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范文第1篇

一、智慧社区建设背景

(一)问题导向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为社区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带来一系列的挑战。(1)社区资源有待整合。政府各部门依托各自的信息平台将大量工作延伸到社区,但相互之间没有实现有效整合,产生了很多信息孤岛。(2)服务内容有待拓展。社区服务以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民政、计生服务、安全等公共服务为主,服务网络发育不够充分。特别是直接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服务项目不多,难以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3)技术手段有待改进。现代社会正以不可想象的速度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通过不同的途径沉淀到社区,与政府部门的大量公共信息形成庞杂的“大数据”。但目前,在社区层面并没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分析。这不仅造成数据资源的浪费,而且制约了社区服务的效能和质量。

(二)群众期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最近,我们围绕对智慧社区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和愿景,在市民中做了一次随机调查,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安全便捷、绿色环保、稳定高效、个性多元等。

(三)政策引导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通过提高信息化运用手段,实现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通过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今年,国务院又连续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发展体验经济、社区经济、共享经济等便民服务新业态,推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政策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智慧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

(四)技术支撑

从没有哪项技术变革能像大数据革命一样,在短短数年时间就由科学研究快速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为“大数据”的应用奠定了硬件基础;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能力、语义引擎、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为“大数据”提供了应用方法。特别是终端感知层、网络互联层、智能应用层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慧社区建设的实现提供了支撑。

二、智慧社区建设实践

近年来,为加快美丽天津建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天津市把美丽社区作为和谐社区建设新的实践形式。通过两年实践,经第三方评估,创建了299个美丽社区,初步形成了多方共治共创、资源互补互融、成果同惠同享的社区治理和美丽社区建设新格局。

(一)河西区前程里社区——智慧服务

以打造服务型社区为特色,按照“建家”“管家”“当家”“认家”“爱家”的“五家”理念,统一功能配建,着眼于“一个平台管服务”的思路,整合社区治理、居民服务、社工和党员管理三大功能,利用现场管理(OSM)系统,推进社区服务智慧化、标准化和精细化。“智慧河西APP”可对社区24小时监控、图像视频实时回传、自动记录社工巡检痕迹;居民可通过APP查看社区新闻、就业等信息,获取公共服务事项流程,空巢老人可通过紧急呼叫功能联系社区社工。“指尖西岸红”微信公众号,可实现对社区党员的动态管理、即时服务和跟踪考核,有力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社区治理和服务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二)和平区——智慧受理

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和平区在全市创新设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把原先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服务资源统一下放,简化市、区、街三级流程,通过在街道开设的14个服务窗口,让居民就近办理就业、社保等9大类105项民生事务,其中有30项立等可取,75项限时办结或限时答复。由过去“进百家门办一件事”转变为现在“进一家门可以办百件事”。自和平区小白楼街受理中心试运行4个月以来,该中心已提供各类服务4000余次。

(三)南开昔阳里社区——智慧养老

在南开昔阳里社区试点建设了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利用广电网络和进入千家万户的高清交互机顶盒终端,为老年人提供网上购物、预约服务、智能语音助手、在线医疗等28个功能服务,老人可利用机顶盒、手机、电脑互联网及户外信息大屏,点击“智慧社区”获取为老服务。同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各实体业态,建立配送节点与演示、服务中心,实现社区线上线下的一体化O2O服务。目前,昔阳里社区已有超过半数的独居、空巢老人申请安装并使用上了该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四)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医疗

为有效化解居民“去大医院看病踏实不方便,去小医院看病方便不踏实”的“两头难”问题,南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建设了医疗联合体试点,整合全市顶尖的中医、西医资源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实现“三通两自”。“三通”是指“医指通”(可提前15天预约全市40家大医院和北京5家知名医院门诊号)“医卡通”(可提前一周预约总医院各科室专家号)“一号通”(可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机,自助完成挂号、划价、交费、查询等全部门诊过程);“两自”是指“自动发药机”和“自助打单机”。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让居民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便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检验、远程影像、双向转诊等8种惠民服务。

