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式建筑设计

工业式建筑设计

工业式建筑设计

工业式建筑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结构形式;结构设计

我们知道,工业建筑是指供人民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特点是:建筑物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建筑物内部有较大的面积和空间;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复杂,技术要求高。由于工业建筑是以工业生产为导向,它的外形、内部构造与我们熟知的常规形式和固有类型差别很大,处处彰显出功能主义的气息,表现出很强的经济适用性、灵活性和高科技特征。

1.工业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

工业建筑设计中结构的选择是: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材料、施工条件,选择适宜的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易得,施工方便,耐火耐蚀,适应面广,可以预制,也可现场浇注,为单层和多层厂房所常用。钢结构则多用在大跨度、大空间或振动较大的生产车间,但要采取防火、防腐蚀措施。最好采用工业化体系建筑,以节省投资、缩短工期。

由于按照工业建筑建造后的用途会有不同的生产工艺、生产要求,所以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施工条件,要综合这些因素选择出一套最适宜的结构体系。目前常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其中:(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材料比较容易获得,施工便利,既能预制也能在现场进行浇注,而且耐火耐蚀,建造出来的建筑适应面较广。目前我国的厂房常用的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2)钢结构可以采用工业化体系进行建筑,既能节省成本,又能缩短工期,但是要注意防火和防腐蚀方面的设计。目前钢结构在我国多用于大跨度、大空间又或是振动较大的生产车间建造上。

2.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2.1设计基本要求

(1)在对钢结构应力和变形的控制中,有一些要求:①钢梁应力≥强度设计值乘以90%,②钢柱应力≥强度设计值乘以95%,③钢构件变形=变形容许值乘以100%。(2)在钢筋混凝土中,结构配筋要求:①框架梁配筋率在百分之一点二至百分之一点七之间,②框架柱配筋率在百分之零点七至百分之一点一之间,③独立基础配筋率大于等于百分之零点一五,④单桩单柱承台百分之零点一。

总之,结构设计要围绕安全性强、经济合理度高、工程质量高三方面依照国家规程,遵守国家规定来执行。

2.2地基形式的选择

不同的工业建筑形式,设计时需要选取不同的地基形式,通常载荷较大的地方采用桩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弹性地基梁等。从生产型厂房的设计角度看,混凝土标号应符合结构耐久性要求(一般采用C25)。地基的配筋应尽量降低配筋率。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要有详细的工程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只能单独使用,不可重复使用,并要合理调整基宽。砌体结构局部墙体作用有较大的集中载荷,应根据具体要求适当加大地基宽度。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柱下条形基础,如果基础的翼缘板采用缓坡形式,应注意坡角不可过于陡峭,否则施工工艺性较差。

2.3梁和板件的合理设计

(1)挑梁的自重相对总载荷比较小,做成变截面对减轻自重贡献不大,所以应尽量将挑梁做成等截面形式。在计算挑梁钢筋率时,应预留合适的安全系数。当挑梁载荷大、悬挑大、挠度大时需适当加大底筋。砌体结构挑梁深入墙体的托梁长度应满足构造要求,并计算抗倾翻临界条件。(2)过梁的设计可以按标准图选用,但要在施工图别标明选用方法和具体图号。如果门窗洞口较大或过梁作用有集中力时,应通过具体计算验证过梁的受力强度。在设计时,尽量将过梁与圈梁整体浇注,既便于施工也利于抗震。过梁的钢筋不可配置过小,以充分考虑地震时过梁墙体出现裂缝而无法形成支撑的作用。(3)现浇板配筋多借助软件自动生成,例如常用的PMCAD。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减少笔误。在计算配筋时,应考虑塑性变形重分布,将板上筋应力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如果按弹性力学理论计算双向板钢筋应力,结果偏于保守,不必再人为放大。在给砌体结构的板件进行配筋时,要注意支撑在外墙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会对砖墙产生过大的附加弯矩。板配筋尽量采取大直径大间距形式,间距值不小于200毫米,板上板下钢筋宜均匀分布,直径类型不宜过多。在设计时,要注意将现浇挑板阳角配置辐射状附加筋,同时要对现浇挑板阳角的板下配置斜筋。

