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范文第1篇

一、目标与原则

(一)任务与目标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和监测网络报告,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能力。加强部门间协调,及时沟通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非典疫情蔓延,防止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生和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二)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管理,科学防治。

二、监测与报告

(一)病例诊断及报告

1、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疗方案》要求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的非典病例,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2、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人禽流感诊疗方案(试行)》发现疑似或实验室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按照《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管理方案》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3、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发现流行性感冒病例或暴发疫情,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4、二级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非典预警病例和人禽流感预警病例监测病例定义的,按照卫生部的《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规定的报告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二)监测

1、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发现疑似或确认的动物禽流感疫情时,要及时报告,按照规定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并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监测。

2、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学校、托幼机构、建筑工地等单位一旦发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的病人异常增加时,要及时报告区疾病控制中心。

三、预防与控制

(一)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对SARS、流感和禽流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鼓励群众自觉报告疾病、举报疫情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疫点消毒处理

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对非典和人禽流感疫点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工作参照《非典防治消毒技术指导原则》和《禽流感消毒技术方案》执行。

(三)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捕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动物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进行个人防护。

从事非典、人禽流感病例和非典、人禽流感预警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的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四)疫苗接种和药物预防

按照卫生部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根据流感流行的高峰季节或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预测,在流感流行高峰前1~2个月,遵循自愿的原则,推荐重点人群,例如65岁及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等接种流感疫苗,以减少此类高危人群感染流感和感染流感后发生并发症的机会,降低流感相关住院率、死亡率。

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地的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及现场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可应急接种本流行季节的流感疫苗,也可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预防性服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五)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地区的防治工作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家禽暴露人群的防治工作,加大对居民健康教育的宣传,禁止宰杀、烹饪、销售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病禽,提倡文明的饮食习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不良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加强对饲养、贩卖果子狸等野生动物和禽流感患病动物暴露人群的健康状况监测。

六、保障措施与应急准备

(一)分析疫情趋势,制定工作方案

各驻街单位、社区居委会要认真总结非典和今年年初动物禽流感防治工作经验和教训,对今冬明春的疫情趋势作出预测,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充分论证,调整、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防治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范文第2篇

一、医学的病例研究 案例研究发源于医学,其基本出发点是医学理论研究往往是片面的、局限于某一领域的,而临床实践却是复杂的,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实践经验的取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长期的亲身实践,二是通过学习他人的典型案例。长期的亲身实践,一是浪费医生本身的时间,二也是浪费病人的生命。替代亲身实践,但又能够取得实践经验的,就是典型病例研究。在医学里,典型病例是一种稀缺物品,它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撰写、分析,同时也需要有得特定病的病人。如果某种病在医学上非常有研究价值,那么该病人甚至可以得到免费的治疗。案例分析在医学里得以大量应用,其原因在于医学理论在运用于实践时,需要有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通道,只懂得医学理论,很难保证医疗质量;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医疗质量;典型案例分析可以节约大量临床实践所需要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医生本人就能够直接接触到大量的病例;病人对医疗质量具有几乎是百分之百的需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平时难以想象的费用。医生在病人的强烈有效需求(有资金支撑的需求,非空想的无资金支撑的需求)的驱动下,也有积极性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疑难病症,甚至是一个又一个的绝症。 二、法学的判例研究 法学也是一个案例研究得以广泛运用的地方。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法学理论要运用实践,需要在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律师可以提高辩护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法官也可以提高判决的质量,更好地维护公道;法学家也可以提高法学研究的质量,针对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修正法学的理论;立法者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明确法律的基本含义。案例分析在法学界得以流行,其原因在于:典型案例分析可以提高法律实践的质量,尤其是提高辩护的质量,而只是法学理论,只能保证一定的质量。而更重要的是律师、法官、法学家等都可以直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尤其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判例本身甚至起着法律的作用;诉讼当事人对保护自己的利益有着百分之百的强烈需求,并且愿意为此付出相当的费用。法学界的人,尤其是律师在当事人的强烈有效需求的支撑下,也非常有积极性去研究一个又一个的典型案例,从中找到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三、工商管理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界可能是案例研究运用得比较广泛的地方。重视案例分析的原因一是工商管理理论不足以使一个人成为企业家,因为企业家不是学习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锻炼出来的。二是在市场经济中要进行竞争,成为一个企业家,如果懂得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能够有较大的优势。三是如果既懂工商管理理论,又懂市场竞争的实践,那么在市场竞争中,更可能取胜。 工商管理理论是易得的,花若干年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就可以了;但实践经验是难得的,需要极高的学习费用。案例分析能够节约亲身实践学习费用,同时又能够取得实践经验。自然,工商管理学界之所以能够广泛地有效地利用案例研究,其原因也在于企业管理者对高质量的工商管理有着迫切的需求,并且愿意为之付一定的费用;工商管理学界的研究人员和培训人员,有积极性,也有资金条件,去搜集大量的案例;而在与大量企业管理人员的接解过程中,他们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案例,他们有条件在其中找到典型的案例。 四、社会科学的案例研究 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就是经世致用,这是社会科学得以生存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可控制的实验来取得一手数据资料,来人工地制造案例。医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但由于它的对象是人,它不能对人进行可控制的实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这也很难进行可控制的实验。它也许能够进行局部的模拟,但是这种模拟只是虚拟的现实,很难反映现实世界的全部。这时,搜集既有的、已发生过的事实,来探讨事物发生的机理,就成为可控制实验的替代品。医学、法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界案例研究的成功,使得其他社会科学深受鼓舞,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也相继开始了案例研究。其中人类学家的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法制教育应该贯穿着国民教育的始终,对于初中学生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法制教育的最好平台和最佳切入点。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法制意识是一名中学政治理论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将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教学至关重要。

