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范文第1篇

一、建立领导干部相关动态数据库,做好基础工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与当地组织部门进行协商,请求其为审计部门适时提供纳入审计范围的各级领导干部信息。包括现任职单位、起始时限、职务等相关信息。在得到以上信息后。审计部门可以建立起经济责任审计电子数据库,这样对哪些领导干部和单位已审、哪些多年未审,就能做到一目了然。二是审计部门可以对近年来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其他审计项目进行整理,建立起电子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并将两类电子数据库有机结合,为项目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做到管理有序、突出重点。为了科学安排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满足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需要,审计机关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权限及其工作性质、经’济活动规模、掌握财政资金量大小等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可将地市级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分为六大类:第一类为掌握各县(市、区)经济决策权、经济执行权和承担当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县(市、区)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派出机构;第二类为重要经济主管部门,经济活动总量较大、掌握财政资金较多、下属单位较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第三类为规模较大、资金总量较大的院校、医疗等事业单位;第四类为授权经营的资产经营公司、大企业集团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第五类为党委、人大政协、群众团体:属下无独立经济组织或资金总量和规模较小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未改制企业等;第六类为市管县属单位正职领导干部的所在单位和各县(市、区)审计机关。通过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审计频率,对不同岗位的领导实行一届审两次或离任审一次等。按照党政部门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对资金运作总量大、下属单位较多,且转移支付资金量大的重要党政部门领导干部,以预算执行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对资金运作总量一般、有一定的专项资金、也有一定下属单位的党政部门领导干部则以财务收支审计加经济责任审计。对一些单位较小、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人头经费和日常运转的部门、单位领导,以财务收支审计代替经济责任审计;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对一些管理比较规范、资金量小的单位领导,以离任交接制度代替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不同类别的审计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讲求效率,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三、与各成员单位沟通,做到争取主动、协商一致。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为干部任免提供依据,这就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仅只是一家部门的事,因此要想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部门必须改变过去经济责任审计是委托审计,不好作计划、不能作计划的观点和被动等任务上门的做法,把制定计划作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每年年初制定年度计划时,主动与组织、纪检等成员单位多进行一些沟通。了解年度内这些部门在干部监督和管理方面的重点及要求和干部调整动向,向他们说明年度内审计力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然后将计划初稿分别送有关部门,或者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系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的意见,最后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下发执行。

四、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做到综合平衡、长短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同时审计部门任务量的来源很多,既有上级指令性任务和授权任务,又有地方政府交办的任务,还有部门之间的委托任务和协调任务。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各个审计期间任务量和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做到统筹兼顾,长短结合,年度计划与长期计划均衡。把当年计划与前几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及未来几年审计工作规划一起统筹考虑,采用滚动式计划法,确定当年计划。既保证能对审计范围内的审计时象在一定的时间内轮审一遍,又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任务不至于集中在某一年度,确保审计资源的高效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

Abstract: Our country institution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implementation, played a very good effect, but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of some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will present the institution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problems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Key words: institution;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47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2-0020-02

一、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以来,对维护财经纪律、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增强干部廉政意识、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实现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经济责任审计也处在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中,纵观当前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有效沟通机制缺失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包括领导任职期间进行的任中经济审计和领导不再担任所任职务时进行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实践中占有较大比重。不论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还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的沟通机制对于提高审计质量,解决审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实际操作过程中,沟通往往是在审计的过程中进行,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组的成员与被审计单位的职工和领导平时没有接触沟通过,因此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职工会有戒备心理,不愿与审计组成员进行彻底有效的沟通,甚至故意隐瞒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的一些重要情况,特别是对被审计领导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情况更加普遍;对被审计领导的离任经济审计,由于离任的领导干部在审计期间因工作及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及时到审计组配合审计,会出现审计组与被审计领导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由于审计组成员往往是由各个单位抽调或临时组成,审计组成员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也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因此,由于缺少有效沟通的机制,往往会出现审计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审计组与被审计领导之间以及审计组成员自身之间的一些沟通障碍。这些沟通障碍对于了解被审计领导的重要问题、发现问题和实事求是的反应问题都起到了制约作用,不利于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对被审计领导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需要具备审计、会计、法律、经济、工程、金融、信息技术、管理知识和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等,同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目前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学历结构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不够以及激励和业绩考核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三)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管理和利用不充分

