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传统艺术

地方传统艺术

地方传统艺术

地方传统艺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传统艺术 高中美术教学 意义 措施

一、引言

美术涵盖范围广,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件优秀美术作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等。在提倡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中,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1. 提高学生审美品位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融入地方优秀传统艺术的美术教学在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提高了高中学生文化审美水平。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未来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能够丰富充实。

2. 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传统艺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学案例一般集游戏、表演、绘画以及手工为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激情。课堂上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以及学生演示等多样教学方式,可以实现艺术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完美结合,同时开拓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对传统艺术进行鉴赏,自由体验艺术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最后引导学生将传统艺术应用于现实创作中。

3. 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涵盖范围广,除了基本的欣赏性教育,还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高中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除了课堂内基本的写生与手工制作,还包括课堂外的审美实践活动,如学生亲手制作泥塑,不仅可以在体验整个工艺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系统地介绍地方民间艺术发展的历史环境因素,并引导学生欣赏优秀艺术文化作品,同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艺术品展览中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刻。

4.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是维持民族生存和发展以及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未来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具有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艺术领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措施

1. 对地方传统艺术进行合理筛选

美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以及建筑美术四大类,应筛选优秀且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品作为高中美术课堂的教程案例。四川当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丰富,绘画艺术包括四川德阳市的绵竹木版年画、四川夹江县的夹江年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唐卡、四川省色达县的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广元市安岳县的安岳石刻以及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糖画等;雕塑包括各地石窟佛寺出土的佛像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城市雕像等;工艺美术包括,民间织物如蜀绣、羌族刺绣、麻柳刺绣等、渠县刘氏竹编、青神竹编以及瓷胎竹编等,出土文物如徐氏泥彩塑、藏族黑陶、成都银花丝以及彝族漆器髹饰等;建筑包括苗族典型的干栏居民建筑、土家族具有干栏式半边楼的三合院以及彝族乡土气息浓郁的村落等。

2. 提高教师的综合修养

(1)提高教师的美术文化修养

部分师范类院校存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忽视文化素养积累的现象,使得高中美术教师对地方传统文化了解程度不够。学校应多为教师提供系统培训和文化交流的机会,适当聘请民间艺术家以及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为教师开设专门讲座,为教师将地方传统艺术与高中美术课堂相结合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开展地方传统文化进高中美术课堂的课程观摩与评优活动,鼓励教学者相互学习,提高教学者的工作积极性,对优秀的教师进行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

(2)改善教师美术教学方式

教师需要发自内心热爱美术与教学,明确自己作为高中美术老师的责任,将创新课改理念融入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相互合作关系。教师在介绍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做一些深入扩展,例如传统木板年画、刺绣以及剪纸等本土文化在现在包装设计、旅游纪念品以及服装设计等多领域的应用;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善于搜索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让学生主动探索周边的传统艺术文化,将生活实践与课堂理论紧密结合,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素养。

3. 改善美术教学条件

学校和社会需注重高中美术教学,不仅要经常更新富教材内容使之保持与时俱进,还要在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前提下多安排美术课程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时间参加主题性的美术参观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将当地传统文化引入课题教学,学校应加强与当地博物馆、图书馆以及艺术展览中心等部门的合作,为美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足够的基础保障。

四、结语

优秀的四川地方传统艺术是四川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示了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情趣,学习当地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学校应将目光放长远,注重学生素质教学,不要为了提高升学率而扼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多为学生提供与传统艺术接触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戴晓卉. 论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 (25):209-210.

[2]杨美华. 关于高中美术课堂合理引入地方美术文化资源的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 (22):88-89.

