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重点,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影响建筑师有效落实低碳设计的常见误区及建议

明确建筑师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工作重点及其作用,是规范和落实建筑师的低碳设计的基础。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认识在践行低碳设计的常见误区。

目前,很多人把低碳建筑片面的认为是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是低耗能设备、工厂化的绿色建材等高科技在建筑上的集成⋯8943 .导致许多低碳建筑仅仅处于示范阶段,而不易复制、难于推广。在此就近年对低碳建筑的一些常见的误区给些注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师提出些许建议。

1.1 低碳建筑仅关注使用、回收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注使用过程中的低耗能、低排放,而忽略了在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就是“隐含碳排放(embeddedcarbon emission)’’ 。

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和使用过程中,不仅有直接碳排放(如煤燃烧),还有间接碳排放(如火电)。此外还有因为生产使用清洁能源的设备而产生的隐形碳排放。例如,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是“零碳排放”。但实际上太阳能利用的过程中的直接碳和间接碳排放可能为“零”,而相关设备生产、安装维护,需要耗能,自然就有碳排放,这就属于隐含碳排放。

所以建筑师在低碳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建筑在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直接碳和间接碳排放,还要关注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以提高碳减排效率。

1.2 追求低碳建筑的绝对标准

在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建筑界,都在追求一个统一的标准欲将“低碳的概念量化”。伴随着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认识到,低碳建筑是具有相对性的。就像在LEED指标中,很多低碳的衡量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所以建筑师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对的低碳建筑量化标准,更应该考虑在中国的资源、环境、文化和经济等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碳消耗”有多少改善的空间,在以后的项目中应该如何提高低碳化的具体措施。

1.3 低碳建筑片面追求新技术的集成

以利用新能源技术、新节能建筑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三新技术”在实现低碳建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用心,就会找到答案。比如,利用太阳能的光伏发电绝对是低碳能源。但如果建筑师将其利用在太阳能辐射量不高的地区,那么设备的隐含碳排放量可能会超过其在产品全寿命周期节约的直接碳和间接碳排放,碳减排的效率反而降低。

建筑师只要认识到低碳建筑不是人类改造自然而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的生存空间的产物,而是人类跟随自然的居住、生活空间的产物,在低碳建筑设计过程中“跟随自然”“尊重自然”,就能解决此类问题。

在跟随和尊重自然的方面,我国许多传统建筑设计师是我们的榜样。传统建筑喜欢择址于能避风聚气,山势峻逸,风景秀美之处,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形成自然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和谐。在中国传统建筑择址中,将“天人合一”的“有机”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传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都必须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建筑师在内的业内人士在推行“低碳建筑”的同时,应该将传统建筑中强调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问的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涵和构图原理运用到其中,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1.4 忽视项目决策阶段的作用

在具体低碳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决策阶段尤为重要。此阶段不仅会影响业主的投资和收益,而且也决定了该建筑的碳减排的效率高低。

建筑师要尊重自然和科学,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对自然环境、建设环境、建筑环境的调查研究、当地建筑资料、企业内部建筑资料、其他类似建筑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要,这样建筑师才能尽可能的分析和利用自然环境,结合相关部门及企业自身的技术经验,为低碳创造条件和相关的论证。

另外,低碳建筑的践行过程还应该将结构师、建造师、造价师等各专业智慧融合,建筑师有义务在此过程中挑起组织的重担。建设方(业主)也应该充分尊重和重视建筑师在决策阶段的职能,以使工程项目可行,提高建设过程碳减排的效率。

2 建筑师在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设计重点及其作用

为有效落实低碳设计,建筑师必须明确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设计重点及其作用。

2.1 决策阶段

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项目立项(立项批准)。此阶段是建筑低碳可行性的基础,也是低碳建筑项目中最重要的一环。在项目立项之前,建筑师的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类似建设项目的调查与分析以及相应技术分析(见表1)。

表1 建筑师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作用

2.2 实施阶段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将建筑师的图纸变成建筑实体的关键步骤,关系到建筑师的低碳建筑的蓝图能否实现。

在施工前建筑师工作包括设计交底和技术交底,这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顺利施工的主要步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师要严格改签和设计变更。同时建筑师要注意项目现场情况,以免造成返工。在整个实施阶段,设计方均有义务协助相关方工作,以免出现浪费。

2.3 使用阶段

设计方在低碳建筑使用阶段应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使用前的培训、指导,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及使用后期指导拆除和回收利用。

