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理意义

风险管理意义

风险管理意义

风险管理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道桥建设;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分析

1.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

在遵循道桥工程造价管理特点的前提下,将管理工作同实际施工状况整合起来,选取合理、有效的管理途径,保证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不会受到影响,最大限度的预防和控制风险因素,从而达到减少道桥工程损失的目的。除此之外,因为道桥施工项目类型和规模的不同,导致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内容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遇到的风险问题不可预知,所以差异、可变性也是工程造价管理的一大特性,这就要求必须保证工程的实施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全面贯彻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提高施工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消除风险因素,降低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效率,使各项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高效实现项目建设总目标,增强工程项目的安全性。

2.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引进工程管理专业比较晚,目前还处于成长阶段,各种体制与制度均不完善。企业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落后,管理技术水平也相对低下,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就导致了道桥工程项目中工程造价出现各种问题,给单位的效益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学习更多的国外先进知识,并与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进行具体研究。近年来,我国用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越来越大,同时工程建设项目也越来越多。这样,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在对控制工程造价方面看,节约国家建设资金方面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进行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对于控制道桥工程造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步骤

3.1 道桥工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道桥项目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首先要做好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这个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要搜集企业工程的各类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需要专家针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

3.2 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的评价。在做好项目工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工作之后,需要建立一个风险的评价模型,对项目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评价,最终分析出风险的主次顺序与重要程度。

3.3 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风险控制方案的确定,要根据项目工程造价风险评价的各项指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4.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措施

4.1 增强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意识

主要是工程企业需要增强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识,认识到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重视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一方面,工程企业需要做好对管理人员与造价人员的的风险教育,帮助其掌握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基础知识,熟悉工程造价管理的流程,在工作中贯彻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提高其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工程企业需要熟悉法律法规,尤其是在海外工程的承包施工中,更是需要对当地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审核招投标文件中的各项条款与要求,结合自身实力与市场变化的趋势,承包与之匹配的工程项目。

4.2 完善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机制

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是一项耗时长且投资大的工作,能否做到很好的管理,还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施工单位应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全面做好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资金管理、合约管理、造价管理、物资管理等工作。建立风险管理机构要求必须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明确部门之间的职责,建立规范的决策过程和专门提供风险管理的组织保证,以此保证有效、及时和准确的信息流通途径。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工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都有很好的保证作用,应对出现的风险可以便捷高效的处理。

4.3 注重工程造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在工程造价出现风险前,工程企业需要认真调查分析工程造价风险的来源,并依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如利用风险调查法、流程图法和财务报表发等,结合工程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可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对工程造价的风险进行识别,以便为规避工程造价风险提供依据。同时,工程企业需要对工程造价风险的影响进行评估,将风险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如在招标时仔细评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依据工程项目增加或者减少的可能性,选择合适的报价,从而增加工程决算时的工程款,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4 充分评估工程造价风险

风险评估是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也是影响道桥建设效益的重要因素。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透彻的了解和分析项目的状况,预先估计影响道桥工程造价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尽可能的消除造价风险因素。如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项目内环境和外环境都出现变化,要及时调整风险评估方案,保证项目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中,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任务,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增强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意识、完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制和合理选择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策略等方面,加强对工程造价风险的管理,从而帮助企业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福生.试论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151-151.

[2]戚国庆.试论道桥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1(22):166.

风险管理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神科;风险管理;护理安全

在精神科,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使患者的思维意识、行为出现异常,受幻觉妄想支配,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杀、毁物、攻击他人等危险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安全造成威胁,一旦意外发生,将对患者、家属、甚至护理人员造成伤害[1]。由此可见,精神科护理管理具有其特殊性,提高护理安全是护理中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在精神科病房实施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安全事故发生的价值,本次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精神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分析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情况,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精神病患者80例,为了进行方便的对比及研究,以不同的护理措施为依据,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21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年龄为12~65岁,平均(30±5.6)岁,22例为情感,15例为精神分裂、3例为其他,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40例,1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为13~66岁,平均(31±4.1)岁,20例为情感,18例为精神分裂,2例为其他。所选患者均经精神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而且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具有比较的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制定具有完善性的风险管理制度,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起来。在精神科护士长的带领下,让风险管理小组的护理人员以风险管理程序为依据,规范开展护理工作,认真对精神科存在的风险因素、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2加大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制度。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法律意识得到提升,组织护理人员定期阅读、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帮助护理人员树立自我维权意识。其次,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预防风险的能力,使精神科护理中的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最后,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护理专业技能的培训,让o理人员能够在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看到患者身上的潜在风险,从而及时采取加强精神科监护、耐心开导的护理措施。此外,对护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及责任意识进行培训,让护理人员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规范参与到护理工作中。