地方传统艺术范文第2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艺术中的一部分内容正在逐渐从生活中消失,特别是某些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正受到严重损害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境地[4],“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图片、影像记录下这些文化遗产”[5]。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而言,仅仅通过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弘扬独立的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已成为当代人必然的文化诉求。

截至2009年,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共有在校生约190万名,由于此类院校在教授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方面的巨大优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重担自然成为高等艺术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艺术院校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目前,关于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承意义、传承内容、传承方式和传承趋势等方面,但较少从传承主体素质的角度进行探讨。换言之,当前的研究侧重于物,而忽略了对人的研究。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新疆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艺术传承人”教学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主要包括开设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人培训班,成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所,打造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教学实训基地,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班等,并且取得了累累硕果。

事实表明,传承人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质量,进而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大局。换言之,只有明确了传承人素质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活动。否则,传承效果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距离弘扬民族文化的目标愈来愈远。

“文化遗产想要保留下去,关键是人去传承”[6]。由于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民族艺术血脉的延续,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而言,仅仅拥有艺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的目的,即是通过向传承人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本民族的传统艺术,使这些民族瑰宝得以发扬光大。

准确的角色定位

角色的准确定位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前提,传承人角色的不明确或不准确定位都将直接影响到民族艺术传承的方向和质量。因此,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在培养传承人的过程中,应首先做好这项工作,同时必须顾及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传承人克服民族自卑和蔑视民族艺术的错误想法,这也是当代许多少数民族传统艺术落入边缘化的重要原因。第二,教育传承人须站在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每一种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少数民族艺术仅是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连接者,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也便具有了承上启下的深刻意味。

兼容并蓄的多元化意识

传承本民族传统艺术并非意味着排斥其他民族艺术,相反需要积极吸收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成果。艺术院校应该教育传承人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并在借鉴和比较中发展自己。只有兼收并蓄,互通有无,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才能振兴本民族的艺术。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至今保存了诸如嘹歌、壮锦、铜鼓舞等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这些民族传统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愈发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分融合了其他民族的艺术精髓,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所以,艺术院校应教育艺术传承人在坚守本民族传统艺术阵地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

丰富的文化知识

掌握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产生以及演变缘由要求传承人具备大量的文化知识。但是,民族地区艺术院校所招收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在入校前几乎都生活于少数民族地区,掌握的只是本民族的一些艺术片断,知识缺乏系统性与现代性,这对于艺术的传承极为不利。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是多种因素之间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民族地区艺术院校首先应该向传承人系统传授诸如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系统的专业知识。同时,文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传播学等相关文化知识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知识的缺乏或者不系统都可能使民族艺术的传承偏离原来的预想轨道,走向狭隘。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历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文化知识问答题都是必不可少的考核环节。缺乏良好的系统文化涵养,艺术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承人难以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

扎实的综合能力

民族艺术传承人需要具备挖掘、开发、表演、展示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以及研究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政策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艺术传承不等于简单地将前人的文化财富复制给后代,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再现民族艺术,因此,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并非前人的“传声筒”,而是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者。传承本民族的艺术,实质是谙熟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典范,并且在繁衍本民族艺术风格的过程中,“从传统中归纳总结出具有鲜明特征和规律的艺术体系,以便代代相传”[8]。具体而言:

第一,培养传承人学会掌握挖掘民族传统艺术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少数民族的传统艺术,尤其是那些濒临灭绝的艺术。同时,教会他们从众多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整理出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东西,并整理形成体系。第二,由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因此,展示能力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展示是一种特殊的外在传播方式,它具有强烈的可观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并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广西龙州县天琴是壮族三种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曾经几度濒临边缘化甚至失传,如今却依然能够顽强地生存和壮大,不能不归功于展示传播之功。2003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龙州天琴“弹唱组合”一炮打响,引起众人关注,并从此成为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一张特色名片。龙州天琴女子弹唱、融水芦笙舞、南丹白裤瑶铜鼓队、马山三声部等原声态民族节目,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上一经亮相,便震撼了世界。[9]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展示能力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中的巨大效应。第三,民族艺术传承人在学习其他民族优秀的艺术传承经验过程中,需要“将个人的东西融入民族文化之中”[10],不自觉地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加以调整和重组,并形成新的体系。另外,传承人只有熟悉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尤其是把握政策的实质,才能顺利开展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活动。否则,任何关于艺术传承的美好设想或许诺都将落空。

