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1篇

一、全市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我们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三资”开发、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大棚蔬菜等设施种植、银杏园间套、药材、草莓、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花卉苗木、葡萄、冬枣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出口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目前全市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8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8个,绿色食品38个,有机食品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高效种植面积3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3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9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农产品年出口总额2000多万美元,高效规模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二、20*年重点工作回顾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

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在大农业内部提高多种经营及林业的比重;在种植业内部提高高效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比重;在品种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上,加大品改力度,调优品种结构,提高农、林、牧、渔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覆盖率。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调查研究,明确发展重点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发展“一村一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步伐,我们通过认真调研,确定了在全市重点发展生猪、家禽、银杏、弱筋小麦、小杂粮、意杨、斑点叉尾鮰等主导产业,逐产业制定了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其中银杏列入省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项目,为今后几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指明了方向。

二是抓政策意见制定,落实关键措施。

我们认真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和措施:一是扩大特色经济作物、高效粮油作物的种植,重点抓好食用菌、设施蔬菜、甜豌豆、日本大葱等蔬菜产业和以日本大坂蚕豆为典型的特色经济作物。二是按照“上规模、增效益,做特色、强产业”的思路,促进三元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波杂山羊、奶牛、兔业等畜禽业向规模小区养殖发展,积极培植规模养殖经营。三是坚持池塘养殖、围网养殖与网箱养殖并举,推进名品养殖、休闲垂钓、旅游观光相结合,加快发展斑点叉尾鮰、赤眼鳟、等特种水产及螃蟹、长鱼等地方特色水产养殖业。四是大力发展林木园艺业,促进银杏、意杨主导产业和精品葡萄、大棚草莓、吊瓜、银桑套种等特色林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强化典型引导,加大政策扶持考核奖励力度。

为促进我市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我们通过认真调研,排出了在全市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农业项目24个,建议作为政府重点扶持项目,一扶几年,重点扶大扶强,直至真正成为每个产业的龙头,以此带动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建议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奖励扶持意见(试行),对每年新发展和扩规模的高效规模农业项目根据规模、效益、影响不等分别给以一至五万元的奖励;在年底表彰奖励二、三产十强企业的时候,同时表彰高效农业十强;在对乡镇物质文明百分考核中大幅度增加了对高效农业考核的内容和分值,切实强化组织引导,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四是以养殖小区建设为抓手,提高养殖业规模化水平。

我们把畜牧业作为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上海及苏南养殖业资金和技术向苏中、苏北转移的良好机遇,鼓励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向养殖业,并强力推进养殖业向小区集中,积极培植规模养殖,提高效益。*年全市新建畜禽养殖小区5个。年上市万头以上的猪场达到4个,其中清源牧业栏存872头,年可上市1.7万头;年上市千头以上的猪场达到36个;栏存万羽以上蛋鸡的养殖场(户)7个,其中周氏禽业目前栏存7.2万羽;年上市万羽以上肉鸡的养殖场(户)59个;奶牛栏存2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6户1421头,其中东勋奶业合作社栏存奶牛314头。养殖水面50亩以上的专业户80余户,发展休闲垂钓渔业近60户。生猪规模养殖(年上市50头以上)1342户,上市33.66万头,占上市总数的35.21%,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家禽规模养殖1418户,上市肉禽627万羽,栏存蛋鸡234万羽,分别占总数的60%、40%,蛋禽规模养殖比重达40.01%,同比上升5.39个百分点;肉禽规模养殖比重达60.86%,同比上升5.48个百分点;奶牛规模养殖比重98%,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

五是培育优势产业,促进常规农业增效益上水平

在促进常规农业增效益上水平方面,我们充分发挥粮油集成生产技术优势,认真组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扩大高效粮油作物的种植,认真抓好银杏围庄林、成片林的间套复种,尽力提高常规种植的效益。促进我市全国闻名的弱筋小麦和银杏两个常规产业增效益上水平。

据测算及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全市银杏围庄林17.3万亩,银杏、意杨成片林和桑园、果树等经济林15.0万亩,常年高效蔬菜地5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1万多亩,特水养殖水面1.5万亩,其年效益都在2000元/亩以上,三项合计39.8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6.18%。去年经省农林厅认定的高效农业面积新增2.6万亩。