低碳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阶段与设计方的关系见表2。

表2 低碳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阶段与设计方的关系

3 结语

伴随气候不断恶化,追求“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建筑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已占总能耗的46.7% ),低碳建筑也正成为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先前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研究中,多从项目开发的角度将其分为前期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以及建筑物最终拆除报废等阶段。实际上,低碳建筑应该是人类在追求更加舒适的人造空间的同时,尽可能不影响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低碳建筑践行过程中,建筑师必须将低碳设计贯穿到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始终。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低碳”不会是终点,“低碳建筑”也仅仅是人类追求居住环境舒适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建筑师作为当下低碳建筑主要参与者之一,应该在注意设计创意的同时,领会建筑本身应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并非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

所以对于建筑师而言,低碳建筑与其说是人类追求舒适居住环境的过程,不如说是建筑师的一种态度,一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共同孕育出来的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

参考文献: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2篇

1.1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国内研究国内外的学者对低碳建筑测度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未能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使得低碳理念在建筑产业中难以深入推广。另一方面,目前的研研究会集在建筑运转能耗方面,并未将建筑全生命周期纳入,这使得建筑碳排量的测度具有局限性。科学地评价建筑物的碳排量必须要考虑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对每个阶段进行测度汇总;建筑是否契合低碳规范,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估体系。

1.2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国外研究国外的众多案例表明在起步阶段,技术和制度是低碳建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了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测度的需要,先后提出了多套LEED评估体系。可是因为LEED以美国的建筑市场为导向,不契合中国具体的国情,无法直接为中国的低碳建筑测度所利用。

2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必要性

不能科学的测度低碳建筑的水平,这将使得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效果无法得到量化,最终将制约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开展,将推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等,然后带动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在发展中降低能耗,既加快行业优化又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3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指标选取原则

3.1可获取性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指标的获取应相对容易,而且可以定量测度。能准确的反应各个阶段的特点,有明显的差异性。3.2动态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时间、空间或系统结构的变化应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可以反映社会的努力和重视程度、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3.3相对独立性指标数目足够少,能表征系统最主要成分变量;各项指标意义上应互相独立。

4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4.1低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资金来源不足我国对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在补贴方面的激励措施十分有限,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工作推进起来难度较大;依靠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建议:国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碳排放指标。允许企业与企业之间对碳排放指标的购买,交易产生的税金可用于低碳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由于低碳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涉及国家资金,相关法律法规应当明确规定低碳测度方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监督、审查职能及权力和义务。

4.2欠缺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设计能力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及使用中充分考虑环保、节能、低碳、经济、舒适等综合因素,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目前无论是设计体制还是设计人员资质,与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设计要求都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很难推进低碳建筑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建议: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致力于低碳建筑的设计并已设计出世界一流的低碳排放建筑。例如威尔士的加的夫港口的未来屋和20世纪30年代白金汉郡的白宫翻新等。国际上有很多好设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低碳测度设计方应由具备建筑全生命周期业务知识的骨干组成,应当建立健全行业准入标准、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

4.3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和监管机制现在,因为中国缺乏有效的成体系的政策鼓励和监督机制,导致了低碳建筑市场各方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着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进行。建议:国家建立一套碳排放及能耗的量化监测系统。这将有助于建立低碳排放和低能耗的建材数据库,以便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去约束建材生产企业和项目建设单位。完善广电报刊等公众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4.4缺乏完善的低碳建筑产业标准由于中国低碳建筑业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现有的评估系统侧重低碳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强调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等,忽视了低碳建筑本身的经济性、环保性、舒适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严重影响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推进。建议:在低碳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起步阶段,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的低碳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推进低碳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测度的典范。

5结论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3篇

(1)外部性强。

低碳建筑的目的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受益者是社会公众,因此具有明显的外部性。

(2)低碳目标复杂。

低碳建筑的实现需要从规划设计、建筑施工以及竣工等方面做起,因此比较复杂。此外,还包括合理的延长寿命周期,实现运营维护期低碳以及对建筑物的拆除进行加强。

(3)技术复杂。

低碳建筑的工艺复杂,而涉及的技术更是广泛。主要包括材料和设备技术、建筑设计技术、运营和维护技术、施工技术以及拆除和再利用技术等。这些都给低碳建筑的实施造成了阻碍和难度。

(4)初始投资成本大。

在前期,建筑业主需要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其中,主要购买以下设备:低耗能设备、隔热材料以及保温材料等。因此,政府激励性资金的介入非常关键。

