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机制选择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在有持续和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 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较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方面。

3 农业朝着有助于实现与非农产业的有效对接方向发展

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来看,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9%逐年减少为2005年的12.6%。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关注农业与非农产业间形成的链条关系,农产品加工行业逐渐彰显出其发展壮大的趋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要求提出了挑战.致使农业生产的初级农产品必须朝着优质、健康方向发展,以满足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需要,更好的实现农业与非农业链条的高效率对接。

由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要使我国现代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需要,从而进一步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据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况,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时代特征的把握,明确其发展方向和定位,使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走向坦途。

(一)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 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我国单位亩产量的贡献

我国处于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生物科技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不强,农业生物科技应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上。我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80年的1269.4万吨逐年提高上升到2005年的4766.2万吨。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在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我国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单产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平均增长了116%。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农药化肥的施用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已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喜好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率高速增长时期,在这个阶段不仅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人们由只追求温饱发展为更追求品质的消费理念。

2006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粮食作物构成由1995年的73.43%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67.07%,而药材和蔬菜水果的构成则大幅度提高,种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对更具营养的水果蔬菜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安全指标都达标的农产品,必然驱使农业生产以生物科技为支撑,使之为现代农业的实现做好充分的硬件准备。

3 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需要高质量的农作物

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发展好农业的后续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阶段。在农业领域,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但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除了对自身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加工原材料的品质要求,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二)据国外的实践说明,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的经验来看,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以下将选择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说明。

1 以色列——世界领先的以生物科技著称的现代农业。以色列是个资源贫国、人口小国。2005年,农业总产值为4亿美元,占经济总产值的6%,从事农业的人口占4%。其土地主要是沙漠,耕地面积少,水资源稀缺。以色列在农业资源及其匮乏的条件下,生产出世界一流的农产品,其主要依靠的就是世界领先的生物科技,如世界领先的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滴灌技术、高产种养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多倍体繁育技术及光热网膜技术,等等。

2 美国——人少地多的大规模集约化兼世界领先生物科技并称的现代农业。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农业的生产率极高,农业高生产率的坚实支柱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美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有可能吸引世界上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以确保其农业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农业研究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产量和利润率.改善农产品的品质,保持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根据发达农业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地处沙漠荒原还是丘陵山地,无论是地少人多还是资源贫乏,其现代农业发展都离不开以生物科技为支撑。所以,借鉴上述两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共同经验,走以生物科技为主的现代农业道路是正确选择。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机制选择

在明确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方向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机制选择问题上。我国在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政企和农业组织是处于研发和推广的主动地位,而广大农民则处于接受的被动地位。高效的创新、推广的农业科技队伍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对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从政府、企业、农民组织与农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及应用机制。

1 政府与农民

要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财政支持和教育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直接反映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上,有力的政策支持可以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政府的财政支持也直接体现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现阶段我国政府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的创新是个积累的过程,成果出现的前期就需要大量的投人,政府对教育的支持程度直接反映在一国的科研成果上,同时,也反映在农科的推广程度及农民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上。

2 企业与农民

企业可以分为农业科技的创新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科的创新企业来说,通过独立自主的研发为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销售新产品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说,通过其对农产品的要求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市场信息。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上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看作是对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补充,可以看出农民在接受应用新科技方面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但仍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3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农业;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

1.产品必须创新

数十年来,“笨、粗、黑”似乎是传统农机产品的一贯形象,而可靠性差、功能单一、主机与机具配套比例低、机型老式且不成系列,更是对中国传统农机的总体评价。毫无疑义,要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赋予产品生命力和竞争力,出路只有创新。众所周知,产品是企业发展的龙头,抓住产品创新,就是抓住了企业的生命线,而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储备,又是企业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因此能处于高起点,获得高效益。事实证明,创新才能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产品是技术的载体,产品的创新取决于技术的创新,即取决于设计技术上的创新和制造技术上的创新。得益于创新理论的日臻完善和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已为农机产品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因此,要使产品能满足用户需求,争得市场份额,当务之急,应力求产品研发手段上的创新。

在产品设计上采用国际通行的“平台化”、“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国际化的产品研发管理流程,充分运用优化设计,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加以大胆改革与改进,以加快创新进程。同时,为使创新技术或各种创意迅速反映于产品,以缩短产品创新研发周期,达到快速响应市场,提高农机创新的成功率,应当摒弃传统落后的农机制造工艺和设备,借助于先进制造技术,诸如快速原型制造、数控技术、加工中心、柔性系统和智能制造等等现代化先进装备和工艺。否则,创新工作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甚至毫无进展。