(二)、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们努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优和体制创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通过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全市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农业,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适应性强、品质优、质量高的农业新品种,进一步加快品种更新步伐,大力扩养羊、鹅、兔等草食畜禽;意扬全面推广南林95、南林895,水稻生产推广宁粳1号、武香粳14,其它大宗作物主推品种满三年的全面进行了更新。在全市重点推广了精准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高效养殖、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等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快技术更新步伐。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共引进各类新品种100多个,其中主要的40多个,推广新技术18项。其中种植业引进新品种26个,推广新技术7项;畜水养殖业引进新品种7个,推广新技术8项。

二是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下乡活动。

我们着力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做到转移农民有务工技能,留守农民懂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大面积推广的到位率。全年共举办各类送科技下乡活动14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9748人次,农产品营销培训353人创业培训105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959人,发放资料12000多份。

三是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申报与成果鉴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全年共申报各类财政支农入库项目105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30项,市级以上项目75项,共上争项目资金617.35万元。发放水稻直补资金1348万元,实施良种补贴项目70万亩、农资增资补贴项目130万亩,农民直接受益2380多万元。

四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农民增收新的平台。

自去年开始,为实现泰兴农业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陆续投资30多万元切实加强了我局信息化建设。为各科室、局负责人配备了电脑等设备,建成了泰兴农业信息网等特色网站,设立了政务公开、领导论坛、本地农产品介绍、招商引资等11个主栏目及供求信息、科学种养等43个子栏目。这些网站已经成为我市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个平台。

(三)、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积极申报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

全年累计申报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其中粮油基地1个,总面积3万亩,果品基地1个,面积2000亩,水产品基地2个,面积2000亩,申报建设绿色食品基地35万亩。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10个。

二是加强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控。

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办法,对全市已认定和待认定的各种基地和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定期检测基地生产的全过程,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每道工序都落实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点,质量监控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确保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符合无公害标准。

三是强化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全年共申报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1项,企业标准4项,申报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赤眼鳟苗种繁育技术规程和成鱼养殖技术规范、泰兴花生果质量标准已批准实施。

(四)、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造林和生态农业

1、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非公经济林建设。

我们认真总结推广近几年来我市林业机制创新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依法、严格保护”的原则,全面推广“珊瑚模式”、“溪桥模式”等造林新机制,吸引各类能人投资林业,抢抓省农林厅高效农业百项工程立项的机遇,培强泰兴银杏产业,全面推进意扬产业;大力营造非公经济林,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业经济上规模、上水平。据泰州市验收确认,*年全市新建成片林1.71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62万亩(折算1.4万亩),总计新拓成片林3.11万亩,完成泰州市交指标的155.6%,年度计划任务的137%。新栽意杨289.9万株;建设绿色通道260公里;建设绿色屏障310公里;新育苗木2494.8亩,其中意杨育苗1638.3亩,其他育苗856.5亩,森林覆盖率增加1.8个百分点。

2、科学施肥用药,千方百计降低残留污染。

我们着力加强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针对不同地力状况,不同作物品种,大力推广平衡配套施肥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磷钾肥和生物菌肥,科学指导农民把握佳期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切实降低化肥使用量。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切实降低农药使用频率,有效降低了残留污染,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3、深入组织实施“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生态农业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去年我们牵头在全市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清”工程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基础建设,确保生物安全与生态安全;实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有效控制农村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逐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农业市创建工作以较高的得分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大力发展“三资”农业

20*年,我们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实行全面动员、全员参与,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三资”的引进为全市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发展后劲。全年由我们直接和协助引进的“三资”近2亿元。05年,通过创新林业发展机制,成功引进台商在溪桥镇投资1000万元,租赁所有的路、沟渠等村级集体公用土地,开发建设农田林网,创造了农田林网建设的“溪桥模式”,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表彰。*年该台商又陆续投入350万元用于有机肥的生产和林地建设。成功引进了上海迪鸥食品有限公司投资6500万元在姚王工业聚集区征地100亩,成立江苏鸿鹰食品有限公司,今年又投入3000万元,目前项目已基本建成,年可加工生猪250多万头,将会给全市生猪养殖和农民增收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全市新增规模养殖吸引的“三资”近8000万元。