2.4柱形件的设计要点

在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中,轴向受力构件的应用极为广泛。柱截面选用时,为了经济,宜优先选用钢管混凝土柱或型钢格构柱。如角钢、槽钢、工字钢和钢管,也可用型钢或钢板制成组合截面柱。组合截面柱的腹杆体系有缀条式和缀板式两种。考虑到性价比,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可增加纵向系杆,以减小厂房柱的平面外计算长度。支撑杆件的结构通常设计为单拉杆,或者是一镰一压杆件的组合形式。实际中根据受力大小和杆件长度灵活选用。单杆设计目前处于主流地位,也即在前后片杆件之间不设置缀条,这样便于架设中间穿行管道、楼梯和参观走廊。

2.5科学选用设计材料

针对不同建筑强度要求选择不同型号的钢板,如受力构件选择Q235-B,平台板选择Q235-A,吊车梁选择Q345-C等。选择的钢材要通过国家相关质量检测体系认证,确保质量可靠。在一些特殊要求的工程中选用特种钢材,如高炉炉壳选择BB503,转炉平台选择铸铁板等。在钢板型号确定后,按照钢板的型号配置对应的焊条,如受力构件Q235-B选用E4315焊条,受力构件对焊接要求等级为一级,必须有足够的焊接牢固度才能承担起结构受力主体的重任,没有特殊要求的结构可以选择E4301型焊条。相同原则,助焊剂和焊锡丝也应该具体情况分别对应选用。螺栓和螺母也有性能等级之分,同样要求符合相关规定。

混凝土的垫层与基层应分别采用C10和C25型混凝土,结构受力较大的选用C30至C50。此外还有高温耐热性和防水性混凝土供不同条件要求选用。

除了上述材料的选用外还应该注意钢结构的防锈涂装,避免结构生锈,影响建筑的刚度和强度。

2.6预埋件的合理埋设

在施工图中,设计人员要在结施图中明确标明预埋件的大小规格和定位尺寸。某些单位在结施图中漏掉楼梯埋件,需在现场补埋,费时费力。技术交底时,要特别向施工单位阐明埋件要求。埋件要可以承受一定的附加载荷。工业建筑筒体结构库壁的埋件安装要特别注意,否则出现滑膜时会使埋件移位,造成安装困难。

2.7防震设计应达标

工业式建筑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利好的同时众多院校中添加了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大多数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都沿袭着建筑老“八校”的旧体系。但时代在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演变中,如果教学模式仍然停滞不前,就会导致教学不适于社会需求的矛盾产生。目前,部分建筑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模式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和修改。通过借鉴国外建筑高校以及国内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年级的建筑学教学模式,重点对建筑学专业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调整。本文以东北地区建筑学高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为新的教学探索模式,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教学的改革提供些许帮助。

一、高校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教学改革动因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适用性要求及环境良好度等期望度越来越高,这些都要求建筑师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高校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只有不断地对教学进行突破创新,才能培育出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建筑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下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等,尤其是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当将这些优势条件充分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纯理论教学中,让他们更加注重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摆脱固有的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建筑创作思维。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变性,注定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也应当是随之发展变化的。

(二)建筑市场人才需求的转变

我国建筑市场经历了几十年的迅速发展时期,各个设计单位为了创造更好的效益,将建筑人才培养得更加专业化。当然,高效、高能的专业人才的出现创造了非常多的产值。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建筑人才的综合能力却越来越差,甚至大多数建筑设计师将施工图设计师和方案设计师划分为两个专业。这就造成了前期方案与后期施工交接不完善,方案设计师提出方案不考虑实施性,而施工图设计师惧怕复杂的造型等现象。而在国外,一个项目的建成,建筑师是从最初前期的方案设计到最终的施工全程跟踪完成的,这样才会使得建筑达到真正的高标准。而近两年国内建筑市场的惨淡,预示着我国的建筑市场的供需将会达到一个平稳的状态,那么对于一个项目的竞争就会越来越激烈。所以高校的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应当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建筑的基础上,将规划、景观、室内等建筑相关专业都有较深层次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最重要的设计课程,它是引领学生了解建筑、走向建筑,最终进行建筑创作的一个建筑学专业学生必经的过程。固有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延续几十年,虽有它自身的巨大优势,但仍然需要随着时展而改变。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进行这一方向的探索,东南大学、天津大学以及中央美院等已经开始在高校中建筑学的高年级成立类似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既可以传授相关建筑设计理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参加到真正的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当中。这一举措,能够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为未来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初探

