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景观设计

城乡景观设计

城乡景观设计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叙述城乡结合部的特点和现有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从生态保护、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道路景观 设计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社会和经济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带动城乡结合部,而城乡结合部又是城市人民生活供给的主要基地。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各种经济、技术园区的设立,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人员交往和物资交流,使得城乡之间的交通联系越来越频繁,现有的道路已渐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和出行需求。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既有城市属性,也有乡村属性,互相渗透,其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人口构成、产业结构、工作性质等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明显的亦城亦农的城乡二元复合性。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处城市与乡村的交汇点,交通网不像大城市那样完备复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乡村交通以步行为主的那种较为单一的交通模式,其交通形态一般以步行和轻巧交通工具为主,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重型车辆通过,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流日趋复杂,安全性和通行能力亟需得到提高。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和交通的通畅,完善的、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交通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

2.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建设时,要以其交通形态的城乡二元复合性为先导,创建城乡结合部城乡交融、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适宜于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既不能盲目模仿大城市的道路景观设计体系,又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然景观。因此,在涉及到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其与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之间的区别,把握好其中的区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特别是环境保护和道路安全这两点,是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的关键。

2.1注重生态保护

2.1.1保留景观的多样性

城乡结合部拥很丰富的植物和景观资源,在进行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规划和设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保留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能在生态方面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能够在社会文化方面体现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在保证城乡结合部景观多样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因为景观多样而造成的景观的紊乱性。因为城乡结合部的景观呈现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过渡和混合的特点,这些景观交错分布,就可能会表现出景观的紊乱性:景观异质性等级和景观的镶嵌度都很高。所以在规划和设计道路景观的时候,对于景观多样性的考虑,应在原本紊乱的多样性之中赋予规划的条理性和功能的有序性,使得道路景观协调美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2.1.2保留植被的乡土性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区域,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用地、多样化的生态流冲击以及较高频度物种变化,因此,该区域的生态是比较脆弱的。而本地的乡土植物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和气候,不仅能达到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还代表了该地区特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乡土植物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即使是对当地最恶劣的气候条件也能具备良好的抗逆性,其生态效益远远大于外来植物,同时也避免了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另外,乡土植物带有浓厚的本土气息,野趣天成、千姿百态,应用乡土植物构建园林,可为居民提供一个近似于自然林地和开阔田野的环境。所以,保留植被的乡土性,在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中较多地采用乡土植物对于环境保护和人们的审美来说都是十分适宜的。

2.2注重道路景观安全性的提升

城乡结合部的道路景观设计,一般是在已有的道路基础上对其安全性和协调性进行改造。对于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以安全为主的原则,提供车辆、行人一个连续通达、舒适安全的路径,并按照人在道路公共空间中活动的规律、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安排道路公共空间的布局及其中的各项设施,以达到提高道路安全性的目的。城乡结合部道路景观的布局及设施的安排和配置以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需求为主要目标,在形式上符合人的审美观念的同时起到安全引导是作用,创造行程愉快安全的公共环境。道路景观设计还应遵循整体协调原则,包括与周围乡村环境、道路开放空间以及相邻道路空间的协调与有机联系,每一条道路的各项道路设施配置应整体协调,并应综合考虑尺度、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因素,以形成整体、有序、协调的道路景观环境,以达到提升道路景观协调性的目的。

2.3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资源一般来说都为农业用地,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使用性质正渐渐向非农业用地转化,且转化的方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这就使得我们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像人群的容纳量、道路交叉口的设置、路线的走向、景观对视线的诱导等,都必须考虑到今后的规划与发展。特别是在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今后的人流和车流量增长的预计都要考虑到城乡结合部发展快速的特点,预计到人们对出行需要的变化,避免以后因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建造成的浪费。在前期分析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当时周边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该地区今后的发展规划;甚至有时需要在所在地大区位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来进行设计的考虑。

3.总结

由于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条件,该地区的绿地在功能、性质、规模、内容以及建设管理方式上都与城区内部的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具有更加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进行这一区域的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这一区域特殊交通流的交通安全的引导,同时也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为该区域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09.(8):(124-126)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土植物:城市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植物配置;地域特色