三、智慧社区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社区管理向基层社会治理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末要实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社区作为基层服务管理的最小单位,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最终阵地和载体。智慧社区不单纯是社区信息化,更是提升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和运行水平的新模式、新路径,是整合社区内人、地、事、物、组织、房屋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并合理运行、运营的手段,是推动“互联网+”与社区各种人、事、物、服务等资源融合发展的载体。(二)智慧社区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生活、民生改善等多方面内容,使政府的智慧政务管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可以说,智慧社区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落地的最佳突破口。智慧社区最能体现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智能社区建设涉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能直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利和好处,也最能将建设成果惠之于民。(三)社区服务管理从线下向线上迁移、转化当前,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手机等智能终端来解决衣食住行等各种事项,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各种社会。政府和各管理部门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各类服务事项从办事大厅向线上迁移,也促使居民更多地选择线上来实现自己的需求。虚拟经济、共享经济在社区这个载体里相互交融,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智慧社区的建设。在建设智慧社区过程中,我们既要管理服务好实体社区,即传统意义上居民区的概念,也要关注虚拟社区的成长,建设、治理、服务好虚拟社区是智慧社区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四、未来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如何应对从社区的基础服务管理向社会治理过渡的挑战

民政部门作为社区建设的牵头部门,应当会同各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推进社区建设。一是加强社区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五位一体”(党组织、居委会、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织、协商议事会)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全覆盖;二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小社区大服务格局;三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以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为目的,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者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打造专兼结合、能力互补的人才队伍;四是完善社区治理结构,以提高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效能为目标,不断推进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格局;五是健全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智慧社区共建共享生活生态圈。

(二)如何布局以点带面、以小及大,在建设智慧社区的同时,串联一个智慧的城市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完善天津市智慧社区顶层设计,对天津市智慧社区建设提出总体的框架、方案和实施计划,研究制定天津市智慧社区发展路线图。二是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智慧社区“一库、两网、四平台”建设行动。“一库”指的是社区综合数据库。“两网”指社区公共区域无线覆盖网络和社区管理与服务物联网(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形成覆盖市民政、区县民政、街道、社区的四级网络)。“四平台”:一是社会事务一站式受理服务平台;二是社区管理与服务平台;三是智慧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社区组织管理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殡葬服务体系、安防应急联动体系、智慧物业管理体系、智慧电梯预警系统);四是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平台。三是深化试点建设。在顶层规划的指导下,以上述5种不同类型的智慧社区探索为带动,出台指导智慧社区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各区县、街镇在更大范围和更高标准上,积极参与试点示范工程建设,积累智慧社区建设经验。四是编制标准规范。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推行天津市智慧社区建设地方指导标准。目前,初步设想是首推两套智慧社区建设指导标准,分别是社会事务一站式受理服务标准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标准,用以指导落实社会事务一站式受理平台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三)如何顺应移动互联网、虚拟

经济的发展趋势,兼顾服务管理实体社区和虚拟社区一是完备硬件支撑。以“一库两网四平台”为核心,加快智慧社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社区管理服务向线上过渡搭建完备的硬件支撑。二是加强人才培养。重点是基层社区工作者,要兼顾信息化知识培养和互联网思维的培育,打造一支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的社区服务队伍。三是发动社会资本。鼓励支持以社区为载体的虚拟经济、共享经济项目,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各类需求,调动社会闲置资源和力量,让社区成员既成为消费的需求方,又担任服务的提供者。四是智慧社区建设已经步入由政府主导逐步过渡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新阶段。做好政府引导、资源整合、公众参与三篇文章。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库 文化 创新

当前,加强思想库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思想界热议的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思想库建设应该在四个层面的研究与创新上进行。它包括:1、意识形态层面;2、基础理论层面;3、跨学科协同研究层面;4、多层次应用层面。同时,还应该坚持三个方面的原则,它包括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决策支撑与引领公众,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下分述之。

一、意识形态层面

在我国,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格局下,意识形态研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作为主导性政治理论,对其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创新十分必要,党的十七界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起来;党的十七界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倡议,都昭示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它要求我们在总结与传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结合时展的要求,不断地、可持续地推进理论与创新。

例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路线,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地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与本质规定性,而“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风格与表现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在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方面,它要求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理论路线的前提下,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人心,成为为广大人民群众自愿接受的理论。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是与中国化、大众化密切统一的,可以说,只有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才能真正体现时代化,只有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理解时代的呼唤,回答时代的问题,揭示时代的精神。

二、基础理论层面

基础理论研究是思想库建设与文化发展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深入体会,思想库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深入开展对基础理论的研修与学习有助于思想库的建设,也有助于推动思想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资源,都要求我们以“返本开新”的学术姿态,去进行有利、有益、深度与广度结合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是“新陈代谢”,既反对盲目崇拜,又反对顾此失彼、推倒重来。这种研究是以回到本源,将概念、范畴、命题、体系、主张结合在一起的解释与整合工作,有助于我们正本清源,沥清基础理论中哪些是根本,需要坚守的,哪些是可能产生创新的基础方面。