(六)、认真应对,措施扎实,全面加强病虫防治、疫病防控工作,促进农业安全生产

针对去年水稻灰飞虱和褐飞虱特大爆发的严峻形势,我们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全面推广抗病品种,严格实施“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加强预测预报,强化行政推动,加大宣传力度,实行验产指导,坚持统防统治,积极引导群众克服消极厌战情绪和麻痹侥幸思想,取得了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累计防治面积16*.01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88404吨。在养殖业上,针对牲畜五号病、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其他地区频频发生的严峻形势,我们迅速行动,全力以赴,立足建设平安畜牧业,严格执行外堵内防的指导方针,通过加强监测、提高疫情预报能力,加大防疫力度、提高免疫密度,强化消毒、净化养殖环境,完善应急预案,搞好物资贮备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全年猪苗使用量134万毫升、禽苗使用量444万毫升,猪链球菌苗69.5万头份,检疫用证90万张。

(七)、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农,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我们通过着力强化队伍和体制建设,大力宣传和严格执行《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涉农法律法规,突出规范和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实行关口前移,严把质量关,*年,共计出动执法1200多人次,检查企业895个,整顿市场860次,受理举报案件17起,调解纠纷10起,查获劣质种子21吨,劣质肥料9吨,劣质农药1吨,查获人药兽用和禁用兽药182公斤,查处案件77起,涉及案值70.8万元,结案7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我局执法大队被农委推荐报省农林厅表彰为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单位。

三、2007年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工作目标及重点措施

2007年以及今后我市农业发展着重围绕“四个提高”的思路开展工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项目农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发展订单农业;构建坚强有力的农业支撑和保护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三资”农业,提高农业的投入强度和外向化程度;加强农民培训教育,提高农业市场主体的综合素质。着重在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上取得重点突破

(一)、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以高效益、规模化和优质化为重点,以构建泰兴现代农业为目标,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及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1、继续优化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提高高效种植规模和效益。

基本思路:发展项目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实现传统农业项目上规模,新拓农业项目上档次,特色农业项目创品牌,力争全市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增加5万亩以上。

一是把蔬菜产业作为发展我市高效规模种植的主要内容,充分应用多元多熟间套复种和设施栽培、保护地栽培为主的高效技术,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不断提高地产蔬菜的产品档次、效益和规模。

二是充分挖掘高沙土地区及银杏经济林的资源优势,搞好间套复种,发展特色种植业。

三是充分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激励政策,大力发展项目农业、订单农业及特色农业,新发展一批百亩以上连片高效、规模种植基地,尽力提高亩效益5000元以上和万元以上高效种植面积所占的比重。

2、进一步抓好品种改良,大力发展草食畜禽,积极培植规模养殖和经营。

主要是进一步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苏太母猪和三元商品瘦肉猪养殖技术,波杂山羊饲育配套技术及蛋鸡高产配套技术,力争全市新增二元母猪5000头,上市三元肉猪35万头,新增波杂山羊5万头。加快提升规模养殖。新建设一批万头猪场、千头羊场、万羽鸡场及畜禽养殖小区,与此同时强化畜牧养殖小区的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小区功能,切实使养殖小区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走向规范化的管理轨道,确保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在增5个百分点,为我市畜牧业快速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全力推进绿色泰兴建设,确保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由于从综合效益上看,虽然林产业的收益周期较长但其效益很高。*年,围绕生态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总目标,千方百计增加资源总量,重点抓好四大工程:一是河道绿化工程,结合河道疏浚整治,重点抓好许庄河、羌溪河、天星港西段3条干河和中心港等75条中沟、94条村庄河道两侧造林绿化。二是公路绿化工程。重点抓好姜八线、沿江高等级绿色通道建设以及通镇、通村公路两侧的绿化。三是集镇绿化工程。重点抓好集镇公共绿地、街道、居民小区绿化。四是绿化单位建设。重点抓好企事业单位、学校、一区四园等绿化,创建园林式单位,确保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4、加强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等项工作,确保高效农业安全生产。

进一步加强猪5号病、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防疫、检疫、监督工作,确保免疫密度。加强植保植检工作,保障种植业安全生产。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效果,确保农业安全生产。

(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农业产业化上有新突破。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在巩固提高银杏、专用小麦、优质瘦肉型猪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面向大中城市及国际市场,重点建设特色蔬菜、优质家禽、花卉苗木、优质水产、特色林业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化。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龙头,以企业为载体,名特优农产品为重点,以技术创新、质量管理为手段,全面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提高传统品牌的品牌效应和新兴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积极扩大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在农业的外向化上力求突破。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我市农业的外向度,加速农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1、“三资”投入农业上规模。围绕区域特色产业,按照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的发展方向,加快各类农业园区建设,吸引三资投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加工流通以及农业服务等领域。