正确的研究方法

任何少数民族传统艺术都是一种复杂的、内容丰富的文化综合体,深入研究它们需要艺术传承人采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逻辑与规律、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静止与动态等相互结合的方法,避免实施片面的、简单的、主观的举措。因此,民族地区艺术院校不可忽视向传承人传授系统的研究方法。那些不能正确认识传统艺术的过失,往往是由于艺术院校缺乏或没有系统传授研究方法导致的。熟练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无疑等于获取了进入传统艺术殿堂的钥匙。

实践表明,尽管当代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方面采取了大量实效性措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艺术传承人才。但是,人才的综合素养仍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例如,传承人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了解有些片面和肤浅,实践性不强,甚至出现了民族性被弱化的迹象,即传承人将独特的民族艺术资源填入主流叙事的基本框架内运行,等等。这些都是当代民族地区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传承人过程中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获得2009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少数民族美术研究” 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911MS182。

注释:

[1]国发〔2009〕2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参见文化部官网,2010-03-05。

[2]同[1]。

[3] 《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参见中国网.cn,2006-11-09。

[4] 《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参见文化部官网

,2007-08-03。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难题》,参见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0-03-15。

[6]同[5]。

[7] 《第十三届青歌赛启动文化考官还是余秋雨》,参见《华西都市报》,2008-03-06(15)。

[8]张天彤:《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1期。

[9]黄新宇、梁航彬:《传播视角下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以龙州黑衣壮天琴文化艺术保护为例》,《歌海》2009年第3期。

[10]王晓平:《论紫阳民歌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交响》2008年第3期。

地方传统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旅游业发展;互动

[作者]彭延炼,湖南吉首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吉首,416000

[中图分类号]G95;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91-006

一、引言

民族传统艺术是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各族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表现他们的生活及其审美情趣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是民族文化中的“显性文化”,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民族传统艺术具有被人类以集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是人类的特有遗产,它的生成、存在和传承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它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精神存在,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体、口述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下,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成为了热点问题,其中最重要一个就是要赋予民族传统艺术生存空间和传承的动力,而旅游业正好具有这一功能,因此对民族传统艺术只有不断开发利用才能使其保持久盛不衰的活力。文化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旅游者除了欣赏旅游目的地自然风光外,渴望体验旅游目的地异质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动机。旅游为民族传统艺术的交流和传播提供了平台,为民族传统艺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旅游因传统艺术的渗透而富有品位。因而,二者具有互动关系,只有把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切入点,才能实现双方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述评

马晓京提出了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的构想,建议小规模发展、游客限制、局部开发的原则;杨振之则提出“前台、帷幕、后台”的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新模式;任冠文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这一对矛盾角度人手,提出旅游开发是促进民族文化保护的有效手段,但认为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和消极影响,对其生态环境会造成破坏,提倡保护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包广静、李春燕认为地域文化差异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地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有很强的关联性,并从影响旅游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关系,认为地域文化与旅游能够实现互动发展;包广静、李春燕、武德友运用社会学互动原理,通过腾冲县旅游开发的实证研究了文化与旅游的互动机理;王明星等从文化的大角度研究文化与旅游经济的互动,但理论分析不够深入,只是进行文化与旅游或经济互动现象阐释;田茂军从湘西的民俗角度论述了湘西民间艺术保护,强调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作用;覃莉等从土家族毛古斯等民族传统艺术单一事项角度论述湘西民族传统艺术保护。

通过综述发现,学者都从民族文化角度出发,认同旅游对民族文化保护的促进作用,但强调以保护文化“原生态”为前提,很少有文章从民族传统艺术角度探讨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本文将以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相互促进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一个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以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机理

