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核心素养;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对今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地理学科素养。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转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加快培养综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不过,目前学校教育中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为了提升学生考试成绩水平,地理课堂教学中依然以传统教学理念。而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的案例教学发展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养下地理课堂的案例教学工作,对于我们做好地理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案例教学开展中,不同教师也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持有积极态度。不过,在实际过程中,推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认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认为地理学习中仅仅通过死记硬背便能够过关。整体上看,学校管理中,对于地理教育内容及其价值普遍缺乏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面,认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从教师层面,由于尚未对地理教育的认知特别是对于地理教育核心素养的认知没有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因此,地理课堂案例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会忽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教师案例素材选择渠道单一,尚未形成系统化案例素材库

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素材来源主要以网络、课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过,在各种各样的素材来源下,如何选择与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则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去筛选。在案例选择中,部分教师仅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识性。因此,案例选择的针对性不强,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地理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建立系统化、专业性的素材库,教师具体应用教学案例时,每次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筛选。

(三)案例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地理案例教学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缺乏一定的引导。相应的,在案例讨论中,教师也缺乏对于学生案例讨论的指导,甚至存在着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违背的情况。同时,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大多以小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汇报方式为主,而在讨论中很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讨论不积极、不主动的情况,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提升建议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知

提升核心素养在案例教学中的认识水平,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升合作及互动性水平。同时,教师也应该重点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推动地理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在日常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确定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应用到地理案例教学中来,在能够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推动学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来找出并分析问题,通过不断探索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来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能力。

(二)确定案例筛选原则,建立案例素材库

案例筛选中,地理教师应该按照典型性、客观性的原则做好案例筛选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案例选择时,教师还应该以客观事实为参考。在案例素材选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习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重点做好案例素材库收集整理工作,结合生活实际做好素材更新。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近年来,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及运用,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我国的一些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核心素养也被不断提及。本文针对国内外的核心素养研究背景进行分析,随后研究课程体系的建构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基于语文课标的三维目标,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得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核心素养。以及在核心素养这一因素下,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三维目标;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知识竞争时代,人才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的迫切需要,人才竞争也成为判断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培养出适合时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核心素养的研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在教育的过程中,须从感性到理性,深入的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三观,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言行,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才。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核心素养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时至今日有着相对完整地体系,西方许多国家,将核心素养的研究当做推动国家课程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核心素养作为指引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在我国教育改革、课标制定、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在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之前,我国的研究者们大多是围绕着国际各个国家或组织的核心素养介绍进行的。

一、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现状

20世纪到21世纪教育改革达到了发展的重要阶段,核心素养作为改革中的重点和中心问题,引起了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视。国际上大致把核心素养分为两种潮流,第一种是以“知识社会”为背景界定“关键能力”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选择”。欧盟借鉴这个定义确定了自己的“关键能力”,并作为本区域内教育政策的方向。第二种是第二种是“21世纪型能力”。美国大刀阔斧的进行必要的“资质”与“能力”的研究,由此产生了培育“21世纪型能力”的教育改革运动,不论是对美国本国还是对国际教育界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两种潮流的影响下,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提出,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可以按照地域划分,对欧盟、北美和大洋洲、亚洲等三个地区核心素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比较,他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在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几乎在所有国家与地区都把教育目标培育的“素质•能力”当做重要的研究对象。二是“素质•能力”,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说法,包括通用能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21世纪型能力、共同基础、核心力量、通用技能,等等。三是核心素养大体可以分为“基础素养”、“认知技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1]

二、我国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部讨论

2013年5月16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核心素养的正式研究的开始。2014年,教育部发行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教育学者以及专家,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内部的实践,提出一系列真正符合中国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尤其是对于我国“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该研究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核心素养的确立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试行稿正式,标志着这项历时三年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修改更正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该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试行稿指出,核心素养是是每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一名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以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

三、课程体系构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一)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