Abstract: the regional local plants can reflect this city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ndscape symbols and elements, so in urban gardens to margin in landscape design to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landscape design and research for many years practice, discusses in detail with the local feature of native plants in the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and plant configuration option applied way, and strive to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Key words: local plant: the city garde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plant disposi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景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的设计理念,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这些发展如同一柄双刃剑,它使更新中出现了一些趋同倾向,城市、乡村甚至更为广泛的范围正在失去地域的、文化的、多样性的特色。然而,所建设的场所并不应是无生命的,而是指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一 植物造景的定义

植物造景,即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造景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植物造景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土植物的驯化及大量引种使得造园植物不断丰富,植物配置理论的发展使得植物不再只是建筑的附属物、硬质景观的软化剂,而是开始独立为空间及景观画面的主要构成要素。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

二 乡土设计准备

2.1朴素的设计思想

崇尚自然设计、绿色设计,在原创基础上、不矫揉造作、不夸大事物本身地保持乡土真、纯本色。提倡朴素的设计思想.正是对原材料充分利用,对地方文化充分尊重的表现。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原创的特点。

2.2借景田园风光,保存农业体验

乡村广阔田野上斑斓的色彩、美丽的农田、起伏的山冈、蜿蜒的溪流、葱郁的林木和隐约显现的村落,无处不写着人们对理想生存环境的向往。现代园林设计中.通过借鉴田园风光,使农业景观的作用最大化.从造景手法上取胜,借他物发挥自身的景观作用,增加使用率。比如园林设计时通过设置观景平台和矮墙来欣赏庭院外面的乡村景色,正是借景田园的一种有效手法,在现代城市景观中.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土农业景观除了观光、游憩的功能之外.也兼具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对于城市中的儿童来说,对农业的体验使他们更多地认识了乡土。

2.3向民间学习的态度

提倡向民间学习的态度,加强了人们对乡土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和对乡土景观的热爱,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基于对地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重视对地方传统城市与建筑空间形式的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环境与要求的各种表现手法,善于向民间学习,向群众学习。

三 乡土植物的造景作用

3.1可作主景

乡土植物可单独作为主景进行造景,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观赏作用,如孤植树景观。

3.2可作背景

乡土植物起衬托作用,可作园林其他要素的背景。植物的枝条呈现一种自然的曲线,园林中往往利用它的质感和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常用常绿树作雕塑的背景。通过色彩对比来强调某一特定的空间和景观,加强人们对这一景点的印象。

3.3可构架空间

利用园林植物阻挡视线,分隔空间,从而达到组织空间的作用。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枝繁叶茂的高大乔木被视为单体建筑,各种藤本植物爬满栅架及屋顶,绿篱缪剪整形后颇似墙体,平坦整齐的草坪铺展于水平地面,因此植物也像其它建筑、山水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引导空间变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间上的变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人们的视线、视境的改变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

四 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应用原则

4.1适地适树原则

即尊重科学原则,不同的植物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其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特征点,乡土树种优势体现的很突出,杨、柳、榆、糖及常绿的各类杉属树种,仍是主打树种,它们是经过常年考验的存活之种,是外来树种所无法比拟的。地被、花卉植物也要选择无霜期长,效果好的冷地型的品种,对一些允许游人进入的绿地则应选择牛毛杠等一些韧性好耐踩踏的地被草种。

4.2.植物健康原则

植物健康有无病虫害是园林绿化植物选择的另一关键所在。园林植物材料品种繁多,花繁叶茂,姿态万千,但对园林植物危害最大的是植物的病虫害;所以,植物配置时各树种的病虫害检疫很重要,要严把检疫关,同时在植物配置时还要考虑树种之间病虫害相互侵袭现象。

4.3季相变化原则

四季更迭是大自然的规律,植物亦随之变化,为避免单调、 造作和雷同,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的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息及其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总的配置原则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浓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则。

