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重心

经济发展重心

经济发展重心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行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92-02

21世纪是各方面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也造就了知识经济的黄金年代。知识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对各行各业和市场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会计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企业资产的计量模式、评估标准等会计工作的重心都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更加迅速的变化,会计行业还需要在重心的转移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又称为智能经济,是指将经济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着重强调了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的意义。所以,知识经济关注于以知识资本、智力资产的投入来获得经济的增长,这带来的是一个生产要素的重大变革,知识资本不同于以往的财、物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被消耗,随着不断的应用能够不断发展、更新。

知识经济时代是指以知识投入运用作为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知识产权成为支柱产业、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知识成为企业资本的主导资本,而这种资本的改变必然使得无形资产的投入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技术和智力等成为了更有价值的资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挑战着原有的基本计量模式、核算方法。对于会计行业来说,正在经历着第三次经济技术革命,即进入了知识经济会计模式。在知识经济会计的模式下,多种属性计量计价和多元记账成为了主要特征。

二、会计工作重心的变化

1.更加关注对无形资产在经济中的投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企业的经济状况、发展前景,不仅要关注企业拥有的有形资产的状况,还要关注于企业创新、获得无形资产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来说,是人才和知识在为企业创造利益和财富,如果按照有形资产来衡量企业的市值,就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不能正确的反应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进行贷款和融资上市时产生较大的影响。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越来越关注对无形资产的初期确认、使用期间的合理摊销,并且会计准则规定了:对于使用年限无法确定的无形资产每年末都要做评估,判断其是否减值。此外,加强企业发展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无形资产之中挖掘更多的利润点。

2.会计计量模式发生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信息的掌控者对于企业信息的需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以往的计量模式注重的是关于历史成本的计量。传统的计量方式最大的局限性体现在把会计片面的理解为简单的传递货币活动,大量的非货币性信息不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核算之内,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模式下,会计的计量转变为涵盖企业中的众多非货币因素,比如人力资产、增值衍生资产、市场份额等,能够提供企业真正的整体价值,更加适应时展的会计计量方式开始应运而生并投入使用。

3.信息技术使工作重心转变

信息技术将会计从传统的繁琐运算中解放出来,高度智能化的软件能够轻松的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处理,这能够使得会计的统计结果变得更加的准确和真实。会计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去建立和完善财务数据库,数据库中各种内容得以很大程度上的丰富和完善,方便了决策层对数据的提取和参考。会计的工作变得更加的全面和复杂,除了日常统计核算之外,工作重点也慢慢转移到了企业的预算、决策和分析上面,真正的参与到了企业的管理中。除此之外,网络促进了信息的共享,通过网络的交流,各种新型的会计核算、报表模版得以在网络上传播,让会计们的工作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且效率高。

4.报表形式和传送方式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越来越快的市场节奏要求财务报表做到实效性。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进行了财务报表的革新,财务报表开始能做到根据需求定时更新,迅速的反映出市场和企业的发展变化,灵活多变,并且内容变得更加全面,针对性也有所增强,报表的价值含量大大增强。传统的纸质报表在平时的传递中开始减少,新的传递方式比如邮件等被运用到大量的报表传递中,轻松方便,同时增加了信息的及时性。

三、会计工作的创新及发展

1.风险会计带来管理创新和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带来技术更新的同时,也使经济活动增加了更多的风险,特别是网上公司以及网络实体的出现,虚拟产业正在带来新的管理创新。网络实体的资产主要是知识以及人力资源,其经营活动呈现出了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和交换的特点。这对会计的工作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需要根据新的网络环境,制定出适合网络管理发展的新模式,以减少企业的风险。

这种情况下,对风险的评估已经被提前到了企业进行决策之前,根据决策进行行动,也就是说,对市场的反应要更加的快速。会计需要对企业中知识的更新、分配以及使用状况有更充分的了解,在呈递的报表中能够方便决策层对资金、风险等有及时的了解,再进行决策。这样能够有效的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和预测,并促使企业会计对成本的正确核算和核对。

除此之外,风险会计管理的关键是需要更大的监管力度,需要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各会计之间需要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和责权范围,各经济事项特别是网络中的经济活动,会计的活动需要更加独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2.推行国际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