(一)既有教学模式分析

既有的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从专业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高年级的设计课程,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地对所涉及的建筑的相关理论知识及设计原则进行灌输,力图达到对建筑设计的触类旁通。各个高校通过既有的教学模式培育了一批批的建筑人才。但同时通过对各届毕业生的调查,不难发现这种既有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自身极大的缺陷。毕业生在就业后,无法第一时间适应新的工作,因为建筑设计工作的要求和难度是在学校的建筑设计课程中几乎未接触的,出现了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因为既有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基础,却甚少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更多的“纸上谈兵”使得学生虽有一身学问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对于既有的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应进行改革,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更应该进行符合发展需求的改革。

(二)新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对既有教学模式优缺点进行分析后,我们应当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高年级学生在校最后的两年时间提前预演未来的工作角色,让教学更好地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所以,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以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以高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为教授对象,每个工作室教师配置应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组成。其中,讲师和助教来完成高年级学生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同时由副教授和教授进行科研项目及实际工程的教学指导。每个工作室的人数为10—15人,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好的专业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采取双向选择制度,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以及实践工程类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室来进行建筑设计课程学习。我们看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学生提高了自我求学的欲望度,对于经验尚欠或是职称较低的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而对于教授及副教授来说,有更专业的队伍为他们分担科研工作量以及实践工程绘图量。同时,对于工作室的建立应当根据院校所在地域、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生源情况等方面为依据,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以不切实际的改革。首先,一个学校的地域性注定了该区域的经济及特色发展状况,学校应当根据这些地域条件来进行特色学校的创办,使得大部分未来在本区域工作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其次,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室的建立,如果院校的名声大、师资力量强,建立这种工作室的可实施性也就越大。相反,当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时,如果生硬地照搬这种工作室模式,学校要花大量资金去聘请校外兼职教授和副教授,因他们工作十分繁忙,对于这种兼职的教学会受到一定得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较差。第三,学校的生源情况也同样制约着工作室的建立,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并从中获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会使得他们无法跟上快速的设计进度,久而久之对建筑设计产生厌烦心理。

(三)新教学模式的发展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应有较为清晰的思路,首先,应具有创新性和职业性。这一点体现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的建筑设计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层面,应站在人类环境改善的更高层面,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建筑方面的相关应用。所以在校期间,对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应当融入更多绿色环保材料、能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同时,未来的建筑师从业资格会越来越苛刻,建筑师担负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在校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中表现在可以把部分建筑设计的题目转变成小型的实际项目,让学生从头至尾真正地参与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未来建筑师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感。第二,合理的课题选择是十分关键的,既要能够与未来的工作有所衔接,又要对重点难点的技术问题有所涉及。第三,应摒弃过去教学中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和教师把交流作为教学中的常态。尤其在高年级的建筑设计学习过程中,应当让学生跟随老师更多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不仅可以减轻教师工作压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与老师的沟通的同时还参与到了实践当中。当然,这种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于根基尚浅,存在着许多制约性问题。首先,一般高校每个年级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人数在40—60人之间,如果以10—15人的学生数量为一个工作室规模,那么至少需要分成3个这样的工作室,这对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第二,每个工作室中教授和副教授作为带头人,必须同时具备科研和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只是做学术,那么工作室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第三,由于每个工作室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研究方向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会存在各个工作室发展不均衡的一系列问题。最后,由于工作室对高年级学生开放,即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那么如何平衡两个年级的其他课程,而将学生共同没课的时间统筹起来进行工作室教学,也是一大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潜在的风险。

三、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新模式的实施策略分析

(一)既有教学大纲的调整与重构

大部分高校建筑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题设置上多以建筑功能分类为主要原则,以建筑的规模大小及难易程度由低到高排序设置。这种设置只关注到了同类型建筑的共性方面,却忽略了自身的建筑特性,譬如建筑和周边场所的融合、建筑技术、建筑文脉及历史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对教学大纲的调整,结合“工作室”的教学新模式将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作为教学框架的主要支柱,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即以建筑设计课作为主要支柱,设置相应的理论课分支,同时还要将技能培训作为基础。为适应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可将建筑设计课灵活地设置为必修、选修和专题研究等多种类型,提供更多地选择。教学大纲调整的重点在于设置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核心主干设计课程,但同时应注意避免知识的重复,应扩大设计体系的脉络和交叉。而对于选修课和专题研究两种类型的教学大纲则更可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分类设置。重构后的教学大纲应以职业教学为最终培养目标,并通过“工作室”模式得以实现。

