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养猪技术

高效养猪技术范文精选

高效养猪技术

高效养猪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建筑类专业;BIM;人才培养;课程建设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我国新工科建设不断创新发展。为此,地方综合研究型大学要审慎地思考工科专业的长远发展。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逐步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以下简称BIM)技术运用到建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近年来,BIM技术与生命周期评价(LCA)、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的耦合为工程管理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技术手段。而如何将BIM技术融入高校建筑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充分与人才市场接轨,以满足社会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建筑类专业BIM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BIM人才培养观念淡薄

BIM技术被称为建筑工程领域继AutoCAD技术后的第二次革命,掌握BIM技术将成为建筑行业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将成为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1〕。目前,我国BIM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国家特大型重点项目中,所以,许多高校还未对BIM人才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投入的经费相当有限。

(二)以BIM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还未建立

虽然BIM技术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先进技术,但是如何将BIM技术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是一个难题。这是因为,原有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基于BIM技术的适应性调整非常困难,整体形成完整、科学、全面、兼容的课程体系仍需不断地创新提升,而且BIM技术是复合性技术,无论是课程讲授,还是教师协调,都需要全盘考虑,存在很大的障碍。

(三)BIM实践教学方法不够丰富

BIM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教师和学生跨专业知识的掌握、综合分析、抽象思维、灵活应用与实践创新能力等要求相对较高。无论是对于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优势的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校,还是相对于一些综合类、行业类高校来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内容都严重不足〔2〕。而且,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手段单一,典型案例不足,社会实践场所缺乏,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基于BIM技术的实践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BIM专业教师队伍匮乏

BIM技术相关研究在国内虽已开展十余年,但真正开设BIM技术专业的高校很少,该专业毕业生相当稀缺。目前,国内BIM技术的讲师多是各软件公司的操作人员,并往往以销售为目的。而BIM技术相关课程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3〕。因此,如何建立一支完善的基于BIM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各高校面临的一大挑战。

(五)BIM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

目前,各高校还未形成融入BIM技术的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一是教师发展机制。一方面,未能为BIM技术相关课程任课教师提供充分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与BIM技术相关的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数量很少且科研经费紧张,既打击了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课题本身的完成质量〔4〕。二是教学激励机制。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缺乏相对公平、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水平的积极性严重受挫〔5〕。三是学生评价机制。许多高校仍囿于以期末考试为核心,未将平时考勤、实践成果等纳入学生评价机制。

二、基于BIM技术的人才培养举措

(一)强化以BIM技术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念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山西大学按照以人为本、开放包容原则,确立了主动适应科学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基于BIM技术、多学科融合共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主要措施有:建立以BIM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BIM技术的教学方法,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等。

(二)建立以BIM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山西大学是继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后第二所开设“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的院校,建立了以BIM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首先,在大一专业基础课“工程制图”教学中融入BIM技术,二维图形均改进为三维展现,通过透视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其次,在大二开设“计算机算法基础”,为高年级学习BIM技术相关课程夯实基础。再次,在大三开设“建筑信息模型(BIM)”“智慧建筑设计”与“数学建模及系统仿真”等课程。最后,大四开设的“EPC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是融汇了大量前导课程内容的顶点课程,BIM技术的应用是最大亮点。

(三)丰富实践教学方法

1.基础阶段: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笔者在“BIM技术基础”教学中首先引入运用BIM技术建造的大型案例工程的短视频,激发起学生对于BIM技术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秉持针对性、复杂性、有效性的原则,找准教学案例工程,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到案例编写和评价的工作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BIM技术软件完成案例工程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保证了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升阶段:建构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要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积极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仔细分析。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够得到发展〔7〕。在第六学期开设团队授课的“BIM技术应用”课程,分别针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不同专业方向开设,旨在结合专业方向强化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能够以经典应用案例为依托,运用模型建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实践阶段:体验教学法BIM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有利于克服现场实习的片面性、场地的局限性以及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例如,在“EPC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训环节,充分运用了体验教学法,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参加实训的学生被分成若干组,每组5人,每个小组成员分别担任项目经理、经营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等角色,共同运作一个虚拟企业,完成某案例工程的全过程管理〔8〕。最终,学生成绩由小组所得净利润、角色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报告三部分内容综合评定。通过体验教学法的学习,学生对建筑企业整体运营模式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四)建设基于BIM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