二、将法制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是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成功的思想政治课能帮助学生志存高远,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结合学生年龄实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少年时代向青年时期转型的年龄阶段,尚未完全形成自身对周围世界的价值理念,思想丰富、思维活跃,同时也容易受一些社会上的极少数不良现象影响。不管是从一名政治教师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公民的角度,都应该从思想上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针对青少年所处年龄和心理特征,帮助学生辨别违法犯罪现象和有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学法、懂法、守法,并学会在需要的时候用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案例教学。

教学源于生活,真实而典型的社会案例是最好的教材和教参!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性较强,理解难度大。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不高,然而课程的重要性要求老师寻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办法比困难多,教学实践证明通过使用多媒体手段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多媒体的范围涵盖了书报杂志、电教设备等。另外,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于网络传播速度,越来越多的法律界案例进入大众视野,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将适合学生的真实的社会时事中的法律案例引入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增进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帮助他们在不远的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理论联系实践,丰富课程外延。

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不妨以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答、法律知识讲座等课外活动让法制教育拓展到并延伸到学生日常活动中,让法律意识深渐渐渗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介绍一些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关于法律法规的报刊、杂志,拓宽学生法律视野和社会视野,培养学生们对法律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案例及分析

教学案例一:针对七年级思想品德(人民出版社)中《与诱惑作斗争》一课,该课内容具有很大的典型性和针对性,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很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如果没有良好的法制意识自觉与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做斗争,那么是很容易失足的。最常见的,对初中学生最具挑战性的诱惑包括开放互联网中的淫秽色情信息,这是结合青春期生理特征的;除此之外,还有毒品、等可能让因为不了解不知情学生觉得“刺激”“好玩”的违法诱惑。应该告知学生应该自觉远离这些有可能导致犯罪的诱惑,还应该告知学生应该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面对这些威胁时用合适的方式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自己的健康成长。

教学案例二:青少年性格容易冲动,缺乏足够的思考和辨别能力,容易一哄而上,因为看热闹的心态而演化成群体性事件的事时有发生。在讲《群体行为,分辨泾渭》一课时,通过给学生讲解教材案例《网上游

转贴于

戏虚拟被杀,网下聚众斗殴》,用血的教训告知学生应该提高对网络中丰富多彩的行为内容的分辨能力和自觉抵制意识,不应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游戏,而应该把握光阴学知识长才干。还应该帮助他们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团队友谊,有时候所谓的“哥们义气”可能是违法的害人害己行为,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

四、教学思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师要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颗观察的心,用于实践、善于总结,努力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修养,不管是言论上还是行为举止上都应该以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即使对社会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如果因为教师的偏激言论而影响到行为能力思维认识都不成熟的学生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特别是法律环境,及时发现不良的社会现象,收集典型的法律案例,及时察觉出个别学生不良行为的苗头,积极引导其端正行为态度,防止更加恶劣的事件发生,避免不可挽回的悲剧发生。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范文第4篇

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课理论性强,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从社会现实中提取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典型案例,精心编排教学结构,一改过去单一、枯燥的注入式教学,将讨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入课堂,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有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自始至终起主导作用,既要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案例,又要因势利导,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企及的。

三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要想用好案例教学法,就需要教师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收集适用教学的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过程

选编教学案例。选编恰当的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课堂教学案例。选编案例通常要遵循以下原则:案例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精炼性、系统性和渗透性。

展示教学案例。展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材料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式把案例呈现给学生,这可以在上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兴趣。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引导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分析讨论教学案例。在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采取合理的组织形式,使案例讨论有序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精心设计案例问题,保证案例讨论的效果;有效地把握、调控课堂讨论;创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良好课堂氛围。

理论总结提升。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施案例教学

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一位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处理大量的信息。

2.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拓展自身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与时俱进。在思想政治课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除要高度关注社会、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外,还应主动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学习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先进思想和理论,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3.避免用案例教学完全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

教师在出示案例的时候,大都力求案例的视听效果,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还有可能被表面假象所迷惑,走入只关注案例本身的表象而忽视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后要组织学生进行理论总结,不能用案例教学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要避免产生浅尝辄止的现象。

4.加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例范文第5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