2、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建设上规模。着手制订和实施“泰兴市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根据现有农产品出口情况,品牌特色和国际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业、产品发展,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外向型农业示范企业。

3、产品直接外销上规模。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核心,以强化农产品国际营销服务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加快建立快捷高效的农产品出口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快我市农产品与新型流通业态对接。

(四)、以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在农业的生态化上有新突破。

1、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产品认证认定步伐,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扩大“三品”生产基地规模。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质量环节得到有效监控。

2、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三大工程,推动“资源——产品——废异物”的传统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搞好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推行畜禽养殖业清洁生产,通过秸杆过腹还田、麦套稻秸杆全量还田、速腐制肥、秸杆制气、秸杆造纸等多种途径解决秸杆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建设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为方向,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开发建设古银杏森林公园为重点,利用泰兴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农业历史,建成一批有品味、地方特色浓郁的休闲观光农业园。通过园景欣赏、农业体验、采摘品尝和垂钓休闲,满足城乡居民回归自然、休闲娱乐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需求,构建一产三产交叉发展的新平台。

(五)、积极培育现代农民,努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

进一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等项目,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在农民中普及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创业技能,使更多农民成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四、我市目前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面临的矛盾、问题及建议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政协对我市的农业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这也是我市高效农业得以顺利发展的决定因素。客观分析我市目前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矛盾,需要政府给以进一步的重视,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一是乡镇之间的不平衡性较大。

虽然政府的鼓励、扶持、考核力度在逐年加大,有的乡镇领导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决心很大,这些乡镇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思路清晰,措施扎实,舍得投入,在高效规模种植、养殖方面有典型、有特色、有的成绩还比较显着。但也有一些乡镇并没有引起实实在在的重视,表现在工作的决心不大、思路不清、措施不明、投入不足。高效规模农业的具体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是乡镇党委和政府,省政府已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作为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在部署和实施,省农林厅新设立了综合处专门负责全省高效规模农业的规划、发展、组织和管理,专门安排了两亿元,大规模增加了对高效农业项目的资金投入。

建议市进一步加大对各乡镇的检查、督查的力度,督促各镇抢抓历史机遇,在高效农业的发展上出实招、使实劲,真正为致富百万农民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是土地难流转成为制约规模种植、养殖的主要因素。

目前如何稳定土地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维护收益权,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土地难流转成为制约规模种植、养殖的主要因素。

实践证明,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在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农村面临的突出矛盾不是农民的温饱,而是增收、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但是小块分散的家庭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不了农民持续快速增收问题,满足不了农民致富要求,迫切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议政府可以在各镇通过以下方式方法建立土地流转新机制,广泛开展新一轮土地流转工作,大力推进土地向业主集中,为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铺平道路。

(一)租赁开发型。以租赁协议、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

(二)股份合作型。在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将承包权入股,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使集体土地的权益以价值形式得以实现。这种形式实行业主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站,按股分红,体现了生产资料集体共同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

(三)大户承包型。对外出、升学、入伍提干、农转非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自愿放弃承包权不经营土地的,由镇、村组织协调转包给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专业大户从事开发,有关的义务由专业大户承担。

(四)买断经营型。主要是对荒地、荒滩、荒水等资源和集体低产林果园等公开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经营者,使其获得长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组合。

(五)委托代耕型。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土地向业主集中的小规模经营形式。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部分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虽有比较稳定的收益,又不愿失去土地承包权,就将原承包的土地委托给信誉好、善管理、有技术的种田能手和大户代为耕种,用合同约定各项权利和义务,代管者付给一定费用或实物。这种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季节性弃耕撂荒问题,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六)户际联营型。农户间根据自愿,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社。这种形式一般以协会充当业主,实行产、供、销一条龙,实现土地向业主集中。

三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影响了高效规模农业的快速发展。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无论是高效规模种植和养殖都要以大量的投入为前提。事实证明,凡是高效规模农业的典型无不是依靠大量的、集中的投入为支撑,没有投入就没有收益,这是显而易见的。

建议市政府在鼓励“三资”进入高效规模农业生产及其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方面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民资乃至外资来开发农业,这是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是进一步加大对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的鼓励、扶持和推动力度。

虽然这几年市领导对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决心很大,对高效种植项目、畜牧品种改良等方面给以了必要的奖励和扶持。但是,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其风险性大,有的项目收益周期较长,发展的困难可想而知。真正使高效规模农业发展到较好、较高的程度还任重道远。去年市政府在高效农业的政策激励、项目带动、典型推动等方面有一些好的设想,有的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2篇

