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1篇

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动我县重大项目建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欢迎大家阅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X县重大项目建设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欢迎大家阅读。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X县重大项目建设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会议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努力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动我县重大项目建设,坚决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刚才,X副县长通报了今年上半年全县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建设总体情况,并就强化落实提出很好的意见,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X镇、发改、商务等六个部门单位作了表态发言,讲的都很好。总体看,大家在重点项目谋划推进上有目标、有措施、有成效,也有不足、有差距、有空间。下一步,就是要抓重点带一般,压实责任、全力以赴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推动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顺势而为,切实增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抓发展必须抓经济,抓经济就首要抓项目。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我们有效应对冲击、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迫切需要和关键举措。综合分析研判,抓好重大项目建设X县有基础、有动力、有优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

从“天时”来看。为应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和疫情影响,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稳、强保、求进的政策措施,比如,安排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鼓励发展数字经济,打通国内大循环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利好政策。

省、市也陆续制定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5G网络建设、稳定和扩大就业等多项政策举措,省党委也召开了推进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向我们传递了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出台的政策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我们补齐发展短板、明确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步伐注入了强劲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只要我们牢牢抓住这些政策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能勇立潮头、率先发展。

从“地利”来看。我们的县位优势明显。我县地处呼包鄂中心地带,位置优越,既有的公铁空交通便利,待开通的包石铁路、通用航空及公路环线蓄势待发。X县紧邻市主城区,拥有市X多万人的消费市场,以我为中心的周边X公里半径内拥有近X万人。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城市群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红利条件。我们的生态优势明显。我们坐拥大青山丰富的林草资源,森林覆盖率长期位列市首位;地处黄河流域,迎来国家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新机遇;辖区庚毗沟、脑包沟等地自然风景优美,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观光旅游的绝佳之地。

今天这些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就是明天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胜势重要基础。我们的历史文化资源富集。我们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赵北长城遗迹,30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矿山文化、矿山精神一脉传承,至今仍保留大量保存完整、世所罕见的矿山遗存;我们有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X,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们还有近一个世纪发展史的X老区,老家、老街、老屋、老井、老铁路等等留住了乡愁,守候着青山。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我们发展文旅产业、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人和”来看。近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多次党性教育,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得到了锤炼加强;我们主动接受了各级各类巡视巡察、督查检查,下大力气惩治腐败,整改破解了一批群众关心、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政治生态持续净化;我们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大量提拔使用肯吃苦、重实干、素质优的基层干部,大力引进紧缺急需的专业型人才,干部人才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们合力推动了三大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等重大实践,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持续好转、综合素养持续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越来越足,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基础、凝聚了力量。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在产业培植上进行了伟大实践,奠定了厚实的基础。X等展现了X人战天斗地、转型突破的豪迈气概;花舞人间、古城、大数据园等展现了X人地企同心、开拓创新、勇争一流的拼搏精神。

在把握优势、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X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情实际没有改变,历史欠账多、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发展质量不高、人才队伍不足等瓶颈问题依然比较明显突出。刚才X县长通报上半年的指标反映出经济基础薄弱、应对风险能力不强、转型任务依然繁重。当前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的关键时期,同时还要谋划启动“十四五”规划、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工作任务艰巨繁重。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充分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压力,坚定信心、提振士气,顺应发展大势,把握发展机遇,借助难得的国家政策环境和有利的发展形势,借力周边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体量,切实把各种有利条件和利好因素转化为项目建设、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明确方向、突出重点,以重大项目建设的实效推动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抓什么、怎么抓”。只有明确主攻方向,把好“方向盘”,用好“指挥棒”,才能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方向不偏、举措不空、力度不减。

一要明确方向。要符合“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创新方面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建设机制、激励创新机制,引进建设创新性项目,注重对项目科技含量的要求,逐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协调方面要统筹新区旧区开发、统筹城市农村建设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过去、当前和长远,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绿色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有项目必须达到环保要求标准,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环保要求,项目运营后不得产生新的环境问题。项目环保不过关,宁可不要,这是底线。开放方面要发挥县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开发步伐。