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也开始增多,国际财务报表间都会有许多的不同,现在国内很多涉外企业还是在实行中国的会计准则。虽然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逐渐趋于统一,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差别,比如在具体的会计操作、计量基础等方面,这在国际合作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不便。所以,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尝试推行国际的会计准则,与世界接轨。在推行国际准则的过程之中,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同时不断的制定和完善我国的准则,使二者可以很好的衔接。这样对企业来说,在国内可以有更加完善的会计制度参考,也有利于国际贸易中的会计核算。当然,在二者的差异克服和完善过程之中也会有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3.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发展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的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需要会计从业人员不断的学习和创新。首先是要对新的会计理论熟悉。知识经济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对现有的经济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假设已经不能够适用于现在的市场竞争,而且新的会计理论也开始革新和发展。会计从业人员需要重新去认识这些理论,挖掘适合当展的会计理论,完善自身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对新技术的学习。会计从业人员更应该积极关注与会计相关的专业技术方面的新发展,帮助自己更好、更有效的工作,企业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应的培训工作来提高企业会计的素质和工作技巧。最后,会计从业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的完成每一份报表的工作,做好每一项统计工作,这都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决策和风险。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关注和企业有关的新的市场动态、国家政策等,这能够为平时工作的完整度带来更好的帮助。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第2篇

经济形态和经济空间格局向来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①。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和生力军,多引起学者的关注②。目前,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民营经济发展意义与功能、发展特征、制度建设、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以及政策应对等领域③,但大多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等④,而从地理学学科出发研究区域民营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整体发展趋势的文献则鲜为少见。福建作为中国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与其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⑤。本研究根据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探讨其民营经济发展格局以及发展趋势,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深刻揭示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空间内部差异,以及社会响应,对促进未来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和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福建省84个县级行政单元为基础,以2005和2009年《福建统计年鉴》、2004和2008年《福建经济普查年鉴》等作为原始数据,建立福建省民营经济数据库。本文所指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①。在数据选取过程中,主要以2004年和2008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据为蓝本,并参照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其他相关指标数据。在统计过程中,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指标选取数据要求来源的统一性,即对比数据均出自于同一统计资料(不同年份),故可消除统计口径不同带来的误差。

(二)主要研究方法

空间数据探索。本研究主要利用GIS技术下的SpatialStatisticsTools模块进行空间数据计算、统计和分析,探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即运用ESDA(ExploratorySpatialData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下的MoransI和LocalMoransI分别测度福建省民营经济空间自相关的全局指数和局部指数②,反映福建省民营经济整体上的自相关和不同位置局部区域的空间关联模式。全局指数MoransI和局部指数LocalMoransI计算公式分别为:I=n∑i∑jwij(xi--x)(xj--x)(∑i∑jwij)∑i(xi--x)2,其中j≠i(1)Ii=n2∑i∑jwij•(xi--x)∑jwij(xj--x)∑j(xj--x)2(2)其中式子:n为参与分析的空间单元数;xi和xj分别表示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本文采用基于Queen标准的邻接性,即当区域i和区域j之间邻接时,空间权重wij取1,否则为0;MoransI的值域为[-1,1]。计算结果可分别采用随机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两种假设进行检验,本文采用近似正态分布的z统计检验。空间中心统计。文章引入重心概念,表达区域空间上某点在不同方向上的力量对比平衡程度,在研究中,假设某一个区域由n个平面空间单元构成,其中,第i个单元的地理中心坐标或行政中心坐标为(xi,yi),Gi为该平面单元的统计属性值,则研究区该属性值重心坐标为③:X=∑ni=1Gixi/∑ni=1Gi,Y=∑ni=1Giyi/∑ni=1Gi(3)

三、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过程

作为中国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省份,福建民营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福建充分利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发挥侨资优势,大力兴办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末又通过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为发展阶段,开始实行“公有民营化”,采取企业全部资产评估作价后向外商出让部分产权的方式,引进境外资金,组建“嫁接”式合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为第三阶段,家族式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变。21世纪初,福建省民营企业规模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民营经济政策和制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根据统计④,截至2010年底,福建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480•3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6%;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达15558家,占全省企业数的78•4%;实现工业增加值3609•8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58•4%。众多民营企业发挥经营灵活的优势,通过并购国际品牌、寻求国际资本合作、到境外设立营销网络或投资办厂等方式,扩大了国际市场占有率,2010年完成出口总额290•04亿美元,占全省的40•5%,比上年增长4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在投资领域,城镇民间投资由2005年的777•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97•7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37•3%。城镇民间投资占城镇投资的比重由2005年的39•2%提高至2010年的50•0%,民间投资已成为城镇投资的主力军。民间投资方式已逐步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的粗放型更多向促进产业转型、产品更新和技术升级转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果分析