中国的垂直农业研究

首先,2003年,华南师范大学引进的中科院院士孙儒泳就曾向广东省政府打报告要求在广州市盖楼建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的科研项目。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土地越来越少、人们的食物供应问题,尽管没有提出垂直农业这个概念,但意思是一样的,所以说中国在垂直农业方面的研究还要早于美国人(他们是2009年提出这个概念)。

第二,近10年来,广东农垦在甘蔗大面积种植园中已经成功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3],通过在大田中的探头感应,可以分析出什么地方需要水分。在控制室就可以对需要水分的地方实施滴灌。从理论方面分析,所谓垂直农业的概念,其实就是应用植物营养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的“精准农业”,就像美国亚桑纳大学环境控制农业中心的主任吉恩贾克梅里认为的那样:通过在室内种植植物,其环境可被前所未有地进行精确控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农垦在垂直农业中的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也是走在世界农业科学前列的。

第三,前几年,广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在白云区钟落潭建立了广州金颖园农科旅游度假区,采用温室大棚技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各式农作物的根系,这种做法也是垂直农业应用的一种。这方面的应用还有很多[4],比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投资3亿多建设的热带雨林、湿地等模拟环境,它们大多作为少年儿童课外实习基地,但由于电费、营养液等花费巨大,现在很多都支撑不下来,不再对外展示。最近,根据中国园林资料网2011年7月8日消息:山东首家实行全程智能化控制的立体垂直农业示范园日前开工建设。智能化立体垂直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农业生产,还可以对栽培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全程监控。虽然垂直农业节省了传统农场使用机械、农药、除草剂、化肥、运输和其他方面的成本,其中还包括作物减产的成本。但这些不能证明垂直农场在能源和金钱上具有竞争力。其实在城市核心建造高大复杂的建筑物,以及在高端基础设施和安全密闭负压通风设备的探测和维护等方面会耗费更大的能源和金钱。所以,目前“垂直农业”仍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应用模式,具体实施起来会遇到一些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水和能源这两个必要条件的来源问题。“垂直农业”需要有完善的城市污水循环利用和能源供应系统作为配套。

热带亚热带地区发展垂直农业的思考

“垂直农业”作为一种获取食物和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全新概念,对世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土地和水资源的紧张的今天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思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相对快速的区域,因而土地资源非常珍贵。广东省的情况不用说了,土地资源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而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区,海南省的土地资源也将会紧张。随着东盟国际合作的开展,其他亚热带地区如广西云南也同样会出现土地高度紧张的问题。按照计算,同样面积的垂直农业耕作的产能是传统农业的16倍,(一年收成4次,密植2倍,每个耕作面是2层的架子,则4×2×2=16),也就是说如果是30层楼的垂直农业,一亩垂直农业所占的土地面积抵得上16×30=480亩传统农业耕地。这里还不算因为室内种植带来的增产效果,比如增加二氧化碳浓度至1000ppm可以带来作物最佳生长。因此,从增加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率来说,是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垂直农业的可能性的。

第二,相对中国其他地区(温寒地带),光温水条件相对优越。这样在建造和实施垂直农业的时候,耗费的能源应该会相对少一些。所以,在我们国家要引入垂直农业,我们认为应该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先行为好。

第三,垂直农业是个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要引入垂直农业,将不得不引入无土栽培技术、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项目。如上述所提及,在精准农业的应用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农垦、广东省农科院和广州市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研究室,甚至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重要研究结构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或者取得了一些成果。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3篇

夯实农业基础。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努力制止耕地抛荒,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落实好耕地保护制度。继续抓好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造田造地和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力争新增标准农田4万亩,完成围涂7000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水环境整治,着力抓好四闸下移、水库除险保安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抗旱防台各类应急预案,努力增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提高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管理,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做大名优特色产业。以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榨菜等十大特色主导农产品发展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优质规模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壮大区域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拓展延伸特色农产品生产。大力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名牌创建工程,着力提高蔬菜、畜牧、水产、花卉等产业的名特优农产品比重,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只。积极探索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多领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深加工,力争在畜禽、竹笋、茶叶和蔬菜保鲜加工上有新的发展,在水果、水产品加工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加快姚北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品牌整合步伐,争取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组建1-2家集团型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力争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投入突破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2亿元。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力争农产品出口创汇6800万美元。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全面培育“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力争新组建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8家。按照绿色无公害要求,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标准、质量管理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加快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进程。扩大现有农信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二)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