2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针对低碳建筑应该实行政府引导、监督的项目管理模式。针对建设业主自建自用项目,由于低碳建筑周期长和建设业主自身局限性,因此难以考虑综合效益,这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监督和引导。针对非自建自用项目,建筑业主要想全程参与到运营维护期中是很难的,就会导致建设业主和所有权业主的脱节。这时,全寿命周期项目管理模式便是:政府监督、引导,并且让低碳管理方进行全程的参与和监督。我们可以对该管理模式进行概括,即“一定位、四阶段、十主体”。将低碳建筑作为核心,低碳管理方会对全寿命项目管理进行全程的参与。在低碳管理方的监管下,业主对各阶段的参与主体进行整合。建设业主对建设管理进行负责,当低碳建筑实体形成之后,就会将其转移到所有权业主,或者是由建设业主继续实施运营维护和拆除管理。该模式有十主体和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需要由不同参与主体进行配合和协作。其中,低碳管理的三大核心主体是政府、低碳管理方法和业主。政府的主要责任时进行引导和监督,在宏观层面上,对低碳建筑市场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激励。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建筑物寿命届满后其所有权的归属,我国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明确的归属。所以,拆除回收利用责任主体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如果业主继续对所有权继续享有时,那么需要由其继续进行负责。否则,则应该让政府进行负责。低碳评价机构是低碳建筑的外部约束机制,其主要对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动态的评估。和企业内部评价不同,低碳评价机构主要针对低碳建筑进行低碳等级评价,此外度低碳建筑的全面有效实现进行有效监督,建立示范小区,关注环保和低碳,对节能意识和低碳意识进行宣传。

(1)低碳建筑目标形成阶段。

低碳建筑项目管理的首要阶段就是目标形成阶段。目标形成阶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前期的投资和决策、规划设计以及招标投标。低碳目标包括效果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两个方面,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达到最低。在投资阶段,低碳目标会形成。当建筑业主选定投资意向后,会让有关机构对于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尤其要从城市更新改造角度对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低碳管理方需要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核准,主要从社会环境影响角度和技术经济两个方面出发,之后会给予建设业主一些决策建议。假如有关部门批准了立项,这时项目管理目标就形成了,也可以完成对以下基本参数的确定:环境影响、建设周期、使用功能等。图纸设计会对低碳目标进行定型,也就是说用图纸的形式将低碳建筑目标确定下来。低碳管理方需要对建筑朝向、体型系数进行审查,严格的审核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和拆除设计等。招投标会把低碳建筑目标分解到项目参与各方之中。在这个阶段,合同多,主体也多,因此管理的难度比较大。作为低碳管理方,需要建立低碳建筑实施企业名录,对安全文明施工措施等进行严格的审核。

(2)低碳建筑实体形成阶段。

该阶段对于全寿命周期低碳排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低碳管理方和建设业主需要履行好以下建设管理职能:信息管理、工程变更管理、环境影响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管理、低碳评价管理以及低碳技术研发管理等。关于设计变更管理。我国施工阶段设立执行率比较低,对于批准的设计并没有在施工阶段得到实施。因此,一定要严格对合同和图纸交底进行执行,做到责任明确。加强设计变更管理,有的设计变更会严重影响低碳建筑目标的实现,这时就需要马上报审设计审批机构。在得到同意后,才可以进行施工。施工方案审批管理也要进一步地加强,施工方案的不完善会直接导致返工。加强设备事中标控制,构建低碳生产企业名录。加强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优化施工方案,将验收方案报审低碳管理方。

3结束语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原理, 低碳建筑, 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对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意义尤为重大。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低碳生态社区,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的主要策略。如何降低碳排放量,至关重要。

1.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据统计,全世界40%的能源消耗来源于建筑物的能耗。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1.1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最近,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1.2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当务之急,要健全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完善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制订低碳特征标准体系发展规划。加强基础性标准研究工作。建立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基础性标准研制工作。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接轨,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产品认证机制,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理性。在国外,建筑施工领域对建筑垃圾的处理,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它是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他们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建立限制废物的不合理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节能省地型住宅、绿色建筑、生态建筑、智能建筑、宜居城市、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发展理念,无不贯穿着“低碳”的思想。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制度建设,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标准,降低碳排放量势在必行。

2.生态位原理与低碳建筑探索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碳排放主体是排放在大气中的碳源、二氧化碳,对碳进行吸收有两个方面:一是林木碳汇,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量,二是贝藻碳汇,还有土壤固碳、海洋固碳,碳截存等方法。 生态位原理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根据生态位原理,所有的生态元均具有相应的生态位,在空间、时间和循.环链维度上找准适宜生态位,有空位要抢占,有偏位要挤占。第二,要避免生态位重叠,一旦出现重叠必会引起竞争,因此,必须依照生态位分离原理来解决。生态位分离会导致共生,共生才能促进系统的稳定发展。第三,要合理利用现实生态位,挖掘潜在生态位。绿色建筑侧重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建筑侧重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用低碳技术策略打造的绿色建筑称为低碳型绿色建筑。