例如,关于中国本土的基础理论资源,在我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张,以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探讨中就极富启示,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道教思想以及佛教思想都有内涵丰富的见解,“仁者爱人”、“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天人合一”、“慈悲为怀”等基本主张都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思想家、思想流派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基本立场与主张,成为今天研究和谐问题、生态问题、社会管理问题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传统思想中的基本主张,结合当代国家、社会的实际矛盾,才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实践理论、创新理论。哈佛大学近年来提出的“回到基础”的治校口号,十分显明地反映出21世纪学术思想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追求;同样,如果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回到古希腊的追求,很难想象当时的欧洲能够走出中世纪,产生蔚为壮观的新的资本主义的文化与科技。

三、跨学科协同研究层面

必须肯定,除了基础理论创新以外,还有跨学科协同研究而带来的创新,这一领域覆盖广泛,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工作,当代学术与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学科边缘互补、交叉的特点;在原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又有各学科相互融合的态势;并且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也出现了大量地跨界协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知识领域与学术文化。它要求我们必须以融合创新的姿态,宽阔博大的眼界来对这些新兴学科与专业进行深入研究,离开对这种学术发展趋势与新文化现象的准确把握,创新只能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而已。

象传统的政治学、增添了政治哲学、政治社会学等新领域;传统的经济学增添了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新领域;属于自然科学中前沿性的生态学也已经产生了生态哲学、社会生态学等新领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作为重要的电子媒介,产生了虚拟世界,其中的网络政治学、网络经济学、网络管理学、网络文化学等虚拟学科正在形成与建立,这些学科都具有虚拟与实存相辅相成的特点,以快速、便捷的方式不断地冲击着传统学科以及传统的思维方式,既带来生产工具的更新、更颠覆了传统思维方式下的许多惯性思维与方法,对传统思想文化与学术研究产生强烈的冲击以及激发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新生产工具的产生,必定会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速进步,从而迫使我们尽快更新思想、更新方法,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至带来新思想的飞跃,新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

四、多层次应用层面

理论武器一经转化为实践,可以带来巨大的实践效应,因此注重多层次应用的研究、推广与普及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思想的建构必须与实践应用密切关联,如此,才能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上升。例如,当下中国道路的探索中,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出现了诸多现实矛盾,象价值观问题、人生观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幸福”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经济与社会效益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民主与法制、工会、基层治理问题,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等问题,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多方协同,反复论证并实践的迫切问题。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研究、科学地论证,才能获得切实地答案。

当前,党中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并大力倡导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于思想理论创新来说,既是难得的契机,也是艰巨的考验,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在文化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成功模式,并结合当下人民群众对精神消费的渴望,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产业建设,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文化“硬实力”。

如上所述,思想库建设在当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核心的作用,它既包括思想理论建设,也包括机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思想库建设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其一、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无庸置疑,中国当代的发展是全球瞩目的焦点,如何在借鉴他国建设成功经验的同时,阐述中国问题、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思想,是一个涉及中国国际地位,以及维护全球多样化发展与全球稳定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霸权之下,中国发展遭遇了不公正的目光,国际间主导性话语仍然充斥着怀疑,甚至恶意的诋毁。正视这些现象,需要中国思想界拿出卓越的见解、十足的勇气与智慧予以回击,从而捍卫中国国家的形象,维护中国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全球发言权。

例如,我们谈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这一任务首先是针对我们自身的国家建设与发展道路提出的,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通过我们的努力,完全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我们的话语通道,以我们的成绩影响、引导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与文化,我们同样可以把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先进文化来建设,也可以将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传承与超越,始终保持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对话与沟通,共同发展中国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其二、决策支撑与引导公众

无庸讳言,当前中国的思想库建设,从中央到地方有一类重要的工作任务是为决策层服务的,要切实发挥好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就必须始终坚持把服务党政决策作为科研的重点方向,围绕中央与地方所在城市发展大局,加强前瞻性、应用性重大课题研究,为中央及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破解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此,需要不断完善科研工作的运作机制,进一步拓宽服务的宽度,将研究向区、县、乡等部门延展;向街道、乡镇延伸,贴近实际。增强科研工作的战略性与前瞻性;进一步扩大联系的广度,吸收各界优秀精英参与及合作,共同进行科研活动,真正形成全方位的“人才智库”;此外,还要不断推进成果的转化工作,建立更多、更准确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平台,提高学术科研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其三、以人为本的理念