1、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动力

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是为了传承文化,这是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的旅游开发,目的是通过开发,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动机、需求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因此旅游产品的设计必须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当今旅游活动层次已经由简单的观光游览向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过渡,即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形式过渡。民族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旅游开发,能形成文化价值独特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文化求知需求,带给游客独特的精神享受。因而在这种文化需求的动力下,旅游开发者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也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旅游开发者因为文化的需求对民族传统艺术进行资源开发和产品设计,而民族传统艺术因为旅游开发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旅游活动的介入,解决了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资金,然后通过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开发,旅游产品档次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得以实现。即:一方面,一部分民族传统艺术正濒临灭绝,急需保护,但保护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旅游开发层次急需提升,游客对旅游产品文化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只有通过对文化价值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才能实现旅游的经济效益。

2、互动理论

社会学中的互动原理认为相关的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社会结构中因子个体相互作用的简化互动模式:A个体经过想象提供一组可选择的行动方案,在智慧作用下,A个体选择其中B个体适宜最好的方案,并通过引导使过程得以实现,从而达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发生变化的社会结构通过反馈机制,其实是B个体在A个体“强化”引导后发生变化而变成的B’个体,又经过同样的互动过程使A个体发生变化,发展为A’个体。这样原来的A、B两个个体都变成了A’、B’个体,由它们组成的社会结构也就发生变化了。当然,在现实社会结构中,发生作用的因子不可能只有两个,所以实际中的互动模式,应该是重复互动的,并通过各因子个体的互动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结构向前发展。

3、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机理分析

根据互动理论,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是循序渐进的。互动分四个阶段:

A旅游引入期。民族传统艺术仅仅是旅游吸引物,依附在其它旅游资源,刚刚引入旅游市场,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传统艺术对旅游的发展和旅游对传统艺术保护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强,互动缺乏规律性。

B旅游产品成长期。随着旅游推介深入,旅游者开始被民族传统艺术吸引,旅游开发者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初步开发、包装,民族传统艺术开始作为族游产品效应初步得到发挥,客源较充足,经济收入增加,民族传统艺术开始受到重视,增强了社区民众保护意思,此时经济效应大于社会效应,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较均衡,互动初具规律。

C旅游品牌成熟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越来越理性,文化旅游成为热点,民族地区异质文化的神秘和独特是旅游者的向往,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得到深入开发,形成了社

区特有的民族传统旅游品牌,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同时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开发、传承,经济与社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双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均衡,互动具有规律性。

D旅游品牌转型期。大量游客和异质文化的涌入,对旅游目的地的传统艺术影响巨大,此时原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必然促使旅游业注资保护和创新民族传统艺术,强化传统艺术旅游品牌的延伸和创新,开始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转型,不适应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进入衰退期,此阶段旅游业作用力大,互动向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倾斜。

以上四个阶段循环往复运动,构成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规律,我们要依据这个规律的要求,掌握民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的互动轨迹,采取相应措施,保持两者的良性互动,规避恶性互动,从而促使民族传统艺术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目的。

4、民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效应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业若缺少了民族传统艺术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和吸引力。民族传统艺术的旅游品牌效应有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一方面民族传统艺术具体体现在当地民族民间文化中,有易包装、易被旅游者接受的特点,可直接开发为旅游产品,成为当地文化产业中可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旅游品牌;另一方面旅游业又可以支持资源创新和产品创新,强化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产生更多经济效应。旅游开发对民族艺术的自身发展大有裨益,可成为保护、传承、发展民族艺术的重要动力,增强保护、发展民族艺术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四、案例分析――以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为例