1.2.3对护理监护进行严格控制,对于存在毁物、外走、自残倾向的患者加强干预管理,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监测。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实施安全检查,查看患者身边是否有危险物存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沟通,对其实施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干预,提升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

1.2.4定期召开关于风险管理的护理安全分析会议,回顾护理工作环节存在的缺陷问题,对护理效果进行总结,让风险管理方案更加完善。另外,向护理人员强调规范书写护理文书的重要性,让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进行详细记录,当护理安全事件发生时,规范的护理文书能够对护理人员权益进行维护。

1.3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患者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记录及分析;②给护理人员发放本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调查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护理质量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安全事件发生的机率为5%,对照组为20%,观察组安全事件发生的机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2.2比较两组护理质量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为(95±2.5)分,对照组为(73±4.3)分,观察组评分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3 讨论

由于受到疾病的影响,精神科患者无法对自己的意识及行为进行控制,经常会出现一些伤己、伤人的行为,致使精神科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存在。当护理安全事件发生后,护理人员、患者、家属以及社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情况下,医院及护理人员需要承担法律、经济责任[2-3]。因此,精神科应该认识到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护理中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管理。首先,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识别风险的能力,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从而对护理安全提供保障。其次,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力度,在护理过程中学会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4]。最后,提高护理技能,当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可惊慌失措,应该镇定、冷静的采取措施,把安全事故的伤害降到最低。此外,增强责任与服务意识,提高护理质量,为精神科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看护服务,进而使精神科风险系数降到最低。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安全事件发生的机率为5%,明显比对照组的20%低,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比对照组优越,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科实施风险管理对降低安全事件发生机率有巨大价值,能够对精神科患者、护理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伟.精神科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模式的探讨[J].医学信息,2015,28(2):16.

[2]姚仙萍.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方法和意义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0):280-281.

风险管理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

2004年9月29日,美国COSO委员会(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了《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即ERM-IF,简称“框架”),描述了适用于各类规模组织的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原则与概念。框架集中关注风险管理,为董事会与管理层识别风险、规避陷阱、把握机遇进而增加股东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南。

1风险管理综合框架的二分法评价

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开发时正值企业丑闻与失败的高发期,而企业丑闻与失败使投资者、公司员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遭受重创。之后,改善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颁布新的法律、规则及上市准则的呼声日益高涨。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需求,冀望由此提供关键性的原则与概念、共同的理解基础以及明确的方向与指导变得日益迫切。COSO认为,此份《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填补了上述需求,并预言它将会被公司与其他组织(实际上所有的股东及利益相关方)广泛接纳。

COSO委员会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根据管理者经营的方式划分,企业风险管理包括8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为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组成部分运行提供了平台和结构。企业的目标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起点,是其他步骤的驱动力量。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在目标制定的前提下,企业需对影响目标的风险进行事件识别,进而对识别的事项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驱动风险反应,影响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和监控贯穿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并对前面的各个组成要素进行修正。这样,企业风险管理不只是一个直线过程,即一个组成部分只会对下一个部分产生影响,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几乎任何组成部分都能够并将会影响另一个部分。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综合框架》不是局部的修补和简单改良,而是在理念上的本质突破,体现在从“控制环境”到“内部环境”。这一修改使得企业关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控制方面,而是从更宽阔的视野更综合更直接地考虑各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强调管理层的责任,这在如今资本市场企业管理欺诈和舞弊泛滥的今天,是有积极意义的;目标制定中增加“战略目标”,使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从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长远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将“风险评估”扩展为“事件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反应”,不是对原“风险评估”进行简单的细化,而是代表着企业风险意识日益增强和积极主动管理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拓展了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宽泛的主题作了更全面地关注。尽管后者并不旨在并且事实上也未曾替代内部控制框架,却将内部控制框架融入其中,因此,公司利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既能满足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亦能向更完善的风险管理进程推进。