(一)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看(表1),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数据的MoransI指数值分别为0•5305和0•4391;并对其进行近似正态分布显著性检验,其检验的标准化Z值分别为11•373和8•897,远大于正态分布99%置信区间关键值2•576①,表明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的空间分布在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呈显著的空间集聚模式,即高值区域与高值区域相邻接,低值区域与低值区域相邻接。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看,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布皆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图1),且二者在福建省的空间分布大体上基本一致。具体表现为:在福建省东部沿海存在2个非常明显的“高-高”集聚(热点),即闽南三角地区和以福州市辖区为中心的地区,其中,后者又被关联类型为“低-高”的县(县级市)所包围,这表明这些“低-高”类型的地区相对于邻近的福州市辖区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其发展水平为低;相比之下,整个研究区出现了1个较大范围的“低-低”集聚(冷点),主要集中在广大的西部以及闽东地区;此外,在福建西部地区还存在着个别的关联类型为“高-低”模式的空间孤立点,主要包括三明市辖区两县级区。综上所述,目前民营经济在福建省的整体分布格局呈现出显著的“双核”模式,即民营经济发达的闽南三角地区和以福州市辖区为中心的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民营经济普遍落后。

(二)福建省民营经济重心空间格局

通过引入重心概念,运用空间结构重心计算公式,得出2004年和2008年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坐标,并利用GIS技术输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重心点的空间变化图(图2)。结果表明:从空间上分析,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二者皆位于福建省几何中心的东南部,表明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总体趋向于东南,东南和西北民营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落入到德化县南部地区,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的落入区为永春县东部,其纬度较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为低,而经度较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为高,从而更加偏离几何中心,表明全省私营企业的发展区域差异大,分布更为不均衡;从时间序列上看,民营经济内部存在不同的发展趋势。从全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的移动轨迹来看,个体工商户发展重心向南转移,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则向西北发展。这表明个体工商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加剧,而私营企业发展重心的西北转移使其区域差异性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五、福建民营经济发展的区域响应

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关联效应。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福建省民营经济凭借其自身灵活、适应性强的优势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发展速度上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民营经济省内区域差异(发展总量和速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发展重心的转移。

(一)全省经济和地区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地区财富和劳务生产增加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更意味着资本形成以及与消费增长的良性循环①。所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使企业数量增长以及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反过来讲,区域企业数量的增长及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会推动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以及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目前,民营经济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经济总量所占比重2010年已达66%。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依然是靠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的,而民营企业的增长为这三驾马车增添了强劲动力。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为福建带来了大量的民间投资,从而使以国家投资为主转变为民间和国家共同投资的新格局,不大了投资的总量,而且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还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省出口的增加。21世纪头十年是福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也是民营经济扩张式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中,出口成为支撑福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支柱。而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企业,鉴于民营经济在福建省所处的地位,不难推测民营经济在出口中所起的作用,即民营经济成为福建出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并有力地促进了福建经济的增长(表2)。

(二)全省就业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增收明显

随着全省民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就业人员规模随之提高。非农人口的增加,相应带动全省城镇规模不断壮大,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随之提高。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吸纳非农就业的重要源地。图3、4是福建省私营企业发展状况图(以私营企业代表民营经济)。由图3、4可知,2004至2008这4年间,福建省私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其私营企业单位数占所有企业单位数的比重由2004年的58•04%上升到了2008年的67•37%,表明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且,民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吸纳更多的就业劳动力,由图4可以得知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2008年较2004年上升了8•66个百分点,这表明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随着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非农人口的增加,福建省城镇规模也随之扩大,地区城镇化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福建省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了2009年的51•39%(表2)。全省农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民营经济在缓解福建省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以民营工业为例,2005年,福建共有农民工152•34万人,按年人均工资17190员(城镇单位人均劳动报酬)计算,全年农民工工资总收入261•87亿元,占福建农民收入的44•8%。最近四、五年是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在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一段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则直接带动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由表2,福建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5年的3292•63元增长到2009年的5015•72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1•1%,而2001至2005和1997至2001的两个四年间,其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分别只有7•09%和4•25%。新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对农民增收和提高其生活水平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三)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的转变