要跳出X、谋划X,跳出X、发展X。要依靠、围绕、服务、借力,努力把X县打造成为全市开放的新高地、试验田,最终实现深度融入主城区。共享方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抓好各类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的谋划实施,不断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今年的全国“两会”作出了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的任务安排,并强调要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近期我也给大家推送分享了一些国家出台的产业政策,发改、经信、文旅、商务、农牧等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

同时要及时了解、全面掌握国家政策导向,做到国家支持什么我们就谋划什么,国家倡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对接、请教。要符合地区实际。搞项目建设必须要与县情实际相结合。要认真分析研究立地条件和优劣所在,盘点我们有什么、没有什么、能搞什么、不能搞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因地制宜谋划和包装项目。每一个准备上马的项目都要充分论证、严格把关,决不能是菜就往篮子里捡,我们没有瞎折腾的余地、时间和财力。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新上的产业项目必须要在生产工艺方面是国内领先水平,决不能一投产就落后。

二要把握重点。要高标准规划布局。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一体融入、两县协同、三带发展、五网会战、六园支撑”发展战略,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发展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做好规划布局就是要把我们的思路和定位再系统化、再具体化。要围绕县委明确的发展战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接续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做好规划布局,重点解决好“干什么、如何干、达到什么目标”“摆哪里、如何摆、取得什么效果”的问题。

既要抓住国土空间规划的机遇,为X未来谋划出充足的发展空间,又要抓紧优化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商混园区等地的具体方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明确的指导和约束。要高质效招商引资。对于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就是生命线。对照地区发展需要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目前储备的项目在质量和数量上还远远不够。要围绕地区发展的短板弱项、长远需要,聚焦大数据产业园、工业园区、物流园区、通航产业园、全域旅游等载体和板块,切实加强招商方式,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县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我们要从书记县长带头,加快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个个争当招商队员”的浓厚氛围。近期,招商引资势头明显高涨,越来越多企业家和创业者积极主动来X投资兴业,对X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要齐心协力,有效保持当前招商引资工作的良好势头。要注重以商招商。首先要先安商、富商,然后才能实现更好的招商。要高质量落实政策。地方和企业的同志都要把研究政策、把握政策、争取政策、落实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功来学习钻研,善于从政策中找信息、找机遇、找项目、找资金。要结合地区需要、企业需要、百姓需要,有针对性、高效率地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助推地区高质量发展。比如采煤沉陷区、煤矿资源枯竭城市、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疫情防控等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和落实。

三要抓住关键。2020年,全县共计实施重点项目X个,X个开复工。这次会议印发了成立X个专班的文件,其中X个是事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推进的,这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各地区、部门单位要集中力量、全力推进,确保取得预期实效。同时要对照专班工作要求,谋划实施好今年的重点项目建设。招商项目要抓签约、保落地;重启项目要抓服务、保落实;新建项目要抓对接、保开工;在建项目要抓进度、保建成;竣工项目要抓配套、保达效。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传统产业抓提档升级。传统工业产业是我县的托底产业,也是提高税收、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创造就业岗位等方面的重要支柱。

要集中力量解决好供地、手续办理等方面的问题,确保X项目尽早开工。要加快协调上级调整园区规划,全力推动经纬能化X万吨X项目投产。要加快推动煤层气勘探开发试验示范项目,促进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发展。要积极推动X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推进水泥建材集中加工园区绿色循环改造,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园区的增长贡献率和综合竞争力。要抓紧全面梳理各类园区“僵尸”企业的具体情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尽早实现“腾笼换鸟”。