1、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概述

德夯民俗风景名胜区地处云贵高原与武陵山脉相交所形成的武陵大峡谷中段,位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距州府吉首24公里,距凤凰古城70公里,北至张家界森林公园230公里,是一个集山水风光、苗族民俗风情天人合为一的世外桃源。其突出特点为:(1)自然风光优美。德夯苗语意为美丽的大峡谷,大峡谷全长15公里,区内绝壁高耸,峰林重叠,溪河交错,瀑布众多,水流终年不断,其中流沙瀑布、天问台、峰、九龙泉、姊妹峰等自然景观尤为优美。(2)苗族风情浓厚。德夯风景区的核心是德夯苗寨,苗寨建筑依山而建,无不显示出远古遗民的氛围,德夯苗寨居住着上百户苗民,至今留存着千年古俗,老少皆说苗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浓郁的苗族风情与独特的民族习俗,自今保留着传统的节庆、祭祀、婚俗、礼仪、娱乐、饮食和服饰等。(3)苗族传统艺术保持完美。德夯是天下闻名的苗鼓之乡,男女老少皆爱习鼓舞、会歌等传统艺术,曾出过五代苗鼓王;迎客拦门敬酒、晚间吹笙跳鼓、苗族青年男女隔山盘歌等古朴的画卷保留至今,百狮会、三月三歌会、赶秋、接龙、椎手等苗族民间艺术活动特色浓郁。

由于德夯苗寨自然风光秀丽,民俗风情浓厚,苗族传统艺术保留完好,1986年吉首市人民政府将这里开发成风景名胜旅游区,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12月被确认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开发二十年来,德夯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人平年收入达到3000多元,已成全市最为富裕的村和全州十大小康示范村@。旅游开发让德夯苗族同胞走向了富裕之路,同时促进了苗族民族传统艺术的繁荣和传承。

2、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分析

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随着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可分为三个时期,笔者根据前文所述的互动理论对德夯苗寨民俗风景区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进行分析。

(1)苗族传统艺术引入期。上世纪80年代初,德夯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苗寨,1984年,德夯村在政府的关怀下,积极争取资金,修通了从209国道到村里的公路。随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的影响,德夯这块有着神秘的自然风光的地方受到重视,德夯的优美景色成为当地市民、学生周末郊游观光的向往。此阶段旅游者多为当地人,旅游活动处于自发状态,跳鼓、会歌、接龙、椎手等苗族传统艺术活动只在百狮会、四月八、三月三歌会、赶秋等苗族节日自发举行,偶尔成为当地文化学者和旅游者欣赏对象。随着游客的增多,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新的经济观念,萌发了他们发展旅游业的意识。当时旅游主要由村委会管理,但由于交通不便,主要以自然风光作观光对象,苗族传统艺术放任自流,对德夯旅游拉动力不大,加之宣传力度小,游客稀少,旅游业发展不快。

(2)苗族传统艺术旅游成长期。随着改革开发的逐步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地政府调整发展思路,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1986年,德夯村所在的吉首市政府在德夯村设立了德夯风景管理处,开发德夯旅游景区,1987年1月1日正式开放。德夯风景管理处修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服务条件,加大对外宣传,特别是成立了苗族民间艺术表演队,对苗族传统艺术的初步开发、包装,向游客有偿表演苗族歌舞和习俗,这种让旅游者享受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能体验异质文化的形式深受旅游者喜爱。随着旅游业的示范作用,德夯苗族同胞积极投入到旅游业中来,特别是苗族老艺人参与苗族民间艺术表演、发掘,提升民族传统艺术展演质量,加之德夯风景管理处积极倡导,这样,形成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旅游产品,其效应得到发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至2002年,外来客源较充足,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同时增强了广大民众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意思。

(3)苗族传统艺术旅游成熟期。政府作为景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双重身份,严重阻碍了景区的发展。2002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吉首德夯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公司的介入,带来大量建设、宣传方面的资金,引入优秀管理人才和经营管理手段。公司在开发德夯旅游业的过程中,一方面尽力保护地方生态自然资源。另一方依托德夯苗族民俗传统文化,挖掘传统艺术特色旅游资源,完善了民族传统艺术传承机制,组建民族歌舞表演队,传习民间表演艺术;由于经济利益的引导,让德夯苗族同胞积极积极投入到苗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形成了政府引导、旅游公司牵头、村民承办的传统艺术传承与保护机制;修建了接龙桥、整治了对歌台,打造了一台具有浓郁苗族文化特色的歌舞节目――“苗鼓风韵”;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的百狮会(2002年2月),苗族鼓王选拔赛(2002)、(2005)、德夯国际攀岩赛(2002年9月),德夯,中国鼓文化节(2005年6月),成功树立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德夯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赢得了世人认同,带动德夯旅游业的发展,2004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42万元,2005年,全年德夯风景区接待中外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65万元。大量数据显示,正因为苗族传统艺术的介入,德夯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苗族民族传统艺术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了双赢。