福建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关联效应,但由于民营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总量和发展速度的差异,从而导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重心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原有空间格局使之重新实现地区间的平衡。由图5可知,全省就业重心、城镇化发展水平重心和经济重心都出现了向西转移的趋势,且农民纯收入重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重心和地区发展水平重心也都出现了西北向的转移。这是福建经济宏观发展的大趋势,这与福建省民营经济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因此,闽内陆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无疑是重塑福建经济空间格局的主因之一。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第3篇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关心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相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深刻、更宽泛,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不仅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科学,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一段时间以来,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推动,经济发展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带有明显的粗放特征,一度出现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造成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大幅度增加。这种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不相适应。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与此相适应,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准确体现。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第4篇

总的来看,对中心城区经济发展重视程度高,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并结合各自实际,谋划实施了一批投资数额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希望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牢牢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为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一、要增强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责任意识、紧迫意识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行政、经济、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对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沿海强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市发展的职能定位。城市是什么?《辞源》对城市的解释是:筑城以卫君,日中而为市。意思是说,古代城市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军事防御功能,一个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经济功能。现在,城市的军事防御功能已基本没有了,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的功能,现代城市已经成为以经济功能为主导,兼备服务、管理、文化建设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因此,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形象魅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第二,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就一个区域来说,中心城区就是本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核心。国内外发展实践证明,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比如,美国的纽约、波士顿、费城,日本的东京、大阪、神户。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过去是以香港为核心,现在以香港、广州、深圳等几个主要中心城市为核心,进而带动了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以等一批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形成了经济高度活跃、发达的长三角经济区。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心城市是资金、人才、技术等经济要素聚集的平台,是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没有中心城区经济的繁荣与强大,就没有全市经济的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希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把支持和促进中心城区经济快速发展摆上日程,拿出举措,紧紧抓住不放。

第三,进一步坚定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经济的信心。中心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活力、潜力、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总人口已达万,而中心城区只有万,仅占全市总人口的。包括在内,中心城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也仅占全市的和。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等等,都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因此,无论是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一般预算收入,还是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沿海开放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都需要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中心城区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解决宜业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支持,为人民群众打造优美、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全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坚定不移地抓好中心城区经济发展。

二、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力促中心城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

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在城市发展的跃升期。而且,我们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环经济圈、 都市圈、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三大部级战略都与直接相关。第一,沿海临港,是环区域重要的沿海城市之一。第二,是 都市圈的重要成员,高速公路通车后,到北京仅需一个多小时,京沪高铁通车后,到只需分钟。特别是首都第二机场即将启动,将来到首都第二机场也仅有一个小时车程。第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沿海地区开放,特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我们将获得一系列政策、资金支持。随着综合港区的建成通航,新区大规模开放,正在成为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投资者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赶超意识,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坚持一手抓工业发展,一手抓服务业发展,齐心协力地推动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上台阶、上水平。

(一)要以三个区为平台,着力发展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区、区、沧东工业区是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在完善功能、创优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好、服务功能全、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强的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加快生产要素聚集,尽快谋划建设一批投资强度大、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壮大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打造全市新型工业化的“领头羊”。

(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服务业的发展上。项目建设、企业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服务,而有些服务功能是县一级所不具备的,比如,行政服务、会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必须到市区才能解决。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发展对服务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中心城区就应当担负起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责任。因此,要坚持生产业、生活业、公共服务业协调发展、同步推进。一是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打造全市金融服务中心。目前,已有家商业银行,个股权交易中心,今年要确保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在设立支行、分行,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规模。同时,要充分发挥天交所股权交易中心的上市融资功能,在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同时,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推动更多企业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融资。二是要着力提高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打造全市商贸服务业中心。要着眼引进名品名店,积极发展高档商贸服务业,尽快形成商品齐全、物美价廉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格局,吸引周边县(市)群众来消费购物,打造全市商贸服务中心。三是要发挥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功能,打造全市物流配送中心。目前,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要发挥中心城区交通枢纽功能,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配送产业,为各类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和低成本服务,打造全市物流配送中心。四是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打造科研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中心城区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发展,是提高一个地区经济竞争能力,促进优势产业提档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要依托教育科研单位、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型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服务功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研技术服务高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五是要健全会计、律师、专利、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打造全市社会中心。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机构,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社会服务功能,满足企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六是要大力发展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业,打造全市消费服务中心。良好的消费服务环境也是招商引资的名片。要着力提高中心城区餐饮、休闲、娱乐消费档次和水平,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洽谈合作提供一流服务,吸引更多客商关注、投资。七是要加快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打造全市公共服务中心。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既是人民群众改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需要,要努力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把建设成全市的公共服务中心。