经济责任审计的信息管理和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上报组织部门及相关领导层后,对审计结果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建议机制。首先,对于被审计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经济责任审计部门没有对被审计领导单独建立档案,这样就不利于对被审计领导的系统分析和掌握,不利于审计信息的共享,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对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没有独立建立档案,对被审计单位出现的一些经济责任现象没有进行分析研究,没有提出强制性的整改落实措施;再次,对一个系统或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和相关资料管理的不系统,对相关的数据没有进行汇总分析,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总结和提炼,不利于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不利于对整个系统或行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最后,对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的管理不能实现动态化管理,不能从动态分析的角度对被审计领导、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系统或行业进行预测和判断,没有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四)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

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过程,就是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的配置过程,这个过程要求物尽其才,人尽其用,有效统筹人财物。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的制定是整个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环节,如果计划制定不当,不仅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执行,而且浪费资源,降低效率。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过于主观,经济责任审计需求调查不够。一般说来,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根据组织要求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从而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并根据客观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为了年终考核和突出业绩,也存在盲目追求审计项目数量,审计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持续下滑,审计风险加大的现象。

二、加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制度

为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沟通机制,实现审计方式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和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转变,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建立审计联络员制度。通过建立经济审计联络员制度,可以实时了解联络单位的情况,构建上级单位与所属单位的信息反馈渠道,促进下属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主要从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和继续教育上下功夫。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上,不仅要注重学历结构更趋合理,而且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实践经验的充分性。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不仅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求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实践经验,在人才引进和选拔上,要注重对硕士以上学历人员的引进,同时选拔一些具有经济、法律、管理、工程和信息技术的人员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组。审计组成员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经验丰富的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上,要确保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时间,内部培训部门要在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时间上合理安排,使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知识、观念及时更新,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在经济责任审计人才的培养上,要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吸收新进人员参与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中,培养新进人员的实际操作和判断能力。

(三)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被审计领导审计结果的应用。对于被审计领导的审计结果,在征得主管领导同意后,向上级分管及相关部门报告,使其了解干部的整个履职情况;同时审计结果也可以作为干部考核和任用考察的重要依据;审计结果还可以与年度考核挂钩。对被审计领导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以利于动态的对被审计领导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二,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对被审计单位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档案,通过对不同的审计对象进行审计的结果,总结分析出该被审计领导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对优良的做法予以肯定和发扬,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严厉的措施,使其消失于萌芽状态。其三,对整个系统或行业审计结果的应用。通过对一个系统或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对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制度问题,形成审计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改善制度,完善管理。

(四)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

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要在全年规划的基础上,建立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库,确立每一阶段的具体审计项目计划,并对每一经济责任审计进行详细的计划。首先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需求,将必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列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库,根据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全年的计划,同时还应考虑临时列入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其次,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安排,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再次,根据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层次和每个人员的任务和责任。最后编制经济责任审计进程表,根据经济责任审计进程表合理控制审计进程,及时预测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结语

目前,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沟通机制不健全、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利用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等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联络员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等措施,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凌.如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J].决策探索.2006(08)

[2]吴婷.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策略探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陈雨松,刘宝华.围绕核心任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J].中国审计.2005(14)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质量水平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展开,形成了常态化、制度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目前已经占到审计工作总量的40%以上。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涵盖了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审计形式,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强、内涵广、审计难度大、要求高、审计风险大等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全面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审计监督,又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审计对象涵盖面广、级别层次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涵盖了地方党委政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大资金使用事项,贯穿了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结果是人事、组织部门选拔、奖惩、任免领导人的重要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要综合运用审计监督、经济监督、经济分析和鉴证方法等多种方法手段;经济责任审计由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来进行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因而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以及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专业胜任能力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必需的专业胜任能力,应该是能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工作经验和职业道德素养。