五园林景观设计选择乡土植物时应体现出植物应用的科学性

5.1因地制宜,满足园林植物的生态要求

植物是生命体,在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竞争,避免种群不适应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借鉴本地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规律,把各种生态效益好的树种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

5.2强调乡土植物的景观功能

园林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四季景色的变化,用生态学理论作指导,遵循植物的发展的规律,营造植物群落的多变性。

植物是园林绿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物候的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设计时可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以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景观,形成季相特色,如舂花、夏荫、秋色、冬姿等。

5.3强调乡土树种的应用,以能突出地方特色

一个城市的文化历史在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如北京香山红叶(黄栌),杭州柳浪闻莺(垂柳),金陵十景栖霞丹枫(枫香),海口的椰风(椰子),苏州的香雪海(梅花),这些植物景观都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

结束语:园林植物景观流于形式,缺乏生态思想的指导;园林材料、造景手法趋同;园林景观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表达缺失,这些都是当前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建设面临的问题。当探讨植物的应用准则、寻找植物在创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园林中的作用机理时,发现把握植物的地域性,用最合理的应用方式发挥植物的特性,创建以植物为主体的城市园林景观是今后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孙卫邦.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中国园林,2003,19(7):63.

[2](美)R.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谭晓红.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4.

[4]余江玲,陈月华.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1):27-31.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农村小城镇建设 乡村景观 农田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225-01

一、农村小城镇建设分析

1.乡村景观建设

由于农村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建设中应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景观进行有机结合,以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小城镇发展中的农村氛围。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实现农村与城镇景观的有效承接,在小城镇建设中不脱离农村发展的根本,以乡村景观为基础实现农村建设的城镇化。乡村景观建设的实质是指对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进一步美化。由于乡村景观本身具有环境优化的性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进行乡村景观建设,不仅实现了城镇环境的改善,也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环境发展。科学的景观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维护地方的生态平衡,对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乡村景观建设,还能实现对乡村文化的传承,通过建设乡村景观,有效维护农民的乡村生活文化,在乡村文化巩固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有力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2.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利工程具有共同属性,都是通过在水利建设中进行科学的工程设计,以科学的工程设计有效调节水系分布及水流流向,进而对农田水系进行调节,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为建立起科学的农田水利系统,应着重对农村的水利状况进行实况考察,依据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实际需求,并结合地理环境做出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水利设计主要由排水和灌溉两部分构成。水利工程中排水工程设计的实质是指对水系中水流进行有效疏导,通过水流疏导保证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运转。农村小城镇的水利建设中,科学的排水设计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也能有效保障农民生活中日常用水的供给与废水的排除。灌溉系统则是着重指农田的水利灌溉,通过工程设计改善农村小城镇的水系状况,进而有效防止土地的盐碱化和干旱发生,在保证农田系统的稳定发展中促进农村小城镇的稳定建设。

二、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融合方式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农村经济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升,使得农村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农村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提出,不仅有效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的问题。为有效保障农村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在建设中通常将乡村景观与农村水利建设相融合,在保证农民正常农村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发展向城镇化建设靠拢。

1.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联系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中,由于农田水利工程能够有效带动农业的发展,因此,工程建设中着重强调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大范围的水利建设的开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如水土流失,乡村景观破坏等,乡村景观环境的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城镇化工程的视觉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村小城镇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政府在开展水利建设的同时,开始着重关注乡村的景观建设,并通过乡村景观建设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机融合,共同促进农村小城镇工程建设的开展。

2.工程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发展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机融合,既保证了水利工程的灌溉和有效的防洪,也为农村居民营造了良好的视觉环境,使农村在小城镇化建设中,经济水平得以提高,文化环境也得到有效维护。工程景观的融合,顾名思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基础上与乡村景观进行融合,如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堤坝建设中,有效结合农村地形,并将乡村景观与堤坝建设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实现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工程景观融合。通过将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进行工程景观融合,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还能在工程建设基础上有效维持乡村景观对农民的视觉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应对农民的乡村景观开发加以引导。由于工程景观融合过程中,强调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基础上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因此,在对乡村景观进行开发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稳固性,因此,为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结构的稳固,在农民中开展对乡村景观开发过程中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3.文化景观融合