教师教学能力是BIM技术教育创新行为能否高效执行的关键,直接影响BIM技术的教育教学结果〔9〕。由于教师队伍中熟练掌握BIM技术的人员较少,所以,学校出台了鼓励与个人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相关政策。首先,学校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BIM专业知识;其次,引进BIM专业优秀人才,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最后,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弥补课堂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10〕。

(五)完善基于BIM技术的教学管理机制

高效养猪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猪病;诊断;防治

得益于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猪肉产品的需求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这也刺激了养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养猪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猪病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防治,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随着人们对猪病诊断和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人们也对猪病诊断和防治技术进行不断改进,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给猪病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明显的变革,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养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猪病造成的负面影响

在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后,猪肉食品已成为人们餐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关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猪肉需求量已达到5340万t左右,且这一需求还处于逐渐提高的状态。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猪肉消费国,对猪肉供应的稳定性也具有较高的要求。猪病的发生不仅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会影响到猪肉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最终影响人民的日常饮食节奏。每位养殖户都应对猪的健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自然环境污染逐渐加重、病毒多样化逐渐升高的环境下,猪瘟及其他疾病发生频率逐渐提高,更应注重猪病诊断和防治工作的优化,尽量减少养殖户人力及财力的损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许多病原体得以滋生,交通发达也引发了有害气体危害加重,其也会对牲畜健康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在养猪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型病毒也在快速产生,其传播速度也在不断提升,一旦没有及时诊断和防治猪病,将会导致大范围的猪死亡[2]。新型猪病的发生不仅会威胁猪的健康成长,甚至还会传染给人类,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除了上述影响外,当猪病得不到有效控制,猪肉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仍旧比较大,势必会造成猪肉价格飙升。养殖户平时一定要注重猪病毒综合防御工作的开展,定时清理和检查猪群,利用生物技术预防猪病的产生。

2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在猪病诊断、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猪病诊断、防治前,应先充分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其主要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以创建新生物机能和类型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得益于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生物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其在农业、环境及生物学领域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并且获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现代生物技术具有较多的优点,其中最为突出的优点是高效益性。根据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情况,其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深度应用可以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如现代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合物中的应用,可以将其基因移植到同一个细菌中,最后促成超级细菌的形成,应用此类细菌高效快速地分解石油,以此来完成石油污染海域的治理工作。在研发现代生物技术时,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实验设备、专业人才及资金,最终造成现代生物技术投资高的特点[3]。现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在猪病诊断和防治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具体的应用情况如下。

2.1血清诊断技术在猪病诊断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诊断病毒性猪病时,可以充分利用血清诊断技术中的沉淀诊断技术及免疫标记诊断技术等。利用沉淀诊断技术可以将猪病的某些致病原代谢产物与特定血清组织抗原进行融合,最终形成具有特异性的沉淀物,进一步分析沉淀物后便可明确致病原的具体种类,为准确诊断猪病提供可靠依据,猪胸肺膜炎和肺炎均可利用血清诊断技术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而免疫标记诊断技术主要是用以诊断猪蓝耳病、传染性胃肠炎及猪瘟等。

2.2蛋白表达纯化技术在猪病诊断中的应用

如果利用传统技术进行猪病诊断,往往会耗费大量时间,从而错失猪病治疗和控制的最佳时机,再加上其诊断结果准确性较低,也给猪病的后续治疗造成了巨大干扰。蛋白表达纯化技术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在实现高效率准确诊断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整体的诊断成本。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提升蛋白表达纯化技术水平,充分发挥猪病诊断价值。

2.3活载体疫苗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除了要准确快速的诊断猪病外,养殖过程最重要的是猪病防治工作,注射疫苗是猪病防治的重要途径。活载体疫苗能明显提升猪只抗病能力,利用所产生的大量抗体有效降低猪只染病概率,为猪只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目前所使用的活载体疫苗主要包括病毒活载体疫苗及细菌活载体疫苗。与常规疫苗相比,活载体疫苗既具有常规疫苗的优点,又具备建立多阶疫苗的能力,能达到更为理想的猪病防治效果。不过,活载体疫苗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应用此种疫苗时,应避免对已有抗活载体抗体的猪只使用,每一只猪只能进行一次活载体疫苗免疫。