(一)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1、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财税、金融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财经法规

2、宏观经济管理知识,包括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民生政策、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国家及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投资与行政管理、经济决策战略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人事和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调等知识

3、经济商务、合同管理、工程管理、市场营销、物资管理、土地管理、工程技术及工程造价、招投标等方面的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经济法、商法等法律法规。

4、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知识。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计划、公司治理、企业经营活动及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

6、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定量方法和统计学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业绩计量与报告知识等专门知识。

7、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知识。

(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1、审计查账能力。审计的基本特征是经济监督,查账能力至关重要。经济责任审计人员

应能熟练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技术方法、审计职业判断、适用的经济法律法规,获取审计证据,识别和发现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对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查深查透。

2、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决策的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综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重大经济决策、重要经济政策的执行、重大项目投资、重大资金使用等经济活动的决策过程及执行结果进行审计,并对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

3、绩效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运用绩效审计的专门方法和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政府或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经营发展战略及实施、重大工程项目、政府举借债务、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民生资金和民生项目、科技创新、重大资金的使用等经济事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和生态效益进行绩效审计,作出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

4、宏观意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具备战略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敏感性和预见性。综合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从宏观、全局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突出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层次和水平。

5、电子信息化审计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掌握现代最新科技手段,运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实行联网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数字化审计方式,做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运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6、良好的表达与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及领导干部沟通并听取其意见,争取其理解、支持和配合。还要认真听取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三)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应当有从事会计、审计的工作经验,还应该懂经济,了解熟悉经济运行、经济管理的方式和规律。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在审计组内,还应有在一定级别的党委、政府领导岗位上的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有在企业高级管理层岗位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有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等专门经济领域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或专家,合理配备审计组成员,使审计组团队具备与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相适应的整体胜任能力。

(四)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1、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

2、严格执行审计纪律,廉洁自律,无私无畏,保持审计的独立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往往关系网错综复杂,审计人员受到诱惑的机会和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也较大,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为金钱和利益所动。

3、文明审计,严谨细致,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和职业谨慎,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沉着冷静心态,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

4、学习与创新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维能力。

二、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改进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构建多元化结构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队伍必须包括高层次、高素质、多门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选调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时,要引进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信息化技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的专业人才;注重吸收既有审计专业能力,又有经济工作领导、经济管理等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懂经济、懂管理的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扩大有实际经济工作经验的人员的比例,建立一支以复合创新型人才为主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队伍的交流锻炼力度,提升经济责任审计能力一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与经济管理部门人员交流任职的方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专业技术骨干分期分批的到地方党委政府、财政、金融、发展计划、经济贸易、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经济部门挂职锻炼或交流任职,在经济工作中学习经济,增长才干。二是实行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和轮岗交流制度,加大上下级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内外干部的交流力度,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建立相关经济领域专家库,聘请专家参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评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统计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经济领域、建立专家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具有与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参加审计业务或者提供技术支持、专业咨询和专业鉴定,有效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确保审计组从整体上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四)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在计划安排、审计重点和审计力量调配等方面,以经济责任审计为平台,将财政财务手术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制度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等专业审计相互结合和衔接,探索一次进点、协同审计、成果共用、分别报告等组织方式项目同步安排、协同实施、共享成果。加大对各专业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优化组合审计资源。

(五)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实务培训和审计技能经验交流

实践出真知。一是以审带训,在实施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由上下级审计部门、或同级不同专业部门联合审计,以优秀的审计专业人员为审计组骨干,在审计项目的实施中有重点的带领和培训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实务案例培训。在审计实务培训中对各类型的优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典型案例进行交流和点评,对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审计经验和方法技巧,分门别类进行示范、总结和提炼,积极推广应用。三是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培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审计的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体系及技术方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六)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轮训、培训制度