国土资源部门要尽快研究,依法依规收回空闲土地,为项目引进腾出发展空间。全域旅游抓功能配套。X的未来就是一个以大青山为依托,以黄河水为滋养,以全世界为市场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我们将以X三个5A景区整体担负起县域旅游产业的龙头。因此,要抓紧谋划包装实施一批有特色、有内涵、有品质、有影响的文旅项目,加快提升X等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的配套服务水平,让游客留得住、不想走、想再来。要充分挖掘百年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盘活老城区的矿山遗存、矿工旧居等闲置资源,摸清底数、统一规划,分类处置、变废为宝。要同步做好通航产业园的验收、招商工作,力争今年让通航飞起来、热起来,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助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苏木、镇、各街道要围绕发展旅游产业,精心谋划和建设美丽乡村、特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要注重抓品牌战略。黑金刚土豆、X山茶、小米、黄芪鸡蛋。请市场局、农牧区着重研究一下。数字经济抓规划统筹。发展数字经济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这方面工作我们起步早、底子实、有优势。要加快

推动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落户,全力打造县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要大力支持华为工业互联网云、教育云、医疗云等项目建设,发挥华为等知名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项目入驻落地,将X县打造成为市名副其实的城市“大脑”。民生保障抓补齐短板。民生稳,社会才能稳,发展才有进。要集中力量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解决,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要扎实推进苏蒙学校一期续建工程建设和发展工作,积极引进高等院校,推动教育事业、人气集聚双提升。

要加快推进三医院引进和县人民医院启动运行,更好地满足群众就医需求。要进一步优化公交站点和线路布局,打通上班出行“最后一公里”。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立足长远、因地制宜,塑造品牌、彰显特色。要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和乡风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要以创建省文明城市复检为契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丢分,谁负责”的原则,对标对表,抓紧整改。要集中精力抓好煤田公共区治理项目的复垦和绿化工作,明确分工、周密部署、全力落实。

城市建设抓管建并举。基础配套跟不上,人就不愿意来,项目就进不来,即使进来了也是举步维艰。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现实需要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热、通讯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拓宽城区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为加快集聚人气、财气提供保障。要加快推动省道x段改扩建项目建设,确保按预定时间建成通车。要统筹做好“断头路”打通工作,畅通城市交通脉络。

要扎实推动包石铁路“公改铁”恢复运输,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企业成本,开发客运旅游。要全力推动五当召景区旅游公路建设,打造一条高品质有内涵的风景线。要加快推动“引水入石”年内实现供水,加大协调力度将五当沟水库项目列入省“十四五”规划,积极开展老区水质净化、供水移交、污水处理厂提质改造等项目建设,不断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安全高效利用。通过完善城市基础配套,推动城市扩容提质,为加速融入主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三、理清思路、转变作风,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一流的组织保障和营商环境

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担当,处于高质量转型最吃劲的时刻,我们必须拿出智慧、拿出勇气、拿出担当,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一要排除干扰。要正确处理好五对关系。要正确处理理旧账与开新局的关系。旧账是基础、理旧账是责任,开新局也是责任。旧账往往都错综复杂,是难啃的硬骨头、历史发展的产物。旧账理不好,发展就不顺畅,不及时清理,不仅仅是“路障”,搞不好可能是“爆雷”。因此在谋划新局的同时我们必须要理好旧账,解决好遗留问题,有时开新局能促进旧账的化解,有时理旧账也可以开出新局面。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处理好僵尸企业、承诺兑现等旧账,为开新局扫除掣肘障碍,让新局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而行稳致远。

要正确处理打基础与谋长远的关系。打基础与谋长远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在打基础上下功夫,基础扎实了,地区发展才会可持续、有后劲。有的项目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有的项目是需要一届两届才能完成的。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要乐于做显绩,更要乐于做潜绩,为地区发展做出我们这代人实实在在的贡献。要正确处理保稳定与促发展的关系。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证。没有稳定这个保证,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决稳住经济运行基本面,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安全渡汛、网络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安全),比如征拆防疫。

要正确处理求增量与活存量的关系。存量和增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存量搞活就是增量,搞活存量势必带来增量投入。当前,活存量就是要盘活土地、房屋、铁路等闲置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和停产停工企业;求增量就是要把存量搞活的同时加强招商引资,进一步做大增量。尤其要抓紧推动停工停产企业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抓好!要正确处理勇担当与守规矩的关系。守规矩与勇担当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当前有很多干部认为守规矩就是按规矩办事,敢担当就是违规办事。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守规矩是敢担当的底气和遵循,是支撑敢担当的理。敢担当是以遵规守纪为前提的敢作敢为、锐意进取,即使出现探索性失误、无意中过失,也会得到宽容和保护。以上五种关系是我们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要结合工作实际深入领会、精准把握、灵活运用。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没一点道理。