3、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的效应分析

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发现,随着德夯旅游业不断成熟,苗族传统艺术与旅游业发展是一种良性互动,双方作用越来越强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德夯旅游的发展丰富了苗族传统艺术的内涵,使苗族传统艺术交流与传播形式得以改变,只有借助旅游这个特殊的有效文化载体,从而使用传统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德夯苗寨同胞在公司的组织下,成立了民俗歌舞表演队,每天上午进行苗族婚俗表演,下午举行苗族服饰表演,晚上推出大型歌舞节目――“苗鼓风韵”,把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各种苗族传统艺术融入到展演中,让旅游者体验了苗族异质文化,展现了民族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促进了苗族传统艺术传播和交流;旅游的介入,传统艺术的功能得以充分挖掘,使苗族传统艺术功能转变,从以前的“娱神、悦己”向“娱人”转化,使其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生命力得以延续,促进了苗族传统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苗族传统艺术的挖掘,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德夯村的苗族同胞80%以上从事与旅游有关行业,70%收入来源于旅游,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使苗族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得到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很好的让新一代的苗族民众接受和传承传统艺术,增加保护传统艺术的积极性,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民族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生活在当地的民众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旅游的发展使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了坚强的经济后盾,能够促进艺术旅游的产业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德夯苗族传统艺术提升了德夯旅游资源的品位,德夯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外,真正吸引人的还是其神秘的苗族传统文化,只有将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植于浓厚的民族传统艺术的土壤中,才能体现特色,打造民族传统艺术品牌。德夯陆续举办了湘西苗族的百狮会、苗族鼓王选拔赛、中国鼓文化节等活动,挖掘“苗族鼓舞”内涵,不断创新,成功树立了以“苗族鼓舞”为代表的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使德夯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苗族鼓舞”之乡,有力的提升了德夯旅游业的品位,给旅游者较高的民族传统艺术体验,为德夯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随着德夯苗族传统艺术旅游开发进入成熟期,大量游客和异质文化的涌入,对德夯苗族传统艺术必然产生巨大影响,原来的传统艺术形式已难以满足游客求奇、求异的需求,这时就需要旅游业斥资挖掘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和创新传统艺术形式,强化传统艺术旅游品牌,让民族传统艺术旅游品牌顺利转型,确保二者的良性互动,促进旅游业与传统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4、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苗族传统艺术多层次、全方位的表演与展示,融入到德夯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使二者产生良性互动,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苗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德夯苗族传统艺术保护与旅游业协调发展这一成功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

(1)以利益机制调动对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社区民众才会积极投入到民族传统艺术的保护与挖掘中来,完善了民族传统艺术保护机制;

(2)打造旅游品牌产品,及时宣传、交流民族传统艺术,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鼓文化节、苗鼓王评选等),提升了民族传统艺术知名度,树立了旅游品牌,从而促使民族传统艺术得到认同,进一步巩固其在本民族群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3)以民族传统艺术保护示范效应,推动民族传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群众的参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4)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科学适用的民族传统艺术创新机制,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现代化,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和构筑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环境。

地方传统艺术范文第4篇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传统文化中处处渗透着儒家精神,儒家精神追求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在建筑领域也不例外。近代以来,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珍视传统文化浪潮的推进,环境艺术设计中也开始融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元素,传统文化和传统精神在环境艺术中随处可见。这种趋势和潮流不仅能够展现现代环境艺术的设计之美,还能在无形之中唤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助于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推向国际,吸引国际眼球。