(二)对实践教学部分的补充

明确以教学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新的模式改革,就应当将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作为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所以,应当对欠缺的实践部分加以补充。这种实践教学的补充应当提前至大三就开始执行,同时应设置相应的考核和评分体系,来完成对实践程度的评估和跟踪,不能让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因此,“工作室”模式不仅仅完成理论教学,也同样作为实践教学的课堂,教师应当带领高年级学生更多地参与实际项目,从方案前期与甲方的沟通及方案创作,到中期的方案深化以及后期的施工图设计一体化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地称之为实践教学,也才能对未来的工作有所益处。

(三)“工作室”模式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任何体质都需要有合理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才会正常良好的运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如果缺少适当的管理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就会无法支撑,也就无从考核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当然,“工作室”模式中,主要管理者应当为教师,并培养出个别学生协同管理,同时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要群体,但并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还应邀请校外专家参与到考核评价中,给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当然,还需要学生自身的总结以及学生之间的互评,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的区别,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教师也能在其中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四)对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既有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个体应有较高素质,而对于“工作室”教学模式来说,则应该要求每个工作室中的整个教师团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应当形成梯队式教师构成,即从教授到副教授,再到讲师以及助教,甚至还应有校外的工程师参与其中,这样完整的梯队才能更好地支撑起一个“工作室”。跟既有教学模式相比,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渊博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有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尤其是对工作室中的带头人的要求会更高。这样,由教师团队中的带头人带领教师骨干,再由教师骨干带领年轻教师形成教师的高素质团队。

四、结语

教育是一个时代改变的主要推动力,教育不改革,社会无发展。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对既有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总结其不符合现展需求之处,从而大力提倡采用以教学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室”模式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同等重要性,并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设计中,避免未来参加工作时无法融入其中等问题。建筑师的职责是为普罗大众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环境,每个时代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都是不同的,所以建筑学专业的教育应当时刻走在核心区。教学前沿,才能追赶上不断变化的人类内心需求。在不断对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积极分析建筑市场人才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等方面,为改革提供一个较为明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永东.以提高实战性为目标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58-159.

[2]刘长安,仝晖,周琮.以生态建筑学为导向的建筑教育模式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5(5):539-542.

[3]王德海,邱凌燕,彭昕.新建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12(2):267-268.

工业式建筑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建筑;设计要点;发展趋势;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从以加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转换为以电子信息工业、生物工业、化学工业、新能源工业等为主的轻型工业化的朝阳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建筑跟随着新型工艺的要求也朝着工业化、节能、绿色、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必须更新设计理念,根据现代工业的要求,设计出充满现代感和时代感的工业建筑。

一、现代工业厂房建筑的设计要点

1、工业厂房建筑形式和结构形式的选择

设计人员在确定工业厂房建筑的形式和结构形式时,要根据工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操作时的空间、温度、湿度、防腐蚀和产品特性等的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人员要在保证工业厂房建筑生产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利用设计手法,创造良好的工业厂房生产内部以及外部空间环境。在结构形式的选择上,单层厂房一般采用排架结构,多层厂房一般选用钢框架结构。排架结构可以实现大的跨度以及满足大的平面外变形要求。同时这样的结构形式也施工快,用料省,建筑构件占的使用面积少,留出更多的生产空间。

2、工业厂房建筑内部功能设计

工业厂房建筑功能可以分为生产设备区、辅助生产设备区、生产材料堆放区、产品堆放区、人行通道、交通通道、生产人员辅助用房和公用设备用房区域等。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工艺流线使场地布置以及建筑布置是使人、车、货流线合理科学,尽量使流线最短,占用的面积最少,洁净和污染的区域要分开,用电负荷大的设备集中布置,洁净要求高的房间就近布置等合理的安排各个功能区的位置。这样不仅能为工业厂房管理提供方便,还能使公用站房尽量集中布置,节省用地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常见的工业厂房建筑内部空间形式有跨间式、单元空间式、大厅式等三种情况。跨间式是指由不同数量的跨间组成,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跨间纵向具有明显的透视轴线。这种形式通常适合不同流水线的相互配合,通过纵横跨组合的方式,将生产流线进行组合。单元空间式主要针对方形或近似方形柱网,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这种形式适合相对独立的工序,相互用廊道或者公用站房、辅助用房连接或者相隔,适合通用厂房组合或者独立的设计单元。大厅式空间主要大跨度网架结构或者管桁架结构。这种形式可以造就高大的空间,适合有特殊要求的工序,比如电磁屏蔽试验大厅,给人的空间感犹如到了宇宙中,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3、工业厂房建筑技术设计

