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范文第1篇

1、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1.1培养青少年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和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但是,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工作。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严重侵害了我们青少年一代。我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充分认识这个现实,努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用共产主义理想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要把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从爱国主义出发,接受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志向和信念,使学生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但要实现它需要长期的艰苦曲折的斗争。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教育,要和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够胸怀大志,立足当前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按照党和人民的愿望锻炼自己,以使自己成为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才干的人。

1.2认真抓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从未间断地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是鼓舞人民沿着民族振兴之路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1.3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闭关自守只能带来落后挨打。随着改革开放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文化思想,各种价值观、人生观,都不可避免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如何教育广大青少年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去除其中的糟粕,使他们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健康成长,最有力的思想武器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4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优良品德。远大的理想,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高尚的情操要在每一件小事中锻炼,热爱祖国,就先要从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热爱自己所在的班级、学校,热爱自己工作的单位做起;热爱人民就先要从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助人为乐做起。国家教委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守则》是在校青少年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放到重要地位,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切实遵守。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传统美德也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是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2、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2.1学校应当充分利用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各学科教学也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在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2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集体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活动,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精神,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通过活动,把远大理想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3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还应当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等,通过这些劳动使他们了解沸腾的社会生活,对社会主义建设,对改革开放有切实的感受,使他们能够从广大工农群众,尤其是英雄模范人物那里吸收丰富的思想营养。通过这些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德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4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舆论宣传部门应当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努力创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大力宣传正气的艺术精品,在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让具有无产阶级思想的人物、事件感染他们、教育他们,充实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鉴别是非的能力。

2.5家长应当担负起教育和指导子女的责任,家庭是青少年首先接受教育和受到影响的地方,父母亲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教师,因此,家长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少年校外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人父母者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经常同学校及校外教育机构加强联系,发挥家庭教育和家长指导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3、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3.1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发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加强自身学习,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明白我们身上肩负的重任,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把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范文第2篇

县教育局:抓好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构筑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思想道德防线;指导和督促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课,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保证普及法律常识的任务在九年义务教育其间完成;组织各级各类学校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会同公安、司法部门抓好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进一步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防止中小学失学、辍学生流入社会;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县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严惩侵害青少年人身安全等各类犯罪活动;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和“寓教于审”的原则,讲究审判艺术,正确适用刑罚;巩固加强少年法庭组织机构,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制度;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共同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转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县检察院:履行检察职责,进一步做好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检察工作,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审查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的有关规定;对公安机关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立案活动,对人民法院涉及未成人犯罪案件的审判活动及所作判决与裁定的正确性、合法性,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刑事判决与裁定的执行情况,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关押、改造活动等,依法进行监督;结合办案情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对依法不按犯罪处理、不捕不诉的未成年人做好回访考察和帮教工作,落实综合治理措施,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县公安局:加强侦察破案和办案工作,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严格按规定办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定期排查学校及其周边的治安隐患,配合有关部门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认真解决校园暴力和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派出所及责任区民警要落实中小学校固定的联系制度和学校法制副校长及辅导员制度,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教育活动;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各种娱乐场所、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加强对看守所羁押青少年的监管,教育和改造工作;配合基层组织和单位,做好被判处非监禁刑、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有轻微违法行为青少年的帮教工作。

县司法局:将青少年作为“四五”普法的重点对象,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员和组织工作,通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会同有关部门编写面向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读物,联合有关部门逐步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培训法制教师队伍,配合教育部门做好兼职法制副校长的配备工作,协同有关部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充分发挥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为青少年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认真贯彻监狱和劳教工作方针,努力提高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改造质量,配合社会、学校和家长,为未成所犯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将违法犯罪青少年改造成为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守法公民;指导做好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县城建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县城规划的要求,建设必要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满足城区青少年文化生活需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建筑劳务市场,加强对劳务分包企业的资源管理,鼓励和支持劳务分包企业加强青年职工和进城务工青年的安全生产、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年职工和进城务工青年的思想素质和生产技能;督促施工单位对进城务工青年按劳付酬,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为广大青年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县民政局:贯彻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群众自治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作用;指导村(居)民委员会掌握辖区内青少年就学、就业情况,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督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进行有效的教育矫正;加强民间组织管理,依法查处以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引诱青少年违法乱纪的行为;妥善接受、救助流浪青少年;指导社区、居委会组织热心青少年工作的志愿人员做好有不良行为、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判处非监禁刑、宣告缓刑和假释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增强社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县财政局: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经费保障工作。