2.4亚单位疫苗及干扰素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为了加快猪只机体抗体生成速度,可以使用亚单位疫苗达到有效控制猪病的目的。现阶段,主要应用的亚单位疫苗有杆状病毒和酵母系统,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亚单位疫苗的猪病防治作用。除了亚单位疫苗外,干扰素对猪病防治也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面对某些猪病中的疑难杂症时,干扰素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可以利用干扰素当中的一型干扰素和二型干扰素促进猪只体内产生更多抗体,两种干扰素相比二型干扰素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对猪病的防治效果也更加理想。如位于德党镇的某一养猪场,在养殖过程中给猪群注射了二型干扰素,最终获得98.77%的高治愈率,同时猪病的发生概率也明显下降。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养猪产业得到大力发展,猪病的发生频率及危害范围也在逐渐提高,猪病诊断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术不仅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通常也会存在准确度较低,成本较高的问题。将现代生物技术中的血清诊断技术、蛋白表达纯化技术应用于猪病诊断工作中,可以改善传统诊断技术具有的缺点,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及干扰素等现代生物技术在猪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使防治效果更加理想,在提升猪只健康程度的基础上,为养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边莉.现代生物技术在猪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J].畜禽业,2020,16(4):142.

[2]刘志强.现代生物技术在猪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J].今日畜牧医,2019,35(9):25-26.

高效养猪技术范文第3篇

一、提高母猪繁殖效率

母猪的饲养是养猪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母猪饲养水平决定着整个养猪业的生产效率。针对当前母猪营养不良、流产率高的状况,可根据不同品种的营养需求,重点对后备母猪实行优饲技术,改变用肥猪料饲养后备种猪的饲养方式,使后备母猪达到理想种用体况。针对中小规模农户哺乳母猪饲养中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平衡的问题,做好饲料配方调整,保证哺乳母猪采食量,使母猪最大限度的发挥泌乳潜力。要特别注意母猪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猪产前健康和断奶后正常发情、配种。

二、提高仔猪成活率

仔猪饲养的关键环节是出生和断奶后的第一周。一要注意防寒保温,特别是夏季夜间保温,要尽力减小仔猪舍昼夜温差。二要及时补铁、补硒和补料,7日龄开始补料时要少给勤添,保证饲料新鲜和饮水清洁充足。三要搞好断奶仔猪的转栏。栏舍、用具要彻底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同时要逐步增加饲料供应量,适当提高仔猪采食量,供给营养浓度适当的易消化饲料。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提高饲料消化率和仔猪抗病能力。

三、加强高温高湿季节的饲养管理

猪对高温高湿环境非常敏感,体重越大的猪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越大。要加强高温高湿季节的饲养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要特别注意气温的异常变化,加强通风,减少热辐射,保证饮水,缓解热应激。要降低饲养密度,肥育猪的躺卧面积要达到一平方米以上。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浓度,除了仔猪、妊娠母猪外,将饲料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适当提高维生素的添加水平,减少饲料中难消化、产热多的粗饲料比例。保持饲料的新鲜和适口性。饲料不宜长期存放,可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要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增加消毒次数。通过改善高温高湿季节肥育猪饲养管理条件,防止肥育猪提前出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加出栏体重,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四、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要坚持以饲养管理为中心,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按照农业部猪病免疫推荐方案,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主要疫病免疫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发现重大生猪疫病要立即报告。要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做好防疫管理,加强疫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水平。要合理配置养殖密度,建立免疫、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要建立养殖档案,及时记录免疫、用药、消毒、诊疗等情况,规范养殖者行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要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收购畜禽及产品等的闲杂人员进入。对散养生猪,要加强高温季节消毒灭源工作。同时,各地要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准备,一旦发生重大生猪疫病,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迅速扑灭疫情,防止扩散蔓延。

五、改善养殖环境

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与环境清洁程度密切相关。要改善猪舍的卫生和通风条件,保持圈舍的整洁干燥和空气流通,保证饮用水充足、清洁。对猪舍要经常灭蚊、灭蝇、灭鼠,增加消毒频率。要高度重视猪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舍内污物,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和干清粪工艺,控制有害气体和臭味,尽量降低猪的各种环境应激反应。

六、科学配制饲料

要因地制宜,通过日粮平衡和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技术,扩大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选择面,降低日粮配制成本。要充分应用现代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成果,平衡生猪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各种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饲料中的比重,提高日粮的转化利用效率。根据猪不同生理阶段,推行阶段饲养技术。要慎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减少病源传播机会。

七、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

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合理添加各种营养性添加剂。要科学使用各种用于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添加剂。改变大剂量、多品种长期重复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的习惯,尽量保护猪的自身免疫力。要大力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替代药物性饲料添加剂。要尽量少用、慎用治疗性药物,克服养猪生产中过分依赖药物的错误观念,减少药物残留来源,保障畜产品安全。