各地区实际情况略有不同,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体系,也有所不同。部分研究者认为,国家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相互关系大致呈现三种模式:核心素养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美国模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素养的芬兰模式以及通过课程标准内容设置体现核心素养的日本模式。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课程状态主要表现为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落地的最佳载体必然也只能是课程。但在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中,教师和家长显然更偏向直观的提高分数,而非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了所谓的“课程转化”,把最上位的核心素养转化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台湾核心素养就是在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上结合了台湾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来“国民核心素养”的意象。核心素养被分为自主行动、共同互动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了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内涵。总体看来,各个组织以及地区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几乎都是在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入了符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地域特色,以更好的适应核心素养的推行。在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对核心素养体系的研究,即“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上位问题。另一条则是在各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具体构建研究,即“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的下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课程的具体关系,也是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和归宿

语文是什么,即语文学科属性问题的一直存在争议。在语文单独设科时,叶圣陶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语文姓语”,吕叔湘、张志公二人也都同意这个观点。语文核心素养是构建现代语文教学体系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是人文学科,而且是母语学科。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观念,注重人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而且要使学生受到语文丰富的人文精神的陶冶,使他们能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培养他们文化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展,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众生不熄地燃烧下去。”[2]在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提高教师素养,是教师能够对于学科性质和学科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四、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及实践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如果课堂教学只是一昧的注重知识技能,那么三维价值目标就会成为空话,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的“育人”功能则完全没有实现。在语文课程中,核心素养应该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在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紧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主要指的就是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传播信息,语文教学则是如何的传播知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很显然,有的教师就是在教教材,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有的教师则是用教材在教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利用教材教给学生“语言表达”、“文学思维”、“民族文化”。这些因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核心素养的总框架中,如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非常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要纠正以往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重视学生语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深化教育的观念,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优秀的语文教师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把理解课文所必须的知识解释给学生,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自己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判断,这便是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的语文学科教学。

(三)针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现实的脱轨的解决办法

课程要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设,并能有效支撑各项具体目标。许多学校都在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但是大多都是应景敷衍或贪多求全,暴露出课程种类单一、组织实施散乱、课程目标与文本不对称等弊病。学校的课程建设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组织实施,真正实现目标和路径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改变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要更多的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语文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提前进行测评,认识到每个班级及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这样才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语文学科的普遍性,在高考的这根指挥棒下,中学语文教学往往容易成为一个最容易忽略的学科。但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因此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总结及展望

核心素养的研究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教育的本质即“育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也一直都提倡对于人的培养,如今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重视,有利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的国际潮流[J].中国教育报,2016.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思政教育模式 教学创新 问题研究

一.高校党建工作中如何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政治建设趋势来看,要想在现代高校的党建工作中深入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就要求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和硬件设施条件来建立特色化的党建工作模式,以学生的教育为重,从学生基本的教育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做好学生的党建工作提升学校机构的工作效率。因为高校思政教学工作开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提升学校机构的工作效率,学校的各个机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开展自身的教育工作,结合学校的建设需求来统筹合理的分配教学资源,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将本校的学科特色和教学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F代高校建设过程中要想做好学校的建设工作就要结合同志在全国高校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深入贯彻执行特色化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高校的教育事业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同时,高校的党建工作开展在基于会议精神的重要基础上明确自身定位,要将“培育人才、锻炼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在保障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的关注社会,关注世界,根据其自身认识的不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工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如何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建设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之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引导我国高校迈入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我国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的不同科学合理的培养人才,还能让高校在政治化建设中增强自身的核心凝聚力,形成特色化的办学优势,向世界顶尖大学行列迈进。因此,现代高校建立特色化的思政教学体系对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有着重要影响,作为高校自身而言,就要根据教学需求的不同通过设立政治专业课,选派专业的政治讲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要在满足学生政治思想塑造的前提下让学生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意识,积极服务,积极的奉献,在社会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将政治理论与自身实践牢牢的结合,完善自己的思想认知。同时,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学体系建设就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建设和政治作风建设,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来完善学生的思想认知,将教学资源协调分配,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来加强学生的政治引导,能够在教育方针的引导下来加强学校的政治管理,重视教师的师德,能够让教师以自身作为表率,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和带头作用,以政治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完善来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需求来帮助学生形成完善政治认知模式,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政治实践、发扬艰苦朴素的学习精神,积极地创造价值。