3.建筑生态化

建筑生态化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良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坚持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和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碳排放,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减少光污染、声污染和空气污染。建筑生态化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而是建筑的整个使用周期。

3.1 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较高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运用生态技术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从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3.2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我国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地球的有限资源。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低碳;可持续性

1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本身就是一种低碳行为,在我国正在普及。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一般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水平和供热系统热负荷水平作为一个参照标准,并规定此后的住宅设计应低于它的能耗水平。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是节能30%的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以后实施的节能50%的标准,现在全国有部分省市率先实行节能65%的标准,比如西安市就实施了此标准。这样算来,我们的新建住宅项目较30 年前的住宅,从围护结构的保温和供热的负荷来讲,节能了65%。但是目前已执行65%标准的节能建筑,在碳排放这一问题上仍存在高能耗现象。过去每户配置的电表为3A,而现在配置的电表为20~40A甚至更大,因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电脑等家用电器使用频繁。从低碳这个角度看,现在的碳排放量比过去大了许多倍。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必然的,如何在这种增量中实现节能、低碳,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节能建筑在追求低碳排量的过程中,它的历史使命还应加进新的减碳内容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2 绿色建筑

我国2006年6月1日颁布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绿标》),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设计寿命至少50年),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才),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评分标准分为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两类,其等级内容相同,评分略有差别,在《绿标》第4 章住宅建筑和第5章公共建筑中分控制项、一般项、优选项3项内容。其中控制项所要求必须全部满足,而一般项、优选项的满足数量又分为一星、二星、三星3个等级而不同(见表1、2)。

我们在实践《绿标》的过程中,对《绿标》中4.3.12条、5.3.12 条的执行感到较为困难。两条中都提到非传统水源利用率的问题,对商业、住宅、公建不同建筑分别提出不低于25%、30%、40%的要求。由于中水-再生水的利用技术对一个单体建筑来讲是很难实现的,尤其以我国目前相对滞后的技术条件,加之资金投入的差距,使该条款在设计执行中成为难点。作为单体去申报的建筑项目,很难达到再生水使用率的要求。

某工程项目面积4万m²,9层。按《绿标》进行设计,采用了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集热水系统、雨水收集、使用中水、冷梁空调末端、新风换气、呼吸式陶板保温围护结构(K=0.5)等新技术,我国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也希望绿色建筑的执行和评价依据能够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便于推广。

3 低碳建筑

国家发改委2010年8月10日《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陕西、广东、辽宁、湖北、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项举措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

试点省市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笔者认为,低碳建筑与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都属于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同建筑,而低碳建筑更强调能耗带来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①通过建筑材料的类别选择和总量减少及重复使用率提高来减少碳排放量。例如,钢结构建筑替代传统的水泥、砖瓦;成品的楼板和板墙模式,将让建筑施工象装配汽车一样程序化、快捷化;木材、植被等可再生建材资源的利用,都是减少建筑碳排放量的有效途径。②水的节约使用。雨水收集、使用中水,自来水的生产、污水处理过程都会增加碳排量,故在低碳建筑中有效地控制节约用水和循环使用雨水、中水则是应该做到的。③建筑用能方面增大无碳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比例。如增加地热能(地源热泵)、太阳能、风能、热回收装置等。在建筑设备的选用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这些建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还要了解这些建筑设备的“隐含碳排放量”,即设备制造过程中“预支”的碳排放量,包括一些常用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在寿命周期中都有隐含碳排放量。这些显性的和隐含的碳排量需要一套科学的计算方法来明确。④建筑周边或社区的绿化建设和减少通行工具的碳排放是低碳建筑的目标之一。例如在绿化方面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强的乔木、灌木和结合建筑造型的自然生态绿化。世博会欧洲的一些国家馆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如法国馆的垂直柱、墙体绿化和屋顶绿化技术等。在小区选址规划中,要考虑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尽量提倡电动车、自行车出行等。提倡精装房、淘汰全民装修的毛坯房等都是低碳建筑的必由之路。

4 低碳建筑的规范性

目前我国还没有将低碳建筑规范化,低碳建筑不像节能建筑、绿色建筑那样有章可循、有规范可依、有技术指标限制、有可量化的打分方法。所以,笔者认为,需要组织、研发和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且经济成本上可行的低碳建筑设计、施工、验收等一系列国家规范,使之成为切实降低建筑物碳排放量的保障体系,更加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让建筑工作者们有法可依、有规范可参照地进行有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