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灾害防治措施

灾害防治措施

灾害防治措施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市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山体滑坡、岩体崩塌和地面沉降;另外湖、河坡边存在小规模的崩岸。威胁人口计700余人、财产近三千万元,其中山体滑坡分布最多,范围最广,雨期和汛期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一)山体滑坡。已查明的山体滑坡隐患共计34处。其中办事处2处已经排除,剩下32处。规模最大的镇村下遥坡土体滑坡,达240万方,直接威胁人口63人;分布最多的镇,共计14处,且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岩体崩塌。已查明的崩塌隐患共计9处。办事处1处。其中镇2处、陆水湖风景区办事处1处已经排除。

(三)地面塌陷。已查明的地面塌陷共计15处。其余均在镇,多为煤炭采空区。

(四)全市近40家采石、水泥企业矿山塘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隐患;另外。

二、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市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和各乡镇(办、场)要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防灾科普知识教育。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和“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原则。

(二)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职能作用。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办、场)进一步健全相应机构,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接受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反应本辖区、本部门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

(三)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体系网络。交通部门负责对全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市江河湖泊沿岸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各乡镇(办、场)及相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落实下去。设置警示牌,指定监测人员,定期进行监测,并向受到威胁的居民和相关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如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四)国土资源部门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备用金制度。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资质单位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方案”治理矿山环境。

(五)如发生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一)重点监测隐患:镇下遥坡滑坡、办事处陆水大道南侧寺山滑坡、镇村新屋家崩塌、村1-4组地面塌陷、村吴家岭滑坡、镇村1组崩塌和3组滑坡、镇1号和2号滑坡、镇村6组塌陷。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1.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 世纪60 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叫做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了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活动和现象。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3.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着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分类比较复杂。就其成因而论,我们将地质灾害分两大类:一是主要由自然变异而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一是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开发资源、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4.地质灾害的危害

我国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人口众多,总体承灾能力比较弱。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特点。近年来,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分布范围占据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区灾害最为严重。据统计每年由这类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达80~90 亿元。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诱因及防治措施

1.主要自然地质灾害的诱因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自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这些地质灾害的诱因主要是:造成滑坡的诱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放炮,乱砍乱伐。崩塌的诱因: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振动。泥石流的诱因:不合理开挖;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 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多个,最大沉降量已近3m。这些城市有的是孤立存在的,有的是密集成群相连的地面沉降带(区)。

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变形的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人为地质灾害的诱因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例如: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也经常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导致水土流失,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据统计,有50%以上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要防治地质灾害,首先要了解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点。地

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

桩+ 锚拉+ 挡板+ 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

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

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方

法。

其次,防治地质灾害要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的原则。

大量的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随着科

学技术不断发展和防灾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些地质灾害的先兆是可

以被人们捕捉到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预报预警地灾,或者采

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区分地质灾害类型,明确责任划分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治理,人为

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灾害治理投

入大、工期长,相关条例明确自然灾害治理由的治理责任。

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

相关部门要做好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分工协作,

指导和监管工作。

最后,还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工程实践,包括以下几点: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等灾害的成因特点、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来制定。

(1)根据灾害的类型和成因,确定灾害的主要防治途径和方

法;(2)根据灾害的发展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量与度。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和方法有:支(拦)挡工程、护坡工程、排(截)水工程、加固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灾害,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避让措施

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三、结束语

总之,对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检测,居安思危,要主动预防,不要灾后治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相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丹,曲海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年18 期

[2]黄金荣;浅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2 年第7 期

[3]张小飞,徐林荣;岩土工程灾害分析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措施;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P6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以及再加上人类逐渐增加的对地下资源的开采以及道路工程的建设,导致我国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同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资源的利用迅猛增长,这就给自然环境的承受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些单位和个人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在进行采矿或工程建设时不注意对环境进行同步保护,导致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这就促成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情严重、分布面积广。地质灾害严重危害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和社会财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简介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有关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原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工程措施或办法。岩土工程防治工程是为预防、控制、治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减轻地质灾害损失所采取的各项工作措施。地质灾害一般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目前我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大部分都是各种人为因素引起环境问题。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种类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有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变的地球生态环境,再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主要以农业发展为主,有着比较落后的经济状况,并且承受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所有的这些与原因造成了我国灾害类型具有比较特殊的特点,如分布比较广,较多的灾害类型,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具有较高的强度等。经对对近些年我国发生的主要地质灾害的研究,我国的主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以下几种: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主要是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等等因素造成的。其大多发生在江、河、湖、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或地质构造脆弱地带。