高效养猪技术范文第4篇

党的*全会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战略思想,作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确保完成今年农业发展目标,打牢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加快推进我区农村改革和发展,现就抓好20*年秋冬农业开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

20*年全区秋冬农业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以效益为中心,进一步压缩稻棉、扩大瓜菜、增加养殖、发展加工,对接市场,加强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扎实推进我区秋冬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主要目标是:力争全区秋冬播农作物总面积达12.4万亩,其中:夏粮0.8万亩,油菜1万,瓜菜4.5万亩,早玉米3.2万亩,其它2.9万亩,秋冬播农作物覆盖率达到85%以上,平均亩产值达到1000元;开发名特水产标准化板块基地1200亩,其中生态养蟹500亩,网箱养鳝200亩,鱼鳖混养500亩,使总面积达到2.41万亩;初步建成2.5万亩循环农业板块基地。

二、工作重点

种植业突出抓好早春开发,实施“四压四扩”:

一是压缩大小麦面积,扩大油菜、蔬菜面积。大小麦由常年的3万亩调减到0.8万亩,油菜、秋冬蔬菜达到4.5万亩。

二是压缩棉田套种,扩大其它套种。扩大以春玉米为主的菜—玉米—菜,春玉米—秋玉米—菜等套种模式,力争面积达到1万以上。

三是压缩冬闲田,扩大季节性作物。针对棉田面积大,退地时间晚的特点,积极推广种植绿肥,实现种地养地相结合。

四是压缩稻棉,扩大特色产品开发。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压缩棉田,扩大特色作物面积,力争在邓南街建成基地面积3000亩;水田重点抓好礼品西瓜及特种水产养殖,礼品西瓜面积达到1万亩,新开发特种水产板块基地1200亩。

畜牧水产业要以项目为支撑,大力进行水产板块集中连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名特水产健康养殖,加强猪场综合改造治理,探索循环农业新模式,扩大循环农业基地规模,加快发展以生猪为载体的“两型”农业。

三、推进措施

(一)明确调整方向,提升秋播秋调水平

全区各地必须站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谋划20*年秋冬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一是要明确调整的定位。要从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破除小农经济观念,树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想,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破除就农业抓农业的观念,树立大农业思想,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得到大幅提高;破除传统粗放增长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想,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破除单一型农业观念,树立多功能农业的思想,大力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破除农业投入等靠要观念,树立多元投入思想。充分利用政府的有限资金来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基地的机械化、设施化装备水平。

二是要明确调整的定向。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定位,秋冬农业重点抓好“四调”:一要调产业。大力实施“抓二举一促三”战略,以加工业带动种养业,促进“三高”农业(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向“两型农业”转变;二要调品种。大力发展高效、鲜活农产品生产,促进粗放种植向集约经营转变;三要调结构。大力发展植物、动物、微生物三位一体、互生互补的三维农业,促进一维农业向三维农业转变;四要调模式。围绕主导品种,建立节本、增效、降耗的多种高产高效配套模式和核心技术,促进调整的渐进性,不给低效作物种植以空间,确保调整不反弹。

三是要明确调整的定性。要下决心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产业从农业中退出去;要下决心把小麦、低产棉、低质稻等与现代都市农业定位不符的低效作物从农业中退出去;要下决心消灭冬闲田,大力发展冬季绿色农业。

(二)突出区域特色,推进板块基地建设

在巩固现有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鲜食玉米、礼品西瓜、新特蔬菜、名特水产等板块基地。

一是鲜食玉米基地:以邓南街为主发展鲜食玉米4万亩,其中早春播甜糯玉米2.5万亩,栽培模式以鲜食玉米—夏菜—秋玉米—秋冬菜、春玉米—秋玉米—秋冬菜等为主。

二是礼品西瓜基地:在乌金农场新增礼品西瓜1000亩,在东城垸农场、银莲湖农场新增2000亩,力争礼品西瓜达到10000亩。

三是蔬菜基地:充分利用国营农场的土地资源优势发展新特蔬菜。在东城垸农场东荆阳光新特菜基地内,新增基地1000亩;在汉南农场优质茄子基地内,新增基地2000亩。

四是名特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在湘口街新增生态养蟹500亩,网箱养鳝200亩,在东荆街新增鱼鳖混养500亩。

