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灾害治理工程

灾害治理工程

灾害治理工程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不足;改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着手新建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规模巨大,导致工程项目周边地质环境发生变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并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给地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打来重大损失。如2012年七月甘肃天水突遭罕见暴雨,导致上百处山体滑坡和崩塌,成百上千间房屋倒塌,数十万名群众失去家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一种减少地质灾害的人为措施,工程内容包括地质勘查、监测、评估等。地质灾害作治理工程是一项高水平灾害方式措施,需要采取科学的项目管理措施才能达到预期减灾效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实施阶段的质量决定了治理工程的质量,因而项目管理应重点做好实施阶段中现场人员、组织实施、施工等诸多管理工作。本文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进行研究,总结工程项目管理有益经验,改进项目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完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建议。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足

(一)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不健全

2006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虽然该标准文件为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提供了规范,但是标准文件只是大纲性文件,其配套指导文件较少,文件的指导作用不足。以配套定额计算为例,大多数工程项目仍参照其他部门(如,水利,公路,工民建)制定的定额标准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预算,造成编制预算工作难度高,预算费用参差不齐。不仅如此,工程项目管理采用工民建收费标准,而工民建的监理、评估等收费标准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成本管理。

(二)缺少现代管理手段

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而一般工程项目管理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时的局限性多,而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复杂性更大、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造成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存在许多限制,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管理手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少综合性管理软件。虽然工程项目管理的IT软件多,但是现有IT软件的功能单一,多用于某一方面分析(如,边坡软件,道桥软件等互相独立),软件之间的关联性较少,使地质灾害项目成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单体。工程例如MapGis、surfer、Autocda等软件相互独立,软件之间缺少相互转换、嵌融的关联软件和系统,各个分段的工程信息缺少连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2]。第二,信息交换缺少标准平台。不仅是软件之间的关联较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容性问题,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者获取项目管理信息的难度较大。例如当前IT系统对考虑项目管理参与者较为分散的特点,也未充分考虑业主(以地质行业为主导)的要求。第三,管理活动缺少标准的程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为项目管理负责人的水平,不同的管理负责人的工作经历不同,总结的项目管理经验也千差万别。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根据已有经验选择管理模式和方法。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差异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协调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成熟

风险管理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中投入大大量人力和物理,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段,风险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尚不成熟。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应急等方面,而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评估较少,也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的成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预测、控制和预防风险,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项目管理配套制度改进措施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达到防治地质灾害,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职能,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或规范性文件支持,实现有法可依。引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定额标准、危险性评估文件、收费标准或依据、项目管理制度等。此外,由于地质灾害存在地区性差异,因而地方政府还需要根据地方特点制定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二)现代化管理改进措施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或平台研究,开发综合性管理软件,且管理软件需要具备组织指挥、技术信息、网络项目管理和人员管理等诸多系统功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助推作用,利用网络制定问题分析意见、改进和实施方案。在利用系统的通信功能传达工程项目的信息,是每个管理人员清楚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工程过程中的问题。

(三)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改进措施

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目的为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风险管理效益最大化则是在更显最小、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具有公益性属性,且技术水平要求高,因而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不仅需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需要对机制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因而不同地区需要结合区域地质灾害特点总结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同时,风险管理评价机制还需要从项目管理的起始阶段开始,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对灾害的风险性和施工质量进行评估。

三、结束语

对我国多数地区而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是一个新领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必然存在不足。而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高发国家,地质灾害每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每个从业者都需要以正视自身不足,从日常工作中积累工程项目管理经验,积极借鉴国外相似工程项目管理的优点,提升自身水平,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质量。

作者:邵生龙 单位:甘肃省核地质2队

参考文献:

[1]卢永.浅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2016,(2):195-198

[2]梁春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8

[3]马运成.WebGIS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信息管理中的应用[N].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5-18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防治技术和措施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与地质灾害的增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的重点。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地质资源、减轻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地影响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不仅破坏了大量的工程设施,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为此,进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探讨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目前,我国从乡村到城镇均在实施大量的工程施工,在这些工程建设中往往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也有诸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相对前者来说,后者则更注重在开发和利用上的合理性,目的是让环境不再受到破坏而是保护。但是根据我国近几年来的环境分析,我国大多数的地质灾害并非自然原因,而是有很多人为因素导致的。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比重很大,然而,如果要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必须控制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施行一系列保护环境,以及防止自然灾害的措施。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根据我国的地理环境来分析,我国的地理环境有独特,复杂,多变的特点。考虑到我国人口众多的特点,并且经济状况。我国在灾害发生之后并不能有效承受。再考虑到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这给我国在防灾上有了巨大的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一些地质灾害(例如: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等)在我国发生率越来越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所以将近一半比例的地质灾害都是因为人们不合理开采的原因造成的。