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抓紧编制杭州湾产业带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加快推进以姚北工业新区为龙头的杭州湾产业带和城东新区建设,着力拓展姚东、姚西工业功能区。加快开发建设科技创业中心,抓紧启动远东工业城二期和模具城二期开发。继续加大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增强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的集聚功能,努力推进优势产业链的延伸和特色产业的集聚。

进一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积极探索集约用地新机制,按照“双控”要求控制建设项目用地,着力盘活存量土地和闲置厂房,鼓励建造多层厂房,提高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强化有序用电,优化电网布局,积极推进国华*燃气发电厂建设,确保电源电网建设协调推进。加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以资源与能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制定特色制造业产业导向目录和塑料、模具、小家电等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技改贴息政策及奖励措施,着力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确保全年完成技改投入66亿元,增长6.5%。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6%。全面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引导企业从无牌贴牌有牌到创名牌,坚定不移走品牌经济发展之路,力争新增*级以上商标21件和名牌产品7只,进一步提高品牌产品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深入开展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实施一批信息化装备改造重点项目。创新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扎实开展ISO9000系列和SA8000等认证工作。

进一步强化扶优扶强。继续坚持抓大扶小,形成以规模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企业发展体系。着力在优势产业和块状特色产业中培育规模实力企业,加快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规模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力争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超过45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0家,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突破100家,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家。大力发展家电等行业的整机和最终产品,力争新增规模以上整机和最终产品生产企业100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扎实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和标准厂房及土地供给等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改善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创业环境。

(三)以扩大总量为目标,深入实施“商贸活市”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加快构建新型商业组织形态。整合商业资源,促使传统商业向现代商贸流通业转变,以“一主四副中心”为重点,培育华联等大型连锁企业,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超市、连锁企业和品牌专卖店、精品店等新型业态。积极推进新建路等商业街区建设,努力构建中心城区商业中心。提升社区商贸服务业,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努力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加快集镇中小型卖场、连锁店、便利店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建立一批农村生活和农资消费“放心店”。加强对中国塑料城、轻工模具城等专业市场的扶持,不断提升市场档次。依托我市特色产业、块状经济,大力培育专业型、特色型、产地型市场,力争各类市场成交额达到250亿元,增长10.7%。

积极发展现代会展、物流业。精心筹办第七届中国塑料博览会,继续探索市场化运作新路子,挖掘和引进新的会展项目,着力打造中国塑料博览会品牌,不断推进会展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塑物流基地建设,启动物流基地仓储中心、运输中心和商务中心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积极扶植中塑信息网的发展,通过网上交易和信息,进一步增强中国塑料城影响力。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文化传媒业,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业水平。

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优先发展重点,加大以姚江文化、名人故里、*水为重点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努力塑造城市个性与特色,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把历史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之中。着手规划建设姚江生态文化旅游长廊,努力把姚江打造成为有特色品牌的生态文化旅游带。按照建设部级旅游度假区要求,抓紧完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保护、挖掘梁弄革命文化等红色旅游资源,加快重点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完善旅游标志标识,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快旅游产品开发步伐,继续办好“杨梅节”、“*旅游节”等旅游活动,切实转变促销思路,不断扩大*旅游的知名度。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5亿元,分别增长20%和12.5%。

(四)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外向强市”战略,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着力抓好燎原、捷丰、舜宇、天邦等企业上市推动工作,力争今年有1-2家企业上市。继续加大中心镇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泗门镇的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带动功能。扎实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企事业单位改革。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主体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俄罗斯、东盟、中东和美洲市场,努力保持出口的合理增长,争取全年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19.2亿美元,分别增长26.8%和20%。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政策,优化贸易方式,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争取全年加工贸易达到4.8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比重上升到25%。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加大机电产品、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本地特色产品的出口力度,力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达到15%。加强出口产品的国际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