二要崇尚实干。好的作风是干成事、干好事的重要保障。在其位、谋其政。我们每名公职人员都是接受组织和人民的重托,我们自当履职尽责,为党尽忠、为民服务、为国分忧。X县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都是广大干部群众精诚团结,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新时代开创新业绩,务必要继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着力解决不想担当、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假作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组织部门要放眼五湖四海,拓宽视野渠道,切实推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评机制,关心和关爱基层艰苦地区工作的干部。

要把重大项目建设与干部评优晋级、选拔任用、追责问效结合起来,要考准考实哪些人干了哪些有助于项目建设的实事,解决了哪些卡脖子的难事,显示出什么才干,企业怎么评价等等,并以此为依据,把那些真正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对于那些不敢担当、不抓落实,无欲无求、无所畏惧,腰来腿不来、人到心不到贻误发展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处置的处置。两办、纪委监委要加强督查问效,哪一个环节卡壳,就要督查通报哪个环节,必要时要追责问责,直至落实。

三要优化服务。县委书记、县长要带头与企业家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成为好朋友,主动为他们解决重要问题。广大干部也要把服务企业作为自己一项重要的主责主业。企业千方百计闯市场,我们就要千方百计搞服务。任何一个项目成功落户都是很不容易的,可以讲企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工投产,绝不能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影响项目建设进度。要提高服务质量,利用我们对政策掌握的优势,主动帮助企业出谋划策、规避风险,让项目建设无后顾之忧。

要提升服务效率,突出实时帮办、精准帮办、高效帮办,坚决摒弃虎头蛇尾。要做到项目进展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问题出现在哪里、化解就跟进到哪里,大到征地、融资、市场营销,小到办理证照、建设施工、企业用工等,都要贴身帮办,着力提供高效优质务实的服务,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要争取支持。我县是资源枯竭型地区,矛盾问题多、收支矛盾突出,更需要借力发展、借船出海。要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找准我县需求与国家政策支持的结合点、对接点和着力点,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政策等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倾斜,最大限度为我所用。

要强化“争抢”意识,时刻关注国家、省政策变化,专人落实、盯住不放,勤跑多找、全力争取,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特别是今年国家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市县,但总量是有限的,分多分少就看谁盯得紧、跑得勤,就能更多受益。各常委、副县长,财政、发改、园区、经信、科技、文旅,农牧水利、民政、民族等等部门单位务必要加强与市、省对口部门、处室对接沟通,主动争取跑,精准落实。原则上,配套资金不超过30%的都可以争取。今后这要作为干部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要扩大宣传。酒香还怕巷子深。当前,信息传播方式日新月异,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方便快捷,为我们及时准确掌握信息、加强沟通交流、扩大对外宣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家要主动适应疫情常态化下的新形势,善于利用网络招商、网络推介、网络沟通,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抓好外宣。宣传部门、文化部门要系统研究城市整体形象包装,讲好X故事、扩大X影响、汇聚X合力。要有效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社会各族各界、企业家人士,特别是领导干部,把X资源集聚的优势、蓬勃发展的局势、一往无前的态势推介出去、聚拢回来,为我县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2篇