1. 因滑坡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滑坡是导致地质灾害的特征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流冲刷、人工切坡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其发生的特征为:1) 靠近水源,例如江河湖等地,由于容易形成较大的地形高差,类似的山区也会容易发生滑坡。2)某些地质区在造带时间,比如地震带,断裂带等。3)有很多土和岩石的地方。4)一些强降雨地区以及暴雨地带。

2.因崩塌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由于发生滑坡,很多陡坡都会有裂痕,岩土不结实,容易造成中空现象,导致其容易破碎,移动,稳定性降低。其原因主要是:1) 过度开采矿产。2) 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 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 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因泥石流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泥石流的发生容易导致沟谷或山坡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产生特殊洪流,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其原因主要是:1) 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因地面变形而导致的地质灾害

地面变形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以及地面裂缝的过程。现今,国内有将近70多个城镇都发生过地面沉降,较严重的有30多个,根据资料分析,沉降量可达3m。发生灾害的地区有孤立存在的,也有密集成群的,以致于形成了地面沉降带。

4.1城镇地面塌陷原因

在我国,发生城镇塌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类开采活动的不合理造成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地表面的岩溶活动也会造成塌陷现象。3)抽取地下水过多造成地面下沉。

4.2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增多,并且力度也在加大。这对我国的地质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威胁,大大增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其危害性同样也在增大。我国在地质灾害上损失不少,例如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铁路公路,还有很多地质工程,都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除此之外,还有崩塌,土壤结构受损,泥石流,土地荒漠化等灾害也会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加之洪灾,认为爆破对土地的破坏,这就更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其发生的规律如下:1) 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 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 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 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等等。

4.3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人工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如下:

一是诱发速度快。在自然地质演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岩体由相对稳定至不稳定的变化,经历长时间过程。

二是诱发灾害面广。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除了特大灾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诱发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响面。

三是灾害损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严重的。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工诱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仍会不断增加,目前估计地质灾害损失每年约500亿元,而受到威胁的就是这些数据的数倍至数百倍。其中不少损失是通过地质灾害而产生的。

三、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8-2006);

1.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1.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L/T5083-2004);

1.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J042-94)。

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2.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2.1.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1.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2.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

2.3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2.3.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2.3.3避让措施

2.3.3.1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2.3.3.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的发生形式和比例也会随之变化和上涨,对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科学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措施,保障岩土工程的开展和人们的健康。然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程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岩土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我们应首先分析当地的地质情况和一些人为行为,综合分析其各方面原因和情况后再制定对应的措施进行全面、综合的防治,以确保岩土工程治理和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彦海,郑宏,江巍,蒋昱州,琚晓冬.泥石流(地质)灾害与综合防治[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6.

[2]吕战锋,毛延兵.浅谈小型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J].科技风, 2010.

[3]闵倩,周宝华,范金勇.浅析乌鲁木齐地区阿拉沟泥石流防治措施[J].广西水利水电,2009.

[4]陈秀峰.论矿山地质灾害及其防治[J].煤,2009.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3篇