2.产品必须融合微电子技术,朝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创新若仅仅依靠机械和液压技术的进步或挖潜,已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电子控制、微机处理技术(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崛起,无疑为农业机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农业机械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使其各种性能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微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机械上的成功应用,己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机械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提高,并因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国外农业机械上的应用已相当普及,该技术己成为高性能、高科技农机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部分。有些著名厂商甚至把应用于高档轿车、军用设备上的自动控制、信息处理、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遥感等现代尖端技术和手段,装备应用于农业机械上。如一种农用激光平地机,就是利用激光调平传感微机处理技术,经一次地面平整作业,即可成形,且能达到寸水不露泥的精度。

近年来,国内农机研究人员在农业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由广西农机管理部门研发的遥控拖拉机便是一例。该机的遥控装置是由发射、接收、控制和执行四部分组成。机手能在拖拉机一定距离外的任何地方,通过遥控拖拉机的离合、转向、油门,而进行耙田、旋耕作业。显然,装备有遥控装置的拖拉机,使机手免于颠簸、曝晒和雨淋,极大改善作业环境,提高了操作舒适性。

3.农机产品应努力成为绿色产品

我国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土壤和能源资源)短缺问题已日趋严重,但农机产品从研制、使用到报废过程,对环境破坏、资源消耗、人类健康危害现象却是十分惊人。入世后我国的农机产品若“绿色度”方面仍达不到国际标准,就有可能成为某些国家推行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牺牲品,遭到国际国内市场的无情抛弃。因此,增强环保意识,强调绿色设计,加大对绿色农机产品的研究和投入力度,已是农机行业与研制部门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目前,首要问题是需要分门别类制订相应农机产品在绿色特征方面(或环保方面)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以便为政府决策,为行业、研制部门的导向提供依据。同时,针对现有农机产品,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当在作出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力量科研攻关、采取措施,以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及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使农机产品成为绿色产品,近阶段需要着重努力的有以下几方面。

(1)废气污染控制

许多农业机械是由柴油机驱动,因而产生大量废气。国外对农用柴油机制订有严厉的排放法规。国产柴油机排放超标十分严重。因此,深入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低污染柴油机已是刻不容缓。当然,采用零污染的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是另一条研究途径,但首先是要研制成功体积小、电力足、成本低的新型车载电池后,才能适用于自行式农业机械,然后才有其应用前景。另外,也可以通过燃油代用品研究,以减轻废气污染。如改用液化石油气,或改用燃气—柴油、甲醇—柴油等双燃料混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风能驱动在农业机械上应用研究等等,都是控制废气污染,节约石油资源方面极有意义的创新性课题。

(2)治理油料泄漏污染

发生在农机产品中各种油料(燃油、油和液压油)的“跑、冒、滴、漏”现象至今仍司空见惯。油料泄漏既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还浪费石油资源,污染了土地和水源,甚至污染农作物产品。泄漏己成老大难问题。要治理泄漏污染,有两条途径:一是密封技术的创新,即对传统的密封装置进行创新性设计;研究新型密封方法,采用新型密封材料,优化密封结构,提高密封性能,从而使泄漏减少到最低程度。二是油料的创新研究,即开发环保型油料。如以玉米等粮食作物制成的乙醇燃油,以植物油为基油的环保液压油等等。因为即便是最好的密封,也难以做到完全不漏,特别是在高压情况下。加之还有许多偶然因素,如液压系统中因挪动、碰撞等导致管路破裂、接头损坏等,都易引起泄漏。环保型油料,以其来源广、无毒性、易降解且性能、工作性能均优,是很适合在农业机械上应用。现阶段,由于价格因素尚未被推广使用,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制备技术的提高,价格可望下降。因此,用环保型油料取代矿物油,终将不会是遥远的事情。

纯水液压传动是近年来各国竞相斥巨资加以重点研究的创新课题。因为纯水无毒、无污染与环境完全相容,且在农村随处可取,既缓解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又节约了用于油料介质制取、运输、贮存和管理维护所消耗的人、财、力。诚然,此项研究只有在攻克纯水的粘度低、性差、蒸汽压力高及腐蚀性等技术难题,能提供与水相适应的水压元件及系统后,纯水才能在农机液压系统中全面取代矿物液压油。因而尽快组织力量,深入纯水液压传动的应用性研究,并能取得成果,必将使液压传动技术在环保方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农业机械成为绿色产品己经是势在必行,它是现代化农业、绿色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入世后我国一切从事农机工作工程技术人员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承继成主编.精确农业技术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8.

