然要依托于先进技术,以此提高工作效率,但如今,不少档案管理人员出现工作热情缺失、学习懈怠、创新不足等情况,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行,也对工作模式的创新产生阻碍。

1.职业技能缺失,能力缺乏

当下,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多数是兼职或者转岗人员,而且年龄结构相对失衡,多数人员年纪较大,这与档案管理工作发展有莫大的关系。这部分档案管理职工的业务技能多数是以传帮带的形式获得,并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因此他们的职业能力水平相对低下,技能也有所缺失。实际上,如今多数企事业单位也意识到了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开始引入高学历人才去完成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不少高等院校的人才并非来自档案学相关专业,虽然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但由于非专业毕业,因此到工作岗位以后,难免会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也不能够将所学用于工作之中。这部分人员只能从头学习,加之原有岗位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足,在如此环境下无基础学习,只会让这部分人员朝着非专业化的方向越走越远,与实际的档案管理岗位需求严重脱节。除此以外,对于引进档案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技能也有所缺失,当下我国档案专业的教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少问题,更加专注于理论上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且所学技能无法满足当今时代对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的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相关岗位人员的要求更高,专业技能的缺失会为工作带来更多麻烦,没有专业知识储备的职工在工作中也会感到更加吃力,难以胜任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工作热情也会逐渐消失,最终影响到工作的顺利进行。

2.工作激情缺失,热情不足

工作热情对于一项事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来说较为烦琐,而且多数为重复性工作,在付出大量时间以及人力资源成本以后,所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也不能立刻显现,因此很多时候档案管理相关人员在该岗位工作伊始或许会信心满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工作的重复度越来越高,他们也会出现失去工作激情情况,这也是常说的“职业倦怠”。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的单调性、重复性会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相关员工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情况,缺乏工作热情,一旦出现,将会对其心理和生理造成影响,进而对工作的正常进行产生阻碍。从认知上来看,从业人员之所以会出现缺乏工作激情的情况,多数是因为对岗位认知不足,认为自己的工作地位低下,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每天做的事情都是重复性的工作,烦琐且无关紧要,难以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认同感和成就感,因此对工作的激情也会逐渐消磨殆尽,甚至会出现工作拖拉以及不认真细致的情况,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3.学习精神缺失,工作被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新兴技术的兴起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牢抓学习关,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此适应新时代对岗位的需求。而实际上,由于档案管理人员构成等种种原因,从事档案管理相关人员依然偏向于固守传统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依照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工作。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缺乏学习精神的人多数为了贪图便利而选择沿用以往的工作方式,如此只会让工作脱离时展,让实际工作时时处于被动局面,并造成工作落后。

4.创新精神缺失,得过且过

档案管理是日新月异的,也是紧跟时代步伐的,不创新就意味着会被时代淘汰。但是,当下不少的档案管理人员认为创新是别人的事,而自己只需要遵循守则,得过且过的思想非常严重,这严重阻碍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再是以往的接收、整理与保管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及现代化知识对档案进行管理,只有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够向社会提供最优值的服务。实际上,如今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不少人员都属于继续教育模式培养的专职人员,自身所储备的档案管理相关知识不足,更多的只是当作谋生的方式,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岗位没有更深入地认识,更偏向于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极为严重,工作创新更是成为空谈。

三、档案管理人员职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策略

1.把好入口,提升专业技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能力,必须要做好从业人员入职的相关工作。档案管理相关部门需要规范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准入规则,要设立一定的门槛,把好岗位入口,从根源解决职业素养问题。新的从业者应当是本专业或者是相近专业的专业人员,而转岗人员也应当经过正规培训,并且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从事档案管理。档案管理部门在员工新入职时,应当做好岗前培训相关工作,其中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以《档案法》为基准,学习专业的档案管理相关知识,也需要学习现代档案管理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让其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具备一定的档案管理能力。在入职以后,部门应当定期举办培训活动,并且组织职工参加专业机构举办的培训活动,同时要积极组织企事业各单位间的交流活动,探索档案管理的先进技术以及更好的管理办法。相关部门要出台政策,鼓励从业人员不断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促进从业者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2.恰当激励,营造竞争工作氛围

就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角度看,如果上级赏罚分明,工作环境舒适,晋升空间充足且福利待遇良好,那么在工作中也会更有动力。因此,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评定规则,要做到赏罚分明。绩效考评的主要内容要与岗位职责以及工作目标一致,重点在于岗位职责的考核以及工作成绩的考核。考核成绩可以按比例进行汇总,分为日常考核、月度考核、季度考核以及年度考核等。依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推动人们努力工作的最主要动机依然是回报,而绩效考核的结果也需要与回报挂钩,这对于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的成长以及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考核人员必须要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对应的负责人,对于从业人员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要给出实例作为补充,不可空谈,这对其他职员有激励作用。除此以外,对于职员存在的缺点以及不足之处,相关领导也要明确指出,同时还要了解问题的原因,要认真听取职员对工作状态改进的看法,也要倾听职员对于自己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方法等的想法,对于有利于工作发展的建议,可以适当采纳。考核结果要与奖惩制度挂钩,也要与职位晋升以及薪资调整挂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有付出就有收获的原则,要打破原有僵化的用人管理模式,利用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配套施行,在本部门内创建良好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岗位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只有如此,才能够让档案管理工作进入合理轨道,才能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自信心。

3.增强素质,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养成,而是会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增强职工素质,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必须要从环境着手,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能够凝聚工作人员的心,还能够塑造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更能够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要做好相关工作,扎实牢靠的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是日常工作中养成的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部门领导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型与职业道德素养有关的活动、讲座甚至是交流会,让职员清楚地知道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职员的工作意识,让职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摆正态度,追求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从业者的高尚素质,要时刻牢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更好地服务于档案管理工作。