把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学习培训作为提升审计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是建立完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积极运用网络、案例教学和模拟实验等方式,有计划的组织各个层次的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学习最先进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廉政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升职业素养。三是定期选派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短期进修。进修内容可以适当宽泛,兼顾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

(七)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

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理论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模型及专业胜任能力的评估体系,对其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举办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促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水平。(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胜任素质的要求》;邓云《管理学刊》2011年12月

[2]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张曦《财务审计》

[3] 《应重视增强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杨道龙《中国审计报》2010年6月9日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徐雅芬工作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问题

目前,有关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讨论主要集中于干部管理中的监督、评价与考核以及治理腐败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但笔者认为,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独立化的角度,从理论层面更深入、全面、科学地揭示经济责任审计具有的重要作用,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整体认识水平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重要作用。1.实现审计功能拓展与审计制度创新。伴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方法的引进,审计师必须更加关注对企业战略与目标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的评估。在内部审计领域,审计功能已从原有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咨询与风险控制,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自身的创新。笔者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正是不断发展的现代审计与适应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特点的中国审计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审计,其本身是现代审计制度在我国的一种创新。而这种创新显然必将有力推动中国整个审计事业的发展。2.充分发挥审计功能,更好实现审计目标。审计基本理论认为,审计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控制是审计的本质功能,其根本目标是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同时,每一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都是一种特定的审计控制手段或形式,其具体针对于特定形式与内容的受托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一种特殊的、新的审计控制手段或形式,其直接针对于一个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所承担的任期目标经济责任。而主要负责人的任期目标经济责任与一个组织的受托经济责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换言之,经济责任审计不仅是充分发挥整体审计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保证和促进主要负责人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得到全面有效履行,进而更好地实现审计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3.强化权力约束,促进政治民主。审计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过程和状况的审查、鉴证与评价,事实上就是对受托人权力运用情况的约束与监控。这种对权力的约束是任何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必需的。政治民主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领导者的权力运用是否置于人民监控之下,是否对领导者的权力运用已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约束领导者权力运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制度和机制,它通过对领导者任期目标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评价与鉴证来实现对领导者权力的约束和监控。在此意义上,我们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法定地位的确立正是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项具体制度创新,是我国政治民主的一大进步。4.确认和解除责任,完善组织责任机制。审计在建立责任机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经济责任审计旨在确认和解除领导者任期目标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其本身又直接构成了政府责任机制的重要内容。5.揭露错弊、惩治腐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公司治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揭露错弊的能力和惩治腐败的力度是政府治理水平和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变量。经济责任审计正是揭露错弊、惩治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同时,它更是预防错弊,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6.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监督、评价与考核的制度机制。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之未来发展