1工程概况

河右岸自然灾害沟由浸沟、崇粉沟2条沟组成,本次治理的主要是浸沟形成自然灾害沟。浸沟位于河右岸,主沟流域为典型的中山峡谷地貌,最高海拔高程为597m,最低海拔高程216m,相对高差381m。该沟左岸分水岭北麓为崇粉沟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区,浸沟沟长1.46m,集雨面积1.23km2;为典型的中山沟谷地貌,沟谷深切,地势陡峻,地形坡度大,谷坡25°~55°,上、中段沟谷呈“U”形,下段沟谷呈“V”形,沟谷弯曲狭窄,沟床起伏较大,沟内陡坎、卡口较多,沟床比降184.03‰~509.4‰,平均比降276.38‰。这种地形条件使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得以迅猛直泻,沟谷两侧堆积较厚的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堆积物,厚1~4m,边坡、崩塌较发育,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源。该区区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16条支沟,属于中山峡谷地貌,相对高差较大。各支沟主要分布在浸沟的两侧,地势较高,坡度在17°~45°,大多属于“V”形沟谷,纵向切割较深。且所流区域面积较大,人类活动较多,崩塌较发育,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为多结构松散的碎石土组成,厚度在0.5~3m,是浸沟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主要天然固体物源。浸沟全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总储量约218000m3,其中可直接参与自然灾害地质灾害运动的松散固体物质储量约121000m3。浸沟流域地处桂东北,降雨量较丰富,年均降雨量1524.4mm,降雨多集中在4~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72%以上,最大降水量114.30mm/h(龙胜县气象局资料)。浸沟自然灾害为新近发生自然灾害,主沟长度和流域面积较大,沟床纵坡度相对较陡,有利于降雨的大量汇聚和径流,冲蚀沟内大量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含人工堆积物),易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特别是地域性大到暴雨为自然灾害暴发提供了丰富水源。该地区处于中高山地区,经常产生强降雨,并产生洪流,在狭窄陡深的沟谷中产生强大的动能,这为自然灾害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由于山区可供建设用的土地资源紧缺,自然灾害堆积扇也成为城镇建设规划区,浸沟沟口已建有大量民房建筑物。近年来,大量建筑物向自然灾害扇附近扩展,逐步压占沟道,挤占了原有扇体上的部分沟槽地,降低或堵塞了自然灾害沟的排泄通道。城市建设产生的大量弃土无序排放,在浸沟中下段沟中形成一人工堆积厚30m、宽120m、长130m的碎石土体,人为造成在浸沟中增加自然灾害固体物源。这些堆积土体均已发生了变形、滑塌破坏和水土流失,是人为造成的浸沟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固体物源。浸沟为老自然灾害沟,曾于1994年9月18日发生过自然灾害,这次自然灾害造成崇粉沟与河交汇处的桥梁(龙胜北旧桥)堵塞,原河底抬升约3.00m,致使街道漫水,危及日新村、居民的安全;浸沟携带出大量泥沙和碎块石,在沟口处堆积成自然灾害扇(扇顶高出原地面约3.00m),淹埋了近30亩农田,冲毁数十间房屋,造成严重的经济和财产损失,万幸的是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超过1亿元。现自然灾害沟仍直接威胁人口约3000人。

2治理工程设计方案

设计思路滑坡堆积物、人工堆积土为浸沟自然灾害的主要物源,治理以稳固滑坡、固定人工堆土为主,同时采取拦栅坝拦截天然物源治理手段,稳定沟道天然物源,有效减少自然灾害物源的参与量。综上所述,本次治理方案的设计主要以稳固堆积区及拦栅坝拦截和排导工程为主。治理工程方案设计在充分掌握治理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稳定性状况以及其危害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灾害基本特征,提出浸沟自然灾害治理方案。物源区:主要指主沟与支沟两岸山体斜坡,以保护天然植被为主,主要是不再破坏现有斜坡和植被(本设计不具体设计)。流通区:主沟与支沟底段,设计拦栅坝,主要采用RXI-200型SNS柔性拦截网的治理方案对物源区的物源进行拦截。堆积区(含沟内人工堆积体):修建导流槽(钢筋混凝土箱涵渠)坡面排水沟导流堤格构式锚定板挡土墙。

作者:成吉思单位:内蒙古大学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4篇

一、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不足

(一)项目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不健全

2006年9月1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虽然该标准文件为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提供了规范,但是标准文件只是大纲性文件,其配套指导文件较少,文件的指导作用不足。以配套定额计算为例,大多数工程项目仍参照其他部门(如,水利,公路,工民建)制定的定额标准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预算,造成编制预算工作难度高,预算费用参差不齐。不仅如此,工程项目管理采用工民建收费标准,而工民建的监理、评估等收费标准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实施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成本管理。

(二)缺少现代管理手段

当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采用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而一般工程项目管理用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时的局限性多,而且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复杂性更大、管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复杂,造成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存在许多限制,无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现代管理手段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缺少综合性管理软件。虽然工程项目管理的IT软件多,但是现有IT软件的功能单一,多用于某一方面分析(如,边坡软件,道桥软件等互相独立),软件之间的关联性较少,使地质灾害项目成为许多相对独立的单体。工程例如Map Gis、surfer、Autocda等软件相互独立,软件之间缺少相互转换、嵌融的关联软件和系统,各个分段的工程信息缺少连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2]。