三.建立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能力

政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有机形态,对大学生清晰的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形成科学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清醒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弥补自己政治能力的不足,形成理性的思想逻辑来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因此建立特色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就要将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各个高校就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政治素质,设立不同层次的思政课程,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思想政治理论,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情操。同时,高等院校还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开展,能够多元化、多渠道、多种组织模式想配合的方法来合理的组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根据自身所学习到的政治理论来进行志愿服务或是社会实践,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来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价值认知,提升政治能力。另外,高校在自身思政教育模建立或改进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差异,依据学生的活动兴趣或是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合理的分配活动资源,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参加,都能进行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政治体验,增强思想觉悟,提升政治理论水平。

四.建立高校特色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现代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建立的过程中要想充分提升教学效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思想意识的重要提现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其政治思想水平。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要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既要设立相应的教学情景来丰富学生的精神视野,也要依据高校学科院系设置的特色,组织不同的思政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积极关注。因为高校中不同的院系有着自身的教学特色,有着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而特色化思政教学模式的设立就要因地制宜,依据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不同的思政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价值体系,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会到政治理论学习的乐趣,提升自己的政治认识。同时,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将培养人才,立德树人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目标,要能够结合现代化办学理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运用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来积极的进行实践,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直接转化技术生产力,积极的进行创造,通过创新的精神来树立崇高理想,塑造自己的核心素养,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五.高校思政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

深入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发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要想全面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结合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来开展相应的思政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塑造,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分门别类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信仰,养成科学精神,积极的进行科学实践。因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政治思想塑造需要科学文化的注入,政治意识的增强也需要科学方法的引导,只有将科学文化与政治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观来认识世界。因此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将科学思想传播作为首要义务,结合政治思想教育最大程度上传递科学思想,通过组织活动或社科实践来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科学理念,让大学生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其启迪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思政教学活动中也要搭配一些科学实验活动或实践活动来陶冶大学生的科学情操,要让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事物的发展,具备科学思维,以科学的逻辑来思考问题,逐步的形成创新精神,不断地突破自我进行创新,形成科学价值观来积极的改造世界。

六.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强高校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的培养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当中要办好当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要狠抓高校党风建设和作风建设,保持高校的淳朴学风、政风,帮助高校党员干部完善自己的政治认知,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才能快速推进特色化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培养就要保障高校党员干部有着正确的思想认识,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够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够以较高的工作热情和较好的服务态度来履行自己的工作使命,保障高校政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因为思想政治意识对于党员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能够促进党员形成较高的思想意识和高度责任感,促进党员干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对政治工作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努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推进促进高校特色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同时高校党员干部政治思想的培养还要注重其思想作风建设,因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决定着其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能不能履行自己的政治使命,找准自己的价值地位,所以高校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培养就要让党员干部能够以身作则,将自己作为模范,在坚定自己党性立场的原则下,履行自己的政治使命,立德树人,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化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政治立场,积极的做出努力,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七.结语

深入贯彻执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坚持党的教育办学方针,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人才,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让学生树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深入贯彻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贾辉.黑龙江日报.2016-12-13 (001)

[2]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N].柴葳.中国教育报.2016-12-09(001)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精准教学 核心素养 依法行政 依法执政 人民当家作主