无论是决策支撑、引导公众,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思想库的核心资源是“人才”。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应该充分重视挖掘与培养优秀人才。研究与创新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与机制,使之能够发展与壮大,可以说,离开了人才,就不可能有思想库,也不可能有综合国力的提升。比如,日本的成功经验中重要的一条在于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劳动队伍。在日本以经济企划厅,通产省和大藏省为中心,形成了一支干练的经济官僚队伍和一个强有力的官厅经济专家集团,他们既是拥有实权的经济官僚,又是善于实践的经济专家,为经济计划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准备了重要的人力资本与资源。

结合我国实际,深入挖掘人才资源,形成有效、有益的人才价值评估体系是十分紧迫的。那么,就人才而言,究竟有那些价值是应该重视的呢?我们说,首要的价值是智能价值,因为思想库储备的人才首先是生产思想,提供发明、创造的,这应该是思想库中人才第一位的价值;其次还有道德价值,这是由于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守信,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卑不亢的研究品格对于科学研究至观重要,它能够使人远离浮躁、空洞、套话,而以公允、平实的学术态度去进行科学研究;再次是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思想库中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殊的一类,以生产思想、创新知识、繁荣文化、引导公众为主要的目标,因而,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们强调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思想库人才的创意、创新有巨大的经济价值需要合理的评估,这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应该成为重点考察与研究的对象。

参考文献:

[1]徐小虎等“智库研究的历史演进及趋势”《重庆社会科学》2011,8

[2]郑秉文“改善社会民生 推动国家发展——拉美众智库参与社会政策决策过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28

[3]叶南客“建设一流城市社科院 打造社会主义新智库”《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24

[4]任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有国家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3、23

[5]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南开大学1999

[6]侯文莉《〈吕氏春秋〉的天人之学与生态观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学科定位不应片面或从单一角度思考。应该从文明传承、社会发展需要、教育自身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而且应该有多层次的目标定位。

对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诸多争论旷日持久难以达成共识,对思想政治课的批评,我们也见得太多,以至于很难再感到有什么新意.不少所谓“新模式”“新理念”,其实早已是老生常谈。作为一名一线高中政治课教师,对此也有许多困惑,总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不过,对于自己任教学科的功能和定位多一些不同观点的碰撞,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有利于我们能从宏观层面把握教材体系,领会教材指导思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益。那么,如何对其进行学科定位呢。我认为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1从教育的本质谈定位

可以说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对文明的一种传承,并利用种传承促使人本身的一种完善,是人从不完善走向文明、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要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也应本着这一基本精神而展开,为着这一目标而奋斗。学校教育各阶段、各学科都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当然。各阶段、各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具体的学科定位也必然不同。作为思想政治课,从课程名称来看,其基本的定位就应该在“思想”“政治”这两个名词的框架之内.

“思想”一词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首先应定位于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在继承人类道德文明的基础上自觉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当然,思想道德本身是具有阶级性的,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洽课必须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

对于人类“文明”我们常常把她划分为三大板块,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洲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政治”一词表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还包括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传承,帮助受教育者在承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实践活动.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应该既具有传承人类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成果的功能,具有其固有的学科性,具有“智育课”的特征。同时.她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法取代的育人功能,具有“德育课”的特征。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德育课”与“智育课”的统一体,应定位于传承文明、育人心智。

2从教学内容粉定位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同时,中学思想政治课还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求我们把政治课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平台,展示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伦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常识、规律,同时。从思想政治的角度,对文化、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内容进行充实和加强,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初步具备全面而丰富的人文知识。

3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看定位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的证明。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呼唤建立新的评价体系,主张把各种评价内容综合起来,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把各种评价主体联系起来,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但是,高考仍然是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方式,不管你怎么教,高考学生考不好,你就什么都不是,可以说就叫“没有成绩”、就叫“没有质量”;相反,漂亮的考分就是一切,就教师而言,就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就可以成骨干,成名师;对学生而言,就是成功,就是前途,就是“优秀学生”;对学校而言,就是质量,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从现行评价机制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只能定位于“为成功高考服务,为实现高考目标服务”的一种载体。根据高考考纲和应试要求,“知识、能力、技能”是学生考好的必要条件。因此,政治课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从微观层面应将教学定位于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3.1将《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使学生真正懂得这些知识。

3. 2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步辍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四大能力,即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综合能力考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间题。

3. 3有知识、有能力,不一定有高的分数,因此,必要的练习和适应性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的。在高中三年中.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解题技能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和掌握解答政治试题的“通法”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4从社会分工、产业划分,定位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范文第4篇