县文体事业局:加强对青少年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文化活动;加强对娱乐场所等文化市场的管理,制止和取缔各种从事非法、、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文化经营活动;依照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加强对未成年人进入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和网吧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查处未成年人从事、暴力等非法表演活动,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协助工商部门予以关闭;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和校园内部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认真清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音像制品;建立评价、鼓励、推荐优秀青少年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机制,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严格监督管理各类出版物,大力宣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法律法规;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色情、封建迷信出版物和盗版出版物,特别要坚决取缔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含有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宣扬色情、渲染暴力、迷信、、恐怖、活动等内容的出版物;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管理,特别要加强对校园周边出版物市场的清理整顿,依法严厉查处非法出版物和非法出版活动;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省实施〈未成年保护法〉办法》,积极宣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先进典型;认真抓好广播影视青少年节目的播出工作;坚决制止各种非法、、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电影、电视和广播节目的制作和播放,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

县工商局:加大对容易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传销、吸毒、销售、刊物及音像制品、非法网吧等领域和场所的监管力度,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工商机关监管领域广和基层工商所遍布城乡的优势,有重点地与就近中小学开展普法共建活动和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德;道德;教师劳动

【Abstract】Basedontheinportanceofbuildingof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pointedoutth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oftheprofessionalethicsofteacherscurrently.Strengtheningandsolvingtheproblemsofthebuildingofprofessionalethicsofteachers,whichisthemostimprotantthingofthecauseofsocialisteducationandthesocialistspiritualcivilization.

【Keywords】Teacher''''sProfessionalEthics,moral,teacher''''slabour1.

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1师德建设在道德建设的基础。

教师的主要劳动对象是青少年,青少年这一特殊年龄段的人群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易变,人生观,道德观等还未形成,正处于确立阶段。而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教师的道德思想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教师的崇高的道德信念对学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能坚定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教师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强烈的熏陶作用,能影响学生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康的情绪。教师坚毅的道德意志对学生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能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可以说,教师的道德常常是学生的道德的先导。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教师道德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育实践一再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

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也决定了师德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教师的道德水平决定了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要想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必先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状况决定着青少年的道德状况,也通过青少年而影响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状况。教师的道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1.2师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严格的典范性和鲜明的表率性。教师劳动的介质不是机械工具或者其它实物,而是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思想,道德。教师思想的好坏,道德的高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强弱,以及情感和意志的状况,直接反映了教师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的质量与效果。教师本身对学生就起着一种巨大的教育作用,教师劳动具有其他职业劳动所没有的直观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为人师表对做好教书育人任务起重要的保证作用,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德行为树立了教师良好的道德形象,其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道德品行。可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核心是教师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人来促进人的发展。教师的道德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可替代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只有通过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才能实现。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着亿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因而决定了师德建设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关键,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道德建设的关键。

1.3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从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意义来看,教师劳动是一种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密切相关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人类社会的延绵继续和进步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师既是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宝贵遗产的继承者和传授者,又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树者和传授者。教师劳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通过继承和传授、建树和传播,培养教育出社会有用之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绝不只存在于在校期间,而是存在和作用于他们走上社会从事工作,甚至于他们的一生。这就是说,教师劳动的效果和作用要存在并作用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道德在影响上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更广、更远。所谓深,就是说教师道德会影响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培养其道德,塑造其心灵;所谓广,就是说教师道德的影响广泛作用于每位青少年,通过青少年,作用于整个社会;所谓远,就是说教师道德将持久地存在并延续到青少年的今后,从而影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因此,师德建设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师在培养完善人才的道德人格时,当然需要也必然会注意自身道德形象的完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整体道德素质高于其他职业。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中,会受到社会中各种消极道德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家庭道德的熏陶。教师为了培养人才,巩固青少年在学校接受的积极道德教育,会千方百计地改变社会道德环境。师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意识形态,会影响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态。教师努力影响消极道德,创设积极道德。教师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才功在社会,而教师自己却默默无闻。教师以自己的道德促进了社会道德的进步和发展[1]。