精准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狭义的“精准教学”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精准把握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精准设计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形式、精确测绘学习表现并精准应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可度量、可调控等精准要求,实现班级内授课的差异化教学。广义的精准教学也叫“精准教育”,其核心理念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协调发展、更出色的发展”;其实施策略一是找准“病因”,二是定位、唤起、强化,三是养成自信。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教学的目标。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要着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能力[1]。政治认同:培育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培育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培育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培育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致力于在精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中学一线教师的价值追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目标精准、设计精准、讲解精准、练习精准、评价精准、矫正精准。高中必修二《政治生活》新版教材,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是教学的热点问题。教学中,针对教材4处出现的“法定程序”这一难点问题,我做了较精准的设计、讲解与练习,着力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讲准依法行政程序,培养学生理性精神

依法治国对不同的行为主体,有不同的要求。公民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有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政府要求“依法行政”。党要求“依法执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教材44页,政府如何“依法行政”?具体要求是“程序正当、合法行政、权责统一”。这里“程序正当”的讲解,参考《思想政治教学》上的一个模拟决策[2]。我以厦门的PX项目迁址为例,设计了情境教学,围绕情境探究了三组问题。

问题一:模拟召开政府办公会议,为PX项目搬迁方案的制订设计决策步骤。师生总结出六个决策步骤:①广泛取群众意见和建议;②汇总分析收集信息,形成初步方案;③组织专家论证和评估方案;④召开听证会,修正方案;⑤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⑥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讨论通过。

问题二:政府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你的决策步骤是否符合依法决策的要求?符合。整个决策过程做到了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问题三:市政府参照此步骤实施,如何体现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决策和实施过程公开透明,符合法定程序,做到了“程序正当”。决策和实施符合环保条例的规定,做到了“合法行政”。政府既充分行使权力,又要承担责任。如果决策失误,应及时纠正改进,万一造成严重后果要问责相关责任人,做到了“权责统一”。

此处“法定程序”的教学,教师通过创设“模拟决策”的情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探索精神。设问中渗透辩证思维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精神。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鼓励质疑问难,旨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在材料的归纳中提升信息辨识能力,旨在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政治生活》一、二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多设置“公民与政府互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理性地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理性地认识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少一些牢骚式的批判,多一些客观公正的建议。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既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学科知识,还要求学生能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教师要通过精准教学讲准观点,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引导学生做出合乎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二、讲透依法执政程序,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教材64页,关于党依法执政的教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这里的法定程序,涉及党和人大的关系,是教学难点。2016江苏小高考的第41题考查此处的排序,失分率很高。

原题如下: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一政策在进行着动态调整(如图4所示)。

问题:请依据所学知识,对下列我国推进“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进行排序(填写序号),并指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①国务院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制度。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③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

此题涉及国务院、党、全国人大三个行为主体,可以围绕各自不同的地位讲解先后顺序。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法定程序为:1.党首先提出建议,体现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2.全国人大通过决定,体现全国人大是我国立法机关,具有立法权、决定权。3.国务院贯彻执行,体现政府是人大的执行机关。因此排序依次为②③①。在党和人大的关系上,党先提出建议,但没有决定权。只有人大通过决定了,才称为“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讲透法定程序,有助于学生理解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3]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透依法执政的程序,有利于学生更深刻体会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自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讲清领导选举程序,树立学生法治意识

教材83页,“每年春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照法定程序举行会议,依法履行职权。”

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出新一届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为例。根据宪法和有关规定,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的程序包括推荐候选人、讨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等几个步骤。学生对于领导人选举的程序比较陌生。教学中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启发学生思考:教材83页的领导选举程序,“是如何充分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

党的领导,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选举前提出国家机关领导人选的建议名单。

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名单不是直接交全国人大代表选举,而是遵守法定程序,由人大主席团向全国人大会议提出推荐候选人,经人大代表讨论酝酿协商后,确定正式候选人,再经过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国家机关领导人。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举行。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无论是讨论酝酿候选人,还是投票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都是经过人大代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权,⒓有惺构家权力,充分体现了代表人民当家作主。