工业厂房建筑技术设计更偏重工业化的成熟技术产品。尽量减少在现场施工时用的材料和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缩短了工期。比如护采用压型彩钢板、彩钢夹芯板等工业化程度高的产品。在建筑围护结构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防火、经济性、耐久性、后期维护方便等问题,从而为工业生产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稳定的环境。在大面积地坪设计中,要特别考虑设备及堆载的重量对于地面强度的要求。一般会在地基处理中采用桩基或者换土等处理办法,减少荷载造成的不均匀沉降。也会在垫层配筋、设置伸缩缝或后浇带、面层采用局部抗裂钢筋等措施,避免地面不规则裂缝。

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

1、工业建筑的大空间、大跨度和高层化趋势

工业建筑的占地面积一般很大,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以及工业生产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各种大型机械设备不断得到应用,对建筑面积的需求量也呈现增长的趋势,因此必须不断开发工业建筑的空间利用,为使工业建筑内部的空间更大、布置更灵活,一是需要减少柱子、墙体的数量,因此,大跨度、大空间的工业建筑将会是现代工业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二是可增加工业建筑的高度,充分开发土地可利用空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建筑高层化无法实现的因素主要是机械设备重量太大,一方面很难将其运输到较高楼层,另一方面对高层建筑的楼板承受负荷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楼板承受荷载的能力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强,同时工业生产自动化流水线也向着重量轻、体积小的方向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可考虑将较低层数作为生产用房,而将较高层用作办公等,这些都给工业建筑向着高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单元化设计

单元化设计就是采用标准柱网的结构将工业建筑设计成标准单元,一方面有利于工业建筑的整体规划,增加工业建筑的通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厂房的扩建,是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单元化设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总体规划,分期建造。这种方式有利于节约前期投资,便于工业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扩大生产规模,并且由于单元化设计的通用性,简化了后期的设计,在工业建筑扩建时对既有建筑的正常运行无影响。第二,用定型的单元组合成厂房。这种方式可根据设计要求直接组合,极大缩短了工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且对于后期改造来说,只需要更换某单元即可,可根据使用功能的要求快速完成改扩建。

三、工业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

1、工业建筑设计的空间创新

工业建筑设计的空间创新要从内部创新和外部创新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内部创新就是要提高内部空间的可变性。空间是建筑的灵魂。只有内部空间具备了较高的可变性,才能拓展空间的生长性,才能更好地满足工业建筑的建设施工要求。内部空间的创新,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现在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和谐的现代化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外部创新就是要设计出既能满足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又能保持自身特色的建筑,通过工业建筑建立和城市间的互补关系。同时,在设计上,要注意优化厂区环境,提高绿化程度,追求建筑物与自然的融合。同时注意投资成本的把控和占地面积的精准计算,注意节约成本。此外,外部空间的创新要拓展员工的生活空间,建立舒适宜人的休闲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工业建筑设计的形象创新

虽然工业建筑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生产,但是工业建筑的形象创新不仅不会妨碍生产的进步,反而能够带动工业旅游的发展。现代企业大多都时刻注意自己的企业形象,通过对工业建筑的形象创新,能够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在民众心目中的印象,无形中节约了广告宣传费用,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工业建筑设计的形象创新应该积极响应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建设节能型环保型社会的潮流,在设计上,注意采用彪炳清洁生产的绿色建材,充分利用绿色植被进行形象设计。同时,将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特色产品、商标等能够代表企业特色的东西符号化,运用到建筑设计的形象创新中。