着力提高引资质量。坚持内外并举,不断创新引资方式,切实抓好“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贸引外”工作。优化外资项目结构,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科学筛选引进项目,大力引进加工贸易型项目,着力引进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努力提高内外资利用质量。发挥台资集聚效应,做好对台招商工作。积极拓展引资渠道,紧紧抓住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大好机遇,在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上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其合同利用外资占总量的比重上升到15%。扎实做好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包装、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3亿元,分别增长5%和10%。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开发市外资源、拓展市场和科技研发为重点,积极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建立营销网络、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努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以延长产业链和突破要素制约为重点,鼓励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走出去,参与中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充分利用长三角经济圈联动发展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促进我市企业的扩张和优势产业链的延伸。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加快发展科技事业。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完善科技规划,着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项。进一步加强与中科院、兵科院、浙大等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全年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5家,引进高新技术项目10项,努力提升特色产业水平。办好中小企业科技服务中心和国际塑料论坛。鼓励发明创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强化商标、专利管理,力争全年新注册商标300件、专利授权800件。

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紧制定新一轮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切实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努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训活动,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行柔性引才机制,积极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广泛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姚创业、工作,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力争新增各类人才3400名,万人人口人才数达到647名。

大力发展教育文体事业。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优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整顿、规范、扶持幼儿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巩固校企联合办学成果,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外培训机构等联合办学新模式。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有序推进数字电视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力度,实施王阳明故居区域改造和*遗址保护工程。

积极推进卫生和计生事业。切实抓好公共卫生“五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继续实施公共卫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加快市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农村卫生工作。继续实施联合国人口基金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项目,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六)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积极探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和再就业。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劳动力培训基地,切实做到培训与就业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培训”的良好格局,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挥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方式。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服务,大力促进本地城乡劳动力就业,争取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8万人次。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争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100%,职工参保率达90%。不断健全社会化管理机制,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助房助学助困助残等帮扶机制,合理整合各种救助资源,着力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开辟稳定、多元的筹资渠道,探索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费一票征缴制度,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努力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能力。积极开展各项劳动保障专项监察,及时查处拖欠工程款、民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违法行为。

着力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努力完善小区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着力提高城市交通科学化组织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努力改善城市道路交通面貌。进一步健全廉租房保障制度,着力解决城区“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切实加大城郊结合部“脏、乱、差”整治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旧城和城中村改造。着力抓好村庄整治,大力推进中心村和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山区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山区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切实完善有关政策,积极探索多渠道安置途径,稳步推进山区人口“内聚外迁”,加快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移民搬迁。延伸社区服务中心网络,积极推进乡镇社区服务分中心建设。认真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生态公益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继续推进“蓝天、碧水、绿色、洁净”工程建设,加强环境监察和污染治理。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

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以建设理想人居城市为目标,按“南闲、中城、北园”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城市各类规划。抓紧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全市产业布局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纲要、姚东和姚西片区域规划研究以及市域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供气、生态等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完善和深化工作,完成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健全完善规划技术规范体系,进一步加大规划依法管理力度。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盘活存量、吸纳境内外资本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按照“突出重点保一片,量力而行缓一片”的有保有压思路,切实抓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抓好西石山北路、兰墅公园、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工程和杭甬高速公路*段拓宽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阳明西路改造、甬余公路*段路面改造等项目,启动329国道复线*段、姚西输变电工程及梁弄、丈亭和三七市镇污水管网等工程建设。加快中国塑料城展馆区块项目建设,加*山及周边区域的保护与整治力度。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整合执法资源,完善执法网络,进一步加大建设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违章建筑查处力度。坚持“堵、疏”结合,全面治理城区环境“六乱”,着力整治“马路市场”,加强车辆、户外广告等管理,探索并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社区运行机制,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深入抓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争取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考核验收,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生态市”创造良好条件。

(八)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积极营造“创业有理、发展光荣”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历史文化,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文化市场和社会风气整治工作,不断深化城乡居民素质教育,继续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

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和检查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主动听取各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工作。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认真做好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安定。围绕“平安*”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在群防群治中的作用,构筑多层次的治安防范网络。严厉打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流氓恶势力和抢劫、抢夺、盗窃等刑事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做好矛盾纠纷排查以及政府与群众的沟通工作,健全法律援助机制,规范和拓展法律服务,积极引导群众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络,切实抓好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和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加强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健全“三位一体”的食品检测体系,深入实施食品、药品等系列“放心工程”,依法惩处不正当竞争,严肃查处和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扎实推进“信用*”建设。

(九)认真履行政府职能,增强科学、民主、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不断加强和改善政府服务。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注意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切实关心乡镇*穴街道*雪等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做好工作,设身处地地体谅他们的难处,热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敢于为他们挑担子,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为基层提供服务,解决问题,指导工作;要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要继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完善和落实面向社会的各项服务制度,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精简会议、减少文件,切实解决政府部门中存在的办事拖拉扯皮、工作效率低下问题。