2、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它的发生主要是不合理开挖、弃土、弃渣、弃石、滥伐乱垦等因素造成的。

3、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它的主要发生因素是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下沉。

4、崩塌

崩塌是指直立裂缝分割了陡坡上的岩土体,岩土体因为没有了根部的支撑,就会有局部滑移或折断压碎的情况发生,岩土体失去了稳定性,就会从母体部分脱离,从陡坡上翻滚而下,最终堆积在坡脚。它的诱发因素主要是人们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时,会对岩土体造成强烈的振动;在道路工程中,经常会对道路的边坡进行挖掘,这样会破坏外倾或缓倾的软弱地层,并且在进行爆破时也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也会影响到岩土体的稳定性;水库和渠道发生渗漏,渗漏的水会对岩土体进行浸润和软化,发生崩塌事故。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避让措施

主要有两种避让措施,分别是搬迁避让措施和雨天避让措施搬迁避让措施主要适用于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地质灾害所采取的措施,由于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如果对其进行防治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如果采取搬迁的措施反而会低于防治措施所花费的资金,就会考虑采用避让措施雨天避让措施是指对于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遇到雨天,需要将隐患地区内的居民转移到邻近的不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雨天避让措施需要根据就近原则和转移户居民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原则来进行。

(1)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

(2)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应该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排水工程

排水工程一般分为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常用的地表排水方法,地表排水是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处设置一条或数条环形截水沟。地下水通常是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排除有害的地下水、尤其是滑带水,成为治理滑坡的一项有效措施。滑坡地下排水系统包括截水盲沟、支撑盲沟、盲洞、仰斜钻孔、渗管、渗井、垂直钻孔以及砂井与平孔相结合、渗井与盲洞相结合等工程设施。其中的深盲沟和盲洞,由于造价较高、施工困难,效果又不太稳定,一般很少采用。

(3)支挡工程

针对由于失去支撑而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或滑床陡、采用修筑支挡工程的方法,可增加滑坡的重力平衡条件,使滑坡迅速恢复稳定。支撑建筑物的种类很多,有抗滑垛、抗滑桩、抗滑墙、锚固等。

(4)加固工程

针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可以对其容易产生滑坡的薄弱地段采用铁网拦阻,水泥浇筑等手段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其受到雨水的冲刷而产生突然滑落的现象。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4、制度建设上的防治措施

应该尽快完善有关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的法律,明确事故责任方的惩罚机制,从制度上为地质灾害发生后的责任追究问题提出明确的规范,规范明确相关建设单位或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结语

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而对人民造成的损害,这是一项需要我们长期坚持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的地形,充分地考虑其施工地形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最大可能地降低其危害性,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

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常光锋,王浩杰.某新建铁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防治措施〔J〕,陕西煤炭,2010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防治措施

0.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增多,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为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及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正确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逐渐成为地质灾害研究人员面临的一个问题。以下主要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相关事项进行了探讨。

1.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方法分析

地质灾害的评估,一般要遵循相应的原则:①在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时,如评估危险性大、中或小时,应根据国土资源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标准进行;②“区域间的相异,区域内相似”,应考虑放到地质灾害可能对在建或拟建项目的影响及危害程度,并考虑到环境、地质之间的差异,以灾害危险性程度作为区分依据;③在评估相同地质区域时,隐患和灾害并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对危险程度进行评估时,应坚持“救急不救缓、就重不就轻”的原则,正确划分出危险性的等级与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应以原则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出现的灾害、分布及等级,并结合量化指标中的分布长度、密度及灾害影响到的人数等因素,再采取预测、现状分析及综合等方法实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