循环经济发展与质量是密不可分的,讲循环经济必须讲质量,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没有质量支撑的循环经济难以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处理好循环经济与质量之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和关键的战略性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循环经济事关科学发展质量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能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而质量是构成社会财富的关键内容,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尺度。质量强则循环经济兴,质量弱则循环经济衰。 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已转化为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加强检验检测,切实加强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舆论宣传等工作”。这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质量是不可或缺的。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中,必须重视质量,关注质量,推进质量,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具体实践。 循环经济与质量密切相关 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正确理解循环经济与质量的内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理清思路,准确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现状,有效推动循环经济的顺利开展。 质量是一切消费者追求的目标和品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质量已远远超出产品生产制造的范畴,涵盖了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教育质量、医疗质量、贸易质量、工作质量、人文质量,乃至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人类生存质量的各个领域。可以说,质量渗透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之中,质量与循环经济相互统一、相互制约,没有较高的质量,就没有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与质量目标相统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的“好”和“快”就是讲的“质”和“量”的问题。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它与质量目标一致,并依赖质量提升循环经济的运行质量,是为了促进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 循环经济与质量追求卓越。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反映发展水平;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模式,同样反映发展水平。提高质量和发展循环经济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国家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提高发展速度和水平参与国际竞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循环经济,都需要提升质量。 循环经济与质量本质相一致。质量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安全息息相关,安全直接关系稳定,稳定直接关系和谐。循环经济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必须关注质量、狠抓质量、提升质量,从而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实践证明,没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不讲质量的发展不是科学发展,会导致循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难以持续。 循环经济以质量工作为支撑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柴达木部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正在探索一个具有青海特点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路,充分发挥质量基础保障作用。如果没有质量、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技术基础工作做支撑,循环经济就没有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实现循环经济目标就是一句空话。 一要加强法制保障。发展循环经济,法制保障是前提。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法规和制度,从招商引资、制定规划、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明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3篇

传统发展观最根本的特征是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偏重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经济学家通过将要素及其生产方式模型化来研究经济增长,但这些模型绝大多数都是解释生产中的要素禀赋和要素流动对增长的影响,对增长的研究被局限在工作时间内从事的活动上。促进工作时间内的物质增长成为传统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然而,国外研究闲暇经济问题的著名学者埃岑鲍姆(Eichenbaum)指出,工作时间的浮动只能解释经济大约三分之二的产出变动,其他的产出变动归因于非工作的闲暇时间。同时,物质增长显然也不能完全衡量和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质量除了包含物质增长速度和规模外,更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要让人民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广义上讲,闲暇经济学就是要研究工作时间以外的、关乎人的生活质量的、体现人文色彩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需要在研究物质财富增长规律的同时,兼顾研究关乎人民生活质量的闲暇时间和对工作时间内物质生产形成替代的闲暇活动,进而建立起规范的闲暇经济学体系。

闲暇消费、闲暇活动和由之组成的闲暇经济是闲暇经济学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几个部分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而反过来也说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闲暇经济学的必要。

一、建立闲暇经济学,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体现。

传统的发展观认为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的消费主要指对物质商品的消费。在这样的发展观下,物质商品消费的提高促进的是经济发展的物质质量,于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表现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变和我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创建和谐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逐渐发现,经济发展不但需要关注物质质量,更需要关注人文质量。

人民群众对闲暇的消费水平高低不但体现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低,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闲暇消费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闲暇消费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人文质量。闲暇消费是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闲暇时间又可分为三种:必要的休养时间(如:睡眠、正常家务劳动)、接受专门教育的时间、享受型的闲暇时间(如旅游、娱乐、健身)。对上述闲暇时间中教育、旅游、健身等活动的闲暇消费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其原因在于,首先,睡眠、休息与自理性的家务活动保证人们能有充足的精力去工作;其次,受教育的时间帮助人们提高技能、获取知识;其三,享受型的闲暇时间如果是健康积极的,则能提高当事人的心智水平、活力精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创意的产生,而创意可以改进技术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上述三种闲暇时间里的活动内容一起形成了当事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本身及其外部性推动了经济持续增长。综上所述,健康的闲暇消费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在促进的过程中,闲暇消费同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因此,归根到底,闲暇消费的提高不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还增进了经济的人文内涵、提高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人文享受,也就是说,它提高了经济发展的人文质量。人民群众通过积极向上、健康蓬勃的闲暇消费提高了经济的人文质量,这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精髓和要求,为此,我们要牢固地树立科学发展观,也就需要通过发展闲暇经济学来深入地研究闲暇消费。