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围绕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增强法制意识,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配套制度,继续开展以市长学法和公务员培训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培训工作,加强对行政许可法贯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网上审批系统建设。要加快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全体政府工作人员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增强创新意识。要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建设,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产品和薄弱环节的投入,积极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立项评审和绩效考评机制。要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行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建立对政府决策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抓好重点领域特别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务信息公开。要积极培育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依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规范和管理,推动各类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自身需要输血,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也难于突破现状,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有些产品有名无牌,有些产品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的更少。

3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大农业产业链,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既重视品质育种,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出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惠政策,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较强示范辐射能力的高效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进行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问题,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3.6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主体培育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充分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规划和布局农业生产,并且要积极加快发展农产品的现代营销格局与流通方式,还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强各个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形成高效特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群,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探索和制定土地流转、推进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鞠俊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

[2]陈诗波.高效农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江苏省的调研实证[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8).

高效农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现代山地 农业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039-01

前言:当今时期,很多山地农业基本上还是采取传统的耕地农业方式,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不断重视,各省级政府加强开展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的研讨,要求高原山地农业充分利用山地自然条件,加强立体农业、特色农业、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对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以及新型农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1 山地农业的功能及其拓展

对于农业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其对农业活动产生的影响,以此将农业划分为平原农业、山地农业、以及水域农业三部分。根据地质学知识分析,山地指的是,海拔在500m之上,相对高差在200m之上的区域,同时呈脉状分布的地表形态,由丘陵、高山、或者山谷交错相连[1]。山地也可以说是山间谷地、山间盆地、以及山岭的总称。如果以山地农业的角度分析,过往的山地农业,主要起到解决人民温饱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山地农业的作用也逐渐放大延伸,具体扩展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山地农业需要对粮食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山地农业需要促使山区农村摆脱贫穷的局面,逐渐奔向生活小康,与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相持平,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山地农业作为农耕文化较为关键的组成,承载着人类传统农业文化的作用;第四、山地农业对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维护作用,山地农业的发展阶段,必须保证生态环境的安全,保证生态平衡;第五、山地农业对于一些林木、药材、以及反季节蔬菜起到一定的保护责任。

2 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

2.1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需要发挥气候和资源优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一项长期工作内容,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现阶段,山地农业不断开展各项改革,国家也加大力度扶持山地农业,希望能够推动山地农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山地农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对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重新认识,充分考虑,积极利用当地环境,扩展山地农业发展的渠道。此外,山地农业的发展之路,务必同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仅仅需要考虑当地环境因素,同时需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开辟一条具有山地特色的农业高效发展之路。比如说,某些山区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具有较为独特的、多样性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极大程度的促进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逐渐拉小同其他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部分山地农业发展可以充分与本地区乡土风情、自然景观、以及农耕文化充分结合,以此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或者乡村旅游业,展示山地高效农业的特色,建设新型的多业态山地农业,以此促进农业的增收。

2.2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善于引进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为山地高校农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社会中各个的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因此,山地农业的高效发展,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引导[2]。当前时期的山地农业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发展的创新,以及农业产品的生产方式、等内容。比如说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采取网络贸易,开展电子平台交易模式,改变传统的销售方式,全面实现山区农业的点对点销售方式,直接提升农民的经济收成。利用网络销售方式,能够实现全国甚至全球经济的往来,将山区特色农产品很好的宣扬出去,逐渐打通销售渠道,进而促进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进展。此外,可以针对部分山区,建设产业研究基地、或者工业发展园,整体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2.3 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及时转变农业发展观念,能够为发展山地农业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所以现阶段的山地农业发展,需要梳理正确的发展理念,使山地农业发展不仅仅需要建立科学的工业、市场理念,同时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念。可以利用工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的形式,以此逐渐推动农业现代化,进而使山地农业的科学技术能力、机械农业覆盖范围得到提升;利用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量、以及产品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市场理念,才能满足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需求,发挥农业生产的多功能性,推动农业产业的不断改革和深化,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供应力,使山地农业更加具有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以及组织化[3]。山地高效农业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也就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小康社会建设重新认识,高度重视,严格遵循“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政策,严守天上、地下、山中、水里四条基线,保证山地环境空气常新,大地常绿,碧水长流,以此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现代高效山地农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山地农业,秉持高效、安全、优质、生态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山地乡村旅游业、以及新型农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使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能够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黄婧,史琼,欧国武,等.贵州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75-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