[2]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3]何勇等主编.精确农业[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3篇

>> 现代农业科技在耕地资源集约利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科技在金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湖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鹤壁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特征及发展建议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及机制选择 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保障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浅谈加强农业设施园艺发展的措施及其发展方向 “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柞蚕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 生态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发展的选择 农业科技传播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应用 浅析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1] 薇,韩振海,王德槟.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园艺科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4):51-54.

[12] 胡红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73-75.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4篇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近几年来,虽然现代农业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我们的农业仍然是一个低效结构,土地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的传统农业。要以加快农民承包地流转和推进农业规模经营为突破口,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方式创新和土地流转市场建设,推动农业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努力使规模经营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要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业要发展,产业要提升,必须加强载体建设。要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装备水平,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利用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机械、现代的装备,使农业逐步摆脱依靠自然约束的状态。今年天旱,很多地方遭受旱灾。因此,在抓好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耕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向股份合作社、承包大户或经营能手流转,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由粗放型种植向集约型、高附加值的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可以将受土地约束的农民解放出来,把他们变为“农业工人”,从而改变农民增收的单一渠道,使农民获得的收益持续增长。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转变,依托农业的生态优势,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以保证农业长久持续发展。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养殖业向现代畜牧产业转变。在发展养殖业上,要改变一家一户小规模养殖的方式,建设大型养殖园区,吸引农民入园养殖,组织和引导农民组团发展,推进养殖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养殖业抗击疫病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范文第5篇

农业发展方式的概念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中,关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表述相继出现了“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增长方式、发展方式”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的相继出现,反映了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

在计划经济成分占主导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追求速度、产量,尽快解决吃饱穿暖问题,当时的中央文件主要强调的是改进生产方式。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经济逐步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经营方式的完善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主要措施。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一号文件都是确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充实微观经营主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开始由完善生产经营方式向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个阶段的最大特点是,推进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农业内部种养结构,农业开发的产业化、倡导农业服务的社会化。

党的十七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任务。

现代农业及其特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发展现代农业,所谓现代农业,概言之,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起来,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性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湖北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备的优势及面临的困境

湖北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农业资源禀赋优越。湖北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又处于亚热带与温带交替区域,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特征,生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土地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95万亩。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土地资源和气候环境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基础扎实。湖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装备水平较高。水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农作物产出水平与生产效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水稻、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均排在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养殖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农业科技力量雄厚。湖北是农业科技大省,农业科教资源拥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南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原始创新能力强,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农业科研成果突出、特色鲜明。

市场流通便捷。农产品“重、鲜、活”的特征对市场流通有较高的要求。湖北得“中”独厚,全国主要大都市基本上分布在以省会武汉为圆心的1000公里半径之内,省内省际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管道网四通八达,拥有万吨级内河港口码头211个。武汉等大中城市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之一。

在看到农业较强的比较优势的同时,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存在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减弱。从总体上看,湖北农业发展依赖的资源、环境基础是比较脆弱的。首先,耕地资源不断减少。1995年以来,共减少耕地474.57万亩。第二,农业环境承载力大幅降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2.7%,素有“千湖之省”的湖北,湖泊数量锐减,万亩以上的湖泊只剩68个;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第三,抗灾害能力减弱。干旱、洪涝、重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总体呈加重趋势。

农业生产力现代化水平不高。支撑我省农业发展并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的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以及外延扩大再生产方式。从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几项指标看,我省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增长方式,主要以化肥、农药等物质要素投入为主。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现有的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已不能适应排涝抗旱的需要。

科技转化和推广滞后。这是我省的一个老问题。虽然许多科技统计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由于成果转化不够,农业生产科技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经营规模细分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功绩是不容置疑的。但应清醒地看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方式有自身的局限性,无力承担起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任。

必须把握的关键环节和科学途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个过程,农业增长要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农业效益要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农业功能要由单一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向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当前,应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体系的竞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被禁锢在“农业=粮食、农业=种养业”的观念中,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属性进而忽略了产前和产后各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必须注重农业高端产业的发展,抢占农业发展的制高点。从我省实际看,当前要抓好三个方面的产业发展。一要大力发展种业、二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要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

第二,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源泉。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加强校地合作,发挥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作用,发展农业产学研联盟。三是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四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第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第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第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