3、工业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

工业建筑设计的技术创新,就是要实现结构创新、材质与表皮创新以及建筑设备的创新。满足空间要求,追求个性是实现结构创新的最根本要求。破碎、拼贴、变形、交叠、穿插、扭曲、悬挂等新兴建筑模式语言在建筑设计中的推广和应用,拓宽了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数字化的设计工具也使得设计师的结构创新更加容易实现。材质和表皮的创新突破了传统缺陷,日益走向多层化、图像化、符号化,节约了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与设备的关系处理也是设计师重点设计的一环。通过设备的技术化处理,使得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建筑和设备形象日趋完整、和谐。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工艺、新材料使工业建筑有了更多可能。持续性发展也对建筑的节能生态有了更多的要求。这都使得建筑师在工业建筑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在工业设计上有了更多的设计灵感。

参考文献

[1]陈海.对当前工业建筑设计及发展趋势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1):184-185.

工业式建筑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图像;图像表达

1 建筑图像便于人们观看建筑方案的形象,并对其形成判断

建筑图像本身作为应用技术与设计艺术的结合物,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研究课题。有研究者正致力于建筑工程方面的图像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工程投标及施工等过程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建筑图像形成直观和准确地判断。

1.1 图像表达和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

广义上,图像就是所有具有视觉效果的画面,它包括:纸介质上的、底片或照片上的、电视、投影仪或计算机屏幕上的。国际图像艺术推广机构对图像处理流程的阐述是:图像处理是对图像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使其满足视觉、心理以及其他要求的技术。图像处理是信号处理在图像域上的一个应用。大多数的图像是以数字形式存储,因而图像处理很多情况下指数字图像处理。

1.2 建筑工程图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

建筑工程图是以投影原理为基础,按国家规定的制图标准,把已经建成或尚未建成的建筑工程的形状、大小等准确地表达在平面上的图样,并同时标明工程所用的材料以及生产、安装等的要求。它是工程项目建设的技术依据和重要的技术资料。建筑工程图包括方案设计图、各类施工图和工程竣工图。由于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任务要求不同,各类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度和方式也有差别。方案设计图主要是为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和供有关领导部门审批服务;施工图是施工单位组织施工的依据;竣工图是工程完工后按实际建造情况绘制的图样,作为技术档案保存起来,以便于需要的时候随时查阅。

2 建筑设计领域图像表达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最近几年,未来主义的建筑设计大师们在建筑视觉方面的影响表现得异常耀眼,无论是库哈斯设计的中国央视新大楼、安德鲁斯主笔的中国国家大剧院、还是扎哈・哈迪德“操刀”的意大利卡利亚里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充分展示了设计师们对传统建筑形式的突破,并创造出一些全新的建筑图像表达形式。从他们的设计图像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建筑空间的非物质属性和对文化符号的构筑。

2.1 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以视觉为中心的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符号传播系统发起挑战。图像化造型是一个显著的特征,这种造型和符号所追求的是引发受众的深层次对文化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库哈斯伦等人执教的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在现代世界新的文化形态作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型方面有着很好的尝试。

因此,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中,文化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现代传播科技构筑了全新的文化传播系统,以“图像”和“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系统构筑了我们新的视觉生态环境。

2.2 当前建筑工程领域在图像表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管理,国家出台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等法规制度。这些制度通过对各类建筑施工图等图纸进行审查等形式,来保证建筑设计过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合格才能准许施工,能有效保障建筑建成后的使用不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健康、环保,以及其他公共利益等造成损失。

除施工图外,建筑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手绘建筑表现图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绘建筑表现图是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及室内装饰等设计行业中应用较广的一种图像表现方式。它的目的主要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客观上也是设计师与客户进行项目沟通的桥梁。因此手绘建筑表现图既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门借助图像传达设计思维的语言,正因为如此,其在现今设计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建筑业的增长速度很快,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建筑图像表达方面主要体现在:其一,无论是设计和施工方,还是客户方,存在着刻意压缩前期推敲设计方案,不求图像表达的准确和美观问题,过于追求建设工期的现象,其中一些建筑施工图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欠考虑或赶工期等原因存在一些问题,给设计方、施工方,乃至使用方等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其二,红火的建筑行业也形成了投标环节激烈竞争的局面,部分建筑设计从业人员急功近利,片面强调建筑图像很“炫”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深究建筑图像的准确性等问题。