2.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偏颇导致了教师的角色模糊。本来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管理,却忽视了对育人精神的塑造。在教育管理中,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一些教育管理者误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调整、发放奖金作为管理人的第一要素,结果使许多教师只看到市场经济功利性一面,而忽视了市场经济同样需要奉献的一面,把自己纯粹置于一个社会经济人的位置,而忘记自己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再加上社会不健康风气的影响,少数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有所缺损。

2.2教师的“主体性”问题。经济繁荣与教师“主体性”的矛盾导致了教师人生理想的淡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在这个变革阶段,教师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教师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虽然1985年我国为教师专门设定了“教师节”,号召全社会都来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但从整个社会来看,教师在生活中较难找到自己的轨迹,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比如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与某些科研人员、个体老板、金融企业和垄断行业的员工相比,差距较大,教师的住房问题、子女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此少数教师认为自己为这个社会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牺牲了一定的个人利益而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于是产生了消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丢弃了敬业、兢业和钻业精神,淡漠了人生理想,也淡化了事业心、责任心和职业道德心。

2.3缺少师德建设的责任心。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建设中只注重了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而忽视了师德建设和德育工作者的培养;在指导思想上,往往注重通过学生工作实现教育目标,而忽视教师的德育功能和教师的道德规范;突出了教研成果、著书立说在学校中的主导性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道德素质建设的灵魂地位。在处理“德与智”、“红与专”的关系中,只强调“智与专”的重要性而轻视“德与红”的能动性,导致了教学科研工作一手比较硬,思想道德建设比较软的状况。缺乏构建大德育体系的紧迫感[2]。

3.师德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3.1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要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树立,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观念,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追求宏伟的人生目标,启发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那种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学生的陈腐理念应破除。教师要以十倍的忠诚,炽热的爱去铸造锐意进取,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业务素质。一方面,严谨的治学精神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杜绝学生中的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不良风气,进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校风打下坚实的基石。另一方面,要不断求知,为学生做好榜样。在科学和技术发展迅速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需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核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创新。

要诚实守信,身正为范诚实守信是教师之本。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对诚信教育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加强学术自律,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诚信;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坚守、弘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忠于真理,力戒浮躁学风,避免急功近利;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恪守职责,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要教师树立法制观念,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权益;要尊重科学规律,发扬优良学风和团队合作精神。

3.2创造一个良好的师德环境。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学校领导,教育行政单位、教育工会以及社会各方面,都要提高对师德教育的认识,抓好师德教育。通过开展表彰、总结和推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活动,使教师明确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和完善各种奖惩制度和责任目标,开展教育评估工作,多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克服重智轻德现象。

要解决教师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针对目前学校教师生活上存在的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应加强学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使教师能安心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职守,以他们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为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而努力奋斗[3]。

3.3建立对教师的监督机制。教师也是人,他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正常的情绪表现。但教师职业毕竟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求教师要严格履行教师职责,要为塑造青少年健康的心灵负责。所以,教师师德行为要受到自我的约束和社会的监督。家校合作应是家长与学校、教师工作的合作、配合,同时家长委员会也要接受家长的反映,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真正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样家长对教师不履行职责的行为才会有投诉之门。学校管理上真正对教师成长负责,接纳家长的意见,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家长与教师应做到常沟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

参考文献

[1]吴建荣.试论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124

[2]白利波.浅谈当代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21):118-121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未来就业保障;犯罪率

基金项目:江南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未来就业保障的PPP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10295056)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3日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为了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同比增长1.5%,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6,934万人,增速为0.3%。与此同时,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进城潮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3~20周岁的人。

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人扩增到2016年的765万人,增长近5.7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2016年的就业群体大约有1,500万人。由此可见,整体的就业形势十分复杂、非常艰巨,而与城市生源毕业生相比,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2013年中国社科院“中国大学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调查”的数据显示,来自城市家庭的毕业生就业率为87.72%,而来自农村家庭的毕业生就业率只有69.51%,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由于就业的困难,很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农村留守青少年由于自身特点,其犯罪率一直高居不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这一现状,深入分析就业对犯罪率的影响,探讨未来就业保障对于降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政府工作的落实,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人数在不断减少,刑事犯罪案件中主体为青少年的比例也在稳步降低,但是2015年仍有236,341名青少年因刑事犯罪而受到刑罚,形势十分严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递、舆论的传播更加快捷,过早地接触复杂的社会生活给青少年带来物质、心理等方面的冲击,由于心智尚未成熟,青少年极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而导致价值观的歪曲,从而违法犯罪。目前,青少年犯罪现象逐渐呈现低龄化、团体化、智能化、暴力化和突然性等特点。(图1)