(三)要大力引进企业总部,发展总部经济。随着新区的崛起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选择到中心城区投资兴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把总部设在中心城区,既可以及时地得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支持,又有利于开拓市场、扩大营销,促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抓住这一机遇,营造优势、发挥优势,强化服务环境建设,为域内外企业总部落户市区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总部经济蓬勃发展。

(四)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当前,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战略投资者的关注,特别是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各部委也将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秦唐沧沿海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十二五”规划、产业政策,寻找契机,争取把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资金、项目落户。要坚持外资、内资一齐抓,吸引央企、民企、外企到发展,为加快壮大中心城区经济实力构筑优势产业支撑。

三、明确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

发展中心城区经济,是主体,市直各部门也是主体,必须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目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在今后发展中,发展速度和质量应当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区、区和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实际增长速度必须达到以上; 区、区税收、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增速要达到以上,只有这样,才能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围绕中心城区经济发展逐一确定任务目标,对于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什么时间干成,都要拉出单子,明确推进措施、完成时限和具体责任人,以抓落实的实际成效推动中心城区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重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州(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动促进;对策(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发挥郑州(核心区)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拉动促进作用的对策(路径)探析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0日

所谓经济区,就是经济活动在经济中心或特定区域而客观存在,具有地域或特殊功能构成要素并且密切联系的经济综合体,通常是以经济中心或特定区域为核心,以大中城市为辅助,以交通运输和要素流动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构成现代经济区的要素包括经济中心或特定区域、经济网络和经济腹地。中原经济区包括豫、鲁、苏、皖、冀、晋、鄂7省28市组成的经济区域,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具有独特特点、自身优势、经济关联、使命相近、客观存在的中原地域经济综合体。中原经济区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包括三类区域:核心区、主体区和合作区。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即经济区内经济增长领先的、最富有持久活力的地区。郑州的发展对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拉动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至关重要。

一、合理确定郑州(核心区)的城市规模和发展目标

(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规模是符合城市自身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是一定时期内科技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基础上最大限度并促进城市发展和功能提升的规模。确定郑州合理的城市规模,需要考虑下列因素:区域稀缺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等;城市经济集约度,城市经济集约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城市经济规模扩大使投入系数减少;城市区域承载能力,集聚过度会使基础设施、产业服务、市场运用、环境容量等压力增大、摩擦增加,导致外部不经济,反之又会使外部设施运营效益下降,增加生产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的增长;城市管理有效度,城市管理水平高,城市经济运行有序,城市规模扩大的弹性就会增大;集聚成本,如城市规模扩大,会增加居民交通费用支出,地价、房价等也会提高。目前,郑州的城市规模比其他发达经济区同级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度地扩大城市规模。

(二)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经济区之间竞争现已演化为城市间实力的竞争,特别是核心区的竞争。中原经济区核心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周边区域的能力比较弱,这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相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原经济区提升经济竞争力、积极应对挑战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核心区,进一步突出郑州在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中原经济区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增长极。发展壮大郑州,强化其核心地位的作用,要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好、环境做优的要求,创新体制,先行先试。如适当调整行政区划,拓展空间,把发展较快的地区或新区纳入郑州,加快新区开发,增强核心区规模;同时,完善核心区发展配套,提升其城市品位,辐射和带动周边;依托现代交通枢纽地位的完善,积极与周边开放城市紧密合作,拓展“对接”的经济区合作空间,共同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

(三)推动连线发展辐射腹地城市。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的要求,构建“一极两圈三层”格局城市群,提升郑州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中小城市和中心镇为支点,功能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中原城市群。“一极”指郑汴新区核心层,“两圈”指以郑州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交通圈”;“三层”即中原城市群核心层、紧密层、辐射层。除郑、汴外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组成紧密层,辐射层包括南阳、鹤壁、濮阳、三门峡、安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周边9个省辖市。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龙头与核心,郑州连线发展主要是指推动以郑州、洛阳、开封为核心区中原经济连片发展。提升中原经济区整体经济实力,应进一步突出郑州核心区地位,强化其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提高对周边城镇和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加强沿线城市的合作,共同提升对接周边经济的能力和对外开放合作的功能,促进要素的自由流通,形成大城市、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互动式发展,推动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二、加强郑州(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建设便捷高速完善的联通格局。发挥郑州带动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道和以交通走廊为核心的经济走廊的形成。以统筹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带动区域港口、城市、产业、腹地协调发展。郑州形成便捷高速完善的联通格局,不仅要连通公路主干线,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缓解市区的交通压力,增强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要完善郑州、洛阳、开封等城际高速公路环线,促进同城化发展。同时,推进省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经济便捷联系和密切合作,促进产业对接,形成大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局面。