通过“如何体现统一”这一讨论开展精准教学,既讲清了领导选举程序,又讲清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自觉养成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在《政治生活》教学中,要明确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确立法律至上、依法治国的理念。要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政府要依法行政、党要依法执政、人大代表要依法履行职权。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程序意识。遵守法律,自觉用法律规范约束自己,坚守法治底线。

四、讲活纲要制定程序,激发学生公共参与

教材84页,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的制定历时两年,经过上千处修改。你知道这需要怎样的程序吗?”,整个程序十分严格和复杂,教材详细列举了10个具体程序。我在教学中突出了“党提建议国务院编制草案公民的民主决策国务院提请人大审议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等几个重要的程序。

纲要制定的程序,仍然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体现在党中央在人大会议之前提出了关于制订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依法治国,体现在党中央的建议不是直接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而是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并经过全国人大会议批准,整个过程都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批准国务院提交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程序。要讲活纲要制定程序这一亮点,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国务院编制规划纲要草案后,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信件、热线电话等方式,提交建议6万份,这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成立专家委员会反复咨询和论证,形成专家论证报告,随纲要草案稿一起上报送审,这是专家咨询制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有哪些?“我为纲要献一计”,你有什么好的意见与建议?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渠道反映?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有什么重大意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精准教学要秉承“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出发,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参与能力。《政治生活》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合法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事务,服务社会,表达利益诉求,培养现代公民。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参与;基层民主自治中参与;民主决策中的参与等。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既有利于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有利于促进公民理解决策,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教基二〔2014〕4号.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核心素养的提出,引发了学界和广大教师的热烈讨论。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所谓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语文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语文学科也将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讨论得比较多,对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远远不足。

本人去年申报的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研究》,试图从课堂观察的角度,对教师在语文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实践研究。

所谓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直观地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展了学生的哪些语文素养,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从文本中挖掘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并进行有效训练,学生达成了哪些语文核心素养。

课堂观察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中学语文课堂观察的观察量表。

为了便于课堂观察,我们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然后组织多次讨论修订,用修订的观察表在初高中不同层次的学校(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和不同层次班级(优/中/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

语言建构与运用。我们设计了六个观察视角,即积累、整合、语感、语理、语境、表达。每个视角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进行观察记录。如积累,我们就选取了“课堂上教师进行了哪些有意识的语言积累训练?”“课堂上学生进行了哪些语言积累?”“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如何?”几个观察点,提示观察者客观及时进行记录。

思维发展与提升。我们设计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思维敏捷性、思维批判性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形象思维,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联想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表现出良好的想象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几个观察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我们设计了体验、感悟、欣赏、评价、表现、创新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感悟,我们就选取了“学生在课堂上对文学形象获得了哪些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悟到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了哪些引导和帮助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悟?”几个观察点。

文化理解与传承。我们设计了意识、态度、鉴别、传承、关注、参与六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也选取几个观察点供观察者课堂进行观察记录。如鉴别,我们就选取了“学生能否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学生能否比较分析不同民族作品在文化观念上的异同”“教师为学生文化理解和鉴别提供了哪些指导和帮助”几个观察点。

要进行真实的课堂观察研究,首先上课教师呈现的课应该是未经集体打磨的原生态的课,保证研究样本的真实性;其次是研究课最好在录播室上,并进行全程录像,便于及时保留上课记录和课后“复课”,使观察记录准确完整;三是每个观察者只记录一个观察维度的内容,便于观察集中,研究聚焦;四是观察者只记录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记录时不对教学事件进行评价,保证后续研究“让事实说话”,使研究更客观;五是课堂观察研究要按“课前会议(了解授课意图)――课中观察(按四个观察维度详细记录课堂事件)――课后会议(分析观察记录后讨论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施和达成情况)”三步进行,保C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六是对课堂观察量表记录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课堂观察报告,提出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