时至今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在知识基础上删选、甄别、创造的能力以及运用各种方法妥善处理各方面信息和关系的综合能力,以求建立自主自觉地领悟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的健全人格。这是智慧的范畴,更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无法完成的任务。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要由“塑造知识人”向“助推学生智慧生长”转变。通过探究和实践,让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达成学科本真的追求与时代的人才培养的辩证统一,让单纯的知识传授性教学走向拥有知识“隐喻”内涵的智慧型教学,“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2] 实现“转识成智”的飞跃。为此,以智慧特性为方向的教学建构不可缺失。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有效地进行“转识成智”的实践。

一、培养创造性——铸造“转识成智”的核心

智慧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智慧有别于知识的根本之处,在其于知识习得的过程中透露出来的以创造性为核心的表征和创造性思维的特质,即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换言之,使智慧扎根于知识又超脱于知识的创造性,是智慧的核心。不难理解,了解了相关领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水平,必须;但停留于知识现状,不能。智慧者只有跳出原有知识的束缚,让创造性成为智慧的核心,才能不断前进。时至今日,创造性已成为个人发展和国家竞争的核心力量,关注创造性培养自然成为当今各国教育都不容回避的问题。不同学科相应要达成的智慧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创造性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猜想、假说和发明,也不同于文学的描述、设想和创作,思想政治课要培养的创造性是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的高度综合性,是一种善于多角度看待、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观点,辨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利害关系,进而能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建设性意见的能力,拥有强烈而鲜明的社会意志的色彩。

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能停留于知识点传授的表面,而要深入挖掘学科蕴涵的创造性培养的生长点。例如,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挖掘相关创造性培养内容,将创新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挖掘相关创新性培养内容,凸显创新于生产者、经营者在市场经济中占得先机、赢取盈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教学中挖掘相关创造性培养内容,着力体现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国情真正走到了一起,使我们的党、国家、民族文化焕发勃勃生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和活动的设置上往往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含量,许多提问的知识逻辑显而易见,学生无须思考就能在教科书中找到答案,以至于学生养成了一见问题就低头翻课本找答案的学习惯性,十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挖掘教学内容蕴涵的创造性意识培养的生长点,已刻不容缓。例如,在教授“公司的经营”时,不能只停留在教科书中公司的类型、公司经营的策略等表层的知识点,而要通过解读“公司”这项“伟大的发明”之所以伟大之处——组织上的创新,以此为教学结点来组织公司、企业的定义,公司的类型等知识;以相关知识点为基础,通过诸如“美国通用汽车的百年沉浮”的视频、“公司创造生产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的相关数据等材料的运用,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创新价值的理解,懂得创新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生命之源和经济生活发展的重大力量,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

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作为基层组织工作者应顺势而为、主动谋划,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举措不断把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向前进,使全面从严治党深入人心,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新局面。

以发展的理念谋划党建工作。要树立“大党建”理念。有效整合各类党建资源,构建开放、高效、融合、互动的“大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日常工作的有机统筹、深度融合,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树立“开放型”理念。围绕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以开放的视角和思维统筹谋划组织工作,形成更加科学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要树立“创新型”理念。按照项目化设计、清单化管理、工程化推进、绩效化考核的思路,着力破解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努力在总结经验中推陈出新,在攻坚克难中探索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以发展的视野选准用好干部。要不拘一格选拔干部。坚持用“好干部”标准衡量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注重选拔促进转型发展有魄力、有思路、有招数的干部,储备推进转型发展有激情、有能力、有成效的年轻后备干部。要统筹用好干部资源。落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级干部实名制推荐等办法,统筹考虑干部的年龄、素质、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班子整体情况,在优化结构中提升班子整体功能,凝聚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要提升干部转型发展能力。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学习研究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深化广大干部对相关理论、重大问题战略决策、系统科学与创新思维等问题的认识,培养广大干部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敏锐的嗅觉,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创新发展、绿色转型。

以发展的环境集聚各类人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潜能,促进人才发展。抓好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强化分类指导,推动各领域人才载体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化研发项目,推广科研成果,鼓励人才团队创新、应用,打造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分领域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库,提升人才工作的实效性。抓好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畅通党委领导服务专家和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双向通道”,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以发展的格局凝聚党建合力。要树立“党建+”系统思维。将党建工作融入智慧元素,按照项目化、网络化、集成化的思路,创新实施“智慧党建”工程,推进物联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分析、辅助决策中心建设,构建党建+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价值传播+互联网的“大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要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行“四有四治四公开”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加大星级党组织创建力度,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积极探索开放式党课、互联网党建等有效形式,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要完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牢牢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大着力点,狠抓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党员干部四个自信,抓紧补齐制度短板,健全完善述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确保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