2.3 建筑工程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

在中国,建筑工程图图像表现研究的应用领域,还未形成具体模式,同类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过去,建筑设计的过程就被看成是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图像对于建筑师而言就好比战士的宝剑一样重要。那个时候建筑图像主要是通过草图表现出来的。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推进,科技发展的浪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在计算机日益发达的今天,很多建筑师逐渐地关注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图像表达的培养。

建筑工程等行业亟须建立一套图像表现规范,视觉形象统一的模式。使过于专业化的工程图,通过技术与视觉艺术化处理,在保证信息传递完整和准确的前提下,让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过程交流更顺畅,让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能对工程图形成直观和准确的判断。

3 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方案图、透视图以及施工图等的绘制是整个设计过程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些阶段,设计者和图像绘制着密切配合,将头脑中创意构思出的建筑形象逐步由抽象到具象,模糊到清晰,并在位置、尺寸形状上落实出来。这些绘制建筑图的阶段,应该调动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用途,满足使用方的功能使用要求;在建筑形象上要配合功能定位,既落落大方,又独具美感,牢牢把握住建筑实用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3.1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组织建筑设计图纸,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保障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设计一般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依组织实施的流程分别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三个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方案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筑方案的宏观定性;初步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是各专业对方案的宏观定性;施工图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施工图设计的主要阶段,是各专业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工程实施的具体量化。

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规范针对建筑施工的表达主要分两个部分,即文字部分和图形部分。文字部分包括:封面与目录、建筑设计说明、建筑施工用料表、门窗表、节能及日照计算书;图形部分包括有: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详图等。

无论所设计的什么类型的建筑,无论建筑规模大小,均严格按照以上规定组织建筑设计图纸制作,并开展图纸的图像表达制作。这是进行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规范性保障。

3.2 充分汲取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研究的最新成果,跨学科进行研究是建筑工程图像表达研究的主要思路

通过前文对国内外建筑图像表达方面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对具有典型性和类比型的图像进行试读;对繁杂、复样的表达形式与手法进行概括;对不同应用领域、不同面向的图像,从媒介形式与材料技法的角度进行阐述与分析。以上方式可以采用文献归纳法、图像分析法、综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3.3 确定研究范围,重点及创新点

对建筑图像的表达研究,首先必须力求准确定义建筑图像的表达形式,站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把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环节中各种复杂的、综合的图像视觉关系,通过直观且相对规范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起到指导工程实践的作用。研究者宜直接参与到建筑设计工程实践中,跟踪和调研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研究内容。

(1)研究范围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部分:其一,建筑图像运用于非构件性符号。它在建筑空间中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信息载体,发挥着所含信息的传播作用,是以一个单独个体的形式出现的。其二,建筑图像作为功能性构件。它与空间的其他部分共同组成了整体,以此种形式传达空间中所包含的信息。其三,建筑图像运用于建筑结构形态。将图形设计中的构成原理应用于建筑结构形态,使建筑结构具备了图形的因素。

(2)研究的重点。其一,充分调研行业及企业,了解评审专家、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对建筑图像表达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建筑设计、投标及施工等对图像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对国内外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绘制的建筑设计图,在色彩渲染等方面的最新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其三,借助设计学科基本理论,分析建筑设计方案图的图像表现在视觉形象构成、图形结构要素等方面的基本模式;其四,相关建筑设计工程投标的标书文件对建筑图像中涉及的材料视觉、触觉等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3)研究方式及创新。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当代艺术、现代建筑理论、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建筑工程制图等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和互融研究成果,来论述建筑工程投标领域图像表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综合研究的方法避免线性研究的局限。

并且,利用计算机软件及图像交互技术,借鉴现当代实验建筑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进行一系列建筑工程图像设计实践,尝试建立基本的实验模式。

突出应用领域的创新是课题研究的根本课题,重点解决应用层面的几个问题,如工程投标图集过于枯燥,图像不够美观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直观;解决工程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间沟通不顺畅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图的图像表现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 李顺.图像处理技术在建筑视图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 朱建国.论土建工程图表达能力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13(06).