第二,信息交换缺少标准平台。不仅是软件之间的关联较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容性问题,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者获取项目管理信息的难度较大。例如当前IT系统对考虑项目管理参与者较为分散的特点,也未充分考虑业主(以地质行业为主导)的要求。

第三,管理活动缺少标准的程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为项目管理负责人的水平,不同的管理负责人的工作经历不同,总结的项目管理经验也千差万别。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根据已有经验选择管理模式和方法。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差异导致工程项目管理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协调管理工作带来困难。

(三)风险评估机制不成熟

风险管理作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在风险管理中投入大大量人力和物理,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管理中开展风险管理的时间段,风险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风险管理机制尚不成熟。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针对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应急等方面,而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评估较少,也未形成相对完善的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在工程项目的成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预测、控制和预防风险,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升工程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项目管理配套制度改进措施

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达到防治地质灾害,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需要进一步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职能,为开展管理工作提供法律或规范性文件支持,实现有法可依。引入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定额标准、危险性评估文件、收费标准或依据、项目管理制度等。此外,由于地质灾害存在地区性差异,因而地方政府还需要根据地方特点制定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才能更好地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

(二)现代化管理改进措施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或平台研究,开发综合性管理软件,且管理软件需要具备组织指挥、技术信息、网络项目管理和人员管理等诸多系统功能。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助推作用,利用网络制定问题分析意见、改进和实施方案。在利用系统的通信功能传达工程项目的信息,是每个管理人员清楚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工程过程中的问题。

(三)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改进措施

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目的为降低风险,提高收益,风险管理效益最大化则是在更显最小、成本最低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具有公益性属性,且技术水平要求高,因而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不仅需要从经济角度出发,还需要对机制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因而不同地区需要结合区域地质灾害特点总结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特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同时,风险管理评价机制还需要从项目管理的起始阶段开始,结合地质勘查资料,对灾害的风险性和施工质量进行评估。

灾害治理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边坡 滑坡 桩 挡土墙

中图分类号: F407.1文献标识码:A

1 充分认识滑坡形态特征及引起变形的因素

在制定防治措施前,要认真阅读滑坡勘查报告,搞清楚滑坡体的几何形状,体积大小;滑裂面的埋深;滑坡的滑移形式;滑坡的物质组成;滑带土的强度值等。然后分析引起边坡变形的地质环境条件。根据滑坡自身条件和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反复论证过的防治措施应该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大方的方案。

2 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

滑坡防治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在一个滑坡的防治措施中,就含有多个治理措施。一般来讲,滑坡的防治措施有截(排)水、削坡减载及对坡体的稳固,而对坡体的稳固措施主要有下档、中固、上护的基本方法,下挡措施有重力式挡土墙、抗滑桩挡墙及新型支挡结构;中固措施主要有锚杆(锚索)锚固、喷锚支护锚固、土钉墙锚固等;上护主要有格构护坡、柔性网护坡及生物护坡等。

3 边坡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

3.1 排水

所谓排水就是将影响坡体滑动的坡面水、坡体深部水和坡面外的客水通过一定的方法排走。水是边坡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什么样的边坡防治,排水都是第一位的。当坡体内存在水时,排水应作为首选和必选措施。边坡排水措施包括坡面以外的截水措施、坡面排水措施和坡内深部排水(含钻孔排水,平洞排水)措施。

3.1.1 地表截水渠

所谓截水是截坡面以外的客水。在滑坡后缘及左右两侧以外设置地表截水渠(俗称天沟和吊沟),拦截滑坡体以外的客水,不使其汇入滑坡体内。

3.1.2 坡面防水

坡面防水既重要又简单,主要是封闭坡面存在的裂隙、裂缝和落水洞等。为避免滞留在坡顶或坡面的雨水经坡面裂缝、裂隙和落水洞等渗入到坡体内,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封闭裂缝、裂隙和落水洞等,并平整坡面,以利地表集水的快速流散。常用的方法是沿裂隙、裂缝向下挑沟,然后进行夯填、整平。