中国传统元素的内涵

中国传统元素是我国特有的,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中国特色的各种符号图腾、蕴藏中国古典文化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各种意向、儒道思想等等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元素。这些元素在服装、绘画、建筑、舞蹈、音乐均有体现,像是中华民族的烙印一样无法抹去,就是有这些元素才使得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自己的特征和符号,与其他各国相区分,为世界文化添光加彩。儒道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思想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及其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讲究天道合一。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道文化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园林追求与自然高度和谐,完美的展现自然景致的特点集中反映了儒道文化精髓,通过雅致精美的园林,中国人欣赏着自然,领悟着生活。具有浓厚中国韵味和元素的环境艺术不知不觉中涤荡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使人们一步步朝着思想进步、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迈进。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不追求与齐整的行道树木,而在意遵循树木植被原有的生长特点和姿态,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建和改造,使之更符合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园林就是这种环境艺术的典型体现,人们在固定的意境中品位自然之美,同时也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现状

1.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较为综合的专业,与多门学科有所交叉,例如:认知心理学、人体工程学、材料学、园林艺术学、装饰、建筑、美学、雕塑等等。这些交叉学科或多或少的包含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知识,有些较为基础,有些则作为主体学科。任何一个地方的环境都与当地的文化紧密相连,没有离开当地文化的环境,环境中出处渗透着当地的乡土风情和民风民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人容易接受此种类型的环境艺术设计,这样的设计才会让人舒心和适应。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够名扬国内外,是因为园林设计中融入了儒道的虚实相生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让人心生美感。

2.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和核心是因地制宜的体现和反映当地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的考虑当地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接受心理,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无可比拟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起步较晚,再加之受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成分在渐渐降低,逐步让位给西方的审美艺术。现代环境艺术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设计,引入和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固然重要,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借鉴西方审美设计思想,忽略中国的传统元素最终将丧失中国固有的民族特色,成为环境艺术设计贫瘠的国家。新一代设计师西方设计的推崇给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众多困难和挑战,长久以往,中国城市的环境设计将丧失特色,成为一刀切的、毫无特点的城市。中国传统建筑较为注重风水,一般在风水绝佳的地带搭建房屋,修建庭院,所谓的好风水,实际上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和谐利用,在风水好的地方搭建房屋让人与自然相处愉悦,精神放松,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人生的智慧和处事学问,这是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审美和接受能力。但是,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至今,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们深受西方设计理念影响,认为中国古代的风水说有极大的封建迷信意味,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已不再使用,对其进行全盘否定,殊不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有益精神的破坏,是对中国古人与自然相处的大智慧的否定。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不可撼动,再加之西方环境艺术设计思想的冲击,在中国出现了许多不中不西,不中不洋的环境设计,无法全面的体现出我国鲜明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在偏远的乡村,受西方文化冲击较小的地方,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传统元素的建筑还有所保留,仍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对这些地方的建筑要好好留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不久的将来还要这些地方寻根。

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1.发扬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既能保持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又能体现中国独有的文化气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艺术创造美的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就地取材,将周围环境因素与建筑紧密结合,既因地制宜,又保护环境,是古代建筑家的大智慧,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建筑成本,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利用古人就地取材这种做法,保护生态环境,体现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引起人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共鸣,在无形之中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推广下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讲究创意和环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元素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创新途径和方法,这是时展的要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增强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文气息

传统文化无疑代表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浓缩和积淀,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现代人要吸收和借鉴,里面浓缩着中国丰厚的精神财富,充斥着浓重的人文气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是对中国精神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继承和发展。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增加了设计的整体之美,还在特有的设计中让人感受到浓重的人文艺术气息,对陶冶情操和审美具有极高的价值,传统人文艺术,能够为枯燥的缺乏灵动和生命力的设计增添人文气息,传递人类对美的情感认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提升建筑的整体美感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建筑师和设计者追求的潮流和趋势,他们懂得把握传统元素的重要性,例如在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风俗习惯等,让居民身处其中感到舒适自在,有久违的亲和感。