二、建立闲暇经济学,是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我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收入的增加使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旅游休闲、健康安全、体育、艺术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的发展就得不到保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就,但相比之下,社会建设的速度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而人民群众的闲暇活动几乎涉及了工作时间以外的所有社会活动,因此,正确处理闲暇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人民群众闲暇活动的良性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持。

通过建立科学的闲暇经济学理论体系,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研究闲暇活动的健康化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积极启示。现在,通过将闲暇时间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我们可以证明,健康化的闲暇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健康化的闲暇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心智水平和创新意识,由此带动社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闲暇活动的健康化就可以通过外部性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健康化的闲暇活动本身也促进了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质量。由此,健康化的闲暇活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念。但是,要想进一步分析与研究闲暇活动健康化的成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闲暇活动如何通过协调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发展的高级化等一系列关乎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改进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系统地发展以研究闲暇活动为主要对象的闲暇经济学,从理论上论证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工作与闲暇的协调发展问题。

三、建立闲暇经济学,是对“五个统筹”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要处理好复杂的利益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就需要落实“五个统筹”。"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而闲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五个统筹”的落实,可以有效弥补生产领域内的“非统筹因素”。

闲暇经济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闲暇消费、闲暇生产和闲暇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关系。闲暇产品大多是服务产品,发展闲暇经济可以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同时,闲暇经济的技术壁垒低,人性化水平高,有利于大规模吸纳非技术性熟练服务人员,这对缩短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就业差距和福利差距都有积极的作用,这是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体现。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经济发展方式

当今社会,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形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任务中的重中之重,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培养一批又一批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技术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提供大量的人才支持以及技术帮助。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含义就是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科学方法、手段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本质就在于提高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不断通过现有的科学技术进行创新进步和改革,改良陈旧的框架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开发再生能源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包括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效益相一致、人口数量与经济资源环境相匹配、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速度相统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真正做到又快捷又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所在是需要不断强化自主创新以及专业能力,加快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能力,不断推进国家宏观经济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用以保证经济的长远性以及稳定性增长。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现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整个社会中的经济生产、公共服务和制度管理等方面需要的专业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在大力推进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为提高社会实用型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供了比较大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培养技术型专业素质涵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我们国家中市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端技术型人才,不仅可以大大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并且还会提高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需要非常多高专业职业素养的工作人员,所以必须不断推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出大批量高技术实用型人才用以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实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当今社会新兴产业中提供了大批量的实用型人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一定会将现有的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和产业链条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摒弃一些陈旧俗套的、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经济需求的工作,随之又将衍生出一大批新兴的企业单位,工作性质以及工种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必须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中的职业教学质量,快速培养出高端实用型人才来填充当前各种新兴企业中的岗位空缺。当前,我国现有的高端技术新兴产业和现代高端服务行业的发展凸显出严重的滞后性,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后,将会使得大大提高新兴企业的经济能力以及综合实力,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自身的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新兴企业的又一次经济突破,这也就决定了我国目前急迫需要大量的既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涵养,又能够灵活的进行实际操作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不断生产出更高水准更高质量的产品,创造出属于我国自己的独立品牌。当然,目前只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高等职业教学质量,这一远大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

“分层式”教学法。它侧重培养学生群体间的差异性,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发掘学生学习兴趣并开发学生潜在思维。班级中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课堂教学的教师就只有一个,这必定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忽视某位学生的情况,此举一方面限制了接受新知识快的学生的更深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不能完全吸收理解知识。除了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也极为重要,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情景教学的设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来进行自我学习,科学的布置课后作业,经常性的开展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针对性培养实用型人才

学生需要十分了解当前社会发展中市场的实际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中领导层级以及相关的教师需要时刻洞察市场发展的空缺,对这些市场急需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对一些目前已经呈现饱和状态中的行业做一些适当的淘汰选择,努力培养市场发展中所需的实用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院校内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实际需求完美对接。明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掌握最新的国家政策资讯,正确科学的预测未来社会中人才方向的实际需要。