在青少年犯罪案例中,大部分是由于缺乏P爱、缺乏监管、缺乏教育、经济贫困、心理扭曲等原因,而这部分群体中农村留守青少年占较大比例。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陪伴,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现象更加严重。据全国法院相关资料,2006~2012年全国法院判处留守青少年罪犯人数由41,707人增长至97,895人,年均递增9.7%,2013年和2014年人数有所下降,但2014年仍高达67,420人,占全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总数的27%。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特点。通过对近年来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例的分析,其犯罪特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犯罪年纪低龄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以上,呈现上升趋势;二是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农村留守青少年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攀比心理,追求物质主义,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邪念,引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型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80%以上;三是犯罪手段暴力化。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对法律红线的辨别能力,没有明确生命和犯罪的概念,易受网络上的暴力游戏和不良信息的诱导,不仅侵犯财产而且危害人身健康与生命。近年来,校园暴力层出不穷,农村留守青少年因矛盾杀人的悲剧也时常发生,如2014年的肖明案、薛毅案等;四是犯罪行为偶然性强。农村留守青少年往往会因为一时冲动而犯下罪行,作案动机比较单纯,多为临时起意,突发性犯罪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五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农村留守青少年易情绪冲动、盲目随从,但是非辨别能力不足,缺乏法律知识,聚集到一起时易受人多势众心理的影响而共同犯罪。

二、就业对犯罪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基于郭飞对于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因素的分析,本文着重研究国家政策、劳动力素质、劳动力市场三个就业因素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的影响。根据经济政策作用的直接性与调节性,选取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作为国家政策对于就业影响的具体指标。根据农村留守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与层次,选取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作为劳动力素质对于就业影响的具体指标。由于缺乏青少年就业市场岗位供需与就业人数的具体数据,故以我国就业总人数作为劳动力市场对于就业影响的具体指标。由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是青少年刑事案件中的犯罪主体,并且缺乏近几年我国青少年总人数的数据资料,无法直接计算犯罪率,故以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作为犯罪率的具体指标。

(二)模型构建。为了进一步研究就业对降低犯罪率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2015年的数据材料,以我国青少年刑事罪犯数(用Y表示)为被解释变量,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用G表示),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用E表示),我国就业总人数(用X表示)为解释变量,利用Eviews软件建立计量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做回归分析。通过对不同模型结果解释能力的比较,最终选取半对数模型与倒数模型相结合的回归模型。(表1)

根据Eviews输出得到表1所示结果:

(三)结果分析。2=0.965223说明样本回归直线的解释能力为96.52%,即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变动的96.52%可由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我国就业总人数作出解释,回归直线拟合观测点较为理想。方程的F值为84.2629,说明回归模型总体是显著的,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我国就业总人数对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从每个自变量的t值看,在5%显著性水平上,三者分别对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的影响都是显著的。由回归方程系数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国家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成正相关,与理论分析不符,可能是由于时间序列的有限性或模型固有的局限性;其他条件一定时,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每增加1万人,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将会减少0.05%;其他条件一定时,我国就业总人数每增加1%,我国青少年刑事犯罪数将会减少31.40%。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扩大普通本专科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人数可以增加升学机会,提高劳动力就业素质,从而增加我国就业总人数,减少我国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对于高犯罪率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未来就业保障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对于降低其犯罪率有更大的积极效应。

三、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就业对犯罪的影响原因分析。就业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层次与就业质量更是不容乐观。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农村青少年的升学率明显低于城市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青少年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自卑、孤僻、叛逆等都会造成人际沟通方面的缺陷;由于学校教育方法的失当,重视升学率、就业率而忽略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自律意识薄弱,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上原因都造成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困难。

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农村留守青少年自我认识存在不足,如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弱、情感需求强烈、意志薄弱,再加上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青少年易夸大生活中的消极因素而形成阴暗的人生观,面临就业的困境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过分追求物质满足而置法律法规于不顾。失业问题也可能引发青少年对秩序的叛逆、对社会的不满,从而产生报复心理,增大了犯罪的可能性。