(三)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项目为支撑,加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广应用五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猪—沼—电—瓜菜”模式。构建以生猪养殖为载体,以沼气利用为纽带的“猪—沼—电—瓜菜”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循环模式,形成以坛山畜牧有限公司为主的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梦迪园公司为主的500亩快生菜基地循环组合;以金金公司为主的3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汉南农场3000亩西甜瓜、苦瓜基地的循环组合;西湖洲生猪养殖小区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乌金农场2000亩礼品西瓜基地的循环组合;丰达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与东荆阳光新特菜有限公司2000亩新特菜基地的循环组合。

二是“猪—沼—鲜食玉米”模式。构建邓南街养猪专业大户、振兴猪场等10个专业猪场共10万头生猪与邓南街4万亩鲜食玉米基地的循环组合。

三是“猪—水蚯蚓—名特水产”模式。构建以东盛畜牧公司、永源养殖场、金汇养猪小区、康美养猪小区、银莲养猪小区等为主的10万头的生猪养殖与湘口街和东荆街1000亩蚯蚓养殖基地、湘口街和东荆街4万亩的名特水产养殖板块的循环组合。

四是种—养—加—销一体化生态循环农场模式。构建以坛山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态种养循环农场,实现种—养—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

五是零污染生猪养殖小区模式。构建以武汉鑫淼畜牧公司为龙头的零污染养殖小区模式。利用汉南区大量的农作物秸秆作养猪场生物发酵物料,通过生物技术与先进的工艺技术,对养猪场粪便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使畜禽粪便完全腐熟并变为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再回田种植农作物。

(四)推广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到田入户率

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重点,继续推进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工作,突出抓好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一是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全区秋冬作物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加强新品种引进示范工作。重点推广西瓜一种多收高效栽培技术,甜、糯玉米高产高效配茬栽培技术及土豆免耕栽培技术。扩大春玉米—快生菜—秋玉米—冬菜、玉米—西瓜、毛豆—辣椒、瓜稻等高效栽培模式。

二是健康养殖技术。在畜牧小区内,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操作规程,杜绝使用违禁药品和含有违禁添加剂的饲料。在水产养殖带重点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湘口板块主推河蟹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和池塘无公害网箱养鳝技术。

三是循环农业技术。依托国家农村能源项目,以实施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为契机,积极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等循环农业模式。

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土壤肥力调查成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五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依托绿色食品基地,加快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新增绿色食品品牌10个以上。

(五)抓好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销售工作是重点。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继续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我区渔类加工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武汉卓尔生态工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加工园区,带动生猪、辣椒、玉米、名特水产品的加工增值,使我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要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带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植新型的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业和农民提供购销、贮运和技术服务,发展壮大自己,突出抓好养猪合作社、养蟹合作社、养虾合作社、农机作业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农产品产销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专业运销大户、经纪人,带动农民进入流通领域。着力搞好农商联手,积极推动“三品三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超市、进餐饮店、进流通企业)工作。

(六)注重防灾抗灾,确保秋冬农业生产安全

要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强化层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和动植物疫病、虫害的预警机制,提高应急响应能力。要针对当前的旱情、虫病,及时向农民防灾减灾信息,指导农民科学防范。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依法实行强制性免疫,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加强抗体检测工作,确保口蹄疫、猪瘟抗体检测合格率90%以上,禽流感抗体检测合格率88%以上,鸡新城疫抗体检测合格率100%,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抗体检测合格率70%以上。加大动物检疫力度,确保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面100%、平均受检率85%以上、生猪屠宰和市场检疫率100%。

(七)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鉴于今年农业灾害较为严重,区人民政府对今年秋冬连片新开发的高效作物示范片带进行“以奖代补”,连片规模100亩以上、300亩以下的,每亩补帖100元;300亩以上、500亩以下的,每亩补贴200元;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300元。同时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强化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重点对建房、教育、生猪屠宰、外出务工办证等面向农民的收费进行清理整顿,及时依法依规处理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抓紧搭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立街、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队服务点,做好信息、合同签定、政策咨询等工作,协调解决好土地流出、流入方用工、报酬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土地纠纷,加速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继续做好中央、省、市、区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秋冬农业生产配套政策的落实工作,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效养猪技术范文第5篇

它是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即“3R”原则)。该模式是以沼气池为纽带,以山地、坡地、农田、庭院为依托,将生猪养殖和橡胶树种植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系统内部废弃物、能源、肥料良性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发展养猪业,猪粪和农业废弃物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腐熟后,产生的沼气可供农户照明、煮饭、炒菜、烧开水、洗澡(沼气热水器),沼液用于喂猪、养鱼,沼肥用于发展橡胶产业,形成“养猪-沼气池-橡胶产业”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达到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橡胶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2“猪-沼-橡胶”模式的中心环节