《企业风险管理综合框架》指出,企业风险管理的基本假设是,每一主体存在的目的是为其股东创造价值。所有主体面临不确定性,管理层的挑战便是确定在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须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同时代表风险与机遇,即侵蚀或增进价值的潜在性。企业风险管理强调应对所有事件既包括正面事件与负面事件进行综合识别,并且应该将其以适当的组合方式加以看待,而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的综合评估做出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企业风险管理能使管理层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增进创造价值的能力。当管理层制定战略与目标,在增长与回报目标及相关风险之间进行最佳权衡,并在追求主体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率、有效益地配置资源时,便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①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即管理层在评价战略方案、制定相关目标及开发相关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考虑主体的风险偏好;②改进风险反应决策,增进识别风险与风险反应(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共享以及风险接受等方案中进行选择)的精确性;③识别并管理多元化风险与企业内部交叉风险。企业面临无数风险,影响组织的不同部门,企业风险管理促进对相互关联的影响作出有效反应,对多元化风险作出综合反应;④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促使管理层有效评估总的资本需求,改进资本配置。企业风险管理的上述潜在能力有助于管理层实现主体的业绩与盈利目标,防止资源损失,有助于确保有效的报告并遵循法律与规则,避免损害主体声誉及产生类似后果。总之,企业风险管理帮助主体实现既定目标,避免过程中的陷阱与意外事件。

企业风险管理受到了极大的赞扬,在理论的层次上它也许很完美,但很明显,它的可操作性有限,它特别强调战略的高度,这也特别要求一个由责任心和有能力的领导,毕竟人的行为,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行为是不可观测的,作为经济人,必然会考虑个人效用,从而使整个管理体系不能有效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整个风险管理的失效,可以说战略目标的要求既是这个框架的优势,也是它的软肋。同时,它的实施成本是很高的,中小企业实施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面对高昂的成本,大企业的操作也可能流于形式。

风险管理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对其来说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等。其中操作风险又是其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对于操作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我们应该从巴林银行倒闭以及爱尔兰银行事件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探索操作风险管理新技术也是适应国际银行业监管当局的需要,作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组成部分之一的最低资本要求也强调了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操作风险的相关计量方法。结合目前我国处于操作风险集中爆发期的实际情况来看,加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也成为当务之急。

一、操作风险的涵义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在管理之前,应对自己管理的对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即应该知道要管理什么。因此,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显得比较重要。目前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一直困扰着各家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不少银行沿用了他们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认定方法和管理模式。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在业界没有达成广泛的一致。笔者认为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应该是巴塞尔委员会对操作风险所下的定义,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也已被大多数银行所接受。

(二)明确操作风险定义的重要性

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因为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完善的过程,因此要注重操作风险控制文化的培育,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当前,我国银行界对操作风险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还有偏差,有的银行将操作风险理解为只是“操作中的风险”、“操作性”的风险,有的将操作风险等同于金融犯罪。如果对操作风险没有一个明确而又恰当的理解,加强操作风险管理也就只能成为空谈。

二、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关注操作领域的风险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治理违法违纪行为开始的,如工商银行在1997年了“十大禁令”,严禁账外经营、高息揽存、超规模放贷、虚假核算贷款业务、挪用信贷资金进行股票期货交易、会计财务报表作假、越权拆借资金和对外提供担保、隐瞒重大案件事故等违规行为,对违反者,一律撤职或开除,并追究上一级行领导责任。2002年,央行《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向公众披露操作风险状况。此外,受我国加入WTO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影响,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的重视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不足,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还处于学习和认识的阶段,操作风险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与国际银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以定性管理方法为主,距离定量以及模型化管理、系统化管理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工具不先进,管理方法相对简单落后,总体上说比较薄弱,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架构

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只是在部分风险点上有所突破,未设立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改革不明确,风险标准不统一,没有一整套操作风险定义、识别、监控、转移等管理系统。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建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信息沟通机制显得较为重要,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职能较为分散,还缺乏这种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2操作风险管理覆盖面不全。主要问题是产品创新管理混乱,缺乏面向市场的产品管理组织框架,对于新产品的管理政出多门,多头开发,多头审批,各业务部门、各专业都可以开发本专业本部门的产品,甚至出现内部竞争。这种产品开发与管理的混乱局面不利于商业银行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统一管理及全面覆盖。