3.1.3 坡面和坡脚集(排)水渠

为了将坡面水排走,必须在坡面、坡脚及卸荷平台设置集(排)水渠,将坡面水收集后及时排走。

3.1.4 坡内排水孔

对于坡体内存在的潜水,要用钻孔排水,对于软岩和土质边坡,排水孔可在坡面上按照一定的规则间距布置;对于岩质滑坡,其排水孔优先选在裂隙发育,渗水严重的部位。

3.1.5 坡内排水平洞

当地下水难以通过坡面钻孔排出时,可在坡体内开挖平洞,洞顶辅以扇形排水孔幕,以便有效排走地下水。坡面排水孔和平洞排水孔应结合岩性特点,采取适当保护措施,确保其长效性。

3.2 坡率法(削坡减栽)

坡率法——通过控制滑坡高度和坡度,或将部分滑坡体移走,减少滑坡体积,从而无需对边坡进行整体加固就能使坡体达到自身稳定的方法就叫坡率法。坡率法也称削坡减载,是一种经济合理,施工简便,且一劳永逸的有效措施,对于土质边坡和强风化碎岩,宜优先采用。治理什么样的边坡,都有整治坡面的要求,而整治坡面也有削坡减载的成份,因此,坡面整治也是一种削坡减载。

3.3 重力式挡土墙

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是依靠墙身自重来抵挡边坡下滑的构筑物。重力式挡土墙由于形式简单、取材容易、施工简便而广泛采用,重力式挡土墙主要用在坡高较小的中小型土质边坡、强风化破碎岩质边坡,而且变形时剪出口较浅。根据墙背的倾斜情况,重力式挡土墙可分为仰斜式、直立式、俯斜式和衡重式等。

3.3.1 仰斜式挡土墙

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仰斜式挡土墙是首选形式,一是仰斜式挡土墙所承受的主动土压力较小,二是仰斜式挡土墙可以依坡体坡度顺势而为,三是墙身结构较小。与直立式挡土墙相比,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3.3.2 直立式挡土墙

当原始坡面比较陡,墙体后面的坡体又不容许开挖时,宜选择直立式挡土墙进行支挡,直立式挡土墙与仰斜式挡土墙相比,墙后的主动土压力大,因此要求墙身结构大,所用材料多,应尽量少用,以降低成本。但是由于施工方便而被广泛采用。

3.3.3 俯斜式挡土墙

俯斜式挡土墙的背坡比要大于胸坡比,其使用条件是由于空间位置的需要,墙后需要填方,有填方就要夯实填土,这时只有俯斜式比较合理,俯斜式墙的主动土压力比较大,因此其墙形结构大,使用材料多,应尽量少使用。在计算稳定性时要考虑填土部分。

3.3.4 衡重式挡土墙

衡重式挡土墙用在地面横坡较陡峻,或地形狭窄的地方采用,衡重式挡土墙墙背上下间设有衡重台,利用衡重台上的填土重力,使全墙重心后移,增加墙身稳定,其墙身结构小,基础开挖量小,比较经济,是主要的挡土墙形式,其缺点是结构复杂,施工麻烦。重力式挡土墙材料多为块石、个别地方用混凝土。当下滑力较大时,挡墙可与锚杆支护联合使用。

3.4 抗滑桩支挡结构

3.4.1抗滑桩

抗滑桩——抗滑桩是一种置身于岩土体中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它是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滑坡推力传递给桩下部的侧向岩土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滑坡的下滑力,从而使滑坡保持平衡或稳定。抗滑桩的使用条件是:一是滑坡体下滑力较大;二是滑坡剪出口深不宜设置工程措施;三是具有可靠的持力层。抗滑桩是埋入岩土体中的大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其施工难度较大,材料应用较多,成本高,一般不宜采用,如果通过方案对比确实需要,且符合以上三个条件时,可谨慎选择使用。为了降低成本,减小桩身结构,抗滑桩往往与预应力锚索(锚杆)联合使用。形成桩锚复合支挡结构。

在不符合上述条件土层地区、强风化地区,经过论证确需抗滑桩时,滑面以下桩长应该是桩长的一半,桩截面要相对小一些,桩心距要小一些。这时抗滑桩的截面可以是方桩,有时候将矩形的长边对山体,与常规的刚好相反。