(三)定向性培养人才

不断深化高等职业类院校与社会新兴企业的有机合作,从而实现企业与企业签订定向培养的合同计划,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以及物质类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进行企业进行实际演练,开展一体化教学,通过“私人订制”的运作模式,进行定制型人才培养,共同实现人才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学生,院校,社会企业,三位一体化建设,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为社会企业经济生产服务,企业经济资源为院校大力改进教学提供支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所教学知识创新性以及及时性的把握,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充分提高我国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院校中的教学观念改革,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的院校管理制度。只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平稳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够拥有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郑光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N].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70-73

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考查;指标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04-03

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依靠”的要求。其中,“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1],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而单纯追求gdp或某些经济指标,漠视对发展质量的系统考查,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要真正立足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经济、生态、制度、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系统考查。

一、经济维度:发展健康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

梁亚民认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四大方面的21项指标所组成。一是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情况的指标,包括投入增长率、产出增长率和生产率增长指数等3项指标;二是反映经济增长过程健康状况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波动系数、通货膨胀程度、劳动就业弹性系数、三次产业构成比、产业协调度、环境质量成本变动率等6项指标;三是反映经济增长产出结果情况的指标,包括人均gdp、新产品产值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投资效果系数、能源消耗系数等6项指标;四是反映经济增长潜能增强情况的指标,包括研究与发展(r&d)投入比重、生产能力利用率、专利授权指数、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教育投入比重、劳动力技术装备程度等6项指标[2]。

李变花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水平指标,包括绿色gdp和采取以货币购买力平价测算的人均gnp;二是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包括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和单位能耗产出率;三是经济结构指标,包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工业产品销售率;四是技术进步指标,包括r&d占gdp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科技直接产出指标;五是环境保护指标,包括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六是竞争能力指标,包括出口总值占gdp比重、外商投资额比重指标和信息能力指标;七是人民生活指标,包括人均gdp、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八是经济稳定性指标,主要是经济增长波动率 [3]。

冷崇总认为,应从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创新性、稳定性和分享性等七个方面出发,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经济发展有效性的指标主要有劳动生产率、投资产出率、贷款产出率和耕地产出率;评价经济发展充分性的指标主要有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和生产能力利用率;评价经济发展协调性的指标主要有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和对外开放指数;评价经济发展持续性的主要指数有资源供求系数、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和环境质量成本变化率;评价经济发展创新性的主要指标有研究与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专利授权指数;评价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主要指标有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指数波动率;评价经济发展分享性的主要指标有居民收入增长率、恩格尔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4]。

王英娟、李荣平、陈松松等则认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六大方面31 项指标组成[5]。

上述研究虽然为人们考核和评价经济发展的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但是由于专业性较强,其中的许多指标不便于各级决策者和非专业人士掌握,因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对经济主体的决策指导作用是有限的,同时对形成有效社会监督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

经济发展健康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而

经济发展健康的标志就是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从经济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需要摸索一套基于公共信息的简洁的经济指标,并通过对这些经济指标的评价促进各级决策者和社会大众树立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在考查经济发展的质量时,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还要看经济发展是否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否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是否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因此可以采用经济增长率、人均gdp、cpi指数、居民消费增长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产业结构比、城市化率、r&d投入比重、专利产出、投资效果系数等基于公共信息的常用经济指标。

二、生态维度:环境良好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不仅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2009年,我国gdp比上年增长8.7%,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6.3%,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9.2%,原油消费量增长7.1%,天然气消费量增长9.1%,电力消费量增长6.2% [6]。对资源的大量消费引致了一系列严峻问题,造成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资源供应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使资源环境代价最小化。为此,一定要把资源消耗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可持续发展是经济规模增长没有超越生物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但传统生产函数中都只考虑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问题,没有加入资源流和废弃物的概念[7],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还需要将因为要素投入而产出的污染也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衡量指标。对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考查,便构成了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生态维度。

沈露莹在《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2010)中使用了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指标 [8]。庄惠明、黄丽君、郑伟腾等在《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2010)中使用了gdp能耗、gdp水耗、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gdp 工业废水排放量、gdp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指标 [9]。孟晓俊、黄弦和、林莎等在《杭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1)中使用了万元gdp 能耗、万元gdp用水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碳排放强度、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绿化水平等指标[10]。