农村沼气建设是“猪-沼-橡胶”模式的关键环节,沼气池产出的沼气和沼肥,在该模式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沼气的综合利用。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混合性可燃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占55%~70%、二氧化碳占30%~40%,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氢气、氧气、氮气和硫化氢等气体。沼气具有较高的热值,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kg无烟煤提供的热量,约为20000~29000KJ,最高温度可达1200℃。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沼气常用于炊事、照明、发电、提供二氧化碳、储粮、保鲜水果、孵化家禽、灯光诱虫、育雏舍增温等。

2.2沼肥的综合利用。沼肥是由沼液和沼渣组成,一般含有机质28%~50%、腐殖酸10%~20%、半纤维素25%~34%、纤维素13%~17%、木质素11%~15%、全氮0.8%~2.0%、全磷0.4%~1.2%、全钾0.6%~2.0%及少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1]。沼液含全炭2.03mg/mL、全氮0.39mg/mL、全磷0.39mg/mL、全钾2.06mg/mL、铵态氮295.5mg/L、速效磷73.32mg/L、速效钾1758.3mg/L[2]。沼渣含有机质36.0%~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78%~1.61%、全磷0.39%~0.71%、全钾0.6%~1.3%及少量微量元素[3]。胶园使用沼肥不但能满足橡胶树生长所需的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而且能提供大量有机质、多种微量元素;沼肥中的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有疏松土壤的作用,腐植酸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因此沼肥有改良土壤和提升地力的作用,不但能增强橡胶树抗逆性、抑制病虫害,还能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

3“猪-沼-橡胶”模式的效益分析

以种植橡胶树为主线,结合发展养殖业;以橡胶树为依托,沼气为纽带,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模式转变成链式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当地胶农称赞“猪-沼-橡胶”模式是“一净、二少、三增、四省”集成技术,即净化环境,减少病虫害、减少水土流失,增肥、增效、增产,省煤(柴)、省电、省力、省钱。“猪-沼-橡胶”模式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能源、环境、经济、生态同步发展的新路子。以一个8m3户用沼气池为例,年产沼气865m3,可满足3~5口之家生活燃料,相当于617.6kg标准煤,可节省能源支出865元;年产生沼渣3t,沼液15t,可为胶园提供优质的无公害肥料,施用沼肥可提高橡胶树的抗性,减少农药用量,可节省肥料农药支出465元;农村沼气发展,可以带动农村养猪业,形成猪多、沼气多、肥料多、橡胶树高产稳产的良性循环,沼气农户年可增加养猪收入900元;据儋州、定安、乐东等市县典型调查,施用沼肥可促进橡胶树增产8~20%,可增加收入270元左右。总之,开展“猪-沼-橡胶”模式户比单纯种植、养殖户年节支增收2500元左右。推广“猪-沼-橡胶”模式有以下优点。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胶园施用沼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耕作性和理化性状,耕层加厚,提高橡胶产量和质量。三是保持生态平衡,减少水土流失。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仅可解决农户的照明、煮饭、炒菜等生活用能,关键在于节制了乱砍滥伐和对薪材的索取,降低了森林消耗,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促进农村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四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健康水平。使用沼气结束了农村做饭烟熏火燎、柴禾堆满街巷的局面,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减少了疾病传染,村容村貌大为改观。五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胶园施用优质高效的沼渣、沼液有机肥,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4“猪-沼-橡胶”模式的发展对策

4.1提高认识,科学布局。发展“猪-沼-橡胶”模式涉及畜牧业、沼气建设和种植业三个行业,在制订发展计划和规划时,要加强各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地方政府协调,引导各部门对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和协助,将项目建设资金和技术捆绑,优先向适宜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技术,将养殖业、天然橡胶产业及配套沼气工程做到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匹配建设,共同促进“猪-沼-橡胶”模式的产业化发展。

4.2加大投入,确保运行。沼气发酵原料是人畜粪便,必须有充足的原料供给才能保证长期正常使用,加之农民对沼气应用技术认识不够,日常管理不到位,造成沼气利用率低、效益不明显[4]。建议海南省大力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强先进养猪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确保“猪-沼-橡胶”模式的各个环节顺畅运行。

4.3积极探索,注重实效。充分利用橡胶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发展种养业生产,在橡胶林下种植花卉、鹿角灵芝、散尾葵、益智、地胆头等农作物,养殖猪、羊、兔、鸡、鹅等畜禽,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的监测与防治,实现“猪-沼-橡胶”模式的立体化和多层次化。由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