工业式建筑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建设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43-01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但在建筑行业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水平依旧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也逐渐增多,在工程管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我们现代化的建筑行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各种管理中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现代化建设项目管理理念。

一、建筑行业建设管理现状

(一)存在浪费现象,缺乏创新型。项目设计和工程的造价在工程投标前期就已经确定了下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不是一个单位的,会存在一定的沟通问题,导致建设项目的时候出现一些浪费现象,从新对设计进行优化会存在一些风险,一般设计单位也不会轻易的优化之前的设计方案,这样就导致了造价浪费行为的产生[1]。

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各司其职,两方很难做到紧密的合作,设计单位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行业地位,而施工单位只需要按图纸操作,力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不是进行设计创新,这就导致了我国建筑建设施工方面创新成果不突出,工程管理模式日渐僵化,建筑施工缺乏优秀的工程管理模式。

(二)招投标模式存在问题。当前的投标竞标机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围标、串标的现象比较普遍,技术评标很难真正的落到实处,投标人的一些资质满足后只关注报价的问题,对施工方案的设计不够重视。现行的投标模式中,一些附加条件反而成为竞标的关键因素,被赋予较大的作用,导致投标过程容易被认为的操控,进而引发腐败现象的出现。

二、建筑行业建设管理的改革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进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工程项目也不断增加,对工程建设中的管理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许多新型的管理模式在国际上也就应运而生,这些管理模式结合了现代建筑行业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工程项目的完成[2]。国际上对建筑行业建设管理模式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建筑行业也面临了更多的挑战。所以,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我们来说也就越来越重要。具体改革策略则如下所示:

(一)项目管理的模式有待改善

FIDIC合同条款是国际社会建筑行业比较认可的一种管理办法,它使用与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这种模式,而我国建筑行业设计和施工是两个分离的工作,导致其不能在我国广泛的使用,对它的应用也是一种改造为自己所需服务[3]。FIDIC合同条款在国际上被很多国家使用,交易过程简单,各类工作人员只需围绕合同展开相关工作,对每个项目细节的分工较为清晰,我国的管理办法是业主们自己制定的,模式复杂多样,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当前的建设管理模式下,相关工作人员容易产生创新意识的懈怠,缺乏相应的动力激励机制,缺乏相应的管理理念。

(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的优点分析

我国建筑业一些问题的产生和我国建筑行业的设计和施工相分离的建筑管理模式有密切的关系,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采用设计施工总承包制度,设计施工两者的结合可以有效避免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招标过程的公平竞争得到很好的加强,避免出现一些人为操作招标的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此模式具体有几个优点:

(1)回到招投标的本质,实现建筑产品的最大价值。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给投标者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投标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本单位的一些突出优势,制定出有竞争力的投标书,实现完全的技术性评标,从根源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出现,简化了评标定标的过程。各投标人会设计出自己的最优计划供业主选择,相应的会减少项目成本,实现建筑项目的最优化建设[4]。

(2)建筑行业建设管理工作会更加顺利的进行,项目的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工程建设会进行的更加顺利,减少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项目的实施主要是总承包方在标准化的程序下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避免业主由于经验不足导致项目失败的可能。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一般是总价合同,这就要求总承包商对设计施工和具体工程落实方面系统考虑,提高造价的控制水平。

(3)有效形成创新型机制,有利于行业发展。为了提高自己公司的标书竞争力,投标方就会千方百计的进行技术创新,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改进,努力形成自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这一模式的推行需要相关法律制度、项目建设等等多方面的支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供大家参考:1、加快推动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的实施。2、以初步设计阶段为最合适的切入点。3、推进大段标的招标工作。4、施工企业发挥主体工作单位的作用。

(三)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

建筑项目进行施工时,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以保证施工人员、管理员、操作人员的人身健康,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处于长期稳定的发展状态。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属于比较复杂的工作,因此,应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5]。①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让每个员工均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提升自身责任感。同时,施工企业要制定针对性的奖惩制度,确保把工程安全管理责任落到个人。如果发生安全施工,需做好施工现场安全调查工作,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②加强施工现场监管力度,能有效消除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隐患,做好关于安全事故的预防工作,将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最后,做好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检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检查,从根本上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与建筑工程有关的教育工作,对施工人员技能展开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筑企业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学习,不断更新建筑理念和工作模式。

结语:

我国建筑行业实施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对解决解决当前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促进建筑行业的结构优化,重新构建建筑行业建设管理新模式,对整个建筑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广设计施工承包模式,让其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汪建军.综述我市建筑行业的建设管理不足及改善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2] 齐威.浅谈工程建设管理与工程经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4):2695-2696.

[3] 何洁洪.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6):1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