1.研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准则体系,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特定审计行为必须以特定审计准则来规范。新修订的《审计法》只是从法律上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但其实务操作显然还缺乏规范。按照国际惯例,任何特定类型的审计都应制定相应的审计准则予以规范。审计准则既是指导审计工作的准绳,也是评判和控制审计质量的标准。经济责任审计准则体系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一般准则、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一是一般准则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能力、素质、独立性等一般要求的规范;二是工作准则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计划制定、证据收集及方法运用的技术性要求的规范;三是报告准则主要是针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基本要素的基本规范,包括报告的格式、结构与内容;报告的措词以及报告中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的种类和方式等。我们还认为,应注意将经济责任审计准则与《经济责任审计条例》相区分。后者应是对新修订《审计法》第二十五条的补充和细化,属于法规体系范畴,可由审计主管部门牵头制定;而后者应是经济责任审计执业准则的制定,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的技术性规范,我们建议由审计主管部门领导的审计专业团体来研究和制定,经主管部门批准。3.掌控领导者任期目标经济责任的确定方式与方法,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供科学、合理的导向与依据。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动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深入探索和寻找到确立各级领导者任期目标经济责任的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机制。要通过合法有效合约的形式予以确定,作为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的重要依据。4.系统研究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体系。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审计,其方法应具有特殊性。在这方面,我们应关注经济责任审计中证据调查特殊性的研究;责任量化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任前审计、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方法的研究;以及识别错弊和腐败行为方法的研究等。5.研究、健全审计问责体系。审计问责体系的转型包括三大转型,即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从组织问责转向个人问责和从行为问责转向后果问责。行为问责与后果问责存在一种递进关系。前者构成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而后者为进一步的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扫除障碍。从行政问责转向法律问责是问责程度的加深;从组织问责转向个人问责是问责范围的扩大;从行为问责转向后果问责是问责效率的提升。健全审计问责体系是经济责任审计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和机制保证。最后,拓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主要在公有经济领域,其审计层次限于省级以下党政机关、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和作用来说,我们认为它完全可以拓展到非公经济领域;而从完善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和推进法制政府建设的角度出发,经济责任审计的运用层次完全可以且应该提升到省部级以上领导层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方式,又是一种评价手段。我国现有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经济指标、财政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党政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这种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完整。目前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国外的绩效审计虽有成型的审计标准和指南可资借鉴,但我国的国情和审计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且绩效审计只针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分析,均不能达到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目的。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应是掌握被审计责任人履行职权职责和德才表现的综合情况,为考核、使用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引入效益审计机制,对被审计责任人任期进行绩效评估,将被审计责任人所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经济责任”、行政效能建设责任等均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涵义

1.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审计始于周、兴于宋。审计的最初目的就是理清财政收支流向,对掌管钱财的官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可以说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源远流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理论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看,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权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主管责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收支中侵占国家(公有)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直接责任。

2.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在国外有多种称谓,如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价值为本审计或物有所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经营审计(orperation audit)、3e 审计 (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等。效益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86年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第12届国际会议,形成了这次国际会议的历史性文件《关于效益审计、公营审计、公营企业审计质量控制的总声明》,其中对效益审计的定义表述为涉及对公营管理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e”审计。

在我国,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党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国内学术界对经济效益审计定义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效益审计包括3个要素,即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

经济性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所进行的审计;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生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开展效益审计有利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经济责任审计客观上具备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包括建立健全对各级领导者业绩的考查、考核机制,通过对其任期业绩的深层次审计,体现领导干部任期所实现的效益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效益审计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2.公共受托关系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

公共受托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是要评价单位、部门、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效益审计的目的正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只停留在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效果。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及其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审计部门就应该对公共受托责任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目标难以界定,效益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

由于各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具有很大的弹性。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微观经济效益容易确定,宏观经济效益难以把握;经济效益容易确定,社会效益难以判断;当前经济效益容易确定,长远经济效益难以预测。因此,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2.经济责任审计中资金财产损失鉴定难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后任职者的决策、结果的关联性。比如任期前的投入在任期后体现的效果;前任的投资或过失延伸到本期造成损失或遗留问题;前任投入的与目前经济活动有连续性的对外提供担保;应承担的或有责任等,审计人员难以按照期间归属调整相关指标,经济责任鉴定比较困难。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准确界定资金财产损失经济责任存在一定难度。

3.相应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如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而目前的审计力量主要以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方面的审计人员缺口很大。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措施和对策

1.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

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系统及控制手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的资源量面广量大,在选择审计目标范围时,总体原则是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重点审计。对国家财政支出领域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控制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特别是涉及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以上现象是否存在及其程度,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②专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或重大事项、项目或计划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带有行业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对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效果提出评价,对责任人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促进责任落实,督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③局部审计。对主要涉及重要资源的某一领域,对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局部审计。该类审计针对性强,能够直接揭示存在的问题,改善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

当前,我国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也应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效益审计有两种方法,即以结果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和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通过结果目标来评价效益的实现程度,但更侧重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分清是管理水平问题,还是固有的政策、体制原因;是利益导向驱使,还是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失误等,重视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要作恰当的评价,提出如何克服影响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的建议。

3.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只有正确选用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二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和目标,则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4.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