不难看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指标已经纳入专家学者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视野,虽然各自有所不同,但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是否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显著减少已经成为重点。从生态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可以采用万元gdp 能耗、万元gdp用水量、碳排放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pm2.5及空气质量指数等指标。

三、制度维度:公正合理

前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于1977年首次在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一书中提醒世人不要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数量。卡马耶夫还认为,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关注中,人们常常忽视三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是“国家治理的质量”[11] 。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学家就已提出“把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内涵的扩大再生产”。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工作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反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进入21世纪之后变得更加突出。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也已有五年多的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任重道远。有相当多的学者把其主要原因归咎于体制问题(吴敬琏,2008)[12]。市场体系不健全、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资源要素价格扭曲、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行为还不规范、财税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体制症结(王一鸣,2008)[13]。

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

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中共十八大报告在科学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展缓慢原因的基础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1]

然而,从制度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选择具体的考核和评价指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的增长率每增加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绩效就下降7%,即国有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会导致转变绩效下降15.031%,即进出口总额的大量增加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的比重增长率每提高1%,会带动转变绩效提高15.339%,即产业结构的梯次转移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科研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增长率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提高1.355个百分点[14]。这说明,我们仍有可能寻找到一些能够反映体制机制合理程度的具体指标,并借以从制度维度来考查经济发展的质量,国有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外贸依存度、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结构等指标都可以采用。

四、社会维度:和谐稳定

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两者不可畸轻畸重。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没有社会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种发展既不可能全面,也不可能协调,更不可能持续。社会发展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部分内容。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文化、教育、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必然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1996年,一份世界银行的报告曾经将经济上过分追求数量的“有增长无发展”归纳为几个特点:无根的增长,即文化多样性消失;无未来的增长,即环境基础被破坏;无情的增长,即发展导致人们感情的淡漠[15]。这种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会,忽视公共事业,引发各地的过度建设和重复建设,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最终严重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社会维度来考查经济发展质量,应该着眼于和谐稳定,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二是经济发展的公平性。

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平稳状况,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可以用经济增长波动率和价格波动率来衡量。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加,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它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实现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可以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长率来衡量。

经济发展的公平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代际之间的公平。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但是这些资源是稀缺性的,因而,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要坚持代际公平原则,使当代人在使用资源时,要考虑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因为当代人的使用而损害后代经济发展的条件,要给后代留有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条件。二是有限资源的公平分配。使有限的资源在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未来人之间保持公平分配,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的条件。可以采用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基尼系数等指标。

五、心理维度:人民满意

经济发展必然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以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自然演进过程。佩鲁指出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各种制度的演变和改进也是为给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各方面的、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必须是系统的、协调的[16]。

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就要求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其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提高人的生活水平。而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则要包括两个方面:从数量方面来看,通过经济发展要解决物品的短缺,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从质

量方面而言,通过经济发展要提高人的生活的舒适程度与便利程度,为人们提供无公害、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生活环境。

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幸福最大化应当是经济发展的最高目标。经济发展能否增长人们的快乐与幸福,要看经济发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取得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得以增加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就会得到较大提高,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就会得以增长。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就必须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17]。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从心理维度考查经济发展质量,就要坚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的口碑或选票应该就是最佳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梁亚民.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2).

[3] 李变花.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j].统计与决策,2004,(1).

[4] 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5] 王英娟,李荣平,陈松松.基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企业,2011,(10).

[6] 徐盈之,张全振.能源消耗与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 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8] 沈露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阶段评估[j].上海经济研究,2010,(6).

[9] 庄惠明,黄丽君,郑伟腾.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综合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8(2).

[10] 孟晓俊,黄弦和,林莎.杭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39).

[11] 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2] 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消除体制障碍[eb/ol].http://view.qq.com,2008-11-02.

[13] 王一鸣.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2008,(1).

[14] 马强文,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学家,2010,(11).

[15] 赵杰.全球经济漠视质量,中国经济增长严重失衡[eb/ol].http://chinanews.com,201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