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的融合,不仅能够实现工程的进一步美化,还能有效保障农村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文化景观融合的含义,是指在农田水利工程与乡村景观融合过程中,注重工程与农村文化的有机融合,在工程融合中创新设计思路,使得农村文化在工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于乡村景观建设能够更为直接的反应农村的人文环境,因此在文化景观融合中,更加偏重于乡村景观建设。为有效实现农田水利和乡村景观的文化景观融合,应注重在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开展农田水利创新发展,在农田水利的创新发展中,有效结合农村建设中的美学设计,并以农村的文化背景为建设基础,开展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文化景观融合。

三、总结语

伴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开展中将乡村景观建设科学的融合进来,能够保证在农村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有效维护农村的风土文化,使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人文建设共同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中乡村景观与农田水利的融合方式,也为当下城市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淑玲.农村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研究[D].福建农业大学.2010.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元素;模式调查;设计模式;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科技的不断进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对新农村建设这一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我国乡村景观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查并且还要进行景观元素设计,在国外的农村中都实现了结构的调整和功能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的价值。根据当地的乡村景观特点进行景观元素设计,能够有效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就对乡村景观模式调查和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阐述。

一、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也在逐步的提高,城市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现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必须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保留乡村文化和乡村景观,不仅能够维护了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保留了乡村应有的文化气息,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之一。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时,必须要充分了解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当地乡村文化内涵,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来进行合理的设计,才有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和特色,进而能够有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乡村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般的生活。在我国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要先更有效的实现这一战略,就必须要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我国在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方面有着一定的缺陷,有可能导致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不合理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就有可能阻碍新农村的建设。就目前状况而言,乡村景观设计规划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乡村的布局。我国在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政府对乡村景观进行一定的设计,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对乡村的不了解,没有根据当地乡村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与内涵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设计乡村景观中,只是一味的按照城市规划设计,从而丧失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意义与内涵,进而失去了乡村景观应有的特色与价值,所以说,由于设计不合理,影响了乡村景观元素的设计。

(二)乡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一些工厂纷纷的建立在乡村周边,工厂的建立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田地,而且排放出来的污水破坏了原有的乡村景观环境,严重影响了乡村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而不能对乡村景观元素进行设计。

2、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开发对乡村的建设有力一定的保障,拓宽了人们收入的渠道,但是对乡村景观资源没有进行彻底的分析,破坏了乡村景观环境。

(三)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的水平逐步的提高;目前存在着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乡村里的居民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城市生活的居民越来越向往乡村生活,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人们对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建设新农村按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居住环境来进行建设,不仅严重破坏了乡村景观的和谐,而且在乡村中不能有效的体现出乡村的价值与特色,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乡村文化气息。

三、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研究

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拥挤,人口增长迅速等现象,无疑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中,势必要突显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有效的设计乡村景观元素,因为人是乡村环境居住的主体,这一切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都必须要围绕着人来进行服务的,不仅要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而且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各项需求,并且还在要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中突显出人的主体性,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设计。

(二)合理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只有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且还要坚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合理的利用乡村景观生态资源,充分发挥出乡村景观的价值。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对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在设计过程中,要兼顾着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三)科学的设计

1、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出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每一个乡村景观元素设计,针对不同的乡村景观要进行不同的设计,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把艺术性和实用性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元素。

2、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要想有效的建设新农村,就必须要绿化新农村,通过种植模式的设计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绿化乡村,在进行绿化的同时还要保证房屋、设施、交通等多种条件没有任何的干扰,在进行绿化中,还要保证科学合理的分布绿化空间,能够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特色。

(四)体现出文化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出乡村景观的文化性。在设计中,要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尊重和认识,不仅要设计良好的乡村景观元素,而且还要充分体现出当地乡村的文化。不仅要维护原有的乡土生态资源,而且还要保留乡村原有的田园气息,同时也是现代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一种趋势。乡土文化的继承性是乡土景观保存的根本,所以,在不受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对乡土文化特色进行一定的保护,能够有利于实现乡村景观文化生长的能力。