3.4.2 锚索抗滑桩

锚索抗滑桩是对抗滑桩的一种补充,为了缩小抗滑桩的见面结构,或抗滑桩的长度,可在抗滑桩的顶部加锚索结构,加了锚索结构后钢筋的布置要有变化,在原受压面部分由于锚索的作用,产生受拉区,受拉拉力主要有钢筋来承担,所以要加部分受拉钢筋,钢筋量要根据拉力而定。此时,锚索的锁定拉力要比常规的小15%左右,这主要是要配合抗滑桩的受力状况。如果锚索是满负荷时,滑体下滑时,在抗滑桩还没有受力时,锚索先受力而遭到破坏。

3.4.3锚筋桩

锚筋桩的使用条件,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不赞成使用锚筋桩,只有在锚固段地层确实很坚硬,人工挖孔及其困难, 而且地层抗压强度高于混凝土强度时,可以使用锚筋桩。锚筋桩的锚筋的分布尽量与原设计的钢筋分布一致,即锚筋结构分布在受拉区,钢筋要长短相间,避免放在一个坡面上。在抗滑桩孔中钻孔要特变注意安全。

3.4.4 锚杆挡土墙

锚杆挡土墙是重力式挡土墙的补强,当下滑力较大,重力式挡土墙难以支挡土的下滑力时,要采用锚杆式挡土墙,实践证明,一根φ22的螺纹钢,可提高6m3浆砌块石的力,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锚索挡土墙。有2个条件:一是要求基础的承载力要高。二是重力式挡土墙最好是直立式的。

3.4.5 锚索地梁(锚墩)挡土墙

对于基础承载力差,重力式挡土墙是仰斜式结构的墙来讲,可以使用锚索地梁挡土墙。锚索地梁挡土墙是重力式挡土墙的补强,当下滑力较大,重力式挡土墙难以支挡土的下滑力时,要采用锚索地梁(锚墩)挡土墙。一根钢绞线可以加固15吨左右的力,如果是10根钢绞线可达150吨,潜力巨大。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锚索挡土墙。这里要求基础的承载力要高。使用锚索挡土墙的要求:一是滑力较大,二是墙体要高,三是锚索与水平夹角要小一些。

3.5 新型支挡结构

新型支挡结构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支挡结构体,主要有悬臂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加筋式挡土墙和锚杆式挡土墙等。

3.5.1 悬臂式挡土墙

悬臂式挡土墙主要使用于缺乏石料的地区、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段和墙高不超过6m的边坡。它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由立壁、墙趾板和墙踵板组成。在实际中,由于悬臂式挡土墙的立壁单薄,抗击坡体下滑力有限,往往被扶壁式挡土墙代替。

3.5.2 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适宜条件也是缺乏石料的地区和地基承载力较低的地段。扶壁式挡土墙是悬臂式挡土墙基础上发展来的,它是在悬臂式挡土墙的墙踵板与立壁之间加上若干道扶肋,增加了结构的强度。其结构由立壁、墙趾板、墙踵板和扶肋四部分组成,由于加了扶肋,墙高可增加到6m以上。

3.5.3 加筋土式挡土墙

加筋土式挡土墙主要适宜于大型填方,且填方的一边需要直立的工程。加筋土式挡土墙的挡土原理是土的侧压力传给墙面板,墙面板再传递给拉筋,拉筋再借助于与稳定土间的摩擦作用,使其侧压力传递给稳定土,从而达到稳定坡体的作用。它是由钢筋混凝土墙面板、填土和拉筋组成。这种结构体可承受地基较大的变形、还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冲击、振动,施工不用机械,外形美观、占地少,是填方工程首选的治理措施。拉筋可以是条带状的,也可以是土工格网。

3.5.4锚定板式挡土墙

锚定板式挡土墙主要适宜于大型填方,且填方的一边需要直立的工程。它是由肋柱、锚定板、拉杆、挡土板和填土组成,其挡土原理是土的侧压力传给挡土板,挡土板再传递给肋柱,肋柱通过拉筋转递给稳定土中的锚定板,利用锚定板的抗拔力达到稳定填方土的作用。这种结构体可承受地基较大的变形、还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冲击、振动,施工不用机械,外形美观、占地少,是填方工程主要的治理措施。

3.5.5 锚杆式挡土墙

锚杆式挡土墙主要使用在山坡前需要填方,且填方部分需要直立的工程。锚杆式挡土墙的挡土原理是填土将侧压力转给挡土板,挡土板传递给锚杆,锚杆再传递给稳定的山体中,从而达到稳定坡体的作用,锚杆式挡土墙其结构是由锚杆、钢筋混凝土面板和锚杆反力支撑柱组成。其优点是对地基的要求不高,使用坡高不限,且经济实用。