3.提升审美过程中的幸福感

审美不仅包括视觉审美,也包括心灵审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观在不断变化,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国际与西方的审美观念,对传统的审美艺术和审美观念有所冲击,但无论怎样,普通大众的审美观仍然朝着更加高雅,更加优美的方向发展,整体来说是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需要种情况下,一味坚持传统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要求,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传统艺术不断改进和提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传统精华的元素,可以让人在享受视觉美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带给人的心灵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烙印,镌刻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骨子里,置身于传统艺术美的氛围中,容易让人产生心灵共鸣和震撼,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幸福感就是人们对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环境艺术设计,这种传统文化在无形之中传递给每个人,让人们在情感共鸣中体验美好的生活。

传统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适合性分析

1.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取

设计师在进行现代环境设计时,为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普遍的采用的做法是对中国传统元素转化提取,以较为抽象的方式进行重构,并没有将传统元素生搬硬套的直接套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善于在传统元素中发现美和探索美,运用各种方法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重整,更好地融于艺术设计。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元素的重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传统美的元素,然后对这些元素进行提取,在提取的过程中,尽量依照原意,对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进行抽象和转化,在抽象过程中保留最原始和本真的艺术气息,在构造形成新的形象后,加其加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为不古板的将传统元素直接拿来机械使用,同时能使我国的艺术设计与国际接轨,在设计中既要不失中国传统元素的本真意味,又要积极探索东西方共有的文化共同点,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传统文化气息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中国有不少优秀的建筑都是这种设计理念的体现。

2.对传统文化进行借用

借用手打是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是指在设计中以现代事物为载体,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与现代事物相融合,而不是机械照搬传统元素,不加以改造的运用。通过借用手法,中国现代版的法拉利跑车完美的将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眼光。环境艺术设计中们最常用的做法是采用现代结构的构造,传统形式的外观,这一方面体现了与时俱进,利用高科技技术进行设计的理念,一方面又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较好的设计方法。或者也可以采用传统的结构设计和较为现代的外形,无论怎样,将传统与现代进行有机的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和需求就是较为成功的设计。

3.对传统的建筑思想进行充分运用

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艺术设计向传统建筑寻根是明智的选择。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在优秀的传统建筑中寻找灵感,进行创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的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较为明显,里面的园林充斥着古代书院的文化气息,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布局使之成为古代建筑的佼佼者,这类传统建筑向人们诠释着中国独有的优秀文化精髓。

总结

地方传统艺术范文第5篇

一、民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间工艺美术的衰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生活的方式,同时在意识形态方面改变了民俗文化。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专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改变,民俗的生活方式逐渐走向衰退,民间美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众多民间美术类型逐斩消失。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提高了民间工艺美术产品的数量,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量,却使得民间艺术逐渐与民俗脱离,传统手工艺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并且没有突出民间艺术的个性。

2.西方艺术设计理念的冲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国内,以致艺术设计教学中西方文化体系占据重要位置,传统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忽视;过于强调西方文化的艺术设计理念,却没有挖掘传统民间美术艺术的文化内涵,所以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中缺乏民间艺术元素。

二、艺术设计教学引入民间工艺美术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的民间艺术是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深刻塑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观。传统的民间艺术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融入民间工艺美术,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融合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艺术元素应现代艺术相结合。教师在高校艺术教学中应将民族文化为指导,探索与发掘民间艺术元素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国艺术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展现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将现代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巧妙结合,从汲取民间艺术中的精华,借鉴传统创作方式和理念,指导生创作出独具本土化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3.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吸取、借鉴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的元素,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作思想,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完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工艺美术相结合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民间美术课程的开展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并且应结合地域发展的特点,发挥地区的优势,立足本土化,根据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对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表述,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的互动,提高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实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教学手段,实现民间工艺美术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创新。首先请进来”是指将民间艺术家请进高校艺术设计课堂,亲身表演、讲授民间传统技艺,并且引导学生提高对周边艺术环境的重视,从而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民间技艺。其次,“走出去”是指学生要走出校园进行民间采风,并且探寻中华民族艺术发源地及其历史,感受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体会民间工艺品的无限魅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