2.评估工作的级别与范围界定的相关分析

评估区工作级别和范围的界定,除了要结合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应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重要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及地质灾害种类等进行。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时,评估范围不应局限于建设用地范围内,既要明确界定评估区中对工程产生影响的潜在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范围,必要时还要扩大评估范围。比如,在公路等线状地质灾害评估,应灵活理解评估范围两侧500m至1000m的技术要求,某些地方可能需要在1000m以上,一些地方又可能太宽等。总之,应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评估范围。

3.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划分

在发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把握评估尺度的活动中,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的确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贯穿于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拟定防治措施等过程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的地区与城市,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的划分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在实际操作中应集合工程实际分析。在对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进行划分时,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如工程现状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工程地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划分等级可分为简单、中等、复杂这几个层次,从而可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关系作出较全面的反映。

4.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具体评估方法

4.1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评估范围中,主要是出现在项目施工所在地,也可能是影响到施工项目而存在的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并结合具体情况深入分析,然后在滑坡、周围泥石流等灾害

4.2现状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时,应以掌握大量地质专业性知识为基础,再采取专业的评估方法,对危险性的现状进行有效评估。在对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时,应在掌握足够多的资料上进行。比如,对区域内的气象、地形、水文、地震构造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应对该区域内在建或拟建工程项目也进行评估。在对区域评估有了更全面、更详细的了解后,才可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等作出更科学的现状评估。

4.3综合评估

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性评估时,应紧密结合预测及现状评估结果,然后对区域内的潜在隐患分布情况,或是区域内环境差异的分布评估啊,才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综合性评估。除此之外,还要对区域内的适应性作出评估,划分区域级别时,可分为适宜、相对适宜、适应性较差等,而地质危害的危险性则可分为大、中、小等级别。

5.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5.1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地质环境,减少或预防地质灾害导致的损失。所以,应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付诸实施,以起到防治地质灾害的作用。防治方案中应强调防治重点,并根据区域内发生或潜在的灾难种类、级别等,制定操作性、针对性均较强的防治措施。

比如,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地质灾害点或是区段,应逐点、逐段制定防治措施,但要注意结合拟建工程的特点及布局进行。在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中,种类较多,这就要求从多个方面采取防治措施。第一,这就要求从各个方面对人类的工程活动进行规范,并根据现行规范委托资质较高的单位及人员开展地质勘察、设计及施工等活动。同时,还要加大对区内工程施工场地的评估与监测,包括对地形、地质灾害的监测。第二,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特点,并将液化指数、液化等级等指标也列入考虑范围,然后合理选用地基处理措施或结构措施,如削方、灌浆、挡墙、竖井桩、锚位墙、同填、碎石桩法等。第三,所选用的工程防治技术应易操作、易实现,常用的一般是优先推荐的技术。

5.2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

5.2.1关于滑坡

对于滑坡的防治,应优先考虑避让。一般采取工程治理和生物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在避让时,如果不能绕过滑坡区域时,则要充分考虑到滑坡的类型、规模及其他原因。在采用工程治理防治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如设置挡土墙设施、设置排水系统、更改滑坡体等。在进行深挖方作业时,应尽可能不在滑坡体前缘部分进行。

5.2.2关于不稳定斜坡

在某些区域中,存在着较深的沟谷,高陡边坡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在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应尽量将路基段改为高架桥,或适当侧移以避开高陡边坡。若遇到高陡边坡不能变更避让,应在施工中注意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法,如对开挖深度进行严格控制、合理设置坡型、加固等,以保证陡坡的稳定性。

5.2.3关于崩塌

对于崩塌的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要快速、准确地完成对崩塌部位或是存在崩塌风险区域的处理,以免日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出现质量隐患;②加强对不稳定后壁陡边坡的治理,预防继续崩塌而出现的威胁。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有切坡坡度较大且开挖量较大的挖方工程,应密切留意潜在的危险。对于在建的工程项目,应结合治理规范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2.4关于泥石流

对于泥石流,应以预防为主,积极预防监测,注重宣传并普及泥石流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制止诱发泥石流的人为活动,加强对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开展坡面治理工作,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实行合理耕作活动,减少或预防泥石流的危害。比如,采用拦、护坡等方法稳住滑塌体、松散物质及坡面残积物;在泥石流流通段设置排导渠,便于泥石流顺畅下排;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地表植被(下转第225页)(上接第164页)的覆盖率等。