4.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职业素质

当前社会发展已然进入快车道,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不能够止步不前,而是需要不断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单位要鼓励档案管理人员自主学习,不能过度依赖集中培训等方式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也需要根据自己所确定的目标来选择有效的学习内容,搜索学习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将自主学习与档案管理工作相结合,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特别是在出现新技术、新理论时,自主学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从业人员将知识内化,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除此以外,档案管理部门领导还需要了解工作人员所需,以岗位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分阶段安排培训学习。当档案管理工作出现新理论以及新技术时,要及时组织员工共同学习讨论,并且根据全新的理论以及技术,订正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各种管理规范内容,不断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在阶段性工作完成以后,企业可以了解员工对于培训的需求,清楚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且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活动,让员工有针对性地提升某一项技能。而对于部分通过自我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的职工,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也可以将这部分结果体现在绩效考核之中,并恰当给予鼓励,以此激励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

四、结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5篇

(一)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道德是立身之本,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赢得他人充分的信任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现代企业更注重员工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企业培养“准员工”的职业学校必须在德育教学中对中职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教育,这也是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为此,引导中职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形成优秀的品质。既要立足现实,又要胸怀远大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体现

在每一个具体职业和岗位中,任何行业都有本行业的规范。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对社会承担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勤业,热爱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讲究职业信誉,刻苦钻研本职业务,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谋求事业发展,勤奋开拓、求实创新,这是新时代对作为准“职业人”的中职生的职业道德要求。通过德育教学的引导使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摈弃毕业后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盲目追求高薪岗位而频繁“跳槽”的浮躁短视行为,养成爱岗敬业、注重技术积淀和职业发展的从业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到,无论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只要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份付出才有一份回报,由此才能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三)团队合作精神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单靠个人力量无法独立完成某一项工作。只有依靠团队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最终完成复杂的任务。因此,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现代劳动者融入社会的必备素养,也是众多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条件。团结产生力量,团队合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通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实训练习等集体活动中着力培养中职生的协同合作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角色,引导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共同完成工作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增强合作的迫切感和团队的凝聚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中职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对于中职的德育教学,从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点点滴滴做起,配合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渗透并逐步强化职业素养教育,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要求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爱岗敬业、踏实肯干,愿意尽心为社会和企业承担责任的职业素养,只有全面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才能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从近年来对中职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生中存在着集体主义思想淡薄,纪律松弛,责任心不强,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只图索取不愿付出等不良品质,这些不良习性势必对其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职业素养不高的中职生,必将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实现德育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明确责任和事业发展的方向,确立自己的成才奋斗目标,打好坚实的职业素质基础。

(二)是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需要

开展中职学生德育课程和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相关课程培训、感悟活动项目和实践训练平台等,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德育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能更深入地了解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让专业教师能理解和梳理出职业技能活动中职业素养与德育教学的内容和关联,充分利用相关教学设施条件有效地展开职业素养教育,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贯通,有利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教育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使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

(三)是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树立正确就业和创业理念的需要中职生在校期间,通过德育教学从日常生活中纠正不良习惯开始,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在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培养其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在企业考察及校外实训基地的教育活动,使之能充分了解企业管理规范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等等,让德育教学和职业素养教育相互渗透,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实现由“职校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理念,鼓励学生成为高素质的蓝领人才。

三、职业素养教育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实现形式

中职生职业素养教育配合德育教学渗透展开,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同时拓展整合企业、家长等社会资源,以学生为本位,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况下,将其全面覆盖于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职业素养教育包括职业素质的教育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两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展开,其中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职业情感和职业信念素养等的培养应该是德育教学的内容,但两者是无法分割开来而应渗透配合进行的,而且它是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为基础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中职德育教学中主要可通过如下形式来实现:

(一)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主的德育课程教学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哲学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由此理解并明确:道德素质的思想与行为要求是生活、学习和工作行为规范的根本,更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基础。这是在中职学生入学后前几学期由德育课程教师为主导来实现的。

(二)专业实践课程中职业技能训练及其渗透的德育教育

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通过技能训练获取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以提升职业能力素质为主,同时对专业实训课中的动手实训行为按职业素养的要求进行规范,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逐步培养热爱本质工作的职业情感。这是以专业课程教师为主导并需要德育教学教师共同参与来实现的。

(三)在校日常生活管理及群体活动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除了在课堂和实训场地进行渗透,最重要的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主要包括:①班级管理中进行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如从班级日常管理(考勤、学习、卫生、仪容仪表、参加活动等)多方面进行的班级内部月评表彰活动。②学校定期开展的各种工作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如寝室文明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寝室这个小集体里学会沟通、合作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再如对学校的卫生分区包干及评比活动,交由学生自主完成检查、考评工作,既培养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又锻炼了工作组织与协调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其积极面对人生的良好心态。③自主参与的各项活动中团队融入意识的教育。如社团活动、班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感悟活动、学生干部培训等,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团队人员关系、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团队的一员,做好自己的角色、承担好自己的责任,找准自己的定位,接纳自己,也学着接纳别人。

(四)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平台的职业素养训练的培训教学

借助校外专业的职业素养培训机构,组织校内老师开发适合职校特点的职业素养课程。如针对一年级学生展开以适应新环境为主题的“行动”,培养其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针对二年级学生展开以憧憬职场工作为主题的“思动”,用思考引领行动,培养他们贴近职场中的思维应用能力;针对三年级学生以面向职场为主题的“对接”,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培养其针对别人的需求调整自己行动策略的自我调适能力。

(五)校外企业实践教学活动中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