未来就业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困境,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方面未来就业保障使农村留守青少年感受到社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注与呵护,有利于情感上的感化,减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矫正扭曲的心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通过未来就业保障的各项措施,农村留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专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找到能发挥个人价值的岗位,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同时实现自尊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从根本上预防犯罪行为。

(二)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调研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原因,研究就业对降低犯罪率的机理,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广安市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50份问卷,回收22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210份有效问卷。

在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分析中,由图2可知,共有33.3%的受访者认为心理问题为主要原因,即亲情缺失导致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和行为孤僻,这一类青少年极易形成扭曲的价值观而导致犯罪。26.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问题为主导因素,大部分犯罪的农村留守青少年都存在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由于学业知识的不足无法进行就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极易进行犯罪。此外,部分受访者认为社会风气的不良倾向、周围同学的欺凌行为、家庭教育缺失而形成的错误道德观等也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诱因。(图2)

由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原因分析可知,扭曲的价值观、道德观是犯罪的根本原因,物质的生活需求则是犯罪的主要目的。大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由于专业技能的薄弱导致就业困难,在金钱主义不良倾向的诱导和攀比心理的鼓动下导致犯罪行为。由此可知,提供未来的就业保障对于降低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一定的促进效应。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认为学校再教育、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基金的支持等都能提供未来就业保障,促进就业从而减少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四、促进就业、避免犯罪的对策

(一)职业教育培训。为了让农村留守青少年更好地就业,提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普遍情况,开展以门槛低、费用少、时间短的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训,通过实行免试入学、放宽年龄限制、建立弹性学制、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积极促进农村青少年的就业,并把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业资格证书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让更多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获得工作技能,可以通过劳动所得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从而降低犯罪率。

(二)对接就业岗位。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针对就业岗位培养专业人才,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学校应围绕市场进行教学行动,根据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调整专业结构,在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条件下通过模块化教学提高青少年的职业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让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加强实践教学,便于对口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利于就业岗位的对接。学校的老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对接就业岗位可以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率,通过在工作上获得的成就感纠正被扭曲的价值观,从而避免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三)创新创业扶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各种补贴与优惠政策的扶持为农村留守青少年进行就业与创业提供良好的机遇。积极发挥创业对就业的倍增效应,建立完善创业培训、项目推荐、资金扶持、专家指导为一体的创业扶持机制,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创业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创业风险。此外,在银行贷款、税收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也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并充分利用社会的就业创业基金,大力表彰成功创业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青少年勇于创业”的新机制。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梦想的实现铺垫道路,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减少犯罪行为。

(四)调整产业结构。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出现负增长,第二产业劳动力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劳动力增速不断加快,逐渐成为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但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就业总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与产值比重的增加幅度不对称。相较于城镇,农村的产业结构更不合理,第一产业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第二产业未合理吸收劳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应大力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首先,通过强化农村科技、引入先进设备提高农村第一产业的工作效率;其次,增加第二产业中的技术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注重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应将优化第三产业结构作为调整重点,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运输、保险等项目,同时抓住农村的地域特色,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等产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就业与创业创造更多机会,教育培训与不同产业岗位需求的密切联系也增加了未来就业的保障,从而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总之,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应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未来就业保障,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犯罪行为,从而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训伟.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2]索文斌,宋欣.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青年研究,2015.3.

[3]宋洪杰.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0.

[4]操学诚,路琦,牛凯,王星.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6.

[5]郭飞,夏建军,余欣.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出与就业(就业版),2011.24.

[6]郭秀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要以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J].理论导刊,2007.7.

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范文第5篇

以邓--教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为指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综合课程为突破口,继续扎实地开展校外活动,进一步挖掘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从而让教师在学习、改革、反思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主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迈开步伐。

二、工作构想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

各校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各村小校长要高度重视,建立和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此项工作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桑树台中心校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全校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以及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具体建设规划和管理措施,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二)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

1.严格按照《全国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管理规程》等有关政策规定,指导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健康运行。

2.建立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评估制度,制定《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评估标准》。

3.强化管理,围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科技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精心打造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阵地的“品牌”,用健康高雅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外生活。

三、主要活动安排

1. 派出所陈双生所长作法制讲座;

2. 到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

3. 清镇卫生院有关同志作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4. 组织学生到镇卫生院体检;

5. 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

6 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活动;

7、农忙假日参加生产劳动;

8、参加学校社会实践活动;