(五)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综合性

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坚持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综合性。在乡村居住的环境中是由廊道、基质组成的镶嵌体。在乡村记住景观中,基质一般都是田地,而廊道大多都是林带,田地和林带二者相互交错形成了网状的结构。斑块动态影响着整体功能,最终影响的是农业景观的整体效益。所以,在进行乡村绿色景观元素设计中,这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必须要对自然景观进行透彻的了解和分析,还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的问题,才能有效的进行乡村景观元素设计,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乡村景观元素设计的重要性、乡村景观元素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景观元素设计模式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从而进行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进行设计,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出乡村原有的历史价值与特色,而且还能体现出乡村景观文化的气息,从而能够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进而在乡村景观元素设计中满足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各种需求。

参考文献:

[1]翟义欣.乡村庭院景观设计模式研究[J].天津科技,2014(02)

[2]杨杰.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现状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2(10)

[3]权春艳,郑革委.系统论在山地型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城乡景观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绿道;生产性景观;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4.050

城乡绿道是指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匮乏的不连续区域,沿着水系、山体、道路等廊道建立,具有生态、游憩、文化、美学等多功能的绿色线性开敞过渡空间。

生产性景观从狭义角度讲,指以多样化的农业要素为景观基础材料,具备一定的物质产出功能,能满足人们对景观色彩、形式等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是一种景观视觉效果较为突出、生产资料可持续,并伴随休闲、体验、教育,甚至有文化传承蕴味的景观类型。

1 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设计原则

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建设中的引入以“发掘、保护、创造区域生物良好的生活、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方向,把绿道由传统的模式转化为景观、农业和生物并存,且相互作用的生态环境体系。使设计场地发展为贴近大自然的并有物资产出的理想状态,最终实现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生态经济价值。

在规划设计中要明确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功能与性质,是要以娱乐休闲为主,还是以农业经济产出为主,不同的定位应符合场地现状的特点,满足场所发展需求。

2 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应用价值

2.1生态价值

与传统绿道相比,在城乡绿道中使用生产性植物种类进行景观种植配置,由于农作物以及其他生产性要素处于生态循环系统中,在植物开花、成熟等一系列阶段中,必然会吸引部分动物、鸟类、昆虫及其他生物活动、栖息与繁殖,丰富了绿道中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使场地更加具有自然趣味性,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

2.2经济价值

生产性景观中植物选取的大多是农业经济作物,并不需要人为的频繁管理维护,场地的参与者、活动者在场地活动的同时能对场地经济作物带来一定维护,使经济物的生长体现自然之美,并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性景观中管理维护的成本。待作物成熟、收获后,不但增加了经济收入,也增强了城乡居民、学生等参与的积极性。

2.3文化价值

选取具有当地特有、特色的经济作物进行配置,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或较为常用的农业生产用具作为景观元素进行装饰。因此,相关的传统农业器具、当地遗留的生产设施或装置,都在场地中得到展现,当地使用者通过生产性景观的参与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并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2.4教育意义

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生产性植物种类及生产元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乡绿道的建设中区,向人们展示并普及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植物原态、生产用具等要素,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增加城市人口对场所植物、环境景观的认知度,从而形成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

3 结语

伴随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城乡绿道已经成为活动、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绿道建设和改造中,尝试将生产性景观介入到规划设计中,重新审视城乡绿道这一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对生产性景观在城乡绿道中的生态、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进行分析,为构建一条集生态、经济、文化、游憩于一体的城乡绿道,提供一定的理论方法与设计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吴敏.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构成、特性与价值[J].中国城市林业,2013(05):1-5+66.

[2]刘滨谊.城乡绿道的演进及其在城镇绿化中的关键作用[J].风景园林,2012(03):62-65.

[3]⒛.杭州市西湖区城乡结合部绿道规划建设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4.

[4]张振兴.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D].重庆大学,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