三、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操作风险及其危害性,商业银行应掌握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引发操作风险的相关原因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制订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措施,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1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有赖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目前我国的一些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也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但这种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它没能完全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表面形式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因此,应加快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革,完善决策、激励约束、制衡和外部监督机制,规范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针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完全控股,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不错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设立独立董事,从而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行长经营层之间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还可以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如借鉴德意志银行的经验,设立双层董事会制度,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改革,并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明确操作风险的定义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职责在德意志银行是由监督董事会来履行的。

2.全面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操作风险的发生具有内生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内部原因引发的,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尤为重要。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应当制订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随着入世后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各国一流企业的同台竞争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他们面临的是强大激烈的竞争力度。对于近年来企业环境巨大的转变,导致企业的财务活动在各方面也都存在着强大的不稳定性。财务风险,对于企业来说,它的危害性是难以估摸的。不仅可以造成企业间接的损失,并且还能直接让企业面临破产的风险。

一、财务风险概述

我们首先要了解风险,才能更好的研究财务风险。通常大家对风险的看法则就显示了人们对风险的认识的程度。我们界定财务风险的定义是为了使其研究目的更加明确,并且有助于认识财务风险,更加准确的制定相关措施来防范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指的是在实质上它是一种微观的经济风险,企业理财活动中所出现的风险的一种集中性的体现。当然,它是现代企业中必须面临和重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狭义定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企业能否支付到期债务以及是否会导致企业发生破产是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具体体现。这一定义与传统的经济环境和传统的财务理论研究基本相适应的,又称这一定义为传统的财务风险定义。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资金运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包括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用资等活动中,由于经营不当,所致使企业丧失偿还能力的可能性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一)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我们通过了解并知道风险的原因和特点,对全面财务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与预测,并且根据预测进行一定的控制或者是加以防范,将损失程度最低化,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将企业利益最大化。更具体一步来说,以最低的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稳定性、连续性、效益性及安全性是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以最小的成本来保障企业理财活动最大的安全。

(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医院无疑来说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企业想有效地、全面的、经济的管理风险,必须要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力度。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力度,既能加强公司财务活动稳定性,加速企业资金周转的力度,又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完整与安全,实现其增值目标,扩大企业利益。其另一重要意义为扩大了企业决策的效益性和科学性,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来源和重要参考依据,提供了对企业来说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

三、建设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有企业在的地方,在企业的运行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对其只能尽量降低风险的危害性,但要绝对的回避风险的存在性是不可能实现的。相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承受一定的风险的,其风险只要控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样风险的危害程度是较小的。怎样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这就要制定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详细策略。应用系统的观点,全方位来防范,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清晰、准确的财务信息网络

源于财务提供的各种报表资料称之为财务信息。我们首先要明确要求财务处所提供的各种报表和资料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这样才能够降低财务的风险。我们要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财务信息系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为财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庞大杂乱的网络。它既然是一个庞大杂乱的网络,我们就不能以精确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所以在计算方法上我们可以运用常规数学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办法,尽可能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和全面性。另外,运用全面质量方法,可以建立完整的财务信息系统网络。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因为财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包含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检查、财务控制、财务决策与处置的全过程管理。

处于企业高层人员,必须端正态度,充分意识到财务信息的明确对于企业财务决策的重要意义。对于企业财会人员,必须提高他们整体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提高财务处信息处理的现代化水平。整个公司必须重视财会工作这一块,重视其各个分支和各个活动,在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得同时,应让财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内部的审计人员参与决策,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因此,财会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也都必须要有正确的预测、决策、控制和风险的观念,扩大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二)客观分析财务信息并提高风险预测能力

财务风险预测是指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对企业财务将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事前全面的估计和预测,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着清晰的认识,深刻分析财务系统中对公司经营活动不利的因素,对公司财务风险强度的预测以及会造成可能的损失程度的影响,做到心中有谱。财务风险与财务活动是密切相关的,而且伴随着企业资金的筹集、运用、回收、分配循环得自始自终,我们就是要深刻剖析每一项会影响公司财务活动的因素,提高公司风险预测能力,扩大公司风险防范能力。比如说分析企业的偿还能力来确定筹资的风险的大小。

四、结论

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也越来越日益重要。因此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分析财务风险度量的方法,但由于实际上的市场经济是变化多端的,我们不可能能完全满足其需要。所以,企业管理决策者必须对于风险要具备灵敏的嗅觉和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及时发现企业财务活动中潜在的危险。这项巨大而又艰巨复杂的工程,财务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还是整个企业管理要永不停止的探索的对象。企业只有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才能使公司管理更加好、更棒的运行,才能获取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