(二)推进集散型大港口建设。郑州要发挥带动促进中原经济区发展的能力,需要加快推进以“集散型”为重点的大港口建设:一是加快航空港口建设,成为国内、国际航运枢纽港;二是建设现代化铁路枢纽,提升集散运营能力;三是大力拓展客货运公路网,有效对接周边经济区;四是加强统一港口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确保港口区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三)提升城市品位。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吸引人才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郑州应完善通信、环保、绿化、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活品位,打造生态宜居健康城。如郑州东扩南进西拓,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最终形成“三横两纵一环”的线网结构,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便利。

三、强化郑州(核心区)的产业支撑和推动能力

(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增强城市功能和充分发挥对外辐射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区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要以经济区的发展为前提,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城市等级体系的完善,为核心区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提供了环境和推动力;另一方面经济区持续发展有赖于核心区高效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辐射功能。一个分工明晰、相互联动的经济区城市体系必然要具有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的协调中心。核心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对所在经济区要素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影响范围,从而影响着经济区城市等级体系的完善。而且,当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第三产业主导型转变时,生产方式也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过渡,使得进一步集聚发展变得不经济,为扩散发展提供可能,产业结构调整的扩散作用所形成的产业市域范围的重新分布又会促进城镇体系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

(二)培育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它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是有地方特色且具高度创造力的产业集群,它作为科技、经济在产业上的有机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郑州应充分利用产业群与产业链的作用,发挥比较和后发优势,以培育创新创业集群为突破口,并加强对其支持和引导,以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中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马寨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代表,目前郑州已拥有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近20个,产业集群成为助推郑州支柱产业乃至中原经济区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促进郑州(核心区)发展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草案)》,郑州应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激发创新活力,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加强集成创新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研发和突破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性技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建设经济区创新体系和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提升郑州核心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带动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

(二)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城市获得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发挥郑州带动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高端创新人才,要落实《郑州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改善郑州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的局面;加强郑州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高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实习培训基地。同时,制定实施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和优秀留学人才的优惠政策;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创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发挥财税激励作用助力郑州(核心区)产业转型

(一)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和方式。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针对性、连续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财税政策的扶持。一方面可通过转移支付、税收优惠等方式提供优惠政策,如在郑州市新设立的总部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对发展现代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给予相应的财税优惠等,激发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建立财政、税收及其他政策的联动扶持机制,对积极主动推进郑州转型发展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等在要素、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度的倾斜。

(二)依托财税政策支持完善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离不开财税政策“杠杆”作用的发挥。郑州应充分利用省财政新体制下的营业税奖励政策,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融合的生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全面深入贯彻中央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财税扶持措施和股权投资、整合重组等方面的财税激励措施,对实行有利于中小企业增加自有资金的、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促进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郑州发展创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扶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当地产业水平提升。同时,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产业转型发展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六、为郑州(核心区)拉动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一)为产业发展创设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郑州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企业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而营造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是促进郑州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一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培育高新区良好的资本市场;二要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设立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推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创新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支持;三要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四要建设运行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五要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推动科技创业投资发展,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级和无形资产评估,开展科技贷款贴息、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工作;六要加强风险投资业合作,深化资本市场交流合作,建立资本市场对接体系等。

(二)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发挥郑州带动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作用,实质是增强郑州城市的竞争力。2012年最新出台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纲要(草案)》,无疑对加强郑州的竞争力如虎添翼。按照此纲要要求,郑州都市区将建设成“两核六城十组团”的总体布局,未来将有两个市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的社会环境。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对激励创新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彰显,加快推进《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的实施,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提高企业和个人创新能力,助力经济增长。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向国外申请专利,支持企业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等。

(三)挖掘郑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城市的一种软实力,郑州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当今城市竞争中,文化软实力显得尤为重要。提升郑州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拉动促进作用,就是要从根本上夯实郑州的文化根基,立足于郑州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塑造中原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营造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郑州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力度,加强省际紧密、直接、深入、全面的文化互动,进而推动和促进中原经济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河南日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