以上主要是边下部的支挡方法,对于中小型边坡采取其中的一项就可以了。然而在实际中,一个较大型滑坡只用下部支挡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在其上部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才能稳固滑坡体,这就提到了中部的支挡方法,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中部的支挡方法最主要的是锚固方法,即锚杆(锚索)锚固、喷锚支护锚固等。 

3.6 锚固措施

3.6.1 预应力锚杆(锚索)锚固

当土质(岩质)滑坡高陡,滑裂面埋深较大,下部的支挡措施难以使坡体稳固时,需要在坡体的中部采用锚固措施,对于坡体变形明显的边坡,要采用预应力锚杆(锚索)加以锚固,当潜在的下滑力较大时,须采用预应力锚索锚固;当下滑力较小时,采用预应力锚杆锚固。

3.6.2 支撑反力结构

使用预应力锚固措施,就要有锚固力的反力支撑结构,常用的支撑结构是格构梁。而对坡面高低变化大,且整平困难的岩质边坡,建议采用正方形反力支撑板,其效果与格构梁是一样的,但施工方便,成本较低,是值得考虑的一种反力支撑结构。

3.6.3 土钉墙锚固

土钉墙是砂浆锚杆与喷射混凝土墙体的结合体,是常用的锚固结构体。土钉墙锚固工程主要是对新开挖的边坡进行加固,如建筑基坑开挖的边坡等。土钉墙要求边坡具有一定的天然凝聚力,且坡面无水或者水比较少,因此,在地下水较发育或者边坡土质松散时,一般不采用土钉墙。

土钉墙施工有其特殊的要求,这就是自上而下、边开挖边进行土钉墙施工,而且对每次开挖深度有一定的要求。

3.6.4      喷锚支护加固

与土钉墙相比,喷锚支护是在已有的不稳定边坡上所进行的锚固工程,它也是砂浆锚杆与喷射混凝土锚固结构。喷锚支护的使用有其特定的条件。首先是变形不明显的岩质边坡;其次是岩质边坡无顺坡向滑移结构;再次是岩体为弱风化或中风化的完整性较差的岩质边坡。为防止边坡浅表层岩块崩落,减缓风化作用,可采用喷锚支护。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需要,喷锚支护中的喷射混凝土部分已经有格构梁代替了,其格构梁比预应力锚固所需要的梁要小。格构内部进行培土植草。

对于表面植物较多,又符合以上条件的岩质边坡可用柔性支护,既俗话讲的钢丝网防护措施。

3.7 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就是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使松散的,不规则的坡面得到稳固,美化。在边坡的上部,坡体相对平缓,在经过下部支挡,中部锚固以后,滑坡体得到了有效控制,坡顶部分只要将坡面加以防护就可以了。常用的方法有格构防护、生物防护和柔性网防护等措施。    

3.7.1 格构防护

格构防护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在整理过的坡面上使用菱形格构、正方形格构、拱形格构等将坡面加以固定,适宜植物生长的地方可在格构内培土植草。格构材料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块石结构,也有混凝土预制件。

3.7.2 柔性网防护

对于坡体上部较松散的坡面,其本身就有植物,这时采用柔性网防护比较合适,柔性网是一种新型的支护方法,目前已得到大力的推广使用。

3.7.3 生物防护

生物防护大多数是配合格构支护使用的,就是在锚固框架内,在格构防护内种植适合于生长的草木,达到稳固坡面,美化环境的作用。对边坡实施防护工程,安全有效是第一位的,考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是第二位的,因此不宜奢求环境美化。

3.8 改造岩土体

对于滑体、滑带土较松软,岩土体的强度值较小的滑坡,可以通过工程来改造岩土体,以便提高岩土体的强度值(C、φ),如利用压密注浆和高压旋喷桩改造土体。高压旋喷桩所使用的地层是水马力能够切割搅拌的地层。压密注浆适用于填充裂隙,防止渗水造成边坡抗剪强度降低。

结束语

地质灾害滑坡防治是地质灾害治理中主要工作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加强,江苏、浙江等地的高铁、高速公路沿线以及城市建设、风景区治理中,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今年来呈现增长趋势。工程新技术、新工法逐渐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及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 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