6.结束语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领域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城市规模扩大中,社会各界并未足够重视地质灾害的防治,也缺少对环境的勘测,给工程建设埋下了大量的安全隐患,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分析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估原则、方法等,并提出了一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建议,旨在不断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建设和谐社会。[科]

灾害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牙克石市 山洪灾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113-01

牙克石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部,东经120°28′~122°29′,北纬47°39′~50°52′,市域沿大兴安岭主脉南北分布,市境南北长352 km,东西宽147 km,全市总面积27590 km2。牙克石市地处亚寒带山区,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600 m以上。年平均气温-2.6 ℃,多年平均降雨量385.8 mm,牙克石市现辖1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总人口37.5万人。

牙克石市共有大小河流85条,分属嫩江、额尔古纳河两大水系。市境内较大河流有四条,其中:额尔古纳河水系有海拉尔河、图里河;嫩江水系有雅鲁河、绰尔河。牙克石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426827万m3,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25273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补给量60417万m3,重复计算量58863万m3。地下水可利用量12620万m3。由于我市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汛期降雨比较集中,常常发生山洪。

1 山洪灾害类型、原因及特点

1.1 类型

(1)由突发暴雨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

(2)镇区附近荒山荒坡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3)由于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桃花汛)。

(4)由于降雨导致陡坡崩塌。

1.2 原因

(1)地形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地形往往是山高、陡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一遇到较强的地表冲击时,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2)气象水文因素。诱发山洪灾害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强降雨和气温显著升高。当遇有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集成地表径流而引发的溪河洪水猛涨,造成山洪灾害。春季融雪导致溪河沟发生融雪性突发水灾。

(3)人类活动因素。山丘地区过度开发土地,陡坡开荒,工程建设对山体造成破坏,改变地形、地貌,破坏天然植被,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引发坡洪、泥石流灾害。

1.3 特点

(1)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由于暴雨发生的不确定性导致发生降雨或融水历时短,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灾害。

(2)灾害抢险救灾难度大,由于突发性强,对于组织抢险的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组织抢险进行人员撤离、财产转移等工作的难度很大。

(3)灾害发生具有区域性,相对集中的特点。洪灾相对集中,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相对固定。

(4)灾害发生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 山洪灾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市是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汛期集中强降雨,突发性山洪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田地被毁、交通通信中断等危害,严重影响了我市的经济增长、妨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山区经济日益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强,解决好山洪灾害问题已刻不容缓。

3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牙克石市防灾工程措施主要有堤防、排洪沟、坡面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三类。这三类工程措施中城镇堤防100.746 km,其中防御标准以下的堤防有59.52 km。不达标准的排洪沟有37 km以及少量坡面水土保持工程。

山洪灾害防治要想依靠工程措施达到防御山洪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防御山洪的目的。

牙克石市2012年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实施,总投资600万元。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简易监测雨量站7个、自动监测雨量站30个、自动土壤墒情监测站4个、自动监测水位站3个、无线预警广播36个、监测预警平台1个。

4 建议

4.1 编制山洪灾害预案

防灾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分别编制全市、防治区所属乡镇和防治村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明确各级山洪灾害防御部门职责及责任人员,确定转移安置路线,拟定抢险救灾、灾后重建等各项措施。

4.2 做好宣传培训演练

(1)宣传。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光碟及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做到进村、入户、到人,不断提高人们主动防范、依法防灾的自觉性,增强人们的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

(2)培训。对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人员、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人员、片区负责人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指挥系统正常、有效运转。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保障系统有效运行。

(3)演练。在山洪灾害的严重的流域和村屯,每年汛前结合山洪灾害防御修编预案,及时组织开展一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使每位组织者、每位群众都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怎样避险撤离,清楚转移路线,安置地点,哪是安全区、哪是危险区,即使在电力、通讯等中断的情况下不乱阵脚,安全转移。

4.3 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以水雨情信息监测系统为数据基础,以预报决策系统为依托,提前预知山洪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实现及时下发预警信息,根据预警信息危急程度及山洪可能危害范围的不同,通过适宜的预警程序和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送到山洪可能危及区域,使接收预警区域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